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50.20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84d84469eb8c7cfe59f40c8236261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内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儒家哲学根本精神的观念表达,是源自儒家
哲学最高范畴的要求。儒家重“仁”,但仁只是儒家伦理的最高范畴,而不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主张来看,道在孔子思想中占据最高地位;宋明理学重“理”,而万理之“总稽”是“道”,就此而言,新儒家的最高范畴也是道;现代新儒家虽强
调心性之学,但也承认心性是由天命(道)下贯而来。儒家所谓道,不同于道家之道。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的联结者——老子之道是联结有无的“路径”,庄子之道是联结有无的“枢纽”。而儒家所谓道,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条“无过无不及”于某种边
界的道路,这个边界,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是无过无不及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终极边界的道路,这意味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源自“道”的要求,是儒家思想中最具范导性的原理。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下,儒家之仁的范围和内涵都发生了变
化。在宋明理学中,不仅仁所指向的对象由亲、民扩展到万物,仁的内容也有多维扩展,宋儒称之为“万物一体之仁”。万物一体之仁要求“仁”应以“万物共生”为念。即仁的对象要从人扩展至万物,仁就要重视知觉能力的扩展,仁就要克服一己一
类的利、欲之蔽,强调公而不私。“万物一体之仁”对孔子之仁的推进,使得儒家伦理超越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与当代的责任伦理、生态伦理、技术伦理产生了共鸣,而这种共鸣产生的精神基础,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儒家所期望的社会,是体现“万物并
育而不相害”之理想的大同社会。王道之治、协和万邦乃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折射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要求。(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02月14日15版)材料二:“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
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
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
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
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
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摘编自2018年11月8日《人民
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哲学最高范畴→道→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B.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仁→人心和善→万物一体之仁C.儒家哲学最高范畴→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一体之仁D.儒家伦理最高范
畴→仁→万物一体之仁→“和合”理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伦理和当代伦理都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基础,从而在多个方面产生共鸣。B.孔子之仁是“万物一体之仁”,在宋明理
学中,“仁”的对象和内容都有所扩展。C.“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强调一体性,具有发展性、变化性和创新性。D.“仁”极为重要,被孔子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因而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深远。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明儒家学派观点——“道”与“仁”,以及各自的发展和影响。B.材料二阐述“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指出只有承认、尊重差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C.材料二运用并列式结构全文,作者提出“和合”
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进行分析。D.材料一、二相关,分别从儒家观点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探讨了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4.结合两则材料中“仁”的阐述,谈谈你对以下句子的理解。(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和合
”理念,并进一步提出社会是一个整体,要“和合共生”。请结合材料二,简述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应采取具体做法。【答案】1.C2.A3.D4.(1)孔子所谓“爱人”,指出孔子之“仁”的对象是“人”,就是要把“仁”作为普遍道德
原则,与人为善。(2)这体现了孔子“推己及人”的理念。仁就要克服一己一类的利、欲之蔽,强调公而不私,在想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别人的利益。5.①“和合共生”的理念,就是要将世界看做一个整体,中国人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②要坚持和而不
