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一) 化学 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951.294 KB
  • 2024-12-3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一) 化学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一) 化学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一) 化学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一) 化学 答案.docx,共(18)页,951.29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882ed1121aee2f1cd18aedd72f9be0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学情反馈(一)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A.硅太阳能电池B.锂离子电池C.

太阳能集热器D.燃气灶【答案】D【解析】【详解】A.硅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B.锂离子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错误;C.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C错误;D.燃气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正确,答案选D2.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A.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放热反应C.一个氯分子(Cl﹣Cl)变成2个Cl原子时会放出能量D.生石灰投入水中的反应是放热反应【答案】C【解析】【详解】A、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铝热反应需要高温下发生

,属于放热反应,故A正确;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C、物质中化学键的断裂过程需要吸热,即氯分子(Cl﹣Cl)变成2个Cl原子时会吸收能量,故C错误;。D、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故选C。【点睛】放热反

应不是一定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也不是必须加热,加热只是引发反应的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体现出吸热还是放热。即反应的吸放热和条件无关。3.反应X+Y=M+N的焓变化关系如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断裂X、Y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M、N的

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B.X、Y的总焓值一定低于M、N的总焓值C.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才可发生D.X的焓值一定低于M的,Y的焓值一定低于N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

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X+Y=M+N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断裂X、Y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M、N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故A错误;B.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X+Y=M+N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的总焓值一定低于M、N的总

焓值,故B正确;C.吸热反应是否需要加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则该反应发生时可能需要加热,也可能不需要加热,故C错误;D.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但无法确定X与M、Y与N的能量高低,故D错误;故选B。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烷的燃烧热为ΔH=-890.

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ΔH=-890.3kJ·mol-1B.NaOH(aq)+CH3COOH(aq)===CH3COO

Na(aq)+H2O(l)ΔH=-57.3kJ·mol-1(中和热)C.测定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溶液起始温度和反应后终止温度D.2H2(g)+O2(

g)===2H2O(l)ΔH=-571.6kJ·mol-1(燃烧热)【答案】C【解析】【详解】A.燃烧热指的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其中产物中的水为液态,A错误;B.中和热是稀的强酸和强

碱中和生成1mol水所释放的热量,醋酸是弱酸,B错误;C.测定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起始温度和反应混合液的最高温度,C正确;D.燃烧热指的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

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D错误。故答案为:C。5.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已知2H2(g)+O2(g)=2H2O(g)ΔH=-483.6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B.

已知2C(s)+2O2(g)=2CO2(g)ΔH=a,2C(s)+O2(g)=2CO(g)ΔH=b,则a>bC.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3kJ·mol-1,则含4

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D.已知P(s,白磷)=P(s,红磷)ΔH<0,则白磷比红磷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A.2H2(g)+O2(g)=2H2O(g)ΔH=-4836kJ·mol-1,该热化学方程式中

,水不是液态,不是稳定的燃烧产物,与燃烧热的定义不符合,故A错误;B.等物质的量的C燃烧,生成CO2时放出的热量更多,故a<b,B错误;C.醋酸是弱酸,体系中存在电离平衡(电离是吸热的),4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小于57

.3kJ,C正确;D.P(s,白磷)=P(s,红磷)ΔH<0,红磷能量更低,则红磷比白磷稳定,D错误;答案选C。6.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①C(s)+O2(g)=CO2(g)△H=-393.0kJ·mol-1②CO(g)+1/2O2(g)=C

O2(g)△H=-283.0kJ·mol-1③4Fe(s)+3O2(g)=2Fe2O3(s)△H=-1640.0kJ·mol-1则2Fe(s)+3CO(g)=Fe2O3(s)+3C(s)的反应热△H为()A.-490.0kJ·mol-1B.+301.5kJ·mol-1C.+663.5kJ·

mol-1D.-257.0kJ·mol-1【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盖斯定律分析,(③+②×6-①×6)/2即可得反应2Fe(s)+3CO(g)=Fe2O3(s)+3C(s),反应热为(-1640.0-283.0×6+393.0×6)/2=-490.0kJ·mol-1,故选

A。7.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里反应的反应热可表示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已知: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ΔH1HNO3(aq)

+NaOH(aq)=NaNO3(aq)+H2O(l);ΔH2上述均系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ΔH1、ΔH2的关系正确的是()A.ΔH1=ΔH2=-57.3kJ/molB.ΔH1>ΔH2=-57.3kJ/molC.ΔH1<ΔH2<-57.3kJ/molD.无法比较【答案】B【解析】【分析】稀

