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30.755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docx,共(10)页,30.75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48fdaa41d483dbdd9702f6c1ffc90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庆一中2024届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

”,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书画同源”。②首先,主要体现在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③书法随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作为独特的汉字造型艺术形式,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众所周知,汉字是表音、表意的

文字体系,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与绘画因素,早期表现为象形符号。从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彩陶及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的花纹中,不难看出,中国最古老的绘画萌芽于象形字符化的书法,这也为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在空间、透视、光影等方面的差异化区分,以及中国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书法与绘画

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在美术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融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法”提出之前,书画均为一体,“骨法用笔”概括了绘画的特征。自此之后,绘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是绘画对笔力的讲求又让绘画和书法艺术融合为一体。楷书、大篆、飞白书等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在

成就书画融合运用的同时,又为书法之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纵观书画发展史可见,书法与绘画起源相通。④宗白华认为:“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绘画与书法在用

笔时均需要借助手臂和手腕调节比例力度,无论是笔法的露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变化,还是线条的虚实相间、疏密相映呈现出的层次感与不同意趣,其在笔墨运用上都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表情达意出奇相似,均以笔墨趣味体现精髓。⑤其次,“书画同源”还体现在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⑥书

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除了共同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以线条作为形象表达方式之外,在审美品性上也是相同的。刘曦林认为中国书画均以真、善、美为审美理想。但“真”,是更主张情真、意真,并非强调形似之真。书

法家、画家有发自真心或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冲动掺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决定书画作品格调高下和感人力度的关键。所谓“善”,指书画作品中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就书法来讲,是包括“文意”和强化“文意”的“书意”【注】在精神性上的共同表现,在“文意”与“书意

”的统一中显示书法家的人格魅力,所以,向来有人品与书品之统一观。所谓“美”,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书法与绘画的美的标准和追求几乎相同,所忌、所病者亦极相近、相通。书法和绘画还具有相同的艺术境界,宗白华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

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书法与绘画是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两支花,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基因,枝叶环绕,叶叶相同。⑦所以,“书画同源”不仅指书法和绘画在产生之初具有相通性,还体现在笔法、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具有共同规律性,这也为“以书入画”思想的

提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摘编自黄霖清《解析中国画妙笔与书法翰墨的同源异用性》)【注】“文意”与“书意”:是书法构成的两面,“文意”指书法的文字功能,“书意”指书法的抽象艺术,两者构成了书法的特殊矛盾和特

殊本质。无“文意”则无书法,无“书意”更无书法。材料二:①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常说“书画同源”,其中的“画”指的是中国画,“书”指的就是书法了。一个“源”字,道出了书法和中国画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书

画同源”的理论最早是由唐代张彦远提出的。②我们都知道,汉字具有象形性,不少汉字最初的样子就是来自对物体形态的描摹,从大篆、小篆的字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例如“鱼”字,篆书字形就像一条被朝上吊起的鱼,身上还有鱼鳞状的线条。由此可以看出,书法

和中国画在起源上可谓“同源”。③不过,随着汉字系统的发展,符号化增强,汉字的形态似乎离“画”越来越远,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射到抽象的书法艺术与具象的中国绘画艺术上,使二者在技法、审美层面上产生了微妙的联

系。④从技法层面上看,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中国绘画审美中对线条的要求也很高,因此用书法用笔入画和用绘画手法作书,是书画家的一种自觉追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作《枯木竹石图》,并在画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作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诗中的

“飞白”“籀”指书法中的飞白书和籀文。飞白书传为蔡邕所创,笔画中丝丝露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写就,故称飞白书。“籀”指古代的一种篆书,以石鼓文为代表,用笔圆浑厚朴。诗中的“八法”指的是“永字八法”,即流传广泛的书法用笔之法。赵孟頫认为,以飞白和籀文的笔法画石头和树木,

以书法的笔法来画竹,方能传神。⑤对“书画同源”更深层次的理解则是书法与绘画艺术审美上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中国画“以形写神”,书法通过抽象的线条表达意境情怀,两者终极追求都是“和”,即和谐、自然。“书,心画也”,书法是书者情意的表达,绘画亦如是。“书画同源”既表达出了

书与画的天然联系,也道出了欣赏者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摘编自金梅《为什么说书画同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画起源相通,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这为绘画以

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B.“六法”提出后,绘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诸多书法的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成就了书画融合。C.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它们在笔墨运用上都有共同规律性,都以笔墨趣味体现精髓,表情达意相似。D.书画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有共同的哲

