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化学 Word版含解析.docx,共(33)页,2.053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08cdf8e153f3982f7b0aa2d11237b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高一(下)期中考试化学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来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14C标记的60C,发现一种60C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
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病毒(AIDS)。则有关14C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4C原子与60C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B.14C原子与15N原子所含中子数不同C.电子式表示142CO的形成过程为:D.14C与12C、13C互为同素异形体2.汽车尾气管中安装有尾气
处理装置,以降低汽车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中NO为还原剂,2N为还原产物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为CO、NO和2NC.催化转化总反应为2222NO+O+2CO2CO+N催化剂D.NO和2O必须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3.有①、②两
个完全相同的装置,分别在装置①、②中加入1.06gNa2CO3和0.84gNaHCO3,然后再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盐酸,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在A.①、②装置中的气球都会膨胀,①装置中的气球膨胀的更快B.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则盐酸溶液中n(HCl)≤0.01molC.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
盐酸溶液中n(HCl)≥0.02molD.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最终两试管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4.下列计算结果正确且合理的是A.0.5L、8mol/L浓盐酸与足量MnO2完全反应产生22.4L(标
准状况下)Cl2B.2222HSSO3S2HO+=+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将NO2和O2等体积混合充满一试管,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占试管容积的18D.标准状况下,用一
充满NH3气体的干燥烧瓶做喷泉实验,当水充满整个烧瓶后(假设溶液不外溢),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1mol/L22.45.溶液中可能含有H+、+4NH、Mg2+、Al3+、Fe3+、23CO−、24SO−中的几种。取等量的两份溶液做如下实验:①加入铝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可能含23CO−、24SO−和Fe3+B.在滴加NaOH溶液物质的量为0.5~0.7mol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
4OH-=[Al(OH)4]-C.n(H+)∶n(+4NH)∶n(Mg2+)=2∶4∶1D.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H+、Mg2+、Al3+6.将1.1g铁、铝混合物溶于200mL5mol·L-1的盐酸中,反应后盐酸的浓度变为4.6mol·L-1(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是()A.反应中消耗HCl为0.08molB.混合物中含有0.02molAlC.混合物中含有0.01molFeD.混合物中Al与Fe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7.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时X原子2p轨道上有3
个电子,Y位于ⅡA族,X与Z处于同一主族,W的单质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r(X)<r(Y)<r(Z)<r(W)B.由X与Y两种元素可形成化合物Y3X2C.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强
D.W的氢化物分子间能形成氢键8.锰白(3MnCO)是生产锰盐的初始原料,工业上合成锰白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2SiO是酸性氧化物;23AlO是两性氧化物,可与强酸、强碱反应)A.“还原”步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
物质的量之比为1:1B.“沉锰”步骤发生反应为233MnHCOMnCOH+−++=+C.“洗涤”步骤可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检验锰白是否洗涤干净D.“低温烘干”可避免温度过高导致3MnCO分解,提高产率9.氨催化氧化法是工业生产中制取硝酸的主要途径,某同学用
该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硝酸的制备和性质,装置如图所示(装置内空气均已排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装置中的固体也可以是NaOH或CaOB.装置丁可以起到防倒吸作用C.理论上装置丙中通入的氨气和氧气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可以完全被吸收生成3HNOD.装置乙中的
干燥剂可以为碱石灰10.硼化钒(2VB)-空气电池是目前储电能力最高的电池,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阴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该电池工作时反应为:2223254VB11O4BO2V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VB电极为电池正极B.电流由石墨电极经导线流向2VB电极C.当外电路转移1mol电子时,1molK+从2VB电极移向石墨电极D.电路中有2mol电子转移时,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1.2L11.下列图像能够正确体现对应操作的是图甲图乙图丙图丁A.图甲:在稀盐酸中加入少量硝酸银固体B.图乙
:在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C.图丙:在铜、铁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D.图丁:在质量相等、浓度相同的两份双氧水中,向其中一份加入适量二氧化锰12.甲、乙均为容积2L的恒容密闭容器。相同温度下,向甲中充入20.2mol
SO与0.12molO发生反应,5min时达平衡,测得反应放出热量17.82kJ;向乙中充入0.23molSO气体,达平衡时测得反应吸收热量1.98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中气体密度不变时,均可认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升高温度,甲中反应速率
减慢,乙中反应速率加快C.乙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222SOg2SOgOg+-1ΔH=+19.8kJmolD.甲中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用2S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10.018molLmin−−13.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
主族元素,W与X的原子序数之和是Y的一半,m、n、p均是这些元素组成的常见二元气态化合物,常温下0.01mol·L-1p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01mol·L-1;X、Y、Z的单质分别为甲、乙、丙,其中乙能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它们之间的转化
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X、Y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常温下都能使铁、铝钝化B.Y元素的氢化物能与其某种氧化物反应生成Y的单质C.实验室中可利用Q受热分解来制备nD.工业上用甲作原料来制备元素X的最高价含氧酸14.利用SCR技术可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NOx
排放。SCR工作原理为尿素[CO(NH2)2]水溶液热分解为NH3和CO2,再利用NH3转化NOx,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转化NO2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6NO2=催化剂7N2+1
2H2OB.转化器工作过程中,当转移0.6mol电子时,会消耗4.48LNH3C.尿素水溶液热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该装置转化NO时,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3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计
58分。15.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图是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氯气的装置图。(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2)②的作用是_________,③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3)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是_________。(4)“地康法”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如下所示:①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②已知催化剂需参与反应改变反应路径,是前一反应的反应物,后续反应的生成物。则该反应的催化剂是_________。16.某化学课外小组在制备(
