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帮课堂】2021-2022学年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浙教版)》第1节 物质的变化(教师版).docx,共(21)页,661.16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78832a567815975f1a8e4f48effa8d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节物质的变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与区别。2.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解读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判断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解读2:会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举例说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能影响物质的性质,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难度较小。知识点01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概念:有些变化不
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像水的三态变化(如云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水落下)、汽油挥发、铁丝被绕成各种形状、水果榨汁、块状固体研磨成粉末状等过程,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像煤矿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
食物腐烂钢铁生锈等过程,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2)实质(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改变。(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知识精讲目标导航概念没有生成新的
物质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实质宏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是分子间的空隙可能改变(即分子的种类不变)宏观:有新的物质生成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即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外观
特征状态、形状等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区分依据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
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2)常见性质分类: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磁性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活泼性、稳定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四)物质变
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因此变化往往用动词表示;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
此性质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文字描述。(2)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而物质的变化则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能力拓展】从宏观角度看,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而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产生新的
分子,而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即学即练1】[2019九上慈溪月考]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上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
质在状态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答案】D【解析】在化学中,“新物质”并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而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A、B、C错误,而D正确。【即学即练2】(2020九
上·西湖月考)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C【解析】①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属于化学变化,②没有新分子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③有新分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知识点02探究
物质变化的方法(一)探究物质的变化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等,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由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观察现象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步骤。(二)物质变化的证据要有形状、状态、颜色、温度的改变,产生气体、沉淀、pH变化等。(1)形状改变:如铁丝
弯折成各种形状,玻璃破碎等。(2)状态改变:如冰雪融化蜡烛熔化、干冰升华等。(3)温度改变:如钢铁的熔化。(4)颜色改变:如树叶变黄、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氧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5)产生沉淀:如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澄清石灰水与碳酸
钠溶液反应。【能力拓展】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和产生沉淀等现第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如通过观察硫
酸铜晶体,我们可知它是蓝色晶体;将其溶于水,又观察到晶体慢慢溶解;能形成蓝色溶液,说明它具有能溶于水的性质;再在形成的蓝色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蓝色絮状沉淀,说明它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利用它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性质,我们可
以鉴别含Cu2+的溶液。即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即学即练3】[2019.九上初三课时训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是中考经常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下有关区分二者的依据的说法中,你认可的是
()①是否生成其他物质②是否有明显的现象③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改变④是否放出热量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答案】C【解析】A、对于②来说化学变化的发生也可能现象不明显,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生成水,可能观察不到现象,故A错误
;B、对于④有的化学变化是吸热的,有的化学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但仍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C、化学变化一旦发生,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分子发生变化,故C正确;D、对于④的说法错误,不能通过是否放出热量来判断化学反应,吸热的分解反应也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即学即练4】在科学学习的过程
中,小红按以下步骤做了胆矾的有关实验:①将少量蓝色的胆矾晶体放入研钵中研成蓝色粉末;②取少量粉末装入试管并充分加热,粉末变成白色;③待冷却之后向试管中滴入少量水,发现白色固体又变成了蓝色晶体。根据小红的实验步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胆矾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实验步骤__________(填序号)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1)蓝色固体(2)②③【解析】(1)根据题中描述可以知道胆矾的物理性质是蓝色固体。(2)②胆矾加
热失去结晶水,属于化学变化;③无水硫酸铜和水结合生成硫酸铜晶体,属于化学变化。能力拓展考法01误认为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不是所有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给水加热有气体放出(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以小气
泡形式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典例1】(2021·鄞州模拟)如图所示,银白色的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以上现象中,能说明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银白色B.发出耀眼的白光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白色固体【答案】D【解析】判断化学变化是利用有新物质生
成,所以能证明镁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白色固体生成。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2021·金华)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浦江剪纸、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是金华拥有的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下列非物质文
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A.酿酒B.剪纸C.锡雕D.竹编【答案】A【解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A、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锡雕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竹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2.(2021八下·滨江期末)下列概念符合如图所示a、b、c之间的关系是()A.茎、树皮、韧皮部B.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
C.金刚石、金属、单质D.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答案】D【解析】A.树皮、韧皮部不属于韧皮部,故A错误;B.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B错误;C.金刚石不属于金属,不满足a和b的关系,故C错误;D.氧化物属于含氧化合物
,含氧化合物属于化合物,故D正确。3.(2021·丽水)我市地表水质居全省第一,但地表水仍需经过净化才能饮用。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为:取水→沉降→过滤→活性吸附→含氯物质消毒杀菌。其中涉及化学反应的环节是()A.取水B.过滤C.活性炭吸附D.含氯物质消毒杀菌【答案】D【解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
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A、取水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过滤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活性炭吸附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含氯物质消毒杀菌涉及新
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4.(2021七下·余姚竞赛)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C.海水晒盐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答案】D【解析】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只
是状态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干冰由固态变成气体发生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C.海水晒盐时,海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食盐则结晶析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二
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5.(2021·柯桥模拟)新疆棉绒长、品质好,是不少知名服装品牌的原材料之一。服装面料成分多样,通过燃烧能产生气味的方法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棉的()A.化学性质B.化学变化C.物理
性质D.物理变化【答案】A【解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溶解性、延展性等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比如稳定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据此分析判断。通过燃烧能产生气味的方法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棉的化学性质,故A正确,而B、C、D错误。6.(2021·瓯海模拟)如图所示为银白色金属镓,放在掌心会迅速变为液态,密度略大于铝,在空气中表面易氧化形成氧化膜。其中属于镓的
化学性质的是()A.能被氧化B.银白色C.熔点低D.密度较小【答案】A【解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
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银白色、熔点低和密度较小都属于物理性质,而能够被氧化,只能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A正确,而B、C、D错误。7.(2021·龙港模拟)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是()A.
