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6 页
  • 大小 176.500 KB
  • 2024-09-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3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共(26)页,17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3feb308039c69fad6822b841d8a02a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咸阳百灵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态美学以建设世界万物宜居、美好的生存家园为研究出发点,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环境整体为研究

对象,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与生命互动。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存在的环境本身就具有“全美”价值,而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与连续性就是美,反之就是丑。所以,人类的活动既不应以自我中心为原则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掠夺,也不应以主观审美趣味来随意破坏、改造自然,而应在尊重自然环

境的存在价值基础上,遵守自然生态规律来进行活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极为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息息相通,休戚与共,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荀子云:“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

,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儒家哲学中往往是以“天”或“天地”观念来进行阐发的。“天”在儒家哲学中具有多重意义,如冯友兰曾把中国哲学中的“天”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等诸义。不过,中国先秦哲学的一个转变

即在于对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进行了哲理化,把“天”与最高本体——“道”结合,形成了以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相贯通的天道观。“天道观”的出现表明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哲学从先秦开始就主要是以一种哲学智慧

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来把握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存环境的连续性体验。要求人去敬守天道、遵循天道而不是去僭越天道、乖违天道,这意味着古人是以自觉的理论反思意识来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

言。”孔子一方面把“天”视为了万物生命所出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人应当对“天”有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儒家天道观中所涵摄的自然之天与道德义理之天的融通,将生态伦理、道德意识渗入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当中。这就表明,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天”或“天地”除了今天的自然界意义外,还赋予了“天地”一

种至诚悠远、博厚高明的精神含义。在儒家看来,正是有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至上良善,自然万物才得以获得自身的存在。这种精神含义是与古人所共识的万物同出于天道生成的天人一体观念紧密关联的,因而是精神反思性的,是

道德律令式的。“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天地”这种神圣性功能使得人在自然环境面前能保持谦卑恭敬的姿态,以感恩天地馈赠衣食的心态来面对自然。后世儒者与帝王都是在这种对“天”的敬畏中进行着各种祭祀天地的礼仪活动。“以天地

为本”“参赞天地之化育”等观念都成为儒家谋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天地合而后万物兴。”在儒家看来,只有在与天地万物、外在环境相亲相爱的关系中,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万物生命才能得到繁荣昌盛。今天生态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对自然资

源、自然环境毫无敬畏之心,肆意攫取与过度开发,从而破坏了天地自身的平衡稳定与和合创生。“敬则不逐物,亦不遗物。”所以,重提儒家对天地万物、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对营造美好家园、美好生态环境是极有意义的。(摘编自余开

亮《儒家的生态智慧与美好家园建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美学认为自然存在的环境具有“全美”价值,人与自然生态的不平衡是丑恶的现象。B.儒家思想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讲求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休戚与共。C.先秦哲学把“天”

与最高本体一“道”结合,形成天道观,较之儒家哲学有明显的进步。D.敬守天道、遵循天道,万物同出于天道,天人一体的观点都不属于宗教信仰的方式、思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

的结构,论证儒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营造美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观点,为生态美学倡导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提供了充足依据。C.文章第一段对生态美学的论述,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逐层推

进论述的。D.文章引用孔子的观点,强调孔子把“天”视为万物生命的根源,人应对“天”有敬畏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活动应敬守、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既不能无休止掠夺自然环境,也不能破坏、

改造、利用自然。B.人类只要与天地万物、外在环境相亲相爱,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社会、万物生命就能够繁荣昌盛。C.古人在自然环境面前谦卑恭敬,以感恩的心态来面对自然,是因为他们认为“天地”具有神圣性功能。D.只因现代人类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毫无敬畏之心

,肆意攫取与过度开发,才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答案】1.C2.A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C

项,“较之儒家哲学有明显的进步”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第二段“‘天道观’的出现表明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哲学从先秦开始就主要是以一种哲学智慧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来把握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存环境的连续性体验”,可知两者并没有比较。故选C。【2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错误,应该是采用层进式结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

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A项,“也不能破坏、改造、利用自然”错误,第一段“而应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存在价值基础上,遵守自然生态

规律来进行活动”,可知可以利用,只要不肆意攫取与过度开发就行。B项,“人类只要……就能够繁荣昌盛”错误,太绝对,人类社会、万物生命能够繁荣昌盛,不仅仅靠人类与天地万物、外在环境相亲相爱,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D项,“……才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错误,最后一

