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含答案 .docx,共(12)页,2.40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eb85f774c158e997ed5fb636f0026d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六安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人们推测原始大气的成分接近于()A.现代大气成分B.月球的大气成分C.太阳的大气成分D.火山喷发产生的气体成分2.地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时间顺序
正确的排序是()①初期的岩浆时代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③原始海洋时代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动物的古生代⑤出现鸟类、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A.①③④②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⑤④D.③①④②⑤“地球变
暗”效应是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提出的与温室数应相件随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1954年以来,我国每过10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便下降约2%,这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成正相关。读图文材料,完成3~4题:3.图中与“
地球变暗”相关的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4.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是由于()A.①太阳辐射增强B.②云层反射作用增强C.③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D.④地面辐射消失如图为某地垂直方向上的等压面分布状况,读图
回答5-6题:5.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6.与M地相比,N地()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D.气温低、气压低读某地区等压线示意图,回答7~8题:7.雾霾多出现在水平方向静风的地方,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
的地点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8.下列关于图示信息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可能为晴朗天气B.乙地为上升气流C.丙地风力大于丁地D.甲地气压低于丙地暑假期间,小明到海边旅游,发现海滩上有大量原本生活在较深海底贝类的贝壳,同时看到远处海水总是在不停的起伏变化
,近岸地区海水起伏变化更加明显。据此回答9~10题。9.小明看到的海水起伏变化的现象属于()A.波浪B.海啸C.潮汐D.洋流10.下列海水运动的形式中,对人类破坏性最大的是()千米与A.风浪B.海啸C.潮汐D.洋流“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
热点,也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读下图,比较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环节的差异。据此完成11-13题:11.不透水路面与自然路面相比,不透水路面()A.下渗明显增多B.地表径流加大C.地面蒸发增D.地下径流增多12.为缓解“城里看海的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B.改造升级排水系统C.加快城市绿地建设D.提高透水路面比率13.下列有关水循环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③加剧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
平衡的矛盾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表层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14.下列关于该海域可能存在的现象是()A.②的洋流性质为暖流B.沿①洋流向南航行节省燃料C.每天发生两
次风暴潮D.①②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渔场15.下列四幅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与①附近海域分布基本一致的是()A.B.C.D.读我国某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图,回答16-17题:16.该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17.在我国哪一地区,最可能有这类地貌
分布()A.云贵高原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塔里木盆地流水的侧向侵蚀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和后退,尤其是在平原地区,这种作用的影响极为显著。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18-19题:18.该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
①19.图示湖泊的利用方式,科学性较低的是()A.利用河湖落差发电B.发展水产养殖业C.建立湿地型保护区D.留作河流分洪区壶穴主要是由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凹坑,壶穴易在强急流或瀑布前方形成。下图示意某喀斯特地貌区壶穴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20-21题:20.a时期壶穴形成地点()
A.地表起伏大B.含沙量大C.水温高D.地表多裂隙21.喀斯特地貌区有利于壶穴形成的条件是()A.降水更丰富B.地势落差大C.岩石抗蚀力弱D.全年气温较高地貌类型多样,规模差別较大。观察地貌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顺序,据此回答22-
23题:22.下列关于地貌观察要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观察地貌要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B.一般要采用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顺序C.每一项地貌特征都要实地观察D.观察某一处地貌时,只能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地点23.假如我们要观察一段河谷地貌,应该采取怎样的观察
方式()A.直接下到河谷近距离观察B.先选择高处观察,再走进河谷近距离观察C.坐在飞机上观察D.直接阅读等高线图或遥感影像杏仁桉是世界上最高的树种,主要生长在澳大利亚草原上,其经济价值很高。杏仁桉树干很少枝权,只有顶端才生长出枝叶且叶片侧面朝上,与阳光
投射方向平行。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被誉为“抽水机”,在热带湿润地区,又被称为“防疟(疟疾)树”。据此完成24~26题:24.杏仁桉叶片侧面朝上的主要原因是()A.增大与阳光的接触面B.滞留更多雨水C.减少水分蒸
发D.减少地面投影面积25.杏仁桉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颇受欢迎,主要是可以()A.排干沼泽B.增加地下水C.建造房屋D.增加木材26.推测在热带地区杏仁桉又被称为“防疟树”的原因是()A.杏仁桉提取的物质可治疗疟疾B.改善环境温度抑制蚊虫繁殖
C.降低土壤湿度减少蚊虫滋生D.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体抵抗力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27~28题:27.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A.生物B.气候C.地形D.成土母
质28.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壳逐渐加厚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
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29~30题:29.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气候B.地形C.生物D.成土母质30.保护与恢复东北平原黑土肥力的最合理的措施是()A.秸秆
