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5 页
  • 大小 282.267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2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8.00 元
/ 7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答案.docx,共(75)页,282.26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08ca9f32787be2bf39292f01e1d18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练透答案精析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1.C2.A[①②分别为去雄和传粉,去雄的目的是避免自花传粉,传粉的目的是实现杂交,二者不是同时进行,去雄应在花蕾期进行,传粉应在雌蕊成熟后进行;每一次操

作后都要对高茎花的雌蕊套袋,以免外来花粉的干扰,故A选项符合题意。]3.A[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为相对性状,故果蝇的红眼和白眼为相对性状,故A符合题意。]4.D[杂交实验中,需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D错误。]5.B6.D[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错误。]7.D[

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显性作用,这是出现3∶1的条件,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这是现象,不是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根本原因,B不符合题意;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出现3∶1的条件,不是根本原因,C不符合题意;3

∶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根本原因: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D符合题意。]8.C[隐性纯合子含有隐性遗传因子;杂合子的自交后代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其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子的双亲可以都是纯合子,一个是显性纯合子,一个是隐性

纯合子。]9.D[杂合子在交配产仔时,一胎虽然产了4仔,但每一仔的性状都有3/4的可能性为黑色,1/4的可能性为白色,所以,在子代数量较少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10.D[融合遗传方式认为遗传因子或遗传物质相遇的时候,彼此会

相互混合,从而形成中间类型的后代个体。红色花与白色花杂交,F1性状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应全为粉色花。因为融合遗传认为控制红色花与白色花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后再也不能分开,所以,让F1自交,F2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还应该是粉色花,D符合题意。]11.D[由于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因此,亲本中红花个体都是杂合子,A正确;F1中白花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是纯合子,B、C正确;若相关遗传因子用A/a表示,则亲本红花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则F1中的红花的遗

传因子组成为AA、Aa,二者的比例为1∶2,可见红花中1/3是纯合子,D错误。]12.C[由表可推知,F2中①②③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Yy、yy,故①②的子叶颜色为黄色,③的子叶颜色为绿色。豌豆产生的雄配子数目多于雌配子;产生F1的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可以是YY(♀)和yy(♂),也

可以是YY(♂)和yy(♀)。]13.(1)是黄色与白色属于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白色F1中的白果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3)不属于性状分离应是杂种自交后出现的,而F1出现的黄果和白果

是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得到的解析由图解看出,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出现了两种类型,不能判断显隐性,也不符合性状分离。F1中的白果自交,出现了性状分离,可判断白色为显性性状。14.(1)黄色实验Ⅰ中子代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即紫红色玉米粒∶黄色玉米粒

≈3∶1(2)GgggGg或GG(3)2/3解析(1)从实验Ⅰ可知,植株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紫红色玉米粒∶黄色玉米粒≈3∶1,说明黄色为隐性性状。(3)实验Ⅰ为Gg自交,后代紫红色玉米粒为1/3GG、2/3Gg,即紫红色玉米粒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第2课时对分离

现象解释的模拟实验及验证1.C[该实验中,甲、乙两桶中都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一种颜色表示一种配子,两桶分别代表来自母方或父方,A错误;此实验需要重复多次进行,根据分离定律可知,预期得到的结果为AA∶Aa∶aa=1∶2∶1,B错误;从甲、乙两桶中各抓取一个小球进行组合,该过程代表雌雄配子

的随机结合,D错误。]2.D3.B[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测定其产生配子的数量,A错误,B正确;测交实验的前提是已知性状的显隐性,C错误;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性状表现不一定相同,D错误。]

4.C[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后,进行了演绎推理,预期了测交结果才进行了实验,A正确;测交是杂交的一种,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若要进行测交,母本要经过去雄处理,B正确;测交过程中,F1与隐性纯合子无论哪个作母本结果都相同

,C错误;为了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去雄后要进行套袋处理,人工传粉后也要进行套袋处理,D正确。]5.C[要想鉴定一头黑色公兔是杂合子(Bb)还是纯合子(BB),最合理的方法是测交,即让该黑色公兔与多只白色母兔(bb)交配。若子代全为黑兔,则表明该黑色公兔是纯合子(BB),若子代出现白

兔,则表明该黑色公兔为杂合子(Bb),C正确。]6.A7.A[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雄配子的数量远大于雌配子,B错误;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检

验假说→得出结论,D错误。]8.C[图C表示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豌豆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是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根本原因。]9.C[根据题意可知,毛腿(B)对光腿(b)为显性,毛腿雌鸡甲与光腿雄鸡丙交配,后代有毛腿,也有光腿,且

数量比为1∶1,故遗传因子的组合方式为Bb×bb,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毛腿雌鸡乙与光腿雄鸡丙交配,后代全部是毛腿,故遗传因子的结合方式为BB×bb,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10.B[用测交法可鉴别一匹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纯合还是杂合,如果后代只有

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子;用杂交法可以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关系;用自交法可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用自交法检验小麦的遗传因子组成时,如果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11.D[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出现

1∶1的性状比,相当于测交,说明双亲之一必是杂合子,并且产生了两种类型数目相等的配子,A、B正确;双亲产生的每个配子受精的机会相等是后代产生1∶1性状比的必要条件之一,C正确;此实验无法判断显隐性,D错误。]12.A[由题图可知,亲本白色果实和红色果实杂交,

F1既有红色果实,又有白色果实,说明亲本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是隐性纯合子,F1白色果实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色果实是隐性性状,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可知F1含有1/2ee、1/2Ee,各自自交后代中EE占1/2×1/4=1/8,A错误;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红色果实是隐性性状,所以图中红色

果实均为纯合子ee,B正确;亲本中白色果实的遗传因子组成为Ee,F1中白色果实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遗传因子组成也是Ee,C正确;F1中红色果实占1/2,白色果实占1/2,F1红色果实自交得到的F2全部是红色果实,F1白色果实自交得到的F2中,红色果实∶白色果实=1∶3,

所以F2中红色果实与白色果实的理论比是(1/2+1/2×1/4)∶(1/2×3/4)=5∶3,D正确。]13.(1)分离假说—演绎实验一(2)实验二黄色(3)性状分离DD或Dd2/3(4)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D∶d=1∶114.(1

)紫②③(2)Bb×bbBB×bbBb×Bb(3)①③(4)1/3解析(1)由组合③亲本为紫花×紫花,而子代出现白花,或组合②亲本为紫花×白花,而子代仅有紫花可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2)组合①子代分离比为1∶1,说明为测交,亲本组

