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DOC
  • 阅读 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48.962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9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docx,共(5)页,48.96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ecaf8ab1ecc25043a6a122ac55c36b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绵阳南山中学2022年春季高2020级半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D【解析】“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表明辛为嗣的原因是辛母为正后,据此可知商朝末期已经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项;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

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说明夏朝“家天下”制度已经开始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继承的问题,与分封制无关,而且分封制走向成熟是在西周时期,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2.C【解析】由“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可知

,周代对于不同的侯国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排除A项;“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无法体现官僚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周天子没有掌控所有官吏的任免

权,排除D项。3.A【解析】题干中提及孔子对西周、春秋政治发展的趋势进行总体把握,论述了天下有道与无道的标准与影响,结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时代背景,孔子认为春秋时期是无道的时代,故选A项;题干结尾处有“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说明孔子对诸侯有礼乐征伐权力极

为不满,排除B项;孔子是春秋晚期的人物,选项C中“战国”超出了孔子的认知时间,排除;周王未形成高度集权,排除D项。4.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关于井田制的记载有着不同的描述,说明的是古人对前代历史的描述不可尽信,应搜寻多

种史料综合判断,D正确;井田制是否存在直接用推理方法进行未免过于草率,A排除;历史真相是可以考证的,B不符合史实;井田制是确实存在的,C排除。5.C【解析】“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

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6.A【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秦王朝是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的,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秦王朝废除了先秦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7.D【解析】

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推知统治阶级在反思统治合法性问题,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不是阶级矛盾问题,排除A项;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景帝在武帝之前,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分

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实际上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汉朝推翻暴秦,替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项。8.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分布图可知,西南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是全国主要的农业

地区之一,即表明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故选B项;根据材料分布图可知,东北地区只是牛耕推广区,远远谈不上“普遍使用”的程度,排除A项;曲辕犁在中国出现是在唐朝时期,排除C项;根据常识,水利设施只是影响农业区分布的

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排除D项。9.B【解析】从材料“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元朝《农书》记载种桑”中可以看出,中国古

代的科技注重实用性,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科技与近代进化论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故D项排除。10.C【解析】蚩尤在传统文化中扮

演了炎黄正统的对立面,但是汉代官方祭祀中却又蚩尤的地位,而且民间信仰内容也能发现蚩尤的影子,这说明汉代的文化内容相对丰富,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汉代的集权体制不断发展,并不缺乏社会基础,而且B项与题

无关,排除B项;尚武精神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11.B【解析】据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

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确;材料提到,“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可见“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

有所削弱的,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12.A【解析】材料“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

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表明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故选A项;材料中科举制没有反映出地方官员选人的腐败,排除B;材料中只有科举制彰显公平与公正,排除C;材料体现了科举制的“公平与公正”,没有体现选人中的“更科学”

,排除D。13.B【解析】“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项;不应早于东周时期的是人工冶炼的铁器,排除A项;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排除C项;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

是民营,排除D项。14.A【解析】由材料中工匠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缚性逐渐减弱,A正确;这一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技术,C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社会分工,D错误。15.B【解析】根据“山名+法名,如百丈怀海;地名+法名,如曹溪慧能;寺名+法名,如法眼文益;尊号+法名,如义净法藏;俗名+法名,如司马道信”等信息可得出,从三

国时期到隋唐,佛教的僧人名号命名很多都以中国的山海地名命名,反映出佛教逐渐本土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历程,排除A;从材料的命名试并不能看出规范,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其他派别,不能体现三教合一的盛行,排除D。16.A【解

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相符,故选A;题目牵涉的是官员,与吏治无关,排除B;根据题意,有利于君主专制,不利于决策民主化,排除C;根据题意,增加了官员的数量,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17.D【解析】根据材料“太平

公主将生意做到蜀地……政和公主经商赢利逾万緡钱……一些节度使、观察使……倒卖军需品”可知,材料体现了唐朝皇族经商及官员倒卖军需品的现象,表明重利的观念有所发展,儒家强调的重义轻利观念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朝代重利的现象,没有体现政局变动影响官吏价值

