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阜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59.08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70df3d48969da4492112faadb79438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年春学期高一年级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命题人:时间:120分钟分值:14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
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
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
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
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
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
中。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
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
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
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
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材料二: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
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
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
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文化建设项目难以取得理
想效果的是因为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B.乡村文化存在于乡村空间形态中,而村落空间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感化或教育。C.乡村文化由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节日与习俗组成,缺一不可。D.乡村文化建设只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
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史禄国先生所述例子,证明了中国人不管条件如何也要坚持种地的乡土性。B.只有坚持让农民成为乡村的主人,尊重农民的创造,才能建设好乡村和乡村文化。C.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其首要任务是弄清
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等。D.土地是种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本,但它的不可流动性,也会使之成为种地人的束缚。3.下列选项,不能完全视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举措的是()A.梅李镇收集村民旧房改造剩下的砖瓦木料及老式门窗等材料建设“美丽乡村”。B.蒋巷村改造村居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
产品,吸引众多远近游客。C.沙家浜党员群众修缮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D.虞山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老城、新城大面积圈地划块,建单元楼。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材料二中说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体现其乡土性。【答案】1.B2.C3.D4.首先,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接着,从乡村文化的种类、载体和建设原则三方面加以论
述。5.①坚持农民主体原则。保证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创造,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②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
.“是因为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错误,表述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是“一个重要的原因”。C.“乡村文化由……组成,缺一不可”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说的是乡村文化的分类。D.“乡村文化建设只
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选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前提”错误。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不是前提,见材料一原文“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强力推进”“在老城、新城大面积圈地划块,
建单元楼”不符合材料一中提到“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即坚持民主原则和保护村落原则,不能完全视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举措。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材料一共有五段,呈总分式结构,第一段是总说,其余四段是分说。第一段,“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开篇亮明观点,指出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第二段“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第三段“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第四、五段“一是
