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南省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共(18)页,120.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c5c620f5b0cebb857e2dd9867df498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永州市2019年下期高二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历史命题人:毛建恒(江永县一中)彭胜军(宁远县一中)周倩如(祁阳县一中)审题人:杨国试(永州市抆科院)谭友谊(永州市四中)注意事项:1.本试卷长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诬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来时,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朝为事占卜,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和卜官。刻有卜辞的甲骨,则作为国家档案保存,堆放于窖穴。这些甲骨卜辞A.是可以读出来的楔形文字B.是对商代历史真实客观的记录C.有助于了解商代社会生活D.印证了我国开始进入农业文明【答案
】C【解析】【详解】刻有卜辞的甲骨,对商朝的社会政治生活都有一定的记录,故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代的社会生活,故选C。楔形文字,是由古苏美尔人所创,属于象形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字,排除A;卜辞为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记录,他们不可能记录不利于维护统治的事件,故其有可能存在
不真实客观的情况,排除B;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进入农业文明,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历史方法论,这种类型的题目是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向,其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故要提示学生掌握必要的史学理论。2.《易
中天中华史》是一部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的史学巨著。下图章节目录应摘自该书的A.《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B.《第六卷:百家争鸣》C.《第七卷:秦并天下》D.《第八卷:汉武的帝国》【答案】D【解析】【详解】由目录中“可疑的独尊”“新儒生”
等文字信息可知,该目录摘自于《第八卷:汉武的帝国》,其反映的历史史实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D。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并未取得独尊的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A;百家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与A项同理,与材料不符,排除B;秦朝推行的以
法治国的统治策略,尊崇的是法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以目录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可疑的独尊”“新儒生”等文字信息。3.鲁迅说:“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
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作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上述言论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征是A.呈现从神本走向人本的趋势B.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迹象C.科学技术成就突出领先世界D.体现出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论语》和《孝经》为儒学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维摩诘经》是佛家经典,三种不同流派的经典为一人所用,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迹象,故选B。神本走向人本是夏商周时期文化发展的特征,而
非魏晋时期,排除A;材料所列经典均非科技著作,无法说明科学技术成就突出领先世界,排除C;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分裂时期,无法体现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发展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读史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掌
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即要求学生学习历史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学习。4.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白居易以进士的身份授秘书省校书郎,在任期间他写诗道:“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人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上述材料A.说明朝廷
践行崇文抑武治国理念B.表明参禅悟道已融入士人日常生活C.折射出朝廷重视图书的收藏管理D.反映了印刷术普及推动了知识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天子好文儒……典校在秘书”可知,唐朝朝廷比较重
视图书的收藏管理,故选C。崇文抑武为宋朝的治国理念,而非唐朝,排除A;材料并未出现与佛教参禅悟道有关的描述性语句,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印刷术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D项内容,排除。5.王阳明诗云:“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其体现的主旨是A.推崇无为的人生哲学B.格物致知以明人伦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反省内心以致天理【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可知,王
阳明反对人们从身外追寻天理,而主张要从心出发,反省内心以致天理,故选D。A项为道家主张,王阳明为儒家代表人物,排除;B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是此处王阳明批判的对象,排除;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一样都主张克制
人的欲望,故张扬自我不可能是其人生态度,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由此反向推出王阳明的真正主张。6.王夫之认为天子与大臣各行其权,各尽其
责,才能治理国家,如果天子专权,“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宰相之权,即天子之权,挈大纲以振天下,易矣。”这表明王夫之A.鼓吹个性解放,提倡思想自由B.抨击儒家经典,否定纲常伦理C.反对理学空谈,宣扬功利主义D.吸取明亡教训,主张限制君权【答案】
D【解析】【详解】由材料“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可知,王夫之认为废除宰相制度是明朝灭亡的重要教训,故主张君臣平等,要对君权进行限制,D项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对政治制度的评论,而
非对旧有思想的批判,故无法得出ABC三项结论,排除。7.有学者在评价我国古代某一文学名著时说:“_______撰写的幽默小说________,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上文中的空白处依次是A.
