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2)页,51.65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478a889bbf824cafa261692ba1369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许丽莎审题人:毕文清考试时间:2024年10月24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
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中国人有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中国建筑通过多样
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
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
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
、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
,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
画”的神韵。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中国
建筑的空间美,不如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一个量度——它是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
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确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论
画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材料二: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出发点,先是构成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封闭的庭院空间,然后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向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向纵向(南
北方向)加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一般较大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这种庭院空间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有的民宅,虽然是较小的单体建筑,但也会在其前后围护一个简单的庭院空间。所以,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
本线索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其中心点(往往是主体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一般的庭院是在民宅中常见的四合院形式。即把各种有着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组织为一个闭合的庭院空间。它往
往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以及其对面则为次要的建筑,然后再用围墙或者廊庑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闭合空间。一般大型建筑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间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庭院空间,这个闭合
的空间是由众多较小的庭院空间组成,而城市的主体建筑以及道路又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严格的轴线对称和条块分割,使整个空间的分割有着明晰的序列性。(摘编自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欣赏
中国建筑之美,不应欣赏单体建筑,而应欣赏建筑群整体,把握单体建筑与建筑群、其他单体建筑的关系。B.与中国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不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欣赏西方建筑重在从外界面欣赏。C.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
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D.在中国,无论是一般的民宅还是城市大都很强调对称,庭院或城市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主体建筑便沿线布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
,材料二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封闭的。B.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绘画作比,以“线”“画”等物形象地论述了中国建筑群的特点。C.材料一中引用了与画有关的句子,指明了中国建筑的空间美存在于空间营造的意境中。D.材料二对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庭院
空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单位。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灰空间”之美的一项是()A.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唐·王维)B.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清·叶令仪)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唐·刘禹锡)D.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正月崇让宅》唐·李商隐)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的关系,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描述自己对项脊轩及周围环境的改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改造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美在关系”这一鲜明特点的。【答案】1.D2.A3.D4.①材料一强调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一体的,中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共同构成一幅“画”。②材料二强调建筑主体是外部空间的中心,中