坚持农民主体原则”“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分别从乡村文化的种类、载体和建设原则角度加以论述,思路清晰,观点鲜明。【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二“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
乡土性”指的是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离不开泥土。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要尊重农民的创造”概括出: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即保证农民在乡村文化建
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创造,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结合材料一第五段“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
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概括出: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即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沙丘上的陌生人阿瑟·戈登我记得,那是七月的一个早晨,和往
常一样,盛夏的燥热还未降临,一切都是那样宁静和明亮。我当时13岁,皮肤晒得黑黑的,头发也蓬松凌乱,有点清高,也免不了有点孤独。冬天,我得穿上鞋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去上学。夏天,我就住在海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遐想连翩。这天早晨,
我在村庄上游的一个旧码头把小船拴好。忽然间听到头顶上有人说:“你能用鱼钩钓鳄鱼的的吗?”我一惊,抬起头来看见一张清癯苍白的脸,还有一双在我看来极为特殊的眼睛。倒不是眼睛颜色的特殊,而是目光中包含着那么丰富的情感:温厚、幽默、关怀、机警,还有“深邃”,我觉得这
个词用来形容这目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用什么来形容他那似愁非愁的神态呢?他看出我吓了一跳,就说:“真对不起。”他点头数着船舱里的两三条鱼,问我:“你可以教我钓鱼吗?”我点点头,他爬进小船。“也许我们应该自我介绍一下,”他说,“不过话又说回来,也许不必
。你是个愿意教人的孩子,我是个愿意学习的老师,这样介绍就够了。我叫你‘小朋友’,你就叫我‘先生’吧。”我递给他一根手钓线,告诉他怎样把招潮蟹穿在钩上作诱饵。他告诉我,他在码头后面租了幢旧房子,“我需要躲避几天,不是躲警
察什么的,只是躲避亲戚朋友们。你可别对别人说看见我了,行吗?”他说他是老师,我就问他教什么课。他说:“在学校的课程表上,别人把它叫做‘英文’,不过我喜欢把它叫做‘魔术课’——专门研究语言的奥妙和魔力。你喜欢语文课吗?”我说
我一向不在那上面费脑子。我提醒他开始退潮了,水流太急,不能再钓鱼。再说也到吃早饭的时候了。“对。”他收起他的钓线说,“这些天我总是忘了吃饭呀,时间呀。”他皱着眉,爬上码头,似乎有点吃力,“待会儿你还来河边吗?”“我可能在退潮时来捉虾
。”“顺便来找我吧!我们可以谈谈语文,然后你可以教我捉虾。”我果真又去找他了。一段邂逅相遇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直到今天,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许是因为我第一次结识了一个在感情上相互平等的成年人。在语言和思想上固然他是老师。但是海风呀,
潮汐呀,大海里无数的小生命呀,是我的小天地,在这方面我可比他强。从那以后,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有时,上溯银波泛泛的溪间,看甲鱼在堤岸上跑,看蓝鹭亭亭玉立。有时,徜徉在海边沙丘之间,周围长着婀娜的海燕麦。白天有野山羊在那里吃草,
晚上有大海龟爬行。我发觉:他不能过分劳累,甚至起一次锚都累得筋疲力尽。不过他从无怨声,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话。他讲的话,我多半儿都忘记了。不过有一部分却还记得清清楚楚,好像一切都发生在昨天,而不是几十年前。我们在离岸不远的地方抛下锚,把鱼钩甩到波浪里钓海鲈。小船象一只性急的猎
狗,在浪尖上打转。“节奏,”他说,“生活充满了节奏;语言也需要节奏。不过你得先训练自己的耳朵。倾听静夜里的涛声,你可以体会其中的韵律。看看海风在干沙上留下的痕迹,你可以体会到句子里应有的抑扬顿挫,你懂得我的意思吗?”我实在不懂;不过也许内心深处有所领悟。
有时候我听他朗读他带来的书。他常常停下来,重读他自己欣赏的某个警句或者某一行。有一天,他在《亚瑟王之死》里发现了一句“骏马悲嘶”,就对我说:“闭上眼睛,再把这句慢慢地念出来。”我照他说的做了。“你有什么感觉?”“令人心颤。”我老老实实告诉他。他乐了。不过他教的魔术并不限于语言。即使一些我司空见惯
的东西,他也能使我感到兴奋不已。他指着一堆堆的云问:“你看见了什么?色彩缤纷?这还不够,要找尖塔、吊桥;找龙、飞狮、千奇百怪的野兽。”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我们出游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他动不动就感到累。去码头的时候,他搬了两把椅子和一些书,但并
不怎么读。他看我钓鱼,看海鸥盘旋,看海水打着漩涡流过,似乎就心满意足了。突然,我的生活蒙上一层暗影:父母亲要我到夏令营去住两个星期。那天下午,在码头上我问我的朋友,等我回来时他会不会还在这里。他温和地回答我:“但愿还在。”可是他走了。我还记得在旧码头,我站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木板上,呆呆地望着那门
窗紧闭的旧房子,回忆往日欢乐的旧梦,怅然若失。我跑到杰克逊的杂货店—那里的人消息最灵通,去查问那位教书先生究竟去哪里了。“他病了,病得很重。”杰克逊太太说,“医生打电话叫他的亲戚来把他接回去了。他给你留下点东西,他知道你会找他的。”她递给我一本书,是一本薄薄的诗集:《火焰
与阴影》。有一页书角折着,上面一首诗的旁边有个铅笔做的记号,我现在还保存着这本书,那首诗题名为《沙丘上》:假如人死了生命还存在这褐色海滩会理解我的心意,我将重来,大海一样永恒而多姿,不变的,是大海的绚丽。如果生命短暂,使我冷漠,不要抱怨,我将化作火焰升天。我已安息,如果你还把我想念,请站在海
边沙丘上,把我的名字呼唤。不过,我从来没有站在沙丘上呼唤他的名字。一来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其次我也太怕羞。并且很长时间里,我几乎把他全然忘记了。但是,当我被一个充满音乐感或魔力的句子打动的时候,或者当我抓起一只张牙舞
爪的青蟹的时候,或者在金光灿烂的天空看见一条云龙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交代了“我”和“陌生人”初次相遇的时间和环境,也为“我”和他以后的活动提供了背景。B.陌生人教“我”领会语言的奥妙和
魔力,“我”教他钓鱼,感受大海的魅力,虽然“我”们有年龄差,但是在感情上是相互平等的。C.陌生人不仅教了“我”体会语言方面的“魔术”,也教会了“我”用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变魔术的能力。D.小说最后引用的诗歌照应了文章的标题,突出了陌生人的形象特点,也表现了“我”和陌生人之间的友谊。7.对文
