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docx,共(15)页,49.41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d0ff87ed298b9e75b9c5ca4eb3132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平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写得非常地闲静高远。“独怜幽草涧边生”,这个青草跟这个山涧真的可
以说是可爱,而且还可以听到“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一般的大众所追逐的都是声色犬马和功名利禄,不会注重到这样自然的美好的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带着雨声,晚上你听到雨声加上湖水,在山石上流过的声音是很急的,“急”,是雨的急,水流的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那个没有人注意的山
野之间的一个渡口的码头,有一只小船,因为今天下大雨所以那个渡船上没有人,于是小船自己就横在涧边了。一般说起来诗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属于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的外界景物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感官的感受表现的常常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人类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
层感受。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感动。第三个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这一类诗是超于写实、超于具体的情事以上,它使你不只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就是给你一个引申和引发。那么韦
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感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很强烈也不
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摘编自叶嘉莹《说中晚唐诗》)材料二:就韦诗的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自是一大特色,但若以此论《滁州西涧》,则犹嫌未足。《滁州西涧》语言堪称简淡,意趣则非闲雅所能尽括。那是貌似闲雅简淡,实则满怀忧愤的格调。韦应物早已送
走了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在写《滁州西涧》时,人世的不平,社会的险恶,宦海的浮沉,理想、抱负、失望、苦闷,一齐兜上心头。他不再慷慨疾呼、切直倾吐了。他将涌动于心的一切,都用那枝生花妙笔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
绘之中,那里跳动着的其实是一颗并不自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苏东坡说韦诗“寄至味于淡泊”,《滁州西涧》亦然。历来人们好将韦应物比陶渊明,但注重陶韦诗风相似者多,而深究二人气节相近者少。如陶渊明辞彭泽令千古传为美谈,那韦应物辞栎阳令也是该享令誉的。韦应物自有其不“等陶”处。建中二年,他
被任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接到任命,他立即“摄衣辞田里”,那“华簪耀颓颜”一语,于感慨之中溢露欣喜之色,便是明证。那一段“投迹在田中,日出照茅屋”“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的闲居岁月,他并不特别留恋难舍。而
这,始终是成年后韦应物思想的主流。(摘编自应德民《伤心人别有怀抱—韦应物〈滁州西涧〉解读》)材料三:站在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立场重新审视“诗言志”理念,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今天我们更注重从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层面来看待“诗言志”。“诗言志”作为贯穿我国长期文艺发展实践的基础命题,已经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涵,即它的核心在于指明为什么进行创作以及文艺创作主要传达什么的问题。不论“言志”曾经有着怎样的宗教仪式背景和政治伦理背景,这些都只是我们用来丰富“诗言志”理论的参照。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诗言志”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意义,但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一个文献上的“诗言志”观念,而是仍然充满
理论活力且具有很强实践指引意义的“诗言志”理念,而这必然是与当下的文艺创作活动密切相关的。其次,要注意到“诗言志”理念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诗言志”理念要在相关概念群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性、情、志在“诗言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三者统一于“诗言志”的理论框架之下。其中
,“性”既是情志的产生根源,也是情志活动的底层逻辑,具有根本性,而“情”面对的是当下,是眼前所见所闻所感,具有现实性。“志”是主体对客体以及自身的超越,“志”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志”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意义,如果没有“志”,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
人永远束缚于当下的局限性中。“志”,给予了人类孤独面对浩瀚宇宙的勇气,概而言之,对于文艺创作而言,可以说是出于“性”、显于“情”、成于“志”,三者缺一不可。最后,“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志”是文艺创作的源
动力,是文艺创作的主导,也是实现文艺价值的关键。“志”体现的是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度体认,包含着自觉的价值判断,指向的是未来的路径,它是主体意识最强烈的显现。“志”一旦形成,便有强烈的表达倾向与行动倾向。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核心在于主体在困顿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进而借创作来表达内心之志、实现内心之志,“言志”是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而“情”本身是散乱的,只有在某种“志”的引领下,才能汇聚成可以被表
达、被抒发的“情感之流”,才能进入文艺作品之中。今天,我们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强调“志”所代表的政治伦理观念,但“志”所传递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样是文艺作品必须要承载的重要使命。文艺作品不是仅仅吐露创作者内
心之“志”,还要试图提高“志”的层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文艺活动都要“言志”,但“言志”至少应该是具有“诗性”追求的文艺作品的核心目标。(摘编自罗家湘、林天泉《“诗言志”的理论内涵与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A.相较于五言诗,韦应物的七言诗写得更好,如他的七言绝句《滁州西涧》闲
