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难点07 文学类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8)页,65.8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aae0b152e4fdf411ff2effd6596e8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难点07文学类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60分钟)1.文言文阅读试题分为两类:1.历史传记类文言文阅读;2.文学散文类文言文阅读。其中,传记类文言文阅
读主要考察文言实词,文学散文类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文言虚词。2.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材料选择更加广泛,由过去基本取材于二十四史,扩大到其他各类文本,尤其是纪事本末体史书。涉及政绩、谏诤、廉洁、经济、民本、治学、读书、孝道、修身等方面。3.题型注重对文本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对
作者写作目的、思路把握的考查。一、掌握常用虚词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用常用虚词的常用方法带入新语境,比较异同。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3.“删”“换”“代”法。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
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5.句式分析法利用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固定标志。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
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一、【2022·上海杨浦·高三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游九华山记(清)施闰章①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
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②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
,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①。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②。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③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
矣,宁复知有云壑乎?③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④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
⑤,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④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注:①化城:化城寺。②金地藏塔:金地藏坐化后的肉身塔,又称地藏坟。③道士:这里指和尚。④王文成:明
代哲学家王守仁。⑤结绿:宝玉名。1.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A.以B.则C.其D.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依据语境可知,是“因为”“山有莲花峰”才“改九子为九华”的。所填虚词是一个连词,表原因,所给四
个选项中只有“以”可用作连词,表原因。故选A。2.对第①段“疑”内容或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怀疑刘禹锡、李太白极推崇九华山的传闻的真实性。B.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游览九华山的经历与感受。C.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对九华山佛教盛行的反思。D.作者的怀疑贯穿全文,最后仍未释
疑,希望再游览十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作者怀疑……李太白”错,“是说也,尝窃疑之”在前,是说怀疑前人的说法,与下文李太白改九子为九华没有关系。C.“引出自己对九华
山佛教盛行的反思”错,作者反思的是“道士争缘为市”,而且与怀疑前人说法没有关系。D.“怀疑贯穿全文,最后仍未释疑,希望再游览十日”错,原文“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说明作者找到了九华山的胜境;“不得坐卧
十日”是说我不是闲散之人,不能在此休息十几天的可惜,不是希望再游览十日。故选B。3.结合文本,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作用。【答案】第一句写化成寺周围的景色,“盘旋”指迂回绕圈,突出岩峰沟壑众多、高耸的特征,而且富于动感,“蓊郁”指草木
茂盛,而形容“白云”,不仅突出白云浓厚的特征,仿佛白云也如草木般生长,越来越厚重,也富于动感。第二句写金地藏塔周围景色,拟人与比喻合用,形象地写出四峰攒聚一峰的地势,“攫”为抓,或抢,更把“攒聚”写得富于动感。雄奇景致突出了化成寺、金地藏塔作为佛教圣地地理位置的
优势,本应好好修行,为下文喧嚷的拜佛人和和尚做市集生意形成对比,突出和尚、俗人的不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意思是,山岩沟壑盘旋往复,白云繁盛浓郁,道士(和尚)所聚集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化城寺。这是化成寺周围的景色的描写,
