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树德怀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652.000 KB
  • 2024-09-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成都树德怀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树德怀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树德怀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树德怀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16)页,65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5ad7bc6ebcf30e3aaba9f6bf16257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怀远中学高2019级高一下学期五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A.铁B.青铜C.黄金D.钢【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

料“夏……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鼎,故B正确;铁、黄金、钢都不是夏商周时期铸鼎的材料,故ACD排除。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

黄种麦。”上述材料反映了A.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古代农业注意因地制宜C.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典文献中强调气候、施肥、节气和季节等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说法,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强调经验、技术,重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即

讲究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节气安排生产、注意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等,都只是对材料部分内容的说明,没有深入分析其核心特质,ABD三项错误。3.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小农经济受到四时季节的影响比较

大,一旦出现“水旱之灾,急政暴赋”,就会造成农民的大量损失,这表现出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出现男女分工的问题;B选项没有意识到材料后半段的含义;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材料讲述的主要内容,材料给出的是文言文,需要学生找出

其中的关键词。本题中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季节,另一个就是苛捐杂税。可以看出这两者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旦发生问题,小农经济将不堪一击,体现出其脆弱性。4.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

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

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详解】5.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B.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C.均

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D.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答案】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若……租价不了……罚”“若……不得田佃者……罚”即可选出B项;题目中只涉及到敦煌地区的土地租佃,故排除A项;汉朝时期,农耕经济即在全国推广,故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不符,排除D项;均田制彻底废弃于

唐代中后期,故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初期”不符,排除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唐代的土地制度6.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

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比较简单,把握住唐代商业发展状况,即可直接判断能得出正确答案。根据“长安城”

,即排除AD两项;C项“沿街开铺的街市”,不符合唐代时期商业发展史实。当时对市场的管理,还是实行比较严格的政策,B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

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有“革命性”的变化。A项内

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并不能表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及史实相反。与前朝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

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8.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

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答案】C【解析】试

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一般家庭,购置农庄田地,招募佃农,本来是希望租地课税,而并不是为了行仁义。但是遇到洪涝灾害,必须减免课税,贷种子给佃农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佃农不干、田地荒芜,日后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租税)严重得多。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

的主要问题是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所以选C。AB与题干意思不符。D不符合史实,租佃关系此前已经出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9.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

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

的能力。材料中的利玛窦是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的情形,不是在岭南地区的情形,故A、D两项无法看出,错误;材料中只能看出这一路商品贩运不计其数,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也看不出政府倚重商业税款的结论,故B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长途贩运10.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20

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经济结构变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募

”、“佣”、“佣值”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手工业生产领域中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雇

佣劳动的出现,不是家庭结构的变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这种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是A.闭关锁国B.重商主义C.“朝

贡”贸易D.海外殖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清朝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萎缩。那时,只有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有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所以广州十三行的设置反映了我国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官府

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洋务运动创办工业的根本目的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强求富,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扩大中外贸易交往”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只提及筹建轮船招商局的意图,并未提出这一企业的组织形式,故C项错误;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几被洋人占尽……而作自强之气”,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的洋务运动的

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是抵御外侮求富求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排除其它选项。13.七七事变之后东部大量工厂内迁,西部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就地办起很多厂矿,如广西有色金属矿、甘肃玉门油田,正如时任资源调查委员主任的翁文灏

先生所说:“今日正应利用抗战机会,充分开发西南及西北各省”;并要自行设计和仿造一些机器设备,成立很多研究室和实验工厂。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A.战略资源有所保障B.工业布局彻底改变C.民族经济深受打击D

.官僚资本迅速扩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西部地区兴办了很多厂矿企业,这些措施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B项彻底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日本的侵略使民族经济深受打击,C项与题干中的措施无

关,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4.1945年8月,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

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外国资本的排挤B.官僚资本的重压C.封建官府的排挤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官僚资本大肆劫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

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故选B项;抗战胜利后导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困难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外国资本的排挤,故排除A项;封建官府此时不复存在,故排除C项;经营不善明显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15.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

恋观新变化的是()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首选工人老大哥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D.嫁人要嫁万元户【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解析:A项说法属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婚恋观,排除;C项是主要在60年代,排除;D项主要在改革开放后,当今社会比较多,排除;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人地位较高,故选BA项说法属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婚恋观,排除;C项是主要在60年代,排除;D项主要在改革开放后,当今社会比较多,排除;故选B【详解】16.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

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粮食“统购统销”属于计划经济的产物;到1992年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

转变,故选B;粮食产量属于材料中表面现象,故A错误;农民生产自主性材料中没体现,故C错误;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是由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7.1958年的一首诗中写道:“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