静高远,写景给人一种言外的感受。B.材料二借用苏东坡“寄至味于淡泊”的说法,认为韦应物将自己不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C.韦应物与陶渊明二人在气节上有一定的相近之处,例如韦应物曾辞栎阳令,而陶渊明曾辞彭泽令。
D.性、情、志在文艺创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情”具有现实性,面对的是当下,是眼前所见所闻所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材料一中,作者借助于阅读《滁州西涧》的丰富感受,证明诗的第三个层次不只使读者感动,感
动之后还给读者一种言外的感受。B.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滁州西涧》表面上写的是闲雅简淡的实景,深层次上满怀忧愤的格调,这与材料一的作者的观点有所不同。C.材料三的作者通过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事例,论证了传统意义的“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的观点
。D.用材料三中的观点审视韦应物的诗,可以说,《滁州西涧》表达了一种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的“志”。3.下列诗句所言之“志”不符合积极用世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是(3分)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D.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某小学的学生正在学《滁州西涧》,假如你是班级的语文老师,你会提供哪些学习建议?请结合材
料简述。(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雪地猎狍梁晓声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
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
瞧他吧,傻狍子似的。”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一辆汽车在公路
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
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
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
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
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
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
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
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
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
。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
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我不
知说什么好。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
,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
做了。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了“我”的视
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狍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B.作者在介绍狍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两只狍子时,都很细致入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狍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C
.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狍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狍子有了新的认知。D.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狍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
对弱小者的惋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7.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面对此情景以及魏校长的正确分析,内心深感震憾,不知道如何回应。B.“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
他彻底放弃了猎杀狍子的打算。C.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狍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狍子,因为“我”也太累了。D.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8.魏校长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随着
事态的发展,他对狍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种变化。(4分)9.小说作者在这次”猎狍的经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狍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
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长文,字德俊。父颙,字伯元,犍为太守。长文天姿聪警,高畅敏识,治五经..,博综群籍。弱冠,州
三辟书佐。丁时兴衰,托疾归家,察孝廉,不就,遂阳愚。尝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刺史胡黑辟从事祭酒,长文阳发狂疾,步担走出门。黑累遣教请还终不顾还家养母独讲学。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
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长文才鉴清妙,泛爱广纳,放荡阔达,不以细宜廉介为意,亦不好臧否人物。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察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元康初,试守江原令。县收得盗马贼及发冢贼,长文引见诱慰。时适腊晦,皆遣归
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群吏惶遽,争请,不许。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将丧去官,民思其政,时人爱.而敬之。
大将军梁王彤及诸府并辟,长文曰:“吾从其先命者。”遂应彤招,为从事中郎。诸王公卿慕其名,咸与之交。愍怀太子死于许下,博士、中书论虞祔之礼①。长文议:“虞祭宜还东宫,以继太子者为主;配食②于颍川府君。”皆施行。除洛阳令
,长文见彤曰:“主者不庶几③,奏长文为洛阳令。”形笑答曰:“卿乃不庶几,非主者也。”固.辞不拜。益州乱,拜蜀郡太守,暴疾卒。时年六十四。(节选自《华阳国志》)【注】①虞祔之礼:虞祭与祔祭,虞为葬后之祭,谢为合
于先祖庙之祭。②配食:有功于国家的人,附祀于庙。③庶几: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黑A累B遣教请还C终不顾D还E家F养母G独
