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主题集训(全国通用)》04 “走近名人”主题阅读(解析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256.695 KB
  • 2025-04-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主题集训(全国通用)》04 “走近名人”主题阅读(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主题集训(全国通用)》04 “走近名人”主题阅读(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主题集训(全国通用)》04 “走近名人”主题阅读(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主题集训(全国通用)》04 “走近名人”主题阅读(解析版).docx,共(16)页,256.69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988289a2255de937908af2da2d29d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04“走近名人”主题阅读1.读懂文章,概括出作者写了名人哪几件事情。2.掌握作者描写名人的写作方法,总结名人的品质。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4.总结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2022·北

京·中考真题】一、阅读《我的老师齐白石》,完成下面小题。我的老师齐白石能成为一代大师绝非是件偶尔的事,需要有异于常人的意志、坚持,并且在某一领域必须极具钻研精神,才能登峰造极。他们往往看起来很平凡,没有高傲的外表,也没有激烈的言语,留给后人的却是丰厚的积累。他们的专业固然是毋庸置疑的,更难得的是

他们高贵的品质,他们朴素、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屹立于人前的想法,做起事来又是那么专注、投入、一丝不苟,实在让人敬佩,通过下面几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感受名人的风采。阅读导语学习目标习题训练方法指导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

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

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

,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

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

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

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

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

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

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

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

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

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

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取材于李可染的文章)1.文章先回忆了白石老师(1)“凭空”作画、_______、_______三个细节,然后谈到钓丝小鱼图、牵

牛花图、棕树图等画作体现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佩和怀念。2.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白石老师的“一挥”有哪些理解。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中“

扑面而来”一词的表达效果。4.作者笔下的齐白石老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答案】1.“一挥”题字;“将穿”石砚;2.白石老师平时作画,从来不会一边执笔,一边观看真实的对象或者草稿,而是胸

罗万象,“一挥”而就,这体现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精神饱满,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总是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一挥”是白石老师作品中的精神力量的挥洒,是白石老师高超的艺术

境界背后对家乡、祖国、和平以及一切生命的热爱的情感的挥洒。3.“扑面而来”把白石老师的作品中蕴含的气息和力量写活了,写出了我看到白石老师作品后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一振的精神状态,表达了我对白石老师及其作品的热爱。原创精

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4.①对生活观察细致,认识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取法生活,但作画的时候是“凭空”作画。②作画或者写字很认真,很慎重。白石老师给别人写字的时候,前后打量斟酌,横量竖量。③作画勤劳,白石老师使用的砚台经过

千万次研磨,都快要把砚底磨穿了。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白石老师把一个普通人对家乡、祖国、一切生命的热爱都画在画里、写在诗里。【解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第一空,

通过第③段中“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的内容可概括为:“一挥”题字;第二空,通过第④段中“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

,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

的内容可概括为:“将穿”砚底。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第①段中“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第②段中“我感佩老师作画

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

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已经达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所以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而是“一挥”而就;通过第⑥段中“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

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第⑦段中“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

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

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第⑧段中“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的作

品未见衰颓之气,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其中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让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一挥”正是精神力量的挥洒,表达出白石老师对家乡、

祖国、和平以及生命的热爱。3.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时,首先理解词语本义,在结合句子内容和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扑面而来”意思是朝着你的方向过来。联系“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的内容和语境可知,“扑面而来”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看到白石老师作品后被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所折服,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一振的精神状态,表达了我对白石老师的感佩之情和对白石老师作品的赞美和热爱。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体现人

物性格特点的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通过第①段中“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

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第②段中“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

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已经达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而是“一挥”而

就;通过第③段中“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

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6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厚实拙重,给别人作画、写字的时候,很认真,很慎重;通过第④段中“假若有人

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

,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勤学苦练,功夫不间断,作画之勤,“将穿”砚底;通过第⑥段中“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

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的内容可知,白石老师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和平。他把这种感情都画在画里、写在诗里。【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清

苑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9题。(共14分)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刘庆邦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时,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大致的时间,是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那一年,我来到

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来杭州看什么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

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乐园,成了我们的精神乐园。我既然来到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去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上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