吴承恩《西游记》B.罗贯中《三国演义》C.曹雪芹《红楼梦》D.吴敬梓《儒林外史》【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写到儒、释、道三教”“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可知,空格处应填写吴承恩的《西游记》,故选A。
《三国演义》强调封建政权的正统性,不具备反封建的特征,排除B;《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神话作品,排除C;《儒林外史》属于讽刺小说,不是一部神话作品,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小说,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
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写到儒、释、道三教”“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学生对于小说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熟悉度。8.1840年9月,林则徐上奏朝廷,指出船炮“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并建议
从广东海关税银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造船制炮的费用,“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这表明林则徐A.迈出了建设近代海军第一步B.具有加强海防、抵御外患的思想C.提出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D.对西方政制的认识走在时代前列【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建议从广东海关税银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造船制炮的费用”
可知,林则徐主张加强海防建设,以此来抵御外患,故选B。A项指的是洋务运动,排除;林则徐是官僚地主阶级,其主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材料中的林则徐看到了中西方在军事上的差距,但未看到双方在政治体制上的差距,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学生要整体性地把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阶段性特征,以此来做出相应的排除,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建议从广东海关税银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造船制炮的费用”。9.1875年张之洞在四川尊经书院出版《书目答问》,该书采录了上海制造局新译西洋兵书五种和新译《几何原本》、《数
学启蒙》、《地理备考》等。这一做法体现的理念是A.中体西用B.西学中用C.东学西传D.全盘西化【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在四川尊经书院出版《书目答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其主张在不改变中国伦常经史之学的前
提下,引进西方的技术,以挽救统治危机,这体现了中体西用的理念,故选A。西学中用恰好与洋务派的主张相悖,排除B;东学西传是明清来华的耶稣会士研习并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而材料体现的是中方引进西学,故排除C;全盘西化是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
不符合洋务派的主张,排除D。1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这表明梁启超A.意识到启发民智的
重要性B.认为变法失败具有偶然性C.反思民主革命存在的缺陷D.否定了君主制度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积之既久……虽经国耻历国难,而(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可知,梁启超认为民众因
为经历了长久的专制体制对民众的非人对待,才导致民众生成不关心国家政治事务的特性,维新变法也由此失败,这说明梁启超已经意识到了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选A。由材料“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可知,梁启超认为民众不关心国家政治事务是必然,变法失败也就是必然的,B项与材料
意思相悖,排除;材料是在反思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而维新变法不属于民主革命,排除C;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其否定专制,但并不会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解读材料的难度相对较大,故为降低难度,命题者特意以括号的方式加以提示以降低
学生推论的难度,这启示我们,对于材料中特殊标点符号的运用要格外注意。11.1910年创刊的《小说月报》称:“缀述旧闻,灌输新理”“长篇短篇,文言白话,著作翻译,无美不收”“文言则情文并美,白话则诙谐入妙”。这一现象说明A.说明文学革命成就突出B.表明新旧文化不可调和C.体现了理性包容的精神D.反映
了通俗小说的流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缀述旧闻,灌输新理”“文言则情文并美,白话则诙谐入妙”等信息可知,《小说月报》主张文言文和白话文各有所长,各有其美,应百花齐放,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理性包容精神,故选C。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
材料则强调两种文体的共存,故材料并不能说明文学革命成就突出,排除A;材料“文言则情文并美,白话则诙谐入妙”说明,新旧文化在当时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小说语言的运用问题,并未强调小说的体裁类型,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2.“在十三年前,
国家的大事只有皇帝一个人管,百姓都不能过问。好像一个东家生意,全店事情,这是东家一人管理,别人不能过问,店中伙计只是听命做工,不得兼涉店事一样。到了辛亥年,推翻淸朝皇帝以后,我们才是主人。”孙中山在此强调的是A.民族主义思想B.民生主义
思想C.民权主义思想D.改良维新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在十三年前,国家的大事只有皇帝一个人管……到了辛亥年,推翻淸朝皇帝以后,我们才是主人”可知,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使国家主权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百姓手中,这体现的是他的民权主义思想,故选
C。民族主义侧重于提倡“民族革命”,即“革命排满”,而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点,故排除A;民生主义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故排除B;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主张的是暴力革命,而不是改良维新,排除D。【点睛】本题
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知晓三民主义的具体内涵,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13.1925年,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决议指出: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如果不
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A.提出了党内合作的主张B.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D.推动了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答案】D【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一个“必须”和一个“不可能”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农联盟,并以此为主体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基于这种认识,共产党积极地推动了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运动,故选D。材料重点在于强调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并未提到国共合作的方式,且党内合作的主张在1924年国民革命
开始前就已提出,故排除A;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在1927年国民国民失败后,排除B;C项同样也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14.1940年初,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
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这一认识A.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已经确立B.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抗日力量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D.说明中西文明
的交流碰撞导致民族危机加深【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940年初”“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毛泽东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进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团结中外的抗日力量,故选B。毛泽东思想在全
