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6)页,851.53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6a529713afe2fb946b40f3c44facee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具
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礼器——牙璋在各地出土的情况。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区域间交往密切,华夏认同观念形成D.玉器成为中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答案】B【解析】【详解】据
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图文信息可知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器在各地出土,这说明二里头文化辐射较广,体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图片只是中国二里头文化风格的
玉礼器在各地出土的情况,没有与世界其他地的区对比,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朝时期,排除C项;玉礼器不是生活用品,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礼仪和象征身份地位,且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遗存
,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2.某政权为了有效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实行的两大制度是()A.禅让制和分封制B.分封制和内外服制C.分封制和郡县制D.宗法制和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的冲突和矛盾,D项正确;禅让制是夏朝之前的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方式,与分封制不是同一时期的,不能互为补充,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的政治制度
,但内外服制没有像宗法制和分封制那样有效解决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的矛盾,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它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矛盾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开垦“私田”的热潮。这一热
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铁犁和牛耕的使用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井田制的逐步瓦解D.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发展产
生质的飞越,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与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说法无关,排除B项;C、D项均是铁犁牛耕出现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C、D项。故选A项。4.战国时期,促使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处于大
变革时期B.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C.“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D.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政治变动,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私学出现等一系列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发展,
促进百家争鸣出现,因此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A项正确;其余选项也是其原因,但都概括不全面,只是叙述了原因的一个方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5.下图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的示意图。秦朝建立这一交通网的主要目的是()A.着力维护大
一统局面B.解决北方边患问题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表明秦驰道把全国各地联系成一个整
体,这一做法可以促进文书的转达,也方便调动军队,还可以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这些都围绕对国家统一的巩固,A项正确;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不仅仅涉及到北方,排除B项;促进边疆开发是其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巩固统一的手段方式,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6.汉初统治集团,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举措()A.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是建立大一统的时代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
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这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当时已经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所示是汉朝中央政府设立的机构(部分)据
表可知,汉政府()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驻地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A.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B.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C.重视治理和稳固边疆D.实现了民族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立的机构,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体现了汉政府重视治理和稳固边疆,C项正确;
材料中属国是汉朝中央政府为治理边疆而设立的,主要是针对那些脱离本民族主体迁徙到内地的民族,并非分封的诸侯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交通,排除B项;实现了民族自由平等说法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8.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下图反映的事件在当时主要作用是(
)A.扩大了汉政府的统治区域B.推动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
。据本题材料地图标注“丝绸之路主要路线”及其路线,可知该事件为丝绸之路,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丝绸之路加强汉朝与西域联系,此时,西域尚未处于汉政府统治之下,“扩大汉政府统治区域”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丝绸之路加强汉朝与西域联系,此
时,汉政府未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的除C项。故选D项。9.宋代名臣李纲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混南北为一区”。他强调的隋文帝功绩是()A.加强中央集权B.创立科举制度
C.开通了大运河D.实现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
历史功绩,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实现国家统一,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科举制创立和大运河开通是隋炀帝时期,排除BC项。故选D项。10.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统治者以“中国”“华夏”自居,以敕封的形式让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务。这一做
法()A.消除了与汉族的矛盾B.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C.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D.导致了北方陷入分裂【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以‘中国’‘华夏’自居”“让边疆地区
的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秦皇帝的言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消除了与汉族的矛盾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前秦开明的民族政策,让边疆各少数民族自我管理,也不会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
C项;苻坚的言行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并没有导致北方陷入分裂,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成为经济中心B.南方
自然环境变化C.唐人观念发生改变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江南瘴气重病已经销声匿迹,江南地区变成了令人向往的地区,据
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的农耕区得到拓展,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B项正确;南宋时期江南成为经济中心,排除A项;唐人观念发生改变属于题干反映的现象,并不是原因,排除C项;
北方流民大量南迁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表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大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在整个领域所占比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政治局势稳定利于科技发展B.政府比较重视科技发展C.宗教势力的社会影响力下降D.
民族交往交融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献作者中,官方作者群体在整个领域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民间作者群体和宗教作者群体,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主导科学技术的发展
,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宗教作者群体在三大科技文献作者群体中占比最低,且材料也没有之前宗教影响力的数据,因此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宗教势力影响力下降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出现少数民族或外族势力,因此没有民族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13.