合为Bb×bb;组合②子代仅有紫花,说明为显隐性纯合子杂交,亲本组合为BB×bb;组合③子代分离比为3∶1,说明亲本为杂合子,即Bb×Bb。(3)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组合①子代分离比为1∶1,表明为测交;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

状的现象,组合③亲本均为紫花,子代出现了白花,此现象为性状分离。(4)组合③Bb×Bb→F1:1/4BB、1/2Bb、1/4bb,子代的紫花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约为1/3。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课时两对相对

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解释和验证1.C[重组类型是与亲本比较,不是与F1进行比较,在F2中出现了2种亲本没有的性状组合,重组类型为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A错误;子一代豌豆自交得到子二代,所以子一代母本无须去雄,B错误;子一代植株所结种子即为子二代,

其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约为9∶3∶3∶1,D错误。]2.B[F2中纯合子(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的比例为4/16,故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为1∶3,B错误。]

3.D4.A[①~④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根据遗传因子组成与性状表现的关系可知,①②③④都表现为皱粒,A正确;①②③是黄色,④是绿色,B错误;①和④出现的概率均为1/16,C错误;亲本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和yyRR,F2中

Y_R_与yyrr是重组类型,占5/8,D错误。]5.C[F2中性状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性状为黄色甜(Y_ss)和白色非甜(yyS_)。F2中性状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占4/16,根据白色甜玉米80株,占子二代的1/16可知,F2的总个体数为80×16=

1280(株),所以性状表现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数为80×16×4/16=320(株),C正确。]6.D[F1是双杂合子,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分离比是9∶3∶3∶1,①错误;由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1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是3种,比例是1∶2∶1,所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

F1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是9种,④错误。]7.D8.B[埃博拉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不适用于孟德尔遗传规律,①错误;山羊、水稻为真核生物,可进行有性生殖,适用于孟德尔遗传规律,②⑤正确;大肠杆菌、念珠蓝细菌为原核生物,不适用于孟德尔遗传规律,③④错误,故选B。]9.C[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

配子形成的过程中,即①过程;雌、雄配子各有4种,所以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但子代遗传因子组成有9种;F1中与亲本性状表现不同的有A_bb、aaB_、aabb,其所占比例为7/16;F1中纯合子为AABB、AAb

b、aaBB和aabb,其所占比例为4/16,则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4/16=12/16,即3/4。]10.A[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的个体会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由于隐性类型只能产生yr一种配子,所以测交后代中会出现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的个体

,B错误;通过测交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C错误;由于隐性类型只能产生一种配子(rb),所以某植株产生的两种配子是Rb、RB,其遗传因子组成是RRBb,D错误。]11.C[根据F2中黄色∶绿色=(

315+101)∶(108+32)≈3∶1,可以判断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可以判断圆粒对皱粒为显性,A正确;因为F2每对相对性状的比例都是3∶1,可以推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双杂合子,B正确;F1的性状表

现为黄色圆粒,遗传因子组成可以确定,C错误;亲本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情况,可能是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也可能是纯合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D正确。]12.C[选择亲本③和④杂交,依据花粉的形状和花粉的糯性与非糯性两对

相对性状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由于易染病与抗病遗传因子的性状表现不在配子中表现,所以不能用花粉来观察这一性状的分离现象,B错误;选择①和④为亲本进行杂交时,因为都是纯合子,所以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Ttdd,而带有A、a遗传因子的花粉数相等,

所以蓝黑色花粉粒∶橙红色花粉粒=1∶1,C正确;选择①和②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遗传因子组成为AATtdd,是非糯性抗病圆粒,由于只有抗病遗传因子和易染病遗传因子杂合,通过观察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不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13.(1)毛颖、抗锈(2)PPrr、ppRRppRr(3)PR、Pr

、pR、pr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分离,而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4)1/83/8(5)RR∶Rr=1∶2解析(1)由纯种毛颖易感锈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

抗锈(丙),可判断毛颖、抗锈均为显性性状。(2)亲本甲、乙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PPrr、ppRR;丙的遗传因子组成是PpRr,由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比例作出的统计结果图判断丁的遗传因子组成是ppRr。(3)因为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分离,而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因此F1形成的配子种类有PR、Pr、pR、pr四种。(4)F2中遗传因子组成为ppRR的概率为1/2×1/4=1/8,光颖抗锈植株的比例为1/2×3/4=3/8。(5)由于只考虑抗锈和感锈一对相对性状

,即Rr和Rr杂交,因此F2中抗锈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RR∶Rr=1∶2。14.遗传图解如下:F2籽粒中:①若黄粒(A_)∶白粒(aa)=3∶1,则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②若非糯性粒(B_)∶糯性粒(bb)=3∶1

,则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③若黄色非糯性粒∶黄色糯性粒∶白色非糯性粒∶白色糯性粒=9∶3∶3∶1,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第2课时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和应用1.C[选项A、B

、D均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选项C不能作为其成功的原因。因为无目的、无意义的大量的实验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孟德尔曾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山柳菊,结果却一无所获,也反过来说明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2.B[丹麦生

物学家约翰逊提出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B错误。]3.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高茎豌豆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不能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D错误。]4.B5.D[纯合易感病矮秆品种的基因型是ddrr,纯合抗病高秆品种的基因型

是DDRR,二者杂交得到的F1为高秆抗病(DdRr),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性状分离,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的新类型占3/16,基因型为ddRR和ddRr,上述育种方法属于杂交育种;在F2中矮秆抗病的个体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从F2中不能直接选育出矮秆抗病新

品种,D错误。]6.C[根据题意分析,基因型为HhRr与hhRr的两个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分离定律分别考虑两对基因:Hh×hh→1Hh∶1hh,Rr×Rr→3R_∶1rr,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所以它们的子代表型比例为(1∶1)×(3∶1)=3∶1∶3

∶1,C正确。]7.D[设多指症相关基因为T、t,白化病相关基因为A、a。依题意可得,T_A_×ttA_→ttaa,单独考虑多指症,可推知父亲基因型为Tt;单独考虑白化病,则父母基因型均为Aa。所以双亲基因型为

TtAa和ttAa。单独考虑多指症,Tt×tt→1/2Tt、1/2tt;单独考虑白化病,Aa×Aa→3/4A_、1/4aa,按题目要求表型为T_aa(双病兼发)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

8.C[根据题意可知,父母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所以倘若他们再生育,未来子女为蓝眼离生耳垂(A_bb)的概率是3/4×1/2=3/8,未来子女为蓝眼连生耳垂(aabb)的概率是1/4×1/2=1/8。]9.B[依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Yy,在F2高秆绿茎