“盘旋”一般形容山路,而此处形容“岩壑”的特点;“蓊郁”一般形容草木,此处形容“白云”的特点,两个形容词的使用别具一格,新鲜别致,画面动感强烈。“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意思是,一座山峰屹立,四面山峰的云雾聚合而来,像群龙
抓取明珠,这就是金地藏塔。首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若群龙之攫明珠”,像群龙抓取明珠,写出四峰攒聚一峰的地势;其中“攫”本为人的动作,此处描写“攒聚”,把静态的山峦写得赋予动感。此处两句环境的描写主要凸显化成寺、金地藏塔的地理位置优越,而化成寺、金地藏塔作为佛教圣地,占据了
地理位置的优势,而下文“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写拜佛人的喧嚣,和尚的商业、世俗之气,前面的雄奇景致的环境与此形成对比,突出和尚、俗人的不堪。4.联系
第②、③段,分析作者心目中“九华之胜”的特征。【答案】(1)安静,没有商业、世俗之气。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拜谒者喧哗不堪,和尚为钱做生意,为作者所不屑。(2)有圣贤遗迹,清高之气。王守仁手书留下讲学遗
迹,正是作者心目中“可游”之处。(3)最后登上天柱峰,俯视化成寺,群峰磅礴,山势高拔,色泽纯净,震动心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写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拜佛人的喧嚣,和尚的商
业、世俗之气,为作者所不屑。可见,作者认为心目中“九华之胜”应是安静,没有商业、世俗之气。结合“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可知,有圣贤遗迹,清高之气。王守仁手书留下讲学遗迹,正是作者心目中“可游”之处。结合“天柱
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可知,最后登上天柱峰,俯视化成寺,群峰磅礴,山势高拔,色泽纯净,震动心魂。参考译文: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儿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这种
说法,我曾经有所怀疑。而李白认为山上有莲花峰,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我从江上乘船经过,远望群峰,高耸青翠可数,隐约像八九个仙女。九华山外观山形峻峭,山中土地平坦。从青阳县西南出发,峰峦聚集繁复,沿路环绕许多奇峰,纷纷出现。进入其中,地势宽广而隐蔽。沿着山麓撩起衣裳,涉水而行,几十几百道清凉的泉水,喷涌
激荡在沙石上,水珠雪白,飞溅如玉,发出哀伤如弦乐的声音。进入其中,就显得幽深而静谧。山岩沟壑盘旋往复,白云繁盛浓郁,道士(和尚)所聚集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化城寺。一座山峰屹立,四面山峰的云雾聚合而来,像群龙抓取明珠,这就是金地藏塔。沿着
房檐纵目眺望,澄澈明朗的吉祥之气,飘向远方连接了江海。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道士们争着向礼拜者化缘募捐,成了市场,化缘的和尚们几乎把九华山当成独占谋利的地方了,怎么
还能知道这里有清高幽雅之境呢?于是选择值得游览的地方,人称东岩。东岩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几间僧房,刻着王守仁的亲笔书法。王守仁收徒讲学时,在此游玩休息过,写有《东岩燕坐诗》。如今寻求他的讲堂所在,已经没有人再知道了。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俯视化城寺就像一个钵盂。峭壁高耸,有无数高
低不一的山峰,就是所说的“九十九峰”了。山峰模糊不清,难以分辨,像海潮涌起,掀起层层波浪。青翠的山峰如同绿宝石,紫色的山峰如同珊瑚,夕阳的余热蒸发水气上升,使人意乱眼花。大约到了这里九华山的胜境才算具备
了。可惜我不是闲散之人,不能在此休息十几天,招呼李白、刘禹锡等人在云雾间互相交谈。我在甲午年的十月游玩此地,随从者有查素先、徐道林。二、【2020·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环翠亭记宋濂①临川郡城之
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足以抗清寥而冥
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②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构亭以还旧贯,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凹,三年而成林。③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夫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
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④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
情景物之美,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
,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选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删节)5.第①段括号内应填入的虚词是()。A.而B.为C.以D.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语境,前面“植竹万竿”与“构亭其中”是并列关系,句首需要一个表并列的连词。A.而:连词
,“而”用在句首,表并列。B.为:没有连词的用法。C.以:作连词,多用于句中。D.盖:用在句首作连词,表原因。故选A。6.对第①段画线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句以短句为主,写出了雨后初晴时四面环绿的景观。B.画线句将晨光笼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
