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综合检测B卷】(解析版).docx,共(14)页,1.099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b0d715b779a6e36f37d1f0d9417244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全新课堂】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梳理与综合检测(部编版)第三单元综合检测·B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1.下列史实与明成祖朱棣无关的是()A.设立军机处B.设立东厂C.迁都北京D.派郑和下西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为加强君主专制,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2.1433年以后,明朝终止了引人注目的海外远征的决定,充分表明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态度的根本差别。这里的“海外远征”指()A.郑成功收复台湾B.
戚继光抗倭C.雅克萨之战D.郑和下西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433年”“明朝”。链接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3.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
博士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哪个史实()A.鉴真东渡日本B.郑和七次下西洋C
.郑成功收复台湾D.张骞通西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据材料中的“明代海军”可推断,正确答案选B。鉴真东渡日本发生在唐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清初;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朝。4.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
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A.岳飞抗金B.文天祥抗元C.戚继光抗倭D.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倭倭”“戚爷”可知赞颂的是戚继光抗倭。5.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
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A.《水经注》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说明,可知该著作记述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情况。链接所学知
识可知,《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专著,《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著作,《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故选C。6.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
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A.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B.撰写《伤寒杂病论》C.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D.编撰《本草纲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李时珍是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A是华佗的成就,B.C都与张仲景有关。7.现在我们知道,人类要生存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而早在明末就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他的书中提出此观点,这位科学家和他的著作是()A.李时珍和《本草纲目》B.宋应星和《天工开物》C.
郦道元和《水经注》D.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明末”“与自然相协调”。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明朝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宋应星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他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
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郦道元是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贾思勰是北朝著名的农学家,故选B。8.某校文学长廊中悬挂以下一组图片,它们均取材于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这部作品是()A.《三国演义》B.《西游记》C.《水浒传》D.《红楼梦》【答
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图中的人物“诸葛亮”“蒋干”“马谡”,可判断是《三国演义》。9.我国历代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A.台湾B.东北C.西藏D.新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加强管辖。清朝前期,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定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综合上述分析,D符合题意。10.2014年3月30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把德国1735年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注明台湾、澎湖群岛,钓鱼岛都是中国领土)赠送给国家主席习近平,350多年前,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B.郑成功C.郑和D.林则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对知识的识记和灵活应用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在1662年收复台湾,戚继光打击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郑和七下西洋;林则徐主要事迹是虎门销烟,故正确答案为B。11.以下关于清朝前期疆域四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东到太平洋B
.南到南沙群岛C.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D.北至西伯利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清朝前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其中最南端是南沙群岛
。所以选C。1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历史文物中再现了清朝强化对西藏地区管辖的一项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设置驻藏
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筒车是唐朝的灌溉工具,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西夏与宋朝并立。所以D符合题意。13.清朝的乾隆皇帝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并将自己一生的主要政绩概括为“十全武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哪项应包括在其“十全武功”之内()A.荡平东南沿海的倭
寇B.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C.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乾隆帝时,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定叛乱。A与戚继光有关,B与郑成功有关,C与康熙帝有关。14.右表反映了我
国中央政府有效管辖的地区是()A.台湾B.新疆C.西藏D.海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时,确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15.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为“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7世纪末”“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中俄双方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回归祖国,
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当时台湾府隶属于()A.浙江省B.江苏省C.福建省D.广东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君臣礼仪是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君主权力的强化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的文明进步D.封建制度的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片及主题,链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君臣之间由汉代时的坐而论道到宋代的站议时政,再到
清代的跪受笔录可看出君主权力不断强化。18.秦朝“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两者的根本目的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推行法家思想D.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焚书坑儒”和“文字狱”都是封建王
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统治。19.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说明()A.社会秩序动荡B.边疆防御巩固C.军政实现合一D.皇权高度膨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
解分析能力。朱元璋废除宰相,雍正帝设军机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说明了明清时期君权高度强化。故选D。20.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下图所示故事情节出自()A.《三国演义》B.《红楼梦》C.《西游记》D.《水浒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四
大古典名著的了解情况。图片反映的是“黛玉葬花”,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人物,由此可知本题选B。21.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右下图,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措施表述正确的是()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C.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答案】A【解析】清朝前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22.“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这是马克思对清朝的
哪一对外政策的评价()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八股取士D.文字狱【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对外政策”。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是清朝的国内经济政策,C.D属于思想文化政策。23.有人用“盛世与危机”概括中国的明清时