同的理念,尊重各国文化,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实现世界和谐有序。③要秉持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团结全世界各国人民,实现世界团结共荣。【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从材料一第一段“而儒家所谓道,则是“中庸之道””可知,儒家之道与“中庸之道”是一样的概念,既然选项中写了“道”,就不应再写“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的最终边界是“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道”的下一阶段应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B.通过材料一第一段“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下,儒家之仁的范围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在宋明理学中,不仅仁所指向的对象由
亲、民扩展到万物,仁的内容也有多维扩展,宋儒称之为‘万物一体之仁’”可知,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为“仁”,“仁”受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在宋明理学中,将“仁”扩充为“万物一体之仁”。推不出“人心和善”。D.通过材料一第一段“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在‘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原则的范导下,儒家之仁的范围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和材料一第二段“‘万物一体之仁’对孔子之仁的推进,……而这种共鸣产生的精神基础,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可知,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为“仁”,“仁”受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在宋
明理学中,将“仁”扩充为“万物一体之仁”。然后再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故正确的梳理为: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一体之仁→“和合”理念。的从材料一第一段“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儒家所谓道
,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条‘无过无不及’于某种边界的道路,这个边界,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可知,儒家哲学最高范畴为道,儒家“道”的边界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材料一第二段“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下,儒
家之仁的范围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在宋明理学中,不仅仁所指向的对象由亲、民扩展到万物,仁的内容也有多维扩展,宋儒称之为‘万物一体之仁’”。从以上内容可以归纳出:儒家哲学最高范畴为道,儒家“道”的边界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范导这一原则儒家伦理的核心
范畴“仁”,“仁”在宋儒的理论中为“万物一体之仁”。故可梳理为“儒家哲学最高范畴→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一体之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孔子之仁是‘万物一体之仁’”说法错误,从
材料一第二段“在宋明理学中,不仅仁所指向的对象由亲、民扩展到万物,仁的内容也有多维扩展,宋儒称之为‘万物一体之仁’”可知,“万物一体之仁”是宋儒之仁。C.“具有发展性、变化性和创新性”中“创新性”无中生有。从材料二第一
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可知,“和合”具有发展性、变化性、运动性和生长性,并没有“创新性”。D.“因而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深远”强加因果。从材料二第四段“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
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可知,“‘仁’极为重要,被孔子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与“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深远”没有因果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A.“材料一
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分析错误。材料一并没有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而是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B.“指出只有承认、尊重差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说法片面。从材料二第三段“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
正实现和谐有序”可知,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不仅要承认、尊重差异,还要在承认、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C.“材料二运用并列式结构全文”分析错误。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能力。(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的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理念。在孔子“仁”的概念中,“仁”的对象是“人”,这一点与宋儒的理解不同。从材料二第四段“‘仁’在中华传统文
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可知,这句话将“仁”作为普遍道德原则,提倡与人为善。(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要站稳
,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这体现了孔子“推己及人”的理念。从材料一第二段“仁就要克服一己一类的利、欲
之蔽,强调公而不私”中,材料二第二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第三段“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等内容可知,仁就要克服一己一类的