喻形象生动。C.画线句写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D.画线句将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写得极为生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错,“冲
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写的是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的样子。不是“水流”的样子。故选C。7.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第②段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被毁,后来国家太平,许仲孚又重建环翠亭。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
文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引出下文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的议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看,第二段有三句话,第一句“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被毁的情况;第二句
“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写天子出现,天下太平;第三句“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三年而成林”写许仲孚重建环翠亭。从结构看,上文“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额”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下文“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
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议论。据此可知,第二段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8.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本文记叙了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并由亭子的兴、废到再兴赞美
了许氏高雅的生活情致,文章最后阐发主旨,亭子的兴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与忧患。进而赞美了当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世长在的期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结合第一段“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
,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额”可知,记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可知,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结合第四段
“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可知,赞美了许氏高雅的生活情致;“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可知,阐发亭子的兴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与忧患
的主旨;结合“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三代之盛,诚可期也”可知,赞美了当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世长在的期待。参考译文: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
峰,高大耸立,像青荷花,鲜亮可爱。大姓许氏,世代居住在这山下。太平的时候,有个叫许仲孚的,曾经接受他父亲的命令,种植了万棵竹子,并在竹林间建造亭子。每当雨后初晴,早晨的阳光微明,空旷澄静,晨光照耀下的竹林好象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光在四面八
方充溢弥漫。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的到来。虞文靖公听说后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世俗的胸襟泯灭。”于是许仲孚用“环翠”在匾额上
题名。到了壬辰动乱时,烽火不断,亭子和竹子都被毁灭。等到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清明。仲孚同他的妻子子女从深山中回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之后,又修筑亭子还原旧貌,接着竹子的再生的枝芽也从山凹中茂密丛生了,三年过后就成了一
片竹林。寿陵县中和许仲孚有亲戚关系的人,都去仲孚那里,举杯依次为他祝福,当中有叫陈闻的人,认为不可以没有什么用来给后人看的东西。于是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求我替他们写一篇记。呜呼!从前的人也有题名园记的文章,说亭台楼房的兴起与废弃,可
以用来占卜世事的兴盛与衰败。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了证明,那些人的话好像不是无中生有的。从前仲孚在战乱中出生入死,从早到晚都战战兢兢、相当警惕,性命都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于耕种务农,尊崇
于诗书。在有空闲的日子,在景物的美好中怡乐性情,难道是没有它的原因吗?大概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正常的秩序,天下达到太平已经有十多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生活,那么江西各个郡县的百姓生活也是
