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生物试题(老高考新教材) 大题分析与表达练 3.变异与育种 Word版含解析.docx,共(7)页,41.73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32552ba3da4a4c5f3a064cbaddcef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3变异与育种1.(2023·山西怀仁模拟)某些水稻品种(2n=24)存在着彩色基因,这种水稻叶色和穗色,除了野生型绿叶和绿穗以外,还具有其他颜色,除能观赏外,产出的稻米还可以食用,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现有两种纯合的彩色水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P彩色×彩色→F1F2
绿叶绿穗∶绿叶白穗∶黄叶绿穗=220∶80∶20(1)叶色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穗色中的隐性性状是。(2)控制叶色和穗色的基因之间(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3)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获得了紫穗植株突变体,已知
紫穗性状由一对隐性突变的等位基因控制,为了对紫穗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人员利用单体(2n-1)定位法对彩色水稻的穗色进行基因定位。(假设水稻单体减数分裂Ⅰ后期,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分配)。科研人员以表型为的植株
为材料人工构建水稻的单体系,然后将紫穗突变体与该水稻单体系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隔离种植:①若子代,说明紫穗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②若子代,说明紫穗基因不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2.(2023·安徽芜湖二模)拟南芥(2N=10)是自花受粉植物,基因高度纯合,易获
得突变型,是一种经典模式植物。(1)对拟南芥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条染色体的DNA序列。(2)拟南芥的A基因决定雄配子育性,A失活会使雄配子育性减少1/2;研究者将某种抗性基因插入野生型植株(AA)的A中,获得了“敲除”A基
因的抗性植株甲(表示为Aa)。进行杂交实验:甲(♂)×野生型(♀),则所结种子中,基因型为Aa的种子所占比例为。(3)拟南芥叶片绿色由长度为1000个碱基对的基因B(1000bp)控制。植株乙叶片为黄色,由基因B突变为B1(1000bp
)所致,基因B1纯合导致幼苗期致死。在B基因突变为B1基因的过程中发生的碱基对变化为。突变成的B1基因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从植株乙的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电泳条带表示特定长度的DN
A片段),其结果为图中(填“Ⅰ”“Ⅱ”或“Ⅲ”)。(4)植株丙叶片为黄色,由基因B的另一突变基因B2所致。用植株乙与丙杂交,子代中黄色叶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能不能确定B2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填“能”或“不能”),理由是。3.(2023·安徽
3月模拟)某雌雄同株异花植物(2N=20)叶片的绿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A/a、B/b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该植物同时不含A、B基因时为白叶,其余均为绿叶。回答下列问题。(1)对该植物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测定条染色
体。从细胞水平上讲,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时,发生的染色体行为是。(2)若白叶个体无法存活,现让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获得F1,让F1中存活个体自交,则F2存活个体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a的基因频率为。(3)实验小组发现一黄叶突变株,通过自交繁殖,黄化
表型在后代中稳定遗传,说明该突变体为。该植物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性状,假设控制该植物高矮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现有矮秆植株接受高秆植株的花粉后,子代中出现一基因型为Ddd的三体植株,该三体植株多出来的一条3号染色体可能来自;若该植株可育,产生配子时多出来的一条3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
两极,则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4.(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家蚕(2n=56)为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其皮肤油性和非油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用纯合非油性雄蚕与纯合油性雌蚕杂交,F1全为非油性,F1个体自由交配得F2。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雌蚕的次级卵母细胞中W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是条。家蚕皮肤的油性和非油性性状中,隐性性状是。(2)现欲根据F2的结果判断等位基因A、a在染色体上的位置:①若F2中雄蚕和雌蚕的皮肤非油性和油性均为3∶1,则等位基因A、a位
于染色体上;②若,则等位基因A、a可能仅位于Z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需再通过杂交组合来确定等位基因A、a在染色体上的位置。(3)已知等位基因A、a仅位于Z染色体上。与雌蚕相比,雄蚕产丝多且质量
好,为培育只产生雄蚕的家蚕杂交系,育种专家将某个致死基因(D)导入某非油性雌蚕体内,让其与油性雄蚕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性别比例。①若D基因整合到常染色体上,则子代中能正常生存的蚕的表型及比例为;②若D
