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语文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热点作家05 李汉荣(解析版).doc,共(13)页,272.95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8cd3b830c10a574fbbff57ac17affd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热点作家05李汉荣一、人物简介李汉荣,1958生,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当代作家。亚洲发行量最大杂
志《读者》签约作家。1995年——199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师从当代著名学者、美学家和诗评家谢冕教授。曾任中学教师、司法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汉中日报》高级编辑,陕西省政协委员,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任汉中市文联副主席。2011年当选
汉中市作家协会主席。二、主要代表作品李汉荣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2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
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先后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诗歌被《诗选刊》多次转载,收入中国作协编选的年度选本《中国最佳诗歌选》等选本,并入选北京大学编辑
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诗选》、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篇佳作选》及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选本《新诗三百首》等权威选本;短篇小说曾被天津《小说月报》、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和长春《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散文多次被《新华文
摘》、《散文选刊》、《读者》,《中学生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文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十八年入选全国散文年度选本。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
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
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三、荣誉时刻1.《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2.长诗《秦岭,命运的巨型群雕》获1988年陕西省优秀诗歌奖。3.2017年12月,作品《
河流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24.入选教材及中高考试卷情况:散文《山中访友》(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
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07年后又编入全国通用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文章山中访友);散文《山中访友》于2003年又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亲近自然"第一课;散文《外婆的手纹》(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散文)入选上海市语
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散文《与天地精神往来》(含《星空》、《登高》两篇)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教科书(鲁教版)第三册;诗歌《生日》(李汉荣诗集《母亲》中的一首)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语文》中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感念祖先》入选学者王建庄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的《大学语文》;另有《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采药人》《品茶》《溪水》《诗意和美感的源泉》《月光下的探访》《转身》等多篇文章被作为高考及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题材料。四、社会评价1.李汉荣是亚洲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杂志的签约作家,是作品转载率很高的散文作家之一。有多篇
作品入全国及上海、山东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科书,他的散文作品从1997年至今连续十八年入选全国年度选本。2.思想的深邃、情感的纯粹、语言的精致,是构成李汉荣散文魅力的三个要素。作者注重从内在感觉的层面去挖掘寻常人事、物象背后的意蕴,发现诸如自然、历史、文化、
心灵、精神等纵深层面的内涵,使作品笼罩着幽邃的思想之光。他的散文有着鲜明而浓郁的诗化倾向,对过度的物质主义持批判态度,但又不拒绝当下,而是带着思想之电穿越生存的现场,触摸和追寻被实用世界遮蔽了的诗意世界和灵性世界。那些沉浸于对母性、乡村、民间、山水田园、古老中国、渐行
渐远的历史背影的关注与缅怀的篇章,寄托了他对过往生命和岁月宗教般的虔敬、眷恋,每每将读者的情思引入生活和时间的后院,让我们窥见那天长地久的生命蕴藏。作者的语言非常富于诗性,清新、灵动、鲜活,很有张力,他用精妙的语言呈现
深妙的悟性,将繁复微妙的感觉浓缩成有意味的句子,语句背后闪烁着迷离丰饶的情思、理趣和意境。读者能从他的作品中充分感受汉语的无穷魅力。3.李汉荣作品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即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表达;而这也正是解答李汉荣作品艺术特色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李汉荣最早追随泰戈尔,
也受其影响。作品充满哲理,抒情意味很浓,钟情于对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笔下的春天、雨季纯然一幅幅清晰的画面;想象奇特,意境深邃,韵律幽雅,语言精美,将悟性和思考融合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清新明丽的艺术享受。4.李汉荣主张
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当中去,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吸。他说:“每次写作,我总是打3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诗文便有了清脆生动的开头;如果在夜晚写作,我就先在空旷宁静的地方,仰望头顶的
星空,聆听银河无声的波涛,宇宙无穷的黑暗和光芒滔滔地向我的内心倾泻,我静静地呼吸着那从无限里弥漫而来的浩大气息,然后,我开始诉说,向心灵诉说,向人群诉说,向时间和万物诉说。语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气
激活,语言行走和飞翔起来。语言有了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有的动人表情和语调,就这样,我的心,在语言的原野上走向远处和深处。每当这个时候,我感到,万物和宇宙都参与了语言的运动。”总的说来,解答李汉荣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是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浓郁的人文精神。5.李汉荣的