这样的;江西的各个郡县都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也是安乐地生活了。这样那么这个亭子的重新修建,不知是因为仲孚善于继承而欢喜,实在可以用来预知世道趋向太平,像三代一样和平昌盛,的确可以期待的。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特意替天下人说这件事情,不只是记载一件事情罢了。三、【2022·上海市
实验学校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说骥刘禹锡①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枥也,上痹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肆之驵亦不知其良也,
评其价六十缗。②将剂矣,有裴氏子赢其二以求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尤工。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觏于是也。是何柔心劲骨,奇精妍态,宛如锵如,晔
如翔如之备邪!今夫马之德也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是用不说于常目。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厩,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遂儆其仆,蠲其皂,筐其恶,蜃其溲,饲以美荐,秣以芗粒,起之居之,澡之挋之
,无分阴之怠。斯以马养,养马之至分也。居无何,果以骥德闻。③客有唁予以丧其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翘陆也,谓将蹄将啮,抵以挝策,不知其蹑□。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
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由是而言,方之于士,则八十其缗也,不犹逾于五羖皮乎?”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注】刘禹锡,唐代文人,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
,后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9.可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虚词是()A.乎也焉耳B.也焉耳乎C.者也焉于D.者焉也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能力。第一空“于马_尤工”应填“也”,用在
句中表语气停顿;第二空“裴也闻言竦”,意思是“裴生听了这事肃然起敬”,应填“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即“在这件事上”;第三空“不知其蹑”与后文的“不知其喷玉耳”相对,应填“耳”;最后一空“存_形者也”应填“乎”,意思是“存在于它的形体之中”,相当于“于”,翻译为“在”
。故选B。10.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A.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得马、售马以及裴氏识马、养马的过程,抒发了内心的感触。B.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C.本文采用对比手法,有力地深化了“宝与常在所遇耳”的主题。D.本文语言细腻传神,无论是
描写马还是人都栩栩如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A.“通过叙述作者得马、售马以及裴氏识马、养马的过程”错误,本文通过叙述售马抒发了内心的感触;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错误,本文表达了作者“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的情怀;D.“描
写马还是人都栩栩如生”错误,本文主要描写人。故选C。11.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语言特点。【答案】词语选择:连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买马人对于马的细心照料,与我先前的行为形成对比。句子结构:运用了句式相同的句子,形成了排比,句式整齐,加强了
语气,为后文写普通的马成为良马做了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语言特色的能力。句意:于是督告他的仆人,除去马身上的黑色污渍,用筐装垃圾,用器物装运粪便,喂美味的草料,吃软香的小米,起也服侍,睡也服侍,又是洗,又是揩,一分一秒都不懈怠。采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一气呵成,句式相
同,形成了排比,加强了语气。将买马人对于马的细心照料表现地淋漓尽致,同时与之前我对待马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买马人对待良马的正确做法,表明了马宝贵还是普通,就在于它所遇到的人的观点。12.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答案】首先,由客人的惋
惜、批评引出我的议论。其次,通过我的回答,得出了“宝与常在所遇耳”结论。最后,联系现实,发出“斯从古之叹”的感叹,表达了伯乐难遇,人才会被埋没的无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客有唁予以丧其
宝,且讥其贸也微”通过客人的惋惜、批评引出了我的议论。其次,通过我的议论,当初我拥有这匹马,我当普通马养它。如今我卖了这马,他当宝马养它。宝贵还是普通,就在于它所遇到的人啊。得出了马在不同饲养环境中会
成为普通马和宝马的结论,“宝与常在所遇耳”。最后总结出结论:“马之德也,存乎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意思是“马的优点,存在于它的形体之中,可以凭眼睛看见,但是还会是这个样子。何况德行蕴藏在心
