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双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82.227 KB
  • 2024-10-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云阳县双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云阳县双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云阳县双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云阳县双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82.22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ec7de83fec9d8e7b16d2e302324c1e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市双江中学校高2024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一、选择题1.近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组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的邮票,其中之一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三叉形冠饰玉器,它多出土于一些男性贵族墓葬,玉器的正面雕琢兽面,眼睛、鼻孔、獠牙等

部位用阴线刻画,线条清晰流畅。该器物入选的理由是它可以()A.反映当时农耕技术的先进B.表明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C.体现社会阶层的分化状况D.说明文字是文明出现的必需要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良渚三叉形冠饰玉器的制作工艺水平高超、精美,它在当时男性贵族墓葬中出现,成为社会少数男性贵族拥有权力的象征,反映出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概况,

成为国家形态雏形出现的条件,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耕技术,排除A项;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2.西周时期,楚君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时期,楚庄王熟练引

《诗》,并将《春秋》《诗》《世》《令》《语》等作为贵族教育文献;至战国,楚国成为七雄之一、又称自己祖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据此可知,楚国()A.尊重西周王朝的统治秩序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C.恪守了“华夷之辨”的传统D.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西周时期楚君认为自己所在的楚地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民族,而到春秋时期则已经学习中原文化,再到战国时则将自己的祖先定为中原五帝之一的颛顼,这反映出楚国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统治秩序混乱,楚国没有

尊重西周王朝的统治秩序,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客观上加强了民族交融,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楚国逐渐接受华夏文化,而不是恪守“华夷之辨”,排除C项;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和文化不能帮助诸侯国取得霸权,排除D项。故选B项。3.对于晋以前

的人们而言,长江的地位实不能与黄河等量齐观。如《风俗通义》云:“江者,贡也,所出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至东晋,郭璞作《江赋》则言,长江“总百川之殊势,集朝宗乎沧浪”、“播灵润於千里,越岱宗(泰山尊称)之触石”。这一变

化反映出东晋时期()A.北方战乱学术凋敝B.士人重构王朝正统C.民族融合不断加强D.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晋以前,学者认为黄河是播派九流的华夏正宗,长江只需

承担进贡南方奇珍异宝的责任即可,东晋士人便将历史中黄河的地理文化和正统意象复制到长江上,重构王朝正统,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东晋属于南方,无法说明北方战乱学术凋敝,排除A项;魏晋时期北方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但材料并未涉及民族问题,

排除C项;魏晋时期佛、道兴起,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但材料并未涉及儒家思想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4.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官至宰相,仍发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的感慨;张环弟兄七人进士擢第,一人制举(由皇帝

特旨召试)出身,他们聚会时称制举者为“杂色”,甚至不与之同席。这反映了当时()A.进士科受社会重视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C.士人入仕途径多样D.门阀势力逐渐衰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可知,薛元超以门荫途径入仕,以未能进士及第而遗憾。张环兄弟拿制举者开心,甚至不与之同席,反映出社会对科举及第的重视,A项正确;本题主旨为“科举制的社会影响”,“科举制

度日益完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士人入仕途径在材料中有“门荫”与“科举”,体现不出入仕途径的多样性,排除C项;“门阀势力逐渐衰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唐至北宋前期,时人以诗人的眼光评价杜甫,其作流传不广。但到了北宋中后

期,宋人从“文”和“道”推崇杜甫,认为“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由此,“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之”。这一变化()A.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B.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受时局和理学的影响D.是

北宋崇文方针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杜甫的诗从流传不广,但到了

北宋中后期,“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之”,这是北宋中后期时代动荡和理学强调家国情感影响的结果,重视其诗歌中蕴含的义理,C项正确;孔孟学说也强调家国情感,排除A项;杜甫的诗的广泛流传受社会环境影响,与理学是否为官方哲