的强酸与强碱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吸热来解答。【详解】醋酸为弱电解质,电离会吸热,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ΔH1>-57.3kJ/mol,HNO3为强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

量等于57.3kJ,即ΔH2=-57.3kJ/mol,故ΔH1>ΔH2=-57.3kJ/mol,B项正确;答案选B。【点睛】弱酸或弱碱在溶液中电离生成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时会吸热,因此会使测定的热值减小,ΔH偏大。8.根据图中的能量关系,可求得CH—的键

能为A.1414kJmol−B.1377kJmol−C.1235kJmol−D.1197kJmol−【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可知1molCH4分解变为1molC(g)原子和4molH(g)原子共吸收的能量是(75+717+864)kJ=1656kJ的能量,则C-H键的键能

为1656kJ÷4mol=414kJ/mol,故合理选项是A。9.根据如图所示的各物质能量变化关系,判断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s,金刚石)+O2(g)=CO2(g)ΔH1=akJ·mol-1(a<0)B.C(s,石墨)+O2(g)=CO2(g)ΔH2=bkJ·mol-1(

b>0)C.C+O2=CO2ΔH3=ckJ·mol-1(c>0)D.C(s,金刚石)=C(s,石墨)ΔH4=dkJ·mol-1(d>0)【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据图可知C(s,金刚石)+O2(g)的总能量高于CO2(g)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即a<0,故A正

确;B.据图可知C(s,石墨)+O2(g)的总能量高于CO2(g)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即b<0,故B错误;C.热化学方程式中需要标注物质聚集状态,选项中物质的聚集状态未标,且反应放热,焓变小于零,故C错误;D.金刚石变化为石墨

反应过程是放热反应,焓变为负值,即d<0,故D错误;故答案为A。10.中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利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其主要过程如图所示。已知:几种物质中化学键的键能如表所示。化学键H2O中H-O键O2中O=O键H2中H-H键H2O2中O-

O键H2O2中O-H键键能kJ/mol463496436138463若反应过程中分解了2mol水,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总反应为2H2O光照2H2↑+O2↑B.过程I吸收了926kJ能量C.过程II放出了574kJ能量D.过程Ⅲ

属于放热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用太阳光在催化剂表面实现高效分解水,则总反应为2H2O光照2H2↑+O2↑,故A正确;B.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过程Ⅰ吸收了463kJ×2=926kJ能量,故B正确;C.形成化学键

释放能量,则过程Ⅱ放出了436kJ+138kJ=574kJ能量,故C正确;D.过程III为1mol过氧化氢生成1mol氧气和1mol氢气,吸收的能量大于放出的能量,该过程为吸热反应,,故D错误;故答案选D。11.已知下列反应的

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1molS(g)与O2(g)完全反应生成SO2(g)放出的热量小于297.0kJB.在相同条件下,SO2(g)比SO3(g)稳定C.S(s)与O2(g)反应生成SO3(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

(s)+32O2(g)垐?噲?SO3(g)ΔH=+395.7kJ·mol-1D.一定条件下1molSO2(g)和12molO2(g)反应生成1molSO3(l)放出热量大于98.7kJ【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1molS(s)与O2(g)

完全反应生成SO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s)+O2(g)=SO2(g)△H=—297.07kJ/mol,1molSO2(g)和12molO2(g)反应1molSO3(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O2(g)+12O2

(g)垐?噲?SO3(g)△H=—98.7kJ/mol。【详解】A.物质的量相同的S(g)的能量大于S(s)的能量,则1molS(g)与O2(g)完全反应生成SO2(g)放出的热量大于297.0kJ/mol,故A错误;B.由图可知,1molSO2(g)和12molO2(g)

的总能量大于1molSO3(g),无法判断1molSO2(g)和1molSO3(g)的能量大小,则在相同条件下,无法判断SO2(g)和SO3(g)的稳定性,故B正确;C.将分析中的热化学方程式依次编号为①②,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①

+②可得S(s)与O2(g)反应生成SO3(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s)+32O2(g)垐?噲?SO3(g)ΔH=—395.7kJ/mol,故C错误;D.物质的量相同的SO3(g)的能量大于SO3(l),则一定条件下1molSO2(g)和12molO2(g)反应生成1mol

SO3(l)放出热量大于98.7kJ,故D正确;故选D。12.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化学反应X+2Y==2Z能量变化情况的研究。当往U形管中滴加试剂Y时,看到试管中甲处下降,乙处上升。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②生成物

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③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是“贮存”于X、Y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而释放出来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③【答案】B【解析】【详解】当往试管中加入试剂Y时,看到U型管中液面甲处下降,乙处上升,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使得集气瓶中气压升高而出现该现象,故①正确,在放热反应