中的人呢?”总结了“矧德蕴乎心者乎”。伯乐难遇,人才埋没的感叹。参考译文:伯氏在北方边陲协助军务,得到一匹良马送给我。我不知道它是良马,用稗草秕谷喂它,在不洁净的水池让它喝水。马厩和马槽呢,是上面气闷下面郁热;马笼头和缰绳呢,是连接绳子和牛
皮做成的。我就像这样轻视它。我正生病而又贫穷,正要在市场把它卖掉。市场上的马贩子也不知道它是良马,估的马价是六十串钱。就要签买卖合同了,有个姓裴的人加了二十串钱要求购买,(我)认为是个好价钱,最终卖给了裴氏。与裴氏交好的李生,颇有看相的本领,对相马特别擅长。(李生)察看了马的周身形体,瞪
着眼睛瞧,张着嘴巴笑,然后跟在它后面鼓掌。并且说道:“我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马了。这马心性多么柔顺,骨骼多么强劲,精气奇拔,姿态美妙,关节屈曲,马步铿锵,毛色光亮,奔驰轻快齐备啊!现在马的优点它全都具备了,但它还只是匹马驹,锐气蕴藏在
体内,何况喂养的方法不对,因此平庸的眼力不看好它。等到它的牙齿长全气势奋发,那么各种优点(都会)鲜明地显现,上可以进献给皇帝的马厩,次可以卖出千金之价。”裴生听了肃然起敬。于是督告他的仆人,除去马身上的黑色污渍,用筐装垃圾,用
器物装运粪便,喂美味的草料,吃软香的小米,起也服侍,睡也服侍,又是洗,又是揩,一分一秒都不懈怠。这样来养马,是养马的最高境界了。过了不久,这匹马果然以良马著称。有客人因为我失去了宝物慰问我,还批评卖得那么便宜。我洒脱地说:“当初我拥有这匹马,我当普通马养它。如今我卖了这马,他当宝马养它。
宝贵还是普通,就在于它所遇到的人啊。况且过去它要跳跃,我以为是要踢要咬,就用鞭子抽打来对付它,不知道它能上蹑浮云。原来它的嘶鸣,认为是瑕疵是犯病,给它吃药扎针,不知道那嘶鸣是美好的声音。这样的情况,那么经过长年累月,必将使它疲顿趴倒,那又那来的什
么宝啊?这么来说,卖给一般的人,就算八十串铜钱,不就是超过五只黑公羊的皮吗?”客人(马上)起立肃然起敬。我于是说:“马的优点,存在于它的形体之中,可以凭眼睛看见,但是还会是这个样子。何况德行蕴藏在心中的人呢?这是自古以来令人感叹的啊,我不敢说什么的啊。”四、【2022·上海·复旦附
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集》序(南朝梁)萧统①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
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②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唐尧,四海之主,
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③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
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④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
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⑤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此亦有助于风教尔。13.第①段方框处填写的语气助词,正
确的一项是()A.矣B.也C.耳D.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其故何□?”大意是“这是什么原因?”虽然是在问句当中,但也是判断句,因此需要一个表判断的语气词。A.表陈述语气;B.表判断
语气;C.表感叹或反问语气;D.表感叹语气。故选B。1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炫自媒”与“不忮不求”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作者极力否定前者,肯定后者。B.怀藏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要超越“道”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养生全身。C.陶渊明生来就是一个隐士,他
的作品很少涉及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D.人生稍纵即逝,不应当整日被忧虑畏怯、庸俗杂事驱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生来就是一个隐士”错,陶渊明并非生来就是一个隐士,他有少年的理想,盛年的壮怀,原文说“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
士竞之,若泄尾闾”,说明陶渊明是因为当时的时代原因,小心谨慎地保全自己才选择做一个隐士,并非“生来就是一个隐士”;“很少涉及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错,文中有“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这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内容的肯定,萧统认为,陶渊明作品有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故选C
。15.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答案】(1)此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有才华者比喻为玉石,把隐士比作兰草;(2)用“以见珍而招破”和“虽无人而犹芳”对比,写出其不同的命运;(3)从而生动地阐明一个道理:像陶渊明之类的隐者摒弃世俗的功名利禄,
独善其身,虽然当时知音寥寥,终会传名后世,受人敬仰。从而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赞赏和崇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意思是“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
有才华者比喻为山中的玉石,将贤人隐士比作生长在山谷中的兰草。作者在此即通过自然界的这两种现象说明了深刻的道理。玉虽珍贵,终究被破;兰生幽谷,却能自芳。就像陶渊明之类的隐者,超凡脱俗,质性自然,摒弃世俗的功名利禄,独善其身,虽然当时知音寥寥,终会传名后
