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249.894 KB
  • 2024-10-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249.89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5d524f82b087dcd1e86ba4bc6e77f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射洪中学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1.2021年,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燕国都城所在地)考古工作对遗迹形制有了新发现:成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4处,大型水井7处,最大水井的井圹夯土宽度超过30米,深逾10米,大型水井的附近存在高等级建筑的可能

性很高;另有新出土的成组的铜车马器、镂空有銎铜戈等表现出多元的文化因素。这些发现可用以佐证()A.西周燕都城市功能分区发展成熟B.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华文化整合C.西周冶铜和钻井技术已相当普及D.西周燕都的组织模式和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成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4处,大型水井7处,最大水井的井圹夯土宽度超过30米,深逾10米,大型水井的附近存在高等级建筑的可能性很高;另有新出土的成组的铜车马器、镂空有銎铜戈等表现出多元的文化因素。

”可知,根据遗址的发掘,在西周的燕都,其建筑规模较大,另外出土了成组的铜车马器等表现多元的文化因素,说明西周燕都的组织模式和治理能力较强,D项正确;根据材料描述,只是在推测存在高等级建筑的可能性,而非城市功能分区发展成

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中华文化整合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定冶铜和钻井技术已存在,而无法判定相当普及,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图为山东嘉祥县洪山村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石,画面中,“工匠左膝跪地,

右脚踩着轮牙,右手执斧或锤,左手执凿,正为轮牙凿卯;其右有一车轮的半成品,毂、牙间装有十四根车辐,而轮牙仅安装一半,轮上方墙上悬挂二牙条;工匠后一妇女背负一小孩,右向执轮牙站立”。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嘉祥洪山制轮图A.家庭制轮手工业的生产状态B.手工业发展推动商贸发展C.传统制轮手工业技术较成熟D.手工业技术分工更加细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题干材料“工匠……执斧或锤,……正为轮牙凿卯

;……有一车轮的半成品”可知,画像石反映工匠制轮的场景,也即生产状态,根据材料“工匠后一妇女背负一小孩,右向执轮牙站立”可知是家庭制,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车轮生产,不涉及贸易,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制轮手工业使用凿、锤等工具,采用榫卯技术,但不能反映整个车轮生产过程和工艺,不能断定技

术较成熟,排除C项;画面主要描绘车轮生产的某一环节,工匠也从事同一个生产环节的工作,看不出技术分工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3.据史料记载,宋太祖亲自为精通天文历法的官员王处讷编制的新历作序并赐名《应天历》;宋徽宗奖励注释考证了当时通行《算经》的算学生武仲轩;朝廷出台一系列制度,根据

医者的水平和成就予以奖励。这反映了宋代()A.科技水平超越前代B.科学技术非常发达C.政府重视科技发展D.科学技术服务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应天历》属于历法,《算经》属于数学,医者成就属于医学,材料所述的

皇帝作序、政府奖励等举措体现重视科技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将宋朝科技与前代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宋代科技领先和取得重大成就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排除D项。故选C项。4.汉江中游的樊城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饱受水患困扰,堤防建设一

直是地方市政建设的重点。如表为1828年樊城商业会馆在筑堤工程中的捐款情况一览表,据此可知清代商业会馆()会馆名捐资数目会馆名捐资数目山陕会馆江西会馆黄州会馆福建会馆江苏会馆抚州会馆湖南会馆3712串

900文1810串575串900文448申900文149串100串100串武昌会馆徽州会馆汉阳会馆怀庆会馆韩城会馆泾县会馆合计2075串700文1105串400文468串500文404串600文120串100串11170串900文A.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交

流B.参与维护城市社会秩序C.辅助城市公共事业建设D.兼具地域和行业的属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材料表明樊城

饱受水患困扰,清代很多的商业会馆都捐款支持城市的堤防建设,可知清代商业会馆辅助城市公共事业建设,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代很多商业会馆支持樊城堤防建设,不涉及全国各地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代很多商业会馆支持樊城堤

防建设,不涉及维护城市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代很多商业会馆支持樊城堤防建设,不具有地域性,排除D项。故选C项。5.有学者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外交权的演变趋势绘制了下图,这说明()A.近代民主政治有所发展B.晚清中央政府权威削弱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

扩大D.地方与中央已分庭抗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鸦片战争后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示意图,可得出地方外交权限扩大,受到的控制监督减弱,地方外交自主权的扩大

反映中央集权的削弱,B项正确;题干所述主要讲外交而非民主,排除A项;题干所述主要涉及地方外交权力而非行政权力,排除C项;清末中央集权削弱,但20世纪以前中央权威仍然存在,没有到“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程度,