利、欲之蔽,强调公而不私,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别人的利益。【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二段“‘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等内容可以总结出,要实现“和合共生”的理念,中
国人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从材料二第三段“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
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可以总结出:实现“和合共生”的理念,要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各国文化,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实现世界和谐有序。从材料二第四段“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
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等内容可以总结出,要实现“和合共生”的理念,中国人应秉持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团结全世界各国人民,实现世界团结
共荣。(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节选)粱晓声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们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
鸟儿。父亲难得心里高兴,表情开朗。那时妹妹未降生,爷爷在世,老得无法行动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还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汗水。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父亲板着脸任我们
“吃”他。父亲的生活原则万事不求人。邻居说我们家:“房顶开门,屋地打井。”我常常祈祷,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因为我听一位会算命的邻居老太太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人胸中一口气。”按照我的天真幼
稚的想法,父亲如果能唉声叹气,则会少发脾气了。父亲就是不肯唉声叹气。这大概是父亲的“命”所决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亲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我却非常能谅解他,甚至同情他。一个人对自己的“
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何况我们天天在“吃”父亲,难道还不允许天天被我们“吃”的人对我们发点脾气吗?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
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异常的。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
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老师和同学,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七八位外校的听课老师。我不是不想读,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级丢尽荣誉。我是读不出来,读不出课文题目的第一个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师,比
我的同学们还焦急。“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从此我们小学二年级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磕子”,我也从此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学以后,才自我矫正过来。我变成了一个说话慢言
慢语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我往往成了一个“结巴磕子”,或是一个“理屈词穷”者。父亲从来也没对我表示过歉意。因为他从来也没将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联系在一
起……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
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我将那满满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强吃掉半个窝窝头。为了报答父亲,报
答父亲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尽管撑得够呛,但心里幸福。因为我体验到了一次父爱。我被这次宝贵的体验深深感动。我以一个小学生的理解力,将父亲那番话理解为对我的一次教导、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导、一次不容置疑的
现身说法。我心领神会,虔诚之至地接受这种教导。从那一天起我饭量大了,觉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渐发达,力气也似乎有所增长。“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
为豪。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下去。我每天给妹
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下,用奶瓶喂妹妹。我极希望自己有一个姐姐。母亲曾为我生育过一个姐姐。然而我未见过姐姐长得什么样,她不满三岁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为父亲不相信西医,不允许母亲抱她去西医院看病。母亲偷偷抱着姐姐去西医院看了一次病,医生说晚了。母亲由于姐
姐的死大病了一场。父亲却从不觉得应对姐姐的死负什么责任。父亲认为,姐姐纯粹是因为吃了两片西药被药死的。“西药,是治外国人的病的!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西药能治中国人的病,我们中国人还发明中医
干什么?!"父亲这样对母亲吼。母亲辩驳:“中医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医。”“说这话的,就不是好中医!”父亲更恼火了。母亲,只有默默垂泪而已。邻居那个会算命的老太太,说按照麻衣神相,男属阳,女属阴,说我们家的血脉阳盛阴衰,不可能有女孩。说父亲的秉性太刚,女孩不敢托生到我们家。说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