国建筑往往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外部空间。5.①归有光在项脊轩前开窗并建起围墙,让日光通过墙壁反射进屋内,这一改造使得项脊轩的室内空间和外部空间产生交融,获得建筑美感。②归有光在庭院中种植兰花、桂树和竹木,使旧时的栏杆焕发光彩,这一改造使得自然景
观和建筑空间这两个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获得建筑美感。③归有光建墙、种植之举,使项脊轩的系列景观呈现出线面结合的特点,形上更加丰富,渲染出强烈氛围,获得建筑美感。【解析】【导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建筑的不同,突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一强调中
国建筑的“群体观念”和“灰空间”之美,体现“美在关系”;材料二则具体解析了庭院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展示建筑与外部空间的有机关联。文章通过灵动的“线”和“画”以及院落的结构,展现了中国建筑动态的美学特征,强调建筑与环
境的和谐统一。【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欣赏中国建筑之美,不应欣赏单体建筑”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说的是“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而且要以更宏
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是“不仅要”,即需要,不是“不应”。B.“西方建筑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不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错误,说法绝对。材料一中“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知西方建筑并不是没有建筑群的形式,只是
比较少。C.“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外部空间,但并没有说与内部空间相比,外部空间更重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信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错误。根据材料一“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可知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
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灰空间”之美源于室外空间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A.意为“隔着窗户云雾沾染在衣服上,卷起幔帐,山泉映在镜中”,可以体现。B.意为“窗外的帆影仿
佛从窗隙中穿过,溪水映照在镜子中”,可以体现。C.意为“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的是外面的草色映入帘中,可以体现。D.只是写院门深锁,院子中长满绿苔,游廊幽曲,小阁萦回,诗人独自寂寞地徘徊,没有体现室外空间向其他内外空间的
渗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材料一“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
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强调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一体的,进而阐述中国建筑的外部空间特点以及空间美所在,以及这种空间所营造的如绘画般的意境美,和建筑共同构成一幅“画”。②材料二“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其中心点(往往是主体
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说明中国建筑美学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先构成庭院空间,再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发展成更大闭合空间特点,强调建筑主体是外部空间的中心,中国建筑往往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外部空间。【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垣墙固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可知,归有光在项脊轩前开窗并建起围墙,让日光通过墙壁反射进屋内,使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有了更好的联系,实现了单体建筑内部空间与
外部庭院空间在采光方面的交融过渡,获得建筑美感。②结合“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可知,归有光在庭院中种植植物使旧时的栏杆焕发光彩,这一改造使得自然
景观和建筑空间相互映衬、对比烘托,丰富了庭院空间的内容,获得建筑美感。③结合“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
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可知,归有光建墙、种植之举,使项脊轩的系列景观呈现出线面结合的特点,营造出了一种和谐、优美的整体氛围,让人体会到“美在关系”,获得建筑美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喜神汪曾祺喜神即画像,这大概是宋朝人的说法。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钞》:“读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凡百图,图后五言绝一首,题曰‘喜神’,盖宋时俗语,以写像为喜神也。”钱说未必准确。喜神我们那里现在还有这说法。伯仁画梅,只是取其神韵,“喜神”是诗意化了的
说法,是从人像移用的。除了宋伯仁,也没有听说过称花卉画为喜神的。作为人像的喜神图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像,即行乐图。袁枚《随园诗话》谓:“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行乐图与武梁祠画像,恐怕没有直接关系,袁枚盖亦揣测之词。自画或
请人画小像,当起于唐宋,苏东坡即有小像。明清以后始盛行。“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是对的。我的外祖父即有一行乐图,是一横披。既是“行乐”,大都画得很闲适,外祖父的行乐图就是这样。他坐在一丛竹子前面的石头上,手
执一卷书,样子很潇洒,其实我的外祖父是个很古板严厉的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坐在丛竹前的石头上,并且他从来不看一本书。比行乐图更多见的喜神是遗像,北京人叫做“影”。画遗像的是专门的画匠,他们有一套特殊的技法。病人垂危,家里人就会把画匠请来。画匠端详着病人,用一张纸勾出他的脸形粗略的轮廓线条。回家在一
张挖出一个椭圆的宣纸的椭圆处,用淡墨画出像主的头像的初稿。照例要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征求死者亲属的意见。意见总是有的,额头窄了、颧骨高了、人中长了……最挑剔的大都是姑奶奶。画匠把初稿拿回去,换一张新纸,勾了墨色较深的单线,敷
