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4)页,374.00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d5ec3fc22bf1c2358b756702c9263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阳一中2022年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1-40王娟41-43黄文龙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合计60分)1.商王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但是到了西周,周公旦辅佐成王代理政事
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这种变化反映出A.原始民主传统犹在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C.王权观念逐渐强化D.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2.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铭文、《尚书》等文本,语言艰深晦涩;战国时期的诸子文献、《战国策》等文本,语言通畅平达。这一变化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确立B.宗法观念的弱化C.专
制集权的形成D.贵族政治的衰落3.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征,见下表强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如秦始皇、汉武帝和明太祖等强势君主统治,加强君主个人专权弱势君主统治下的
中央集权以丞相或摄政之类的重臣为代表的中枢行政系统地位上升。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和清初顺治帝时期的多尔衮等人从行政上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群臣谏议,“政通人和”。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等,君主集权与行政中枢权力集中较为和谐同步运行据此可知,中国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A.呈现出君主专制强化与弱化相交织的趋向B.中央机构行政权大小不以君权强弱为转移C.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政治取向D.能全面体现统治集团群体共治的合理性4.秦汉时期官和爵分离,爵表等级地
位(政治的和社会的),官表政府职事,有官未必有爵,有爵未必有官,官职的重要性远大于爵位。这一做法A.适应了皇权专制集权需要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C.是对周朝爵位制度的继承D.有利于打破血缘宗法关系5.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公文往来、司法文
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法律制度细密严苛B.基层治理行之有效C.行政制度比较系统D.社会控制较为严密6.南朝梁代史学家刘昭认为,“岂周、汉之君多孝悌之性,晋
、宋之主禀豺狼之情?盖事势使之然也”。晋、宋统治者“未能革悛”,以致造成“朝行斯术,夕穷崩乱”“来事愈甚”的结果。这说明刘昭意在A.倡导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性B.强调治国理政要因势变通C.痛斥晋宋统治者残暴无道D
.彰显史学的资政教化功能7.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
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8.明代天顺始,内阁明确实行首辅负责制,此后内阁便形成首辅与次辅、群辅的层级结构与复杂关系。如张璁为首辅时,“事取独裁”,次辅李时
“不敢有所评议”,并“随孚敬(张璁)后,拱手唯诺而已”。夏言为首辅时,“当国专甚”,次辅顾鼎臣,“充位而已”。据此可知,内阁首辅制的设立A.源于皇权政治的需要与选择B.提高了中央机关的办事效率C.表明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导致中枢决策权力发生变化9.汉代《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
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被称为“以官存司”;而唐代《百官志》则是“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并将之概视为机构成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强化集权秩序的趋势B.权力分配趋向于合理C.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D.政府行政效率的降低10.如表是
美国历史学家麦希维克统计的中国两晋时期重要人物出身比例情况。据此推知,麦希维克认为这一时期麦希维克统计两晋重要人物出身比例简表大中正一品高官最高军职爵位继承皇后东汉26%27%27%-53.33%三国11%14%10%11%13.33%两晋63%59%63%39%33.33%(注:两晋时期的百
分比表示出自大族的比例,而三国和东汉的百分比表示两晋重要人物出自三国或东汉大族的比例。)A.官员流动机制削弱B.政治权力具有不稳定性C.政权交替非常频繁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加强11.读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秦汉郡、县二级制,后在郡之上
设州宋朝路、州、县三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五级制A.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C.地方自主权力不断扩大D.地方割据局面彻底消除12.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罗马国家元首。元首与元老院一起分管国家,把国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属元首,
一部分归元老院管辖,元首与元老院分掌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权。这一做法也被历任后继者接受和采纳。屋大维时期的这些统治措施A.奠定了近代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B.使贵族统治在罗马确立起来C.遵循了罗马共和时代的部分传统D.有利于罗马共和国对外扩张13.在古代雅典,官员每年要接受公民的10次信任投票,
一旦哪次不能通过,就会被暂停职务,接受调查,基甚至被审判。离任之时,还要再度接受总体审查。这一做法A.建立了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B.保障了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C.避免了官员执政腐败的可能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行14.据记载,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其公民人数从三万人降至二万一千人。罗马的公民人数
在公元前6世纪不过八万三千人,而到公元前319年时,公民人数已达到二十五万人。这主要说明A.人口数量关系国家兴衰B.古雅典比罗马更加理性C.古罗马比雅典更加民主D.政治实践影响国家发展15.中世纪西欧贵族向国王效忠的誓
