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答案.docx,共(5)页,21.72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1f7e4aba59bac4e317a9b3fa4e3c7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奉化区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试题答案1.C[解析]C.“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错,两个句子前后无因果关系。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是“成秩序,定天下”。2.B[解析]B.“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
”说法错误,不是说“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而是强调心无杂念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哪怕是干好别人认为的小事情也是可以成为“圣人”。3.A[解析]材料一主要讲“中庸之道”,即“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A.强调应该在“质”与“文”两极中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
体现了材料一“取两用中”的观点;B.强调为人与功业的问题,不属于“中庸之道”;C.强调社会关系与社会状态的问题,不属于“中庸之道”;D.强调彼此转换的问题,不属于“中庸之道”。故选A。4.①有“己”就有“人”,我们的生活应处于这两者之间,损人利已是不符
合“中庸之道”的。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说法,决不能“不痛不痒,不黑不白”,否则就是“乡愿”。5.①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尽量干好自己的事情。②要有“同情心”,保持“道德判断”,遵守正常的“秩序”。③要用相应的规范约束自己
的行为,尽量避免妨碍他人。6.C[解析]“意在突出土炕因为接地气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错,根据文本内容,说土炕“神奇”原因有两点:其一,“上得庙堂,能唱大戏”,即能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而发挥作用:其二,“盖因睡土坑而接地气乎”是
说领导人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领导人民一起斗争,最终取得胜利。7.D[解析]“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形象地表达出土炕作为意象在诗歌中的分量”错,这句并没有运用比喻修辞。8.①动静结合的描写。石榴花是静态的,大红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是动态的,真实、生
动地再现了当时采访见到的情景,凸显了炕头小学的简朴,给人画面感,留下鲜活的印象。②令人深思、饱含感情的议论。“传媒总是热心报道.....”与“有谁知道.....”形成对比,通过对比议论表达了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忧思。③运用比喻抒情。“正
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贾淑珍等乡村女教师为农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段,要注意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本题画波浪线语段前
半部分是描写,有动有静,视听结合,有画面感,让读者看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坑头授课图;画波浪线语段后半部分是议论、抒情,在议论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发人深思,最后一句通过比喻直抒胸臆,高度赞扬了贾淑珍等乡村女教师为农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9.①“土炕”是贯穿全文的线
案,使得文章形散神聚,通过叙写跟土炕紧密相关的人物、故事来表现家国情怀。②这里有知识分子、农民的家国情怀,如炕头人物岳安林,面对命运的不公,学以致用,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科技兴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③这里有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文章写炕头小学的创办人贾淑珍以及那些
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表明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④“土炕”融入了红色基因。老一辈革命家接地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保障,需要代代相传。(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写文学短评的能力,具体是围绕关键词写短评思路。先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
内涵、艺术特点等有正确的理解,再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评论思路。本题,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土炕”,这是文章的标题,可以从结构与内容上评论其作用。“土炕”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叙写跟土炕紧密相关的人物故事来表现家国情怀;另一个关键词是“炕上家国”,所以答案应该是梳理一下文章表现了哪些家国情怀
。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当记者时采访的人物事迹,三位炕头人物分别展现了知识分子、农民、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后半部分是作者退休后“文学采风”听来的、想到的与土炕有关的人、事,分别展现了土炕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和文艺创作。据此可以整合答案。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三主失道”,“三主”作主语,“失”作谓语,“道”作宾语,故应在“是以三主失道”后停顿,排除AB。“天下已乱”,
“天下”作主语,“已”作状语,“乱”作谓语,故应在“天下已乱”前后停顿,排除D。故选C。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表示土地小;谦辞,这里指自己。句意:然而秦
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我内心不胜仰慕至极。故选A。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两篇选文……夹叙夹议”表述错误,两文整体谋篇都是由叙写史实到议论说理,最后点明主旨。节选部分,两文先叙述,后议论的特点尤为明显,并非夹叙夹议。故选C。13.【答案】(1)陈
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得分点:“七庙”,国家;“隳”,同“毁”,灭亡;“为天下笑”,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每点1分,共3分。(2)祸患常常是由极
小的错误积累成的,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被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有溺爱乐工吗?得分点:“忽微”,极小的错误;“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由极小的错误积累成;“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岂……哉”,难道……吗?每点1分,共4
分。14.材料一:①将六国与陈涉对比,突出农民起义军力量之弱,反衬陈涉灭秦之易;②让秦自身的兴与亡进行对比,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关系。材料二:③“得天下”之“盛”,与下文失天下的“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