出淡淡的肤色,“喜神”的头部就算完成。中国的传真画像的匠师有一套秘传的“百脸图”,把人的面部经过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像时选定一种,对着真人,斟酌加减,画出来总是相当像的。我们县城里画像画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画价也最贵。“开脸”之后,画穿戴。男的都是补褂朝珠,颜色是一样的,只
有顶子不能乱画。大红顶子、金顶子,不能乱来。常见的喜神上的顶子多半是蓝顶子、水晶顶子,因为这是不大的功名。女的则一律是凤冠霞帔。这有点奇怪,男女时代不同。喜神上的老爷是清装——袍套,太太则是明代的服装——凤冠霞帔是明代服装。据说这跟洪承畴的母亲有关。洪母忠于
明室,死后顺治特许以明代命妇服装盛殓。以后就将此制度延续了下来。顺治开国,为了笼络人心,所颁圣谕或者可信。画穿戴是很费工的,要画得很细致。曾见过一篇谈齐白石的文章,说他画的像能透过纱套,看得见里面袍子上的团龙。其实这是所有的画
匠都做得到的,只要不怕麻烦。管又萍画像只管“开脸”,画穿戴都交给了徒弟。他有两个徒弟,都是哑巴。他们也能“开脸”,只是不那么传神。管又萍病重,自知不起,他叫两个徒弟给他画一张像。徒弟画好了,他看了看,叫徒弟
拿一面镜子、一枝笔,他对着镜子看了看,在徒弟画的像上加了两笔。传神阿堵,颊上三毫,这张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气活现。管又萍放下画笔,咽了气。文本二: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系的。布封说过:“风格即人。”中国也有“文如其人”的
说法。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取舍不同,静躁异趣。杜甫不能为李白的飘逸,李白也不能为杜甫的沉郁。要形成个人的风格,就得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也就是说,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口味的书。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
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我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归有光自称他的文章出于欧阳修。读《泷冈阡表》
,可以知道《先妣事略》这样的文章的渊源。但是归有光比欧阳修写得更平易,更自然。他真是做到“无意为文”,写得像家常话似的。他的结构“随意曲折”,若无结构。他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他的《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话没有说完
,就写到这里。想来归有光的夫人还要向小妹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不写了。写出了,有何意味?写了半句,而闺阁姊妹之间闲话神情遂如画出。这种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写小说时参考的。我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
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现代味儿的中国古代作家。(摘编自汪曾祺《谈风格》)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我”认为,喜神行乐图起源于汉代的古贤烈女之像,后来发展为庸夫俗子皆有的行乐图,例如“我”的祖父就有一幅。B.小说中的外祖父虽是个很古板严厉
的人,但在其行乐图中却潇洒地手执书卷坐在丛竹前的石头上,因为这才符合行乐图闲适的要求。C.画遗像时需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征求死者亲属的意见,其中姑奶奶们往往是最挑剔的,这也说明对传真画像的匠师技能要求比较高。
D.管又萍经对镜自照后,在徒弟画的像上加了两笔,画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气活现,这表明管又萍在传真画像方面技艺高超。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在介绍喜神图类型时就带了一笔“我们县城里画像画
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画价也最贵”,这句话为后文表现管又萍的高超技艺作了铺垫。B.文本一写齐白石“画的像能透过纱套,看得见里面袍子上的团龙”,衬托出齐白石是画喜神图画得最好的画师,画得极其细致。C.文本二中作者认为归有光“
半句传神”很有意味,这一观点在《喜神》中也有体现,如写到“管又萍放下画笔,咽了气”就结束。D.文本一的风格应是与汪曾祺个人气质有关系的,而这一风格的形成受他所喜欢的归有光、鲁迅、沈从文等作家作品的影响。8.文本一是一篇小说,为什么却用了较多笔墨介绍喜神图类型及画法?请简要分
析。9.作者认为“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现代味儿的中国古代作家”,其创作也深受归有光的影响。请结合两篇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B8.①从标题来看,小说标题是“喜神”,需要交代喜神的名称来历。②从人物来看,小说刻画了一位喜神画家管又萍,需
要用喜神的文化常识来烘托。③从情节来看,开头对“喜神”的描写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铺垫。④作者的创作理念是“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开头对于喜神来历的叙述带有很浓厚的生活色彩,显得随意自然。⑤从主题来看,通过介绍喜神图类型,增加了
文化色彩,使小说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风俗之美。9.①选材上多“写平常的人事”。汪曾祺在《喜神》的选材上,注重写凡人小事。作者通过写这样的凡人小事,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美、人情美。②语言多“清淡的文笔”。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注重生活化,接近口
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例如写外祖父古板严厉,却有一幅“坐在一丛竹子前面的石头上,手执一卷书,样子很潇洒”的行乐图;管又萍生前替别人画遗像,临死前为自己画遗像,这些简约的笔墨,却刻画出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③结构上注重“随意曲折”。小说中对“喜神”绘
制的过程穿插在对两位人物相关情节的叙述中,看似信笔而来,实则详略得当,可以看出汪曾祺小说安排自然合理,结构随意曲折的特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小说中的‘我’认为,喜神行乐图起源于汉代的古贤烈女之像”错误,由“袁枚《随园诗话》谓:‘古无小照,起于汉
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可知,这是袁枚的认知,不是我认为。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B.“衬托出齐白石是画喜神图画得最好的画师”错误,由“画穿戴是很费工的,要画得很