排除D项。故选B项。6.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吴宓等文化立场不同的趋新学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古代书院制的优点。梁启超认为“参采前代讲学之遗意”,正可发现“真正大学的精神”,亦可回归“人的教育”和“人格培养”;胡适更提出书院体制具有现代化的可能性。这反映

了先进知识分子()A.不断探索革新救亡图存道路B.主张恢复古代书院教育体制C.将家国情怀融入教育近代化D.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济世良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

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吴宓等学者批评官化、商化、程式化的传统教育,肯定古代书院制的优点,主张借鉴书院体制,如自由教学,发展现代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体现从传统文化中

找寻救国良策,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救亡图存”有关,但看不出“不断探索革新”,排除A项;胡适等主张将书院体制现代化,而非恢复书院教育体制,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开展爱国教育,排除C项。故选D项。7.1937年1月6日,《中央日报》发表的社论《

今后之陕甘》中提到了“剿匪”,但也强调“联共”。第二天又用特大号标题报道了《西北剿匪总部裁撤》,文章表示“剿共”已成为过去,“联共抗日”会成为今后的主题。这种变化()A.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B.受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的影响C.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密切相关D.

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材料中国民党由“剿匪”到“联共抗日”是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影响,C项

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9月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是在1937年7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这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8.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1982—1992年这十年中,国有资

产流失大约为5000多亿。国企与其他集体、城乡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相比,1980至1991年期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最慢,年平均速度只有7.8%,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8%。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缓慢B.经济体制改革

亟需深化C.国有企业政企职权不明D.企业改革成效不甚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国有资产大

量流失,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状况不佳,与企业体制僵化、制度不健全有关,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亟需深化,国企改革势在必行,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材料所述

主要是在1992年以前,排除A项;政企不分只是当时国有企业体制弊端的表现之一,不是造成材料所述问题的全部原因,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涉及国有企业,仅根据国有企业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企业改革成效不甚明显,排

除D项。故选B项。9.在古希腊,大多数城邦禁止男子独身,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曾告诫雅典青年应该在30—35岁时成婚。公元前18年,古罗马通过了《朱里亚婚姻法》,规定25—60岁的男子必须结婚,违犯者将丧失自由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些规定()A.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B.强调法律在国

家治理中的作用C.剥夺了公民的婚姻自由D.维护了其民主制度的长远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禁止男子独身,意在要求公民组成家庭,履行家庭责任和为城邦培养

新一代公民,强调公民对家庭和国家的义务,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A项正确;材料提及古希腊罗马法律都禁止男子独身,重点是“禁止男子独身”的规定,而非法律的作用,排除B项;古希腊罗马禁止男子独身,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剥夺了公民的婚姻自由,排除

C项;古希腊民主政治走向衰落,古罗马确立了帝制,“长远发展”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10.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宪章运动让英国社会产生对当时状况的普遍担忧,两次出任首相的狄斯累利提出:“给茅屋以面包,给宫廷以和平。”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

定了《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这表明英国()A.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工人运动促使政府职能转变C.自由主义理论受到挑战D.探索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为争取普选权而掀起宪章运动,大大激发了工人的斗争热情,促使英国社会和英国政府意识到改善工人地位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定了《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

,以调整劳资关系,改善工人生活,反映工人运动促使政府职能转变,B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工人运动,还提及工人运动促使政府政策改变,“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19世纪是自由主义理论盛行的

时期,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11.18世纪下半叶,法国以女性为主的商人突破了中世纪以来对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种种限制,成为以时尚消费连接宫廷、贵族和第三等级的媒介,掀起了一场“服饰革命”

。她们开创了橱窗展示和模特推广等现代营销方式,让旧制度下专属于贵族的时尚深入民间,也让巴黎成为真正的时尚之都。据此可知当时法国()A.革命以实现平等为首要目标B.已冲破封建制度的等级秩序C.女性推动了法国社会现代化D.服饰革命促成了社会平民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世纪下半叶(法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妇女经营商业,改变了法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掀起了一场“服饰革命”,推动了法国服装的平民化,这些都推动了法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服饰革

命”推动服饰时尚大众化,而非推动“社会平等”和“社会平民化”,“社会平等”和“社会平民化”通常要通过政治和社会革命实现,排除A项、D项;1789年大革命爆发前,法国处于波旁王朝封建统治之下,等级秩序没有被冲破,