讲学。1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B.“皆行于时”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的“行”字意思相同。C.“时人爱而敬之”与“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
事》)两句中的“爱”字意思不同。D.“固辞不拜”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长文多次拒绝接受征辟,为了逃避做官,他甚至不惜托病和装傻。B.王长
文博爱众人,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不好评论人物。C.王长文认为传和经不同,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D.愍怀太子去世后,朝廷采纳并施行了王长文提出的虞祔之礼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尝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4分)(2)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4分)14.王长文对百姓进行礼法教化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
~16题。南征①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15.下列对这
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了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比、极目四望,枫树成林。B.颔联“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首联中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有先扬后抑的效果。C.颈联“南征日”对“北望心”,为
流水对,且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衬托出诗人对国家的失望。D.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正是诗人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以及悲剧命运的总结。16.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回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
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2)《无衣》中“?”两句,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的衣服。(3)李白《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
自己忧愤不平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①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②1921年,小蔡元培25岁的胡适撰写了《红楼梦考证》,③与
蔡元培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大同小异。④他毫不客气地把矛头对准了蔡元培,⑤说蔡元培的索隐是牵强附会,⑥认为蔡校长的研究走错了路。⑦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为目的,⑧曾到处搜查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胡适“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蔡元培也帮助胡适四处寻找此书,后来为他
借到了此书。这次,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胡适A,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胡适驳斥蔡元培的学术观点,蔡元培不但没有严词反驳,而且B,蔡元培这种举动无异于“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却又恰恰彰显出他的雅量。18.请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
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
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
那样轻快。“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说。20.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逗号的表现力。(4分)22.请
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2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巴尔扎克材料二: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
能坚持多久。—约翰生上述材料能够给追求卓越的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的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四平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
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相较于五言诗,韦应物的七言诗写得更好”错。原文说的是“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并不是说“韦应物的七言诗写得比五言诗更好”。)2.C(“论证了传统意义的‘诗言志’
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的观点”错。由原文可知,是论证了“‘言志’是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的观点。)3.D(A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胸怀天下的豁达胸襟。B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诗句引用典故,表现了对实现理
想的坚定信念。C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体现了报效国家的抱负。D项“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不符合积极用世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4.①首先对《滁州西涧》的好处加以分
析;②然后阐释诗的三个层次;③最后,点明这首诗属于第三层次。(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5.①抓关键字词,读懂诗歌,如“怜”“急”等字的理解;②从诗的三个层次入手,读出诗歌的景物美以及言外的感受;③知人论世,体会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背后作者忧愤不平
的心;④把握风格,就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是韦诗的一大特色;⑤比较阅读,与风格相近的陶诗作比较阅读;⑥观照当下,读活诗歌,用古人的“志”激励自己,提升思想境界。(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6.D(“惋
惜”错误,应是“怜惜”,此外,小说不只是表达了对动物的怜惜,更揭示了动物生命中的爱和自尊,表达了对弱小者生命的敬意。)7.C(“我们”坐在雪地上抽烟,默默地望着狍子,主要还是因为被它们感动了。)8.①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