学基础和文化基因,还具有相同的艺术境界,即都趋向飞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书法与绘画的美的标准和追求几乎相同,书法有人品与书品之统一观,绘画一般也会有人品与画品之统一观。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论点都是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两则材料

主要论证的都是“书画同源”的内在原因。C.赵孟頫认为,以飞白和籀文的笔法画石头、树木,方能传神,据此可推断,只要以书入画,就能够创作出绘画佳作。D.书法是抽象艺术,中国画是具象艺术,尽管二者在技法、审美层面上有微妙的联系,但书法离中国画还是越来越

远。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书画同源”观点的一项是()A.“绘画是带有装饰意味的系统,而文字是因循实用的要求而产生的。”B.“字与画者,虽其功一体,然其两具端。”C.“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

乃为士气。”D.“书法形象是一种抽象规律形象,而绘画的形象是自然的、具体的、写实的形象。”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清代郑板桥的诗中多次提到书法和绘画在笔法上的联系,如“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

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请结合材料对此诗进行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满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收了三五斗的叶圣陶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

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吗?”“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愤激的话。“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各处地方

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在范墓,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但是,先生又来了一个“嗤”,捻着稀微的短髭说道:“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

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就说依他们捐,哪里来的现洋钱?”“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差不多是哀求的语气。“先

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行好心,少赚一点吧。”另外一位先生听得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不要粜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啰唆做什么!我们有的是洋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你们看,船

埠头又有两只船停在那里了。”“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白白的米换不到白白的现洋钱,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乡下曲辫子!”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一块钱钞票就作一块钱用,谁好少作你们一个钢板。我们这里没有现洋钱,只有钞票。”……

街道上变得热闹起来了。旧毡帽朋友今天上镇来,原来有很多计划的。洋肥皂用完了,须得买十块八块回去。洋火也要带几匣。陈列在橱窗里的花花绿绿的洋布,听说只要八分半一尺,女人早已眼红了好久,今天粜米就嚷着要一同出来。难得天照应,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让一向捏

得紧紧的手稍微放松一点,谁说不应该?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有些人甚至想买一个热水瓶。……“喂,乡亲,这里有各色花洋布,特别大减价,八分五一尺,足尺加三,要不要剪些回去?”万源祥大利老福兴几家的店伙特别卖力,不惜工本叫着“乡亲”,同时拉拉扯扯地牵住“乡亲”的

布袄,他们知道唯有今天,“乡亲”的口袋是充实的,这是不容放过的好机会。在节约预算的踌躇之后,“乡亲”把刚到手的钞栗一张两张地交到店伙手里。洋火、洋肥皂之类必需用,不能不买,只好少买一点。衣料呢,预备剪两件的就剪了一件,预备娘儿子俩一同剪的就单剪了儿子的。想买热水瓶的简直不敢问一声价。有几个女人

拗不过孩子的欲望,便给他们买了最便宜的小洋囝囝。“乡亲”还沽了一点酒,向熟肉店里买了一点肉,回到停泊在万盛米行船埠头的自家的船上,又从船梢头拿出盛者咸菜和豆腐汤之类的碗碟来,便坐在船头开始喝酒。酒到了肚里,话就多起来。相识的,不相识的,落在

同一的命运里,又在同一的河面上喝酒,你端起酒碗来说几句,我放下筷子来接几声,中听的,喊声“对”,不中听的,骂一顿:大家觉得正需要这样的发泄。“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就有另一个

人指着万盛半新不旧的金字招牌说:“近在眼前,就是替他们种的。我们吃辛吃苦,赔重利钱借债,种了出来,他们嘴唇皮一动,说‘五块钱一担’,就把我们的油水一股脑儿吞了去!”“要是让我们自己定价钱,那就好了。凭良心说,八块钱一担,我也

不想多要。”“你这囚犯,在那里做什么梦!你不听见吗?他们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不肯替我们白当差。”“那么,我们的田也是拿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我刚才在厂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沾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

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吗?”“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散乱的谈话当

然没有什么议决案。酒喝干了,饭吃过了,大家开船回自己的乡村。船埠头便冷清清地荡漾着暗绿色的脏水。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1933

年7月1日初载于《文学》1卷1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米店先生“同行公议”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米行已经联合起来压榨农民,这也是导致米价低廉的主要原因之一。B.“占

卜”原指算卦一类的迷信活动,这里是“探问”的意思。“占卜”透示出农民们希望与担心交织的矛盾心情。C.文中的“旧毡帽朋友”是一些勤劳、善良、朴实的中国农民,作者在文中既表达出对他们的深深同情,也怒其不争。D.“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写出了说话者怕别人听见自己所说的话的心态,“理直