段“今天生态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毫无敬畏之心,肆意攫取与过度开发,从而破坏了天地自身的平衡稳定与和合创生”,可知原因不仅仅是现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毫无敬畏之心。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

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

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

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内容融合了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公益教育、

广告创意等主题。由于内容较短,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摘编自360百科)材料二:如今,各类短视频应用已

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如何有效防沉迷,成为一道现实课题。其实,不只是青少年,一些成年人也在低头中感到“时间知觉麻木”。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

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可以

说,以用户为中心的短视频平台,日渐生成了富有特点的传播逻辑与生态,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资源。传播实践证明,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内容风控和用户行为引导防止传播失范,用更多优质内容资源夯基垒台,短视频平台方能实

现长远发展,拥抱一个更加可期的未来。(摘编自人民日报《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材料三:目前,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实现统一标准,提升保护力度。开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必须履行的社

会责任。快手执行总编辑刘洋说,快手APP目前能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农村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抖音相关负责人也介绍说,抖音建立了“白名单”机制,并开发了专门的内容审核模型,来确保青

少年模式下内容的安全。戴建业认为,短视频是实现知识普惠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很多老师讲诗词不够生动形象,孩子们肯定是不愿意听的。要是能把这些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吸收我们古人讲解诗词的优点,结合一些现代的方法,制作成教学短视频,就能够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佟丽华分析,“在防沉迷的问

题上,社会一定要通过多方共治来形成合力,而不能是观望或互相指责。”田丰也认为:“任何一个技术手段,如果没有社会性的手段辅助,它的效果是相对有限的,因此社会、家长、平台要实现责任共建、责任共担。另一方面,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长效机制,重点仍在于在培养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网络素养不应该是

在隔离的状态下培养出来的,而应该是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把工具交给青少年,他们才能去学会如何使用它。受访专家指出,防止短视频沉迷、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虽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但是作为内容提供者,平台仍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平台应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兼顾娱乐和教育之间的

平衡,这对于青少年成长意义重大。(摘编自人民日报《21家视频平台上线防沉迷系统,短视频如何走得长?》)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AB.BC.CD.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要分析了短视频的内容和

特点,材料二介绍了短视频令人沉迷的原因以及短视频平台怎样能实现长远发展。B.短视频平台以用户为中心,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因此能迅速占有大量注意力资源。C.短视频平台能吸收古人讲解诗词的优点,结合一些现代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胜过了传统的课堂模式。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短视频因其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但需要解决防沉迷难题。6.根据材料内容,说说应如何从根本上做到防止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答案】4.D5.C6.①多管齐下,

综合施策。社会、家长、平台要实现责任共建、责任共担,否则单靠技术手段效果是相对有限的。②培养提升青少年人的网络素养。让青少年在用短视频中学会趋利避害,正确使用它。③平台应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兼顾娱乐和教育之间的平衡;全面普及“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用

技术手段有效防沉迷,以内容风控和用户行为引导防止传播失范。【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

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技术手段失去社会性的手段辅

助导致没有效果”错误,原文材料三“任何一个技术手段,如果没有社会性的手段辅助,它的效果是相对有限的,因此社会、家长、平台要实现责任共建、责任共担”,可知效果是相对有限的,而不是“没有效果”。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

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胜过了传统的课堂模式”,于文无据。相关信息材料三“课堂上很多老师讲诗词不够生动形象,孩子们肯定是不愿意

听的。要是能把这些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吸收我们古人讲解诗词的优点,结合一些现代的方法,制作成教学短视频,就能够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是没有说胜过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

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在防沉迷的问题上,社会一定要通过多方共治来形成合力,而不能是观望或互相指责”“任何一个技术手段,如果没有社会性的手段辅助,它的效果是相对有限的,因此社会、家长、平台要实现责任共建、责任共担”,即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社会、家长、平台要实现责任共建、责任共担,否则单靠技术手段效果是相对有限的;从青少年家角度要培养提升青少年人的网络素养。让青少年在用短视频中学会趋利避害,正确使用它。“受访专家指出,防止短视频沉迷、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虽然是一项社