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60多公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我还听说,从杭州到绍兴,虽没有客运列车,却有一条运货的铁路。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

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我没有别的同伴,身上也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我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没有停下来过,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

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布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

园。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

,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捧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项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

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

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

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回想起来,我第一次去百草园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日后要写小说,更多的是出于童心,出于好奇。哪里料得到呢?1972年,那年我21岁

,当矿工之余,我竟然写起小说来。更让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我没有想到的是,连续写小说写到2001年,也就是在我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

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不管怎么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卑微的名字就与鲁迅先生的伟大名字有了某种联系。若深究起来,当年我奔赴百草园,文学之心还是有一点的,表面上去看百草园,实际上是奔鲁迅先生去的,冥冥之中,一颗15岁的少年的心,是受到鲁迅先生作品的感染,得到鲁迅先生精神的召

唤和心灵灯塔的指引,才坚定不移地奔鲁迅先生而去的。也许从那时起,我心里才真正埋下了种子,以后在不断向鲁迅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种子才渐渐发芽、开花,并结出了一些果实。(选自《上海文汇报》2021年10月21日,有删改)1.十五岁的

“我”来到绍兴后,内心产生了哪些感受?(3分)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布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3.文章提到鲁迅先生的

文章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4.假如文中的“我”被邀请参加学校讲演活动,并围绕“偶像”这个话题给学生进行演讲。请你帮助“我”确立一个观点。(2分)5.文题中的“向往百草园”包含了哪些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1.①看到划船人,猜想是鲁迅家的亲戚;②看到冬日

百草园有些荒芜和萧条,却没有失望;③看到三味书屋,不那么喜欢。(3分,每点1分)2.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孤身前往百草园的辛苦,表现出“我”对前往百草园这个精神目的地的执着。(2分,意思对即可)3.①交代十五岁的“我”去绍兴看百草园的原因是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让“我”向往;②为后文写“我”受鲁迅先生作品的感染,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做了铺垫。(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示例一:正确选择偶像,促进个人成长;示例二:成功路上,要有偶像相随。(2分)5.①既指对实际中的百草园

的向往,又指对鲁迅先生作品和精神的向往;②蕴含着“我”对鲁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9迅先生的景仰和感激之情。(3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意思对即可)【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19题。(14分)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①1962年,我在河北一个县城上高中,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满燕园》。文章中的北大校园湖光塔影,姹紫嫣红,书声琅琅,春光常驻。我被深深吸引住了,心底萌生了

进燕园求学的憧憬,同时牢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季羡林。②两年后,我如愿考进北大。在东语系迎新会上,第一次见到当时的系主任季羡林教授。他和我想象中的模样大不相同∶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年纪,慈眉善目;穿的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

是..一身半旧的蓝卡其布中山装;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没有什么惊人之语。他只是说,一个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来养活,而我们的同龄人一百人才有一个能上大学,说明我们的机会难得,担子很重。要求我们热爱所学专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总之,没有一点我所想象的名教授"派

头"。③当时,先生给梵文巴利文专业同学教课,与低年级同学接触不多。但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④开学不久,系学生会通知,哪位同学没有脸盆,可以领一个。因为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有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是打赤脚走校园的,买不起两元一个的白搪瓷脸盆,只好用五毛一个的瓦盆洗脸。季先生知道了,自掏腰包

买了几十个脸盆送到学生会。⑤那年"十一"国庆游行。我和同学们在季先生家里看了电视转播。要知道,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儿。季先生却叫一群刚从乡下来的大孩子到自己家里看电视。⑥1969年秋天,他和我们这些待分配的同学下乡接受贫

下中农"再教育"。我们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一起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白天一起挖防空洞,往麦子地里挑粪。⑦在寒冷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季先生顶着凛冽的塞外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夜里,他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炕上

的跳蚤不分谁是先生,谁是学生,夜夜骚扰。就在这样的冬天,我听见先生低声吟诵雪莱的诗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⑧我毕业以后回母校进修,季先生给我们开了两门课∶英语和印度概况。⑨季先生十岁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印度学是他的主要专长,教我们确实是以牛刀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