党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党史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故材料中的这一认识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非形成,排除
C;文明的正常交流于碰撞并不会导致民族危机的加深,D项说法本身错误,且毛泽东是在针对传统文化发表看法,并未针对西方文化,也无法得出D项结论,故排除。15.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
还对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指出,国内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反映了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正式形成B.政府重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C.当时摆脱了“两个凡是”方针束缚D.“双百”方针贯彻推动了文艺繁荣【答案】B【解
析】【详解】由材料“强调指出,国内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注重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因此才会特别强调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1965年,正式形成则更不可能,故不可能选A,排除;摆脱“两个
凡是”方针束缚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双百”方针的提出是1956年4月,1月份都还未提出,故不可能选D,排除。16.据《中国科学院编年史》记载,从1955-1970年,中科院年度大事共209项。
其中36项属于与核弹、导弹和卫星都相关的通用性事件,27项与核弹相关,14项与卫星相关,7项与导弹相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实施了提升国防能力的战略决策B.高新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C.建立起现代化的海陆空防卫体系D.载人航天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答案】A【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应对恶劣的国际形势,实施了提升国防能力的战略决策,故在核弹、导弹和卫星等国防军事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能说明中国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能说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排除B;建立起现代化的海陆空防卫体系仍是现在中国不
断追寻的目标,70年代并未建立,排除C;D项是在21世纪初采取的成就,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7.下表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语文教科书的演变情况。时期项目1908年吴曾祺版1935年叶圣陶版2013年版人教版语体白话文086
120文言文7045860核心思想以“八条日”(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以民国“新修身”为主,包括孝道、兄弟、慈幼、公益、守法律、服兵役、纳税等以新时代“素质教育”为主对上表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导致了文言文体基本遭到学界摒弃B.文言文数量递减
导致传统文化丧失了影响力C.核心思想由修身为主向以素质教育为主转变D.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没有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1908年“‘八条日’修身”到2013年的“‘素质教育’为主”可知,中国教育的核心思想经
历了从修身为主的教育到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转变过程,故选C。材料并未突出辛亥革命的作用,且文言文体只是有所减少,并未摒弃,排除A;传统文化并未因为文言文数量的递减就丧失影响力,毕竟核心思想中仍有继承和发展,排除B;新中国
成立后,语文教学更加突出对素质教育的追寻,其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教育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D项说法错误,排除。18.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谈话时,要求修改招生条件:“政审,
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这一讲话A.明确了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B.有助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教育复兴C.肯定了“文革”前的高考选才制度D.推动了高校招生与分配
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邓小平要求将招生条件放宽,这有助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教育复兴,故选B。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才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中邓小平只是针对招生条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未提及文革前的高考
选才制度的评价问题,排除C;材料提及的是招生政策问题,未涉及分配制度问题,排除D。19.阿基里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勇土,体力过人、长于奔跑。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却宣称:“如果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只要让乌龟先爬一段路,阿基里斯就不可能追上,理由是:每当阿基里斯追到乌龟先前所在的位置
时,乌龟总是又往前爬了一段……这个过程无法穷尽,故而阿基里斯不可能追上乌龟”。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A.智者学派的诡辩技艺B.雅典成为古代希腊文化中心C.理性主义的高度发展D.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芝诺说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是否
认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性,他只看到了绝对运动,而忽视了相对静止,使自己陷入到了诡辩的境地,故材料充分反映了智者学派的诡辩技艺,选A。材料并未提及雅典的文化地位问题,排除B;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结论显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处于诡辩,排除C;材料中芝诺的做法显然并未将人作
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且D项是苏格拉底的贡献,故排除。20.孟德斯鸠曾说:“只有权力未被滥用时,政治宽和的国家里才有政治自由。然而,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限决不罢休
。”对此,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A.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完全切割B.以道德制约权力完善民主政治C.为权力运行设定特定约束条件D.以权力制约权力实现彼此制衡【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避免绝对专制的出现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将权力一分为三,以权力制约权力实现彼此制衡,故选D。孟德斯鸠并未将三权完全切割,而是让其互相制衡,排除A;民主政治的完善是不可能依靠道德去制约的,孟德斯鸠并未特别强调道
德的作用,排除B;“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C项的做法在孟德斯鸠眼中并不能真正做到避免权力的滥用,毕竟总有一些独裁者在掌握权力后就会想法设法破坏这种约束条件,排除。21.有人如此描述18世纪的欧洲:“今天的妇女穿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她们的装束兼有轻盈、端庄、清新、优雅
之美,轻质布料(印花棉布)缝制的裙子可以经常更新,不比绣金铺银的袍子,做一件就要穿很久,布袍的花色可随季节变化。”这说明当时A.社会生活时尚发生重大变化B.启蒙思想传播推动了妇女解放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整体提高D.化工技
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她们的装束兼有轻盈、端庄、清新、优雅之美,轻质布料(印花棉布)缝制的裙子可以经常更新”可知,18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时尚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A。材料并未提及启蒙运动的作用,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只能说明妇女
的穿衣审美发生了变化,无法确知女性社会地位是否提高,排除C;化工技术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其开始于19世纪,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22.1861年,马克思说:“达尔文的著作很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
科学根据。……尽管还有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据此可知A.广大民众已普遍认可“人猿同祖说”B.自然选择学说存在一定的学术价值C.生物进化论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生物进化论已被实验证明是科学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可知,马克思认为自然选择学说存在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以用于为历史上的阶级斗