)2FeOH过程中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该小组同学对产生灰绿色沉淀的原因进行了实验探究。已知:检验溶液中的2Fe+可用()36KFeCN溶液,2Fe+与()3
6FeCN−反应生成蓝色沉淀。Ⅰ.甲同学猜测灰绿色沉淀是()2FeOH和()3FeOH混合物,设计并完成了实验1和实验2。的的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1向142mL0.1molLFeSO−溶液中
滴加10.1molLNaOH−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液面上方出现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变为灰绿色,长时间后变为红褐色实验2取实验1中少量灰绿色沉淀,洗净后加盐酸溶解,分成两份。①中加入试剂a,②中加入试剂b①中出现蓝色沉淀,
②中溶液未变成红色(1)实验1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实验1中加入维生素C溶液是利用了该物质的___________性,实验2中检验3Fe+加入的试剂b为___________溶液。(3)实验2的现象说明甲同学的猜测_____
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Ⅱ.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2FeOH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猜测灰绿色可能是()2FeOH吸附2Fe+引起的,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实验5。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3向110mL4molLNa
OH−溶液中逐滴加入140.1molLFeSO−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带有较多灰绿色)。沉淀下沉后,部分灰绿色沉淀变为白色实验4向110mL8molL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140.
1molLFeSO−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无灰绿色)。沉淀下沉后,仍为白色实验取实验4中白色沉淀,洗净后放在潮湿的空气中5(4)依据乙同学的猜测,实验4中沉淀无灰绿色的原因为___________。(5)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5的实验现象,间接证明了乙同学猜测
的正确性,则实验5的实验现象可能为___________。Ⅲ.该小组同学尝试用如图装置制取()2FeOH。(6)为了制得白色()2FeOH沉淀,在上述装置中加入试剂,塞紧塞子后,应先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止水夹K,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
)止水夹K,最终可在___________(填“A”或“B”)中观察到白色沉淀。1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除去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与浓硫酸共热制取SO2并完成相关性质探究(不考虑水蒸气)。(已知:C+2H2SO4(浓)ΔCO2+2SO
2↑+2H2O)(1)有同学认为制得的SO2中可能混有杂质,其化学式为_________。为验证气体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2)为验证并吸收SO2,装置B中加入试剂为_________;装置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3)装置H的作
用为_________。兴趣小组设计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4)能验证SO2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为验证SO2的还原性,取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方案Ⅰ:向第一份溶液加入
品红溶液,红色褪去;方案Ⅱ:向第二份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方案Ⅲ: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5)上述方案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Ⅰ、Ⅱ或Ⅲ);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6)如果用硫酸溶液和23NaSO固
体反应制取2SO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拟用以下方案测定空气中2SO含量(假设空气中无其他还原性气体)。(7)实验中若通过空气的体积为33.6L(标准状况下),最终所得固体质量为0.233g,通过计算确定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
含量是________。(结果精确到0.001%)18.请根据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回答下列问题:(1)X对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2)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关于“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主要用于检验是否有含硫元素的有毒物质。其反应原理之一
为:Ag+X+O2→Ag2S+H2O(反应未配平),已知:Ag2S为一种不溶于水的灰黑色固体。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当银针变黑时,说明所检验的物质中可能有毒B.银针验毒时,Ag被氧化C.X在上
述验毒反应中作还原剂D.上述验毒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3)Y转化为Z可以选择下列试剂___________。A.酸性KMnO4溶液B.FeCl2溶液C.NaOH溶液D.X水溶液写出你所选试剂将Y转化为Z的离子方程式____
_______。(4)若N是CuSO4,某同学设计了甲和乙两种方法制备:甲:4CuCuSO⎯⎯⎯→浓硫酸△乙:2O4CuCuOCuSO⎯⎯→⎯⎯⎯→稀硫酸△①写出甲方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②甲和乙方法更
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_(答两点)。(5)已知空气中SO2的最大允许排放浓度不得超过0.02mg•L-1,可通过下列装置定量分析空气中SO2的含量。该组同学
查阅资料得知测定原理为SO2+I2+2H2O=H2SO4+2HI,若从气体通入起计时直到广口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结束,用时9min。已知空气的流速为200mL•s-1,则该地空气中的SO2含量是___________mg•L-1(结果精确到0.001)
。19.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量,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能量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盐酸与3NaHCOB.()22BaOH8H
O晶体和4NHCl晶体反应C.Zn和稀硫酸反应D.KOH溶液和稀硝酸反应(2)由下图的能量转化关系可知生成16g3CHOH(l)需要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____kJ能量。的
(3)下图为1mol2N(g)和1mol2O(g)充分反应生成2molNO(g)的能量变化图。若断裂1molNO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___________能量。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_____
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4)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①某同学选用装置I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中加入了适量()2BaOH溶液与稀硫酸,U形管中可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②上述3个装置中,能探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装置是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2023-2024学年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高一(下)期中考试化学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
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2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来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14C标记的60C,发现一种60C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病毒(AIDS)。则有关14C的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A.14C原子与60C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B.14C原子与15N原子所含中子数不同C.电子式表示142CO的形成过程为:D.14C与12C、13C互为同素异形体【答案】C【解析】【详解】A.14C与C60中普通碳原子,为同种元素的碳原子,则碳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故A错误;B.