学无关,排除B项;杜甫的诗的广泛流传受社会环境影响,与崇文抑武方针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后,在避暑山庄宴请蒙古贵族,并决定仿康熙皇帝安定喀尔喀蒙古之后在多伦会盟建汇宗寺先例,依西藏桑耶寺形制修建普宁寺。乾隆皇帝在《普宁寺观佛事

》中说:“象龙步踏惟天力,老幼骈观与众娱。神道何妨权设教,若论佛法本来无。”清廷修建普宁寺是基于()A.娱乐民众的生活需要B.主流价值观的重塑C.凸显皇权的至尊地位D.维护统一的战略考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题干可知,普宁寺修建的背景是“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以及“仿康熙皇帝安定喀尔喀蒙古之后在多伦会盟建汇宗寺先例”,可以得出该寺庙的修建

服务于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即基于维护统一的战略考量,D项正确;普宁寺是由乾隆皇帝为会盟的蒙古王公修建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是清政府绥怀边疆、多民族统一的历史见证,而非为娱乐民众和凸显皇权,排除A项、C项;清朝依然以儒家思想为

主流,并未“重塑”,排除B项。故选D项。7.19世纪70年代,洋务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在上海公开招股。1882年,股价在渐入高潮后一路狂跌。时人认为:“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并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

,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其收支各账则惟公司之司事诸人知之,各股东皆懵然不知也。”据此可知,股灾的出现表明()A.洋务求富目的难以达成B.晚清资本市场的治理有待提高C.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资本D.传统的

信贷业务已退出了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题干可知,时人对1882年股灾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募集股金的公司不主动对外公布运营情况,股民盲目投资,缺乏理性。这说明近代中国晚清资本市场的

治理有待提高,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晚清资本市场”,“洋务求富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资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传统的信贷业务已退出了市场”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8.1909年,广西巡抚与谘议局制定分区分期禁烟,

但巡抚自行延期,并采用拒绝报销电报费等手段逼迫谘议局同意延期。谘议局斥责其“假立宪之名以行专制之实”,随后全体辞职并上书资政院审议。这反映出()A.预备立宪彻底暴露清廷本质B.督抚权力受到有效制约C.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性D.清末新政强化清廷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中国)。据题干可知,谘议局是清末预备立宪政治的产物,巡抚自行延期,且采用拒绝报销电报费等手段逼迫同意延期,以及谘议局以全体辞职的形式并上书资政院审议,说明专制力量之强大,C项正确;1

911年“皇族内阁”建立彻底暴露清廷本质,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督抚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排除B项;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排除D项。故选C项。9.如表是19

26—1936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税收标准表(单位:%),其反映出该时期()年代1926192719281929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非竞争检进口商品税准5.14.95.117.217.221.524.529.735.335.03

6.0竞争性进口商3.83.74.19.010.214.413.819.928.930.428.0品税准总税准4.13.94.310.912.016.316.723.131.232.131.4A.民族工业发展受阻B.国家逐

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C.贸易顺差趋势增强D.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1936年(中国)。从表格可

看出,竞争性进口商品的关税税准,不仅一直远远低于非竞争性商品税准,而且低于关税总税准,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此时关税政策并不能实行保护反而加重成本,民族工业发展受阻,A项正确;材料反应的信息是非竞争检进口商品税准、竞争性进口商品税准和总税准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非竞争检进口商品税准大于竞争性进口商品

税准,对外国竞争性产品出口到中国是极为有利的,无法反应国家逐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贸易顺差指的是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现象,需要用进口额和出口额进行对比,材料不涉及进口额和出口额对比,无法得出贸

易顺差趋势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非竞争检进口商品税准、竞争性进口商品税准和总税准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外国进入中国关税标准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国商品进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10.1943年,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开辟专

栏连续报道陕甘宁边区推选出来的生产劳动模范。劳模的肖像不仅出现在报纸的头版,而且与毛泽东等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肖像一齐挂在美术馆、民众馆、边区政府会议室等公共场所。这一时期的劳模宣传旨在()A.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