争提供自然科学依据,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普通民众对人猿同祖说的态度,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生物进化论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作用,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有关科学实验的描述,故无法确知生物
进化论是否被实验所证明,排除D。23.1999年12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得多,其原因不是政治或经济上的,而是技术上的—技术直接来自基础科学
的进展。任何科学家显然都不能像爱因斯坦那样代表这些进展。”这言论主要基于爱因斯坦A.完全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B.提出相对论并完善量子力学C.奠定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D.推动了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打破
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同时他还对量子力学的完善作出过贡献,建立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这种创造性的贡献迄今为止是“任何科学家”都无法企及的,故选B。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而非否定,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爱因斯坦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而非现代信息技术
,排除C;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建立在相对论这一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故D项并非最佳选项,排除。24.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此类画作A.摒弃了模仿自然的艺术加工B.突出了绘画色彩的主
观性C.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D.凸显了绘画内容的虚无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可知,此类画作强调写实,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故选C。如果摒弃了对自然
的模范,则不会取得如此逼真的效果,排除A;现实主义作品突出的是绘画色彩的客观性,排除B;现实主义作品摒弃了绘画内容的虚无性,排除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其中,第25题12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25.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时,善教得民心”“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化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摘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击奸;去奷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擒自商鞅《商君书·开塞》材料三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兼并战争连年不绝。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民的价值进一步受到重视。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一步总结道:“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蒙。”“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摘编自张晋藩《民惟邦本:古代治国重要经验》(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商鞅两人治国主张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答案】(1)不同点:
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重视教化;商鞅主张以力服人,严刑峻法。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评价: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以民为本、民贵君轻、顺应民意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改善了民众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
了社会稳定。但也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宣扬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治民”“驭民”,以维护统治秩序。【解析】【详解】(1)不同点:由材料“善政得民时,善教得民心”“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化之官),教以人伦”可知,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重视
教化;而商鞅则由材料“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可知,其主张以力服人,实行严刑峻法。目的:由材料中孟子和商鞅的劝说对象可知,二者都是在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想要
通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评价: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层面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生产的促进、对民众生活的改善、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和对社会的稳定;消极层面主要表现为其目的是为了“治民”“驭民”,以维护统治秩
序,故其并不能真正地做到为民。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朝代,其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都达到了可喜的水平。封建社会后期的科学著作
如《梦溪笔谈》、《营造法式》、《洗冤录》都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科学技术著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木史》中曾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经呈现颠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四大
发明中的三项—一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在宋朝完善、成熟并迳渐走向世界的。——摘编自葛艳红《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宋代科技的发展》材料二从中世纪到17世纪,欧洲知识界一直存在着对“自然”这一“神秘力量”的认识和掌控,如
有巫术、炼金术、占星术等等荒诞不经的方法参与对自然世界的解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唐的因素逐渐被剥除,炼金术演化为化学,占星木演化为天文学,巫木演化为实验。”哥白尼于1543年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掀起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
的三大定律,从而赢得“天空立法者”之美名;伽利略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发现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和拋体运动规律,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于1687年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此乃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
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摘编自舒国滢《论近代自然科学对法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近代以来西方科技发展历程,围绕“理论创新与社会进步”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答案】(1)特点:高
度发达;领先世界;领域广泛;实用性强。原因:隋唐的科技文化成就奠定了基础;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2)示例:论题:电磁感应理论
引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阐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电磁感应理论,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工业生产出现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朝代”可归纳为高度发达;由材料“都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科学技术著作”可归纳为领先世界;由材料“其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