14C的中子数为14-6=8,15N的中子数为14-7=7,二者不同,故B错误;C.14CO2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则CO2的形成过程:,故C正确;D.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之间的互称,14C与12C、13C的质子数均为6,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
D错误;故选:C。2.汽车尾气管中安装有尾气处理装置,以降低汽车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中NO为还原剂,2N为还原产物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为CO、NO和2NC.催化转化总反应为2222NO+O+2CO2CO
+N催化剂D.NO和2O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答案】A【解析】【详解】A.根据图示,NO与2O反应生成2NO,NO为还原剂;2NO和CO反应生成2N,2N为还原产物,A正确;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为CO、NO,2N不是污染物,B错误;C.根据图示,催
化转化总反应为22NOO4CO++224CON+催化剂,C错误;D.NO和2O可在常温下直接反应生成2NO,不需要催化剂,D错误;选A。3.有①、②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分别在装置①、②中加入1.06gNa2
CO3和0.84gNaHCO3,然后再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盐酸,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装置中的气球都会膨胀,①装置中的气球膨胀的更快B.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则盐酸溶液中n(HCl)≤0.01molC.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盐
酸溶液中n(HCl)≥0.02molD.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最终两试管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均为0.01mol,①向Na2CO3中加入盐酸,发生的反应有Na2CO3+HCl=NaCl+NaHCO3、NaHC
O3+HCl=NaCl+CO2↑+H2O,②中发生NaHCO3+HCl=NaCl+CO2↑+H2O,据此分析。【详解】A.①中反应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②中发生NaHCO3+HCl=N
aCl+CO2↑+H2O,①②都有气体产生,气球都会膨胀,①反应一段时候后产生气体,②是立即产生气体,因此②装置中的气球膨胀的更快,故A错误;B.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相同,均是0.01mol,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当n(HCl)≥0.02mol时
,两装置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也就是0<n(HCl)≤0.02mol,两装置产生气体体积不相同,故B错误;C.根据B选项分析,当n(HCl)≥0.02mol时,两装置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故C正确;D.0.01molNa2CO3中含有n(N
a+)=0.02mol,0.01molNaHCO3中含有n(Na+)=0.01mol,根据钠元素守恒,当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时,即溶液的体积相同,最终两试管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等,故D错误;答案为
C。4.下列计算结果正确且合理的是A0.5L、8mol/L浓盐酸与足量MnO2完全反应产生22.4L(标准状况下)Cl2B.2222HSSO3S2HO+=+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将NO2和O2等体积混合充满一试管,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
试管中剩余气体占试管容积的18D.标准状况下,用一充满NH3气体的干燥烧瓶做喷泉实验,当水充满整个烧瓶后(假设溶液不外溢),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1mol/L22.4【答案】D【解析】【详解】A.0.5L、8mol/L的浓盐酸含有4mol氯化氢,反应过程中浓
盐酸变成稀盐酸,反应停止,参与反应的HCl小于4mol,生成的氯气小于1mol,故A错误;B.2222HSSO3S2HO+=+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由-2价、+4价变为0价,所以S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故B错误;C.根据2
2234NOO2HO4HNO++可知,O2过量。设NO2和O2的体积各1L,则1LNO2消耗1L4.O2,剩余3L4O2,313428=,所以试管中剩余气体占试管容积的38,故C错误;D.令烧瓶的容积为VL,则氨气的体积为VL,氨气的物质的量
为VLV=mol22.4L/mol22.4,氨水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Vmol122.4mol/LVL22.4=,故D正确;选D。5.溶液中可能含有H+、+4NH、Mg2+、Al3+、Fe3+、23CO−、24SO−中的几
种。取等量的两份溶液做如下实验:①加入铝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可能含23CO−、24SO−和Fe3+B.在滴加NaOH溶液物质的量为0.5~0.7mol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Al3++4OH-=[Al(OH)4]-C.n(H+)∶n(+4NH)∶n(Mg2+)=2∶4∶1D.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H+、Mg2+、Al3+【答案】C【解析】【分析】①加入铝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溶液中有H+,一定无23CO−,根据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存在24SO−;②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一定不存在Fe3+,根据图象可知:0≤n(NaOH)≤0.1mol时,发生反应:H++OH-=H2O,0.1mol≤n(NaOH)≤0.5mol时,发生A1
3++3OH-=Al(OH)3↓、Mg2++2OH-=Mg(OH)2↓;0.5mol≤n(NaOH)≤0.7mol时,发生反应4NH++OH-=NH3·H2O;在0.7mol≤n(NaOH)≤0.8mo
l时,发生Al(OH)3+OH-=-2AlO+2H2O。根据反应转化关系计算可得:n(H+)=0.lmol,n(A13+)=0.1mol,n(Mg2+)=0.05mol,n(4NH+)=0.2mo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一定24SO−,根据电荷守恒可知2n(24S
O−)=n(H+)+3n(A13+)+2n(Mg2+)+n(4NH+),2n(24SO−)=0.1mol+3×0.1mol+2×0.05mol+0.2mol=0.7mol,n(24SO−)=0.35m
ol,据此进行判断。【详解】A.加入铝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溶液中含有H+,一定无23CO−,根据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存在24SO−,A错误;B.由分析可知,0.5mol≤n(NaOH)≤0.7mol时,发生反应4NH++OH-=NH3·H2O,B错误;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n(