言:“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的这类誓言可以说明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强调A.封建依附关系是一种领主约束附庸的契约B.封
建依附关系是一种对双方都有约束的契约C.封建依附关系是一种附庸对领主约束的契约D.领主与附庸之间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平衡的16.中世纪晚期,欧洲诸多君主国,统治者往往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厅和温莎城堡就是其中的典型。其主要用意是A.与
教会争夺城市控制权B.宣示王权合法性以加强王权C.争取新兴市民阶层支持D.保护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17.17-19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构建过程中
体现的共同特征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充分实践主权在民原则C.基本消除了阶级矛盾D.逐步向法治化国家过渡18.在德国,宣传代表工人阶级的社会民主党,1903年获得300万张选票,当时德国选民是900万,1912年又获得选票425万张。在英国,1918年英国工党发展成为自由党和保守党之外的
第三大政党,继而又取代自由党而与保守党轮流执政。20世纪一二十年代,拥有大众基础的法国社会党也迅速崛起。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工人运动发展主导了民主化进程B.西方普遍扩大选举范围推行普选C.德国工人阶级由此掌握国家权力D.政党是大
众政治参与的基本工具19.1791年12月,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起草的十条修正案通过,成为宪法的一部分。第二条修正案规定:纪律良好的民兵队伍,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实属必须;故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这一规定A.有效维护了
联邦政府的统一B.避免了政府对民众权利侵犯C.推动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建立D.埋下了社会治安混乱的隐患20.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反映了当时A
.政党政治的成熟B.民主政体的完善C.选官制度的革新D.政治体制的剧变21.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戊戌变法期间,他积极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他希望袁世凯建立政党政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又梦想段祺瑞再造共和,并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这反映了梁启超A.立宪派放弃建立君主立宪制初衷B.梁启超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C.北洋军阀内有维护民主共和势力D.知识分子紧跟时代
步伐思想嬗变22.如表所示为1913年4~12月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部分)。这从实质上反映了提案人提案内容蒋凤梧等针对(善后借款合同)提出质问:大借款的用途及财政善后计划书罗永诏等针对“尊崇
孔圣”和“举行祭孔典礼”的通令提出质问:祭孔典礼之命令违背信教自由之保证书A.改良与革命的两种方式B.司法与立法的权力之争C.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D.愚昧与科学的思想较量2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
、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B.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队伍的纯洁24.1941年11月,中央军委指示各地把人民武装(非脱产自卫队及民兵)作为与主力军、地方部队并列的根据地三大军事机构加强建设,并要求为其提供武器。据此,从边区到县、区、村各级迅速增设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即
“武委会”。“武委会”的成立A.极大增强了敌后抗战力量B.践行了独立自主的抗战方针C.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D.减轻了敌后抗战的经济负担25.如图是1948年由顾群创作的年画《豆选》,这幅作品反映了A.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建C.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开展D.民众踊跃的支援前
线作战2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该纲领的颁布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良B.确保了社会
主义制度的确立C.与中共工作重心转移相适应D.加速了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27.商鞅认为“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反对官员的“私善”,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将官员的为善行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这反映出
商鞅变法意在A.否定官员善行B.强化社会控制C.首倡官员尽忠D.轻视民众价值28.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
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29.北魏文成帝(公元44-465年)时期,云冈石窟的佛造像伴随着汉化改
革,穿上了褒衣博带的服装,面容、形体也有雄劲逐渐向清秀转变。这些清秀形象的形成A.继承了汉代雕塑的柔美风格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背离了鲜卑贵族的审美取向D.源自南朝文化的北渐30.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
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31.孙中山评价王安石指出“王安石所行的新法,就是民
生主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A.青苗法使政府获得利息B.市易法平抑了市场物价C.募役法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32.明朝嘉靖时期,实行“一条鞭法”,以银纳税。最开始在南直隶和江浙试行,较为
顺利,而后在北方推广,却出现了官员和农民共同抵制的现象。能够保障此政策有效合理施行的方法是A.建立统一的税收法律体系B.根据南北经济差异调整政策C.派遣宦官镇压北方的官民D.宣传纲常名教加强思想教育3
3.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位期间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大力整顿吏治,改革税制,权倾朝野。死后被抄家,没收财产,削夺官秩。张居正身前和死后的命运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内阁拥有决策权D.皇权的弱化34.维新变法失