唐代,中国化佛教不断发展,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这说明()A.中外文化互相借鉴B.佛教源于中国唐代C.唐朝文化影响力大D.佛教传到世界各地【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和日本、新罗)。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这说明当时唐朝文化影响力较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互鉴,只体现了唐文化对外。影响,排除A项;佛教并非源于中国,排除B项;材
料没有涉及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只涉及到日本、新罗和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14.唐代国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贩卖茶叶;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马交换茶叶。这反映了唐代()A.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B.茶税
成为财政主要来源C.饮茶之风已悄然兴起D.对外贸易激活国内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国家靠榷茶生
利,茶得到了推广,饮茶之风已悄然兴起,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在百姓中相对饮茶的要少许多,排除A项;中国古代财政主要来源农业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外贸易与国内市场的关系问题,且榷茶贸易不一定是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15.唐代,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种类丰富
,其中,白居易强调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说明他的诗歌()A.具有“经世”精神B.推动科举制度的变革C.展现“开元盛世”D.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白居易强调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的主张强调诗歌要为现实服务,关注国家和民众的实际问题,这体现了“经世”精神,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白居易的诗歌与科举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虽然白居易
生活在唐代,但题干中并没有提到他的诗歌与“开元盛世”之间的直接关系,排除C项;虽然白居易的诗歌在唐代有很高的成就,但“最高成就”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图为西汉到宋初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图中④阶段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政策调整B.政治局势变
动C.大一统推动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到宋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④阶段是唐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发生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减少
,即政治局势变动,B项正确;统治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增加人口数量,也可能会减少人口数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大一统会促进人口增长,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可能会导致人口区域数量变化,但不会造成人口总数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17.宋朝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派文官任地方知州。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宰相权力C.解决财政危机D.缓解边防压力【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派遣文官出任
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等措施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正确;宋代中枢机构调整如设置参知政事等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排除B项;派文官任地方知州是从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与解决财政危机无关,排除C项;此举与缓解边防压力无关,排除
D项。故选A项。18.设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行省下分设路、府、州、县。此国家治理模式创立于()A.宋朝B.金朝C.元朝D.明朝【答案】C【解析】的【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设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是元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用于管理辽阔的疆域,C项正确;宋朝没有行省制度,而是采用路、府、州、军的行政区划,排除A项;金朝虽然也有类似的行省制度,但不是首创,且没有元
朝的行省制度完善,排除B项;明朝废除了行省制度,改为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的三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9.设澎湖巡检司,设驻藏大臣,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这些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强化地方吏治B.抵御外来侵
略C.完善法律建设D.加强边疆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至清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清朝设置驻
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清朝于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上述历史事件体现了元朝对东南沿海台湾地区的管理、清
朝对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治理,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安定边疆的举措,而非加强地方官员管理考核,排除A项;平定叛乱是本国民族间的问题,属于加强边疆管理的举措,而非抵御殖民侵略,排除B项;设置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不属于完善法律,排除C项。故选D项。20.长城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力量。下图所示的长城修筑的朝代是()A.秦朝B.元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设置九
边,且该长城北方是瓦剌,属于明朝修建的长城,C项正确;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元朝本身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成功入主中原,长城内外都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因此未修长城,排除B项;清朝联蒙政策有效地团结了蒙古族,由蒙古族士兵驻守北方边疆,清朝基本未修长城
,排除D项。故选C项。21.“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清代()A.废除了宰相B.形成了内阁C.大兴文字狱D.设立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
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以看出,清代专制皇权高度强化,这主要是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没有
实权,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项正确;AB项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排除AB项;大兴文字狱是加强思想控制,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德国访问时指出:“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
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这体现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A.规模庞大B.技术先进C.和平交往D.炫耀国威【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
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可知,习近平主席在谈到郑和下西
洋时,对其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主要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舰队很强大却没有进行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郑和下西洋规模庞大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
并未强调明朝航海技术先进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炫耀国威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富商、地主卖掉土地,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说明这一时期()A.农业发展受到冲击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改变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详解】据
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卖掉土地,投资工商业的现象,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为农耕
