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278.109 K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278.1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824d1683cb2e42a95ab234d270ca3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10月24日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包括陶器、玉

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落后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落后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国)。据题干“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墓葬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显著差别,这反映出社会成员在财富和地位上的不平等,意味着当时阶级分化已经较为明显,D项正确。从随葬品的种类来看,有陶器、玉石器等,

这表明当时具备一定的手工制作能力,排除A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随葬品数量和种类的巨大差异,而非文化礼制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据题干“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说明有一定的经济生产能力,不能简单地就判定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2.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

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B.东方及楚地推行

不同律令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陈苏镇认为由于楚地与秦地风俗的差异,使得楚人对秦的反抗程度更为激烈,所以他是在强调文化

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A项正确;秦朝在东方和楚地推行的律令是相同的,排除B项;张楚政权最终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排除C项;“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是东方人反秦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3.西汉前期,冶铸技术一般都是父死

子继,师徒相传,冶铸技术传播较慢。西汉中期后,在政府强制力推在动下,先进的冶铸技术得以快速传播,冶铸技术水平整体有所提高。这一变化()A.说明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B.反映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满足了汉代政府经费的需求D.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当时先进的冶铸技术得以快速传播,使得冶铸技术水平

整体有所提高,说明该变化是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汉中期后冶铁技术的传播情况,无法直接得出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结论,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这一变化反映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排除B

项;材料无法得出冶铸技术的传播与政府经费需求得到满足的关系,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4.下面是白居易就任苏杭刺史时对某一案件的判词,由此解读正确的是()案件:乡老不输(缴纳)本户租税,所司诘之,辞云:“年八十馀岁,有颁赐,请预折(减免)输纳。”所司以无例,不许。判词

:乡老年参耄耋,名系版图,天赐未颁,且有躁求之请,地征合纳,非无苟免之心,曾是徇私,故难违例。A.反映出当时的赋税过于沉重B.体现了优抚高龄老人的传统C.遵循了“律例合编”的惯例D.唐朝与西汉刺史权力有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

向题,时空是汉唐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案件的大意是:当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没有缴纳租税,推说以国家给高龄老人的抚助抵税,税务官因没有此种先例不允许他这样做。白居易就这一案件写的判词大意为:老者预先请求抵算天子还未颁赐的抚助,是急躁、徇私利已的表现,有违先例,不

能允准。由此可知,唐代的刺史需要负责赋税征收,而西汉刺史主要负责监察,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阐述赋税具体的金额,无法判断赋税是否过重,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高龄老人的优抚传统,排除B项;明朝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宋

仁宗时进士重策论和诸科大义,神宗时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这一时期的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终治乱”等。据此可知,宋朝()A.改革科举制完善取士程序B.关注官员治国理政能力C.面临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D.积极推行崇文抑武政策【答案】

B【解析】【详解】题干反映出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的特点,即“重策论和诸科大义”“专考策论和大义”以“汉唐”“治乱”为主要议题,B项正确;题干在强调科考内容而非程序,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项。6.明代中后期,地区商业繁荣,南京、北京出现“四方财货骈集”“南北商贾争

赴”的情况;山东济南“远方之货至,富人争市以博利”;湖北汉阳“五方杂处,商贾辐辏”。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B.抑商政策的废弛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产业结构的调整【答案】A【解

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从南京、北京到山东济南、湖

北汉阳,各地都出现了商品汇聚、商贾云集的现象,这明显反映了长途贸易的繁荣,A项正确;政府依然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和管控,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中后期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如纺织业,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跨区域的贸易,排除C

项;明代中后期的产业结构虽然有所变化,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农业仍然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手工业和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未改变整体产业结构。因此,将商业繁荣归因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不准确的,排除D项。故选A项。7.古代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

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B.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只有一步之遥”“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学子思想观念大都比较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科技发明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

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排除C项;从“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有一定的基础,并非十分薄弱,排除D项。故选A8.如何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

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是历史统治者反复思考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在清代得到了相对完满的解决,表现在A.奏折制度的创设B.军机处的设置C.督抚制度的固定D.改土归流的推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