败后,翰林院编修沈鹏上疏请立诛荣禄、刚毅、李莲英“三凶”。当时掌院学士徐桐两次严拒了沈鹏之请,沈鹏一气之下把奏章送到了《国闻报》发布,震动朝野。这一事件反映了A.中央决策机构成为了摆设B.封建士大夫的个人担当C.维新派政治影响并未减
弱D.维新变法促使民众觉醒35.1898年9月,慈禧废除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致函国务卿指出: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据此可知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B.西方列强力图干预中国内政C.传统外交体制的近代化D.部分西方人士认同
维新变法36.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37.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期间,一方面启用康、梁,另一方
面却赞赏《劝学篇》。百日维新所颁布的新政内容,也没有超出张之洞《劝学篇》所主张的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维新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B.维新变法得到了各派支持C.光绪帝变法立场不坚定D.维新变法仍具有保守性38.有人认为:辛酉政变在晚清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清王朝从此进入了慈禧太后的时代。这是个不同于嘉道以来不思改革、墨守成规,在中世纪徘徊的新时代,这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自我封闭而力图面向世界的新时代其理由是,这个时代A.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兴名臣,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B.慈禧太后推动改革变法开辟了晚清
历史发展的新篇章C.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D.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等多次打断中国近代化39.清末新政中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北洋政府统治的
十多年间,先后制定了12部宪法性文件;南京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等多部宪法。以上材料说明A.政府的民主化程度日益加深B.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民心C.中国的宪政观念在不断增强D.晚清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善40.1979年8月蛇口港动工,为加快工程进展的速度,承建方作出规
定:每人每个工作日定额运泥55车,完成定额每车奖2分钱,超过定额每车奖4分钱。规定实施后不少工人的劳动量由每工作日20—30车猛增加到80—90车。“四分钱奖金”反映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巨大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健全C.私营企业成为深圳的主导经济D.体制的打破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汉时期,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其下设县丞、县时。县令掌治民,统管一县行政、司法、教化等事务,县丞“署文书,
典知仓狱”,县尉“主盗贼”。县丞、县尉是县令的佐贰官,但各有自己的属官,可独立行使其职权,县尉甚至还有独立的治所。县中重大文件往往需要县令与县丞共同签署。有时县尉也可以参与人事任命、财政管理,县令、县丞也可以参与捕盗行动。——
摘编自安作璋等《秦汉官制史稿》材料二明清时期,县长官称知县,下设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然而,事实上县政不论大小几乎概由知县包办。县丞、主薄虽然各有职责,但总体而言:“佐贰官居次而辅政者也,皆当饮敬长官、友爱幕宾,凡事务听长官判断,不可僭越,有伤礼体。”时人认为州县官
易造福百姓,其理由就是:“其权专也。专则一,一则事事身亲,身亲则见之真、知之确,而势之缓急、情之重轻,皆思虑可以必周力行,可以不惑。”然而,县政事务繁剧,知县一人难以应付。为处理县政,知县一般都会自费聘请幕僚。幕僚各有所长,可帮助知县处理钱粮、刑名等具体事务,在县政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幕僚与知县为宾主关系,并非政府的正式官员,也不会承担相应责任,一切事务仍需知县裁决。与此同时,知县又时刻处于监察体系的监督之下。重要事务均需及时申奏,如果不奏不申,则会受到重罚。所以,在上级长官面前,知县往往委曲求全,甚
至百般奉承。——摘编自张德美《皇权下县——秦汉以来基层管理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县政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县政的变化(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4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具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苏陶《嘉祐集》卷1《审势》材料二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
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
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
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的表现(4分);并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地方治理的认识。(4分)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英国通史》材料二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
院选举产生;总统制定官制官规,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任免文武职员、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告大赦、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制度变迁”的过程。(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立法权是如何限制行政权的(6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临时约法》的进步性。(2分)南阳一中2022年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1.C【详解】根据
材料“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周公旦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太甲因暴虐无道,不理政务而被伊尹放逐,周公因周成王年纪小代理其职)两个时期比较而言,百姓对于“王权”本身的
出身是否正当更加关注,而非依据代理政事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原始民主传统无关,排除A项;周公的做法并未破坏宗法制,排除B项;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材料仅涉及到大臣代行统治者行政权之下百姓的态度表现,故“家国一体观念获认