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取液弃渣D.装袋保存【答案】B【解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A、冷水浸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加热煎制涉及新物质的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取
液弃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装袋保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8.(2021七下·拱墅开学考)下列叙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了氧化镁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答案】C【解析】物质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助燃性、还原性、络合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某
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导热性等。A.纯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描述的颜色和气味,为物理性质,故A不合题意;B.镁带在空气中燃
烧生成了氧化镁,描述的是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C.铜绿受热时会发生分解,描述的是热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符合题意;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描述的溶解性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合题意。9.(2020
九上·嘉兴期末)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下列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A.高温下铁变成“铁水”B.春天冰雪融化C.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D.秋天树叶变黄【答案】D【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A.高温下铁变成“铁
水”,只是铁的状态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合题意;B.春天冰雪融化,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故B不合题意;C.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消耗电能产生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不合题意;D.秋天树叶变黄,叶绿素变成
花青素,有新物质生成,故D符合题意。题组B能力提升练1.(2021·鹿城模拟)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四种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B.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C.用氢氧化钠处理酸性污水D.电
解氢氧化钠制取金属钠【答案】B【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A.
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是因为二者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利用的化学性质,故A不会题意;B.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利用氢氧化钠的吸水性,为物理性质,故B符合题意;C.用氢氧化钠处理酸性污水,利用酸碱中和生成水,为化学性质,
故C不合题意;D.电解氢氧化钠制取金属钠,为化学性质,故D不合题意。2.(2020九上·新昌期中)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B.胶头滴管:“谁做的?我的嘴怎么碰碎到试管里面去了?”C.
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D.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答案】D【解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A、酒精灯不盖灯帽挥发没新物质生成,属于
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胶头滴管碰碎没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锥形瓶摔碎只是形状改变没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3.(2021八下·柯桥月考)“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
立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75%的医用酒精,其有效成份是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宏观分析:该反应涉及三种分子B.微观分析:一个丙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C.方法分析: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D.变化分析: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答案】A
【解析】A.该反应涉及三种分子,这是微观分析,而不是宏观分析,故A错误符合题意;B.根据结构图可知,一个丙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C.该微观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可以借助它理解分子的构成,故C正确不合题意;D.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即有新物质生成
,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正确不合题意。4.(2020九上·拱墅月考)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合成了单原子铂催化剂,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下图是单原子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造燃料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单原子催化剂
能提高生成物的产量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C.生成物甲醇属于有机物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分子构成【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相同;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
、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A.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故A错误符合题意;B.反应前后,都含有碳、氢、氧三种原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甲醇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D.反应物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分
子,生成物为甲烷分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5.(2021·湖州)大型海水淡化厂采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但是需要利用化石燃料供能,成本较高。阿拉伯目前正在建设一面巨大的反射镜,这个装置会将太阳光聚集到一个
足球场大小的钢制玻璃穹顶上,汇集后的热量可以使其中的海水蒸发。蒸发后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此过程海水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答案】变大;物理【解析】(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
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2)海水淡化处理技术是指将水中的多余盐分和矿物质去除得到淡水的工序。【解答】大型海水淡化厂采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阿拉伯的该装置能够使海水蒸发,由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减少,因此蒸
发后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海水蒸发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6.(2021·温州模拟)瑞安陶山甘蔗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蒸发浓缩→……,制糖的部分环节与下图的实验原理相同。(1)在制蔗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2)上述制糖环节中与下图实验原理相同的是________。【答案】(1)物理(2)分离渣汁【解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解答】(1)制蔗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