还田、少耕、休耕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C.全面禁止一切耕作活动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二、综合题(40分)31.读地球内部圈层分布局部图,回答问题。(12分)(1)填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
C为___________;D为___________。(4分)(2)不连续界面G为___________(界面);S波自上而下通过G界面时如何变化:___________。(4分)(3)2019年10月16日19时37分
(北京时间),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的海域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5千米。推测震源最可能分布在A/B/C/D中哪一层:___________层。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初步地震参数判断,这次海底地震可能会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除了海底地震,还有什么原因可能会引发海啸:____
_______。(4分)3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1)沿A-F-B线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是:A森林、F___________、B荒漠;该变化主要原因是由沿海向内陆___________(条件)的变化导致的。(4分)(2)由D至
C植被类型变化依次是:D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A___________→C亚寒带针叶林。沿DC线植被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条件)的变化,(4分)(3)B处荒漠植被主要有哪些特征?(2分)
33.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下图中甲、乙、丙三个观测站各自的纬度位置不同,表层水温在17℃至27℃之间不等。(1)按纬度位置由高到低的顺序,对甲、乙、丙三个观测站排序,并说明理由。(4分)(2)据图描述海水温度
的垂直分布特点。(4分)(3)三个观测站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解释其成因。(2分)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既是方法,又是重要内容。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
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的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
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地理原理。(2分)(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_______(左/右)偏,纸片B向________
___(左/右)偏。(4分)(3)根据实验过程绘制示意图,并标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状况。(2分)六安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参考答案1、D解析:地球形成之初,地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气,缺少氧气,与火山爆
发时发出的气体相近。现代大气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月球没有大气层,太阳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故选D。2.A解析:地球演化之初是岩浆活动非常剧烈的熔炉,后陆地、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慢慢形成。蓝藻的出现改变了大
气的成分,出现了原始海洋中的鱼类,进一步演化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因此答案选择A。3.B4.C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地球变暗”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降,且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成正相关。因此,“地球变暗”主要
是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属于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B正确,A、C、D错误。4.二氧化碳増多导致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能够吸收从地面
到大气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进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太阳辐射的数量不受二氧化碳多少的影响,A错误;云层的反射作用也不受二氧化碳多少的影响,B错误;二氧化碳难以吸收太阳辐射,因此对地面辐射的影响不大,D错误。5.A6.B解析:5读图可知,M地等压
面向下弯曲,N地等压面向上弯曲,表明近地面M地气压低于N地,结合图中方向可知,MN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指向西,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风顺着水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形成东南风,因此M、N两地间的风向是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6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图中显示,M地等压面凹陷,N地等压面凸起,因此与M地相比,N地气压高,排除A、D;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近
地面低气压往往气流受热上升所致,近地面高气压往往是气流冷却下沉所致,因此与M地相比,N地气温低,排除C,B符合题意。故选B。7.B8.C解析:7.雾霾多出现在水平方向静风的地方。图中甲地、丙地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丁地位于低压槽附近,虽然等压线稀疏,气压差
不大,但是存在气压差,因此不会是静风地区。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气体的扩散,最容易出现雾霾,选B。8.甲地位于低压槽附近,天气多变,晴朗天气几率不高;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丙地与丁地
相比,丙地的等压线密集,故丙风力大于丁地;由图,甲地气压值高于丙地。据此分析选C。9.A10.B解析:9.海水受海风的作用和气压变化等影响,促使它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发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海上的波浪。波浪是一种
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起伏运动。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
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海水总是在不停的起伏变化”可以判断为波浪。排除B、C、D,故选A。10.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
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诚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呼啸的海浪水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次,摧毁堤岸,流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排除A、C、D,
故选B。l1.B12.A13.D解析:11.由图可知,与自然的路面相比,城市路面下渗量明显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面蒸腾作用减弱,共发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不能缓解城市内泛。故A
