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7.514 M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7.51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22d2e1010e9e09ff90911f7ee9d92b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年级12月份阶段性质量检测地理学科高一地理第I卷(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年日照时数,是指在一年内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达到或超过120瓦/平

方米的各段时间的总和,以小时为单位。下图示意1962~2012年吉林省年平均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吉林省西北部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时数比东南都地区多出600小时以上,这个差额主要来自夏季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状况④植被覆盖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吉林省冬季和夏季的平均日照时数相差仅5.2%,但是平均气温相差4O℃左右,与冬、夏温差大无关的因素是

A.太阳高度B.昼夜温差C.昼夜长短D.季风环流3.近几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总体增加趋势,冬季尤为显著,最可能的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酸雨强度减轻C.森林覆盖率提高D.大气污染减轻【答案】1.A2.B3.D【解析】【

1题详解】夏季,纬度越高昼越长,日照时数多;吉林西北部距海较远,晴天更多,有效日照时数更长;吉林省东南部位于长白山迎风坡,夏季降水多,日照时间较少;夏季两个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差不多。故选A。2题详解】昼夜温差与年较差没有直接联系

,故B项正确。冬季纬度越高昼夜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离冬季风源地近,导致温度越低;夏季纬度高昼越长,再加上受温暖的东南季风影响,温度较高。故选B。【【3题详解】注意题干信息“冬季尤为显著”,表明该要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该要素能在冬季影响到太阳有效辐射量。全球

气候变暖、森林覆盖率无明显季节性变化,AC错误。酸雨强度对太阳辐射影响小,B错误。吉林冬季气温寒冷,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角度,污染严重,集中取暖可以大大缓解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能见度,增加日照时数,D正确。故选D。把地面及大气看成一个

整体,称为地气系统。该系统的热量收支差额称为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其中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发送到宇宙空间中的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读非洲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量(单位:卡/厘米2·分钟)图。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长波辐射的收

入主要来自大气逆辐射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C.云层越厚,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D.地面长波辐射的支出多少主要取决于地表植被状况5.造成甲、乙两地年辐射差额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沿岸洋流性质C.海拔D.天气状况【答案】4.B5.D【解析】

【4题详解】地气系统中的地面长波辐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越强,地面辐射越强,故A错;支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大小,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故D错B对;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地面吸收

的太阳辐射就越少,地面辐射就越弱,C错误。故选B。【5题详解】辐射差额﹥0,大气收入热量大于支出热量,气温将升高;相反,气温将降低。甲地年辐射差额出现负值,原因是甲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乙地年辐射差额出现正值,原因是乙地是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晚上

沙漠地区大气逆辐射比较弱,而雨林地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导致的。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下图示意我国陕西、新疆、青海三省区日照时数逐月变化图,读图完成问题。6.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依

次为A.青海、陕西、新疆B.新疆、陕西、青海C.陕西、青海、新疆D.新疆、青海、陕西7.①省区在6月份日照时数最大的主要原因是A.深居内陆B.白昼长C.海拔高D.晴天多【答案】6.D7.B【解析】【6题详解】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读图可知

,图中①地夏季日照时数最大,说明该地区纬度高,且多晴朗天气,新疆纬度高,降水少,夏季日照时数最长,冬夏季昼长差别最大,故①为新疆;②冬季日照时数比③地冬季多,且比较稳定,是因为②地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故②为青海

省;陕西海拔低,夏季阴天比青海多,日照时数较,③代表陕西。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7题详解】由上题可知,①为新疆,夏季日照时数大,冬季日照时数少,主要是因为新疆位于中纬度地带,6月份为夏季,此时太阳直

射北半球,白昼时间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白昼时间短,B正确;深居内陆、海拔高、晴天多会影响日照时数,但不应该只影响6月,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是什么: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

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8.下图为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差。两次冰期之间相对温暖的时期称为间冰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甲为冰期,冰川消融B.甲为间冰期,冰川扩大C.乙为冰期,冰川扩大D.乙为间冰期,冰川消融【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体现的是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间冰期气候温暖,冰川融化增加,会使海平面升高;而冰

期气温较低,冰川数量增多,注入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会使海平面下降,由此可知,甲、乙都体现为海平面下降,所以都是冰期,冰川面积扩大,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9.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A.图AB.图BC.图CD.图D【答案】A【解析】【详解】