作品长于想象,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而流露于文中的童心和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与思想,更是李汉荣作品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精神源泉。(一)(2020年全国模拟试题)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父亲的露珠李汉荣①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人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
人家,和所有的植物。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那总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草的脖颈上,也挂着崭新的项链。②看看这露珠闪耀着的原野之美吧。你只要露天走着、站着或坐着,你只要与泥土在
一起,与劳动在一起,与草木在一起,即使是夜晚,上苍也要摸黑把礼物准时送到你的手中,或挂在你家门前的丝瓜藤上。这是天赐之美,天赐之礼,天赐之福--总之,天赐之物多半都是公正的。天不会因为秦始皇腰里别着一把宝剑,而且是皇帝,就给他的私家花园多发放几滴露珠,或特供给他一条彩虹
。相反,秦始皇以及过眼烟云般的衮衮王侯将相富豪贵族,他们占尽了人间风光和便宜,但他们一生丢失的露珠是太多太多了。比起我那种庄稼的父亲,他们丢失了自然界最珍贵的钻石,上苍赐予的最高洁的礼物--露珠,他们几乎全丢失了,一颗也没有得到
。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③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4④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⑤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
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今天早晨我在老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⑥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如果不信,就在明天早晨,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
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那是祖传的珍珠钻石。⑦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招呼,吩咐刚打过鸣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
的菜苗,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父亲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有几棵青笋竟踮起脚向父亲报告它们昨夜又长了一头。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⑧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
,荷田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眯了几下眼睛。好像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父亲自言自语了一句:嘿,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
,陪着我嘛。⑨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他看见什么了?⑩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珠,被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稻苗上簇拥的露珠,野花
野草上镶嵌的露珠,虫儿们那简陋地下室的门口,也挂着几盏露珠做的豪华灯笼。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而荷叶下静静蹲着的那只青蛙的背上,驭着
五颗露珠,它一动不动,仿佛要把这一串宝石,偷运给一个秘密国度。⑪父亲当然顾不得看这些细节。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珠与他交换着眼神。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此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⑫
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城市铺张到哪里,钢筋和水泥就浇铸到哪里。哨兵一样规整划一的行道树,礼仪小姐一样矫揉造作的公园花木,生日点心一样被量身定做的街道草坪--这些大自然的标本,草木世界的散兵游勇,只能零星地为城市勾兑极
有限的几滴露水。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5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⑬就在明天,我要回一趟故乡,那里的夜晚和早晨,那里的山水草木间,那里的人心里,那
里的乡风民俗里,也许,还保存着古时候的露珠和童年的露珠,还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露珠。(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1)请围绕“露珠”,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补充完整。上苍分配露珠--①______--②______-
-③______--追寻远去的露珠(2)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这个句子想
象奇特,又合乎情理,请作品析。)(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的形象。(5)作者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有何作用?(6)李汉荣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字只是追忆逝去的时光,只是怀念一种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本文中“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是指什么?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7)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画线句交代海岛工作环境的艰苦,也暗示岛上生活的单调乏味。B.“我”在林中断“案”时所表现的沉着冷静是受热播剧《神探亨特》的影响。C.第段中同
学们称“我们”是“大侦探”,是嘲笑“我们”对案件的错误推断。D.第14段“我”“心里多少有些伤感”,是因要告别老师同学离开海岛到异地求学。【答案】(1)捡拾(保存、收藏、珍藏)露珠传承露珠与露珠相守(相伴)或收获露珠(2)“高大”和
“细弱”形成对比,突出树与草的不同特点,充分表现了上苍分配露珠范围之广。(3)“正捧着六颗半露珠”是拟人的手法,“还差三秒钟完工”写的是露珠正在形成中,想象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运用,使语句有幽默、生动的效果。(4)勤劳、朴实、热爱土地、热爱乡土生活、对露珠、泥土、庄
稼有深厚感情的人。(5)通过露珠这一具体事物,将大自然的万千生灵与父亲的日常联系起来,全文浑然一体;露珠的透明纯真,清洁永恒与父亲的勤劳朴实、忠厚深情是高度一致的,都体现了大自然本然的一面;露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既承载着对自然
的赞美与感恩,对父亲的怀想与追念,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渐渐消逝的惋惜和失落。(6)示例:文中的露珠是自然馈赠的礼物,美好透明、清洁无瑕、充满纯真,富有诗意;文中的父亲勤劳6质朴,一生与泥土、劳动、草木相伴,清贫而富足。父亲和露珠有着太多相似和关联之
处,他们都与自然相伴,渺小平凡、简单纯净,他们相伴相守,是世间最美、最和谐的画面。面对大自然公平的赐予,我们不该丢失的是心灵的柔软、纯净与感恩,以及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方式。(7)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较多的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例如第①段