错误。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地表水的排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B正确。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滩,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C正确。提高透水砖路面的比率,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滩,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D正确。根据题意要求选择措施不可取的选项,故符合要
求的应是A。改选A。13.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也会出现枯记的。因此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①不符合题意。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流水作用不断敢造地表形态,故②符合题意。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故@不符合
题意。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故④正确。故选D。14.D15.A解析:14.由图中信息可判定,图示海域位于北大西洋。②洋流自北向南流动,性质为寒流,A错误;①洋流自南向北流动,因此向南航行为逆流,需耗用更多的燃料,B错误;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是由热带气旋、温
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不可能“每天发生两次”,C错误;①为暖流,②为寒流,二者交汇,海水搅动,营养物质被带到海水表层,饵料丰富,形成渔场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纽芬兰渔场,D正确。故
选D。15.根据海洋表层水温的南北变化规律判断,A、B两幅图越向北水温越低,应表示北半球洋流,①地在50°N附近,为北半球暖流。A处海水等温线向北弯曲,表明当地洋流向北流,且由高水温区流向低水温区,为暖流,符合题意。16.B17.D
解析:根据图示等高线特点,可判断该地貌为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等高线外凸的一侧,为沙丘的迎风坡。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该地盛行风向应为西北风。18.B19.A解析:18.据图中显示原理,平原地区河道因侧蚀不均匀,首先出现较小弯曲,然后弯曲程度越来越大,如
图①,随着弯曲程度变大,弯曲河道可能出现自然裁弯取直,如图③,栽弯取直后,新的较平直的河道,流速更快,排水更畅,原来弯曲河道逐渐被淤塞,被废弃形成牛扼湖,如图②。因此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①、3、②,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9.由于湖泊与河流分离,水位落差变
化小,水能资源不丰富,A错。可以利用湖泊发展水产养殖,B对。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区,C对。由于地势较低,可以留作河流分洪区,D对。故选A。20.D21.C解析:20.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
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读图a可知,近地表岩层产生节理、裂隙,是a时期壶穴形成地点。没有形成壶穴,地表起伏较小,排除A;含沙量、水温差异较小,排除BC,故选D。21.壶穴主要是由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
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凹坑,壶穴易在强急流或瀑布前方形成。喀斯特地貌区岩石抗蚀力弱,岩石容易被溶蚀,有利于壶穴形成。从图中壶穴的位置可以看出,降水、地势落差、全年气温影响较小。故选C。22.A23.B解析:第22题,观察地貌要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观察。观察某一处地貌时,根据需要可能选择多个地点进行观察。对于每一项地貌特征,不可能都实地观察,可以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第23题,要观察一段河谷地貌,应先选择一个高处,从宏观进行观察;然后下到河谷,进行微观观
察。24.C25.A26.C解析:24.生长在澳大利亚草原上,地处热带地区,蒸发旺盛,“只有顶端才生长出枝叶且叶片侧面朝上,与阳光投射方向平行”,叶片少且叶片与阳光平行,是为了减少阳光照射,减少水分蒸发,C正确,A错误。该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叶片与阳光平行不利于滞留更多雨水,B错误
。对减少地面投影面积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25.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被誉为“抽水机”,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有助于排干沼泽,形成耕地或作为其它用途,因此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颇受欢迎,A正确。会减少地下水,B错误
。沼泽泥沙淤积,地势较低,易积水,不利于建造房屋,C错误。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会影响其它木材生长,不利于增加木材,D错误。故选A。26.在热带湿润地区,又被称为“防疟(疟疾)树”。由于这种树的种植,沼泽地变成了干燥地,蚊子失去了滋生的环境,有效地防
止了疟疾的传播,当地人就给它起了防疟树”的美名。C正确。杏仁桉不能提取的物质可治疗疟疾,不能改善环境温度抑制蚊虫繁殖、不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体抵抗力,ABD错误。故选C。27D28.C解析:27.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
,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故D正确。28.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正确。土
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故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故B错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故D错误。29.C30.A解析:29生物除积极参与岩石风化外
,还在土壤形成中进行着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只有当母质中出现了微生物和植物时,土壤的形成才真正开始。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成熟土壤的形成是高等生物大量积累有机质为土壤提供肥力,故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0.秸秆还田、少耕、休耕是保护与恢复土壤最有效的措施,B项
与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无光,C项不切实际,D项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31.(1)岩石圈;软流层(每空2分,共4分)(2)古登堡(界面);完全消失(每空2分,共4分)(3)C;海底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每空2分,共4
分)32.(1)草原;水分(降水)(每空2分,共4分(2)(温带)落叶阔叶林;热量(温度、纬度)(每空2分;共4分)(3)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2分)33.(1)纬度位置由高到低依次为:丙、乙、甲。(2分)理由:三个观测站
的表层水温从低到高依次为丙、乙、甲,在相同经度位置的海域,纬度越高,海洋表层水温越低。(2分)(2)100m以内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降低速度很快);1000m以下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温度随深度增加降低速度
很慢);深层海水基本保持低温状态。(两点4分)(3)深层海水受表层海水的影响小,基本接受不到太阳辐射,也不会因蒸发消耗热量,故保持着低温状态。(2分)34.(1)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分)(
2)右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