生成,只是甘蔗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因此属于物理变化。(2)下图的实验操作为过滤,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而分离渣汁的过程,就是将固态的渣子和糖汁分离,因此二者原理相同。7.(2021·温州模拟)超临界流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新状态,目前应用最
广泛的是超临界CO2流体,其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将其用于从香兰草豆荚粉中提取香兰素(C2H8O3)的流程如图所示。①香兰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________。②由香兰素的乙醇溶液得到香兰素的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③
以上提取香兰素的过程中,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④超临界CO2流体按元素的组成分类属于________。【答案】2:1;物理;过滤;氧化物(无机化合物)【解析】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没有新
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过滤原理及氧化物定义分析。①香兰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4:48=1:2;②由香兰素的乙醇溶液得到香兰素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③以上提取香兰素的过程中,操作
1的名称是过滤;④超临界CO2流体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或无机化合物。8.(2021·乐清模拟)豆腐富含蛋白质,深受人们欢迎,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甲。(1)图甲的工艺流程中,磨浆属于________变
化。(2)大豆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图乙种子结构中的________(填序号)(3)将豆腐花压制成豆腐的过程就是将豆腐与其中的水分离,该过程与图丙中哪一个实验相同?________(填序号)【答案】(1)物理(2)④(3)C【解析】物理变化,指物
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过滤是在推动力或者其他外力作用下悬浮液(或含固体颗粒发热气体)中的液体(或气体)透过介质,固体颗粒及其他物质被过滤介质截留,从而使固体及其他物质与液体(或气体)分离的操作。【解答】(1
)磨浆是将浸泡后的大豆磨碎获得大豆汁,整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大豆是双子叶植物,其营养物质都储存在④子叶中;(3)将豆腐花压制成豆腐实现了固液分离,与过滤的结果相同;9.(2020·杭州)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
,化工生产中可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gH3)作原料,经以下流程制取乙醇:(1)步骤①的转化属于________(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2)步骤②是乙烯和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B发生化合反应,则B中所含元素是________【答案】(1)化学(2)氢、氧元
素(或H,O)【解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即可。【解答】(1)A的成分为CgH3,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因此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步骤①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2)根据乙醇的化学式
C2H6O可知,乙醇由C、H和O三种元素组成;和乙烯的化学式C2H4对比可知,反应前后碳原子的个数相同,因此B中肯定不含碳元素。由于B含有两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它所含的元素肯定是氢、氧元素。题组C培优拔尖练1.(2020九上·下城期中)下列微观图表示的物质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C【解析】根据反应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分析。①反应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属于化学变化,②反应后原子没有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只是间隔发生改变,不属于化学
变化,③反应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属于化学变化;2.(2020九上·杭州开学考)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科技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面。纳米材料科技是纳米科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
(1nm∼100nm)的超细粉末,即可得到纳米材料。这种加工过程属于()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又不是化学变化【答案】B【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把固体
物质加工成纳米材料,只是物质的尺寸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正确,A、C、D错误。3.(2020九上·吴兴月考)常温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常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氯
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氯化氢,其中次氯酸能杀菌消毒,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氯化氢和一种单质气体.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只写2点)________,________。(2)写出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答案】(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2)+1【解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经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熔点、沸点、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
、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2)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解答】(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①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②密度比空气大。(2)在化学式HClO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0,解得:x=
+1,因此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4.(2020九上·慈溪期中)在通常情况下,二硫化碳(CS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种大气污染物和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1)二硫化
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2)二硫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答案】(1)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解析】(1)物理性质,即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硬度、沸点、溶解性等;(2)根据题目描述分析
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然后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解答】(1)二硫化碳的物理性质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燃烧生成的大气污染物应该是二氧化硫,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应该是二氧化碳,即二硫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那么反应的方程式为:。5.(2020·台州)台州甘蔗制糖有
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蒸发浓缩→……(1)甘蔗在压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2)渣汁的分离与图中的________(选填“A”、“B”或“C”)实验原理相同。(3)糖汁在蒸发浓缩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将怎么变化?【答案】(1)物理变化(2)B(3)变大(或“先变大后不变”)【解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3)根据公式进行分析即可。【解答】(1)甘蔗在压榨过程中,只是它的形状和存在状态发生改变
