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329.397 KB
  • 2024-10-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11)页,329.39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05c9f417bd3ce0a059b3c679e9e94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机密★启用前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

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是部分法家代表人物的活动经历,这主要反映了表1代表人物籍贯游学(从政)国家改革国家李悝卫国卫国、魏国魏国吴起卫国卫国、鲁国、魏国、楚国楚国商鞅卫国卫国、魏国、秦国秦国申不害郑国郑国、韩国韩国李斯楚国楚国、齐国、秦国秦国A.

法家学说是各国的主流思想C.改革者的经历影响改革成败B.春秋时期士阶层的进取精神D.战国呈现“士无定主”的局面2.西汉晚期的小冰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不断。在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过程中,负有监察职责的刺史职权逐渐扩大,渗透到地方行政权、司

法权乃至军事权。这可以用来说明A.地方政府治理灾害能力不断增强B.东汉末地方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C.气候因素导致东汉王朝走向灭亡D.地方行政机构改革面临重重困难3.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朝廷与河朔割据藩镇战争正酣之际,唐德宗为争取河朔民心,许诺战争结束后原有各种“颁赋名目”全部停止

,“两税定数”予以减免。以上史料可以论证A.藩镇割据地区的统治秩序已无法维持B.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河朔藩镇对唐王朝有一定程度的服从D.推行两税法增加了唐王朝的财政收入4.北宋后期,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一派称赞诸葛亮以复兴汉室为

己任的济世精神;司马光等守旧学者认为诸葛亮用法家权术治蜀,并非深得民心;二程、邵雍等游离于新旧两党之间,虽称赞诸葛亮有“王佐才”,但也批评其行事不合“王道”,甚至有违天道自然。三大派系的观点A.体现儒家思想理念C.吸收佛教道教思想B.基于阶级利益的不同D.深受陆王心学的影响5.1685

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C.闭关锁国实为有限开放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D.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6.表2中国人关于“秒”的记录主要反映出表2文献记录出处“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所生,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孙子算经》(魏晋南北朝)以四刻为一时以便推算,每刻得一十五分,而以一分为六十秒,一秒为六十忽。《清会典》(1670年)雷艇试行······一海里,得三分二

十六秒。回行一海里,得三分十一秒半。《欧游杂录》(1879年)A.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C.西学东渐促进思想解放B.西方计时体系影响中国D.近代中国时间观念增强7.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采

取国家元首、行政首脑一体化的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改为内阁制,突出议会的作用。这一调整表明A.革命党试图用法律来防止专制独裁C.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B.约法

有效维护了民主共和政治体制D.议会逐渐取代总统成为权力的中心8.1933年初,中央苏区财政部长邓子恢代表政府发行了借谷证,政府发行这一凭证的主要目的是图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临时借谷证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提高防灾抗灾能力B.应对敌人经济封锁

D.实践工农武装割据9.李富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强调:“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才能够显著地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和消费品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A.

优先进行所有制变革C.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B.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发挥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10.1982年宪法的通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宪法修改草案(1980年9月至1982年4月);第二阶段全民讨论(1982年5月至8月);第三阶段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1982年11

月26日至12月4日)。这部宪法A.通过历程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产物B.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11.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马其顿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

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有利于A.巩固大一统民族国家C.推进地区间文明交流B.沟通东西方贸易往来D.延续雅典式民主政治12.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中有代表提出:众议院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议员席位根据各

州人口总数按比例分配,参议院议员由众议院议员选举产生。但这一方案遭到小州的反对,理由是它们将因人口数少而无法有效地防止大州对小州利益的侵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案是A.参众两院共享宪法解释权C.总统由国会议员联席选出B.参议院由各州选举两名议员组成D.众议员由各

州按照人口比例选举13.图2为19世纪初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头戴礼帽的神父手指蒸汽火车面带嘲弄地问另外两人:“那个吐白烟的机器,所谓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靠什么行走的?”两人答道:“我们也不知道,车里头也许藏

着一匹马。”漫画的寓意是A.宗教神学严重阻碍工业革命进程B.蒸汽机车已经广泛用于交通运输C.技术革新受到社会质疑甚至否定D.民众对创新成果的认识尚需时日图2他究竟能跑多快14.一般而言国界线的形成,要么以自然地貌为划分,如山川、河流或者海峡;要么以人文地理为主,如民族、信仰和文化。近

代以来非洲国家分界线都比较平直,有的近乎直线。非洲国界线反映的时代印记是A.新航路的开辟C.列强瓜分世界B.早期殖民扩张D.美苏两极格局15.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美苏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