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0杀鸡。可是,他备课一丝不苟。英语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个单词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含义也有差异。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他请教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外教。在讲

翻译技巧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圈,说∶汉语和外语单词的含义并非一一对应,仅重合部分可以相通,所以要从上下文的意思注意词义辨析。同学们一目了然,戏称那两个圆为"季羡林大饼"。⑩印度学内容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先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

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表现出非凡功力。⑪先生讲课形象生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听季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季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就散文《春归燕园》。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

吹遍中国大地,季先生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⑬1979年夏天,季先生应新疆大学之邀西行考察讲学,同行的还有任继愈、黄心川两位先生。他们在新疆的日程安排特别满,但先生仍特地让工作人员通知我去新疆大学一晤。⑭几年

没见,我发现季先生仿佛年轻了十岁。他思维敏捷,精神婴铄,步履稳健,不知疲倦地工作。他没有整块时间和我谈话,就令我陪在身边,参加座谈、考察,利用活动间隙,询问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⑮得知我搜集中亚历史资料遇到困难

,季先生利用鉴定善本古籍的机会,向新疆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军区作调研工作,如果他需要查阅资料,请提供方便。"舐犊之情,溢于言表。⑯季先生第二次到新疆是1985年,主持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他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人类

四大文化体系,进而概括为东西两大文化体系,赢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⑰连日的紧张会务,季先生累病了。休会期间,他没有去天池游览,而是留在昆仑宾馆接见在新疆工作的昔日学生。听学长黄文焕介绍,讨论会上争论很激烈。有学者宣称∶"敦煌

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季羡林针锋相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⑱近读曼菱新作方知主张"让外国学者也跟着我们走",这是季先生的志向,也是他对新一代学人的殷切期望。⑲季先生晚年经常考虑关乎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大问题,思维敏捷而深

邃。他提出"和谐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1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辟阐述了和谐的三个层次,并写了"人和政通,海晏河清,灵犀一点,上下相通"的诗句表达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内心的企盼。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季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世人楷模。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麟凤"也好,平凡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非凡与平凡于一身的人。能够得到先生数十年的教诲,是我人生之幸。在我

这个老学生心中,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1.阅读全文,在下列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2分)1962年,我被季先生作品吸引——两年后,我初识季先生——1969年秋天,____——回母校进修,季先生给我们开了两门课∶英语和印度概况—1979年夏天,——1985年,季先生主持研讨会并阐明主张——季先生

晚年,常考虑关乎国家、人类命运的大问题。2.赏析下列词语或句子,任选其一做答即可。(3分)(1)夜里,他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加着重号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答∶(2)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任选一个角度

赏析句子。)答∶3.第⑫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答∶4.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季羡林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5.本文中的季羡林先生与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在精神品质方面有哪些共同点?(3分)答∶1.(2分

)季先生和待分配的同学下乡接受“再教育”;季先生应新疆大学之邀西行考察讲学。2.(3分)(1)运用动词“挤”,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季先生与学生们睡一土炕的情景,表现了季先生接受下乡“再教育”时的艰辛。(意思对即可)(2)示例: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

地刻画了季先生的外貌,表现了季先生接受下乡“再教育”时的艰辛。(意思对即可)3.(3分)不能。内容上呼应前文“读季先生的《春满燕园》”、听季先生吟诵“既然冬天到了,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2春天还会远吗”,引出后文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季先生的成就;结构上,承上启下。4.(3分)怀念、敬重、感激、赞扬。(一种感情1分,答出三个即可)5.(3分)示例: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关心学生,为大同的学术主张。(每个要点1

分,意思对即可)【202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模拟仿真试卷1】四、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3-17题。(22分)怀念周有光老人马识途①我认识周有光先生很晚,慕名已久却无缘识荆,内心免不了深深遗憾。一日在京和老友张彦(《今日中国》原副主编)说起这个遗憾

,而张彦恰是周老旧友,于是便引我去周老家拜访。我们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终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背后找到了坐落在后拐捧胡同的一幢旧楼,这便是周老家所在地。我们沿楼内陡梯上到三楼,走进周老的家,来到他窄狭的书房。书房的中间,靠窗有一张三尺小桌,周老坐在桌前一边的椅子

