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交大附中、龙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0)页,810.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1639326076f728c029759da54c797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交大附中、龙岗中学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注意:本试题共3页,6道大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年末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经检测发现这场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该种冠
状病毒为RNA病毒,其遗传物质用(+)RNA表示。下图为冠状病毒的增殖和表达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蛋白的合成在宿主细胞内进行B.该种冠状病毒内含有逆转录酶C.(+)RNA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D.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
构,利用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A正确;B、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由于图示没有体现以RNA为模板合成DNA过程,所以不能说明冠状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B错误;C、根据图示,病毒RNA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
,合成病毒蛋白,C正确;D、冠状病毒翻译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U、G-C,D正确。故选B。2.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A.苏丹Ⅲ染色体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
有丝分裂C.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D.甲基绿、派洛宁(呲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答案】C【解析】【详解】苏丹染色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属于化合物鉴定,不需要细胞保持活性,A不符合题意;用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
胞的有丝分裂,必须先用15%的盐酸对细胞进行解离,从而使细胞失去活性,B不符合题意;用健那绿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健那绿是活体染色剂,所以细胞是活的,C符合题意;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洋葱细胞中的DNA和RNA,也要用盐酸处理细胞,改变细胞膜的透性,从而使
细胞失去活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C。3.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有()①水能溶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并维持细胞形态②细胞中无机盐含量很少且大多数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③哺乳动物的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高,会出现抽搐等症状④无机盐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⑤休眠种子与萌发
种子相比,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更小⑥缺碘会引起儿童佝偻病A.六项B.五项C.四项D.三项【答案】B【解析】【分析】1、水: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作用: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2、自由水与结
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3、无机物: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作用:(1)
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5)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详解】①自由水能自由流动,能溶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维持细胞坚实的形态,①正确;②
细胞中无机盐含量很少且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②错误;③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过高,会引起肌无力,③错误;④无机盐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提供能量的是糖类,④错误;⑤休眠种子与萌发种子相比,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更大,自由水和结
合水的比值与细胞的代谢强度有关,⑤错误;⑥碘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必需的营养素,当碘缺乏时,就会造成甲状腺肿大,⑥错误。故选B。4.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B
.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和RNA,A正确;B、叶绿体在光下能合成ATP,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C、细胞所需的AT
P除来自线粒体外,还可以来自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C错误;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相同,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5.如图是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C1-比Mg2+运输速率大B.K+只能利用主动运输方式进行跨膜运输C.所有离子的跨膜运输都需要载体和能量D.Na+和CI-在肺泡细胞内运输受阻会导致肺部损伤【答案】
D【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Na+细胞内的浓度远低于细胞外,因此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细胞外;K+细胞内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外,因此K+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内;Mg2+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Mg2+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内;CI-细胞内浓度远低于细胞外,因此CI-通过主动运输方式
运输到细胞外。【详解】A、从图中看不出离子的运输速率大小,A错误;B、K+也可以利用协助扩散进行跨膜运输,如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维持,B错误;C、当离子以协助扩散进行跨膜运输时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Na+和CI-在肺泡细胞内运输受阻,使细胞内液渗
透压升高,会导致肺部损伤,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研究发现,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
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对此现象不合理的解释是()A.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B.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代谢C.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
和数量有关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s进入水稻细胞,是由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决定的,而非结构特点所决定;植物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的种类
和数量与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详解】A.As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其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决定,A错误;B.由题意可知,As含量能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推测可能是导致有关酶活性失活,进而影响细胞代谢,B正确;C.加P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
s含量相对减少,说明P影响As的吸收,这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C正确;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而这些化合物是水稻正常生长必需的,所以P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D正确。7.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
可用于光合作用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答案】D【解析】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的红光和蓝紫光,由于绿色植物几乎不吸收绿色光,所以植物的叶片一般呈现绿色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有叶绿素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8.下图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某品种牡丹(2n=10)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一个花粉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花粉粒细胞)的部分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①中,细胞内中心体倍增和DNA的复制及有关蛋白