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露珠的降临;第②段用秦始皇的所得与父亲的所得相对比,突出露珠的无私。【解析】(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本文以露珠为线索,第一部分写上苍分配露珠,第二部分写“我”的父亲收藏露珠,第三部分写“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
给了我们”,第四部分写“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第五部分写“我”要回故乡,追寻露珠。(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要求从词语角度赏析,“高大
”与“细弱”写出了树和草的特点,“谦卑”与“羞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语言准确又生动,“恰到好处”写出上苍分配露珠的公平。(3)本题考查句子的品析。要从提示的“这个句子想象奇特,又合乎情理”的角度进行品析,此句是作者对露珠凝结过程的新奇
想象。作者把大自然想象成上苍制作露珠的巨大工坊,车前草正在静静等待产品完工。“捧”字生动描摹出车前草对露珠的珍爱,对上苍的虔敬,是作者对车前草得到露珠时心境的想象;“还差三秒钟完工”,是作者对露珠形成过程
的动态想象,使人内心充满了等待的喜悦。这种想象是建立在清晨车前草叶片上缀满露珠、露珠形成过程相对缓慢的现实基础之上的。(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文中父亲对土地、庄稼和劳动的热爱,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
热爱土地、热爱乡土生活、对露珠、泥土、庄稼有深厚感情的人。(5)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能力。露珠作为文章的线索是与表达主旨紧密相连的。露珠能与父亲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露珠能表达作者赞美和怀念父亲、故乡的情感。露珠的透明纯真与父亲的勤劳等优秀品质相似,也利于表达对父亲的
赞美之情。(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根据文意,理解露珠与父亲的形象,进而形成有意义的关联,由此推导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露珠与父亲都与自然相伴,渺小平凡但纯真、勤劳,作者通过赞美露珠,表达了对与露珠相似、相关的
父亲和乡村生活的怀念和赞美,“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就是抒发了城市化过程中对这种美好逐渐失去的惋惜。(7)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本文语言像露珠一样,清新优美。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使得描述生动形象,可举出具体的两三个例子来回答。(二)(2020江苏南通月考试题)阅读下文
,完成后面的小题。父亲的东篱7李汉荣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
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
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
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
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
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⑧直到二〇
〇一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
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
然后,我就到了家。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8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
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⑫“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
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
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
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⑮而我呢?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⑰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
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6日,有删改)(1)作者为了丰富自己的贫乏阅历作了哪些努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文章写父亲的东篱之前花了许多笔墨写“我”的做
法和想法有何作用?(3)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⑪段划线的文字。(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4)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⑭段画线句的深刻含意。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
护陶渊明的“东篱”。(5)下面两个片段都写出了父亲的坚守,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对父亲形象的理解。9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选自李汉荣《父亲的东篱》)父
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选自李祥森《台阶》)【答案】【小题1】用《诗经》、唐诗等文学作品浸润自己的心灵;在办公室修身
养性;常常拜访陶渊明。【小题2】用我刻意对“东篱”的追求与下文父亲纯天然的“东篱”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以父亲为代表的传统农人对“东篱”情境的坚守与呵护,为下文描写父亲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以及我对父亲的赞美之情作了铺垫。【小题3】“笑盈盈”、“逗”等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将花草当作
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父亲“东篱”里植物与动物相印成趣的自然和谐之美,写出了我对这画面深深的陶醉,表达我对父亲的赞美。【小题4】不识字的父亲,少了我对“东篱”矫情,但是他用他对土地的执着与坚守,维护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东篱”
,没有名利的追逐,没有世俗的纷扰,一切归于安宁。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东篱”最深最真的感悟,表达了对父亲深深地赞美。【小题5】文中不识字的父亲,还有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带着传统农人温厚淳朴的感情,一代代安守着故园,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
的乡愁和诗史。材料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凭着多年坚韧不拔的毅力,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章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在此基
础上回归文章,找到要把握内容要点的段落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符合的要求的信息回答问题。作者为了丰富自己的贫乏阅历作的努力:用《诗经》、唐诗等文学作品浸润自己的心灵;在办公室修身养性;常常拜访陶渊明。(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创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设置悬念是在文章