据材料“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地方实行督抚制度,让地方督抚有一定权力,又威胁不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奏折制度、军机处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与“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不符合

,排除A、B两项;改土归流主要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能全面代表各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9.《申报》(1872年11月30日)所载《论中华轮船招商事》一文评述道:“轮船之初驶行也,华人尚不知其创造之法,又何由知其驾驶之法乎?今则耳濡目染,渐知为时局之宜变、气运之宜新,与

利权之宜归。故曾文正、李节相(即曾国藩、李鸿章)皆加意于此,知为利之所在,有不得竟为西商所专,故事宜急办也。”该文()A.肯定曾、李二人的顺势而为B.揭示了洋务运动发生缘由C.意在普及蒸汽机船有关知识D.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在蒸汽机船广泛运用的背景之下,中国人也逐渐认识到了蒸汽机船的作用、便利以及使用方法,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顺应变局,

积极筹办轮船招商局,是既利用轮船之便利,也藉此与洋人争利的顺势之举,该文对曾李二人的举措持肯定态度,A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该文的主旨并非普及有关蒸汽机船的科普知识,而是说蒸汽机船的使用,特别是商用是大势所趋,所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活动是顺势而为的,是值得

肯定的,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应该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放宽民间开矿设厂的限制后逐渐兴起的,排除D项。故选A项。10.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试图在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观念等多个关键且复杂的领域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然而,这一系列变革举措直接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遭遇了

他们不顾一切的强烈抵制和疯狂打压。该学者意在强调,戊戌变法()A.措施不切实际B.内容过于驳杂C.方向总体错误D.失败难以避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

材料“然而,这一系列变革举措直接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遭遇了他们不顾一切的强烈抵制和疯狂打压。”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戊戌变法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使得变法的失败难以避免,D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变法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而遭遇巨大阻力,并非强调措

施不切实际,排除A项;该学者强调的不是变法内容驳杂,而是变法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后引发的强烈抵制导致变法难以成功,排除B项;戊戌变法的方向是寻求国家的富强和政治的改革,总体方向是正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1.1912年1月24日,《申报》

刊登了题为“北京某要津之秘密信”的文章,内有“项城(袁世凯)并不坚持君主政体,惟所处地位,断不能直截了当宣布共和。南中舆论,每不谅其苦心……”等内容。该文的发表客观上A.反映了袁世凯的真实想法B.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C.减轻了新政府的外部压力D.加速了清帝退位的步伐【答案】D【解析】【分析】【详

解】材料“项城(袁世凯)并不坚持君主政体,惟所处地位,断不能直截了当宣布共和”体现的是袁世凯并不赞成君主制,因其是晚清重臣的身份,不便直截了当宣布共和,因此该文章的发表说明了袁世凯对革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帝的退位,D项正确;该文

章并不能说明袁世凯的真实想法,排除A项;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排除B项;材料与减轻新政府的外部压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2.关于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人数,史学界一直有争议,共产国际参会代表所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俄文版文件记录中显示为12人,但部分参会者如董必武、周佛海等却表示是13人,后经当代党史专家金冲及考证确为15人,这说明()A.文献记录的可信度最高B.应该审慎得出历史结论C.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记录D.历史真相不能准确再现【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亲历过

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对一大参会代表人数的记录和说法,均与最终考证数量不同,说明对于史实应该多方考证和审慎辨析才能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B项正确;文献记录的可信度最高与“经当代党史专家金冲及考证确为15人”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阶级立场影响了历史记录,排

除C项;历史真相不能准确再现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3.在毛泽东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他指出“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其意主要强调当时中国()A.政局动荡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B.