中画线部分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用词语,准确传神。如“泛泛”写溪水荡漾,“婀娜”表现了海燕麦枝条的柔美。B.句式多变,富于变化,长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C.巧用修辞,形象生动。如“看蓝鹭亭亭玉立”,
运用拟人手法呈现蓝鹭挺拔的身姿。D.语言优美,富有情感,用散文化的语言热情讴歌了大自然蓬勃的生机和活泼的生命力。8.小说结尾写“他”因“病得很重”而不辞而别,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行文中有诸多细节暗示,请试举四处来说明。9.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
陌生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说明。【答案】6C7.B8.①肖像描写:初次见面,“我”看见“一张清癯苍白的脸”。②语言描写:他对“我”说“我需要躲避几天,不是躲警察什么的,只是躲避亲戚朋友们”(他温和地回答我:“但愿还在。”)。③
动作描写:“他皱着眉,爬上码头,似乎有点吃力”。④心理描写:“我发觉:他不能过分劳累,甚至起一次锚都累得筋疲力尽”。9.观点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我”。①从情节安排上看,文章以“我”的见闻为线索,这一人物视角贯穿全
文。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文章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现了“我”的形象,与“陌生人”的友谊丰富了“我”的人生,带给了“我”积极的人生影响。③从主题表现上看,“我”在文中所占的篇幅居多,写“陌生人”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精彩,表达“我”对“陌生人”的怀念,突出这种友情的可贵。观点二:小说的主人公是“
陌生人”。①文章的标题是“沙丘上的陌生人”,标题指明了主人公是“陌生人”。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文章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现了“陌生人”的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形象。③从主题表现上看,“陌生人”身患重病,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
视友情,这是文章的核心,最能体现小说的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C.“也教会了‘我’用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变魔术的能力”错误。应该是教会了“我”从日常的事物中领会到魔幻般的神奇。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特
色的赏析能力。B.“句式多变,富于变化”错误。本文都是整齐的句式,无句式的变化。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我一惊,抬起头来看见一张清癯苍白的脸,还有一双在我看来极为特殊的眼睛”“但是用什么来形容他那似愁非愁的神态呢?”可知,这是对“他”肖
像的描写。“我”和“他”初次见面时,“我”看见“一张清癯苍白的脸”,并且“他”的神态是“似愁非愁”。由原文“他告诉我,他在码头后面租了幢旧房子,‘我需要躲避几天,不是躲警察什么的,只是躲避亲戚朋友们。你可别对别人说看见我了,行吗?’”“他温和地回答我
:‘但愿还在。’”可知,这是对“他”语言的描写,“他”躲避亲戚朋友,怕亲戚朋友找到“他”,把“他”送到医院治疗,“他”说“但愿还在”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病得很重。由原文“他皱着眉,爬上码头,似乎有点吃力”可知,这是对“他”动作的
描写,“他”爬上码头的时候,是皱着眉的,还有些吃力,说明“他”体力不支,暗示病得很重。由原文“我发觉:他不能过分劳累,甚至起一次锚都累得筋疲力尽”可知,这是对“我”的心理描写,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身体状况很差,暗示“他”病得很重。【9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阐明理由。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从情节安排上,本文写到“我”村庄上游的一个旧码头把小船拴好,这时“我”听到头顶有人对“我”说话,于是“我”结识了那位
陌生人。于是“我们”一起钓鱼、聊天,“我们”的友谊从此开始。然后“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直到父母亲要“我”去夏令营去住两个星期。“我”回来的时候,他还是走了,于是“我”去杰克逊太太那里打听他的情况,杰克逊太太告诉了“我”他的情况,并且递给“我
”一本他留给“我”的书籍,并且写到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所以文章以“我”的见闻为线索,这一人物视角贯。穿全文。从人物塑造上看,文章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现了“我”的形象,如“我当时13岁,皮肤晒得黑黑的,头发也蓬松凌乱”是对“我”的外貌描写,“
我递给他一根手钓线,告诉他怎样把招潮蟹穿在钩上作诱饵”是对“我”的动作描写,“‘我可能在退潮时来捉虾。’”是对“我”的语言描写。文章开篇写到“我”在海边免不了有点孤独,而“我”与“陌生人”邂逅后,“我们”几乎天天在一
起,“陌生人”走后,“他”送“我”的那本书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并且在有些时候“我”会想起“他”,所以与“陌生人”的友谊丰富了“我”的人生,带给了“我”积极的人生影响。从主题表现上看,文中主要写“我”在海边的生活,“陌生人”带来之后,“我们”天天在一起,
“他”给“我”讲述节奏,“他”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话,我”在文中所占的篇幅居多,写“陌生人”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精彩,表达“我”对“陌生人”的怀念,突出这种友情的可贵。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陌生人”本文的题目是“沙丘上的陌生人”
,题目的作用是表明文章的写作内容,所以标题指明了主人公是“陌生人”。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对“陌生人”进行了刻画,如“在学校的课程表上,别人把它叫做‘英文’,不过我喜欢把它叫做‘魔术课’——专门研
究语言的奥妙和魔力。你喜欢语文课吗?”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表现“他”的乐观幽默;“他指着一堆堆的云问:‘你看见了什么?色彩缤纷?这还不够,要找尖塔、吊桥;找龙、飞狮、千奇百怪的野兽。’”是对“他”的动作和语言描