H+)=0.lmol,n(4NH+)=0.2mol,n(Mg2+)=0.05mol,,则n(H+):n(4NH+):n(Mg2+)=0.1mol:0.2mol:0.05mol=2:4:1,C正确;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H+、Mg2+、Al3+
、4NH+,D错误;故选C。6.将1.1g铁、铝混合物溶于200mL5mol·L-1的盐酸中,反应后盐酸的浓度变为4.6mol·L-1(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反应中消耗HCl为0.08molB.
混合物中含有0.02molAlC.混合物中含有0.01molFeD.混合物中Al与Fe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答案】D【解析】【详解】设1.1g混合物中Fe的物质的量为n1mol,Al为n2mol,反应中消耗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为:n=cV=0.2L×(5
mol·L-1-4.6mol·L-1)=0.08mol,根据反应进行计算如下:2211Fe+2HCl=FeCl+H12n2n,32222Al+6HCl=2AlCl+3H26n3n,则有①56n1+27n2=1.1g,②2n1+3n2=0.08mol,联合①②解得,n1=0.01mo
l,n2=0.02mol,故混合物中含有0.01molFe,0.02molAl,故A、B、C均正确,D.Fe和A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1mol:0.02mol=1:2,D错误;故答案为:D。7.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时X原子
2p轨道上有3个电子,Y位于ⅡA族,X与Z处于同一主族,W的单质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r(X)<r(Y)<r(Z)<r(W)B.由X与Y两种元素可形成化合物Y3X2C.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强D.W的氢化物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答案】B【解
析】【分析】已知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因为基态时X原子2p轨道上有3个电子可推知X为N元素,Y位于ⅡA族可推知Y为Mg元素,X与Z处于同一主族可推知Z为P元素,W的单质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可推知W为Cl元素。【详解】A.因为r(Cl)<r(P)<r(Mg),故r
(Y)>r(Z)>r(W),故A错误;B.N元素和Mg元素可形成化合物Mg3N2,即Y3X2,故B正确;C.因为非金属性:N<P,故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弱,故C错误;D.因为Cl元素的非金属性太弱,故HCl分子间难以形成氢
键,故D错误;故答案为:B。8.锰白(3MnCO)是生产锰盐初始原料,工业上合成锰白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2SiO是酸性氧化物;23AlO是两性氧化物,可与强酸、强碱反应)A.“还原”步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B.“沉锰”步骤发生反
应为233MnHCOMnCOH+−++=+C.“洗涤”步骤可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检验锰白是否洗涤干净D.“低温烘干”可避免温度过高导致3MnCO分解,提高产率【答案】B【解析】【分析】碱浸过程中NaOH溶液分别与2SiO、23AlO反应生成23NaSiO和2NaAlO,
2MnO不被溶解,过滤后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被通入二氧化硫还原2MnO,生成4MnSO,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H4HCO3溶液沉锰,生成MnCO3沉淀等,过滤、洗涤;将沉淀低温烘干,从而得到锰白;【详解】A.“还原”步骤中发生反应:MnO2+SO2=MnSO4,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
之比为1:1,A正确;的B.“沉锰”步骤发生反应为23322Mn2HCOMnCOHOCO+−+=++,B错误;C.“洗涤”后检验可溶性杂质离子硫酸根离子是否洗净,可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检验,C正
确;D.MnCO3是难溶性碳酸盐,受热易分解,“低温烘干”可避免温度过高导致MnCO3分解,提高产率,D正确;答案选B。9.氨催化氧化法是工业生产中制取硝酸的主要途径,某同学用该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硝酸的制备和性质,装置如图所示(装置内空气均已排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装置中的固体也可以是NaOH或CaOB.装置丁可以起到防倒吸作用C.理论上装置丙中通入的氨气和氧气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可以完全被吸收生成3HNOD.装置乙中的干燥剂可以为碱石灰【答案】A【解析】【分析】甲中浓氨水与过氧化钠反应制
备氨气和氧气,经过干燥后在丙中发生氨气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可生成二氧化氮,过量的氧气与二氧化氮在戊中可生成硝酸,己为尾气吸收装置,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甲装置需要提供氨气和氧气,如果甲装置中的固体是NaOH或CaO,只能提供氨气,不能提供氧气,A错误;B.若发生倒吸,
水先进入丁试管中,所以装置丁可以起到防倒吸作用,B正确;C.根据反应:3224NH5O4NO6HO++催化剂、2234NO3O2HO4HNO++=可知,装置丙中通入的氨气和氧气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可以完全被吸收生成3HNO,C正确;D.乙用于干燥
氨气、氧气,可用碱石灰干燥,D正确;答案选A。10.硼化钒(2VB)-空气电池是目前储电能力最高的电池,电池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阴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该电池工作时反应为:2223254VB11O4BO2V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VB电
极为电池正极B.电流由石墨电极经导线流向2VB电极C.当外电路转移1mol电子时,1molK+从2VB电极移向石墨电极D.电路中有2mol电子转移时,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1.2L【答案】B【解析】【详解】A.硼化钒−空气燃料电池中,2VB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2VB电极为负极,故A错误;B.2VB电极为负极,石墨为正极,电流经外电路由正极流向负极,故B正确;C.图示交换膜为阴离子交换膜,当外电路转移1mol电子时,1molOH-从石墨电极移向2VB电极,故C错误;D.未说明是否为标准状况下,所以无法得出
2O的体积,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11.下列图像能够正确体现对应操作的是图甲图乙图丙图丁A.图甲:在稀盐酸中加入少量硝酸银固体B.图乙:在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C.图丙:在铜、铁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D.图丁:在质量相等、浓度
相同的两份双氧水中,向其中一份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答案】A【解析】【详解】A.在稀盐酸中加入少量硝酸银固体,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溶液的pH保持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A符合;B.