会系统工程,但是作为内容提供者,平台仍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平台应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兼顾娱乐和教育之间的平衡,这对于青少年成长意义重大”,即平台应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兼顾娱乐和教育之间的平衡;“目前,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实现统一标准,提升保护力度”,即全面普及“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用技术手段有效防沉迷,以内容风控和用户行为引导防止传播失范。【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

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

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这村子只有十来户人家,是个生产队,属几架山外的一个大队管辖。全村没一个党员,也没一个团员;生产队长轮着当,一年换一个,每个男劳力几乎都当过了。田福军被现在

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

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

,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

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

,问他:“什么事?什么事?”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就是的……”“口粮哩?”“扣了!”“为什么扣了?”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①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

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

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

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

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问题相当

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

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田福军原来还准备在后子头公社呆几天,想再到公路沿线跑几个大队。但县革委会

的吉普车突然到这里来接他。因为中央一位老首长来黄原视察工作,这位老首长又是原西县人,过几天就要回县上来,地区要求原西县全力做好接待工作。冯世宽接到通知后,立即派车接所有在外面的常委们回城,商量如何接这位老首长。田福军虽然坐在了飞驰的吉普车里,但他的思想还在后子头公社。通过这次匆匆的调

查,使他认识到“四人帮”虽然打倒了,但农村贫困的局面依然故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他想:战备粮里拿出来的那点吃完了怎么办?还不是要继续饿肚子?回到县里的当天晚上,福军在自己家里吃完饭,心情依然不好。他也不愿意和

家里人说话,就一个人来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坐在办公室的圈椅里,久久地盯着窗户纸发愣。一张张面黄饥瘦的脸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痛苦地埋下头,用手指头神经质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不一会,他看见白发黑发在桌面上落了一层。[注]①盲流:为逃荒、避难或谋生,从农村常住地迁

徙到城市、无稳定职业和常住居所的人们,称为盲流入人口,简称“盲流”。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队长家里破旧阴暗的土窑、烂炕席片、没衣服穿的面带恐惧的孩子、粗陋不堪的食物,这些都真实客观地展现了当地百姓的穷困生活状况。B.“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表现了田福军因糠团子粗糙而难以下咽的情状,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善于捕捉人物行为的细微之处。C.“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闯进”这个动词贴切地写出了老汉行为的快速和鲁莽,让读者体会到老汉内心想见到干部解决饥饿问题的焦急。D

.老汉一家因儿子做了盲流而被公社和大队克扣口粮,这表现了某些干部工作作风武断,不从实际出发解决群众问题,不关心百姓疾苦。8.文中叙述了老汉一家的生活状况,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9.请结合文章内

容,分析田福军的干部形象。【答案】7.B8.①展现社会环境。表现了老汉一家生活极其贫困,濒于饿死边缘的状况,以小见大,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北方农村仍旧贫困落后的残酷局面。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老汉一家濒于死亡的情景直接推动了田

福军不顾禁令要动用“战备粮”救济百姓的行为。③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老汉一家人被饥饿折磨的痛苦可怜相,田福军的同情、难过相,其他干部的愚昧、胆小相,都展现得淋漓尽致。9.①田福军做事细致,善于观察,能够和百姓共艰苦。他从黄馍上沾的黑东西上发现了糠团子,就不再吃黄馍,而是吃

起更为难吃的糠团子。②田福军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同情百姓,为百姓的贫困生活感到痛苦,为村干部的无能感到愤怒。③田福军勇于担当,爱民如子。为了让百姓活下去,他冒着犯错误的风险动用战备粮。④田福军善于思考,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他明白战备粮只能解一时之困。【解析】【

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田福军因糠团子粗糙而难以下咽的情状”错误,田福军

是因为内心悲痛所以才觉得喉咙像堵住了一样。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

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可知展现社会环境,以小见大

,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北方农村仍旧贫困落后的残酷局面;“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可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

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一张张面黄饥瘦的脸又浮现在他的眼前”,可知塑造了老汉一家人被饥饿折磨的痛苦可怜相,田福军的同情、难过相,其他干部的愚昧、胆小相,都展现

得淋漓尽致。【9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可知田福军做事细致,善于观察,能够和百姓共

艰苦;“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可知

田福军有强烈的责任感;“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

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可知田福军勇于担当,爱民如子;“田福军虽然坐在了飞驰的吉普车里,但他的思想还在后子头公社。通过这次匆匆的调查,使他认识到‘四人帮’虽然打倒了,但农村贫困的局面依然故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他想:战备粮里拿出来的那点吃完了怎么办?还不是要继续饿肚子”可知田福军善于思考,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