工农群众普遍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C.客观环境决定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D.党中央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指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和战争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

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意在说明当时中国的客观环境决定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C项正确;政局动荡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工农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国革命道路的发现者和正确性,排除D项。故选C项。14.1930年前外国在华

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含在华总行及其分行。单位:家)甲乙丙丁1894年前162021895-1913年5155331914-1930年111340103资料来源:朱荫贵《抗战爆发前的外国在华银行》以下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甲为英国,甲午战争后对华资本输出减弱B.乙为美国,一战前后成为侵华

主要国家C.丙为法国,一战爆发前在华经济势力最小D.丁为日本,甲午战争后侵华势力急剧扩大【答案】D的【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信息,甲国在甲午战前在华银行设立最多,1895年后下降,结合所学英国可知在1894年前对华经济侵略占比最高,而后受到新型资本主

义国家的冲击,因此为英国;乙国在1894年前较少,1895-1913年较多,1894-1930年由于一战和战后经济恢复,对华经济侵略较低,因此为法国;丙国在1894年前为0,1914-1930年较多,少于丁国,一战期间侵略中国的主要列强是日美,但美国

低于日本,因此丙为美国;丁国在1895年后迅速增长,1914-1930年最高,这是因为甲午战后日本加大对中国的侵略,一战期间最为严重,因此丁为日本,因此甲乙丙丁分别应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甲午战后,《马关条约》允许在华设厂,日本侵华急剧

扩大,D项正确;甲午战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增强,排除A项;美国在1914-1913年侵华势力增强,但材料中1914-1930年乙国数据较低,因此不可能为美国,乙为法国,排除B项;1914-1930年法国处于

一战和战后恢复,因此1914-1930年数据应该较低,而表格显示较高,因此不能为法国,丙为美国,排除C项。故选D项。15.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在苏维埃红旗之下,一致起来积极反对帝国主

义瓜分中国,彻底争得中国民族真正的独立与解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坚持民族大义重B.实现了战略重心转移C.力促国共合作抗日D.开启了革命的新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据题干“一致起来积极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局势下,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争取民族

独立解放置于重要位置。在民族危机面前,以民族利益为重,号召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战略重心转移,分别是1927年、1949年、1978年,排除B项;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才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方针,排除C项;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讲究规划布局,东晋南朝建康城的营建基

本模仿了魏晋洛阳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阳城的重建又学习、借鉴了建康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模仿与被模仿的为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作出阐释。【答案】东晋南朝建康城与魏晋

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

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建康城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观察三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空间因素和图中

展示的社会因素。根据材料中“曹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东晋建康城及宫殿位置图”可知,东晋南朝建康城与魏晋洛阳城的整体布局形制基本一致,主要城门、宫门和宫殿名称与布置,大都模仿魏晋洛阳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南朝偏安江南,都城建

设承继洛阳,以示正统。根据材料中“北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和“北魏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都城建设上继承洛阳城旧制,又学习建康城,体现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和对皇权至上理念的继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康城

与洛阳城的模仿与被模仿,反映了南北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

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材料二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

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

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

分析其原因。【答案】(1)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2)变化: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原因: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

响;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关于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由材料“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可

知,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由材料“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可知,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以来(中国)

。第一小问,关于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

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第二小问,关于原因,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可知,明清以

来西学东渐的影响;由材料“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

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年,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早期会计师人数增长缓慢,业务量有限。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会计师们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立信会计学

校还添设所得税科,学员“大多为工商界正副经理、会计主任及其他高级职员”。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听者“均系中外闻人,工商巨子”。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1937年,立信会

计事务所创办者潘序伦向财政部提出对国家税法进行修改的建议。国民政府在后来修订税法之时也部分吸收会计师的意见。——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所起的作用。【答案】(1)原因:西方会计机构出现;政府颁布相关章程;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政府部门的重视。(2)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可

分析出西方会计机构出现;根据材料“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可分析出政府颁布相关章程;根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分析出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根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分

析出政府部门的重视。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作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可分析出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

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广东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论述:鸦片战争前,严重的鸦片走私祸国殃民,林则徐被派往广州禁烟,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面对英国的侵略,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抵抗侵略军。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员汇译《

四洲志》,成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甲午战败后,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思想。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领导黄花岗起义,引起巨大震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先后三次在广

州建立革命政权,广州成为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因此,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铸就了广东浓厚的爱国情怀,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论述题。时空:近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要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的主题来

拟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广东在反帝反封建道路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拟定观点为广东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根据材料“在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上作出贡献”可以拟定观点为广东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然后,结合所学相关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论述,例如:结合所学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在广州革命、国民大革命等史实来论述。最后,归纳总结。例如: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铸就了广东浓厚的爱国

情怀,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