转移C.发展生产巩固边区政权D.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据材料“连续报道陕甘宁边区推选出来的生产劳动模范。劳

模的肖像不仅出现在报纸的头版,而且与毛泽东等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肖像一齐挂在美术馆、民众馆、边区政府会议室等公共场所”和所学可知,边区政府对劳模的宣传,树立了榜样的力量,调动了边区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C项正确。“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不是抗日战争历史

背景下的主旨,排除A项;当时党的工作重心未有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阶层和政党等政治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11.1958年,国家出售储备黄金300万两换取外汇,专款订购西欧先进机床等精密设备,这批设备成为新中国的“工业母机”;1962年,中

央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15人专门委员会,直接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从此中国的核武器研制的步伐大大加快。这反映出新中国()A.技术引进突破经济封锁B.科技发展坚持自力更生C.国家力量助推科技发展D.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面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急迫需求,政府集中力量统一调配资金和购买设备,而且成立专门委员会来直接领导原子弹研制工作,这都是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的体现,C项正确;

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当时中国技术引进已经突破经济封锁,并且这时期中国仍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引进技术,而不是自力更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技术引进,无法得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2.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两河流域的一部法典规定:“倘奴隶背

离其主人,逃往城市境界之外,有人将其带回,则奴隶的主人应以银2舍克勒(重量单位)酬报之。”这一规定表明当时()A.法律维护社会公平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国家保护私有财产D.商业贸易有所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两河流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纳木法典》的主要规定,说明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产存在,国家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即国家保护私有财产,C项

正确;材料中奴隶属于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并不能体现出社会公平,排除A项;材料只有法律规定奴隶是其主人的财产,不涉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有法典内容,不涉及经济层面,没有提及商业贸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3.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末,到达波斯

的希腊旅行者络绎不绝。除了大量的希腊使节、雇佣兵、商人和游历者外,还有在希腊城邦政治斗争中的失意者,如斯巴达国王戴马拉图斯、雅典僭主希皮亚斯等。这些希腊旅行者们()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加速了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败C.缓和了希腊与波斯的矛盾D.满足了波斯军事扩张的需求【答案】A【解

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材料介绍了大量的古希腊人出于不同目的来到波斯,这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到达波斯的

希腊旅行者,不能加速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败,排除B项;到达波斯的希腊旅行者络绎不绝客观上会加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但不一定缓和希腊与波斯的矛盾,排除C项;D项只涵盖了部分古希腊人,如雇佣兵,不符合材料整体含义,排除D项。故选A项。14.公元68年,尼禄自杀身亡,时任西班牙总督的加尔巴在元老院推举

下成为罗马帝国的新皇帝。后来,加尔巴又选择元老院颇为认可的李奇利乌斯·披索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他曾对李奇利乌斯·披索说:“你将要统治的人却是既不能忍受完全的奴役,又享用不了完全的自由。”由此推知,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体制()A.实现了君主独裁统治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强化了元老院的权力D.保留了共和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依据题干材料“元老院推举”“元老院颇为认可”“既不能忍受完全的奴役,又享

用不了完全的自由。”可知,罗马皇帝需要依赖元老院提供合法性支持,这体现了早期罗马帝国保留了共和因素,君主权力受到元老院的制约,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罗马帝国元首制,而非君主独裁统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罗马帝国元首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元

老院推举和认可,这都是元老院原有的权力,没有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15.公元646年,日本天皇宣布全国土地为“公地(天皇的土地)”。公元723年,天皇又颁布垦田“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新掘沟渠而开垦的田地准予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予终身占有

。这一变化表明日本()A.封建化改革以失败告终B.政府实际承认土地私有C.幕府割据势力不断膨胀D.农业灌溉技术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8世纪

日本。材料呈现了大化改新后日本土地制度的变化。为鼓励开荒,发展农业,日本政府颁布“三世一身法”,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人占有的合法性,B项正确;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封建化改革以失