上。经介绍后,他请我在他对面的木凳上落座,那是一个陈旧的凳子,我坐上去只听得叽叽咯咯一阵响,很担心会把凳子坐垮了,周老似乎并不在意。②虽然当时我和周老是初次见面相识,可他却如见老友一般,像摆家常放言恣肆地高谈阔论起来,语多幽

默机智,言人之未能言,言人之未敢言,使我大开脑筋,通体舒畅。坦白说,初次见面周老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率真豁达,坦荡如风。③周老说他本是研究经济的,1955年周恩来总理把他从上海调到北京,到文字改革委员

会,改行研究语言学,创制汉语拼音字母。他后来才悟出,这原来是周总理有意救他。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因为他刚来北京不久,他的经济著名同行沈志远等在上海被打成“右派”,他独在北京而安然无恙。他还说

后来“文革”中他年老力衰还被下放宁夏五七干校劳动,十分辛苦,开始时免不了整日烦闷,然而后来烦闷却随着他多年顽固难治的失眠症一起不药而愈,那失眠症,至今未犯。他慨然道:人生失意莫自悲,逆顺祸福本相依。山穷水尽似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笑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我们问他长寿之道,当时他已近百

岁,他幽默地说,大概上帝把他忘记了吧,一直没有召唤他。引得大笑。他说,古来皇帝为了长寿,没有不去求仙拜佛的,祈求长生不老、万古常存,可哪有一个活过一百岁?现代一些权贵人家,总是表现出越有权越怕死、越有钱越怕死

的样子,其实怕死才是催命鬼,任你花钱吃名贵补药,甚至求神拜佛,但有几个活到一百的?关键是人到百岁不言老,真到点不请自去,如此达观,才能长寿。④我听了周老关于人生哲学的至理妙言,感佩无已。回来后作了一首七律诗,写成书法,连我的文集十

二卷送给他。我的七律诗是这样写的:“行年九七未衰翁,眼亮心明耳尚聪。西学中文专且博,语言经济贯而通。无心闲侃多风趣,恣意放言见机锋。垂老初交惟憾迟,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3听君一席坐春风。”周老看了很高

兴,连说写得好,也就很自然地把我纳入他的朋友行列。他每出版一本书,都要签名寄我一本,前后已有三、四本,都是文短而意长,言浅而思深,其中一些幽默而略带辣味的话语,更启人思考。我还把周老的长寿之道融入我与家兄马士弘斟酌写成的“长寿

三字诀”中,据说此三字诀经报刊登出后,全国流传,颇受欢迎,实在是转述周老的要言妙道而已,借花献佛罢了。⑤后来,我只要去北京,必争取去看望他,每次一见面,必大放“厥辞”,互相交流切磋,尽兴方肯罢休。还记得大约是他年已逾百后的某一年,我已经有98岁了,到北京后去看望他,

仍是一如既往,放言恣肆。说到不言老却偏言老的话题,我随口念了我作的顺口溜:“老朽今年九十八,渐聋近盲唯不傻。阎王有请我不去,小鬼来缠我不怕。人生能得几回搏,栽个筋斗算什么。愁云忧霾已扫尽,国泰民安乐无涯。”他听后拊掌大笑,如一顽童。⑥现在周老走了,我那与我一起共同拟得“长寿

三字诀”的兄长也在他进入105岁那年走了。我今年已近105岁,却还老是想起周老的人生哲学和长寿之道,不自惭形秽,也不是鲁迅说的那种无聊之人,借死去的人不能说话之机写纪念文章以自衒,我已近瞎渐聋,还摸索着执笔写这篇纪念文字,了我心愿而已

。(选自《光明叨日报》,有删改)1.作者回忆了周有光老人的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2.分析第④段划线诗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3.请结合文敢内容概括周有光先生的精神品质。(4分)4.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4分)5.文章在选材方面有

什么特点?(6分)【答案】1.(4分)①周老不在意“我”坐垮凳子;②周老说话“言人之未能旨,言人之未敢言”;③周老回忆五七干校劳动的事情。作者通过这些始表达了对周老深深的怀念之情。2.(4分)内容上,概