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

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

,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

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非也

;君子如向⑧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zhù)

:通“著”,明。⑤蝡(rú):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通“仿”,仿效。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

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五经。B.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道德性。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

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D.学者,“学”者,觉也,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之人。1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

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能够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就能通晓世事了。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3)学莫便乎近其人。【答案】10.B11.D12.C13.(1)所以学习的过程虽有尽头,但进取的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2)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

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3)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

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中,根据后文“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可知“君子之学也”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项

;根据“入乎”“箸乎”“布乎”“形乎”的对称结构和并列关系,可知“体”后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典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重要的是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相应的典故。其次,在做题时,要善于联想,根据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回顾、联系相关知识点。最后,是要擅用排除法,将

确定错误的选项排除,再考虑、判断剩下的选项。D项,“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说法错误,“学者”指的是求学之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

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C项,“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说法

错误。文中说的是“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可见学到《礼记》就是尽头了,《礼》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基础”。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本题中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故”:所以

;“数”:过程;“义”:进取的愿望;“须臾”:片刻;“舍”:懈怠;“学”:学习;“美”:完善;“莫”:没有;“便”:便捷;“近”:亲近。【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

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

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

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因此《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的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

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君子的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

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

啰嗦;浮躁和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

捷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四首陆游其一狐裘卧载锦驼车,酒醒冰髭结乱珠。三尺马鞭装白玉,雪中画字草军书。其三十万貔貅①出羽林,横空杀气结层阴。桑乾沙土初飞雪,未到幽州一丈深。[注]①貔貅(píxiū):古代

传说中的猛兽名,常用以指勇猛的军士。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写出雪中行军的威武豪情。马鞭当笔,雪地作纸,奋笔狂划草军书的场景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B.其三描写大军出征的威武场面。边塞画面逼真,诗情威武雄壮,充满积极乐观的情调,创造了雄奇豪

迈的意境。C.两首诗都以“雪”为背景,突显了行军、出征环境的恶劣,其三后两句更是写出了雪伴随着出征队伍,又急又大。D.这两首诗是诗人雪夜忽涌从戎之兴,于是提笔雪上狂书,铁马渡河,云梯攻垒,势如破竹,使敌军士兵望风披靡。15.这两首诗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对于环境的描写,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14.D15.思想感情:都抒发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修辞手法:①其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酒醒冰髭结乱珠”,诗人想象自己饮酒沉醉,一觉醒来,只见胡须上结着一串串如珠的冰球

,突出天冷;三尺马鞭上也裹满了白玉一般的雪,突出雪大。②其三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用“貔貅”借喻勇猛的战士,用“一丈深”突出雪大。【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

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于是提笔雪上狂书,铁马渡河,云梯攻垒,势如破竹,使敌军士兵望风披靡”错误,“雪中忽起从戎之兴”表明

诗人此时并未从戎,“雪上狂草军书,铁马渡河,云梯攻垒,势如破竹,使敌军士兵望风披靡”只是诗人的想象、回忆或渴望。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修辞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

、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翻译其一:裹着皮衣,躺卧在锦幔驼车心情宽舒,痛饮美酒,酒醒后沾须酒渍结成冰珠。抽起三尺积雪马鞭当巨笔,雪地作纸,

奋笔狂划草军书!其三:十万猛将烈士虎气生生出于羽林,杀敌豪气冲九天,凝成层层阴云。呵,在桑乾看到纷纷扬扬飘落沙土的初雪,还没行军到幽州已下了一丈多深!第一首写雪中行军的艰苦生活。第三首是写大军出征的威武场面。都抒发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第一首写雪中行军的艰

苦生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这冰天雪地,尽管穿着狐裘,卧于锦驼车中,因酣饮而沉醉,但一觉醒来,只见须上结着一串串如珠的冰块,三尺马鞭上也裹满了雪(所以说“装白玉”。)但是,诗人倚马而立,扬眉舒腕,盾上草军书。好一派豪壮气概。第三首是写大军出征

的威武场面。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用“貔貅”借喻勇猛的战士,用“一丈深”突出雪大。这一首写大军出师,所以诗情是威武雄壮,并有暇整气象,颇有高适《燕歌行》的风格。【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