细致。曾见过一篇谈齐白石的文章,……其实这是所有的画匠都做得到的,只要不怕麻烦”可知,这里要表达的是画穿戴很费工,要很细致。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能力。题干问“用了较多笔墨介绍喜神图类型及画法”的原因,就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进
行分析。①从标题来看,小说标题是“喜神”,意味着“喜神”是小说的重要内容,所以文本开端用了较多笔墨介【的绍了喜神的来历、类型和画法,更好地照应了标题。②从人物来看,由“他对着镜子看了看,在徒弟画的像上加了两笔。传神阿堵,颊上三毫,这张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气活现”可知,小说介绍了喜
神画家管又萍高超的画喜神的技艺,小说开头介绍关于喜神的文化常识,有利于作者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③从情节和创作理念来看,由文本二“这种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写小说时参考的”可知,作者的创作理
念是“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所以小说开头写“喜神即画像,这大概是宋朝人的说法”“作为人像的喜神图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像,即行乐图”等内容,对于喜神来历、类型的叙述等都带有很浓厚的生活色彩,显得随意自然,符合作者的创作理念。④从主题来
看,小说叙述“自画或请人画小像,当起于唐宋,苏东坡即有小像。明清以后始盛行”“比行乐图更多见的喜神是遗像,北京人叫做‘影’。画遗像的是专门的画匠,他们有一套特殊的技法。病人垂危,家里人就会把画匠请来……”等内容,喜神图类型、行乐图的历史,画遗像等内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
彩,作者通过这些内容使小说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风俗之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的关键词是“其创作也深受归有光的影响”,首先根据材料二找到归有光创作的特色,主要表现为选材、结构、语言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①文本一围绕“喜神”这一传统画像展开,写的是画匠管又萍和外
祖父与喜神相关的平常之事。外祖父有行乐图,虽与他本人实际性格不符,但展现了普通人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塑造。管又萍作为画匠,为他人画喜神,病重时又为自己画像,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场景和人物。作者通过这些凡人小事,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人们对行乐图和遗像的重视,画匠的特
殊技法以及他们的职业生活等,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美,如行乐图所体现的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遗像的绘制传统等;也能体会到人情美,如画匠与顾客之间对画像的斟酌交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对逝者的尊重。②文中写外祖父“我的外祖父
即有一行乐图,是一横披。既是‘行乐’,大都画得很闲适,外祖父的行乐图就是这样。他坐在一丛竹子前面的石头上……其实我的外祖父是个很古板严厉的人……”,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如同拉家常一般,通过对外祖父行乐图与实际性格的反差描写。写管又萍临死前为自己画像“管
又萍病重,……传神阿堵,颊上三毫,这张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气活现。管又萍放下画笔,咽了气”,语言也是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把管又萍的高超技艺和生命的最后时刻生动地展现出来。③文本一中,作者在叙述“喜神”的过程中,穿插了外祖父的行乐图和画匠管
又萍的故事。对于喜神的绘制过程,如画匠端详病人勾出轮廓、回家画初稿、征求意见、完成头部、画穿戴等步骤,并不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依次叙述,而是在讲述人物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穿插介绍,看似信笔而来,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然而,这种结构安排实则详略得当
,对于关键的人物和情节,如管又萍的画技和他为自己画像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而对于一些次要的内容则简略提及。这样的结构使小说既不显得松散杂乱,又能充分展现主题和人物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未有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可破之时,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
计利以听。又曰:“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至,会兵荥阳。梁处郊野,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
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获之。亚夫
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悉平。(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徒钝兵挫锐尔,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
,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善缘.山截岭;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
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吴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摧锋可耳,安知大虑?”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
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亚夫不奉A诏B坚壁不出C而使弓高侯等D将轻骑E绝吴楚F兵后食道。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便宜,本与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的意思相同,此处指有利的地理位置。B.壁,
文中指营垒,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义和用法相同。C.藉,借给,与李斯《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中“藉”意思相同。D.缘,文中指攀爬、攀登,与成语“缘木求鱼”中的“缘”意义和用法相同,与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