中,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故②错误;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是“贮存”于X、Y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而释放出来,故③正确;故选B。13.下列变化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工业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氧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

B.工业上合成氨要用高温,催化剂C.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再变浅D.CO2(g)CO2(aq)ΔH<0,降温增压可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答案】B【解析】【详解】A.工业生产硫酸使用过量氧气,,增大了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了另一种

反应物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B.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高温有利于提高催化剂活性,但不利于平衡的正向移动,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红棕色的NO2加压后,浓度瞬间增大,但随后平衡正向移动,所以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D.CO2(

g)CO2(aq)ΔH<0,降温增压可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答案为B。14.在密闭容器中,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的关系为:vA=3vB、2vA=3vC,则该反应可表示为A.2A+6B=3CB.A+3B=2CC.3A+B=2CD

.2A+3B=2C【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确定各物质的系数,据此书写方程式。【详解】由于vA=3vB、2vA=3vC,所以vA:vB:vC=3:1:2,即A、B、C对应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3、1、2,故反应方程式为3A+B=2C。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反应速

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和对反应速率规律的理解。15.已知反应4CO+2NO2N2+4CO2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CO)=0.025mol·L-1·s-1B.v(NO2)=0

.7mol·L-1·min-1C.v(N2)=0.36mol·L-1·min-1D.v(CO2)=1.1mol·L-1·min-1【答案】A【解析】【详解】不同条件下不同物质表示的同一反应速率比较要先统一

单位,然后利用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转化为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再进行比较。A、v(CO)=0.025mol·L-1·s-1=1.5mol·L-1·min-1;B、v(CO)=2v(NO2)=1.4mol·L-1·min-1;C、v(CO)=4v(N2)

=1.44mol·L-1·min-1;D、v(CO)=v(CO2)=的1.1mol·L-1·min-1,反应速率最快的选A。16.将V1mL1.00mol·L-1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

中始终保持V1+V2=50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0mol·L-1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答案】B【解析】【详解】A.将左边这根线向左下角延长,得到未加HCl时的交叉点,因此得出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1℃左右,故A错误;B.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放出热量,因此得出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故B正确;C.HCl加入30mL时,温度最高,说明在此点恰好完全反应,即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1mol·L−1×0.03L=c(NaOH)×0.02L,c(NaO

H)=1.5mol·L−1,故C错误;D.该实验只能说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其他很多反应生成水的是吸热反应,比如碳酸氢钠分解,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17.对于反应COCl2(g)垐?噲?CO(g)+Cl2(g)

ΔH>0。改变下列条件一定不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A.压缩体积B.增加CO浓度C.加催化剂D.恒容下通入惰性气体【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压缩体积,增大气体压强,能加快反应速率,故A不符合题意;B.增加生成物一氧化碳的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故B不符合题意;C.加催化剂,反应的活化能

降低,能加快反应速率,故C不符合题意;D.恒容下通入惰性气体,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D符合题意;故选D。18.可逆反应2A(g)+3B(g)4C(g)+D(g),已知起始浓度c(A)=4mol·L-1,c(B)=3mol·L-1,C、D浓度均等于0,反应

开始2秒后达到平衡状态,此时D的平衡浓度为0.5mol·L-1,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v(C)=1mol/(L·s)B.C的平衡浓度为4mol/LC.A的转化率为25%D.B的平衡浓度为1.5mol/L【答案】B【解析】【

详解】从开始到平衡转化D的浓度为0.5mol/L,运用三段式2A(g)+3B(g)4C(g)+D(g)c(起始)(mol/L)4300c(转化)(mol/L)11520.5c(平衡)(mol/L)31.520

.5A项,υ(C)=2mol/L2s=1mol/(L·s),正确;B项,C的平衡浓度为2mol/L,错误;C项,A的转化率为1mol/L4mol/L100%=25%,正确;D项,B的平衡浓度为1.5mol/L,正确;答案选B。点睛: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

计算常用“三段式”,其中涉及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有:各物质转化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物平衡物质的量=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反应物转化物质的量;生成物平衡物质的量=生成物起始物质的量+生成物转化物质的量;某一反应物的转化率=nn(转化)(起始)100%。19.对于反应放热反应A+B=C

,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是()A.增加A的物质的量B.升高体系温度C.增加体系压强D.降低体系温度【答案】B【解析】【详解】A.增加A的物质的量,由于A的状态未知,不能确定反应速率一定加快,A错误;B.升高体系温度,活

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一定加快,B正确;C.增加体系压强,不能确定反应体系中的物质是否含有气体,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C错误;D.降低体系温度,反应速率减慢,D错误;答案为B;.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焓变是指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B.