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一定的角度,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一定的角度。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根据风向与等

压线的关系可知: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中的风与等压线平行,故排除选项B、D;根据地转偏向规律可知,北半球近地面风沿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转30—40°,即为风向,高空向右偏与等压线平行,A正确,C错误。故选A。10.读图“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

布图”,图中()A.乙地天气晴朗B.Q地风力最大C.高压中心位于丙地D.P地风向为西北【答案】D【解析】【详解】读图可知,乙地位于低气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有可能有云雨现象,A错误;与图中其它地点相比,Q地的等压线不是最密集的,因此风力不是最大的,B

错误;读图可知,高压中心主要位于图中M地,丙并不是高压中心所在地,C错误;读图可知,P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指向东,该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一个锐角,形成西北风,D正确。故选D。下图为2020年9月11日14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

位:hPa),图中黑点代表的是该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该日14时,四个省级行政中心所在地()A.武汉风速比北京大B.北京比昆明气压低C.乌鲁木齐气压最高D.昆明风向为西南风12.图中()A.辽东半岛为偏北风B.日本北部比南部风速小C

.低压中心位于青海省D.台湾岛气压比海南岛低【答案】11.C12.A【解析】【11题详解】根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可知,从北到南四个黑点依次代表乌鲁木齐、北京、武汉和昆明。北京所在地等压线分布比武汉密集,因此北京风速

比武汉大,A错误;图中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为2.5hPa,乌鲁木齐的气压值为1017.5hPa,武汉的气压值为1010hPa~1012.5hPa,北京的气压值为1015hPa~1017.5hPa,昆明的气压值为100

7.5hPa,因此北京比昆明气压高,乌鲁木齐气压最高,B错误,C正确;在等压线图中确定风向时,首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即可知昆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指向西,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偏东风,不是西

南风,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北部气压高,南部气压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均为偏北风,A正确;日本北部等压线比南部更密集,表明风速更大,B错误;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低压中心位于西藏地区,C错误;台湾岛气压值大致介于1007.5hPa~1010h

Pa,海南岛气压大致介于1005hPa~1007.5hPa,因此台湾岛气压比海南岛高,D错误。故选A。【点睛】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湖南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省内最大湖泊O周边

的湖陆风进行了研学活动,下图为四个观测点(①-④)(下左图)及某观测点一天中风速示意图(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下列关于湖陆风的描述,正确的是()A.白天Ⅰ;晚上ⅡB.白天Ⅲ;晚上ⅣC.白天Ⅱ;晚上ⅢD

.白天Ⅳ;晚上Ⅲ14.由图可知,一天中()A.陆风最大风速大于湖风B.湖陆温差最大时约为14时C.湖风持续时间长于陆风D.湖风为西风,陆风为东风【答案】13.D14.B【解析】【分析】【1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湖陆风是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导致的,①④和②③之间为湖

泊,不会发生单向的湖陆风,故Ⅰ、Ⅱ错误,排除AC。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晚上湖面温度高于周边陆地,气流上升,湖面为低压,陆地为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湖面,而白天则相反,风由湖面吹向陆地,因此白天Ⅳ,晚上Ⅲ,B错误,

D正确。故选D。【14题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故东风为湖风,西风为陆风,且陆风持续时间长于湖风,CD错误;湖风(东风)风速最大,最大时湖陆温差最大,大约为午后2时左右,A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湖陆风即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

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15.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启动核污染水排海。下图为日本及周边海域1月等温线分布图。图示海域()A.日本诸岛东岸海水温度均低于西岸B.甲海区盐度低于乙海区C.核

废水浓度自沿海向远海逐渐增高D.核污水对北冰洋无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月份日本诸岛东岸海水温度较西岸高,A错误;甲海区为濑户内海,海域相对封闭,受陆地径流补给较多,盐度低于同纬度

乙海域,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海水中核废水浓度自沿海向远海逐渐递减,C错误;受海水运动影响,核污水对北冰洋也有一定影响,D错误。故选B。下图为芬迪湾某地一天内不同时间的景象变化,下左图小船漂浮在水面上,下右图小船出露在淤泥中。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16.推测导致该地一天内景象变化的主要海水运动形式是()A.波浪B.潮汐C.海啸D.洋流17.下列属于该海水运动的开发利用方式是()①发电②航运③塑造海岸地貌④海水淡化⑤养殖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④