植株中,基因型为Ddyy的植株占2/3,DDyy的植株占1/3,其中只有Ddyy自交后代中会出现矮秆绿茎(ddyy),出现的概率是2/3×2/3×1/4=1/9,则后代中高秆绿茎∶矮秆绿茎=8∶1,B正确。]10.D[AABb×aabb→后代紫花(A_B_)所占

比例为1×1/2=1/2,即紫花∶白花=1∶1,A不符合题意;AAbb×Aabb→后代紫花(A_B_)所占比例为1×0=0,即紫花∶白花=0∶1,且AAbb、Aabb均为白花,B不符合题意;AaBb×aabb→后代紫花(A_B_)所占比例为1/2×1/2=1/4,

即紫花∶白花=1∶3,C不符合题意;AaBb×Aabb→后代紫花(A_B_)所占比例为3/4×1/2=3/8,即紫花∶白花=3∶5,D符合题意。]11.C[组合一的杂交后代表型比例为9∶3∶3∶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一定为AaBb×A

aBb;组合二杂交后代只有白茧,且黑蚁与淡赤蚁比例为1∶1,所以亲本基因型组合一定为Aabb×aabb;组合三杂交后代只有黄茧,且黑蚁与淡赤蚁比例为3∶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

aBB×AaBb或AaBB×Aabb;只有组合一中AaBb和组合三中AaBB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才与组合三相同。]12.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D_E_,若夫妇中有一方耳聋,另一方基因型为DD

EE,则后代的听觉全部正常,A正确;只有耳蜗管正常(D_ee)与只有听神经正常(ddE_)的夫妇,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可能全为DdEe,表现为听觉正常,B正确;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孩子的概率为1-3/4×3/4=7/16,C错误;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听神经正常孩子(

__E_)的概率为3/4,D正确。]13.(1)红色多棱果品种黄色正常果形品种(2)RrFf红色正常果形(3)9/161/16解析(1)根据显隐性关系推知三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RRff、rrFF、rrff;题目要求获得红色正常果形的新品种,则所用的亲代中必然含有R和F基因,所以应用红色多棱果

品种和黄色正常果形品种作为亲本。(2)纯合的红色多棱果和纯合的黄色正常果形的基因型分别为RRff和rrFF,它们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是RrFf,性状为红色正常果形。(3)F1自交得到的F2中红色正常果形(R

_F_)占3/4×3/4=9/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RRFF在F2中占1/4×1/4=1/16。14.(1)黑色短毛兔×褐色长毛兔→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从F2中选出黑色长毛兔F2中黑色长毛兔×褐色长毛兔(测交),其后代不出现褐色长毛兔的亲本

即为纯合黑色长毛兔(2)自由组合重点突破练(一)1.D[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3∶1,即AA占3/4,Aa占1/4,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可知3/4AA自交

子代全部是3/4AA,1/4Aa自交后代中,AA=1/4×1/4=1/16,aa=1/4×1/4=1/16,Aa=1/4×1/2=1/8,故AA共有AA=3/4+1/16=13/16,所以子一代AA、Aa、aa种子数之比为13/16∶1/8∶

1/16=13∶2∶1,D正确。]2.D3.B4.B[由题意“含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可知,黄色老鼠的基因型不能是AA,只能是Aa,所以黄鼠(Aa)与黄鼠(Aa)交配后得到第二代的基

因型及比例为Aa∶aa=2∶1,第二代小鼠产生的配子有A=2/3×1/2=1/3,a=1-1/3=2/3,第二代小鼠随机交配得到第三代,其中aa=2/3×2/3=4/9,Aa=2/3×1/3×2=4/9,AA不存在,即第三代中黄鼠的比例是4/8=1/2,B正

确。]5.C[由表格可知,灰色是隐性性状,因此灰色都是纯合子,A正确;由乙组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因此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B正确;由杂交组合乙可推知,控制黄色的基因显性纯合致死,因此黄色鼠都是杂合

子,C错误;控制鼠毛色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D正确。]6.C7.C[根据题意可把两对性状分开计算:黄色∶灰色=(6+3)∶(2+1)=3∶1,短尾∶长尾=(6+2)∶(3+1)=2∶1,因此黄色对灰

色为显性,短尾对长尾为显性,且BB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A正确;F1中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两种,B正确;F1中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灰色长尾鼠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交配后各表型的比例为2∶2∶1∶1,C错误;长尾属于隐性性状,理论上长尾鼠自

由交配后F2全为长尾,D正确。]8.C[根据题意,W_的个体为白色,wwY_为黄色,wwyy为绿色。基因型为WwYy的白色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3(1/4WW、1/4ww、1/2Ww)×3(1/4YY、1/4yy、1/2Yy)=9(种),其中3/4W_为白色,1/16wwyy为

绿色,3/16wwY_为黄色,所以后代表型种类是3种,比例为12∶3∶1,C正确。]9.B[设两对等位基因为A、a,B、b,则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其中杂合子占8/9,B错误。]10.B[假设子叶颜色相关基因用Y、y表示,种子形状相关基因用R、r表示,亲

本为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_R_和yyrr。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该比例等于(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9∶3∶3∶1)与(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2∶4)之和,根据豌豆结实能力相等可推测F1个体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且二者比例为1∶1。则该群体的配子比例为YR∶Yr∶yR∶yr=(1/2×1/4

)∶(1/2×1/4)∶(1/2×1/4+1/2×1/2)∶(1/2×1/4+1/2×1/2)=1∶1∶3∶3,该群体测交产生的后代的性状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3∶3,

其中绿色皱粒的豌豆所占的比例是3/8,B正确。]11.D[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C_,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_C_,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cc,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cc,绿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C_

,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__cc。自然种群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4种,A错误;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现白花,所以肯定含有a、c基因,因此,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Cc。当紫花植株

的基因型为AaBBCc时,自交子代不会出现黄花植株,所以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B错误;由于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自交子代中绿花植株(A_bbC_)的概率为3/4×1/4×3/4=9/64,红花植株(A_B_cc)

的概率为3/4×3/4×1/4=9/64,所以比例相同,C错误;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则自交子代出现的黄花植株(A_bbcc)的比例为3/4×1/4×1/4=3/64,D正确。]12.C[根据亲代灰身果蝇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可知,灰身对

黑身为显性,A正确;根据子代灰身∶黑身≈3∶1,长翅∶残翅=1∶1,以及亲代的表型可知,母本和父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B正确;后代中除了灰身长翅外,黑身长翅和灰身残翅中也有杂合子,C错误;子代灰身残翅(13AA

bb、23Aabb),产生ab配子的概率为2/3×1/2×1=1/3,黑身长翅(aaBb)产生ab配子的概率为1×1/2=1/2,因此子代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果蝇杂交产生黑身残翅(aabb)的概率为1/6,D正确。]13.(1)青(2)性状分离3∶1(3)1/2测交F1相关的基因型(4)金