在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立即产生沉淀,是因为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沉淀,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不符合;C.金属的活动性铁>铜>银,在铜、铁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银先和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
银,反应的质量关系为332Fe+2AgNO=Fe(NO)+2Ag56216,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再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质量关系为332Cu+2AgNO=Cu(NO)+2Ag64216,反应后固体质量也增加,但开始阶段增加的幅
度更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C不符合;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在质量相等、浓度相同的两份双氧水中,向其中一份加入适量二氧化锰,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不符合。故选A。12.甲、乙均为容积2L的恒容密闭容器。相同温度下,向甲中充
入20.2molSO与0.12molO发生反应,5min时达平衡,测得反应放出热量17.82kJ;向乙中充入0.23molSO气体,达平衡时测得反应吸收热量1.98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中气体密度不变时,均可认为反应达到平
衡状态B.升高温度,甲中反应速率减慢,乙中反应速率加快C.乙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222SOg2SOgOg+-1ΔH=+19.8kJmolD.甲中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用2S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10.01
8molLmin−−【答案】D【解析】【详解】A.反应前后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恒容,由mρV=可知,甲、乙中气体密度始终不变,不能作为反应是否达平衡的依据,A错误;B.升高温度,两个容器中的反应速率都加快,B错误;C.两个容器最终达到等效平衡,由题意可知,若乙中平衡后SO
3继续分解直到分解完全,则会再吸收17.82kJ的热量,即0.2molSO3完全分解吸收的热量为1.98kJ+17.82kJ=19.8kJ,故2molSO3完全分解,其焓变应为+198kJ·mol-1,
C错误;D.甲中的反应放出17.82kJ的热量,与焓变值相比较可以知道,此时达到的平衡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17.82100%19.8kJkJ=90%,所以用S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10.290%0.018?L?min2L5minmolmol−−=,D正确;故选D。13.W、X、Y、Z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原子序数之和是Y的一半,m、n、p均是这些元素组成的常见二元气态化合物,常温下0.01mol·L-1p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01mol·L-1;X、Y、Z的单质分别为甲、乙、丙,其中乙能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X、Y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常温下都能使铁、铝钝化B.Y元素的氢化物能与其某种氧化物反应生成Y的单质C.实验室中可利用Q受热分解来制备nD.工业上用甲作原料来制备元素X的最高价含氧酸【答案】B【
解析】【分析】乙能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则乙为S,Y为S元素;常温下0.01mol·L-1p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01mol·L-1,则p为HCl,Z为Cl元素;W与X的原子序数之和是Y的一半,则W、X分别为H、N元素。结合图中的转化关系,可得出W、X、Y、Z分别为H、N、S、Cl,m
、n、p分别为H2S、NH3、HCl,甲、乙、丙分别为N2、S、Cl2,Q为NH4Cl。【详解】A.由分析可知,元素X、Y分别为N、S,二者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可能为浓的HNO2、H2SO3,常温下它们不能使铁、铝钝化,A不正确;B.Y元素的氢化物为H2S,能与其某种
氧化物SO2反应,生成S单质和水,B正确;C.Q为NH4Cl,受热分解为NH3和HCl,遇冷后又化合为NH4Cl,实验室中不能利用NH4Cl受热分解来制备NH3,C不正确;D.甲为N2,性质非常稳定,工业上常用NH3作原料来制备元素HNO3,不用N2作原料,D不正确;故选B
。14.利用SCR技术可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NOx排放。SCR工作原理为尿素[CO(NH2)2]水溶液热分解为NH3和CO2,再利用NH3转化NOx,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转化NO2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6NO
2=催化剂7N2+12H2OB.转化器工作过程中,当转移0.6mol电子时,会消耗4.48LNH3C.尿素水溶液热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该装置转化NO时,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3【答案】B【解
析】【详解】A.根据装置所示,氨气和二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因此转化NO2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6NO2=催化剂7N2+12H2O,故A正确;B.转化器中NH3与NOx反应,氨气是还原剂,氨气中氮元素化合价由-3变为0,1molNH3完全反应转移电子3mo
l,当转移0.6mol电子时,会消耗0.2molNH3,没有给定气体的存在状态,所以消耗NH3的体积不一定为4.48L,故B错误;C.尿素水溶液热分解反应CO(NH2)2+H2O=CO2+2NH3,无元素化合价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D.该装置
转化NO时,反应方程式为:4NH3+6NO=催化剂5N2+6H2O,所以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3,故D正确;故答案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计58分。15.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图是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氯气的装置图。(1
)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2)②的作用是_________,③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3)⑤中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4)“地康法”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如下所示:①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②已知催化剂需参与反应改变反应路径,是前
一反应的反应物,后续反应的生成物。则该反应的催化剂是_________。【答案】(1)MnO2+4HCl(浓)ΔMnCl2+Cl2↑+2H2O(2)①.除去Cl2中的HCl②.浓H2SO4(3)Cl2+2OH-=Cl-+ClO-+H2O