败告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是在12世纪晚期,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承认垦田私有,而非灌溉技术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

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

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来进行治理。——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材料二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论及地方治理时说,“政治主权在于人民”“地方自治者,国之

础石也”。1929年底,《限期实行乡村自治案》出台,建构了乡村治理的基本框架。以百户为乡,设立立法、执行、监察、调解四大机构;村里长、闾邻长的选举、任用与罢免,注重程序公正;自治经费逐月列表公布;邀请学校教师或地方熟悉党义者开展民主教育活动。19

31年,江西率先启动保甲制度,继而在鄂、豫、皖等地纷纷改行保甲,乡村自治被保甲制度所取代。保甲制度推行后,政府与民众的对话管道断裂。——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材料三土地革命时期,党和红军所到之处便成

立革命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实施土地再分配;随着传统精英退出乡村社会生活的中心,农民选举各级苏维埃代表,建立苏维埃政权。全面抗战时期,实行“新民主政治”,发动大生产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让农民参与到边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之中。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民协会成为土改的执行者,并主持召开乡(村

)人民代表会议,基层民主建政得以完成。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上的新路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最高成就。——摘编李楠《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材料四20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干部依靠广大群

众,提倡说理教育,创造出“就地化解矛盾,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2013年,浙江桐乡实行“自治、法治和德治合一”的基层治理方式。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倡“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中国的乡村基层治理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摘编自唐鸣《自治、法治

与德治: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地方治理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举措。(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相比,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上的不同。(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新时代倡导实施“三治”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答案】16.特点: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相结合;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建立了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17.思想:地方治理要实现主权在

民,实现自治;地方自治是国家民主政治基石。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自治,是践行孙中山地方治理思想的体现;政策的短暂实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乡村自治被保甲制度所代替,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必然结果。18.不同:建立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基层政权;依靠并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侧

重于土地问题解决,重视民生。19.重大意义:体现了新中国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丰富和发展了乡村治理经验;有助于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

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可知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根据材料一“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

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来进行治理”可知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相结合;根据材料一“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可知建立了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小问

2详解】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二“政治主权在于人民”“地方自治者,国之础石也”可知地方治理要实现主权在民,实现自治;地方自治是国家民主政治的基石。第二小问简评,根据材料二“1929年底,《限期实

行乡村自治案》出台,建构了乡村治理的基本框架”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自治,是践行孙中山地方治理思想的体现;根据材料“二以百户为乡,设立立法、执行、监察、调解四大机构;村里长、闾邻长的选举、任用与罢免,注重程序公正”可知政策的短暂实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根

据材料二“乡村自治被保甲制度所取代。保甲制度推行后,政府与民众的对话管道断裂”可知乡村自治被保甲制度所代替,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必然结果。【小问3详解】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不同:根据

材料三“主持召开乡(村)人民代表会议,基层民主建政得以完成”可知建立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基层政权;根据材料三“发动大生产运动、妇女的的【解放运动等,让农民参与到边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之中”“中共领导的农民协会

成为土改的执行者”可知依靠并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侧重于土地问题解决,重视民生。【小问4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重大意义:根据材料四“新中国的乡村基层治理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可知体现了新

中国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丰富和发展了乡村治理经验;根据材料四“党的十九大首倡‘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可知有助于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国初期,国营企业建立了工

厂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化管理。“一五”计划时期,通过和平赎买政策,国有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形成了国有企业的工业群体。在1956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比67.5%。国有企业在投资、生产、定价、财务、薪酬等方面都由国家直接管理,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

以“计划”管理企业经营。中国工业化初期发展状况大幅超过了同阶段的英国(1801~1941年时的工业份额仅上升11%)和日本(1878~1923年时的工业份额上升了22%)。——摘自黄文涛、王大林《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脉络与成效》材料二1978年,重庆市百