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

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锦瑟》一诗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发作者对

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劝学》中强调活到老,学到老,开篇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君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4)《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2).不尽长江滚滚来(3).沧海月明珠有泪,(4).蓝田日暖玉生烟(5).学不可以已(6).古之学者必有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

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1)“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是提示,注意“萧”的书写;(2)“

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是提示,注意“沧”“田”的书写;(3)“强调活到老,学到老”是提示,注意“已”的书写;(4)“《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提示,注意“必”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

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语言文字运

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仅文明是我们丈量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追求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如果说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根”和“魂”,那么法治和规则就是它的“骨架”,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文明素质的高下,与名声无关、与身份无关、与是否来自所谓高素质的发达国家也无关,()。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上了高铁就能全程忍住烟瘾;以前喝醉了也敢开车,醉驾入刑后,“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蔚然成风;曾经久推不动的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

行后正逐渐变为新的风尚。可见“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只要对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就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让法治成为一种社会信仰,更成为一种生活刚需。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

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文明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B.文明不仅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C.文明不仅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自身行为规范丈

量的尺度。D.文明不仅是我们丈量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追求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而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B.而取决于规矩要严格、制度落实要到位C.而取决于规矩是否到位、制度落实是否严格D.而取决于规矩要到位、制度落实要严

格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零容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B.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C.可是一查黄河近两千年来

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D.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真是“恩将仇报”。【答案】17.B18.A19.D【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

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A项,“不仅文明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错误,分句主

语是“文明”,主语一致,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后。C项,“更是我们自身行为规范丈量的尺度”错误,“追求……的高度”“丈量……的尺度”动宾结构的句式前后应该一致。D项,“丈量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追求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错误,搭配不当,“丈量”应该与“尺度”搭配,“追

求”与“高度”搭配。故选B。【18题详解】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上一句的前提是“文明素质的高下”,“高下”包括“高与下”两方面,而B、

D两项只强调了“高”的一方面,排除BD;“规矩”与“严格”搭配,“制度落实”与“到位”搭配,排除CD。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

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零容忍”加上引号,就是突出和强调这个词语。A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引号表示引用;B项,“蓝盔”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现”的引

号表示特殊含义;D项,“恩将仇报”的引号表示强调。故选D。【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

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大自然中五颜六色的鲜花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那么,①____________

_?鲜花的颜色很多是因为鲜花中含有各种色素,这其中最主要的是②_____________。花青素是形成鲜花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它就像一条变色龙,对温度、酸碱度很敏感,只要周围环境稍一变化,③_____________,从而影响鲜花的颜色。如果鲜花的颜色是黄色

、橙黄色、橙红色,那是因为这些花里含有类胡萝卜素。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能使花显出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等。【答案】(1).为什么鲜花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2).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3).它就会随之发生改变【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

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语段介绍了鲜花有多种颜色的原因。第一处根据“鲜花的颜色很多是因为鲜花中含有各种色素”

推断,前面应该是问原因,即“为什么鲜花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第二处根据“花青素是形成鲜花色泽最主要的色素”“如果鲜花的颜色是黄色、橙黄色、橙红色,那是因为这些花里含有类胡萝卜素”“鲜花的颜色很多是因为鲜花中含有各种色素,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推断,应该是“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

第三处根据“只要周围环境稍一变化”“从而影响鲜花的颜色”推断,应该是“它就会随之发生改变”。注意字数限制。【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

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21.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⑴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答:⑵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答:【答案】参

考示例:⑴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⑵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状。【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能力,要

求分析漫画中的标点的含义和漫画的寓意,标点是问号和感叹号,注意结合漫画的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寓意注意分析其讽戒意义,漫画中孔子去应聘,却被“非名牌大学学生禁入”的招牌挡在门外,因此脑中充满疑惑和感叹。孔子的疑惑

和感叹一定和他的“被拒”有关。概括寓意时可联系现实。四、写作(60分)22.写一篇关于尊师重道的作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范文:尊师重道,从我做起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递者和智慧的开发者,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思想品格的塑造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

最光辉的职业。有人说,他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可我要说,他比蜡烛更纯粹;有人说,他是园丁,辛勤地浇灌着花朵却无怨无悔;可我要说,他比园丁更无私;有人说,他是太阳,无私地将光芒和温暖洒向万物,可我要说,他比太阳更公正