排除B项。故选C项。12.美国长期以来都将经济制裁作为维护其利益和霸权的重要手段,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制裁方发起的经济制裁次数及其效果示意图。据此可以推断()A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单极世界B.美国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态度C.多极化趋势下国际竞争的加剧D.美国经济制裁的数量持续增

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14-2002年(美国)。根据美国作为主要制裁方发起的经济制裁次数及其效果示意图,可知20世纪美国发起的经济制裁次数总体上增多,但成功率总体上下降,与美国国

际地位相对衰落,欧洲、日本、中国等崛起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有关,反映多极化趋势的发展,C项正确;冷战结束后,美国妄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排除A项;二战后的全球化浪潮中,美国一度是最大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主导者,近来美国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

但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起经济制裁的数量较70年代减少了,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至17世纪,葡萄牙、荷兰等地商人将中国茶叶带到欧洲。随后,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开

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使得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

,“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输俄华茶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材料二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期间,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万里茶道”是一条以运输交易茶叶为主、拥有明确线路走向的水陆混合交通线路,最初是为满足中国西北各民族、俄罗斯乃至欧洲对中国南方茶叶的需要而开拓的国际商道,实现了南北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和民生需求,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实现了中国南方与北方、俄罗斯乃至欧洲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等多维度的交流与文明互鉴。其沿线留下的古茶园、村镇、纪念性建筑、古道和相关工具、器具、文献以及与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相关联的茶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万里茶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客观存在。

活跃在茶道上的各行为主体淬炼出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万里茶道”的存续期,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末期到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局时期,是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从彼此封闭走向全球化的起始期。——均摘编自黄柏权、平

英志《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里茶道”发展的价值。【答案】(1)原因:政治角度: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中俄两国政府的推动;清政府加

强边疆治理的现实要求。经济角度:商品经济发展;商帮发挥重大作用;民间边境贸易往来的促进;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文化角度:茶文化的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国际角度: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其他:茶叶

作为商品自身的优势,西方世界对茶叶的青睐。(任答四点)特点: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相适应;②受边境局势影响大;③政府规范管理;④依托国际条约或协定或国际法加强官方合作;⑤官方与民间互动助推;⑥分布范

围广(空间广阔环境复杂)、中心突出;⑦多放射网状分布、运输路线多元(依托水陆混合交通线路运输);⑧以茶为媒多维一体(兼有经济、文化交流);⑨融入全球化;⑩存续时间长,活态存在延续至今;是复合型文化线路遗产。(任答四点)(2)价值:(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角度)

①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边疆治理;②具有协同“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价值。(经济和社会生活角度)①具有资源交换、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②以茶为媒,从封闭走向全球化的历史价值;③振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角度)①利于综合开发利用茶源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丰富了文化遗产;②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具备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突出文化价值;③传承开放包容、开阔进取的精神价值;④有利于复兴中华茶文化,以茶道融入世界;⑤其合作共享、文明互鉴的文化交流价值,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任答五点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国际等角度分析。政治角度:据材料“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得出中俄两国

政府的推动;据材料“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得出清政府加强边疆治理的现实要求;结合所学,清朝前期和中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为中俄贸易提供有利环境。经济角度:据材料“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得出民间边境贸易往来的促进;据材料“晋商垄断中俄

茶叶贸易”得出商帮发挥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茶叶贸易是大宗;结合所学,中俄贸易路线受到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文化角度:据材料“葡萄牙、荷兰等地商人将中国茶叶带到欧洲”得出茶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西方对茶叶的需求;国际角度: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逐渐形成,推动了包括茶叶贸易在内的国际贸易;结合所学,中俄之间的外交往来受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影响。最后,茶叶作为商品自身的优势,西方世界对茶叶的青睐也是重要原因。特点:据材料“16至17世纪”可得

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相适应;据材料“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得出受边境局势影响大;据材料“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得出政府规范管理;据材料“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得出依托国际条约或协定或国际法加强官方

合作;据材料“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得出官方与民间互动助推;据材料“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得出分布范围广、中心突出;据材料“开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水陆混合交通线路”得出多放射网状分布、运输路线多元;据材料“实现了中国南方与北方、俄罗斯乃至欧洲思想、知识和

价值观等多维度的交流与文明互鉴”得出在茶叶贸易中也伴随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体现以茶为媒多维一体;据材料“习近平主席……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是世界从彼此封闭走向全球化的

起始期”得出融入全球化;据材料“‘万里茶道’的存续期,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末期到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局时期”得出存续时间长,活态存在延续至今;据材料“沿线留下的古茶园、村镇、纪念性建筑、古道和相关工具、器