世,受人敬仰。作者以形象的比喻,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表现了对陶洲明的无限崇敬之情,且切中时弊,见识卓著。16.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对陶渊明文集的评价。【答案】(1)“文章不群”、“独超众类”,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的总评价;(2)“词采精拔,跌宕昭章”;“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主要是对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评价
;(3)“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是对陶渊明作品断代地位和时代意义十分准确而又崇高的评价;(4)萧统认为陶渊明的《闲情赋》“卒无讽谏”,是“白璧微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概括信息的能力。“其
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彻底突破了颜延之《陶征士诔》、沈约《宋书·隐逸传》等只赞扬陶渊明人品的囿限,在钟嵘屈列陶诗为“中品”之后,第一次给陶渊明作品这样高度评价。“文章不群”、“独超众类
”,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的总评价。在陶渊明逝世整整一百年后,萧统独具慧眼,笔下波澜,“文章不群”,“独超众类”,“莫之与京”,横波傍流,干云直上,寥寥数语,确立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词采精拔,跌宕昭章”(“跌宕”这里是放纵的意思);“
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主要是对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很准确的,抓住了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风格特点。萧统热情褒扬陶渊明作品直抒胸臆,任其自然,爽朗精拔,无与伦比。“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这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内容的肯定,萧统认为,陶渊明作品有留心
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陶渊明诗文之所以千百年来获得不同阶层不同思想的人喜爱,关键在“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真”,是他做人准则,更是他做诗准则。萧统道出了他诗文最高美学境界。“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是对陶渊明作品断代地位和时代意义十分准确而又
崇高的评价。陶渊明诗文出,如萧统所说,似滔滔清流横绝江河,若一束平地而起的清辉直射云霄。萧统拘于汉儒赋必讽劝的认识,认为陶渊明的《闲情赋》“卒无讽谏”,是“白璧微瑕”,并为之惋惜。参考译文:①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人,是女子的丑陋行
为;不嫉妒无所求的人,他们的心就光明通达。所以说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这是什么原因?追求品德,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道德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
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天地之间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气一样散散合合,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的在人间生活!②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踩着薄冰一样谨慎;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
。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里耕种。至于子常、宁喜等人,苏秦、卫鞅等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怀疑,沉迷于它从不后悔。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
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他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把政事寄托在情趣之中了。③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
朗,没有能跟他能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
界?④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
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地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⑤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这篇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五、【2022·上海市建平中学
高三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思堂记(宋)苏轼①建安章质夫,筑室于公堂之西,名之曰“思”,曰:“吾将朝夕于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子为我记之。”②嗟乎!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