们家的阳刚之气“克”逃了,又托生到别人家中去了。一天晚上,我亲眼看见,父亲将一包中草药偷偷塞进炉膛里,满屋弥漫一种苦涩的中草药味。父亲在炉前呆呆站立了许久,从炉盖子缝隙闪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亲脸上。父亲的神情那般肃穆,肃穆中呈现出一种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A.文中的父是一个刚强的山东汉子,是个三级抹灰工。他靠着微薄的工资供养一大家子人,脾气暴躁,不善言辞,却也吃苦耐劳。B.“房顶开门,屋地打井”一句指父亲“万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则,即使生活非常困难,也不向亲朋或邻居寻求帮助,要自力更生。C.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
这一情节,揭示许多父母没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最终给孩子造成了终身难以摆脱的心理阴影。D.尽管父亲母亲在如何救治姐姐上有尖锐的矛盾,但姐姐的去世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我”也敏锐感知到了父亲的痛苦。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一个儿子的眼
光记录父亲,通过几件典型的事件描绘了父亲鲜明的性格,真切自然。如父亲对“出息”的理解体现了他朴素的人生观。B.文本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如母亲的温柔隐忍,与父亲的暴躁易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出父亲在家“
绝对权威”的地位。C.作者梁晓声善于苦难叙事,既能够通过具体的生活展现苦难的物质生存状态,也能够由此挖掘人物内心,展现他们苦难的精神状态。D.作品情感丰盈,矛盾、误解、冲突、埋怨、委屈、庆幸、感恩等交织在一起,揭示出父与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及亲情中
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话题。8.文中画线句子连用了三个整齐的短句并都以“了”字结尾,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9.有人说:“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
.C7.B8.①连用短句,意在表明生活中的意外波折来势迅疾,接连不断,让人措手不及。②都用“了”字结尾,表示结果之意,意在揭示这些意外给我们带来的苦难,表现我们内心的悲痛与无奈。9.①父亲有他顽固狭隘的一面。如他不求人,不信西医
,说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不一一样,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对母亲及全家人形成威压,带有封建家长色彩。②父亲对家庭也有深沉的爱。如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任劳任怨,有担当,挑起一家的重担;他鼓励孩子多吃,为邻居的赞扬感到自豪,都能够体现对
孩子朴素的爱。③父亲狭隘的一面,固然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他的狭隘,更多的是由落后的时代、贫穷的生活导致,而父亲骨子里深沉的责任担当与对家人的深厚关爱,才是父亲的本质,因而不可忘记。这种父辈深沉的爱因为“狭隘”而不能更好地传递,更应唤起我们的理解与反思,所以“切”不可忘记。【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终身难以摆脱的心理阴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学以后,才自我矫正过来”,可见选项不合文意。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突出父亲在家‘绝对权威’的地位”错,对比的作用是为了
更好地突出父亲承受生活重压的真实境况。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句式看,“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这是三个句式整齐的短句,前句交代时间,后句交代结果,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短句
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人紧张、压迫的感觉,凸显这些生活意外和波折来得迅疾,让人猝不及防。从用词看,“爷爷死了”“妹妹出生了”“母亲病了”三组短句的句尾都用了一个“了”字,“了”表示陈述语气,作者看似在陈述一个个事件,但在平淡的语气中蕴含着生活的
苦难和无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父亲有他顽固狭隘的一面。“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父亲的生活原则万事不求人”“外国人,和
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他不求人,不信西医,说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不一一样,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对母亲及全家人形成威压,带有封建家长色彩。父亲对家庭也有深沉的爱。“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你们
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任劳任怨,有担当,挑起一家的重担;他鼓励孩子多吃,为邻居的赞扬感到自豪,都能够体现对孩子朴素的爱。文
中的父是一个刚强的山东汉子,是个三级抹灰工。他靠着微薄的工资供养一大家子人,脾气暴躁,不善言辞,却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这样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与真实。父亲有思想狭隘的一面,固然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他的狭隘,与落后的时代、贫穷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指责父
亲。而父亲骨子里深沉的责任担当与对家人的深厚关爱,才是父亲的本质,因而不可忘记文中的“我”对父亲情感复杂,有矛盾、误解、冲突、埋怨、委屈,也有庆幸和感恩,揭示出父与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及亲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话题,更应唤起我们的理解与反思,所以“切”不可忘记。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泌,字长源,七岁知为文。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有员俶者,九岁升坐,词辨注射..,坐人皆屈。帝异之,因问:“童子岂有类若