具、文献以及与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相关联的茶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出是复合型文化线路遗产。【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经济和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等角度分析。国

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角度:据材料“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得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边疆治理;据材料“习近平主席……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得出具有协同“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

体构建的时代价值。经济和社会生活角度:据材料“互市贸易”“互补和民生需求”得出具有资源交换、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据材料“是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从彼此封闭走向全球化的起始期”得出以茶为媒,从封闭走向全球

化的历史价值;据材料“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得出振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现实价值;据材料“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兴起与繁荣”得出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角度:据材料“输俄华茶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文化线路遗产”,结合所学得出利于

综合开发利用茶源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丰富了文化遗产;据材料“多维度的交流与文明互鉴”得出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具备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突出文化价值,其合作共享、文明互鉴的文化交流价值,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据材料“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得出传承开

放包容、开阔进取的精神价值;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复兴中华茶文化,以茶道融入世界。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人类网络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总体框架。时期人类网络约6000年前以各个城市

同其农业或牧业的腹地的联系以及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为根基,形成了人类第一个都市网络,它首先形成于古代苏美尔诸城市的周边地区。约2000年前各种小网络逐渐合并,最大的旧大陆网络体系形成了,它涵盖着欧亚大陆和北非的绝大部分地

域。近500年间海路大通,将世界上各个都市的网络都连接成为一个唯一的世界性网络。近160年间随着电报技术的发明使用,世界性网络开始迅速地电子化,人类交往内容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人都已处于一个巨大的全球性网络之中,它是一个将合作与竞争合为

一体的巨大漩涡。——摘编自麦克尼尔《人类之网》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观点:人类历史在相互交流联系中不断发展论证:1500年前后,新航路

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动植物大交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人们的交往范围、生活生产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改变。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交通方式的革新,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东方也被纳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带动了世界各地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人类生产方式进步、生活面貌改变。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汽车、飞机、电话等交通通讯的进步,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推动人类文明的科技进步、生活便捷。当今全球化浪潮下,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客观

上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综上所述,世界文明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框架之一,我们应当顺应潮流,在交流与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发展。【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原始时期到现代的世界。据材料“约6000年前……形成了人类第一个都市网络”“约2000年前……旧大陆网络体

系形成”“近500年间……成为一个唯一的世界性网络”“近160年间……巨大的全球性网络”,并结合所学可知,从远古时期到现代,世界各地联系范围越来越大,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从相对孤立走向整体,随着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工业

革命,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故可以“人类历史在相互交流联系中不断发展”为题,结合“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所学知识,分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等几个阶段,论述人类交流交往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历史,分别阐述其影响。最后作总结升华,世界文明交流

是历史潮流,应当在交流与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发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1951年6月,日本国会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涵盖高中职业教育、短期高等

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社会职业教育等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增加职业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1978年的《职业训练法》修正案确认企业主为其雇员提供职业训练方

面承担主要责任。20世纪80年代,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倡导“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采用师生互访、互派留学生、办学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面向国际办学。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日本职业教育适应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其职业教育

管理体制。——摘编自李文英《“战后”日本职业教育制度的演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改革背景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的推动;美国职业教育的影响;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革。的特点:立法保障;职业教育比较全面、多样化或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或面向企业需求;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职业教育质量;办学主体由政府和企业

相结合;适应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国际化发展。(2)意义:形成了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或者促进了日本经济崛起,提升了日本经济实力;为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

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日本)。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分析,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国家干预经济分析,得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从美国

教育的影响分析,得出美国职业教育的影响;从日本国内的改革分析,得出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革。特点:据材料“日本国会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得出立法保障;据材料“涵盖高中职业教育、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社会职业教育等方

面”,得出职业教育比较全面、多样化或建立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据材料“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得出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展;据材料“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增加职业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得出以

就业为导向或面向企业需求;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职业教育质量;据材料“确认企业主为其雇员提供职业训练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得出办学主体由政府和企业相结合;据材料“日本职业教育适应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得出适应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据材料“采用师生互访、互派留学生、办学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面向国际办学”,得出适应国际化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二战后(日本)。从对日本教育的影响分析,得出形成了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对国民素质分析,得出提高了国民素质;从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分析,得出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或者促进了日本经济崛起,提升了日本经济实力;从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分析,得出为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

提供了借鉴。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艾森豪威尔于1953年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对于如何处理朝鲜战争仍一筹莫展,因为美国当时可做的选择其实非常有限:或以扩大战争的方式胁迫中国、朝鲜