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②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③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校长放下了
猎枪,他被感动了。(每点1分,答到三点再加1分,共4分。)9.①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②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
时视人和对视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③与下文公狍即使面对死亡也要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使人肃然起敬。(每点2分,如果答到其他点,言之成理则酌情计分。)10.CDG(原文标点:黑累遣教
请还,终不顾。还家养母,独讲学。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11.B(前者为流行,后者为遵行。)12.C(“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错误,原文“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
摭传”意思是“认为《春秋》有三传,且传和经是不同的,每当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就依据经书,指摘传文”,句中的“生”意思是“产生”“出现”,“讼议”是“争议矛盾的地方”,“据经摭传”是“依据经书,指摘传文”。)13.(1)王
长文曾经牵着猪到集市中乞讨,别人与他说话,他假装听不到。(“过”“乞”“伪”各1分,“人与语”省略句1分)(2)不久有了减免罪刑的命令,被宽恕的人没有不心怀感恩的,都停止作恶,说:“不能辜负了王长文。”(“寻”“宥”“辍”“负”各1分)14.①将孝子树立为榜样,来表彰他,以弘扬孝道。②佳节时
释放囚犯归家相聚,使其改过自新。(每点1分,两点3分)15.C(“更衬托出诗人对国家的失望”错,颈联第一句写了诗人年老多病向南行进,但“君恩北望心”意为一颗向北的心永念皇恩,可见诗人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一心报国的情怀。)16.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
,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苦无知音:多年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
欢谑18.A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B还主动帮胡适找证据(每处2分)19.③“大同小异”修改为“截然不同”;⑦删去“为目的”(或将“为了”修改为“以”);⑧“搜查”修改为“寻找”(或“搜寻”)。(每处2分,全部修改正确得6分,其他修改方法正确亦可
)20.两词都有“一排一排”的意思,但“一排又一排”加一“又”字,表现出波浪一排一排之间有时间间隔,准确地表现了波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涌上岸的动态;(2分)而“一排排”表现的是停泊在码头的轮船静态地排在一起的被态,更多地表现了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
接的特点。(2分)21.①逗号使“看”独词成句,领起下文四句,引起读着关注;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大海气势雄壮、碧蓝美丽;③读来简洁有力,使上下文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④停顿加长,增强现场感。(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22.第一个“对”有“对待”之意,第二个“对”有“向”“跟”“和”之意。
(2分)23.【材料分析】材料一中的比喻“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揭示了人生中需要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以减轻负担,让自己更加轻盈和灵活。这给追求卓越的青年以启示,要学会舍弃那些阻碍自己发展和成长的因素,如负面情绪、消极思维等,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动。
材料二中的名言“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这启示了追求卓越的青年,要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并且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不轻易放弃。写作时可以侧重某则材料,也可以综合
两个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立意,即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需要平衡舍弃和坚持的策略。舍弃不必要的负担和阻碍,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和高效地追求目标;同时,坚持不懈地追求,可以让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强而有力。只有在舍弃和坚持的平衡中,才能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这给追求卓越的青年以启示,要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积极把握舍弃和坚持的平衡,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参考立意】①坚持,追求卓越的力量;②能够放弃是人生的大智慧;③平衡舍弃与坚持。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言文参考译文:王长文,字德俊。父亲王颐,字伯元,是犍为太守。长文天性聪明机警,为人通达精明能干,研
究五经,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二十岁时,州里多次推举他任书佐。适逢时局衰败,托病回到家中,被察举为孝廉,不接受,就装傻。王长文曾经牵着猪到集市中乞讨,别人与他说话,他假装听不到。郡里的长官刚到任的时候到王长文家表达敬意。到了里巷大门,他就跑出去了。请他回来,最终也没回来。刺史胡黑
征召他做从事祭酒,长文假装发狂生病,徒步挑担跑出家门。胡黑多次派人请他回来,最终也没回来。回到家中奉养母亲,一心研习学问。著有《无名子》十二篇,都是依据效法《论语》。认为《春秋》有三传,且传和经是不同的,每当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就依据经书,指摘传文,著有《春秋三
传》十三篇。又撰写了《约礼记》,除掉烦言列举纲要,总共十篇,都在当时流行。长文才华清新美妙,心胸博爱宽广,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不把周到详尽和清廉耿介放在心上,也不喜欢褒贬人物。有个孝子叫罗偶,侍奉父母非常孝顺,郡里察举他为孝廉,王长文把他立为榜样
来表彰他。元康初年,试行代理江原令的职务。县里收捕盗马贼和盗墓贼,长文接见并劝导抚慰。当时正逢腊月的最后一天,都遣送回家。牢狱中有以前的囚犯,也遣送回家,说:“教育感化不够,让你们这些人到了这种地步,是长官们的过错。腊祭会饮是庆祝祈福的节日,回去
之后和家人欢乐相聚,过完节后再回来。”群吏惶恐,争相请求不要这样做,没有应允。不久有了减免罪刑的命令,被宽恕的人没有不心怀感恩的,都停止作恶,说:“不能辜负了王长文。”王长文因为丧事将要离官,百姓都感念他的政绩,当时的人都爱戴并敬重他。大将军梁王司
马彤和诸府都征召他,王长文说:“我听从最先发布命令的。”于是答应了司马彤的征召,担任从事中郎。诸王公卿仰慕他的名声,都和他结交。愍怀太子死在许下,博士、中书一起讨论虞祭与祔祭之礼。长文说:“虞祭之礼应
该回太子东宫举行,由继太子主要负责;以颍川府君的身份接受祭。”这些建议都得到了施行。被授予洛阳令的官职,王长文拜见司马彤说:“主事的人不是贤人,保奏我担任洛阳令。”司马彤笑着回答说:“你不是贤人,不是主事的人不是贤人。”王长
文坚决辞谢不接受。益州发生祸乱,被授予蜀郡太守的官职,突然得病去世。当时的年龄是六十四岁。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