质的合成B.图②中,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C.图③中,可能发生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D.图④或⑤中,每个细胞均含有1个染色体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染色体的行为可以判断: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为减
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无中心体,A错误;B、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C、③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D
、图⑤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知识,需要考生掌握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9.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C.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D.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
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答案】D【解析】【详解】由Ⅱ3和Ⅱ4甲病正常而后代Ⅲ7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且Ⅱ4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由此推断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Ⅱ1和Ⅱ2不患乙病而后代Ⅲ1患乙病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用A、a表示甲病致病基因,B、b表示乙病致病基因,则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5的基因型为BbXAX_,两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B错误;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理论上其后代共有8种基因型、6种表现型;C错误;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而亲本有关的染色体
组成为XAXa和XAY,因此最可能是母亲的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异常;D正确。10.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
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
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检测放射性出现的部位。实验结果:32P组沉淀中出现较强的放射性,说明DNA能进入大肠杆菌,且在新的噬菌体中也发现了32P,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5S组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详解】A、用噬菌体分别侵染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细菌得到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噬菌体,A错误;B、长时间的保温培养会导致部分细
菌裂解,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C正确;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需要考生掌握实验设
计思路、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11.关于核酸生物合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的复制需要消耗能量B.RNA分子可作为DNA合成的模板C.真核生物的大部分核酸在细胞核中合成D.无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DNA的复制【答案】D【解析】【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
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详解】A、DNA的复制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A正确;
B、RNA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故RNA分子可作为DNA合成的模板,B正确;C、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而DNA复制和转录形成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的,C正确;D、无丝分裂过程中也会发生DNA的复制,只是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D错误
。故选D。12.某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现有由该种细菌突变成的甲、乙两种突变型细菌,二者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如图所示为该种野生型细菌合成物质X的途径,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
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积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突变型甲中控制酶a的基因发生了突变B.物质X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C.突变型甲
和乙均不能通过控制酶c的合成控制X的合成D.两种突变体在基本培养基上只添加底物时均不能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据题干信息可知,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
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积累。推出甲中酶b功能丧失,乙中酶a功能丧失,进而推出突变型甲控制酶b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而突变型乙控制酶a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据题干“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可知,甲、乙都有酶c,推出突变型甲和乙均能通过控制酶c的合成控制X的合成
。【详解】A、据分析,突变型甲控制酶b的基因发生了突变,A错误;B、物质X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过程,实现对性状的间接控制,B错误;C、据题干“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可知,甲、乙都有酶c,推出突变型甲和
乙均能通过控制酶c的合成控制X的合成,C错误;D、突变型甲、乙由突变导致的酶缺陷不能将底物经过一系列过程合成X等物质,所以在基本培养基上只添加底物,则两种突变体均不能生长,D正确。故选D。13.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都会导
致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答案】C【解析】【详解】A、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
异,A错误;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B错误;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D、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不可见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故选C。14.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
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20%,a%的基因频率为80%。假设种群1的大小是种群2的二倍,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
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8%D.24%,【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哈迪一温伯格定律: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等、没有发生变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平衡,如果A基因频率为p,a
基因频率为q,则AA=p2,aa=q2,Aa=2pq。【详解】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由于种群1的大小是种群2的二倍,地理隔离不再
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A的基因频率是(80%*2+20%)÷3=60%,a的基因频率是(20%*2+80%)÷3=40%,按照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一代,Aa=2pq=2×60%×40%=48%。故选C。15.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
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兴
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图示给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①处给予刺激,腓肠肌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①处给予刺激,兴奋可以传到电流计两极,灵
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反过来传给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C错误。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
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到负电位;兴奋的传道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原理和实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6.炎
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1种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B.甲状腺激素作用
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C.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D.炎性甲亢患者体内细胞代谢旺盛,机体产生的热量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当感受器感受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