谈,在给会议宣言命名时,丘吉尔向罗斯福推荐了拜伦的诗歌:“这里,联合国拔出刀来的所在,我们的同胞们那天在战斗,这是许多将永垂不朽的事,而且一切都将永垂不朽。”这一会谈A.扭转苏德战场局势C.宣告绥靖政策破产B.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促使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6.1985年,苏联人均GN

P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为此,苏联政府A.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推行集体化C.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作为战略重心B.改革农产

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D.承认市场调节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宋代水运与交通】(12分)材料一以下为宋代汴河治理的相关史料:内容文献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太祖下诏:“缘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李濂《汴

京遗迹志》宋初,“发京畿辅郡三十余县夫,岁一浚”,为掌握疏浚深度,在河床底部放置石板石人为标志。沈括《梦溪笔谈》王安石建议,“乃别制浚川杷······以巨木长八尺,齿长二尺,列于木下如杷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绳,两端矴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滑车

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脱脱《宋史》卷92《河渠志二》材料二漕运联系着广大的地区,北宋的商贾们不顾流行了数百年的“千里不贩籴”原则,争先恐后长途贩粮。漕运业的发展为茶叶的长途商品性输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活跃了商品市场······《宋会要

辑稿》载:“国家建都河汴,仰给江淮,岁漕资粮,益于汉唐。”据《元丰九域志》统计,宋元丰年间,两淮共有176个市镇,约占总数1/10,多集中在沿淮、沿江和运河两岸。-摘编自王兴文《北宋漕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汴河治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简析漕运对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18.【劳动教育与社会发展】(14分)材料一陶行知出生于1891年,其青少年学习成长时期正值丧权辱国,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陶行知既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熏陶,也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教育。五四运动期间,他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实业救国思想在他的心中萌发成长,他提倡以生利为主的职业教育。20世纪20年代,各类工厂的兴办,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专门劳动技能的人才。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具科学文化和劳动素养的人才。他于1932年创办了

“山海工学团”,在工学团里以学校为据点,以生产为依托,以技能为目的,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适合的劳动者。陶行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认为劳动教育“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联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

一代新人。材料二-摘编自金钰珍《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抗战时期,延安大学成为在高校劳动育人的典型示范。延安大学开学第一课就是劳动,自己挖窑洞,建宿舍,修缮学校基本设施。学校还在各院抽调四十五人到南泥湾开秋荒六百亩,创下一人一天开荒一亩二的高产纪录。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大学师

生劳动积极性得到激发,科学耕作,努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到1943年基本实现了办学自给自足,还为边区政府上交救国公粮。同时,学校形成了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面貌。-摘编自刘函《延安大学劳动

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1937-194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抗战时期劳动教育的意义。(8分)19.【语言与文明演进】(14分)材料一公

元前8世纪,罗马人仿照希腊语字母创制了拉丁字母。随后,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公元4世纪,《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同时,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

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经过1000多年的积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14~16世纪人文主义学者试图要复兴的文化涉及大量希腊语和拉丁语作品。因此,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

身份认同的象征。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主张使用德语举行宗教仪式。他还将《圣经》由拉丁语翻译为德语。此期,英国爱德华六世甚至宣布宗教仪式必须“要以英国人民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材料二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一战后,法国代表应英美双方的强烈要求,不得不接受在签署条约时也同时使用英语。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

、刘海涛《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1)根据材料一,指出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不同之处。(8分)20.【时代与人才培养观】(12分)材料1957年为了加强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毛

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思想,“红”即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意识;而“专”即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能力,重视对科学的钻研,干实事。“红”和“专”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1

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明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强调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一方面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把素质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地位。21世纪习近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政工作

会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摘编自刘丽颖、田佳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高校人才培养观的历史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表述准确)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7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解析:从材料来看,这些法家代表人物到他国游学从政,并且推动他国改革,表明战国时期呈现出“士无定主”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法家学说是否是各国的主流思想,排除

A;材料中列举的人物为战国时期,时间不对,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改革者经历与改革成败的必然关系,排除C。2.B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汉代自然灾害不断的背景下,在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的过程中,刺史职权逐渐扩大的现象,这就为

东汉末地方割据局面出现埋下隐患,选B。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治理灾害能力是否增强,也无法得出气候因素是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C项;刺史由中央派遣监察地方官员,不是地方行政机构,也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困难,排除D。3.C解

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河朔藩镇在与唐朝廷战争之前已经实行了两税法,体现了河朔藩镇对唐王朝有一定程度的服从,选C。材料反映了唐中央政权争取河朔地区民心的支持,但看不出河朔地区的统治秩序已无法维持,排除A;BD反映的都是两税法实行带来的影响,材料无从体现。4.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改革派