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有: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等。铺垫的特点
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铺垫的作用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的原则是引而不发、自然合理。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
情节,前面有所交待。前有伏笔,后有交待,上挂下连,针缝10线缀。使文章形成首尾一体,融会贯通。具体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文章写父亲的东篱之前花了许多笔墨写“我”的做法和想法,用我刻意对“东篱”的追求与下文父亲纯天然的“东篱”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以父亲为代表的
传统农人对“东篱”情境的坚守与呵护,为下文描写父亲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以及我对父亲的赞美之情作了铺垫。(3)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优美语言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语言表达,写作手法,内容情感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
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的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具体的答题方法是: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笑盈盈”、“逗”等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将花草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父亲“东篱”里植物与动物相印成趣的自然和谐之美,写
出了我对这画面深深的陶醉,表达我对父亲的赞美。(4)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解答本题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
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概括作答。不识字的父亲,少了我对“东篱”矫情,但是他用他对土地的执着与坚守,维护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东篱”,没有名利的追逐,没有世俗的纷扰,一切归于安宁。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东篱”最深最真的感悟,表达了对父亲深深地赞美。(5)此题考查学生对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具体的言行以及文章的具体的情节来品味人物的精神和品质。要通观全文,筛选出重要信息。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典型细节、事件来进行分析。文中不识字的父亲,还有无数
种庄稼的父亲们带着传统农人温厚淳朴的感情,一代代安守着故园,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材料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凭着多年
坚韧不拔的毅力,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对一只蝴蝶的关怀李汉荣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
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
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11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
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
。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
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
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
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
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1)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
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线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12(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
,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用柳条营救花蝴蝶;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3)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4)“大
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5)示例: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章,从故事情节入手,根据情节的发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抓住重点内容进行精确、完整的概括。通读文本,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概括为:用柳条营救花蝴蝶;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搭建“避难所”保
护蝴蝶。(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及作用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中心事件中的人物表现和态度,然后再从细处着眼,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还要注意文章中直接的评价性词语。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
描写,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确定表达方式,再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说明某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具体作用。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五种,第四段是
作者的思考,属于议论;通过作者的思考,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句子词语所在的语境“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
“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可知“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
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此题目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先整体感知全文,搞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紧密围绕文章主旨作答。本文记叙了小13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我”由此受到的启发。本题答案
示例: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