客扫”的“缘”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亚夫以太尉身份领兵平定吴、楚反叛,对战事有清醒认识,出兵之前就向君王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并得到了允许。B.周亚夫违背君王诏书拒绝救梁,面对自己军营中的叛乱按兵不动,
面对敌军挑战坚守不出,体现了战争中的坚守策略。C.吴王不顾步兵不利平原作战的事实,选择主动击梁,周亚夫选择坚守策略,既避其锋芒,也使吴王陷入被汉军切断后方运粮道路的绝境。D.桓将军认为在平原作战,吴军如果进攻缓慢,把城邑留下不攻,汉军进入平原,将会招致失败。13.把材料中画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计利以听。(2)且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徒自损耳。14.明人冯梦龙《智囊》评价“亚夫之功,赵涉与吴王分半,而后世第功亚夫,竟无理田、桓二将军之言者,悲夫”。吴王为“亚夫之功”有哪些“助力”?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
】10.BCE11.A12.D13.(1)“楚国军队凶悍轻捷,一时难以与它正面交锋。我打算暂时把梁国舍弃给他们。”计策有利并被采纳。(2)况且让他人全权指挥一支军队走另外一条路,容易产生其他利害问题,白白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罢了。14.冯梦龙认为周亚夫平乱的事
功,吴王要占一半的功劳,主要因为他没有听取手下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吴王的“助力”:①未听取田禄伯分兵牵制敌人的奇策,导致吴军疲惫,士气受挫;②未听取桓将军的建议,在江淮平原作战,未发挥步兵优势;③一路征战,陷入对方坚守的陷阱。【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材料分别记
述了汉景帝时期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的策略和吴王在反叛过程中未采纳部将建议的失误。材料一展示了周亚夫通过坚守策略,断敌粮道,最终大破吴、楚联军的成功战例,体现了其冷静、果断的军事才能。材料二则反映了吴王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未能听取部将的合理建议,导致反叛失败。两篇
材料对比鲜明,突出了正确战略决策在战争中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亚夫拒不奉命,坚守壁垒而不出兵,却派遣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切断了吴、楚军后方的运粮道路。“亚夫”是主语,“诏”是“不奉”的宾语,主谓宾结构齐全,在B处断开;“坚壁不出”是一个省略主语“亚夫”
的谓语句,语意完整;“而”是转折连词,放在句首引出后面内容,在C处断开;“将”作谓语,“轻骑”是宾语,动宾结构单独成句;“绝吴楚兵后食道”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完整,其前停顿,故在E处断开。故选B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此处指有利的地理位置”错误。有
利的策略/有利的地理位置。句意:亚夫认为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是有利的。/凭借这有利的形势。B.正确。句意:吴军奔袭亚夫军营的东南角。/(双方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旁观。C.正确。句意:在这种情形之下军队很难借给他人。/武器
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D.正确。攀爬,攀登/攀爬,攀登/因为。句意:擅长沿着山岭截击。/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
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在平原作战”错误,原文为“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是说吴军如果进军缓慢,留下城邑不攻,会失败,而不是说吴军在平原作战。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剽轻”,强悍轻捷;“委”,舍弃;“听”,被采纳。(2)“擅兵”,掌握兵权;“别”,另外;“徒”,白白地;“损”,削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冯梦龙的意思是,
周亚夫平乱的事功,严格说来,赵涉和吴王都要占一半的功劳,但是后世仅只推崇周亚夫,却遗漏了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令人感觉遗憾,真是可悲啊!可根据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反向概括吴王的“助力”——失误即可。①结合“田禄伯曰……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
……吴王即不许田禄伯”可知,未听取田禄伯分兵牵制敌人的奇策,导致吴军疲惫,士气受挫。②结合“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王不用桓将军计”可知,未听取桓将军的建议,选择
在江淮平原作战,未发挥步兵优势。③结合“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方攻梁……亚夫守便宜,不往救……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吴、楚兵饥,乃引兵退……汉兵因乘胜追击”可知,一路征战,陷入对方坚守陷阱。参考
译文:材料一:在所有的战斗中,所谓的防守,就是了解自己(军队)的情况。如果了解自己(军队)并没有可以取胜的道理,那么我就坚守不出,等待敌人可以被攻破的时候,再出兵进攻,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知道不能取胜,就坚守。”在汉景帝时期,吴国、楚国
的七个国家反叛,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国、楚国的七个国家。周亚夫自己向皇帝请求说:“楚国的军队轻捷剽悍,难以与他们正面交锋,我愿意把梁国交给他们。”这个计策因为有利而被采纳。他又说:“断绝他们的粮
道,就可以制服他们。”皇帝同意了。周亚夫到达后,在荥阳集结军队。梁国位于郊野,吴国正在攻打梁国,梁国情况紧急,向周亚夫请求救援。周亚夫带领军队向东北方向的昌邑进军,坚守不出。梁王派人请求周亚夫救援,周亚夫坚守有利,不去救援。梁王向汉景帝
上书,景帝下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不遵从诏令,坚守不出,而是派弓高侯等人带领轻骑兵断绝吴楚军队的后方粮道。吴国、楚国的军队缺乏粮食,饥饿,想要撤退,多次挑战,但周亚夫始终不出战。夜晚,周亚夫的军营中发生惊乱,士兵自相攻击直到帐下。周亚夫坚持躺着不起来,过
了一会儿,军营自行安定。吴国军队向营垒的东南角逃跑,周亚夫命令防备西北角。不久,吴国军队果然向西北角进攻,无法进入。吴国、楚国的军队饥饿,于是撤退。周亚夫派出精兵追击,大败敌军。吴王刘濞丢弃了他的军队,与几千名壮士逃走,在江南的丹徒自保。汉军乘胜追击,全部抓获了他们。周亚夫下令说:“捉到吴