、守旧派、介于新旧之间的中间派三大派系观点虽有不同,但“济世精神”、民心、“王道”体现了其共同点,都奉行儒家思想理念,选A项。三大派系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材料看不出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陆九渊和

王阳明分别南宋和明朝的思想家,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排除D项。5.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来广州贸易的商船数量增加,税银大幅增长,说明当时政府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实际上只是有限开放,对外贸易仍在发展,选C。材料可以看出清朝所给时间段对外贸易有增长,但不能反映持续发展,排

除A;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等,材料无法得出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的结论,排除B;材料看不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也无从体现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排除D。6.B解析:在中国古代

,传统的计时体系为时刻制度,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记时体系向时分秒转变,西方计时体系影响中国,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传统文化的内容,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思想解放和时间观念增强,排除CD项。7.A解析:材料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体制由总统制向内阁制转变,为防止袁世凯专制

独裁,体现革命党人从法律上调整中国政治体制,表明用法律武器防止专制独裁,选A。袁世凯上台后,《临时约法》被废除,建立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割据,民主共和制度遭到破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议会作用更为

突出,但并没有成为权力中心,排除D。8.B解析:1933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为了应对国民党的包围和封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中央苏区发行了借谷证,选B。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防灾抗灾

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工农武装割据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内容,材料没有反应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排除D。9.C解析:材料强调一五计划注重发展重工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体现,C项正确。一五计划强调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

举,A项说法错误;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项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经济计划,发挥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未体现,排除D项。10.A解析:1982年宪法通过先是全民讨论再是全国人大

审议通过,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A项正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都是1954年宪法,排除B、D两项;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项说法与史实违背。11.C解析:材料强调亚历山大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促使被征服地区不同程

度接受了希腊文化,同时也与当地文明相互交融,从而有利于推进希腊化文明进程,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文明交融,而非政治大一统与东西方贸易往来,排除A、B两项。亚历山大帝国实行的是专制统治,而非民主政治,排除D项。12.B解析:材料反映小州由于人口少反对议员议席按照人口比例分配,1

787年宪法众议员按照人口比例,参议院议员每州各两名,有利于解决大小州之间的矛盾,B项正确。A、C、D项的方案不能反映小州的利益诉求,排除。13.D解析:漫画反映19世纪初神父以及另外两人不了解蒸汽机车的动力运行机制,说明这一

时期民众对创新成果的认识尚需时日,D项正确。A项夸大了宗教神学对工业革命进程的阻碍作用;19世纪初蒸汽机车刚刚发明,并未广泛运用,B项错误;漫画仅反映民众不了解蒸汽机车,并不是质疑与否定,C项错误。14.C解析:非洲国家线平直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瓜分非洲在“地图上作业”,1884年柏

林会议就是其典型体现,C项正确;A、B、D三项与西方国家瓜分世界的历史阶段不符,排除。15.B解析:从材料“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会议宣言”“这里,联合国拔出的所在”可以判断这次会谈通过的宣言为《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项正确。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A项错误;材料与绥靖政策无关,C项错误;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的事件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D项错误。16.D材料反映1985年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与农业生产长期落后,工

厂生产浪费严重,生产率不断下降,急需市场调节,改革斯大林体制,D项正确。A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不符合材料;B项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加强发展重工业的内容,与题意相反。17.(12分)(1)政府重视并主导治理维护;着力疏通河道;注重堤岸绿化建

设;注重技术与工具改进。(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2)为商品流通和商业发展提供便利;保证了都城的粮食等物资供应;有利于沿岸市镇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若答到“促进造船业的发展、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可酌情给分)18.(14分)(1)民族危难和社会发

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个人的教育理想和实践探索。(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2)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战胜经济困难;利于打破日军封锁,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每点2分,共8分)19.(1)原因

:罗马长期的军事征服和扩张;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文艺复兴的推动。(每点2分,共6分)(2)特点:拉丁语主要是区域性通用语言,英语则逐步成为全球性通用语言;拉丁语在16世纪受到民族语言的冲击逐渐丧失通用语的地位,英语则在美国的主导下保持国际通用语的地位。(每点4分,共8分)20.示例:论题: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与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新中国的人才培养观经历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突出素质教育,再到立德树人的演变过程。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同时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既强调政治意识

,又注重专业技能,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观。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和高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理念。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科技革命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

逐渐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我国提出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代性特征。

(论题2分,阐述8分,总结2分)评分标准:水平三论题能紧扣材料,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无史实性错误,论述合理。9-12分水平二论题能联系材料,观点较明确,史论结合,逻辑较清晰,无实性错误,论述较合理。5-8分水平一论题与材料关联不强,观点不够明确,没有结合史实,逻辑不够清晰,有史实错

误,论述欠合理0-4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