。如果说人生就是在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中成长的话,那么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一个同样的名字——人民教师。尊重老师自古以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在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今

天,我们更应传承尊师重教的文明火种,发自内心的敬爱我们的老师,以实际行动回报我们的老师。我们无需大张旗鼓,更无须高喊口号,只需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回溯我们的求学生涯,回味我们同老师朝夕相处的时光,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感触。

老师的精神是那么崇高,那么伟大,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浇灌着一棵棵幼小的树苗,使之茁壮;他们长年累月消耗自己的青春,照亮我们。因此,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把老师称为“红烛”、“春蚕”。无数名人从他们老师那里得到启蒙,继而找到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课

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了你全身心的投入,你在专心的听课,这便是尊重。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一种尊重。放学了,向老师招招手,说上一句“老师再见”,这依然是对老师的尊重。请不要再把这些归结于无谓的小事,不要再不屑于这些在你

身边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今天做起!师恩浩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为我们成长用自己的汗水辛勤耕耘的园丁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感激用生命之火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恩师呢?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栽树,点点心血育英才恩泽

人间。然而,有一些同学对教师的态度让人无法理解:有的同学面对老师的教育,当耳边风吹过,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有甚者,对老师讲粗口,不尊重老师的人格。不知这些同学是否想过,你的这一举动是在伤害一个关心你、爱护你的老师的心?也许你经过努力,可成绩依然不理想,你可以不掌握

好一个公式、某个定理,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自暴自弃,故意违反纪律,做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满口粗言秽语。野蛮时代已离我们远去,文明成为社会的主流,让我们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在心中树立平等、尊重、宽容等现代公民意识,从尊重老师做起,从尊重老师的劳动做起

,从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起。尊师重道,从我做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话题作文的能力。对于话题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话题,真正吃透话题,总结出话题的主旨,紧扣话题,从话题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1.审题:这是一篇话题作文

。题目要求写“关于尊师重道”的作文,可供写作的范围很广。只要围绕“尊师重道”进行构思,与之相关的立意都可以。既可以成一篇散文,写自己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也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对尊师重道的思考和感受;还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叙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某位难

忘的老师。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立意要明确。2.参考立意:尊重老师;感念师恩;尊重教师,从我做起;师德师风3.行文结构:文章先肯定了教师的职业,接下来用排比句阐释了教育和教师的关系,引出了“尊重老师自古以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后联系现实,谈到了传承尊师重教的文

明火种,敬爱老师、回报老师的重要性;最后具体地谈论了如何尊敬老师,总结全文,回扣题目。4.写作素材:(1)1952年2月,南开大学原校长张伯龄因脑血栓去世。周总理出席了葬礼并献上花圈。在花圈上,他写道:“张伯龄

老师已经活了几千年了,周恩来同学在这里向他致敬。”张伯龄死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佳的一生。在自然灾害期间,周恩来把她的购物卡送给了张伯龄太太,并寄给她500元钱。他还要求通信办公室更多地关注张女士和她孩子的生活。(2)毛宇居是毛泽东小时的私塾老师。19

59年,已是主席的毛泽东重回故乡韶山,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老师敬酒,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学时的老师。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

处登门求教,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他。而徐特立老人是毛泽东一直非常敬重的另一位老师,1937年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师,您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1947年徐老七十

寿辰时,毛泽东又将“坚强的老战士”的题词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3)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院大礼堂观看了演出。演出前,一个侍者介绍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朱德认出那老人就是叶成林,早年曾在云

南军馆习武的教官。他急忙站起来,站起来行礼。仪式结束后,他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把座位让给了老人。老人坐下后,他自己坐下来。(4)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

枝为笔,大地为纸。私塾老师周侗很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每逢单日习文,双日习武,还教会他射箭绝技,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岳飞不负师教,勤学苦练,文武双全

。后来他率军收复失地,屡建奇功,成为令金兵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安葬他。且在朔望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岳飞说:“老师教我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

,还把他一生摸索的箭法和武艺都传授给我,师恩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5)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

育家程颐为师。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

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6)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

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7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

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

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8)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

,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

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点睛】写作话题作文需要注

意以下几点:一、把握文体。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二、缩小范围。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

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

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三、拟好题目。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

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四、善于联想。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五、写出新意。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

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