D.②④⑤【答案】16.B17.B【解析】【16题详解】图中显示,同一地点海水水位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有明显变化,与潮汐带来的变化相同;洋流一般不会导致同一地点海水水位有明显的日变化;图中显示,海面相对平静,没有可以带来海水涨落的波浪和海啸。由此

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7题详解】从前题分析可知,该海水运动为潮汐。潮汐引起潮差,可以利用潮差发电,利用潮汐规律进行养殖,轮船利用潮汐的涨落潮规律进出港口,因此发电、航运、养殖属于潮汐的开发利用方式,①、②、⑤符合题意;塑造海岸地貌不属于开发利用方式,潮汐对

海水淡水的意义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

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祖先一般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下图为北欧1月份等温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影响图中1月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①地形②植被

③河流④洋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9.图中()A.甲地盐度高于乙地B.甲地水温低于乙地C.河流参与海上内循环D.山脉呈东-西走向【答案】18.B19.A【解析】【18题详解】结合图中位置可知,该地欧洲西部,结合等温线的分布可知,等温

线沿着山脉(河流上游源地处附近)分布,说明地形影响等温线的分布,①正确;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也会影响等温线的走向,④正确;植被和河流对温度影响小,并不会影响等温线的分布,②③错误。故选B。【19题详解】甲地位于北海,乙地是波罗的海,结合图片可知,波罗的海地表径流汇入较多,盐度较

低,A正确;甲地受到暖流的影响,水温高于乙地,B错误;图示的河流由陆地流入海洋,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C错误;根据河流的流向可知,山脉呈现东北西南走向,D错误。故选A。【点睛】海水盐度分布规律: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

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海水温度分布规律:表层海水水平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海水密度分布规律: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

渐变大。下左图示意1960年长江石首-城陵矶段河道,下右图是摄于黄河上游甘肃省玛曲段的曲流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20世纪60年代以来,石首-城陵矶河段多采用人工裁弯取直的措施,主要目的是增加()①上游洪水下泄②河床泥沙淤积③地下水补给量④河道通航能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

④21.黄河玛曲段虽河道弯曲,但没有实施裁弯取直工程的原因可能有()A.种植业发达,需要大量灌溉水源B.该河段通航里程长,航运价值大C.位于水源涵养区,蓄水调节能力强D.洪水频发灾情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答案】20.D21.C【解析】【20题详解】图中显示,1960年长

江石首—城陵矶段河道非常弯曲,使得长江在该段水流不畅,加剧洪涝灾害,人工裁弯取直可以疏浚河道,水流加快,尤其在汛期可以提高上游洪水的下泄能力,同时因流速较快,河床泥沙淤积较少,航程缩短,改善了航道条件,①、④符

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人工裁弯取直对地下水补给量影响不大,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1题详解】黄河上游甘肃省玛曲段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并不发达,排除A;该河段处于黄河上游,水量不大,航道条件较差,加上沿河经济并不发达,因此航运价值

不大,排除B;该河段位于黄河上游区,位于水源涵养区,弯曲河道的蓄水调节能力强,没有实施裁弯取直工程主要是为了保护这种功能,C符合题意;该河段位于黄河上游区,水量不大,洪水频发对人工裁弯取直工程建设影响不大,排除D。故选C。【点睛】当河水行至拐弯处

,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

。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下图(a)为“中国天眼”景观图,下图(b)为某同学手绘大窝凼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b图示意大窝凼(

)A.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B.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C.主要是流水堆积地貌D.分布地区多为石灰岩23.大窝凼地区()A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B.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C.地表崎岖,地下暗河较多D.植被数量多雨林分布广24.“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主要原因有()①光照较好,空气稀薄清新②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

小③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小④环境优美,吸引高科技人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的25.下列地貌景观与大窝地区地貌类型相同的是()A.敦煌雅丹地貌B.墨尔本海蚀柱C.土耳其溶洞D.新西兰冰川角峰【答案】22.D23.C24.C25.C【解析】【22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

知,中国天眼见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地区,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大窝凼地区分布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形区,该地区石灰岩广布,主要是通过流水侵蚀作用形成,D正确,排除BC;与过度放牧无关,排除A。故选D。【23题详解】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大窝凼地区属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下暗河较多,C正确;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描述的是黄土高原,排除A;该地区降水较多,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排除B;贵州

