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DOC
  • 阅读 1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198.037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x,共(9)页,198.03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99079be7ccaa6344872f8713a842d2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2年5月绵阳南山中学2022年春季高2020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杨丽审题人:钟晓燕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

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商朝末期实行了

“嫡长子继承制”2.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周代任卿制度)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了周代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并存C.对地方实行差别化的管理D.掌控了封国的官吏任免

权3.孔子在纵观西周、春秋政治发展的趋势之后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材料反映了A.孔子对当时时代发展特征的理解B.诸侯有号令天下礼

乐征伐的权力C.春秋战国是一个霸权迭兴的时代D.周王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和权力4.文献中“井田制”最早的出处,来自《孟子滕文公上》。然而孟子并未见过井田制,他所说的井田制方里而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设计和猜想的成分居多。至于

之后《韩诗外传》、《周礼地官》、《谷梁传》、《汉书食货志》中提到的种种更加具体的“井田制”的方案,则更无实施的可能。对此胡适、郭沫若、范文澜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这说明A.孟子理解的井田制符合商周生产力水平,可经逻辑推理证实B.历史是“层垒积成”

的,离历史现场愈远则越远离历史真相C.一手文献资料的缺乏和考古无法验证,可以判断井田制不存在D.古人对前代历史的描述不可尽信,应搜寻多种史料综合判断5.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

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26.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

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7.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

”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讨论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8.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

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9.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元朝《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

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D.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10.“蚩尤”,是传说时代神而非圣的部族联盟领袖,曾经挑起与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的战争。中国人习惯以“炎黄"为民族血脉之正统,而“蚩

尤"则是与“炎黄"相攻伐的对立政治势力的领袖。但是汉代官方祭祀体系中却有“蚩尤”的地位,民间信仰内容中也多见“蚩尤”的影响。这说明A.儒家思想尚未确立正统地位B.集权制度缺乏社会基础C.汉文化具有内涵丰富的特色D.汉代社会尚武精神浓厚11.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

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

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12.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将品评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中正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担3任,但是后来中正官评级时往往背离“不计门第”的原则,偏袒士族,出现“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士族”的局面。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并彰显公平与公正。唐太宗曾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而自夸。材料表明A.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B.地方官员选人失察,徇私枉法C.选贤与能是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愿望与追求D.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选人更科学更公平更客观13.下表反

映的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

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14.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

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15.如表为三国至隋唐僧人名号的演变。这反映了时期僧人名号命名特点三国以国为姓,音译或意译其名,如来自天竺的僧人一般冠以“竺”姓东晋以佛法僧为姓,音译其名,如佛陀耶舍、法护、僧伽提婆隋唐山名+法

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A.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B.佛教逐渐本土化C.僧人命名日益规范化D.三教合一的盛行16.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

‘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加强了吏治的建设C.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D.提高了行政的效率17.据文献记载,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将生意

做到蜀地;唐肃宗女儿政和公主经商赢利逾万緡钱;唐代宗时期的一些节度使、观察使公然在扬州街头倒卖军需品。据此可知4A.政局变动影响官吏价值观B.唐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C.唐代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D.重义轻利

观念受到了冲击18.下表是史籍有关于唐代互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唐代互市是记述出处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吐谷浑、突厥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唐会要》“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薔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唐

六典》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九月,吐蕃遣使入唐,“请于赤岭(今青海湟源县西日月山)为互市,许之。《资治通鉴》“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明史年食货志》A.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商贸活动B.保障唐朝边境永

久和平的方式C.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D.民族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活动19.一生在吴地走动的李白,雄豪浪漫,他的金陵怀古诗却呈现出力疲神软的迹象,多叹惋,也多伤感,没有了盛唐时期一飞冲天的豪气,也可以用“

气骨顿衰”来形容。由材料可知李白的怀古诗A.反映了诗人风格的变化无常B.折射了唐朝的历史变迁C.仅与诗人特殊人生经历相关D.预言唐朝由盛而衰的命运20.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

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笏”(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

出北宋初年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21.《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曰:“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

张近对曰:“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22.“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

”“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5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C.成语从侧面说

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23.在中国古代,货币体系基础是贱金属(比如铜和铁),在宋代纸币发明之前,历代皇帝都为铜矿甚至铁矿的稀缺而苦恼,因此货币发行

量受到天然限制。而纸币出现之后,那些不再为铜矿稀缺而苦恼的皇帝,肯定无法抵御过度发行纸币的诱惑,从而“毁掉了一种又一种纸币”。与生产力与经济体制不相匹配的纸币,其过早出现必然导致过早天亡。这表明A.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纸币的废弃B.纸币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C.中央政府放弃了纸

币发行管理权D.纸币的消失是由于铜铁矿增多2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重对客观自然

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6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

、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材料二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

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材料三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

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

类聚会需求。——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13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

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拟定一个论题,再补充一个相应的关键词,并对该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论述过程

要运用所选择和补充的关键词,表达清晰。)7选考题(15分)请考生在第27~29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有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记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秦朝户籍分成一般百姓的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丞

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隋朝制定“输籍法”,按各户等级和不同的纳税标准,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等,统称为“诸色

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等,10年一修。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到雍正摊丁入亩后,

户籍永停编审。——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产生的影响。(7分)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在德波战争中德国势如破竹的情况下,苏联却迟迟不肯出兵……德国是处在趋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在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英美等国直到法国被击败后才想到联合苏联。1940年,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给斯大林写了乞求联合的信。但苏联的愿望是让各

方立即达成和解而实现一种制衡,而不是让战争持续和扩大下去,甚至在1941年6月21日晚上收到德军翌日进攻的情报后,斯大林仍然坚持:“边境各军区的部队绝不要上挑衅的当,以免引起麻烦。”——摘编自潘高志《简析冷战前苏联对西方政策的沿革》材料二1941年6月23日

,斯大林便向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指示,各国党应不再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共产国际要退出公开场合。7月13日,苏英签订了对德作战的协定,苏联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10月,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上

,三方共同宣言:同盟国家要把战争一直进行到敌人放下武器并无条件投降为止。——据伊·费·伊瓦辛《苏联外交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斯大林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态度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斯大林产生上述两种态度的国际背景。(11分)829.【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

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宫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

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7分)9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

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