观,排除A项;唐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唐代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排除C项。18.D【解析】材料“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薔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体现的是唐代互市行为有利

于民族间的经济发展,D正确;材料中的互市是民间行为,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也有少数民族作乱,排除;吐蕃位于西南地区,C排除。故选D。19.B【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但其金陵怀古诗却没有盛唐气概,原因是当时的唐朝正由盛而衰,这

说明李白的怀古诗折射了唐朝的历史变迁,故B项符合题意;浪漫主义风格可以反映在不同的时期,只是其内容会有所不同,排除A项;“仅与诗人特殊人生经历相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怀古诗着重在于怀古,其叹惋、伤感的内容是否是预言唐朝由盛转

衰的命运,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排除D项。20.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武将党进因为文化素养较低而受到文官的嘲笑,说明的是当时武将地位较低,这主要和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C正确;材料与程朱理学的发展无关,A排除;科举考试并未是晋升的唯一途径,B排除;二府三司制是皇权强3化

的产物,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C。21.A【解析】材料“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表明司法实践中官员具有法治意识,故选A项;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司法不独立,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理学和司法的关系,排除C项;礼法合一的传统在宋代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22.

B【解析】南宋都城出现了“团”“行”“市”“作分”等商业、小手工业形式,这充分证明了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施,导致了大量自耕农的破产,他们不得不涌入城市,从而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工商皆本”政策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主张,排除A项;题干提

及了市肆中有“团”“行”“市”“作分”等行业,但是没有提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排除C项;“五行八作”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不是指在南宋都城只允许存在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排除D项。23.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纸币发行

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发行的纸币无法进行兑换,纸币的产生是“交子须有见(现)钱相当乃可行”,而宋朝官府因为缺钱,往往造成滥印,超额发行,导致纸币的废弃,A项正确;最先出现的纸币“交子”是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错误;后来交子被官府经手,宋元中央政府始终掌握着纸

币发行管理权,C项错误;纸币的消失是由于超额发行,导致通货膨胀,纸币废弃,D项错误。24.C【解析】从材料中的引文可以看出,创作山水画时,四季变迁与人的心情相应和,以景传情,故C项正确;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山水画是对客观自然景物意象的描绘,而不同于西方绘画的逼真摹写,

故A项错误;B项是花鸟画的特点,故排除;D项是人物画的特点,故排除。25.【答案】(1)差异:餐桌:周代——低矮餐案;唐代——高足桌椅;形式:周代——分案分餐,跪坐,礼仪严格;唐代——同桌分餐,垂足而坐,相对自由;原因: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

统礼制;唐代科举制推动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唐代民族、对外交往的兴盛,使饮食种类更加多样,饮食习俗发生变化;统治者引领餐饮新风尚;社会经济繁荣促进饮食习惯变化。(2)变化:宋代从同桌分餐到同桌合食。时代特征: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上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领域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26.【答案】(12分)示例关键词:分封制;郡县制。补充:中央集权。论题: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中央集权形成并不断加强。阐述:东周时期,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地加强

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综上所述,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注】⑴分封制、郡县制这类有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信息,

可以补充的关键词如行省制、中央集权等,可以拟定的论题如,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中央集权形成并不断加强、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反映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等;⑵军机处、三公九卿制这类关于中枢机构方面的信息,可以补充的关键词如三省六部制、二

府三司制等,可以拟定的论题如,中枢机构的演变体现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的趋势等;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这类有关选官制度的信息,可以补充的关键词如世卿世禄制、科举制等,可以拟定的论题,如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古代选官

制度的变化体现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等。427.【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继承创新;政府重视;分类登记(户籍种类多、分等级);专人分管;功能增多(分配土地、征收赋税徭役,社会治安)。(每点2分,任答4点8分)(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为赋役征收、征发提供依据;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借鉴;限制了人口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7分)28.【答案】(1)态度变化:初期妥协自保;后期联合美英反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2)国际背景:初期:苏联与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矛

盾与斗争激烈;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最初的方向是北欧、西欧等。后期: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英美等国的邀请,联合美英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29.【答案】(1)因素:西汉武帝时

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家庭环境熏陶,掌握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2)价值: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

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等。5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