期,中国的明清时期之所以出现了危机,主要是因为()A.重农抑商和焚书坑儒B.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C.白银外流与殖民入侵D.外族入侵和军阀割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对内,实行八股取士,大
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我国的边疆地区遭受外来侵略,社会危机严重。故选B。24.清政府只开广州商埠,关闭其他开放港口后,广州统一经营管理对
外贸易的是()A.“广州十三行”B.市舶使C.市舶司D.理藩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是“广州十三行”。25.右面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学习西方、变法通商的思想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的思想C
.夜郎自大、对外交流的思想D.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史料中“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以判断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思想。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5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明史·职官志》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皆,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清史稿·军
机大臣年表序》材料三胡中藻因“一把心肠论浊清”,处斩弃市。沈德潜因“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剖棺戮尸。李一因“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凌迟处死。(1)材料一中的“丞相”这一官职在哪一朝代开始设置?“罢丞相不设”出现于哪一朝代?文中的“帝”指谁?除此之外他还实行了哪些措施?(8分
)(2)阅读材料二,清朝为加强皇权增设了哪一机构?谁设置的?(4分)(3)三则材料反映了在中华帝国的晚期,明清统治者在哪些方面加强了专制统治?反映的实质是什么?(4分)【答案】(1)秦朝;明朝;朱元璋;措施:取
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锦衣卫。(2)军机处;雍正帝。(3)在政治、思想方面加强专制统治;实质: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渐趋衰落。【解析】(1)据所学知识,秦朝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首次设置丞相-
-职以辅佐皇帝。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以谋逆罪诛杀丞相胡惟庸并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集权,在中央,朱元璋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由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务,“三司”互不统属,以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监察百官。故答案为:秦朝;明朝;朱元璋;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锦衣卫。(2)据材料
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皆,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年间,增设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
顶峰。故答案为:军机处;雍正帝。(3)第一问:通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和材料二反映了明清统治者在政治方面加强专制统治;材料三反映了在思想方面加强专制统治。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即明朝时大大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清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所反映的
实质就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渐趋衰落。27.(12分)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
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一-《明史●选举志》材料二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
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材料三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
,并分析其弊端。(4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材料一、二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意图?(4分)(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选择了陆地”?这些选择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答案】(1)考试内容在儒家的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格式要求八股。弊端:束缚了思想;扼杀了人才。(2)现象:清朝实行文字狱。意图: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强化君主专制。(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工业化的浪潮,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解析】(1)由
材料“与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可知明朝科举考试与唐宋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考试内容仅限在儒家的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格式,即答卷的文体要求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的制度
,使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因此说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扼杀了人才。(2)材料二描述的是胡中藻狱。胡中藻狱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一
一个典型案例.无论是明朝的八股取士,还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统治者的意图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强化君主专制。(3)17世纪时期,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界进行经济交流,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三中“中国选择
了陆地”:指的就是当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工业化的浪潮,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岁
时,他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后来被派往浙江专门对付来犯的倭寇。到了浙江,他先检验那儿的军队并进行整顿,决心招募新军,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阵法,严格训练士兵,在台州九战九捷。1565年,横行几十年的倭寇基本肃清。——摘编自纪录片《抗
倭名将—戚继光》解说词材料二材料三康熙对大臣说:“罗刹(俄国)骚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多年,他们抢掠的地方离我朝发祥地很近,如果不迅速剪除(消灭)的话,恐怕边境的百姓从此不得安生。”——摘自台湾作家鹿鼎公子《大清风云3》(1)根据材料一,写出“他”的名字,并概括“他”的主要事迹。(4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的出发地点,并说明清政府对台湾所采取的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熙帝主张“剪除”罗刹的原因。(2分)(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2分)【答案】(1)名字:戚继光
。事迹:整顿军队;招募新军;研究阵法;训练士兵;抵抗倭寇;台州九战九捷。(2)地点:金门。措施: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3)原因:扰乱边疆;边民不得安宁;威胁清朝发祥地。(4)特征:反抗外来入侵;维护了国家领土与主权。【解析】(1)根据材料一“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特点研究阵
法,严格训练士兵,在台州九战九捷。”1565年,横行几十年的倭寇基本肃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戚继光抗倭。第二小问,根据“他先检验那儿的军队并进行整顿”可归纳出整顿军队;根据“决心招募新军”可归纳出招募新军;根据“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阵法,
严格训练士兵,在台州九战九捷。可归纳出研究阵法;训练士兵;抵抗倭寇;台州九战九捷。(2)根据材料二图片内容可知,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的出发地点是金门,根据“1684年、清政府、台湾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
府管理台湾。(3)根据材料三“罗刹(俄国)骚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多年”可归纳出扰乱边疆;根据“他们抢掠的地方离我朝发祥地很近,如果不迅速剪除(消灭)的话,恐怕边境的百姓从此不得安生。”可归纳出边民不得安宁;威胁清朝发祥地。(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戚继光抗
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主张“剪除”罗刹都是反抗外来入侵,维护了国家领土与主权。2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材料二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不许人民擅自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开放了四个港口对外通商……后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2分)(2)材料
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实行了什么政策?(2分)(3)说说清朝实行这一政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6分)【答案】(1)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2)闭关锁国政策。(3)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负面: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
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解析】(1)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的思想。(2)据材料“清初的40年,
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人民擅自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开放了四个港口对外通商...后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政府闭关锁国,与
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