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357.562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大学之道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大学之道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大学之道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大学之道.docx,共(11)页,357.5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fc4a529ef90262e46c8e38677a04e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学之道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之学的基本精神。

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我国历代许多仁人

志士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文学常识

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

,官至九江太守。他的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是很有道理的

名言。我们生活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道理,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但是古今不一定都相同呀!因此,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对自古以来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理论。——汤一介《

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

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

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写作背景《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

》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半部《论语》

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列为“四书”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

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相关知识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

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指《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

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复兴儒学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国社会遇到了什么问题,全世界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复兴儒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对问题有自觉性的思考,对问题有提出解决的思路,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才是有真价值的理论。名言警句《大学》名句①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

胖,故君子必诚其意。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③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④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⑤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⑦为人君,止

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⑧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白对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

“至善”境界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则

近道矣。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美好的。“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知止:知道目标所在。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古代那

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自身德行的人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要想端正自己心态的人,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而后知至,知至而后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

通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国治:国家治理得好。庶人:普通百姓。壹是:一概,一律。语言建

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1.一词多义(1)诚①知至而后意诚.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修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邹忌修.八尺有余③乃重修

.岳阳楼()()()(3)善①在止于至善.②京中有善.口技者③善.刀而藏之④素善.留侯张良()()()()(4)于①在止于.至善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5)以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6)则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入则.无法家拂士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义:今义:(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活用①在明.明德()②欲齐.其家者()③欲正.其心

者()④欲诚.其意者()(2)动词的活用①欲治.其国者()②知止.而后有定()4.句式积累倒装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2)物有本,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欲诚其意者,先其知。致知在物。(4

)自天子以至于人,是皆以修身为本。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1.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2.“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答:3.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答:4.[观点争鸣]“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

吗?答: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素材这样积累课内素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本文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修身”通俗地来说就是修身养性,即一个人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还要有良好的人品性格和道德修养;“齐家”不单单

是要管好一个家庭,更要使一个家庭兴旺和谐;“治国”从历史意义上来讲,就是要使每一个诸侯国都井然有序;“平天下”就是使全国的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远离战争和武力。儒家对人生道路这一个经典的描述在历代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经济社

会文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这种思想有利于公众坚持道德自律、守住道德底线;其次有利于培养公众厚德载物的意识,创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然后有利于公众诚信意识的培养;最后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年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从而能够积极地为“平天下”、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适用话题“修身正行”“个人与国家”“经典的力量”等。课外素材《礼记》中的名言警句①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③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④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

尚其功,以求处情。⑤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⑥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⑨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⑩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⑪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⑫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素材这样运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党员干部的“三种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

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情怀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以心灵的满足而不是功利的得失作为自己行为标准的品质。党员干部的情怀,主要体现在为国、为家、为民、个人的理想信念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为官从政者的情怀,如今党员干部也应该

具备这样的情怀,行动上做到严于律己、爱党爱国、敬业奉献。一是修身,党员干部应具备理想情怀。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关键少数,应具备高尚的情操,有着高尚的理想追求,简而言之,党员干部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党员干部的理想,应该彰显出“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公精神。具体到工作中来,一个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他的理想与追求,应该是贫困群众顺利脱贫,而不是个人事业的成功;一个身处高位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决策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划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人民群

众是否能得到实惠,而不是个人政绩是否突出。二是齐家治国,党员干部应具备家国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员干部应具备家国情怀,注重家风建设。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注重家风

建设,争当家风建设的“领头雁”。党员干部要争当“榜样典型”,做到“廉洁齐家”,同时,党员干部的家人也要争当“贤内助”,共建好家风。另一方面,党员干部既要爱家也要爱党爱国,要认识到国与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党

员干部应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做到敬业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三是平天下,党员干部应具备为民情怀。天下之事,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并不是说一名党员干部能够公而忘私、敬业奉献,就一定具有为民情怀。公而忘私、敬业奉献,是为民情怀

的前提,党员干部真正具有为民情怀,还需要有一颗同理心。党员干部具有同理心,才能够换位思考,了解群众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够将心比心,真正走到群众的心里。党员干部俯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才能够真正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相关主题阅读儒家的千古之谜——“格物致知”的解释“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但《大学》一文中只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做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两个词汇可供参照。那么怎样才是“格物”呢?对此,各家的解释就不一样了,让人难以找到标准。可是如果“格物”这个根本不立,人们如何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没

有正确的认识,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空谈了。所以这个“格物”是如何“格”的,还真的是学习儒学之前需要首先弄清楚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个解释把儒学当作了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科