做出妥协,力求翻身;或延续前政府边谈边打的局面。美国最终放弃了前者,选择以“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事实上,1952年至1953年初的几个月间,艾森豪威尔及其幕僚就曾先后提出并研究过两种扩大战争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以常规战争的方式扩大战争,第二种方案则是投入使用核武器。鉴于冷战初期核武器技术的发展以

及削减防务预算的的诉求,艾森豪威尔对于使用核武器的态度较之杜鲁门更为积极。但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为代表的美国军方却对使用核武器的态度相对审慎。在军方这一态度的影响下,艾森豪威尔直至战争末期也未能就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做出决断。——摘编自方秀玉、卫艺璇《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停战决策的

制定及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战争“一筹莫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朝鲜战争对国际局势影响。【答案】(1)原因:美方和中朝方各有优势,战争陷入胶着态势;扩大战争带来的后果难以准确评估;美

国军费开支的急速上涨和联邦财政赤字风险的激增;美国国内汹涌的反战舆论;军方对使用核武器的审慎;民主和共和两党的党争。(任意三点)(2)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巩固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的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致使美中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全面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任意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1953年的美国和朝鲜。原因:据材料“1953年”“如何处理朝

鲜战争仍一筹莫展”,结合所学可得出,当时处于朝鲜战争后期,美方和中朝方各有优势,战争陷入胶着态势;据材料“军方却对使用核武器的态度相对审慎”,结合所学得出,军方对使用核武器态度审慎,更深层原因是因为对扩大战争带来的后果难以准确评估;据材料“削减防务

预算的诉求”得出美国军费开支的急速上涨和联邦财政赤字风险的激增;结合所学,在朝鲜战争中后期,美国国内反战声浪日益高涨;朝鲜战争还受到民主和共和两党党争的影响,比如决定让美国加入到朝鲜战争中的是民主党的杜鲁门,而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是共和党总统,他竞选时承诺“光荣地结束朝鲜战争”。【小问2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1953年的朝鲜和世界。影响:结合所学,从对朝鲜、对美国、对苏联、对中国、对世界等角度分析。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对美国: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对苏联

:巩固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也致使美中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对世界: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全面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20世纪二三

十年代是乡村建设实验如火如荼的时期,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是其中的典范。他主张“经济建设居于基础和中心地位”,特别是金融应为乡村建设中的公共经济事业。在内部,卢作孚主张设立农村银行,在农人青苗不接的时候,贷与款子,

并办理存储及汇兑;提倡消费合作社,供给的农人廉价的消费品,并分与最后所获的红利;提倡生产合作社,以公共的保证,帮助需要借款的农人,取得随时可以借款的权利。在外部,卢作孚积极支持外地银行在本地设立分行,以外生性的金

融引入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卢作孚在乡村建设中前瞻性地开展了农村银行和合作社的建设,促进了农村资金的融通、农业生产的改进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于今亦有现实启示。——摘编自陈旭东《卢作孚乡村建设的金融识见与实

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乡村建设金融实践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卢作孚乡村建设的金融实践。【答案】(1)特点:带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与实业救国相配合;强调乡村建设中调动农民的主人翁

意识;提升农村经济的合作化、组织化程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对乡村现代化的作用;本地金融发展与外生性金融引入相结合;形成关于乡村建设的金融实践理论。(2)评价:发挥金融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农村近代化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对缓

解“战时”农村经济困难起到一定作用;丰富和发展了乡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出现代化发展的有益路径。【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从时代特色分析,得出带有救亡图存

时代特色;据材料“特别是金融应为乡村建设中的公共经济事业”,得出与实业救国相配合;据材料“卢作孚主张设立农村银行”,得出强调乡村建设中调动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据材料“经济建设居于基础和中心地位”,得出提升农村经济的合作化、组织化程度;据材料“乡村现代化”,得出重视金融业发展对乡村现代化的作用

;据材料“卢作孚积极支持外地银行在本地设立分行,以外生性的金融引入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得出本地金融发展与外生性金融引入相结合;据材料“特别是金融应为乡村建设中的公共经济事业”,得出形成关于乡村建设的金融实

践理论。【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据材料“作孚在乡村建设中前瞻性地开展了农村银行和合作社的建设”,得出发挥金融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农村近代化发展;从对农村社会秩序分析,得出有利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据材料“在农人青苗不接的时候,贷与款子”,得出对缓解“战时”农村经济困难起到一定作用;从对乡村治理分析,得出丰富和发展了乡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据材料“于今亦有现实启示。”,得出探索出现代化发展的有益路径。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