货商店(简称“重百”)被选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试点单位。作为国企改革的先锋,重百几乎完整地经历了国企改革的所有阶段。可以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百的改革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成为当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缩影。时间重要事件

1978率先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设行超额利润分成。1979每位职工的类金比上年增加22元,每位职工为国家多创利润2000元1980成为“以就代利,自负盈亏”试点单位。1983列为首批实行经理负责制企业。1984改干部终身制为任期两年的聘用制:销售首

次突破1亿元大关。1991列为经营。价格。分配。周工“四就开”和“利税分流。税后承包”试点企业:不到一年,全国有300多批近40000人到重虎取经。1992实行股份制改革,独掌发起向社会募集资金:开展用工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销售定破3亿元。1

99%6重庆百货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重庆市第一家商业上事公司。1998在特大清究中重百捐款210万元。1999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摘自《数说“百年重百”》材料三一直以来,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是源自于“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认为私有化几乎成为

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方向。他们还认为评价企业的指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并一贯认为国有企业也应该如此,这些经济学者得出了中国国有企业效率低或效率损失的结论。——摘自马立政《新中国70年来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及主要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国营企业建立并发展壮大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突出特点及历史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有些学者对国企改革的评价?【答案】(1)意义:国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巩固了新生政权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水平提高做出巨大贡献;国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及取得的突出成绩,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突出特点:先从地方试点,再在全国逐步展开;从利润分配制度改革到所有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改革不断深入;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历史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上弊端日益显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3)材料三中有些学者对国企改革评价有失偏颇,是其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分析中

国国企改革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且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制度自信,并且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改革制度评价体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

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一五’计划时期,通过和平赎买政策,国有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所学知识可知,国营企业的规模得到发展和壮大,巩固了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水平提高做出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一“中国

工业化初期发展状况大幅超过了同阶段的英国(1801~1941年时的工业份额仅上升11%)和日本(1878~1923年时的工业份额上升了22%)”可知我国工业化初期上涨幅度超过英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及取得的突出成绩,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小问

2详解】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978年,重庆市百货商店(简称‘重百’)被选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试点单位”可知先从地方试点,再在全国逐步展开;根据材料二的“每位职工的类金比上年增加22元,每位职工为国家多创利

润2000元”可知为利润分配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革,独掌发起向社会募集资金,开展用工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销售定破3亿元”可知为所有制改革,两段材料可以得出改革经历了从利润分配制度改革到所有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企业改革是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当时国情进行的改革,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之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缺乏自主性和活力,经营上弊端日益显著;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属于改革开放的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是源自于‘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认为私有化几乎

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方向”、“他们还认为评价企业的指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并一贯认为国有企业也应该如此”可知有些学者对国企改革的评价有失偏颇,是完全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式套用分析中国国企改革的结果,忽略了我国国情的特殊性,需要辩证的看待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且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我们要认清我国的国情,我们要

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制度自信,并且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改革制度评价体系。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的转型,不是一夜之间一种文化突然变成另一种文化,不是骤然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是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经过戊戌至辛亥

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逐渐初具规模。中国新文化受激于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重要的学说与观念是来自西方,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些学理、观念,若在中国完全找不到合适的土壤、温床,它们就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传统文化

中的某些非主流因素和传统文化内部的变动,也为近代文化转型积累内在的条件。——摘编自耿云志《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与趋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一:近代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阐述: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为了抵制外国侵略而倡导学习西方科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派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以挽救民族危亡;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实行民主共和,就是因为不忍亡国灭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促使

中国民族意识进一步高涨,新文化运动由追求个性解放转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正是民族危机推动的结果。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决定了对中西文化内容的选择、变迁的方向,它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根本动力。示例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例如经世思想、变易思想、

民本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等无论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还是无产阶级的新文化都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示例三: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是中西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示例四: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进程凸显了中国文

化本身的包容性。【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结合史实,围绕“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经过戊戌至辛亥

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逐渐初具规模”可得出近代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其次,结合鸦片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