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排除D。故选C。【2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地区的主要原因在于大窝凼地形独特,以洼地为主,因此建设工程量较小,且该地区地表崎岖,周边人口分布较少,人类活动少,电磁波干扰较小,②③正确;光照条件和环境条件不是选址

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排除①④。故选C。【25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窝凼属于喀斯特地貌,因此与大窝凼地貌相同的为土耳其溶洞,同属于喀斯特地貌,C正确;甘肃雅丹地貌属于风成地貌,墨尔本海石柱属于海岸地貌,新西兰冰川角峰属于冰川地貌,排除ABD。故选C。【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

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

出现。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沙岛附近最为集中(如图1,黑色区域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如图2),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读图,完成下列题目。26.下列关于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

物B.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C.沙丘东坡缓西坡陡D.沙丘向湖心移动27.据图推测,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有()西北风湖陆风地壳隆起河流地形A.B.C.D.【答案】26.A27.C【解析】【26题详解】在青海湖周边,有泥沙分布的主要有西侧和北侧河流入湖处的泥沙堆积,这些泥

沙是周边沙丘的主要来源,A正确;沙源主要分布在西侧和北侧,沙丘分布与东岸,盛行风为西北风,判断这些沙丘是风力自西北方向搬运而来,B错误;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东岸沙丘的西北方向为迎风坡,沙丘应该西缓东陡,C错误;盛行风是西北风,沙丘向东南移动,D错误。综上所述,本

题选A。【27题详解】西岸沙丘西侧有高达山脉黑山,阻挡了盛行风西北风从西北方向带来的沙源,①错误;图中布哈河河口三角洲和青海湖岸边有沙源,④正确;但是位于沙丘的东岸,沙丘周边地势西高东低,能够将东岸沙源带至西侧的,只有从湖泊吹向海洋湖陆风,②⑤正

确。沙丘形成属于外力作用,与地壳隆起无关,③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点睛】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河流入湖造成的三角洲沉积物,该地盛行西北风,河口三角洲沉积物会随着西北风的作用,不断向东推移。同时,由于东岸海拔较高分布有山脉,从西侧吹来的风沙受到山脉的阻挡作用,导致沙

砾堆积,最终造成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在青岛午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这个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凿的艺术杰作,是青岛著名的观光景点。遗憾的是“石老人”于2022年10月3日凌晨4时坍塌。左图为“石老人”原貌,右图为倒塌的“石老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按照成因分类,青岛“石老人”属于()A.海蚀平台B.海蚀柱C.海蚀崖D.海蚀洞29.“石老人”坍塌主要原因是()A.组成物质为松散沉积物B.相对高度大且挺拔耸立C.长期的风化与风浪侵蚀D.气候变

暖与海平面上升【答案】28.B29.C【解析】的【28题详解】由图文材料可知,青岛“石老人”为典型海蚀柱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29题详解】“石老人”挺立在海边,长期遭受风化作用和风浪的侵蚀、冲刷,这是“石老人”坍塌的主因,C正确;其组成物质为沉积岩,A错误;相对高大并不

是坍塌的直接原因,B错误;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不能直接导致其坍塌,D错误。故选C。【点睛】海蚀柱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它是在海蚀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海浪的继续作用,岬角两侧的海蚀洞可以被蚀

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又称海穹、海拱石,常见于岬角海岸。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

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0.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

.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31.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2.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

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答案】30.B31.C32.D【解析】【30题详解】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

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

故选B。【31题详解】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坡面径流减少。故选C。【32题详解】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

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33.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表层海水密度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B.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海面C.海水密

度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D.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答案】C【解析】【详解】主要受海水温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影响,海水密度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A错误;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高纬度海区,B错误;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通常情况下,在中低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向下(一般至1000米深)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向下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C正确;海水密度一般随温度和盐度变化而变化,洋流会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因此海水密度与洋流密切相关,D错误。故

选C。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4.形成图示地貌的外力作用与该地貌主要分布地区相对应的是()A.风力作用——东南丘陵B.风力作用——塔里木盆地C.流水作用——华北平原D.流水作用——黄

土高原35.该地区的主要风向为()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答案】34.B35.D【解析】【分析】【34题详解】该景观为新月形沙丘,受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CD错。我国西北内陆地