学就能够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吗?很明显,科学研究和心性修养及国与家的管理是两回事。南宋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

乎其极……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朱熹的看法是探寻已知事物的特征,而后穷究事物的原理,并且追求探寻的极致,最后达到对事物的透彻了解。我们先不论朱熹的解释对不对,至少他的这种治学的方式是不切实际的,这一点在后学王阳明那里得到了证实。王阳明用朱熹的方法每天“格

”竹子,最后非但没有达到“表里精粗无不到”的境界,反而人先病倒了。之后,王阳明就对朱熹的看法产生了怀疑。很显然,这些解释都让人觉得有不尽然之处。其实,“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以解释,使儒学界争论达千余年,第一个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中“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

诚意正心”的基础,涉及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于先秦道家之学。第二个难处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朱熹指出的有缺文一说,虽承二程之脉,但绝不是无的放矢。正因为缺文难以补缀,遂使以后

诸儒往往各自随意发挥而强行解释,所以“格物致知”的解释成为儒学中的千古之谜。献给今天的大学生:什么是大学之道呢?开学在即,在莘莘学子走向大学之际,我们来重温《大学》里的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大学之道”这句古语,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首先解释一下“四书”的概念。“四书五经”这个词经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众多的经典书籍,其实,这个词里包括了一共十一种儒家经典著作。而其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经典,涵盖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自宋元以

来,这四部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莘莘学子的教科书。可以说,“四书”代表着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最主流的思想智慧。而《大学》,过去是在“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是《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什么叫“大学之道”呢?这里谈到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学府“大学”概念不是一回事。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

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着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所以《大学》开篇的“三纲领”,就是对于“大人之学”的三项总要求。今天我们的高校学生重温这句话,就是提醒全国所有已经迈过十八岁成人年龄、已经完成成人礼仪式的

青年学生,应该去真正成熟地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二)“在明明德”“在明明德”两个“明”字,前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每个人心中

都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因子。对此,孔孟之学坚持“人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里还是良善为主,所以后天的教育,就是依靠道德的引导把人性之善开发出来、鼓励出来、彰显出来、践行出来,让德善的力量在每一次观念抉择时都占上风。而与之相对的就是以儒家荀子为主的“

人性恶论”,在人心善恶的两面性上,他更强调的是人性中天生裹挟的恶之花,要改变人性需要“化性为伪”,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所以他教出的弟子,是韩非子、李斯这样典型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强调“法”的严整,就是不信任人性的自我管束,要用法的

手段来惩治人性之恶。那么,人性既然天生具有善恶两面,最合理、最成功的应对方法,就是采用“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既要依靠德善的引导来实现自律,又要依赖法治的约束来实行他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启迪人心的一种温暖力量与正面教育。一个人如果能学会审视自我,

能不断地朝着光明前进,那么,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所为,就是大学之道。(三)“在亲民”对于“亲民”一词,有不同的释读,理学家朱熹认为通“新民”,“亲”即为“新”,就是图新、向新、革新的意思,要不断改故

向新、不断自我求新。如果联系前面一词“在明明德”的要求来看,那么“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对“新”的重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一种文化心理,也是能使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在国家层面,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价值理念;在社会层面,有“日新之谓

盛德”的价值追求;在个人层面,有“温故而知新”的价值目标。“在亲民”,就是要求人通过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是以好的新我来覆盖旧我,是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来呈现革故鼎新的动态

。如果说“明明德”是内心源点,那么“在亲民”就是努力过程。有了光明的起点,有了日新的行进,还要有伟大的目标,——目标就是第三个词所指,“在止于至善”。(四)“在止于至善”“止”是达到,“至”是极度,“善”可理解为“好”,“

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任何完美境界当然都不存在,任何极致追求都很难实现,所以《大学》教导和提倡青年人的,是把对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当做理想目标来看待。有了宏伟的正义目标,有了坚定的价值理念,那么,只要人心向善一点

点,只要每天向新一点点,就是朝目标接近了一点点。既然《大学》是关乎终身的大人之学,那么,君子修行永远没有成人定格的完成时,大道之行永远没有停歇时。“在止于至善”,美好的理想设定、人格的完美追求,是让人

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境界的正面价值引导。所以,不要怪我们的古人要求太高,我们的文化,是很早就懂得了用正能量来激发人性向好的本能。理想的旌旗招展,催发了人生向新的永动力,让人心永不懈怠,永不老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生追求。在此,把这句重要古语送给广大青年学生,期待我们的“大学”出“大人”。无谓官职、只论品性的“大人”,是品格上的君子,是学

业上的才俊,是心理上的成人,是国家的真正栋梁。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