反应放热时,ΔH>0;反应吸热时,ΔH<0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与生成物的总焓一定不同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参加反应

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mol,故A错误;B、放热时体系能量降低,△H<0,吸热时体系能量升高,△H>0,故B错误;C、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不是吸收能量就是放出能量,当反应物的总焓大于生成物总焓时,反应放出热量,反之吸收热量,因此在一个确定的化

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与生成物的总焓一定不同,故C正确;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当反应物的总焓大于生成物总焓时,反应放出热量,反之吸收热量,故D错误;故选C。21.现有下列四个图像:下列反应中全部符合上述图像的反应是A.N2(g)+3H2(g)⇌2NH3(g)ΔH1

<0B.2SO3(g)⇌2SO2(g)+O2(g)ΔH2>0C.4NH3(g)+5O2(g)⇌4NO(g)+6H2O(g)ΔH3<0D.H2(g)+CO(g)⇌C(s)+H2O(g)ΔH4>0【答案】B【解析】【分析】由甲和乙图象可知升高温度生成物的浓度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吸

热,由甲、丙和丁图象可知压强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减小,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的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小于生成物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详解】A.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1+3>2,ΔH<0,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加压化学平衡

正向移动,与图象不符合,故A错误;B.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2<2+1,ΔH>0,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加压化学平衡逆向移动,与图象相符,故B正确;C.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4+5<4+6,ΔH<0,符合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加压化学平衡逆向移动,与图象不符,故C错误;D.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

1+1>1,ΔH>0,加压化学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与图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B。22.已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物的初始状态和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下列各反应热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A→FΔ

H=-ΔH6B.A→DΔH=ΔH1+ΔH2+ΔH3C.ΔH1+ΔH2+ΔH3+ΔH4+ΔH5+ΔH6=0D.ΔH1+ΔH6=ΔH2+ΔH3+ΔH4+ΔH5【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只要反应物

和生成物确定,无论经过怎样的途径反应热都相等,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互换则反应热互为相反数。【详解】A.反应物和生成物互换那么反应热互为相反数,F→AΔH=ΔH6,所以A→FΔH=-ΔH6,故A正确;B.根据盖斯定律可

知只要反应物和生成物确定,无论经过怎样的途径反应热都相等,所以A→DΔH=ΔH1+ΔH2+ΔH3,故B正确;C.A→A焓变为0,所以ΔH1+ΔH2+ΔH3+ΔH4+ΔH5+ΔH6=0,故C正确;D.F→BΔH=ΔH1+ΔH6,B→

FΔH=ΔH2+ΔH3+ΔH4+ΔH5,所以ΔH1+ΔH6=-(ΔH2+ΔH3+ΔH4+ΔH5),故D错误。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4分)23.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

g)能量变化如图所示:①该反应的ΔH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②反应物的总键能为___。③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2)已知拆开1molH—H键、1molN—H键、1molN≡N键需要的

能量分别是436kJ、391kJ、946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3)联氨(又称肼,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回答下列问题:①2O2(g)+N2(g)=N2O4(l)ΔH1②N2(g)+2H2

(g)=N2H4(l)ΔH2③O2(g)+2H2(g)=2H2O(g)ΔH3④2N2H4(l)+N2O4(l)=3N2(g)+4H2O(g)ΔH4=-1048.9kJ·mol-1上述反应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式为ΔH4=___,联氨和N2O4可作为

火箭推进剂的主要原因为___。(至少答两条)Ⅱ.合成氨工业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反应原理为3H2(g)+N2(g)垐?噲?2NH3(g)ΔH<0。(4)在T℃时,将一定物质的量的H2和N2置于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①下列各项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

衡状态的是___(填序号)。a.容器内的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b.3v(N2)=v(H2)c.3v正(H2)=2v逆(NH3)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②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v逆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v正和v逆的关系为v正__

_v逆(填“>”“=”或“<”),最后二者相等。③该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向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增大容器内的压强,NH3的体积分数将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的(5)在T℃时,将一定物质的量的H2和N2置于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使反应速率发生

了如图所示的变化,改变的条件可是___。a.升高温度,同时加压b.降低温度,同时减压c.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d.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减小生成物浓度【答案】(1)①.大于②.akJ③.A2(g)+B2(g)=2AB(g)ΔH=+(a-b)kJ·mol-1(2)N2(g)+3H