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驰召之。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赐束
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动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及长,博学,善治《
易.》,常游嵩、华、终南间。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秦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
“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家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
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泌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选自《新唐书·李泌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
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B.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
东宫皇太子遇之/厚C.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D.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
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禁中,指宫中,又称禁内。宫禁,指帝王、后妃所居的宫苑,因严禁随便出入得名。B.注射,倾泻,文中比喻文词流畅。现在指用注射器把液体药剂输送到机体内。C.《易》,也叫做《
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五经”之一。D.山人,山居者,多指隐士,也指掌管山林的官员,文中指不愿为官的高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泌年少聪慧多智。言辞流畅,通过员俶推荐被皇帝召见,皇帝出题考验他的才华,给予他赏赐。B.李泌正直不阿。直言
劝告张九龄要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因赋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被放逐。C.李泌博学多才。他擅长研究《易经》,常游历名山。肃宗在灵武即位,想要授予他官职,李泌坚决推辞。D.李泌善于进谏。肃宗想报复李林甫,李泌认为天子应该心胸宽广,劝告天子要考虑太上皇
和天下民心。13.文言句子翻译。(1)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14.李泌虽喜谈黄老之说,但他几度入朝,请简要概述李泌的从政经历。【答案】10.C11.A12.A13.(1)恰巧澧州缺刺史,常衮于
是大谈南方凋敝,请求停止李泌现在的职位让李泌去治理。(2)现在你有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14.①天宝中李泌任翰林侍招,在东宫当职;②李泌写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杨国忠记恨他,让天
子下诏书把他放逐到蕲春郡;③李泌以宾客的身份跟随肃宗,规劝肃宗;④李泌为澧、郎、峡州团练使,后改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政绩。【解析】【导语】本文展现了李泌的出众才华和智识,从童年时期的机智应对,到成年后的博学多才,以及他在朝
廷的正直进谏。文章通过生动的对话与历史事件,塑造出一个既聪颖又忠诚、正直的贤才形象。他不仅在文学和学术上有所建树,也善于政治谋略,敢于直言进谏,用宽广的视野为国家着想。他与皇帝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他在帝王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整体上,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和对话对
白,勾勒出一个有智慧、有理想的人物形象。【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天宝年间,李泌到皇宫进献《复明堂九鼎议》,皇帝想起他早年聪明的事情,召见他讲《老子》,他讲论有方,因而得以任翰林侍招,仍在东宫当职,皇
太子以优厚的礼遇对待他。“天宝中”,时间状语,一般单独成句,其后应断开;“献《复明堂九鼎议》”是“诣阙”的目的,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召讲《老子》”的主语是“帝”,“召讲”是连动谓语,中间不能
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因严禁随便出入得名”错误,是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皇帝出题考验他的才华”错误,原文“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可知是皇帝让张说试试他的才
能。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恰巧;“凋瘵”,凋敝;“辍”,停止。(2)“虑”,用绳结缀;“乎”,于,在;“忧”,担忧。【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①“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
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天宝中李泌任翰林侍招,在东宫当职;②“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李泌写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杨国忠记恨他,让天子下诏书把他放逐到蕲春郡;③“
固辞,愿以客从”“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李泌以宾客的身份跟随肃宗,规劝肃宗;④“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李泌为澧、郎、峡州团练使,后改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有政绩。参考译文:李泌,字长源,七岁就懂得写文章。玄宗开元十六年,天子召集