基因整合到Z染色体上,则子代中能正常生存的蚕的表型及比例为;③若欲培育只产生雄蚕的家蚕杂交系,则符合生产要求的雌蚕中D基因应整合到染色体上。5.(2023·广东模拟)某雌雄异株植物(ZW)的红果和黄果由基因A/a控制,叶片菱形和卵形由基因B/b控制,两
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人员选择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黄果菱形雌株(丙)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亲本F1一甲×乙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
果卵形雌株=3∶3∶1∶1二甲×丙红果菱形雄株∶黄果菱形雄株∶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2∶2∶1∶1∶1∶1(1)根据实验二结果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Z染色体上的是基因,判断的依据是。
(2)实验一中,F1全为雌株的原因可能是,植株甲的基因型是。(3)取实验一F1中卵形叶雌株并对其进行射线处理,进行培育后与杂合的菱形叶雄株杂交,分别统计F2单株的表型及比例,发现其中一个株系的F2中雌、雄株都表现为菱形叶∶卵形叶=1∶1。已确定该结果的出现与同源染色体片段转
移有关。①发生的具体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是,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从配子的可育性方面作答)。②若让该株系F2的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则其F3的表型及比例是(写出性别)。③为验证该染色体片段转移,实验人员选择该株系F2中(填“雄株
”“雌株”或“雄株和雌株”)与正常的雌、雄植株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性染色体结构。与正常植株相比,若,则可初步证明该株系确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转移。答案:1.答案(1)两白穗(2)不遵
循F2中绿叶∶黄叶为15∶1,绿穗∶白穗为3∶1,如果控制两种性状的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性状分离比应为绿叶绿穗∶绿叶白穗∶黄叶绿穗∶黄叶白穗=45∶15∶3∶1,与实际不符(3)野生型绿穗绿穗∶紫穗约为1∶1全为绿穗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让两种纯合的彩色水稻杂交得F1,
F1自交得F2,F2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11∶4∶1,是9∶3∶3∶1的变式。而绿穗∶白穗=(220+20)∶80=3∶1,由此可知绿穗对白穗是显性;由绿叶∶黄叶=15∶1,比例和为16,可知控制水稻叶色的基因是两对等
位基因。(2)F2中绿叶∶黄叶为15∶1,绿穗∶白穗为3∶1,如果控制两种性状的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性状分离比应为绿叶绿穗∶绿叶白穗∶黄叶绿穗∶黄叶白穗=45∶15∶3∶1,与实际不符,且F2中没有出现黄叶白穗表
型,故控制叶色和控制穗色的基因之间不能自由组合。(3)若紫穗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R、r表示),以表型为野生型绿穗(RR)的植株为材料人工构建水稻的单体系(RR或R0),将紫穗水稻(rr)与水稻单体系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若紫穗基因
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则该单体的基因型为R0,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绿穗(Rr)∶紫穗(r0)=1∶1。若紫穗基因不位于该单体缺失的染色体上,且该单体为纯合子,则该单体的基因型为RR,与紫穗水稻(rr)杂交,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全为绿穗。2.答案(1)5(2)1/3(3)替换
Ⅲ(4)能若B2是显性突变,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黄∶绿=3∶1(或1∶0),与题意不符,不可能是显性突变;若B2是隐性突变,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黄∶绿=1∶1,与题意一致解析(1)拟南芥是雌雄同株的二倍体植
物,其基因组含有5条染色体,因此拟南芥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5条染色体的DNA序列。(2)由于A失活会使雄配子育性减少1/2,甲(♂)产生的配子为A∶a=2∶1,野生型(♀)产生的配子均为A,所以后代中Aa的种子占1/3
。(3)在B基因突变为B1基因的过程中,碱基对的数目不变,因此发生的是碱基对的替换。因为基因B1纯合导致幼苗期致死,所以植株乙的基因型为B1B,因此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会出现三种长度的片段,因此选Ⅲ。(4)若B2是显性突变,植株丙为B2B时,子代为B1B2、B1B、B
2B、BB,表型及比例为黄∶绿=3∶1。若植株丙为B2B2时,子代为B1B2、B2B,均为黄色,都与题干信息不符;若B2是隐性突变,植株丙为B2B2,则子代为B1B2、BB2,表型及比例为黄∶绿=1∶1,与题意
一致。因此可以确定B2是隐性突变。3.答案(1)10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2/51/5(3)纯合子母方或父方Dd∶d∶D∶dd=2∶2∶1∶1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植物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不含性染色体,其体细胞
中含有染色体2N=20条,说明共有10对同源染色体,对该植物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测定10条染色体。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的染色体行为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由题意可知,白叶个体基因型为aabb,若白叶个体无法存活
,现让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获得F1,F1为1/3AAbb、2/3Aabb,让F1中的存活个体(AAbb、Aabb)自交,F2中AAbb为1/3+2/3×1/4=1/2,Aabb为2/3×1/2=1/3,存活个体(AAbb、Aab