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该地貌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最有可能,B正确。东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风力作用不显著,A错。故选B。【35题详解】新月形沙丘地貌中,其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结合图中方向信息可知,沙丘

西北侧坡度缓,东南侧坡度陡,所以该区域的主导风向应为西北风,D正确。故选D。【点睛】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丘,迎风坡凸面平缓,背风坡凹而陡,新月形沙丘背风坡的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

两翼,此两翼顺着风向延伸。第II卷(共3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C两地区纬度相近,但自然植被差异明显,分别是极地苔原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依据图中信息,

简述其原因。(2)冬季若有一艘游轮从B地经过纽芬兰岛附近航行至C地,简述洋流对航行的影响。(3)D地所在的波罗的海为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简述其成因。【答案】(1)A地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作用明显。C地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2)

有利影响:顺流可节省时间(加快速度)、节约燃料(减少成本)。不利影响:可能遭遇冰山、在纽芬兰岛附近会遇到海雾。(3)波罗的海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附近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四周有大量河流汇入;海区封闭,与外海的通道窄,盐度高的海水不易进入,因此D海域海水盐度低。【解析】【

分析】本题以区域地理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盐度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A地位北美洲于高纬度的大陆东岸,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显著,因而形成极地苔原景观;C地处于欧洲西部受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小问2详解】由图可以看出,从B地经过纽芬兰岛附近航行至C地,是顺着墨西哥湾暖、北大西洋暖流流航行,所以有利影响是:顺风顺水;可节省时间和燃

料;不利影响:在纽芬兰岛附近、较高纬度地区等由于寒暖流交汇,可能遇到海冰、海雾,威胁航行安全。小问3详解】海水盐度主要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陆地径流注入、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等有关。根据所学知识,波罗的海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而所在地区气候较为湿润

,受暖流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同时,陆地之上有大量河流汇入,增加了淡水补给;且波罗的海海域较为封闭,与外海的通道较为狭窄,受外海盐度较高海水影响较小,因此该地区海水盐度较低。3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鹿特丹位于欧

洲大陆西北端北海沿岸,城市90%区域低于海平面,频繁的暴雨导致该城市内涝严重。当地设计了具有下沉空间的“水广场”。平时,广场是人们休憩、运动的公共场所。降雨时,雨水经净水系统过滤后,收集并储存在广场里,直到可以被排至附近的水体。(1)简述鹿特丹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2)绘制

鹿特丹的水循环示意图。【答案】37.多暴雨、降雨量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少。【38.【解析】【分析】本题以鹿特丹城市内涝问题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内涝的原因以及水循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

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鹿特丹是荷兰的沿海港城,地处平原,地势低平,且本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且多暴雨,雨水集中,导致水量短时间较为集中;本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面积较大,城市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易于发生城市

内涝问题。【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鹿特丹参与的主要是海陆间循环,海洋水蒸发过后,通过西风将水汽输送到陆地之上,形成降水,到达陆地之上,部分水汇集成地表径流,部分水下渗汇集成地下径流。绘图如下:38.阅读图文资

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

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3)分析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

。【答案】(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

(3)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为材料,涉及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并读图可知,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大于0,说明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市盛行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城市;7时和1

7时的风向相同,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区;但7时热岛强度值较高,17时热岛强度值较低,说明7时时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多,城市和郊区温差较大,风力较大,因此7时的城市风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

加强,城市中心城区比郊区的温度高得多。主要原因是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积雪大部分反射回去,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少,大气温度低;同时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

区积雪清扫较及时,地面对太阳辐射反射少,地面吸收热量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大气温度高。因此城区和郊区的温差加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高。【小问3详解】海陆风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理是凉爽的海风对城区的降温作用。根据

热力环流的原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应是海水温度低,气压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比热容比陆地大,白天海水升温慢,降温也慢,白天海水温度低于陆地温度,海洋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凉爽的海风吹向城区,对城区有降温作用,从而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39.说出图中丙地河流地貌的名称,并说明其形成原因。【答案】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处,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所携带泥沙

在此沉积形成三角洲。【解析】【分析】本题以河流地貌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堆积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丙地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因此该地区形成的地貌类型为三角洲。其形成过程为在河流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

坦,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差,泥沙不易下泄入海,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断沉积形成三角洲。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