定(5)分离解析(1)由第3、4组的实验结果可知,青色∶白色≈3∶1,故青色是显性性状。(2)在第3和4组自交后代均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性状,这是性状分离的现象,且比例接近3∶1。(3)第5组实验结果中青色∶白色≈1∶1,说明青色蛋占1/2,该杂交方式称为测交,测交可以检验F1相关

的基因型。14.(1)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AABB、aaBB(2)红花∶粉红花∶白花=3∶2∶3(3)AAbb或Aabb1/9(4)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花色解析(1)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1组中,纯合白花(AABB

或aaBB或aabb)×纯合红花(AAbb)→粉红花(A_Bb),F1自交后代出现1∶2∶1的分离比,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第2组中,纯合白花(AABB或aaBB或aabb)×纯合

红花(AAbb)→粉红花(A_Bb),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6∶7,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则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2)第1组的F1(AABb)自交所得F2为AABB(白花)∶AABb(粉红花)∶AAbb(红花)=1∶2∶

1,其中1/4AABB和1/4AAbb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1/2AABb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1/4AABB、1/2AABb、1/4AAbb),所以F2中表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1/4+1/2×1/4)∶(1/

2×1/2)∶(1/4+1/2×1/4)=3∶2∶3。(3)第2组的F1基因型为AaBb,自交所得F2中红花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bb、2/3Aabb,粉红花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Bb、2/3AaBb,则红花个体与粉红花个体随机杂交,后代开白花(aaBb或aabb)的个体占2/

3×2/3×1/4=1/9。(4)第2组F2中红花植株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鉴定其基因型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让该植株自交,观察后代的花色。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

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1.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但也有大小不同的,B错误;有丝分裂过程

中没有四分体出现,C错误。]2.A[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A正确;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条染色体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B错误;减数分裂Ⅱ时向两极移动的两条染色体原来是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形状、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可能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D错误

。]3.C[一个四分体由2条染色体组成,A错误;一个四分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这4条染色单体并非都是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粒上的2条染色单体才能称为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在四分体中,染色体数∶核DNA数=1∶2,D

错误。]4.C[减数分裂是指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分裂,其结果是分裂形成的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亲代的一半。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根本原因是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C符合题意。]5.B[着丝粒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分裂Ⅱ

后期,B符合题意。]6.B[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的每一极都不再具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7.C[分析图示可知,过程①是原始生殖细胞的增殖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有丝分裂,A正确;②表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与①中有丝分裂前的

间期一样,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形成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过程③中,形成四分体后,着丝粒会排列在赤道板两侧,C错误;①有丝分裂和④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均有着丝粒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过程,D正确。]8.D[减数分裂Ⅰ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相同的精细胞,则图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染色体组成相同的①④,D符合题意。]9.D[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有一对同源染

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均不正常(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多一条染色体,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少一条染色体),因此这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4个精细胞均不正常;另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时,有一个次

级精母细胞的1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则这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均不正常,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均正常。]10.B[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

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SC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不存在,B错误;据题干信息,如果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因此

SC的组成成分可能有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中可能有氨基酸,D正确。]11.B[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为精原细胞,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丙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丁细胞为精细胞,故精细胞形成过程

的顺序为甲→丙→乙→丁,A正确;图甲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图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2个DNA分子,此时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C正确;1个四分体是由1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因此图丙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D正确。]12.A13.(1)减数分裂Ⅰ前2(2

)3或4(3)01、3和2、4或1、4和2、3(4)DNA蛋白质甲紫溶液解析(1)图示细胞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四分体时期);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含有2个四分体。(2)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

自由组合,故1可以与3自由组合,也可以与4自由组合。(3)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子细胞的染色体组合为1、3和2、4或1、4和2、3。(4)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

成的。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如甲紫溶液,染色之后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14.(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2)次级精母细胞0(3)如图所示解析图A表示某雄性动物个体的体细胞;图B中含有8条染色体,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因此①表示有丝分裂;图C中

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但是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因此②表示减数分裂Ⅰ,③表示减数分裂Ⅱ。C和D是由A经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所形成的,所以C、D中含有的染色体应该是“互补”的关系。第2课时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细胞分裂综合题型解

题规律1.C2.B[分析题图可知,图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其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A错误;图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是初级卵母细胞,B正确;图丙细胞处于减数

分裂Ⅱ后期,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次级卵母细胞,不可能为极体,C错误;图丙细胞中的M、m不是同源染色体,而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D错误。]3.D[卵细胞和卵原细胞均不含有四分体,D错误。]

4.B[由图分析可知,实线表示染色体的数目变化,虚线表示核DNA含量的变化,O~b段表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Ⅰ时期,b~c段表示减数分裂Ⅱ的前、中期,由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b~c段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c点着丝粒才分裂,所以

a~c段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a~c段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比为1∶2,c点及其以后才变为1∶1,C错误;细胞中核DNA先复制一次,再平均分配一次,减数分裂Ⅱ结束时再平均分配一次,D错误。]5.A[甲细胞可能处

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乙细胞可能处在减数分裂Ⅱ的前期或中期;丙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小鼠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没有染色单体,说明丙细胞可能处在减数分裂Ⅱ后期;丁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

胞中的一半,没有染色单体,说明该细胞是精细胞。]6.B[图①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布在细胞中,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图②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是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图③

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是减数分裂Ⅰ中期的细胞;图④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数分裂Ⅱ中期的细胞;图⑤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Ⅱ前期的细胞;图⑥中细胞每一极都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加倍,是有丝

分裂后期的细胞;图⑦中每个细胞核中含4条染色体,是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图⑧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减数分裂Ⅰ后期的细胞;图⑨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是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图○10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分裂Ⅱ

完成后形成的子细胞。]7.C[据图可知,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b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分离,不存在四分体,c细胞中没有四分体,A错误;a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b细

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B错误;d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8.C[①属于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③属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中期同源染色体位于赤道板的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

分离,因此共2处错误。]9.C10.D[分析题图可知,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位于赤道板上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⑤细胞处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①细胞中着丝粒已经分裂,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A错误;细胞②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其产生的子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

误;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⑤→③→①,C错误;④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其前一时期为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2,D正确。]11.D[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会出现