王的,赏千金。”一个多月后,越人斩下吴王的头颅来报告。总共攻守三个月,吴国、楚国的叛乱全部平定。(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吴王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吴国的臣子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军队集结向西进发,没有其他的奇策,只是白白地消耗兵力,削弱士气,
这样难以立功。我希望带领五万人另外沿着长江、淮河向上游进军,攻占淮南、长沙,然后进入武关与大王会合。这也是一个奇策。”吴王的太子劝谏说:“大王以反叛为名,这样的军队难以委托给别人,别人也可能会反叛,大王怎么可以这样?而且擅自带领军队行
动,会有许多其他的利害关系,只会自我损害。”吴王就没有同意田禄伯的请求。吴国的少将桓将军劝说吴王:“吴国步兵多,步兵在险要的地方有利,擅长沿着山岭截击;汉军多车骑兵,车骑兵在平地有利。希望大王经过的城池不要攻占,直接西进,迅速占据洛阳的武库,吃敖仓的粮食,利用山河的险要,来号令诸侯。即使没有进入关
中,天下也已经被平定了。如果大王缓慢行进,留下城邑,汉军的车辆骑兵到来,就会迅速进入梁国、楚国的郊野,事情就失败了。”吴王询问吴国的老将,老将说:“这个年轻人只能摧毁敌人的前锋,哪里懂得深谋远虑?”于是吴王没有
采纳桓将军的计策。(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民谣,完成各题。神鸡童①谣唐·佚名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②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③。父死长安千
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注】①神鸡童:唐玄宗时受宠的驯鸡小儿贾昌的绰号。当时世风奢靡,玄宗也酷爱斗鸡,许多擅长斗鸡之人都受到宠幸。②金距:公鸡斗架时,爪子上装着金属的套子,叫“金距”。③软舆:即轿子。15.下面对这首童谣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先交代了神鸡童生活的时代背景,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样,是愤激之词,也是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B.“能令金距期胜负”运用借代手法写出贾昌能够号令群鸡,预判胜负,表现他技艺的高超。李煜《虞美
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使用了此种手法。C.最后两句极言贾昌无德,忙于斗鸡邀宠,连父亲死了都没有守孝治丧,只派差夫替他沿途扶柩车。D.本诗语言浅白,通俗易懂,或议论辛辣嘲讽,或描写画面感极强,形象生动,体现了民谣的特色。16.《神鸡童谣》和蒲松龄的《促织》都有对
封建官僚和统治者的批判与讽刺,试分析二者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有哪些不同。【答案】15.C16.①选材(内容)不同,民谣借斗鸡小儿受宠而尽享荣华富贵,官员讨好奉承,来讽刺统治者的荒淫和官僚的逢迎;《促织》主要通
过成名一家因促织小虫而遭遇的悲惨命运来批判统治者的无道和官僚的残暴。②风格(文体)不同,民谣表达更大胆直率,直接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小说《促织》则托言异代,辞旨微婉。③技巧不同,民谣用近乎漫画的手法,
对史实作了艺术的夸张,形象鲜明;而《促织》则采用荒诞手法,运用大量的奇幻描写,揭示的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解析】【导语】这首唐代民谣以生动的语言和讽刺的手法,批判了玄宗时期社会的奢靡风气。诗中描述神鸡童贾昌因斗鸡技艺而获得殊宠,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才德的轻视和价
值观的扭曲。诗末揭示其对父亲去世漠不关心,点明了道德沦丧的问题。【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最后两句极言贾昌无德,忙于斗鸡邀宠,连父亲死了都没有守孝治丧,只派差夫替他沿途扶柩车”错误,“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意思是“贾昌的父亲在千里之外死去
,贾昌奉旨扶柩回葬,沿途的县官们为了讨好贾昌,都派差夫奉侍、引导、牵挽着灵车”。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内容不同:《神鸡童谣》写当今皇帝爱斗鸡走马,长安小儿贾昌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尽
享荣华富贵,官员讨好奉承他,由此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和官吏们的逢迎。《促织》写上司派给成名捉促织的差役,成名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成名干辛万苦捉来的促织,由于害怕投井而死,魂化促织的故事,批判了统治者的无道和官僚的残暴。②文体不同:民谣说在紧张肃穆的气氛里,一个不识字的十三岁的小孩,穿
着华美的白罗绣花衫,带着喔喔啼鸣的大公鸡,大摇大摆地紧随皇帝其后,真是滑稽。民谣直接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的荒唐。《促织》托言异代,辞旨微婉,即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
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③技巧不同:民谣用近乎漫画的手法,对史实进行艺术形象的夸张,写一个被人称为“神鸡童”的长安小儿贾昌的奇遇,但挖苦的对象显然不光是贾昌,还有皇上。《促织》采用荒诞手法,比如成名的儿子死后魂化促织后,战胜了众多促织,“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成名荣华
富贵是建立在“魂化促织”上,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列子·汤问》中“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借动物的动作来写音乐之美妙,与之类似
的还有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和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2)《唐诗解》“戍既久,室家相望之情极矣”,评价的是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3
)电视剧《甄嬛传》中,皇帝为废妃甄嬛回宫拟定了“熹”作为封号,并释义“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4)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
迁《屈原列传》“________”,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其中“平等”“公正”思想、“诚信”“友善”观念分别可以从《礼记·礼运》中的“________,________”找到源头。【答案】①.老鱼跳波瘦蛟舞②.舞幽壑之潜蛟③.铁衣远戍辛勤久④.玉箸应啼别离后⑤.悟已往之不谏⑥.知来者之可追⑦.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⑨.天下为公⑩.讲信修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瘦”“蛟”“幽壑”“潜”“箸”“啼”“谏”“称”“指”“祸”“微”“睦”。三、语言文字运