可”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本由春秋时期语言艰深晦涩,到战国时期语言通畅平达,体现文本表达渐趋通俗化,这与贵族政治的衰落,士群体的壮大有关,D项正确;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血缘关系淡薄,宗法观念的弱化,破坏宗法制,排除B
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3.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权力由地方向中央集中,由中央向皇帝集中。表格中的内容体现了权力由地方向中央集中、向皇帝集中的趋势,说明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政治取向,故选C;ABD
都不能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与题意不符,排除。4.A【详解】爵表等级地位,官表政府职事,官爵分离可以减少贵族势力对国家政治的干预和影响,君主可以通过任命官职加强自己的专制权力,因此这一做法适应了皇权专制集权的需要,故选A;这一做法主要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而非适应中央集
权的需要,排除B;官爵分离不是对周朝爵位制度的继承,排除C;官爵分离和是否打破血缘宗法关系无关,排除D。5.C【详解】材料“其中有政令、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体现的是秦朝时
期的行政制度比较健全,C正确;材料不光是法律制度,A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基层治理行之有效的结论,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6.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岂周、汉之君多孝悌之性,晋、宋之主禀豺狼之情,盖事势使之然也”可知,在刘昭看来,历代君主不同的统治政策是由不同的实
际情况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刘昭认识到了客观情况所起到的决定作用)。但他们“朝行斯术,夕穷崩乱”的原因则是“未能革悛”以致造成“来事愈甚”的结果,意在强调治国理政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变通,概括起来就是统治者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相应的对治国
方针做出调整,B项正确;“倡导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性”只是材料中“周、汉之君多孝悌之性”的体现,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选项中的“残暴无道”属于统治者个人性情方面的表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资政”一般指帮助治理国家政务,
“教化”一般指教育感化,材料中刘昭强调“事势使之然”以及“未能革悛”的弊端,无法体现“彰显史学的资政教化功能”,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
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8.A【详解
】依据材料“明代天顺始,内阁明确实行首辅负责制,此后内阁便形成首辅与次辅、群辅的层级结构与复杂关系”可知明朝内阁实行首辅负责制以后,首辅的地位与权力空前加强,这主要源于皇权政治的需要与选择,离开了皇帝的支持,再显赫的首辅也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A项正确;内阁首
辅地位与权力的上升,与中央机关的办事效率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内阁的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且国家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CD项。故选A项。9.A【详解】从材料中汉至唐的记官和机构之间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更加注重机构与属官的统属关系,即政府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说明集权秩序更受到重视
,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权力分配内容,排除B项;“强干弱枝”主要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下,说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材料中主要体现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与材料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效率高低,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东汉到西晋时期,
最为重要的官职以及爵位和皇后出自大族集团的比例从下降到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枢政治权力具有不稳定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最为重要的官职以及爵位和皇后出自大族集团的比例从下降到增长,不能说明官员流动机制的削弱
,排除A项;政权的交替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属于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图表反映的是秦汉、唐朝、宋朝、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这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A项正确;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机构的调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汉、唐朝、宋朝、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的不断调整,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排除C项;D项“彻底消除”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故选A项。12.C【详解】依据所学,屋大维之前的罗马是共和制。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由共和变为帝国。依据材料,帝国初期,屋大维把一些权力分享给元老院,体现出共和时代政府与其他力量分享政权的做法,C项正确;奠定了权力分立的政治
基础的是民主制度的实践,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的本质是奴隶主贵族专政,排除B项;此时罗马已是帝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官员每年均需要接受公民的监督,这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运行,D项正确;材料涉及公民监督,但不涉及监
督机制,排除A项;材料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B项;C项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者公民人数的变化,与其实施的公民政策有直接关系,雅典实施了相对封闭的公民政策,如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不具有公民权等,使公民的人数下降,影响了雅典城邦的发展,古罗马实施了相对开
