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2)页,303.77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65f0616de6ebf84ac773243fe0e13e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市三中高2026届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
化的共同体。这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A.早于世界其他地区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C.集中在黄河中下游D.开始于旧石器时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
7000至5000年前(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不同流域的文明既有其特性,又有共同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世界其他地区,无法得出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分布于多个流域,排除C项;距今约7000
至5000年前属于新时期时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良诸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随葬品丰富,有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而出土的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初始形态出现B.贫富分化现象明显C.社会经济
较为繁荣D.定居生活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良诸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随葬品丰富,有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而出土的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可知,良诸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同众多的小型墓葬相比,随葬品数量
、种类和质量都不同,这表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明显,B项正确;当时国家初始形态尚未出现,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当时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项;定居生活开始形成,开始一词,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距今约4300至4000年前的陶寺遗址中,陆续发现了早期城
址、宫殿区、仓储区、城内大墓及观象台基址。这反映了()A.母系氏族社会繁荣B.奴隶制度出现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D.中央集权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陶寺遗址中陆续发现了早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城内大墓及观象台基址这些都是国家出现的标志,说明早期国家初具雏形,C项正确;陶寺文
化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雏形,此时已经不再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A项;根据早期城址、宫殿区、仓储区、城内大墓及观象台基址等遗迹无法说明奴隶制是否出现,排除B项;中央集权的形成是在秦朝建立以后,陶寺文化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4.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比出
土文物更有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文献中的“中国”与“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可知,无论是周代的文献中,还是西周的出土文物,都有“中国”一词,因此研究西周的历史可传统典籍与
考古发现相印证,B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文字不能完整反映历史真实,因为文献具有主观意识性,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有文献,还有出土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C说法错误,排除C项;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文献是第二手史料,D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商朝王室占卜
吉凶记事会在龟甲、兽骨上契刻文字。这种古老的文字被称为()A.甲骨文B.钟鼎文C.女真文字D.蒙古文【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占卜吉凶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A项正确;钟鼎文是周朝时期为了记事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排除B项;女真文字是女真族的文字,产生于金朝,排除C项;蒙古文是蒙古族的文字,排除D项。故选A项。6.周代通过某一制度,使姬姓周人的亲族迅速遍及天下,北起燕山,南至汉水,西起陕甘,东到齐鲁,到处都楔入了姬姓人群。这一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礼乐制【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周代通过分封制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姬姓贵族、功臣合先代贵族,而姬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C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与
题干无关,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7.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
建立诸侯国,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可知A.分封制旨在“以蕃屏周”B.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C.儒学文化被广泛传播D.中原是周文化发源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目的是通过分封拱卫周王室,即“以蕃屏周”,故A正确;秦
朝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故B错误;此时儒学还未建立,故C错误;周文化发源地是在关中地区,故D错误。8.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文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
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具有()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D.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文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
民”分析可知,西周统治者具有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敬天保民思想,没有提及祭祀占卜,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敬天保民思想,未反映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敬天保民思想,未反映
宗法礼制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9.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这一观念A.表明中原正统思想
彻底崩解B.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诸夏”与“夷狄”已无任何区别D.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天下观念中包括四夷,四夷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这一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四夷接受中原文化,是一种文化认同,这
些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依然存在夷夏之别,排除C项;不能说通过这一观念就能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10.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
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铁犁牛耕推广B.华夏文化认同C.百家争鸣形成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反映了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的局面,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铁犁牛耕推广、华夏
文化认同、百家争鸣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11.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诸如:朝代名称效益战国(秦)都江堰“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战国(魏)西门豹渠“以富魏之河内”汉朝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些工程兴建A.阻碍了经济交流B.不利于商业进步
C.促进了农业发展D.实现了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以富魏之河内”,“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可以看出水利工程的兴建,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水利工程对农业的积极作用,“阻碍”表述错误,排除A项;农业
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的富足,是有利于商业进步的,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分裂时期,不能用“实现”来形容,应是有利于统一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2.春秋时期,某一学派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这一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为
政以德”。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阴阳家D.墨家【答案】B的【解析】【分析】【详解】儒家学派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故B项正确;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
排除A项;阴阳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