所有能讲论佛、道、孔子的人,在宫中相互答对问难。有个叫员俶的人,年仅九岁就登上讲席,他能言善辩,谈吐流畅锋利,座上的人都被他折服了。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讶,就问他:“小孩子还有能这样的吗?”他跪下奏道:“我舅舅的儿子李泌就是这样。”皇
帝就立即命人迅速召见李泌入宫。李泌到宫中后,皇帝正和燕国公张说一起观看别人下棋,于是让张说试试他的才能。张说请李泌咏“方圆动静”,李泌作思考,说:“希望知道这个题目的大意。”张说于是说:“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如实行仁义,圆如运用才智
,动如施展才能,静如暗自得意。”张说于是恭贺皇上得到了一个神童。皇帝非常高兴,于是赏赐李泌五匹帛,并且吩咐他的家人说:“好好培养他。”张九龄特别欣赏、喜爱李泌,常常把他领进自己的卧房。张九龄和严挺之、萧诚都很友好,严挺之厌恶萧诚,说他很奸诈,劝张九龄和他绝交。一天,张九龄忽然自言自语道
:“严挺之太刚强严厉,而萧诚柔美可喜。”正要命令他身边的人把萧诚召来,李泌在张九龄身边,忽然说道:“您出身平民,凭借遵循正直之道官至宰相,却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吗?”张九龄很吃惊,改变容态向他表示感谢,于是称他为“小友”。李泌长大后,博学多才,擅长研究《易经》
,常游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天宝年间,李泌到皇宫进献《复明堂九鼎议》,皇帝想起他早年聪明的事情,召见他讲《老子》,他讲论有方,因而得以任翰林侍招,仍在东宫当职,皇太子以优厚的礼遇对待他。李泌曾经写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杨国
忠记恨他,让天子下诏书把他放逐到蕲春郡。肃宗在灵武即位,物色访求人才,恰巧李泌自己也来到了灵武。李泌拜见肃宗后,陈述了天下大事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皇帝很高兴,想要授予他官职,李泌坚决推辞,愿意以宾客的身份跟随。李泌入朝议论国事,外出陪从天子车驾,大家都指着说:“穿黄衣服的是圣人,白衣服的
是山人。”当初,肃宗在东宫,李林甫多次诬陷他,情形十分危急,等到继位,肃宗怨恨李林甫,想挖他的坟墓焚烧他的尸骨。李泌认为天子念念不忘旧怨,向天下人表示自己心胸不够宽广。皇帝不高兴,说:“从前的事,爱卿忘
记了吗?”李泌回答说:“我考虑的事情还不在这里。太上皇拥有天下五十年,一下子忽然失意,南方天气不好,而且他年纪又大,若听说陛下记念旧怨,内心会感到惭愧和不快乐,万一染病,这就表明陛下凭借天下之大却不能使亲人安乐了。”皇帝有所感悟,
抱着李泌的脖子哭着:“朕没有想到这一点。”李泌被宰相常衮忌恨,常衮派他出任楚州刺史,李泌推辞,不愿前行,皇帝也留他。恰巧澧州缺刺史,常衮于是大谈南方凋敝,请求停止李泌现在的职位让李泌去治理,于是任命李泌为
澧、郎、峡州团练使,后改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都有政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西湖春感①张炎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当年燕子
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注释】①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家道中落。因不愿北向俯首事敌,长期寓居临安。②③断桥、西泠:均为西湖桥名。④韦曲:地名,在长安城
南。⑤斜川:此处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⑥辛弃疾有“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15.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从写景起笔,用平和舒缓的笔调写出春深美景,与结尾呼应,章法谨严。B.上阕六、七句,写春光已
无几时,蔷薇转眼就要被风雨葬送,所以连春都怜惜即将凋零的蔷薇。C.“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贵公子的身份。D.这首婉约词以细腻笔墨写清丽柔美之景与深郁沉痛之思,于和婉中寓深意。16.有人评价张炎此词情感“郁之至,厚之至”。请分
析诗歌是如何体现情之“郁”“厚”的?【答案】15.B16.郁,指沉郁;厚,指深厚。这里是评价本词情感浓厚沉郁之意。本词上片写春景,愉悦之情浓厚。“接叶巢莺,平波卷絮”“蔷薇”开处,令人“堪怜”,写莺歌燕舞、春意深厚,体现了“厚”字。春色无边,可惜“能几番游,看花又
是明年”,可见惜春之情浓厚,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下片写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情感沉郁。“当年燕子知何处”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诗意,见今昔盛衰。写尽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见说”两句,以鸥之愁衬人之愁。“无心”两句,实写人
之愁态。江山换劫,闭门醉眠,此心真同槁木死灰矣。末以撇笔作收,飞花、啼鹃,徒增人之愁思,故不如不闻不见也。体现了“郁之至,厚之至”的情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的B.“所以连春都怜惜即将凋零的蔷薇”分析错误。这里表达了词人惜春之意,原句“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是说,蔷薇开了,春已接近尾声,令人怜惜。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情感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此词情感“郁之至,厚之至”的特点。答题时,要先理解整首词的内容,然后抓
住词中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情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扣住“郁、厚”的特点。上阕起笔写景极尽赞美,“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一派平和的深春美景,表达了看到美丽春景的愉悦之情,情感浓厚;“能几番游”笔锋一转,写到
“东风”“蔷薇”暮春之景,体现惜春之情,情感也很浓厚;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点明故国之思,在这种情怀下“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就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的哀伤。这是宋亡后,作者重到西湖春景阑珊,而生亡国思。自南宋建都杭州,西湖是都人游乐宴
会之地。起首三句即从游归著笔。“接叶”二句乃春晚之景。“接叶”用杜甫“接叶暗巢莺”诗句。“能几番游”二句,诵之使人有朝不保夕之感。“东风”二句尤令人怀好景无多之惧。“蔷薇”开花于春末夏初,故有“到蔷薇春已堪怜”之句。过拍“万绿”八字,则将乱后西湖残破景象全面写出。换头以下,更将家国兴亡