图乙所示的情况,A错误;卵细胞是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其中极体可发生均等分裂,会出现图丙所示的情况,B错误。]12.A[由于DNA复制加倍,图中实线表示核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虚线表示染色体数目的变化,A错误;在MN段,着丝粒分裂产生的染色体还未进入两个子

细胞中,所以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和体细胞数目相同的核DNA,C正确;IJ段可表示减数分裂Ⅰ,在四分体时期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在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正确。]13.(1)睾丸(精

巢)丙8(2)甲、乙(3)FG甲解析(1)观察题图可知,甲→乙是有丝分裂过程,乙→丙→丁是减数分裂过程,结合图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配,可判断细胞丙为初级精母细胞,所以此器官是睾丸(精巢)。此器官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可达8条。(2)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是

1∶1,说明着丝粒已经分裂,无染色单体,可对应甲、乙两细胞。(3)因为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A~E段属于体细胞形成过程,F~I段属于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发生在减数

分裂Ⅰ前期,即FG段;CD段同源染色体对数暂时加倍,是因为着丝粒分裂,对应甲细胞。14.(1)DNA复制细胞分裂前的间着丝粒分裂(2)乙、丙甲(3)81∶2减数分裂Ⅰ后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解析(1)在细胞分裂过

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一个变成两个,原因是DNA的复制;由两个变成一个,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2)凡是具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个DNA分子,对应图1中的BC段。着丝粒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含

有一个DNA分子,对应图1中的DE段。(3)图2中乙细胞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DNA分子数或染色单体数都是染色体数目的二倍。第3课时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受精作用1.D[洋葱根尖细胞只能发生有丝

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D错误。]2.B[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①~⑤依次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减数分裂Ⅰ后期、减数分裂Ⅰ前期、减数分裂Ⅱ末期、减数分裂Ⅱ后期。图中细胞分裂顺序

是①→③→②→⑤→④,A正确;图①细胞中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B错误;图②③细胞均具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图⑤细胞中由于着丝粒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故与图①②③细胞中的相同,D正确。]3.C[减数分裂Ⅰ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

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错误。]4.C[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正确;减数分裂Ⅰ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B正确,C错误;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

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D正确。]5.C6.D[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其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进而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另外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7.

C[精卵细胞的识别作用依靠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A错误;经过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受精卵细胞核中含有双亲各一半的遗传物质,因此,后代只能继承双亲的部分遗传特性,B、D错误。]8.C[15个初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可产生60个精子,10个初级卵母细胞正常分裂可产生10个卵

细胞,因此最多能形成的受精卵数目是10,C错误。]9.C[过程④中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连续分裂2次,C错误。]10.B[分析题图:根据T3时期②的数量为0,可判断出②表示染色单体,结合T1时期①∶②∶③=1∶2∶2可

知,①表示染色体,②表示染色单体,③表示核DNA,A错误;T1时期可表示减数分裂Ⅰ,由于T2时期①②③的数量分别是5、10、10,说明减数分裂Ⅰ后期出现了异常,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动到了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产生了染色体数为3和5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它们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Ⅱ

,最终形成的4个精子染色体数分别是3、3、5、5,没有一个精细胞的染色体数是正常的,B正确,C错误;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故该精原细胞最终形成的精细胞中有的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11.A[图中a表示减数分

裂Ⅰ过程,在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互换,A正确;b表示减数分裂Ⅱ,在着丝粒没有分裂前,仍有染色单体,B错误;c过程发生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12.A[多精入卵会破

坏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因此一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通常不再与其他精子融合。防止多精入卵可以保证子代遗传信息来自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能保持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A错误,B正确;结合题意“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

蛋白酶ECS1和ECS2”可知,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C正确;据题意可知,ECS1和ECS2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推测ECS1和ECS2通过

影响花粉管防止多精入卵,D正确。]13.(1)碱性染料(如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体(2)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C→E→D→B(4)014.(1)减

数分裂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十分重要(2)②④①③(3)1∶2∶2(4)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5)①②③4、2、2解析(1)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属于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属于受精作用。(2

)①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属于减数分裂Ⅰ中期;③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属

于减数分裂Ⅱ后期。(4)④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而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1.C2.A[该图表示了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情况,但不能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

体。]3.D[F2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XWXW和XWXw,D错误。]4.B[白眼为隐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雌果蝇要表现白眼性状,必须用白眼雄果蝇和带有白眼基因的雌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不携带白眼基因,A不符合题意;F1雌果

蝇携带白眼基因,与亲本白眼雄果蝇交配能得到白眼雌果蝇,B符合题意;选用F2杂交花费时间较长,C、D不符合题意。]5.D[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所以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A正确;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

正确;果蝇细胞核内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质内的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中,D错误。]6.C[相同位置上有4个荧光点,其中姐妹染色单体上是相同基因,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C错误。]7.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8.A[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一个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自由组合,故图中的A、a与D、d以及B、b与C、c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故A符合题意。]9.C10.B11.C[果蝇的两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位于常染色体上和X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亲本果蝇相应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所以F1中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

,全为直翅红眼,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全为直翅白眼,A正确;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只考虑眼色时,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各占12,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或XbY,各占12,F2只考虑翅的形状时,纯合子占12,杂合子占12,故F2中雌性

纯合子占12×12=14,雄性纯合子占12,B正确,C错误;F2只考虑眼色基因时,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和XbY,Y染色体由父方提供,X染色体由母方提供,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F2雄果蝇的眼色

基因均来自F1中的母方,D正确。]12.D[根据正交实验的结果可知,暗红眼为显性性状,结合反交实验的结果(雌性全为暗红眼,雄性全为朱红眼)可知,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正交:纯种暗红眼(XAXA)×纯种朱红眼(XaY)→

F1暗红眼(XAXa)、暗红眼(XAY),反交:纯种暗红眼(XAY)×纯种朱红眼(XaXa)→F1暗红眼(XAXa)、朱红眼(XaY),C正确;让反交实验的F1雌雄个体交配,即暗红眼(XAXa)×朱红眼(XaY),子代雄性果蝇的

表型及比例是暗红眼(XAY)∶朱红眼(XaY)=1∶1,D错误。]13.(1)雄性4假说—演绎X(2)34(3)aaXbYaXb和aY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析(1)题图中的果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Y,为雄果蝇,该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

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将白眼基因与题图中X染色体联系起来,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1、2号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形成配子时分离,若等位基因(A、a)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这个群体中关于该等位基因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a、aa;若

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上,设该等位基因用M、m表示,则这个群体中雄果蝇关于该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有XMYM、XMYm、XmYM、XmYm4种。(3)若B、b仅位于X染色体上,分别控制果蝇眼睛的红色和白色,A、a分别