括总结周老的人生往事和对于人生的哲学,使文章更具有文采,内涵更加丰富。结构上,本诗总结了前文内容,与前文作者同周老交友谈长寿一事相互照应。3.(4分)不拘小节、耿直率真、豁达乐观,幽默风趣。4.(4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老交往的几件事情

。第①段首先描写了“我”与周老是如何相识的,第②~⑤段写了“我”与周老交往的过程,第⑥段写了周老走后,“我”对周老的怀念。5.(6分)①选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②选取作者亲历事件,真实可信。③选取典型事件,突出表

现了周有光老人的品格。【解析】1.第一问: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一段中的“经介绍后,他请我在他对面的木凳上落座,那是一个陈旧的凳子,我坐上去只听得叽叽咯咯一阵响,很担心会把凳子坐垮了,周老似乎并不在意”可得:周老不在意“我”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

,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4坐垮凳子。根据第二段中的“可他却如见老友一般,像摆家常放言恣肆地高谈阔论起来,语多幽默机智,言人之未能言,言人之未敢言,使我大开脑筋,通体舒畅”可得:周老说话

“言人之未能旨,言人之未敢言”。根据第三段中的“他还说后来‘文革’中他年老力衰还被下放宁夏五七干校劳动,十分辛苦,开始时免不了整日烦闷,然而后来烦闷却随着他多年顽固难治的失眠症一起不药而愈,那失眠症,至今未犯”可得:周老回忆五七干校劳动的事

情。第二问:考查赏析作者感情。联系末段中的“我今年已近105岁,却还老是想起周老的人生哲学和长寿之道,不自惭形秽,也不是鲁迅说的那种无聊之人,借死去的人不能说话之机写纪念文章以自衒,我已近瞎渐聋,还摸索着执笔写这篇纪念文字,了我心愿而已”可知,作者叙事兼

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周老的怀念之情,写文章纪念他。2.考查分析句段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内容上,第四段画线句是我写的一首七律诗。联系前句“我听了周老关于人生哲学的至理妙言,感佩无已”可知,我的这首

诗概括总结了周老的人生往事和他对于人生的哲学。诗歌的运用使文章更有文采,内涵更加丰富。结构上,文章前三段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周老不在意“我”坐垮凳子,周老说话“言人之未能旨,言人之未敢言”,周老在五七干校劳动的事情。作者写的这首诗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

行年九七未衰翁”表明了周老的高寿,与第三段中的“我们问他长寿之道,当时他已近百岁”相照应。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一段中的“那是一个陈旧的凳子,我坐上去只听得叽叽咯咯一阵响,很担心会把凳子坐垮了,周老似乎并不

在意”可知,他不拘小节。根据第二段中的“坦白说,初次见面周老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率真豁达,坦荡如风”可知,他率真豁达,坦荡如风。根据第三段中的“他慨然道:人生失意莫自悲,逆顺祸福本相依。山穷水尽似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知,他

豁达乐观。根据第三段中的“他幽默地说,大概上帝把他忘记了吧,一直没有召唤他”可知,他幽默风趣。4.考查分析写作顺序。第一段回忆的是我与周老相识的经过,第二段是我与周老初次见面时他给我留下的印象,第三段是周老向我讲述自己在五七干校的经历和讲述自己的长寿之道。第四段是我把自己

写的书和诗送给周老,第五段写的是此后我只要去北京,就一定会看望周老。第二段到第五段写的是作者与周老的交往过程。第六段写的是周老走后,也就是去世后我对他的怀念。所以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5.考查选材特点。第一段中作者担心把凳子做坏,周老却并不在意。第二段是周老给我留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

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5下的深刻印象。第三段是周老在五七干校的经历。第四段是我送给周老自己写的书和诗,第五段是我去北京看望周老,这些都是生活中小事,也是作者亲身经历,给读者真实可感的感觉。这些事都非常典型,集中表现了周老不拘小节

、耿直率真、豁达乐观,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以典型事件来表现典型人物。又以小事见大品德,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来塑造人的形象。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6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6657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