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测试题(解析版).doc,共(8)页,585.26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813a8e39c8cc818cc1408bcb07de4c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指的是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完成B.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C.共产党内右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衡量一次革命是否成功
,要看这次革命的预期目的是否达到,依此标准来看,国民大革命的最终结果是没有完成其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皆没有A项重要,不能充分的表现题干的“失败”,不符合题意;故选A。2.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
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北伐战争的军队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
洋军阀,因此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题干材料反映出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A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B。3.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广州起义C.红军长征的胜利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解题时需要注意“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两个关键限制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
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故选C。4.“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2于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南昌起义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进行
到最艰难的时候,由于城市里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起点。ABC不符
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5.“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句中的“这里”是指A.井冈山B.南昌C.瑞金D.上海【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故B正确;井冈山、瑞金、上海不符合题意,故ACD排除。综上故选B。6.随州白云学校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竞赛,张
强同学准备在演讲动中再现下列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A.四渡赤水河B.飞夺泸定桥C.翻越大雪山D.会师井冈山【答案】D【解析】【详解】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都是红军长征的史实,井冈山会师发生在长征之前,故选D。7.毛泽
东曾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容中国革命的发展,“星星之火”最早指A.南昌起义B.红军长征的胜利C.秋收起义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做出了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3的计划,改向敌
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星星之火,D项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A项不符合题意;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力量,B项不符
合题意;秋收起义之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8.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甲: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
地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丙: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丁:长征胜利后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A.乙、丁B.甲、丙C.乙、丙D.丙、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爬雪山,过草
地,挥师北上。故乙说法正确,符合题意;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丙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红军长征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
人运动。中共一大是在长征前召开。故丁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9.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A.遵义会议的召开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C.三大主力会师D.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答案
】C【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项符合题意;长征中
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长征的转折点。A项不合题意;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顺利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会师。B项不合题意;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10.从1927年起的十年,
中国革命道路极为艰难曲折。下列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南昌起义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4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④遵义会议。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①④③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是1927年4月;③红军
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10月;④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所以只有选项②①④③符合题意,故选B。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1)毛泽东作出材料一中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之前,他在湘赣边界领导了哪一次武装起义?(2)材料二中红军“
远征”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如下图所示(3)上图会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4)红军长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答案】(1)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②秋收起义。(2)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
移。(3)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②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指向成熟的标志。(4)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③重于求实,独5立自主的创新精神;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解析】【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进行了秋收起义,由于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做出了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依据所学可知,1933年10
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波谷、李德等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3)依据所学可知,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
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②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
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指向成熟的标志。(4)依据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三、简答题(8分)1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二江西民谣:“日
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什么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材料三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
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3)根据材料三中判断“战略转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战略转移”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答案】(1)南昌起义(2)①井冈山;②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6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
雄壮举”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2)根据材料二“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朱德、陈毅知道毛泽东在井冈
山建立根据地后,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根据材料三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10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
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四、探究题(12分)13.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
党曾亲密无间,共同抗敌,也曾分道扬镳,挥戈相向,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兄弟连心建军校】材料一“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的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
危亡。”——孙中山(1)材料一中创立的学校指什么学校?是一所什么性质的学校?创办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兄弟齐心共北伐】材料二如下图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7(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
因。【兄弟分心成仇敌】材料三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举行一系列会谈。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3)蒋介石最终发动了哪一政变使国共合作分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建立的?【追昔抚今来反思】(4)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最后以失败告终?【答案】(1)①黄埔军校;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③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
争作了准备。(2)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3)①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②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
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4)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力量遭到极大的损失,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信息,依据
所学可知,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共产党领导下的工
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这些都是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3)依据所学可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时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使国共合作分裂;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来统一了全国。(4)依据所学可
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力量遭到极大的损失,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这些是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的原因。【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
救中国的危亡”,结合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充分掌握国民大革命的开始,经过,结果以及造成结果的原因,需要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