气壮的声口”写出了说话者有意要让别人听见的胆量。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人物语言多采用一句一段的写法,既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也交代出社会环境,这构成了小说的独特风格。B.文中多运用对照的写作方法。例如,将农民的朴实和米行先生的骄横加以对照,将农民粜米前的胆怯

和粜米后的愤怒加以对照。C.本文以“旧毡帽朋友”在一天中的行动为故事的叙事线索,重点描绘了他们粜米、购物、发泄这三个情节。D.文章结尾意在强调这样的事件不只在一处发生,指出了事件的普遍意义,从而彻底地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8.“旧毡帽朋友”的内心世界随着在粜米过程

中的所见所闻而逐步生发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9.“乡亲”船头的发泄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洪性寡欲,不好荣利,少好学,无所爱玩,不

知棋局几道、樗蒱..齿名。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

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

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其自序曰:“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

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

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节选自《晋书·葛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

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B.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C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

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D.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樗蒱,汉末盛行棋类游戏。博戏中用于掷采

的投子最初用樗木制成,故称。B.檄,秦相张仪曾用檄指斥楚相过错,文中指古代官府用来声讨征伐的文书。C.黄白,指方士用来烧炼丹药的金银。为了保密,不直言金银而以黄白作隐语。D.克,句中意为“严格限定”,“克期”是指把完成某事规定在严格的期限之内。12.下列对原文

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葛玄是葛洪从祖,曾把炼丹秘术传给弟子郑隐。葛洪向郑隐学道求仙,掌握了郑隐的全部法术,后来又师从鲍玄。鲍玄器重葛洪,把女儿许配给他。B.葛洪被干宝推荐承担国史编修工作,但他坚决推辞,因年岁已高,想炼仙丹以求长寿,听说交阯出产仙丹,便请求任句漏县

县令,皇帝开始不答应。C.葛洪在自序中表明写书目的:大概讲讲长生之理,决人之疑;世上儒家门徒只知道信服周公、孔子,没人相信神仙之书,作此书给真有见识的人看。D.葛洪博学精识,在江东无人可比。著述篇章比斑马身上斑纹还要富丽多彩,又

很能辩析玄奥的理义。他写信给好友后即端坐着像睡着一样去世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2)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的的的14.葛洪是道家理论家,

又是医药学家。请简要概括葛洪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松汀驿①张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苍茫的烟波之中。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C.颈联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偏僻,营造的意境和柳宗元《江雪》中的“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相同。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16.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三)情景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满分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将自身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2)贾谊《过秦论》中,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3)高适《燕歌行》中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揭露了汉军中将

军和士兵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安分的螳螂揪着一片叶子荡起了秋千;羞答答的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心魂的美食交响乐……在新型

显示技术的助推下,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的世界异彩纷呈,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①。壮丽的珠穆朗玛峰美景在超高清镜头中②,生动的演唱会场面通过8K信号传到云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让观众③。超高清视频技术融入剧院、旅游景区等场所,从内容展示、产品体验、模式创新等方面突破,逼真、沉浸的视听

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一位喜欢看球赛的网友说,球迷是超高清显示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显示技术的升级为体育赛事直播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高清高速设备,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现场比赛的速度与激情,不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甚至可以实现同现场的互动交流。清华大

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接受采访时说,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互动感、融入感、体验感大大增多。超高清显示屏的需求很广,正带动其他关联行业升级发展。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9分

)阅读完成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①,为此,提醒广大市民继续增强防范意识,牢记防疫要求。非必要不去风险区和有本土病例疫情地区,关注官方发布疫情权威信息、国内疫情动态和风险地区变化,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支持配合防控措施。有高风险区或有本土疫情所在县(

市、区、旗)旅居史的来(返)人员,请主动向目的地所在单位、社区(村)或酒店报备或通过“好通码”小程序“入通登记”模块进行网上报备,②,导致疫情传播扩散的,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各类公共场所应设置显著的“场所码”,③,严格落实测温、查码(健康码、行程卡)措施;市民进入公共场所,应积极配合戴口

罩、验码测温;参加核酸检测时,要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21.这是一则某市防控指挥部的通告,假设你爷爷文化水平不高,请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防控通告的三点主要内容转述给你爷爷听,每点不超过15个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生活可谓简单,“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之曰“贤”。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丰富一点。大道至简,精于心、简于形,简单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请以“简单生活”

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