2(g)=2NH3(g)ΔH=-92kJ·mol-1(3)①.2ΔH3-2ΔH2-ΔH1②.反应放热量大、产生大量气体、无污染(4)①.a②.增大③.<④.不变(5)c【解析】【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知,1molA2(g)+1molB2(g)吸收akJ后达到最多值,即分子均断裂生成原子

,断裂出的原子合成2molAB(g),并放出能量bkJ。①a>b,吸收能量大于放出能量,ΔH大于0;②据前文分析,反应物的总键能为akJ;③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22Ag+Bg=2ABgΔH=+a-bkJmol。【小问2详解】N2与H2反应生成N

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23Ng+3Hg2NHgΔH,拆开1molH—H键、1molN—H键、1molN≡N键需要的能量分别是436kJ、391kJ、946kJ,则ΔH=-1946+4363-39132=-92kJ?mol,故热化学方程式为()()()-1223N

g+3Hg2NHgΔH=-92kJmol。【小问3详解】从题给四个方程式分析,“④=③×2-②×2-①”,则有ΔH4=2ΔH3-2ΔH2-ΔH1;从反应④可以得知,联氨和N2O4反应放热量大、产生大量气体、无污染,可作为火箭推进剂。【小问4详解】3H2(g)+N

2(g)垐?噲?2NH3(g)ΔH<0,这是一个正向气体物质系数减少并放出热量的反应。①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容器内的压强随反应的进行而改变,当其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即达到平衡状态;v(N2)和v(H2)没有指明速率的方向,无法

用来判断平衡状态;而3v正(H2)=2v逆(NH3)表明v正(H2):v逆(NH3)=2:3,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即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平衡未达到平衡;该反应溶积不变,各物质均是气体,气体总质量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故选择a项。②该反应正向放热,升高温度后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朝吸热方向移动,即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③该容器是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向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各反应物质的浓度并无改变,平衡不移动,NH3的体积分数不变。【小问5详解】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内气体总压强

不变。从图中分析,改变条件后正反应速率比原平衡速率大,逆反应速率比原平衡速率小,结合反应3H2(g)+N2(g)垐?噲?2NH3(g)ΔH<0,只有c选项符合要求,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气体物质增多,体积变

大,原生成物浓度减小,逆反应速率比原平衡速率小;a升高温度,同时加压均使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不符合逆反应速率比原平衡速率小;b降低温度,同时减压均使正逆反应速率减小,不符合正反应速率比原平衡速率大;d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减小生成物浓度,则正反应速率从原平衡速率开始下降;故

选择c。24.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①H2(g)+12O2(g)=H2O(l)ΔH=-285.8kJ·mol-1②H2(g)+12O2(g)=H2O(g)ΔH=-241.8kJ·mol-1③CO(g)=C(s)+12O2

(g)ΔH=+110.5kJ·mol-1④C(s)+O2(g)=CO2(g)ΔH=-393.5kJ·mol-1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填序号)。(2)H2的燃烧热ΔH=___。(3)燃烧10g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

4)表示CO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5)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2983.2kJ·mol-1P(s,红磷)+54O2(g)=14P4O10(s)ΔH=-738.5kJ·mol-1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答案】①.①②④②.-285.

8kJ·mol-1③.1429kJ④.CO(g)+12O2(g)=CO2(g)ΔH=-283.0kJ·mol-1⑤.P4(s,白磷)=4P(s,红磷)ΔH=-29.2kJ·mol-1【解析】【分析】【详解】(1)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H符号可知,四个反应的∆H①②④均为负值,即都是放热反应;③的

为正值,即为吸热反应;(2)H2(g)+12O2(g)═H2O(l);∆H=-285.8kJ•mol-1,依据燃烧热概念可知H2的燃烧热∆H=-285.8kJ•mol-1;(3)已知H2(g)+12O2(g)═H

2O(l);∆H=-285.8kJ•mol-1即1mol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8kJ,10gH2的物质的量为5mol,则燃烧10g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8kJ×5=1429kJ;(4)已知③CO(g)=C(s)+12O2(g);∆H=+110.5

kJ•mol-1④C(s)+O2(g)=CO2(g);∆H=-393.5kJ•mol-1依据盖斯定律④+③得到CO(g)+12O2(g)=CO2(g)∆H=-283.0kJ/mol;(5)已知①P4(s,白磷)+5O2(g)=P4O10(s)ΔH=-2983.2kJ·mol-1;②P(s,红磷)+

54O2(g)=14P4O10(s)ΔH=-738.5kJ·mol-1;根据盖斯定律,①-4×②可得红磷转化为白磷4P(s、红磷)=P4(s、白磷)的∆H=-2983.2kJ/mol+4×738.5kJ·mol-1=-29.2kJ/mol。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

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9324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