(4)①.CuO+2H+=Cu2++H2O②.CuO【解析】【分析】①中分液漏斗中是浓盐酸,圆底烧瓶中为固体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气;②为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氯化氢气体,③为浓硫酸除去氯气中水蒸气,④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⑤是尾气处理,用氢氧
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小问1详解】①中为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锰、水,反应方程式:MnO2+4HCl(浓)ΔMnCl2+Cl2↑+2H2O;【小问2详解】的生成氯气中含有挥发的氯化氢气体和带出的水蒸气,制取纯净、干燥
氯气,则②为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氯化氢气体,③为浓硫酸除去氯气中水蒸气;【小问3详解】氯气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水,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小问4详解】①反应I为HCl和氧化铜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离子方程
式为CuO+2H+=Cu2++H2O;②反应中氧化铜被消耗后又生成,故该反应的催化剂是CuO。16.某化学课外小组在制备()2FeOH过程中观察到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该小组同学对产生灰绿色沉淀的原因进行了实验探究。已知:检验溶液中的2Fe+可
用()36KFeCN溶液,2Fe+与()36FeCN−反应生成蓝色沉淀。Ⅰ.甲同学猜测灰绿色沉淀是()2FeOH和()3FeOH的混合物,设计并完成了实验1和实验2。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1向142mL0.
1molLFeSO−溶液中滴加10.1molLNaOH−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液面上方出现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变为灰绿色,长时间后变为红褐色实验2取实验1中少量灰绿色沉淀,洗净后加盐酸溶解,分成两份。①中加入试剂a,②中加入试剂b①中出现蓝色沉淀,②中溶液未变成红
色(1)实验1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实验1中加入维生素C溶液是利用了该物质的___________性,实验2中检验3Fe+加入的试剂b为___________溶液。
(3)实验2的现象说明甲同学的猜测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Ⅱ.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2FeOH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猜测灰绿色可能是()2FeOH吸附2Fe+引起的,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实验5。编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号实验3向110mL4molLNaOH−溶液中逐滴
加入140.1molLFeSO−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带有较多灰绿色)。沉淀下沉后,部分灰绿色沉淀变为白色实验4向110mL8molL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140.1molLFeSO−溶
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无灰绿色)。沉淀下沉后,仍为白色实验5取实验4中白色沉淀,洗净后放在潮湿的空气中(4)依据乙同学的猜测,实验4中沉淀无灰绿色的原因为___________。(
5)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5的实验现象,间接证明了乙同学猜测的正确性,则实验5的实验现象可能为___________。Ⅲ.该小组同学尝试用如图装置制取()2FeOH。(6)为了制得白色()2FeOH沉淀,在上述装置中加入试剂,塞紧塞子后,应
先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止水夹K,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止水夹K,最终可在___________(填“A”或“B”)中观察到白色沉淀。【答案】(1)()()22234FeOH2HOO4FeOH++=(2)①.还原②.KSCN或硫氰化
钾(3)不正确(4)NaOH溶液浓度高,反应后溶液中2Fe+浓度较小,不易被吸附在()2FeOH表面(5)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中间过程无灰绿色出现(6)①.打开②.关闭③.B【解析】【分析】Ⅰ.通过检验灰绿色沉淀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中是否含Fe3+、Fe2+确定产生灰绿色沉淀的原因。Ⅱ.通过控制Fe2+的浓度确定产生灰绿色沉淀的原因。Ⅲ.制取Fe(OH)2要避免与O2接触,故先打开K,滴入稀硫酸与A中铁粉反应产生的H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创造还原性氛围,然后关闭K,反应生成的H2将A中生成的FeSO4
压入B中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Fe(OH)2。【小问1详解】实验1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小问2详解】由于Fe2+具有还原性,易被空气中O2氧化,而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防止Fe2+被氧
化,故实验1中加入维生素C溶液是利用了该物质的还原性;实验2中检验Fe3+加入的试剂b为KSCN溶液。【小问3详解】实验2的现象①中出现蓝色沉淀,②中溶液未变成红色,说明灰绿色沉淀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
含Fe2+、不含Fe3+,灰绿色沉淀中没有Fe(OH)3,则甲同学的猜测不正确。【小问4详解】实验4中所用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实验3的两倍,依据乙同学的猜测,实验4中沉淀无灰绿色的原因为:NaOH溶液浓度高,反应后溶液中Fe
2+浓度较小,不易被吸附在Fe(OH)2表面。【小问5详解】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5的实验现象,间接证明了乙同学猜测的正确性,没有吸附Fe2+时Fe(OH)2在潮湿的空气中直接变成Fe(OH)3,则实验5的实验现象可能为: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中间过程无灰绿色出现。【小问6详解
】为了制得白色Fe(OH)2,要避免与O2接触,故在图示装置中加入试剂,塞紧塞子后,应先打开止水夹K,利用Fe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H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止水夹K,利用反应生成的H2将A中生成的Fe
SO4压入B中,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Fe(OH)2沉淀,最终在B中观察到白色沉淀。1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除去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与浓硫酸共热制取SO2并完成相关性质探究(不考虑水蒸气)。(已知:C+2H2SO4(浓)ΔCO2+2SO2↑+2H2O)(1)有同学认为制得的SO2中可