写,从而表现“他”的坚强乐观和热爱生活。所以文章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现了“陌生人”的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形象。从主题表现上看,本文写到“‘他病了,病得很重。’杰克逊太太说,‘医生打电话叫他的亲戚来把他接回去了。他给你留下点东西,他知道你会找他的。’”,可见“陌生
人”虽身患重病,却珍视友情。“他指着一堆堆的云问:‘你看见了什么?色彩缤纷?这还不够,要找尖塔、吊桥;找龙、飞狮、千奇百怪的野兽。’”表现“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陌生人”身患重病,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视友情,这是文章的核心,
最能体现小说的主旨。二、古代诗文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人。父弘,为隋江都宫副监,大业末,为陈陵所杀。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①服。浸工文词,涉贯坟典。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
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宴私未尝不预。转起居郎....。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时以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或疑非迁。仪曰:“此野人语耳。御史供奉赤墀..下,岂雍州判佐比乎?”时以为清言。仪工诗,其词
绮错婉媚。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藉其家。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②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仅曰:“皇后专恣
,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患,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始,忠为陈王时,仪为咨议,与王伏胜同府。至是,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后志也。自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次屠覆,公卿莫敢正议,独仪纳忠
,祸又不旋踵。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子庭芝,历周王府属,亦被杀。庭芝女,中宗时为昭容,追赠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庭芝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以礼改葬。赞曰: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③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
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味鸣辰④,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我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玻、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节选自《新唐书·上官仪传》)【注】①沙门:僧人。②中人:宦官。③嬖阴:受宠幸的女人。④牝咮(pìnzhòu)鸣辰:母鸡
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B.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C.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
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D.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中,“擢”“迁”都指官职升迁,
“授”指授予官职,“转”指调动官职。B.起居郎,古代官职。唐贞观初于门下省设置起居邮,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C.赤墀,皇宫中的台阶,因以赤色丹漆涂饰,故称;也借指朝廷。D.厌胜,旧时中国民间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避邪祈吉习俗,是一种以诅咒害人的巫术行径。12.下列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仪博览群书,很有文学才能,唐太宗很欣赏他,常将所写的文章给他看以征求意见。B.上官仪提议唐高宗废掉专权的皇后,但高宗摇摆不定,使上官仪陷入困境,最终招来杀身之祸。C.李忠做陈王时,上官仪任咨议。武后深恨上官仪;许敬宗构陷上官仪同梁王李忠谋反,是
武后的想法。D.中宗时,上官仪的孙女儿是宫中的昭容,朝廷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2)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1
4.唐高宗最后被武后取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B13.(1)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视力的缘故;百姓没有被(受到)保护,是不施恩德的缘故。(2)皇后独断专行,恣意行事,朝野上下已失人望,应当废黜以顺应人心。14.①在内
被宠爱的女子牵制。②在外被谗言胁迫。③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是顾命大臣,有一天竟然被惩罚斥责,高宗却不反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内被宠爱的女子牵制,在外被谗言胁迫。凭着长
孙无忌的亲近和褚遂良的忠诚,这些人都是顾命大臣,有一天竟然被惩罚斥责,高宗却不反省。“内……”“外……”句式一致,所以应在“外”前面断开,排除AC;“皆顾命大臣”是判断句,主语为长孙无忌、褚遂良,所以应在“臣”后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
“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错误。起居郎的任务就是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大事小情,善行劣迹统统记录,以备后人修史之用,这个记录文书就称为“起居注”。“国家大事”不记录。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上官仪提议唐高宗废掉专权的皇后”错误。由原文“帝因大怒,将
废为庶人,召仪与议”可知,是皇上想要废除专权的皇后,然后和上官仪商议,并不是上官仪提议。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明”,形容词作名