放包容的公民政策,使公民的人数提升,促进了罗马的发展,可见政治实践对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从公民人数的变化不同并不能断定古罗马与雅典民主程度的高低和两者的理性程度,排除BC项。故选
D项。15.B【详解】根据“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可知题干中的这类誓言既是领主约束附庸的契约,也是附庸约束领主的契约,而不是单方面约束的
契约,故排除A、C项;根据题意可知,贵族承认的国王的地位,而国王也要遵从贵族的地位,双方均对对方有所约束,故选B项;贵族承认国王为其最高领主说明领主与附庸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可能是完全平衡的,故排除D项。16.B【详解】根据“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可知君主国的统治者是所以
大力赞助艺术,是希望通过艺术宣扬王权,从而加强统治,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王权与教权的争夺,排除A项;大力赞助艺术并不能说明是在争取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和保护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排除CD项。故选B项。17.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7-19世
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构建过程中体现的共同特征是都有制定相关的宪法或者法案,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逐步向法治化国家过渡,故D项正确;美国没有君主专制,排除A;德意志帝国没有充分实现主权在民,其民主有较大的
缺陷,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矛盾仍然尖锐,排除C。18.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以来,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工人政党在不断发展壮大,反映了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普通大众也不断通过政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政党表
现为大众政治参与的基本工具,D项正确;民主化的发展不仅在于工人运动的发展,也受到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推动,A项错误;工人政党力量的扩大,不等于普选的实现,B项错误;结合材料,也不能得出德国社会民主党或工人阶级就掌握
了国家权力,毕竟二元制的德国,帝国议会作用相对较为有限,C项错误。故选D项。19.C【详解】宪法修正案规定民众有携带武器的权利,国家不得侵犯,这一规定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权利,有助于推动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C正确;A不符合史实,美国联邦制的维护主要通过宪法和联邦军队实现,排除A;B表述绝对,排除;
民众携带武器并不是社会治安混乱的根源,排除D。20.D【详解】据题意可知,党之所以成为科举的替代品,是因为科举已经被废除。再根据“民国初期”等信息可知这都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剧变,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政治体制的剧变,不能说明政党政治的成熟和民主政体的完善,排除AB项
;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并不是对选官制度进行革新,排除C项。故选D项。21.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梁启超自己评价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从维新变法到民国初期,通过不同的手段和行动,为探索中国的道路而进行不同形式的努力,这反映
了知识分子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了思想的嬗变,D项正确;放弃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有梁启超的改革行动,并非都是民主革命的信息,是其紧跟时代步伐思想嬗变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北洋军阀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2.C【详解】材料中蒋风梧、罗永诏等众议院议员
对(北洋)政府的借款用途、祭孔典礼进行质疑,这是一种民主宪政的理念,而当时的北洋政府实行专制,因此,这是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故选C项;材料中的质疑不是讨论改良和革命的方式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所述不是从法律的角
度,故排除B项;对祭孔典礼的质疑体现不出科学思想,故排除D项。23.B【详解】试题分析:国民革命运动是从1924年至1927年,而《中华苏维埃共国宪法大纲》是20世纪30年代颁布的,故C项说法错误;富
农等可团结为革命力量的阶级被错误打击,说明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B项正确;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而大纲里规定富农不能享有相关民主政治权利,划为对立阶级力量,故A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24.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武委会”的成立加强了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建设,提高了武装自卫能力,极大增强
了敌后抗战力量,A项正确;抗战期间中共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独立自主,排除B项;材料提的“武委会”成员主要是人民武装,无法体现广泛性,排除C项;材料属于军事策略,大生产运动才减轻了减轻了敌后抗战的经济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25.A【详解】图片信息是1948年农村解放区的民主选
举,采取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生动的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A项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排除B项;土地改革运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豆选》体现的是基层民主而非支援前线,排除D项。故选A项。26.C【详解】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致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对工作作凤的相关规定适应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作凤的要求,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