b)占5/6,则F2存活个体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5,a的基因频率为2/5×1/2=1/5。(3)由题意可知,黄叶突变株通过自交繁殖,黄化表型在后代中稳定遗传,说明该突变体为纯合子。若子代中出现一基因型为Ddd的三体植株,且
控制该植物高矮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故该三体植株多出来的一条3号染色体既可能来自母方也可能来自父方,若该植株可育,假设两个d基因分别为d1和d2,产生配子时多出来的一条3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
若D移向一极,则d1d2移向另一极,若Dd1移向一极,则d2移向另一极,若Dd2移向一极,则d1移向另一极,故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Dd∶d∶D∶dd=2∶2∶1∶1。4.答案(1)0或1或2油性(2)常F2中雄蚕均为非油性,雌蚕非油性∶油性=1∶1纯合油性雄蚕×纯合非油性雌蚕
(3)非油性(雄蚕)∶油性(雌蚕)=1∶1均为油性雌蚕W解析(1)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Ⅰ结束后,形成2个子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Z和W为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Ⅰ后分离,随机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导致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含有W染色
体,也可能不含有W染色体(0),若含有W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前、中期,只含有1条W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由于着丝粒的分裂,导致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2条W染色体,故正常情况下,雌蚕的次级卵母细胞中W染色体的数目可能
是0或1或2条;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为显性性状,纯合非油性雄蚕与纯合油性雌蚕杂交,F1全为非油性,说明非油性为显性性状,油性为隐性性状。(2)若F2中雄蚕和雌蚕的皮肤非油性和油性均为3∶1,说明该性状与性
别无关,即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若等位基因A、a仅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ZAZA、ZaW,子一代基因型为ZAZa、ZAW,子二代表型为雄蚕均为非油性,雌蚕非油性∶油性=1∶1;若等位基因A、a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亲本的基因型
为ZAZA、ZaWa,子一代基因型为ZAZa、ZAWa,子二代表型为雄蚕均为非油性,雌蚕非油性∶油性=1∶1,故若F2中雄蚕均为非油性,雌蚕非油性∶油性=1∶1,则等位基因A、a可能仅位于Z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可以用(纯合
)油性雄蚕×纯合非油性雌蚕组合来确定等位基因A、a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若雌、雄蚕均表现为非油性,则A、a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若雄蚕均为非油性,雌蚕均为油性,则等位基因A、a仅位于Z染色体上。(3)将某个致死基因(D)导入某非油性雌蚕(
基因型为ZAW)体内,让其与油性雄蚕(ZaZa)杂交,若D基因整合到常染色体上,雌蚕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DOZAW,与油性雄蚕OOZaZa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OZAZa(致死)∶OOZAZa∶DOZaW(致死)∶OOZaW=1∶1∶1∶1,子代中能正常生存的蚕的
表型及比例为非油性(雄蚕)∶油性(雌蚕)=1∶1;若D基因整合到Z染色体上,雌蚕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ZADW,与油性雄蚕ZaZa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ZADZa(致死)∶ZaW=1∶1,子代中能正常生存的蚕的表型及比例均为油性雌蚕;若欲培育只产生雄蚕的家蚕杂交系,意味着雌蚕(ZW)可以
因含有D基因致死,则符合生产要求的雌蚕中D基因应整合到W染色体上。5.答案(1)B/b实验二的F1中卵形叶只在雌株中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2)含Zb的雌配子致死AaZBZb(3)①雌株Z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Z、Wb两种雌配子均可育②菱形叶雄株∶菱
形叶雌株∶卵形叶雌株=2∶1∶1③雄株和雌株突变株子代中的雄株Z染色体上缺失了片段,而雌株W染色体上多了一个片段解析(1)实验二的F1中卵形叶只在雌株中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叶形的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2)可能含
Zb的雌配子致死,导致实验一中叶片菱形∶叶片卵形=1∶1,由于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子代红果∶黄果=3∶1,符合分离定律,说明控制果实颜色的亲本基因型都是Aa,则雄株基因型为AaZBZb。(3)①雌
株Z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基因型变为ZWb,且Z、Wb两种雌配子均可育,与ZBZb杂交,才可能出现F2基因型及比例为ZBZ∶ZBWb∶ZbZ∶ZWb=1∶1∶1∶1,雌、雄株都表现为菱
形叶∶卵形叶=1∶1。②ZWb与ZBZb杂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ZBZ∶ZBWb∶ZbZ∶ZWb=1∶1∶1∶1,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即ZBZ和ZBWb杂交,F3为ZBZB∶ZBWb∶ZZB∶ZWb,表型为菱形叶雄株∶菱形叶雌株∶卵形叶雌株=2∶1∶1。③由
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所以为验证该染色体片段转移,实验人员选择该株系F2中雄株和雌株与正常的雌、雄植株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性染色体结构。与正常植株相比,突变株子代中的雄株Z染色体上缺失了片段,而雌株W染色体上多了一个片段
,则可初步证明该株系确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