控制果蝇翅的长翅和短翅,则短翅白眼雄果蝇是双隐性纯合子,基因型为aaXbY,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aXb和aY,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遵循的遗传规律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定律。14.(1)平行关系(2)易饲养、繁殖快;培养周期短、子代数量多;染色体数量少且容易区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红眼雌白眼雄(4)XAXAXaYa所得的白眼雌果蝇与群体中的红眼雄果蝇雌果蝇全是红眼,雄果

蝇全是白眼雌雄果蝇全是红眼解析(4)白眼雄果蝇与群体中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由于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因此亲代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a。证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常用的杂交方案是雌性隐性个体和雄性显性个体(纯合子)

杂交。因此本实验可选用测交所得的白眼雌果蝇(XaXa)与群体中的红眼雄果蝇(XAY或XAYA)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子一代雌果蝇全是红眼,雄果蝇全是白眼,说明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即假设

1成立;如果子一代雌雄果蝇全是红眼,说明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假设2成立。第3节伴性遗传1.B[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可以产生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A错误;Y染色体只能由父亲产生,只能遗传给儿子

,B正确;性染色体上有的基因不决定性别,如色盲基因,C错误;女性体细胞内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X,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只含有1条X染色体,D错误。]2.B3.B[设该病的相关基因为B和b,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7号的基因型为XbY,

其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5号个体,说明5号是杂合子,基因型为XBXb,又因为1号和2号都不患红绿色盲,故2号为杂合子,即5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个体。]4.B[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由题意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BX

b,Ⅰ-2的基因型为XBY,再生一孩子为患病男孩(XbY)的概率是1/4,C错误;Ⅱ-3的基因型为XbY,若与正常女性(XBXB)婚配,所生的孩子均正常;若与正常女性(XBXb)婚配,所生的女儿和儿子都有1/2为患

者,D错误。]5.C6.C[若用A/a表示相关基因,Ⅲ-4为该病患者,基因型为XAY,与正常女性(基因型为XaXa)婚配,所生女孩均为患者(基因型为XAXa),所生男孩均正常(基因型为XaY),C错误。]7.D[ZAZA×ZAW组合后代的基因型是ZAZA、ZAW,ZAZA×ZaW组合后代的基因型

是ZAZa、ZAW,这两组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无法根据皮肤特征区分幼虫雌雄,A、B不符合题意;ZAZa×ZAW组合后代的基因型是ZAZA、ZAZa、ZAW、ZaW,即后代雌性幼虫皮肤有透明的和不透明的,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无法根据皮肤特征

区分不透明的后代幼虫的雌雄,C不符合题意;ZaZa×ZAW组合后代的基因型是ZAZa、ZaW,即后代幼虫皮肤透明的全是雌性,皮肤不透明的全是雄性,可依据幼虫皮肤特征区分雌雄,D符合题意。]8.C[设相关基因为A、a,正交亲本中雌鸡基因型为Z

AW,表现为芦花鸡,雄鸡基因型为ZaZa,表现为非芦花鸡,A正确;正交子代的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AZa,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也是ZAZa,均为杂合子,B正确;反交子代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AZa和ZAW,雌雄相互交配,所产雌鸡的基因型为ZAW和ZaW,既有芦花鸡,又有非芦花鸡

,C错误;正交子代芦花鸡均为雄性,非芦花鸡均为雌性,所以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D正确。]9.B[B项中双亲患病,女儿正常,这是显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位于Ⅱ-1片段,则父亲的X染色体上含有显性致

病基因,其女儿也必患病,而图中女儿正常,故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Ⅱ-1片段;A、C项中如果母亲X染色体的Ⅱ-1片段含有隐性致病基因,可能生出一个患病的儿子;D项中双亲X染色体的Ⅱ-1片段含有隐性致病基因或父亲

X染色体的Ⅱ-1片段含有显性致病基因,均可以生出患病的女儿。]10.D[亲本基因型是XBXB×XbY,由于XbY的个体只能产生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因此,子代的基因型为XBY,即后代全为雄株,A正确;当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时,子代的基因型为XBY、XBXB,后代雌、雄植株各半,B正确;当亲本

基因型为XBXb×XBY时,子代的基因型为1/4XBXB、1/4XBXb、1/4XBY、1/4XbY,可知后代中狭叶植株(XbY)占1/4,C正确;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其中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子

代基因型为1/2XBY、1/2XbY,即后代中宽叶植株占1/2,D错误。]11.D[一般而言,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①不符合题意;含X染色体的配子包括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为雄配子,所以含X染色体的配子多于含Y染色体的配子,②不符合题意。]12.C[由题

干信息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儿子(XaY)与正常女子(XaXa)结婚,后代患病率为0,A、B错误;女儿(XAXa)与正常男子(XaY)结婚,后代患病率为1/2,C正确;女儿(XAXa)与正常男子(XaY)结婚,后代患者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

性,D错误。]13.(1)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DD或DdDDDd1/4(3)XAXa5解析(1)在甲、乙家族中Ⅰ-1和Ⅰ-2均无病,但他们的儿子均患病,则两种病均为隐性遗传病。由于乙家族中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属于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乙家族表现为静止性夜盲症。因此,甲家族表现为进行性夜盲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由于甲家族表现为进行性夜盲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甲家族Ⅲ-1基因型可能是DD或Dd,Ⅲ-2的基因型是dd,要保证其后代一定正常,需选择与基因型为DD的男子结婚。Ⅲ-3的父亲患病,而

其表现正常,因此其基因型为Dd;Ⅱ-3的基因型为dd,且Ⅱ-3与Ⅱ-4有患病儿子,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Dd,则二者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1/2=1/4。(3)乙家族中的夜盲症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因此,Ⅱ-

2基因型为XAXA或XAXa,又因为Ⅱ-2生有患病的儿子,因此其基因型为XAXa,Ⅲ-2为患者,其基因型为XaY,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可知,其致病基因来自Ⅱ代5号个体。14.(1)X圆叶(2)①不耐寒②31/36(3)正常雌株XYXX解析(1)分析杂交结果可知

,圆叶与尖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说明控制圆叶和尖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圆叶为显性性状。(2)①分析表格信息可知,F1的雌雄个体中均表现为不耐寒∶耐寒≈3∶1,说明不耐寒是显性性状,且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设控制不耐寒和耐寒的基因为A、a,控

制圆叶和尖叶的基因为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故F1中不耐寒(1/3AA、2/3Aa)圆叶雌株(1/2XBXB、1/2XBXb)和不耐寒(1/3AA、2/3Aa)尖叶雄株(XbY)交配,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出现的概率是(4/9AA+1/9aa)×