之感咏叹一番。“当年燕子”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诗意,见今昔盛衰。“韦曲”本在陕西长安皇子陂西,唐时诸韦聚居之地。“斜川”在江西,陶潜有正月五日《游斜川诗》,此以古地寓南北沦丧,故有“苔深”、“草暗”之语。“新愁也到鸥边”仍归到游湖有感。“无心”二句正感伤之情绪。“飞花”、“啼鹃
”,虽亦春晚之物候,实指故宫人及遗民之流落者,曰“怕见”,曰“怕听”,作者之哀思深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西湖春感,沈哀沁人。“接叶”三句,平起,点明地时景物。“能几番”两句,陡转,叹盛时无常,警动之至。“东风”两句,自为开合,寄慨京深。“更”字进一层写
景,“万绿”八字,写足湖上春尽,一片惨淡迷离之景。换头承上,提问燕归何处。“但”字领两句,叹春去、燕去,繁华都歇。“见说”两句,以鸥之愁衬人之愁。“无心”两句,实写人之愁态。江山换劫,闭门醉眠,此心真同槁木死灰矣。末以撇笔作收,飞花、啼鹃
,徒增人之愁思,故不如不闻不见也。结合以上分析,扣住“郁、厚”二字即可。(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以“______,______”写与亡妻在梦中重逢时深情难诉的情景,笔力奇崛,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3)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______”一句以不屑的
口吻吐露对权贵的蔑视,“______”一句则以要强的口吻宣言自我的价值。【答案】①江畔何人初见月②.江月何年初照人③.相顾无言④.惟有泪千行⑤.钟鼓馔玉不足贵⑥.天生我材必有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
:畔、惟、馔、材。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20分)(一)(本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用绑定银行卡,“碰一碰”即可支付,离开网络一样好使;资金实时到账,无须等待,没有手续费;交易实现可控
匿名,保护消费者隐私……数字人民币正与我们的生活___________。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数字人民币。在试点城市,随着多家银行深度参与,数字人民币__________,已经涵盖餐饮服务、生活缴费、购物消费、交通出行等多
个使用场景,并产生了手机扫码、碰一碰支付、脱离手机的可视卡式“硬钱包”、与现钞双向兑换等支付模式。数字人民币未来有望向电商、短视频等线上领域渗透,并在企业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实体经济领域___________。为何要研发数字人民币?因为中国发展数字人民币有很多优势。一方面,中国发展数字
人民币所需的基础设施、支付体系相对完备;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商家等对电子支付的接受程度更高。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不是靠行政强制来实现的,反而市场化方式进行。在可预见的将来,纸币、电子支付和数字人民币将____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息息相关前程
似锦大显身手平分秋色B.息息相关大有可为大显身手并驾齐驱C.休戚与共前程似锦牛刀小试并驾齐驱D.休戚与共大有可为牛刀小试平分秋色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B19.(l)设问构成:划线句由一个问句“为何要研发数字人民币”和一
个答句“因为中国发展数字人民币有很多优势”构成,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2)表达效果:问句“为何要研发数字人民币”是基于上文对数字人民币大显身手状态的描绘自然提出的.疑问,顺应文脉,引发读者思考;答句“因为中国发展数字人民币有很多优势”引出下文从两个方
面对数字人民币的优势进行说明。引出下文的具体内容。整个设问句引人注意,使行文灵动活泼。【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适用于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适用范围更
广泛。语境中没有“利害相同”的意思,也不是人与人的关系,故选“息息相关”更恰当。第二空,前程似锦:形容前途十分美好。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句中对象为“数字人民币”,指“数字人民币”很有发展前途,使用“大有可为”更恰当。第三空,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牛刀小试:比喻
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语境中“在企业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实体经济领域”不是小事情上,使用“大显身手”更恰当。第四空,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暗含比较意。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此处“纸币、电子支付和数字人
民币”是三方,故用“并驾齐驱”。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设问构成:划线句由两个句子构成,第一个句子“为何要研发数字人民币”是问句,第二个句子“因为中国发展数字人民币有很多优势”是
答句,显然,第一个句子是明知故问,与后一句构成自问自答的设问句。表达效果:上文“数字人民币已经涵盖……等多个使用场景,并产生了……等支付模式。数字人民币未来有望向电商、短视频等线上领域渗透……”对数字人民币大显身手状态展开具
体描绘,问句“为何要研发数字人民币”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顺应文脉,引发读者思考;答句“因为中国发展数字人民币有很多优势”引出下文“一方面,中国发展数字人民币所需的基础设施、支付体系相对完备;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商家等对电子支付的接受程度更高
”的具体内容,从两个方面对数字人民币的优势进行说明。整个设问句较之陈述句引人注意,使行文灵动活泼。(二)(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再次开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
太空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用天地互动模式,航天员演示水球变“懒”等实验。本次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与以往大有不同,不光是“主讲老师”由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担任,____①_____。“天宫课堂”的“讲堂”在以往天