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材料一写出一点即可得2分,材料二写出一点再得2分,共4分,但每点的答案里必须包含对比的内容和作用两方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论证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有多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
、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是把陈涉与六国的身份地位、才智谋略作对比,“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是两者的武器装备作对比,“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是两者的军队实力作对比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是两者的军队实力作对比,突出农民起义军力量之弱,却能快速取得起义的胜利。“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让秦自身的兴与亡进行对比,以此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关系。材料二:得天下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失天下时“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
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是那样的衰败。“盛”“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过秦论》教材未节选部分参考译文: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
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
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
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
,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
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
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15.D[解析]诗歌中的“顶踵”指的是不顾身体,不畏劳苦,尽力报效国家。16.(1)态度:面对仕途波折,诗人未发一句怨诽之语,且抱以乐观的态度(1分)时刻想着国恩未报,一
心报国。(1分)(2)做法:诗人到明州后,坚守职分,积极开展工作。(2分)宣扬朝廷宽容政策,积极鼓励百姓进行农耕。(2分)17.(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18.A而是耕耘于生活的田野B深入
生活、扎根人民C艺术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语意相符即可,每空2分)19.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解析]:根据画波浪线的句子的逻辑关系,前句是后句的必备条件,故关联词“只
有⋯⋯才”恰当。(2分)第二处,根据日常生活情理推断,应先与现实碰撞,才会有人的情绪变化而心情激荡,故“与现实碰撞”在前,“与人心激荡”在后。(2分)20.D[解析]D.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其余几项皆没有,故选D项。21.①逗号让划线句成为几个独
立的短句。②增强了动作性。③强化了主人公渴望摆脱现状,渴望走上精神复活之路的迫切心理。(每点1分,共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对”单独隔开,表现主人公对找到救赎之路的强烈肯定,改变现状的强烈盼望。“到国
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几个动作单独隔开,形成几个短句,强化了动作性,强化了主人公摆脱现状,离开现有生活的渴望,改变现有状态的急切,也是作者真正向“复活”即将迈出的重要的一步。22.①“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用了反
复(回环/顶针)的手法。②更能充分展示主人公内心挣扎的情感回旋,体现出他强烈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污秽和虚伪。③相比“可憎!可耻!”更具有表现力,能让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答出①③点分别得1分,其中①点只要答出一个手法即可;答出②点得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找到“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和“可憎!可耻!”这两个句子的不同点。形式上的不同,原文“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运用了回环、反复、顶针的修辞手法,句子表达富有表现力,更加生动形
象。改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缺少生动的表现力。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回环手法,能充分展示主人公内心挣扎的回环往复;重复得到“可耻”“可憎”,表现了作者内心强烈的心理活动,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强烈不满,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和内心虚伪的强烈反思。改句虽然简短有力,缺少强烈的情感表达。23.【解析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作文时关注生活,并辩证地看待生活生活中的退与进。人生需要进,它是一种积极的姿态,是事物的发展方向,但一味往前冲,可能会事倍功半,而且折翼受伤的可能性会增大。有时候,退是暂时的,是进的助跑;退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境界。进退之间彰显的是心态,是智慧,
是格局。同时也引导学生要能学以致用,若结合本学期教材所学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进行议论会更有意义。进与退,从不同角度可以分辨出不同关系。可以是一种对立关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以是目的关系,进是目的,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可以是条件关系,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可以是包含关
系,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可以是转化关系,进而不当,就导致后退。考生可以赞同“进”或“退”的人生态度,但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分析。无论如何,行文时要先选准一种关系作为确立立意的角度,不能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变换角度,造成文章思路的混乱。分析关系是必要的,
但只能是基础,不能是主体,主体应是从这个关系出发,阐释自己对该话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的认识,这样的文章才有现实针对性,才有价值。立意参考:1.一往无前,永不言退。2.善于退让,海阔天空。3.以退为进,进而不止。4.进退有致,通达人生。【评分标准】作文基准分:43分。第一档(55-60)切
合题意,有较强的思辨性语言,围绕“进退”有独到的见解和生发。文章有深度有大格局,联系自身、国家、社会,有鲜明的层次感和逻辑性,语言流畅。第二档(50-54)切合题意,对“进退”有较深的认识,有独立,较为深刻的思考和表达,讲究论证方法,论说有较为流畅严谨的层次感和递进逻辑
性,论说色彩较为明显,语言流畅。第三档(43-49)基本符合题意,较多依靠举例说明观点,有适当论证并围绕话题进行阐述,论述内容层次不雷同,语言较通顺,结构较完整,文体较为清晰。第四档(30-36)审题部分偏离题意
,文体模糊,语言风格不一,但仍然在题目的范围中。内容相对单薄,缺乏深度,结构不太完整。第五档(0-29)套题、离题、严重偏题,酌情可得0-29分。注:①无题目扣2分;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标点错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②字数严重不足评分标准:600字至80
0字,缺50扣1分;500-600字,25-35分;400-500字,20-25分;300-400字,10-20分;300字以下,10分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