1/4XbXb=5/36,则杂合子出现的概率为1-5/36=31/36。重点突破练(二)1.B[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分

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顺序是复制→联会→分离→着丝粒分裂。]2.D[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故只能发生于睾丸中,不会发生于卵巢中,A

、B错误;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部分相应片段发生于四分体时期,而图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C错误。]3.C4.B[由细胞Ⅱ和细胞Ⅳ不均等分裂可知,细胞Ⅰ是卵原细胞,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Ⅲ是极体,细胞Ⅳ是次级

卵母细胞,细胞Ⅴ、Ⅵ、Ⅶ是极体,细胞Ⅷ是卵细胞。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细胞Ⅷ中含有B和b基因,说明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含有B和b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因此,细胞Ⅳ中有2个B基因和2个b基因,细胞Ⅲ中只含有

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故细胞Ⅴ含有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a基因,不含b基因,B正确,C错误;细胞Ⅲ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D错误。]5.C[基因随DNA的复制而加倍,若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将出现四个黄色和四个绿色荧光点,①错误,②正确;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两个四分体中分别出现四个黄色、四个绿色荧光点,③错误,④正确。故选C。]6.C[图1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

无法判定性别,A错误;只处于有丝分裂的是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有可能是有丝分裂前、中期,也有可能是减数分裂Ⅰ,B错误;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对应的是图2的b类型细胞,C正确;c类型细胞可能是减数分

裂Ⅱ后期或末期的细胞,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7.B[Ⅲ9是红绿色盲患者且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父亲Ⅱ7正常,可推知该女性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Ⅱ6,而Ⅱ6一定是从她的色盲父亲Ⅰ2那里得到色盲基因的。]8.D[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全患病,儿子是否患病

与母亲基因型有关,A错误;女性患者可以是杂合子,其后代中子女不一定患病,B错误;该致病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不可能携带该显性致病基因,C错误。]9.A[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

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Ⅱ-1的母亲一定携带致病基因,但不一定是患者,A正确;由于Ⅱ-3的父亲为患者,致病基因一定会传递给Ⅱ-3,所以Ⅱ-3一定为携带者,B错误;Ⅲ-2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Ⅱ-3的致病基因

来自其父亲Ⅰ-2,C错误;Ⅱ-3一定为携带者,设致病基因为a,则Ⅲ-3基因型为1/2XAXA、1/2XAXa,和正常男性(XAY)婚配生下的子女患病概率为1/8,即后代可能患病,D错误。]10.C[对于灰身和黑身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无论正交还是

反交,后代雌雄都是灰身,说明灰身为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对于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正反交后代雌雄表型不同,且雌性亲本为红眼时,后代全为红眼,可判定红眼为显性性状,且位于X染色体上,A、B正确;假设相关基因

用A、a,B、b表示,组合①中,F1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所占比例为1/4AA×1/2XBXB=1/8,C错误;组合②中,F1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

Y,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1/4aa×1/2XbY=1/8,D正确。]11.C[红绿色盲基因位于Ⅰ非同源区上,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即该对等位基因位于Ⅱ同源区,B正确;Ⅰ非同

源区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包括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C错误;若某病是由位于Ⅲ非同源区的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全为男性,且表现为限雄遗传,D正确。]12.C[该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即ZW为雌性,ZZ为

雄性,则与体色有关的性染色体上基因B和b决定的基因型中,雌性有ZBW、ZbW,雄性有ZBZB、ZBZb、ZbZb,雄性多于雌性,A正确;含有aa基因的个体均表现为白色,白色个体杂交只能得白色子代,B正确;若AaZBW和AaZBZb杂交,子代雄性个体中,基因型为AA

和aa个体的比例和为1/2,基因型为ZBZB的比例为1/2,故纯合子的比例为1/2×1/2=1/4,杂合子的比例为1-1/4=3/4,C错误;只有基因型为AaZBW、AaZBZb的深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才会出现三种颜色,D正确。]13.(1)②ⅡⅡ→Ⅲ→Ⅰ→Ⅳ(2

)减数分裂Ⅱ中期0Ⅲ(3)②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④Ⅱ①解析(1)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分裂后数目为0,故代表染色单体的是②;Ⅰ可代表体细胞或减数分裂Ⅱ后期、末期,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Ⅲ代表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Ⅳ代表减数分裂Ⅱ完成,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Ⅱ;若类型Ⅰ、Ⅱ

、Ⅲ、Ⅳ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从分裂期开始四种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Ⅱ→Ⅲ→Ⅰ→Ⅳ。(2)图乙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代表减数分裂Ⅱ中期,此时细胞中没有四分体,对应图甲的Ⅲ。(3)图乙代表减数分裂Ⅱ中期,处于图丙曲线的②段。图丙中③代表

减数分裂Ⅱ后期、末期,②~③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图甲中的Ⅳ代表减数分裂Ⅱ完成,对应图丙的④段,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应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分别发生在图甲中类型Ⅱ的细

胞和图丙的①段。14.(1)减数分裂Ⅰ(2)E或e分离(3)50%100%(4)①腿部无斑纹腿部有斑纹③雌果蝇全为腿部有斑纹,雄果蝇全为腿部无斑纹X染色体的B(或后代雌雄个体腿部全部有斑纹X、Y染色体的同源)解析(4)为确定H、h基因在X

染色体上的B区段还是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可选用纯种果蝇作亲本,雌性亲本表型为腿部无斑纹,雄性亲本表型为腿部有斑纹。进行杂交后,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并统计记录结果。结果分析:若为伴X染色体(B区段)遗传,即亲本基因型为XhXh×XHY,后代雌果蝇全为腿部有斑纹XH

Xh,雄果蝇全为腿部无斑纹XhY;若为伴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即亲本基因型为XhXh×XHYH,后代雌雄果蝇均为腿部有斑纹XHXh、XhYH。15.(1)常隐X隐(2)AaXBXb4(3)62(4)1/8(5)1/8第3章基因

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C[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某种“转化因子”能使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从病死小鼠中能分离得到S型细菌和R型细菌,B、D正确;

该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C错误。]2.B3.A[格里菲思通过4组实验对照得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A正确;格里菲思的

实验表明S型细菌的某种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可使小鼠死亡,B错误;格里菲思实验是艾弗里实验的基础,C错误;艾弗里的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D错误。]4.B[本实验是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

染大肠杆菌,因此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会侵入大肠杆菌体内进行增殖,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不能再含32P的物质,A错误;若只有沉淀物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证明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但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必须还要再设计一组用