词,视力;“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百姓没有被(受到)保护。(2)“专恣”,独断专行,恣意行事;“海内”,朝廷内外;“宜”,应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内牵嬖阴”可知,唐高宗在内被宠爱的女子牵制。②由原文“外劫谗言”可知,唐高宗在
外被谗言胁迫。③由原文“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可知,凭着长孙无忌的亲近和褚遂良的忠诚,这些人都是顾命大臣,有一天竟然被惩罚斥责,高宗却不反省。参考译文: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其父上官
弘,隋朝时任江都宫副监,大业末年(617),被陈陵杀掉。当时上官仪还年幼,被身边侍候的人隐藏起来,得以免遭不幸,假冒僧徒潜伏。后渐渐精于文章之学,涉猎遍及最古之书。贞观初年(627),考中进士,朝廷征诏他任弘文馆直学士。后来晋
升为秘书郎。太宗撰著文辞,往往将文稿送给上官仪看,赐宴臣下,上官仪无不参与。又转任起居郎。高宗就位,任秘书少监,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当时任用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有人怀疑这不是迁升,上官仪说:“这不过是鄙陋无知的人的议论罢了。御史是在宫殿内供职,难道是
雍州的佐吏僚属之职能比拟的吗?”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公正之言。上官仪长于做诗。他的诗绮丽多彩、柔婉华英。到了他地位高贵显赫时,人们往往仿效他的诗风,被人称为“上官体”。高宗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与梁王李忠的案件有牵连,判死罪投入监牢,他的家财被充公、亲属沦为奴婢。起先,武后得志,因而
牵制高宗,独断专行,作威作福,高宗忍受不了;又勾结道士使用符咒谋求成功,被宦官王伏胜告发。高宗因此大怒,要将武后废为平民,召见上官仪一同商议,上官仪说:“皇后独断专行,恣意行事,朝野上下已失人望,应当废黜以顺应人心。”高宗让他草拟诏书。内宫侍臣急忙
跑去通告武后,武后主动申诉辩解,高宗后悔;又怕武后怨怒愤恨自己,于是说:“这是上官仪教我这样做的。”武后因此对上官仪深恶痛绝。原先,李忠做陈王时,上官仪任咨议,与王伏胜同在王府。这时,许敬宗诬陷上宫仪与李忠谋反,这是武后的旨意。自从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继被残害,公卿大臣没有敢再坚持公论的人,
惟独上官仪奉献忠诚,灾祸很快降临到他头上。自此国政归于武后,而高宗也无所作为了。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庭芝,历任周王府属官,也被杀。上官庭芝的女儿婉儿,中宗时是宫中的昭容,因而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追赠上官庭芝为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
水郡公,按追赠职位的礼仪重行安葬。评论说:高宗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可以与他一同治理国家吗?在内被宠爱的女子牵制,在外被谗言胁迫。凭着长孙无忌的亲近和褚遂良的忠诚,这些人都是顾命大臣,有一天竟然被惩罚斥责,高宗却不反省,违背上天的刚健,遮蔽
太阳的光辉,最终使得一个女人窃权乱政,国祚移到皇后之家,不是太可悲了吗!上天让一个女子引起兵祸影响唐朝的兴盛,即使仁人义士以死抗争,也没有办法抵抗。然而玻、济、义琰、仪这四个人可以说是懂得有所坚守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宋
诗,完成小题。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②传散关③信,两行雁带杜陵④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烽: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③散关:南宋西北边境重要关塞,诗人曾在此驻守。④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
老的状况。B.颔联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深秋来临,鸿雁传来故都消息,诗人倍感欣慰。C.“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
”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16.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
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深秋来临,鸿
雁传来故都消息,诗人倍感欣慰”说法错误。“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句意为: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表达的是诗人对故都沦陷的担忧,而不是知晓鸿雁带来的故都消
息倍感欣慰。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悲秋之情。“卷地西风满眼愁”是诗人在深秋时节登上城北门楼所看到的景象: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山河
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诗人登楼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意思是眼望破碎的山河,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他报国心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报国无门、不得志而愁。(三)名篇名句
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从听众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箫声凄婉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泰山后远望
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城池山河的安详明丽,温柔飘逸之美。(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唱着歌回家的景象。(4)“天涯”在古诗中频频出现,成为古诗中一个十分典型的地域意象,如唐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泣孤舟之嫠妇③.汶水、徂徕如画
④.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⑤.浴乎沂⑥.风乎舞雩⑦.同是天涯沦落人⑧.相逢何必曾相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幽壑、嫠、汶、徂徕、沂、舞雩。三、名著阅读检测(《红楼梦》)(6分)18.