B项;材料中对国家机关工作作风的要求与加速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7.C【详解】根据材料“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
奉公’”“对君主效忠”可知,商鞅反对“私善”,提倡“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目的是首倡官员尽忠,加强君主权威,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否定官员善行,而是否定官员的“私善”行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对君主的效忠,和“强化社会控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官员要对君主效忠,没有体现商
鞅对民众价值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C项。28.C【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措施,该措施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C正确;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A排除;B是奖励军功措施的意义,排除;材料与历史传承无关,D排除。故选C。29.D【详
解】材料“云冈石窟的佛造像伴随着汉化改革,穿上了褒衣博带的服装,面容、形体也有雄劲逐渐向清秀转变”反映的是北魏的社会生活受到南方汉族政权的影响,反映了南朝文化的北渐,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汉代的继承,排除A;理学出现于宋代,排除B;材料
不能体现北魏之前的审美是什么,因此不能体现背离,排除C。30.B【详解】从材料信息看,王安石变法中,对儒学经典的重新解读是为了“一道德”,即统一人们的认识,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解读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程朱理学主流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王安
石变法是在北宋,排除A项;《三经新义》是对儒学经典的进一步解读和发挥,是变法派从儒学经典中找寻有利于变法的内容,不可能也没有超越儒学的范畴,不是新的理论,排除C项;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完
善科举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31.C【详解】根据材料“王安石所行的新法,就是民生主义的事实”,题目问王安石变法中能证明此观点内容,那么就要明白民生主义的概念,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这里面包含着孙中山关怀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生活福利的内容,募役法保证了农民
劳动时间契合了民生主义关怀劳动人民的意思,C项正确;青苗法使政府获得利息,不是关怀劳动人民,排除A项;市易法平抑了市场物价,受益者主要也不是农民,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不是关怀劳动人民的表现,
排除D项。故选C项。32.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的一条鞭法在北方遭到抵制,主要是因为经济重心男以后,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较大差异,所以为了顺利推行一条鞭法应该照顾南北方的经济差异而对政策进行调整,B项正确;应该根据南北差异进行税法的调整,而非建立统一的税
收法律体系和镇压北方的官民,更不可能通过思想教育消除这种差异,排除ACD项。故选B项。3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权力起伏主要和皇帝的信任有关,反映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选B,排除D;内阁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A;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排除C。3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戊戌政变后,维新派遭到镇压,但沈鹏不顾个人安危,一再要求诛杀“三凶”,这体现了封建士大夫的个人担当,B项正确;材料信息表明沈鹏善于利用舆论影响,并未体现中央决策机构的地位变化,排除A项;戊戌变法
失败后,维新派损失惨重,政治影响大为削弱,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维新变法促使民众觉醒,排除D项。故选B项。35.D【详解】“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说明维新变法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即便慈禧太后暂时阻挠了变法,最终也会实现维新变法最初的措施,这也说明部分西方人士
认同维新变法,D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根据康格的这句话无法看出西方列强力图干预中国内政和传统外交体制发生变化,排除BC项。故选D项。36.【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失败是1
89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无关,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外外患加剧的形势,不得不实行改革,于是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1905年新政更是废除了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所以很多读
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的现象,故C项正确;中国同盟会主要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37.D【详解】材料中光绪帝既用维新派的人又赞赏洋务派的著作,尤其是接受康有为等主张的光绪帝
推出的新政内容“没有超出张之洞《劝学篇》所主张的范围”,说明维新变法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D项正确;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所没有的,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光绪帝对维新思想和洋务思想的态度,得不出维新变法得到了各派支持的结论,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故选D项。38.C【详解】根据所学,辛酉政变是1861年,因此慈禧太后的时代是从1861年开始,因此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推动中国近代化,C项正确;洋务运动最后失败,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并没有打断