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了下丘脑和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
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详解】由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的分泌活动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甲状腺的细胞,而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因此,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B正确;炎性甲亢
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较高,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抑制了下丘脑和垂体合成并分泌相关激素,导致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下降。因此,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C错误;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较高,促进细胞代谢,机体
产生的热量增加,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17.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C.小鼠B细
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答案】C【解析】【分析】小鼠B细胞作为抗原被注射到家免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得家免血清中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含针对小鼠B细胞
的抗体,同时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已免疫家兔血清与未免疫家兔血清的区别就是否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详解】A、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B、注射的是小鼠B细胞,所以材料中能得出的是小
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C正确;D、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D错误。故选C。18.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
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答案】A【解析】【详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
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A正确;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不可能都对捕食者有利,有的对于被捕食者有利,如:鸟的叫声,提醒同伴有捕食者等,B错误;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关系不大,如大象比狮子体型大,但是它的营养级比狮子低,C错误;D、与C选项同理,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6个大题,总分54分。第19~2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3~24题为选考题,
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共39分)19.圆粒豌豆为半耐寒性作物,喜阳光充足、温和湿润的气候,也较耐半阴。圆粒碗豆的耐寒力强于皱粒碗豆。已知圆粒豌豆苗期适宜温度为15~20℃,成熟阶段适宜温度为18~20℃,高温干旱时荚果产量和品质
下降。请回答下列问题:(1)圆粒疏豆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光合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速率。(2)暗反应产物中所需能量不直接来自光能,所产生的能量也不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上述能量转换过程中的媒介是_________________
_,其能充当能量转换媒介的原因在于分子结构特点,该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呼吸将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3)已知淀粉分支酶是合成支
链淀粉的关键酶,分析可知圆粒碗豆成熟阶段淀粉分支酶数量和活性较同时期的皱粒碗豆内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4)请解释高温干旱时荚果产量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于(2).ATP(3).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和形成(4).葡萄糖(等有机物)(5).升高(6).高温干旱时,光合作用酶活性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高
温干旱时,气孔导度下降,CO2吸收减少,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合理即可)【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详解】(1)在阳光充足条件下,圆粒豌豆需要积累有机物,一般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2)暗反应产物中所需能
量不直接来自太阳光能,所产生的能量也不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上述能量转换过程中的媒介是ATP,其能充当能量转换媒介的原因在于分子结构特点,ATP分子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与形成;细胞呼吸将葡萄糖等有机物(或葡萄糖)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后可被各项生命活
动利用。(3)圆粒豌豆较同时期的皱粒豌豆活性更强,体内积累了更多的有机物,更饱满,所以圆粒豌豆成熟阶段淀粉分支酶数量和活性较同时期的皱粒豌豆内升高。(4)高温干旱时,光合作用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根吸水减少,为了防止水分因蒸腾作用散失过多,部分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光合作用强度
下降;细胞严重失水,光合作用结构(叶绿体)被破坏,光合作用强度下降,产量下降等,所以高温干旱时荚果产量下降。【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要求学生明确温度是如何影响细胞代谢的,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豌豆苗CO2的产生量影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难度不大,属于中档题。2
0.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会发生________,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________,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2)假设某物种的染色体数目
为2n,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甲、乙2个模式图仅表示出了Aa、Bb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那么,图甲表示的是________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图乙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3)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丙所示。出现如图所示细胞图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3).初级卵母细胞(4).精细胞(5).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6).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
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主要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内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详解】(1)高等动物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自由组合,或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
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染色单体,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以甲表示的是初级精母细胞,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说明细
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所以图乙表示的是精细胞。(3)单倍体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4)根据题意可知,某生物(2n=6)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为6条,且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如图所示染色体的数目为8条,并且2号位置和4号位置的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可能的原因是减数
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进入了细胞同一极。【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重组和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因重组概念的理解以及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的掌握。21.甜荞麦是异花传粉作物,具有花药大小(正常、小)、
瘦果形状(棱尖、棱圆)和花果落粒性(落粒、不落粒)等相对性状。某兴趣小组利用纯种甜荞麦进行杂交实验,获得了F1,F1自由交配得F2,F2中花药正常∶花药小=441∶343;瘦果棱尖∶瘦果棱圆=591∶209;花果落粒∶花果不落粒=597∶203.请回答下列问题:(1)
花药大小的遗传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F2花药小的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2)花果落粒(DD,♀)与不落粒(dd,♂)植株杂交,F1中出现了一株花果不落粒植株,这可能是由母本产生配子时________或______