能混有杂质,其化学式为_________。为验证气体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2)为验证并吸收SO2,装置B中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_;装置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3)装
置H的作用为_________。兴趣小组设计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4)能验证SO2具有氧化性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为验证SO2的还原性,取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方案Ⅰ:向第一份溶液加入
品红溶液,红色褪去;方案Ⅱ:向第二份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方案Ⅲ: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5)上述方案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Ⅰ、Ⅱ或Ⅲ);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
__________。(6)如果用硫酸溶液和23NaSO固体反应制取2SO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拟用以下方案测定空气中2SO含量(假设空气中无其他还原性气体)。(7)实验中若通过空气的体积为33.
6L(标准状况下),最终所得固体质量为0.233g,通过计算确定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是________。(结果精确到0.001%)【答案】(1)H2、CO2(2)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②.验证二氧化硫是否被吸收
完全(3)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干燥管而影响杂质气体H2的检验;(4)a试管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5)①.Ⅱ②.-2-+2224SO+Cl+2HO=2Cl+SO+4H(6)平衡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间的压强,使液体能够顺利滴下(7)0.067%【解析】【分析】装置A是浓
硫酸和铁钉的反应装置,装置B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硫,装置C中的品红溶液用来检验二氧化硫是否吸收完全,避免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装置D盛装澄清石灰水,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装置E中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气体,装置F和G是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氢气,装置G中无
水硫酸铜用来检验生成的水蒸气,装置H用来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干燥管。【小问1详解】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加热条件下能与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逐渐变稀,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制得的二氧化硫中可能混有的杂质是H
2和CO2;【小问2详解】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为紫色,且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二氧化硫,为验证并吸收二氧化硫,装置B中的试剂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装置C中的品红溶液的作用是验证二氧化硫是否被吸收完全;【小问3详解】由以上
分析可知,装置H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干燥管而影响杂质气体H2的检验;【小问4详解】足量二氧化硫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S沉淀,反应中SO2的硫元素化合价降低,表现氧化性,则a试管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而二氧化硫通入氯水中,氯水褪色是二氧化硫还
原性的体现;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反应中二氧化硫表现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小问5详解】方案Ⅰ:向第一份溶液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可能是氯水中含有的次氯酸使品红溶液褪色,故方案Ⅰ错误;方案Ⅱ:向第二份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的生成是二氧化硫在酸
性情况下,被氯水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2224SO+Cl+2HO=2Cl+SO+4H,其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方案Ⅱ正确;方案Ⅲ: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
能是氯水中的氯离子和硝酸银生成的白色沉淀,故方案Ⅲ错误;故答案为:方案Ⅱ;【小问6详解】a导管连接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其作用是平衡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间的压强,使液体能够顺利滴下;【小问7详解】0.233g固体为硫酸钡,其物质的量为0.233g=0.001mol233g/mol,根据S原子
守恒可知,n(SO2)=n(BaSO4)=0.001mol,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硫的体积为0.001mol×22.4L/mol=0.0224L,则空气中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为0.224L100%=0.067%33.6L。18.请根
据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回答下列问题:(1)X对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2)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关于“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主要用于检验是否有含硫元素的有毒物质。其反应原理之一为:Ag+X+O2→Ag2S+H2O(反应未配平),已
知:Ag2S为一种不溶于水的灰黑色固体。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当银针变黑时,说明所检验的物质中可能有毒B.银针验毒时,Ag被氧化C.X在上述验毒反应中作还原剂D.上述验毒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3)Y转化为Z可以选择下列
试剂___________。A.酸性KMnO4溶液B.FeCl2溶液C.NaOH溶液D.X水溶液写出你所选试剂将Y转化为Z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4)若N是CuSO4,某同学设计了甲和乙两种方法制备:甲:4CuCuSO⎯⎯⎯→浓硫
酸△乙:2O4CuCuOCuSO⎯⎯→⎯⎯⎯→稀硫酸△的①写出甲方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②甲和乙方法更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_(答两点)。(5)已知空气中SO2的最大允许排放浓度不得超过0.