和核心舱的基础上,新增了问天实验舱。为确保回传到地面的图像话音,科技人员制订了周密的方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向广大青少年呈现精彩的一堂太空投课。在设备层面,图像和话音传输都采用了主备份的实施方案,在链路传输上也采用了专线和联通线路的双备
份方式。此外还采用了央视光端机作为第三路由,进一步提高②和传输的可靠性。“天宫课堂”第一课主要面向小学生,注重趣味性。③,向下辐射小学生,向上辐射高中生和全社会的爱好者,增加了有关空间科学实验的内容,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让大家了解科学家在上面干什么
,科学实验做什么。“天宫课堂”第三课将更深入更立体,参与性更强。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下列各项中引号与文段
中“懒”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B.“阿Q精神”也随着小说的传播,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名词,融入人们的日常语言中。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
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答案】20.①授课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②图像话音质量(或图像话音传输质量)③“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面向初中生21.示例:为确保回传到地面的图像话音稳定
流畅,科技人员制订了周密的方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向广大青少年呈现一堂精彩的太空授课。22.A【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天宫课堂’的‘讲堂’在以往天和核心舱的基础上,新增了问天实验舱”可知,此处是说授课环境发生了变化,可填“授课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
化”。第二空,根据“为确保回传到地面图像话音……”“图像和话音传输都采用了主备份的实施方案”可知,这些措施都能提高图像话音质量,可填“图像话音质量(或图像话音传输质量)”。第三空,根据上句“‘天宫课堂’第一课主要面向小学生”
和下句“向下辐射小学生,向上辐射高中生和全社会的爱好者”可知,处在小学生和高中生之间的是初中生,可填“‘天宫课堂’第二课主要面向初中生”。【21题详解】的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确保”后缺宾语,在
“图像话音”后加“稳定流畅”或“稳定清晰”“清晰流畅”;二是语序不当,将“精彩的”和“一堂”互换位置。【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懒”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反语;D.表示强调
。故选A。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而老子却说:“
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的人,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其实,“牛油果”
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才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纵览
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
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古人说:“兵无
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用灵活变换之法成功化解了
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
外交史上的黄金时期。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躬逢盛世,我们应内心守正,砥砺前行,做刚强矢志之人;也应随物赋形,处事圆融,做柔善之士。身处“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辈青年当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去追风赶月,助力复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把人格喻为牛油果,认为人应该像牛油果一样,拥有坚定的内心,坚守自我;材料第二段引用老子所说的话
,并指出理想人格当如清水,“随物赋形”。材料中提到“牛油果”型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三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即坚定内心,不失自我。而理想人格如清水,随物赋形,强调了理想人格的特点是能
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物赋形,与时迁移,与外界交融,升华人生境界。题干部分“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这一提示语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牛油果”型人格和“清水”型人格,启示我们,既要坚定内心,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又要懂得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如
此方能成就精彩人生。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坚守”与“改变”的内涵,“坚守”与“改变”各自的利弊,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坚守”与“改变”,何时“坚守”,何时“改变”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秋瑾坚守自我、宁折不弯,
播撒抗战的火种,以此论证坚定自我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立足当下社会,分析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危害,从而论证身处新时代,我们既要坚定内心,又要与时俱进,外圆内方,方可成就人生。立意:1.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2.恪守初心
,任世界喧嚣繁华。3.坚守精神内核,拥有激扬的青春。4.外圆内方,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