,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2)渣汁的分离其实就是将液态的糖汁和固态的渣子分离,因此与过滤操作原理相同,故选图B;(3)糖汁在蒸发浓缩过程中,当没有饱和时,没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不变但溶剂质量减少,根据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达到饱和后,会不断析出晶体,但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保
持不变。6.(2021·绍兴)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________。(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________(选填“真核”
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________作用实现固碳。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________变化(选
填“物理”或“化学”)。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乙),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________能。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________吨。(二氧化碳转化成甲
醇的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3)交通领域的“以电代油”可以来实现“减碳”目标。图丙为某纯电动汽车与某燃油汽车的相关数据,请回答:①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________kg的二氧化碳。(ρ汽油=0.7×103kg
/m3,结果精确到0.1)②从获取电能的各种方式看,相对于燃煤发电,符合“减碳”理念的是________发电。【答案】(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且趋势相同(合理即可)(2)真核;光合;化学;化学;13.75(3)11.3;光伏(水力、风力等合理即可)【解析】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
键的生成。(1)图甲中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大气温度也在升高,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2)①藻类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微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加水与矿物质作用形成碳酸盐,有新物质的生成,因此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③二氧化碳和氢气在
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其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是把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甲醇中的化学能储存;设消耗CO2X吨CO2+3H2CH3OH+H2O4432X10tX=13.75t;(3)由图可知,电动车每行驶100km会释放20×0.785kg=15.7kgCO2;而燃油车每行驶100km会释放10
×10-3m3×0.7×10kg/m3×3.857=26.99kgCO2,则少释放CO226.999kg-15.7kg=11.299kg=11.3kg;符合减碳的理念,则说明新的发电方式没有产生二氧化碳,如光伏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地热能发电等等;7.(2021·下城
模拟)冬天,佩戴眼镜的同学经常由于镜片出现“雾气”而影响视觉。小金想:有没有防止镜片起雾的方法呢?他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防雾方法有三种:①防雾镜片:在镜片上添加防雾顶膜,使得水滴在镜片表面均匀散开,形成透明的超薄水膜,就可以防止“雾气”的产生。②防雾喷雾:喷在镜片上的防雾喷雾里
的某些成分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使水分子在形成小水珠之前,就会润湿、扩散于镜片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超薄水膜,就可以防止“雾气”的产生。③防雾擦镜纸:主要材料是竹纤维无纺布,含有纳米活性剂、异丙醇、医用醇等,防雾原理与防雾喷雾类似。回答相关问题:(1)视觉是在人的______
__中形成的;普通眼镜上产生的“雾气”会影响视觉效果,主要是由于光的________导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为防雾镜片上的水膜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隙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2)防雾擦镜纸里面含有异丙醇,其化学式为C3H
8O。另一种名为正丙醇的物质,化学式也为C3H8O,但它与异丙醇的化学性质却不相同。请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异丙醇和正丙醇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___。(3)小金查阅资料发现异丙醇有一定毒性,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对眼、呼吸道的黏膜有刺激作用。异丙醇的毒性属于________(选填
“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答案】(1)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折射;变小(2)分子结构不同(分子内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分子种类不同等)(3)化学性质【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
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键合顺序和空间排列而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这种键合顺序和空间排列关系称为分子结构。(1)视觉是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处形成;眼镜上产生雾气,由于其折射的原因会影响视觉效果;水蒸气形成水膜的过程中,由气态到液态,所以分子间的
间隙变小;(2)化学式相同,物质化学性质却不同,说明分子内的结构或者排序不同,也可能是分子不同,因为分子是维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3)毒性是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导致的,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8.(2020九上·吴兴期末)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
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有望为我国探月工程第一阶段绕、落、回三步走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太空探索时代。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号传回地面的国旗展示影像,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月球!(1)在月
球上竖起的这面国旗非常不容易,普通材质的五星红旗在月球上会立即褪色(颜色物质发生分解而失去颜色),甚至旗面分解。这面国旗凝聚了科学家的心血,在-150℃-150℃的环境下不褪色,不串色,这体现了构成这面新型红旗物质的________比较稳定。(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2)“长征五
号”依靠的动力燃料,能实现无毒无污染发射,其携带的液氢温度非常低,达到-253℃,被形象地称为“冰箭”,会使周围空气极速降温,堵塞管道。表一为空气中某些气体的凝固点:表一表二气体凝固点(℃)气体凝固点(℃)性质氧气-218一氧化碳-199易燃易爆氮气-210氢气-
259易燃易爆二氧化碳-78.5氦气-272化学性质稳定水蒸气0氖气-249化学性质稳定根据表一中数据可知,在“冰箭”周围空气中发生凝华的气体有:________。(3)为避免影响火箭发射,火箭加注燃料时,需用气体吹除火箭周围的空气,通过表二中其他
常见气体的有关性质,我们可以选用何种气体,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答案】(1)化学性质(2)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3)氦气凝固点低,化学性质稳定【解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
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2)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只有凝固点高于-253℃的气体才能在“冰箭”周围凝华;(3)要吹去火箭周围的空气
,要求它化学性质温度,且凝固点要低于-253℃,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这面红旗在低温和高温的条件下不褪色,不串色,说明它的稳定性很好,属于化学性质;(2)只有凝固点低于-253℃的气体才能在“冰箭”周围凝华,故选氧
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氧化碳;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