02mg•L-1,可通过下列装置定量分析空气中SO2的含量。该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测定原理为SO2+I2+2H2O=H2SO4+2HI,若从气体通入起计时直到广口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结束,用时9min。已知空气的流速为200m
L•s-1,则该地空气中的SO2含量是___________mg•L-1(结果精确到0.001)。【答案】(1)H2S(2)CD(3)①.A②.2224245SO+2MnO+2HO=5SO2Mn4H−−++++(4)①.24422Cu+2HSO()CuSO
SO2HO=++浓②.乙③.没有污染性气体生成,硫酸利用率高(5)0.015【解析】【小问1详解】X中硫元素为-2价,属于氢化物,对应的物质为H2S;【小问2详解】配平方程式为:4Ag+2H2S+O2=2Ag2S+2H2O,据此分析;A.硫化氢有毒,当银针变黑时,说明所
检验的物质中可能有毒,A正确;B.根据反应可知,银针验毒时,Ag被氧化,B正确;C.H2S在上述验毒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不是还原剂,C错误;D.上述验毒反应中O2是氧化剂,Ag是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
的量之比为1∶4,D错误;故选CD;【小问3详解】Y中硫元素化合价为+4价,Z中硫元素化合价为+6价,可知Y转化为Z需要选择氧化剂,故选A;转化的离子方程式为:2224245SO+2MnO+2HO=5SO2Mn4H−−++++;【小问4详解】①铜与浓硫酸
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422Cu+2HSO()CuSOSO2HO=++浓;②甲和乙方法更合理的是乙,理由是没有污染性气体生成,硫酸利用率高;小问5详解】根据SO2~I2,通过的空气中含SO2物质的量为0.05L×5×10-4mol/L=2.5×10-5mol,9mi
n共通过空气9×60s×200mL•s-1=108L,则该地空气中的SO2含量是52.510mol604g/8Lmol1−0.015mg•L-1。19.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量,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能量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盐酸与3NaHCOB.()22BaOH8HO晶体和4NHCl晶体反应C.Zn和稀硫酸反应D.KOH溶液和稀硝酸反应(2)由下图的能量转化关系可知生成16g3CHOH(l)需要_______
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____kJ能量。(3)下图为1mol2N(g)和1mol2O(g)充分反应生成2molNO(g)的能量变化图。若断裂1molNO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___________能量。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
总能量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4)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①某同学选用装置I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中加入了适量()2BaOH溶液与稀硫酸,U形管中可观察到
的现象是___________。②上述3个装置中,能探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装置是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答案】(1)CD(2)①.放出②.45.5(3)①.632kJ②.低于(4)①.左端液面降低
,右端液面升高②.I、Ⅱ【解析】【分析】(4)想要证明某个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利用一定量的气体能产生热胀冷缩现象予以证明。装置Ⅰ中,乙是一个密闭体系,存有一定量的空气,会随着甲中反应产生热胀冷缩现象,装置Ⅱ中,丁是一个密闭体系,存有一定量的空气,会随着丙中反应产生热胀冷
缩现象,装置Ⅲ是敞开体系,故装置Ⅰ、Ⅱ能证明某个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小问1详解】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所有的中和反应,金属和酸的反应,金属和水的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等。A.盐酸与3NaHC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A不符合;B
.()22BaOH8HO晶体和4NHCl晶体反应是吸热反应,B不符合;C.Zn和稀硫酸反应是放热反应,C符合;D.KOH溶液和稀硝酸反应是放热反应,D符合;选CD。【小问2详解】由图知,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因此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2mol3CHOH(l)需要放出(510-419)kJ=91kJ能量,则生成16g即1mol3CHOH(l)需要放出45.5kJ能量。【小问3详解】破坏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由图知,若断裂1mol
NO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632kJ能量。破坏1mol2N(g)和1mol2O(g)需要吸收的总能量为946kJ+498kJ=1444kJ,生成2molNO释放能量为2×632kJ=1264kJ,吸收的能量大于放出的能量,因此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的反应
是个吸热反应。则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问4详解】①装置I中,甲试管()2BaOH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放热,则乙中气体受热膨胀,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左端液面降低,右端液面升高。②据分析,上述3个装置中,装置Ⅰ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
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装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则能探究“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装置是I、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