第十四回写秦可卿的葬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出殡的场面非常巨大,其实也是在写贾家的排场。B.贾府在办理秦可卿的丧事期间,贾政和林黛玉恰好因事离开贾府。C.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单从管理的方法上看,有鲜明的现代意识。D.王熙凤协理宁
国府,忙得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能清净,心中却十分欢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B.“贾政和林黛玉恰好因事离开贾府”错误,不是贾政,而是贾琏护送黛玉离开贾府,回扬州去了。故
选B。19.第28回写到宝玉和一个伶人交换汗巾子,这一情节很重要,为后文写宝玉挨打作伏笔,这个伶人是()A.琪官B.龄官C.芳官D.藕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红楼梦》第28回中写道“琪官蒋玉菡与宝玉互有好感,琪官将所赠汗巾与宝玉身上的汗巾(是袭
人的)交换,宝玉回家后被袭人责怪”,据此可知这个伶人是琪官,即蒋玉菡。故选A。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语言基础应用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
,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
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的故事出现。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
人入胜B.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
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答案】20.B21.C【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
力。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对于鸟类的迁徙,应用“声势浩大”。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对于鸟类的迁徙路线,应选“
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此处是研究鸟类,用“宵衣旰食”过大,应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此处形容“故事”的生动,应选“引人入胜”。故选B。【21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上文讲的是“迁徙的方向感”,保持叙述主体的一致性,因此可首先排除B、D两项;A.“被上一代遗传”是一种被动句式,强调“上一代”,而语境强调的“方向感”,排除A。故选C。22.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
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连贯。市场监管总局25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④大量囤积紧张的市场供应防疫用品,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
及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予以曝光。【答案】①在“价格”后加“监管”;②“保护”改为“维护”;③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④将
“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以及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把握病句的几种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表意不明、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然后压缩句子,看主干是否残缺或搭配,再看修饰的成分顺序当不当,修饰词与中心词之间是否搭配。至于得体准确,考生需要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台、使用的对象来分析是否得体。第①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价格”后加“监管”;第②句,搭配不当,“保护”和“秩序”搭配不当
,“保护”改为“维护”;第③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第④句,定语语序不当,将“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第⑤句,宾语中心语位置不当,把“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五、写作(共60分)23.阅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不要逞英雄!遇到困难,要量力而行。”人民公仆焦裕禄说:“我们就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关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见解和看法。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以“逞英雄”为话题,体现了不同人对“逞英雄”的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为“不要逞英雄!遇到困难,要量力而行。”这
句话语境中的“逞”有“炫耀、卖弄”之意时,含贬义色彩。“逞英雄”就有炫耀个人能力,好勇斗狠的意味,或者自不量力,不计后果的意味。体现出在困难面前不自量力,逞个人英雄主义,可能导致无谓牺牲等后果。尤其启示我们遇到困难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第二种观点为人民公仆焦裕禄所言,“我们就要在困难
面前逞英雄。”这个语境中,“逞”取“显示、施展”之意,“逞英雄”展示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褒义色彩,而且内涵更加丰富。可以包含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大无畏精神等。这句话启示我们,新时代
的青年、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在困难面前显示自己勇敢无畏,不逃避责任,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写作时,考生需要对“逞英雄”这个思辨性的概念作出清晰的概念界定,进而作出价值判断。行文时,要体现出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证分析“逞英雄”的内涵,“逞英雄”的好处与危害以及我们该如何进行取舍,何时
“逞英雄”,何时“量力而行”等。行文过程中,可综合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雷锋式”英雄,他们舍小为大,面对困难、危险时逆流而上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可以列举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为了一时的面子,冲动行事,逞个人
英雄主义,从而损害了自身甚至公众的利益。进而论证何种“逞英雄”的行为是值得推崇的,何种是需要规避的,使论证更为严密。在论据的选取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习总书记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名言,指出真正的“逞英雄”是争做集体英雄主义的英雄等。立意:1.勇担
时代之责,争做人民英雄。2.警惕个人英雄主义,发扬集体英雄主义。3.传承英雄精神,汲取奋进力量。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5.向上求索,量力而行。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