的哲学思想追求()A.天人合一B.天下为公C.为政以德D.革故鼎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据材料
可知,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A项正确;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
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排除B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排除C项;革故鼎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4.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
“耕战”,富国强兵,能够“满足”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法家强调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有助于实现富国强兵,C项正确;儒家强调仁政、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都不能实现富国强兵,排除A、B、D项。故选C项。15.战国时,杨朱提倡“重生贵己”,墨翟提倡“兼相爱”,有一位思想家对他们进行批判,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也”。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A.法家B.儒家C.道家D.农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尊卑有序,体现的是儒家思想,B项正确;法家思想主张
严刑峻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排除C项;农家思想注重的是农业生产,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更趋剧烈,士阶层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企
图影响现实政治。下列思想家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A.商鞅B.韩非C.荀子D.邹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荀子主张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C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排除A项;韩非是法家,排
除B项;邹衍是阴阳家,排除D项。故选C项。1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段话实际上肯定了秦朝A.推行郡县制度B.建立皇帝制度C.设置三公九卿制D.实行焚书坑儒【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大规模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因此材料“废候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肯定的郡县制,A项正确;材料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及焚书坑儒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18.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
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作为集中体现了A.帝王穷兵黩武B.政治统治腐败C巩固中央集权D.贵族豪强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
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其他方面还有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因此题干所述内容体系了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所述秦采
取的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不能体现.的帝王穷兵黩武,排除A项;材料所述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对当时来说有必要,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秩序,没有体现政治统治腐败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
,整顿社会风”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对贵族采取管制的措施,不利于贵族豪强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9.如图中秦朝的举措()A.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D.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结束了文字书写混乱的局面,促进了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D项正确;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与统一文字不符,排除A项;统一文字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顺应而非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国家统一后实行的巩固统一的举措,
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的,服务皇帝、维护皇权的中央机构,创立于秦朝时期,D项正确;夏朝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A项错误;商朝中央没有建立丞相为首的三公制度,B项
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的集权,也未建立图示的中央机构,C项错误。21.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答案】
B【解析】【详解】小篆是秦朝统一后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排除A项;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排除C项;
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排除D项。故选B项。22.秦代,位居“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中书令【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丞相的职责是“掌承天子,助理万机”,A正确;太尉
负责的是军事,B排除;御史大夫负责的是监察百官,C排除;中书令最初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D排除。故选A。2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秦始皇泰山封禅之举旨在()A.巩固秦朝统治B.维护政治统一C.拓展秦朝疆域D.宣扬专制皇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泰山封禅,是为了
确立其正统地位,因此旨在加强统治,A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旨在维护政治统一,排除B项;泰山封禅与拓展疆域无关,排除C项;皇帝制度的确立旨在宣传专制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24.秦朝建立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秦朝的这些措施()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推动了统一国家疆域的扩大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的的【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北方匈奴,设置郡管理,发展交通,从而扩大了国家的疆土,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方的的管理,不是加强
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秦朝设置郡县、进行交通建设,加强对地方控制,未体现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措施的因地制宜治国方略,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
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
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
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
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
:血缘纽带日渐疏远。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得出体系完备;根据“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得出等级森严、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趋势:根据“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根据“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得出血缘
纽带日渐疏远。建构:结合秦朝制度的建立可概括得出有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
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
衡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联系:两者之间是
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图二反映耕作方式上出现了牛耕,图三说明出现了租佃制的经营方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比较多,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二涉及到的有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
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是,逐渐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生产
力的发展最终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农具的出现和普
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
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新中国考古五十年》(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答案】(1)表现:耒、耜
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说明: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2)信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农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
的发展”得出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的表现,如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