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复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是故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若夫穷达得丧,死生祸福,则吾有命矣!③少时遇
隐者曰:“孺子近道,少思寡欲。”曰:“思与欲若是均乎?”曰:“甚于欲。”庭有二盎以蓄水,隐者指之曰:“是有蚁漏,是日取一升而弃之,孰先竭?”曰:“必蚁漏者。”思虑之贼人也,微而无间。隐者之言,有会于余心,余行之。④□不思之乐,不可名也。虚而明,一而通,安而不
懈,不处而静,不饮酒而醉,不闭目而睡。将以是记思堂,不以谬乎?虽然,言各有当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质夫之贤,其所谓思者,岂世俗之营营于思虑者乎?《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我愿学焉;《诗》曰:“思无邪”,质夫以之。⑤元丰元年正月二十四日记。17.以下各项中,属于第
②段语言上特点的一项是()A.巧用比喻B.骈散结合C.叙议结合D.排比铺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君子对于善美的行为,就如同喜好美色;对于不善的行为,就如同厌恶腐臭。运用的是类比,不是比喻,排除A。
第②段语言以议论为主,没有记叙,排除C。表现手法上没有使用排比和铺陈,排除D。“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这些句子结构相似,句式整齐,属于整句,一系列整句构成骈句;而其它句子具有散句
特点。这样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故选B。18.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内的词是()A.且夫B.虽然C.是以D.若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不思之乐,不可名也”意思是无忧无虑的乐趣,真是不可名状。所填虚词用于句首,具有发
语词作用,引发下文的议论;与上文衔接用于段首,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而四个选项中,“虽然”表转折,“是以”表原因,因此;“若然”是“像这样”,都不具有句首发语词的作用,只有“且夫”是连词,用于句首,“况且,再说”之
意,表示更进一层。故选A。19.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分析第③段是如何得出“思虑之贼人也,微而无间”这一结论的?【答案】内容上,讲述了小时候遇见一位隐者的故事,认识到思虑对人的残害,是从不间断的蚕食。形式上,运用类比手法,用“盆下有蚁洞”形象地阐明思虑对人的害处隐蔽而不易察觉的道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和特点的能力。“思虑之贼人也,微而无间”是说思考对人的害处很大,往往不容易使人觉察出来。论证内容上,为了说明这个比较抽象的事理,作者引用了一段故事,是说自己小时候曾遇到一个隐士。隐士说他近于道,少思而寡欲;并说思比欲的害处更大,因为道家认为无思则无欲。论证形式上,
“必蚁漏者”运用类比论证,形象生动地说明思对人的害处,如同瓦盆有蚁漏一样,表面上很难看出来。最后说明隐者的话对自己很有启发,自己很同意。就照隐者的话去做了。遇事都不爱思考,以免产生“蚁漏”而不自觉。20.有人认为苏轼所写内容与章质夫为思堂命名的意图不符,你是否认同?结合文意
阐述理由。【答案】不认同。章质夫为思堂命名的意图是强调“思而后行”。苏轼在本文中先说自己“不思”,再指出“思”的害处,然后强调“不思之乐”,最后说明作者自己的“不思”和主人的“思”并没有什么矛盾,并肯定章质夫的“思而后行”“思无邪”。所以二
者意图相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章质夫,筑室于公堂之西,名之曰“思”,取名叫“思堂”的意图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强调先思而后行。本文“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以此终身,不知所思”先说自己“不思”;
“思虑之贼人也,微而无间”再强调“思”的害处;“不思之乐,不可名也”又强调“不思之乐”;“言各有当也”“以质夫之贤,其所谓思者,岂世俗之营营于思虑者乎?”“‘思无邪’,质夫以之”最后说明作者自己的“无思”和主人的“思”
是言各有当,并没有什么矛盾,肯定章质夫能够“思而后行”“思无邪”。所以苏轼所写内容与章质夫为思堂命名的意图是相符的。参考译文:①建州人章质夫,在公堂之西建了一座厅堂,取名叫“思堂”。他说:“我要天天记住这个‘思’字,凡是我想要做的事,一定要先思而后行,请你为我写篇记文。”②唉
!我是天下最不懂得思虑的人。遇事就说,不假思索。如果事情还没发生就思考它,那原本就没有事;如果事情已经发生再去思考它,就已经来不及了,我这一生都是如此,从不知应该思考什么。心里有话就脱口而出,说出来就得罪人,不说出来自己就憋得难受。我认为宁可得罪人,也一定要说出来。君子对于善美的行为,就如同
喜好美色;对于不善的行为,就如同厌恶腐臭。难道还要事到临头再去思考,判断事情的好坏,决定是躲避还是参与吗!所以临到行义时想到获利,那么所行的义肯定不会有结果;面对战斗时想要偷生,那么打起仗来一定不会勇敢。我认为人生的穷困显达,获取丧失,死生祸福,都是命中注定的。③我年
轻时曾遇见一位隐士,他对我说:“年轻人,如果你想得道,就应该减少思虑和欲望。”我说:“思虑和欲望,是均等的吗?”隐士说:“思虑比欲望还厉害。”庭院中有两个盆都装着水,隐士指着其中一个盆说:“这个盆下有个蚁洞。每天舀取一升水泼掉,哪个盆先干?”我说:“肯定是有蚁洞的先干。”思虑对人的残害,是从不间断
的蚕食。隐者的一席话,使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一直按照他的话行事。④况且无忧无虑的乐趣,真是不可名状。空虚而澄明,纯一而畅达,心安理得从不知疲倦,无时无刻不觉得宁静,就像没有饮酒而陶然大醉,没有闭眼而酣然沉睡。如果用这些话来为思堂作记,不是显得很荒缪吗?尽管如此,思与不思各有
各的道理。世间万物都得以养育互不妨害,大道并行互不悖逆。凭着章质夫的贤能,他所说的思,难道是世俗之辈狗苟蝇营的思虑吗?《周易》说:“没有思虑,没有作为”,我愿意做这样的人。《诗经》说:“思无邪”,章质夫是以它为本吧。⑤元丰元年正月二十四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