用(16分)(一)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本题共3小题,9分)18.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击空明..兮溯流光②明.道德之广崇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驼业.种树⑤引以为流.觞曲水⑥人君当神器之重.⑦兄之不慈.弟⑧王无异.于百姓之
以王为爱也⑨栗.深林兮惊.层巅⑩故亏.父而自利⑪猥以微贱..⑫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A.①⑥⑪/②⑦/⑤⑨⑩/④⑧/③⑫B.①②/③④⑫/⑤⑩⑪/⑥⑨/⑦⑧C.①⑦⑨/②⑥/③④⑧/⑤⑩/⑪⑫D.①②⑧/③④⑫/⑤⑨/⑥⑩/⑦⑪【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
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轻波。句意: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②形容词作动词,阐明。句意: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③名词作动词,低于。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
才能低于圣人很远了。④意动用法,以……业。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业。⑤使动用法,使……流动。句意:引来溪水作为使酒杯流动的曲水。⑥形容词作名词,重权。句意:掌握帝王的重权。⑦形容词作动词,慈爱,爱护。句意:兄长不爱护弟弟。⑧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句意:大王就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了。⑨使
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句意: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⑩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句意: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谋求利益。⑪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句意:像我这样出身微贱低贱的人。⑫名词作动词,施恩惠。句意:未能辅佐皇上有大的举动来施恩惠于百姓。①⑥⑪
形容词作名词/②⑦形容词作动词/⑤⑨⑩使动用法/④⑧意动用法/③⑫名词作动词。故选A。19.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②洎牧以谗诛③秦人不暇自哀④焚拜如前人⑤燕王吾所立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⑦为击破沛公
军⑧崖限当道者⑨若属皆且为所虏⑩臣未之闻也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⑫振之以威怒⑬此亡秦之续耳⑭而刀刃若新发于硎A.①/②⑫/⑦⑨/③⑧⑩/⑤⑬/④⑭/⑥⑪B.①③⑪/②⑨/④⑧/⑤⑬/⑥/⑦⑭/⑩⑫C.①⑥/②④⑧/③⑩/⑤⑬/⑦⑨/⑪/⑫⑭D.①⑧/②⑨⑪
/③⑩/⑤⑬/④⑫⑭/⑥/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者匈奴使”。句意:送回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②被动句。句意: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言被赵王杀害
。为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秦人不暇哀自”。句意:秦人还来不及哀悼自己。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如前人焚拜”。句意:像前边的人那样焚香、跪拜。⑤判断句。句意:燕王是我拥立的。⑥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句意:百姓认为我吝
啬是应该的啊。⑦省略句。即“为(我)击破沛公军”。句意:替我击败沛公的军队。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限当道崖”。句意: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⑨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句意: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句意:我没有听说过。⑪被动句,以“见”“被”为标志。句
意: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⑫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威怒振之”。句意: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他们。⑬判断句,以“此……耳”为标志。句意:这是已经灭亡的秦朝的延续罢了。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刀刃若于硎新发”。句意:刀刃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定语后置①⑧/被动句②⑨⑪
/宾语前置③⑩/判断句⑤⑬/状语后置④⑫⑭/主谓倒装⑥/省略句⑦故选D。20.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举酒属.客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C.悔相.道之不察兮/会不相.从许D.求之靡.途/
靡.室劳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接连。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劝请。句意:举起酒杯劝酒。B.全都,一概。句意: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
赂秦国吗?带领,率领。句意:率领着疲惫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C.观察。句意: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句意:一定不会同意你要求。D.都是“无,没有”的意思。句意:求取官职没有门路
。/家里的劳苦事没有一样不做的。故选D。为的(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到冰雪季节,很多人就想去滑雪场一展身手,但美丽雪景也可能成为眼睛“杀手”,让人患上“雪盲症”。雪盲症又称“雪光性眼炎”,是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而引发的一种急性眼病。虽然“雪盲症”的名
字会让人感觉这种眼病A,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强光环境都有可能引发雪盲症,如日光下宽阔的大海、广袤的沙漠。①在这些环境中,②海面、沙面均会反射紫外线。③相较而言,④紫外线对雪地的反射率最高,⑤直视雪地就如同直视太阳。⑥紫外线在
