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共(8)页,594.14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d4c03daab8659bc82ec2a6ab73b140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仁寿县2023级高二上学期半期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
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
动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
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
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摘编自网络)材料二:尚勇,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
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于与“义”
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
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者不惧”,实是“无惧”
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
”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
格。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孔
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
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材料三: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
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
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
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
,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
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
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学科网(北京)股
份有限公司3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就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B.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是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C.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因为勇者能够无惧
地坚守并光大道义。D.“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两者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述了中
华民族精神的内涵。B.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C.孔子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的原因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D.中华民族在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它凭着自己“
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3.下列表述,与材料三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B.“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佚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C.“长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4.三则材料都就“民族精神”这一话题展开论证,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作概括说
明。(4分)5.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色(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非攻鲁迅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
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学科网(北
京)股份有限公司4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
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
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
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
,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
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
下哩!”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
,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
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鹤,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
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公输般送他出了
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鹤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
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
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
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文本三《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注]在收
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B.针对墨子的“行
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
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
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C.“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D.小说没有瑰丽
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8.墨子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9.对于文本三和注释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
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6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
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
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删改)材料二: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
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选自《老子·修身》,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老莱子A亦楚人也B著书C十五篇D言E道家F之用G与孔子H同时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驾”字与“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
求”(《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驾”词义相同。B.“为”,文中指当作,与“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为”词义不同。C.“强为我著书”与“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四章》)中的“强”词义不同。D.“故无尤”与“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两
句中的“尤”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向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老子问礼,老子阐释了自己的看法,还斥责了孔子。孔子说自己见到的老子就像一条龙。B.老子看到周朝衰落,就要
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请求老子为他写一本书,于是老子写了一本讲述道德的含意的书。C.老子修道养身,他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D.《老子·修身》中说,天地不为
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4分)(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4分)14.有人认为
,老子的“无为”就是不作为、得过且过。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认识的看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春日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
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④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注释:①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灭亡。②濂溪老,指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神宗时居洛阳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④屈原《招魂》,楚怀王客死于秦,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感叹韶光匆匆
,内心郁结隐秘之情难以倾诉,感到郁闷惆怅。B.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C.颈联是上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与过渡,作者以草木娱己,写窗外草木逆风生长的坚韧。D.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
态度来排解幽情。16.首联中诗人写“几许幽情递不通”,诗人是如何抒发“幽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将下列名句的空缺补充完整。(1)《大学之道》中,提
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十二章》中,表明士人与君子肩负着时代使命,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重大责任的语句:“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对自我炫耀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了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至,雨水一场赶一场,这正是菌子生长的旺季,也是捡菌子的好时节。捡菌子要赶.早,星星还挂在天上,我便背起竹箩,拿上镰刀,踩着淡淡的月光出发了。我猫着腰,时而用镰刀掀开落叶,时而用手扒开杂草仔细搜寻。一不小
心,一脚踩到陡坡上又松又细的松毛,一下子滑落十几米,落在厚厚的松叶上,站起一看,脚边竟然有一窝菌子,菌子一朵一朵的,粉粉的,嫩嫩的,顶开覆盖的松叶,笑意盎然地挺立着。我小心翼翼地采捡,把它们一朵朵放入竹箩中。刚走几步,只见一朵又肥又壮、形如花冠的干巴菌在松叶间若隐若现,我欣喜若狂,连
忙扒开松叶用小刀把它从根部割下。一路寻去,我还捡到了隐居树下的青头菌,形如仙女散花的鸡枞花菌。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蕈子》一诗中写道:“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描绘的就是采菌的场景,看来,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沉醉于采菌的快乐之中。18.下列句子中的“赶”与文中加点
的“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雨水一场赶一场。B.为了赶在下雨前回到家,小明一放学就冲出了教室。C.我去办公室找老师,正赶上他出门开会。D.个别同学们的作业是在收假前的最后时刻赶出来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
“一朵又一朵粉嫩的菌子顶开覆盖的松叶,笑意盎然地挺立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20.请简要分析文段末尾引用古诗句的作用。(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
问题:考试结束后,自己努力记忆的知识点就开始逐渐模糊,甚至完全遗忘。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人的记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存时间最短,能够短暂地保存视觉、听觉等感觉系统传来的信息,
例如刚刚看到的画像、刚刚听到的声音等。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只能持续几秒到几分钟;而②,持续时间更长。例如,当你试图记住一个电话号码直到拨打它时,你正在使用短时记忆。而你对童年的回忆、学到的技能,如骑自行车或游泳,以及你的母语等,则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在学生考试复习期间,
往往使用大量的短时记忆策略来强化记忆,以确保知识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实际上这些知识往往没有被有效地转移到长时记忆里,所以就会出现“考完即忘”的现象。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③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四章》)⑤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五石之瓠》)⑥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春秋战国“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诸子散文光耀日月,化育后世。读了以上六句话,作为当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