社会,农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是富商地主投资工商业的内容,是经济层面的问题,与政治地位是否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唐末到宋重农抑商政策稍微放松,其他朝代都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4.北宋张载有言:“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精神内涵强调的是()A.天人合一B.社会责任C.忠君爱国D.改革创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知,传统儒家思想倡导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肩负社会责任,B项正确。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材料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排除A项;忠君爱国强调对君主忠贞,热爱国家,“为万世开太平”不能完全体现内涵,排除C项;材料强调知识分子要为国为民,心系天下苍生,与改革创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5.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繁荣的共同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考试
的推动C.君主专制的强化D.理学思想的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文学领域,小说繁荣起来,据唯物史观我们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宋词、元曲、小说繁
荣的共同原因是经济因素,A项正确;唐朝的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推动了唐诗的发展,宋以后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对文学的推动作用不大,排除B项;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世俗文化的发展,其发展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排除C项;理学思想是宋明时期兴起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从上述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别说明图7、图8两类物品的使用对推动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作用。【答案】图7信息:春秋战国时期
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冶铁技术比较高,农具种类较多;作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图8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货币,货币种类多,制作技术较高。作用:便于商品交换,促进商业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图片可
知,图7是铁农具,根据所学可知铁农具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增加了农业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图8是各种货币,根据所学可知,货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简化了交易过程,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助于打破自然经济的局限,
推动了社会的商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二者的出现都促进了社会转型和进步。27.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
图材料二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后经隋、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正是因为隋唐大运河的兴旺,处于其中心位置的洛阳在当时成为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大都市。从元朝开始,国都变迁到北京,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至此,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
大运河。——摘编自江山壮丽我说大运河沉睡的运河不再缄默央广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条运河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条运河所起到的共同作用。【答案】(1)中心不同: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线路不同:前者曲折且里程较长;后者在原来基础上截弯取直,里程缩短。(2)共同作用:沟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沿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巩固统一(统治),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为
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与元朝时期中国。不同:根据地图上的位置信息可以看出,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
北京运河线路曲折且历程较长。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唐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历程缩短。【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与元朝时期中国。共同作用:根据材料“正是因为隋唐大
运河的兴旺,处于其中心位置的洛阳在当时成为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大都市。从元朝开始,国都变迁到北京,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得出促进了南北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根据所学可得出巩固了国家统一。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
税收的变化时间总收入(万贯)农业收入(万贯)农业占比工商业收入(万贯)工商业占比宋太宗至道3年(997)3559232165%123835%。宋熙宁10年(1077)7070216230%491170%——据朱国庆,陈海涛《宋朝经济发展浅
议》材料二宋朝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北
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从三个方面概括北宋税收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答案】(1)变化: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减少,占比下降;工商业税收不断增加,超过农业税收。原因:商品经济(商业)的繁荣发展。
(2)特点:新兴经济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形成区域市场;商品流通范围扩大;海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北宋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总收入(万贯):3559”“707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总收入方面,总收入有显著增长;根据材料一“工商业占比:宋太宗至道3年(997):35%”“宋熙宁10年(1077):7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收入占比方面,工商业收入占比超过农业收入占比;根据材料一“农业收入(万贯):宋熙宁10年(1077):2162”“宋太宗至道3年(
997):232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趋势方面,工商业收入上升,农业收入下降。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工商业占比:7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工业发达,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从而使工商业税收大幅增加;根据材料“工商业收入(万贯):宋熙宁10年(1
077):49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税收上升;根据材料一“宋熙宁10年(1077):216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集中到地主手中,自耕农经
济受到一定冲击,影响农业税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宋朝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作物大部分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根据材料二“在地方贸
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步形成大型的区域市场;根据材料三“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
上贸易日益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繁荣,海上商路扩大。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至18世纪中叶,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并给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带来
巨大的影响。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1)除了直
接行政管理外,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还采用了哪些方式?(举两例说明)。(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历史意义。【答案】(1)方式:反击外来侵略: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击败沙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平定叛乱:平定了蒙古和维吾尔贵族的叛乱。确立中央册封制度:在西藏册封其宗教首领;颁布法律文件确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和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2)意义: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推动统一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现代国家的版图;重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
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开发;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西南地区
改土归流;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至18世纪中叶,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并给中国和世界
的历史带来巨大的影响。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版图奠定、边疆管辖、民族交往和经济文化往来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