中国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3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清末新政开始,历任政府都颁布过相关宪法性法律文件,这说明中国的宪政观念在不断增强,C项正确;颁布宪法性法律文件不代表政府的民主化增强,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排除B项;法律体系包含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等,材料不能说明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40.D【详解】由材料可以看出“四分钱奖金”的实行,打破了传统的“大锅饭”观念,调动了
人们生产的经济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D项正确;A项错在时间不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项;B项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C项错在“主导”,1979年深圳经济特区刚开始发展,还
不能得出私营企业是其主导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41(1)分工较为明确:独立行使职权;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1点2分,3点任2点4分)。(2)变化:知县权力集中;县丞、主簿地位低下,无法制约知县;幕僚参与县政;知县受到严格监督;对上
级的依附加深(共5点任3点6分)。原因:地方治理的需要;中央集权的强化;监察体系的完善(共3点任2点4分)。【详解】(1)特点:根据“县令掌治民,统管一县行政、司法、教化等事务,县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县尉‘主盗贼’”得出分工较为明确:根据“县丞、县尉是县令的佐贰官,但各有自己的属官,可
独立行使其职权”得出独立行使职权;根据“县中重大文件往往需要县令与县丞共同签署。有时县尉也可以参与人事任命、财政管理,县令、县丞也可以参与捕盗行动”得出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2)变化:根据“事实上县政不论大小几乎概由知县包办”得出知
县权力集中;根据“佐贰官居次而辅政者也,皆当饮敬长官、友爱幕宾,凡事务听长官判断,不可僭越,有伤礼体”得出县丞、主簿地位低下,无法制约知县;根据“县政事务繁剧,知县一人难以应付。为处理县政,知县一般都会自费聘请幕僚”得出幕僚参与县政;根据“知县又时刻处于监察体系的监督之下”得出知县受到严格监督;根
据“在上级长官面前,知县往往委曲求全,甚至百般奉承”得出对上级的依附加深。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出于地方治理的需要;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监察体系的完善。42、【答案】(1)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权力分工过细,影响行政效率;政治风气因循保守;造成积贫积弱的局
面。(1点2分,任答3点6分)(2)表现:地方人事权较小;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形成严密的地方监察网络;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1点1分,3点4分);认识:地方治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统一多民国家的发展;地方治理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在中央集权前提下,给予地
方适当权力。(1点2分,2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1)据材料一“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吾宋制治,有具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可得防止了地方割据;据材料一“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可得权力分工过细,影
响行政效率,政治风气因循保守;结合所学可得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据材料二“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得地方人事权较小;据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
署会议制”可得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据材料二“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可得形成严密的地方监察网络;据材料二“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得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等。(3)本题要
求是地方治理,从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来看,地方治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统一多民国家的发展,从地方治理的背景来看,地方治理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从宋代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中央管得过多过死,导致积贫积弱,可得在中央
集权前提下,给予地方适当权力等。43、【答案】(1)1689年《权利法案》为君主立宪制奠定法律基础;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使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4分)(2)限制行政权:参议院可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
举产生;临时大总统的决议须经参议院同意;(1点2分,3点6分)进步性: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2分)【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起来;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
善使得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等使得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完善。(2)第一小问限制行政权,根据材料二“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得出参议院可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根据材料二“临时大
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得出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根据材料二“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宣告大赦、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得出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员、大赦、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等须经参议院同意。第二小问进步性,从《临时约法》是第一步资产阶级
宪法的性质、反君主专制的意义及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丰碑的地位等方面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