__所致。(3)为探究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①选择纯合花药正常、瘦果棱尖和相关基因均为隐性纯合的花药小、瘦果棱圆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F1;②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统计F2中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的性状比例。结果分析: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则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
形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则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的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答案】(1).两(2).3/7(3).D突变为d(4).含D基因的染色体
缺失(含D基因的染色体部分缺失)(5).方法一:让F1植株测交获得F2或方法二:让F1植株间进行异花传粉获得F2(6).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1:1:2或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9:3:4(7).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
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1:1:3:3或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27:9:21:7【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详解】(1)F2中花药正常∶花药小=441:343,花药正常:花药小=9:7,说明花药大小的遗传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中纯合花药小的概率为3/16,占花药小植株的概率为3/16÷7/16=3/7。(2)花果落粒(DD,♀)与不落
粒(dd,♂)植株杂交,F1中出现了一植株具有花果不落粒性状,即隐性基因d控制的性状表现出来,可能是亲本雌性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突变(D突变为d)或与d精子结合的卵细胞中没有D基因,即含D基因的染色体缺失或部分缺失
。(3)由题目信息可知,瘦果棱尖:瘦果棱圆=3:1,瘦果棱尖对瘦果棱圆为显性。为探究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选择纯合花药正常、瘦果棱尖和相关基因均为隐性纯合的花药小、瘦果棱圆植株作为材料,进行实验。实
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①选择纯合花药正常、瘦果棱尖和相关基因均为隐性纯合的花药小、瘦果棱圆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F1;②采用自交方法,让F1植株间进行异花传粉获得F2(或采用测交方法,让F1植株测交获得F2);③统计后代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的性状
比例。结果分析: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9:3:4(或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1:1:2),则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中花药正常瘦
果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27:9:21:7(或花药正常瘦果棱尖:花药正常瘦果棱圆:花药小瘦果棱尖:花药小瘦果棱圆=1:1:3:3),则控制花药大小和瘦果形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并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2.“人工胰脏”有助于I型糖尿病患者持
续监控血糖,并视需要自动导入胰岛素,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该仪器的传感器每5分钟测量血糖一次,医院里血糖的人工测量通常选择空腹时进行,此时血糖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检测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通过抽血检测,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胰岛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老年男性具有多尿的症状,但检查结果显示
其血糖含量正常,尿中也无葡萄糖,医生怀疑其可能患有尿崩症,尿崩症患者经常会出现口渴多饮症状,请用文字和箭头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具体调节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试举出一种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的饮食状况或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2).激素通
过体液进行运输(3).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4).水分丢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5).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运动较少、压力过大【解析】【分析】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详解】(1)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检测胰岛素在体内的含量,可以通过抽血检测,原因是激素分泌后弥散到血液中,并通过体液运输。胰岛素能促
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2)尿崩症患者经常会出现口渴多饮症状的原因:水分丢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3)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的饮食状况或生活方式主要有: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运动较少、压力过大。【点睛】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两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23.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______________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__________中。(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
含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杀灭杂菌(2).增加乳酸菌数量(3).无氧呼吸(4).细胞质(5).温度(6).腌制时间(7).食盐用量(8).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9).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解析】【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
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详解】(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要煮沸,其目的是杀灭杂菌。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增加乳酸菌的含量,因此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2)乳酸发酵是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的细胞质
基质中。(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等。(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在无氧环境下,乳酸菌繁殖,数量增多,产生乳酸增加,泡菜液逐渐变酸,由于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杂菌数量减少。【点睛】本题考查泡菜的
制作,需要考生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24.图1表示含有目的基因D的DNA片段长度(bp即碱基对)和部分碱基序列,图2表示一种质粒的结构和部分碱基序列。现有MspⅠ、BamHⅠ、MboⅠ、SmaⅠ4种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C↓CGG、G↓GATCC、↓GATC、CCC↓GGG。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依次由______连接。(2)若用限制酶SmaⅠ完全切割图1中DNA片段,产生的末端
是_____末端,其产物长度为_____。(3)若图1中虚线方框内的碱基对被T-A碱基对替换,那么基因D就突变为基因d。从杂合子分离出图1及其对应的DNA片段,用限制酶SmaⅠ完全切割,产物中共有_____种不同DNA
片段。(4)若将图2中质粒和目的基因D通过同种限制酶处理后进行,形成重组质粒,那么应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在导入重组质粒后,为了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一般需要用添加_____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经检测,部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中目的基因D不能正确表达,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答案】(1).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2).平(3).537bp、790bp、661bp(4).4(5).BamHI(6).抗生素B(7).同种限制酶切割形成的末端相同,部分目的基因D与质粒反向连接【解析】【分析】图1中D
NA片段含有2个限制酶SmaⅠ切割位点,基因D两侧序列为GGATCC,可被限制酶BamHⅠ切割。图2中:质粒含有CCGG序列、GGATCC序列和GATC序列。【详解】(1)脱氧核苷酸链相邻两碱基之间依次是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2)SmaⅠ酶切点是CC
C↓GGG,所以产生末端是平末端,根据图1中的酶切位点,可判断用限制酶SmaⅠ完全切割该DNA片段,左边534+3=537bp,中间796-6=790bp,右边658+3=661bbp三个片段。(3)由图可知目的基因D有2个酶切位点,杂合子D可以切成3种不同长度的,突变后的d只有1个酶切位点可以
切成2种不同长度的,其中有1种是和D相同,故共产生4种不同长度的片段。(4)由图可知目的基因要完全切割下来可以用BamHI酶,用MboI酶也可以,同样质粒上也都有该酶切位点,但用MboI酶切后会将质粒上的2个抗
性基因都破坏掉无法进行筛选,用BamHI酶切后质粒的抗生素A基因被破坏,故只能用含抗生素B的培养基鉴定。目的基因连进入但不能正确表达最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同种限制酶切割形成的末端相同,部分目的基因D与质粒反向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