面架桥梁。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驰过不晃荡。”这首诗A.展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望B.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民众中存在的表现C.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D.是属于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常见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1958年的诗歌中描写,一个谷穗就可以在黄河上面架起

“并排”行走十辆汽车的桥梁等,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说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C项正确;“浮夸风”与展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望不符,A项错误;材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无关,B项错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材料所述不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常见

”现象,D项错误。18.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诞生。次年,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很快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高潮。这些合资汽车企

业的出现反映了中国A.独立工业体系形成B.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C.经济改革不断深入D.市场经济体系形成【答案】C【解析】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国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故排除A;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是

在1978年底;故排除B;题干中1984年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如火如荼发展起来,这正是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体现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化,C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D。19.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

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

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

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本题选择D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与题目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

航路的开辟。20.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新兴城市的大量出现B.大量独立国家的建立C.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D.美洲人口的集中居住【答

案】C【解析】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侵占殖民地时,为了表明该地成了自己国家的领土,基本都以本国的国名或城市名来命名,但为了区别于原地名,都在前面加一个“新”字,因此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等地名。再结合时间“1

6~18世纪”可知C项符合题意。21.“1750年到1850年英国在人口增加的同时,人口中心发生移动。总的流向是由东南部流向西北部,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中心的转移B.三角贸易的发展C

.殖民霸权的确立D.工业革命的推动【答案】D【解析】1750年到1850年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商业中心的转移,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A错误;三角贸易的发展属于殖民扩张时期,与英国城市化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殖民霸权的确立,与英国城市化没

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故选D。22.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

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B.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

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故选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23.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与商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

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下列现象符合以上表述的是A.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B.鸦片战争后,“值百抽五”关税税则的逐步形成C.拿破仑三世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D.《南京条约》附件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答案】C【解

析】【详解】拿破仑三世废除关税保护政策,消除了贸易中的关税壁垒,使自由贸易得以实现。故C正确。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意在保护英国对本土航海贸易的垄断,违背自由贸易的原则,故A错误;“值百抽五”关税税则是

鸦片战争后被迫确立的,低税率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重大影响,便利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故B错误;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是片面的,违背贸易平等原则,故D错误。24.下表为1820~1913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A.法国的工业发展始终呈现为倒退状态B.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

业的迅猛发展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开始发展工业D.科技水平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法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不能说明倒退状态,实际上就法国工业本身而言,1913年与1820年比较应是不断发展的,A项

错误,排除。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B项错误,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德国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排除。美德两国后来居上和英法两国在1913年的相对落后都跟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前两者都是积极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两者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态度消

极,科技发明较少,故科技水平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

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

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答案】(1)解读: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难。(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审题时候,注意抓住“交流与联系”主题,图示信息主要有三点:A.“新世界”和“旧世界”;B.双向交流的品种,既有动植物品种,也有疾病品种;C.新航路开辟

时代所特有的三桅杆帆船。即可知,本题是在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15至16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结合图片,围绕以上主题,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展开解读,把握住“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交流,

但也给落后地区带去了灾难”。重在强调积极影响,以体现题干材料立意。【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系列影响·新旧世界的交流与融合(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审题时候注意把握“对明清中国”的影响,重点把握:经济问题、劳动力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三大问题。主要涉

及经济、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认识。重在强调积极影响,即:A.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B.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等。【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航路开辟

所带来的影响·对明清中国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6.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表一、表二,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表一:信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

度;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信息:中国,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发达。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表二:信息:中国、美国均为高新技术。说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综上所述,二工时期中美两国差

距很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阅读表一“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和表二“2001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纵横对比中美两国两次世博会参展的代表性展品,整合信息,可以从表一得

到“美国产品代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中国则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发达”等信息,从表二可得出“中国、美国均为高新技术”等信息;接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对中美科技发展差别和相同点进行分析说明

,最后,对信息和说明进行综合,提升认识,说明趋势。注意信息准确,说明科学有据,信息和说明一一对应。27.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

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材料二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

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

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曼彻斯特,并且授予其皇家宪章(RoyalCharter)。——摘编自《企业行名录》序言(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

消散”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能够荣获“皇家宪章”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政治功能到经济功能。原因: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曼彻斯特市的商业和制造业在英国的重

要地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力,政治影响力扩大;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的人。【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

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城市由政治功能为主到经济功能增强。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强化,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和新航路开辟影响等方面,全方位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

主要原因。(2)原因:依据材料二中“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等信息,从经济优势、政治影响和市民特色等方面,分析曼彻斯特能够荣获“皇家宪章”

的原因。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