等方面的探索与成都达到了可喜的水平”可知,科技发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比较注重实用性。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的角度上看,其原因主要是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
经济的角度上看,其原因主要是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科技文化的角度上看,其原因主要是隋唐的科技文化成就奠定了基础;从民族关系的角度上看,其原因主要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最后,科技的发展还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2
)首先,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探究理论创新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在西方科技发展史中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得尤为明显,法拉第提出的电磁感应理论就直接引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故由此我们可以将论题确定为“电磁感应理论引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其次,围绕论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叙述,注意在表述的过程中
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电磁感应理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其首先作用在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再以发电机和电动机为载体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城市面貌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等奠定基础,最后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
社会世俗生活的发达造就了广泛和多样化的艺术需求,使艺术品无论数量和种类都远远超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赞助的时代,几乎所有艺术品都是订制的。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委托订制合同表明,赞助人并非单纯的出资者,不只关心价格、人手、完成时间等
问题,也非常关注艺术品的风格、题村、内容、布局等。当时,工艺与美术的分离闻所未闻,艺术家都是在手工艺作坊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自幼就进入作坊跟随某个师傳,从跑腿打杂到学徒、助手,逐渐掌从事艺术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艺。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艺木家通常能应付多种不同的艺术需求,既能绘画,也能从雕塑和建筑,由此
造就了众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摘编自刘君《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何以能繁荣发展》材料二值得关注的是,伏尔泰的很多思想与儒家确实体现出一致性。比如伏尔秦说“试把全世界的儿童集合起来,你只能从他们身上发现纯洁、温良和胆怯……
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天赋人性本善的思想,则完全与孟子对人性本善论述方式相同。伏尔秦还把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称为“人类的法典”。果然在法国《1793年宪法》的人权宣言中,在阐释自由时,就把此奉为道德上的唯一原则。——摘自叶匡政《儒家是欧洲启
蒙运动的一种力量》(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思想主张与儒家思想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这一做法的认识。【答案】(1)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世俗生活发达促使艺术需求增加;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努力;传统手工工艺技术的积
累。(2)相同点:主张人性本善;重视道德修养。认识:伏尔泰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民本和伦理道德思想作为其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和教会神权统治的思想武器。【解析】【详解】(1)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由材料“城市社会世俗生活的发达造就了广泛和多样化的艺术需求”
可归纳为世俗生活发达促使艺术需求增加,而这种世俗生活的发达又离不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赞助的时代”可知,艺术的繁荣离不开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努力;由材料“艺与美术的分离闻所未闻,艺术家都是在手工艺作坊中成长起来的”可知,艺
术的繁荣离不开传统手工工艺技术的积累。(2)相同点:由材料“这种天赋人性本善的思想,则完全与孟子对人性本善论述方式相同”可知,二者都主张人性本善;由材料“伏尔秦还把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称为‘人类的法典’”可知,二者都重视道德修养。认识:结
合所学可从儒学和伏尔泰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儒学的角度看,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民本和伦理道德思想具有超越时间、民族的永恒价值,可被他人所借鉴;从伏尔泰自身的角度看,其需要找到一个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和教会神权统治的思想武器,而儒家思想体系中恰好有。28.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社告一、国势陵夷,道表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二、今后时会,一举皆有世界关系。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本志于各国事情,学木,思潮,尽心灌输,可备攻错。三、本志以平易之文,说高尚之理,凡学
术事情足以发扬青年志趣者,竭力阐述,冀青年诸君于演习科学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四、本志执笔诸君,皆一时名彦,然不自拘限。社外撰述,尤极欢迎。海内鸿硕,有佳作见惠,无任期褥。五、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理学理,有所怀疑,有所阐发,皆
可直城惠示,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启发心思,增益。——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年)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
案】示例一:观点:国家危亡、民族危难之际,青年一代应树立远大理想,承担时代责任。评析:辛亥革命期间,许多热血青年为了实现民主共和,抛头颅洒热血,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倡民主与科学,冲击
传统封建礼教,解放了民众思想;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充当运动先锋,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参与,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青年人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结论:广大青年要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
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理性爱国,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示例二:观点:面对世界局势变化,青年一代要有开放意识,积极学习外界先进文化知识。评析: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林则徐、魏
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康梁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宣扬西方民主、自由、革命思想,推
动辛亥革命爆发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主张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来救亡图存,后期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结论:
广大青年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求实进取的精神,积极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解析】【详解】首先,通过阅读,对材料逐项进行归纳,提炼观点。如从第一点“国势陵夷,道表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中可提炼出观点为
“青年一代应树立远大理想,承担时代责任”,从第二点“今后时会,一举皆有世界关系”中提炼出观点为“青年一代要有开放意识,要积极学习外界先进文化知识”。其次,结合所学列举史实对观点进行阐述。如在说明“青年的开放意识”时,可与新思想的
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史实进行关联论述。最后,对观点进行回应升华,进而提出结论,直白点就是对观点进行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