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⑦眼角膜和结膜的细胞会全损、坏死、脱落,⑧从而让人视物模糊乃至失明。防病甚于治病。雪盲症的预防很简单——只需要戴上一副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墨镜,就能有效地降低患病的机率。如果不小心患上雪盲症,B,减少
用眼,适当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如果两次患病,再次接触强光时应更加注意,因为多次患雪盲症会对人眼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的甚至会永久失明。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A只在雪地环境发生B就应该立即避开强光22.句④改为:雪地对紫外线的反射率最高。句⑥改为
:在紫外线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后句“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强光环境都有可能引发雪盲症,如日光下宽阔的大海、广袤的沙漠”分析,语境说的是“雪盲症”的
名字会让人感觉这种眼病只跟雪地环境有关,或者只在雪地发生,故补写内容是“只在雪地环境发生”。B处,根据句中的“如果”,可知前后两句是假设关系。再根据后面的“如果两次患病,再次接触强光时应更加注意”可知,此处是说
如果不小心患上雪盲症,就应该赶紧避开强光照射,故补写内容是“就应该立即避开强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处两处错误:一是句④,“紫外线对雪地的反射率最高”主客倒置,应把“雪地”和“紫外
线”互换。正确表述为:雪地对紫外线的反射率最高;二是句⑥,“紫外线在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下句变主语,中途易辙,把“在”提到句首。正确表述为:在紫外线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传统的
煮茶,贵在火候调和,火候把握适度了,滋味也就深了;马拉松比赛,贵在呼吸、速度等各种因素的科学调适,行稳方能致远。但是,吐鲁番的葡萄因经历了极限的光照和巨大的昼夜温差,才成为饱满味甜的珍品;翡翠因经历了地壳运动的极限高压,才拥有了价值连城的美誉。对此,你是怎样
看的?请结合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守“度”行远破“度”致远古人常言“度”,何为其然也?或拘泥其中,墨守陈规;或好高骛远,
欲速不达。由我观之,当守度行稳,立累土之基,而又不囿于其中,把握时机,破度致远,筑崇山之峻。花看半开,酒至微醺。守“度”能让我们在千帆竞渡的社会中保持本心,吟啸徐行。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把握住这个“度”,才能不胡乱作为
,心灵才会驶向更为辽阔的远方。我见新东方遭受滑铁卢之后并没有急于求成,宁静的讲述让众人在喧嚣之中深思动容;我见王羲之练就书法并非一日而成,十缸墨水,道不尽他那遒劲的笔锋。一曝十寒,终为无用;累土不辍,崇山峻成。按“度”而行,脚踏实地,方可乘长风破万里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倘若囿于“度”的泥沼
之中,便容易丧失进取的锐气,苟且度日。只有在守“度”的根基上,破“度”立新,我们才能在一潭死水中望见星河深深,追逐春色绵绵。君可见,袁隆平打破权威,让人们不再死守“杂交水稻无优势”这个孟德尔遗传学定度;君可见,哥白
尼提出惊世之论“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神圣权威的“地心说”法度。倘若人人生活在“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世界何以日新月异,滚滚向前?像海明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花豹一样吧,敢于挑战生命的极限,超越环境的限度,向死而生,因为“山就在那里”;像沙漠中的百年盛放一次的普
雅花一样吧,不与那些娇生惯养的艳花同“度”,长于烈空,惊艳万代。打破这个“度”,才能不拘泥于过去,迎向未来。破度向上,野蛮生长,方可踏破山河万朵。揆诸当下,我见世人守“度”而唯唯诺诺,破“度”而好高骛远。余心悲
矣!守“度”是守住心中信念,破“度”才能追寻远方的理想。而当下,许多人随其流扬其波,惑于蓬之心,迷于井之底,他们忘却了自己许下的不老誓言、立下的雄心壮志,混迹于市井,染尘于俗世。而“度”乃人生一大哲理,世间千帆竞渡,何不守度,种豆南山,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世间
踽踽独行,何不破度,剑指远方,去破山河万里围。由此,吾观之临“度”如临字帖,初学时需依之,而倘若不破之,怎可获“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之神韵、以如椽大笔挥毫天下之事?守“度”行稳,破“度”致远,方能驭心无惑,驭志无疆,向阳拔节,熠熠生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
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以生活中的事情为例,煮茶味能够深贵在火候适度,马拉松比赛能够致远贵在呼吸、速度调适,以此强调适度的重要性。第二句话由“但是”领起,说的是生活中的另一种情况,无论吐鲁番的葡萄还是翡翠,分别因经历极限温差、极限高
压而变得珍贵,可见极限挑战也很重要。这是一道二元关系的思辨性材料作文。材料中煮茶、马拉松比赛贵在适度,方能致远;葡萄与翡翠强调只有经历“极限”,方能铸就经典。适度与极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制约。只追求适度,可能会导
致事物的发展停滞不前,缺乏创新和突破。而如果只追求极限,可能会忽略事物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导致事物的发展走向极端。两者正确的关系应为:适度是人生常态,极限是人生关键,适度和极限共同成就人生;将状态调适
好,可为挑战极限做准备,适度是极限的基础,极限是适度的结果;同一情境下,不同人的适度和极限不同,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人的适度和极限不同,无论适度还是极限,都会因人、时、地而异;当一个人不断突破极限,极限则转化为适度,当一个人习惯于消极保守,适度则转化为极限,适度和极限在特定情况下会相互转化。写作时,两
者可以并重地进行论述,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度”,为什么要讲究“度”,如何打破“度”等。但最好突出其一,这样更能集中笔墨,更好地展开论述。需要注意的是,两者之间不能厚此薄彼,即立其中一个,一定就要驳另一个;宜采用“……固然重要,但……更能……”的逻辑步骤,这样既能突出自己确
立的观点,也避免了走向极端。如开头提出观点,安稳平凡的人生也好,挑战自我的生活也罢,我认为应将“适度”与“极限”融合,从而在人生之路上行稳致远、绽放精彩。主体部分先论述凡事有度,讲究分寸,滋味绵长。人生拿捏好分寸,方能达无宠无惊、无惧无忧之境。再论述肆意飞扬,挑战极限,追求精彩。然
后辩证分析,若一味追求适度,则难免畏手畏脚,难成大器;若一味追求极限,则难免急功近利,失去自我。只有将适度和极限两种音符融合,方可演奏出自己的和谐乐章。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让我们以适度为常态,以极限为挑战,定能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立意:1.拥抱适度,挑战极限。2.以适度调和,凭极限超越。3.以适度致远,以极限成就。4.挑战极限,量力而行。5.拓宽适度边界,超越极限。6.以适度筑基,以极限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