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行相互对照,C错误;若实验中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入大肠杆菌细胞,或培养时间过长,造成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D错误。]5.C[题图中放射性主要分布于上清液中,而沉淀物的

放射性很低,放射性来源于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说明使用的是35S标记的T2噬菌体,A正确,C错误;第一步是标记噬菌体,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需要用细菌来培养噬菌体,第二步是将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B正确;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和细菌分开,若该过

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D正确。]6.D[大肠杆菌中含有P的化合物有核酸、ATP、磷脂等,因此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不只有核酸含32P,A错误;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

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故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错误;噬菌体增殖时,遗传物质来源于亲代噬菌体,能量和原料来源于大肠杆菌,C错误;若培养的时间太短,噬菌体可能没来得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或DNA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大肠杆菌,两组实验的沉淀物中都几乎没有放射性,

D正确。]7.C[除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B正确;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C错误;HIV、SARS病毒都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均为RNA,D正确。]8

.B[该实验设计思路是将RNA和蛋白质分离,再分别验证其作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是设法去除大部分糖类、脂质、蛋白质,制成细胞提取物,分别加入蛋白酶、RNA酶或酯酶、DNA酶对细胞提取物进行处理,再进行转化实验,探究细胞提取物内某种成分的转化活性,B错误。]9.B[图中开始R型细菌数量下降

主要是因为小鼠的免疫系统正在清除R型细菌,A错误;由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S型细菌的后代为S型细菌,C错误;图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产生的S型细菌进行繁殖后得到的,D错误。]10.C[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链球菌,A

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能合成蛋白质,B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DNA进入大肠杆菌,以大肠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而核苷酸中含有P,则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为

RNA病毒,T2噬菌体为DNA病毒,二者所含核酸类型不同,D错误。]11.C[由题干“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还没有裂解,故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A正确;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故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B正确;该实验中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未来得及侵染大肠杆菌,C错误。]12.B[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细菌(非

抗—R)共同培养,非抗—R型细菌被转化为抗—S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说明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能支持艾弗里的结论,A正确;该实验与艾弗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但不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实验选用了抗青霉素这一性状作

为观察指标,从而可以判断非抗—R型细菌是否发生了转化,C正确;青霉素抗性与荚膜形成无关,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D正确。]13.(1)运用“减法原理”,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后,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2)DNA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②①④③(4)沉淀物(5)会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较强的放射性14.(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2)DNARNAP(3)沉淀物35S上清液朊病毒(4)DNA脱氧核苷酸氨基酸第2

节DNA的结构1.C[DNA分子中不含碱基U,A错误;磷酸和含氮碱基都连接在脱氧核糖上,且分别位于脱氧核糖的两侧,B、D错误。]2.B[沃森和克里克以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呈螺旋结构,B错误。]3.B4.B[DNA中互补碱基数目相等,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推知G=C

=A=T=10,脱氧核糖的数目等于碱基数目,所以是40个。]5.B6.A7.A[DNA的基本骨架是由②脱氧核糖和①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A正确;②③⑨构成一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氢键越多,DNA越稳定,A与T之间有2个

氢键,C与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C(⑦)与G(⑥)所占比例越大,DNA越稳定,C错误;每条链的末端上的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D错误。]8.A[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64%,则二者之和在一条链中的比例也是64%,又知一条链中腺

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30%,所以这一条链中胸腺嘧啶占该链全部碱基的64%-30%=34%,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34%,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17%。]9.C[棉花和绵羊体内有DNA和RNA,其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不一定相等;烟草花叶病毒只含单链RNA,嘌呤碱基数和嘧

啶碱基数不一定相等;而T2噬菌体只含双链DNA,其嘌呤碱基数和嘧啶碱基数相等,故选C项。]10.C[单链序列脱氧核苷酸数量相等、分子骨架同为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不能决定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A、B不

符合题意;据图可知,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决定线性DNA分子两端能够相连,C符合题意;DNA的两条链是反向的,因此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反,D不符合题意。]11.C[一条链上A的数目与另一条链上T的数目相等,一条链上G的数目与另一条链上C的数目相等,因此,若一条链上的A∶T∶G∶C=1∶2

∶3∶4,则另一条链上A∶T∶G∶C=2∶1∶4∶3,C错误。]12.B[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8个,因此最多能搭建出18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

接物有18个,则n=5,所以只能搭建出最长为5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根据B项分析可推测,所搭建的最长DNA分子最多有45种碱基的排列顺序;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8个,故若搭建一条DNA单链,则该链最长含有9个脱氧核苷酸。]13.

(1)磷酸(基团)脱氧核糖脱氧核苷酸(2)2鸟嘌呤或胞嘧啶(3)氢键(4)含氮碱基(5)2x+xy解析(2)③表示含氮碱基,由于③与④之间的氢键是3个,因此③可能是鸟嘌呤(G)或胞嘧啶(C)。(4)DNA分子中的核苷酸的组成成分是

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其中只有含氮碱基内含有氮元素,因此DNA被彻底氧化分解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含氮碱基。(5)图中DNA分子片段中,游离的磷酸有2个;该DNA分子中鸟嘌呤数目为x,因此G、C碱基对数目为x,腺嘌呤=胸腺嘧啶=xy×12-x,由于

G、C碱基之间的氢键是3个,A、T碱基之间的氢键是2个,因此DNA分子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数是3x+2×(xy×12-x)=x+xy。14.(1)不同的组织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2)小麦(3)1(4)40%

解析(1)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都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猪的不同组织细胞的DNA碱基比例大致相同。(2)A和T之间有2个氢键,而C和G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C和G的含量越高,即A+TC+G的比值越低,DNA的热稳定性越强,因此上述三种生物中DNA热稳定

性最强的是小麦。(3)双链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且A=T、C=G,因此小麦DNA中A+GT+C=1。(4)由题可知,A=T=30%,则C=G=(1-2×30%)÷2=20%,则鸟嘌呤占20%。若所有鸟嘌呤分布在一条链上,则一条链上鸟嘌呤含量的最大值可占此链碱基总数的40%。

第3节DNA的复制1.D[15N标记的是图甲的③处,D错误。]2.C[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子一代2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都分布在中带,C错误。]3.D[解旋酶作用于DNA双链上碱基对之间的氢键。]4.B[真核细胞DNA分子复制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真核细胞D

NA分子复制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C错误;复制可以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D错误。]5.C[复制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C错误。]6.B[由题意可知,a和d的碱基序列互补,

a和b的碱基序列互补,b和d的碱基序列相同,a和c的碱基序列相同;由于a和d的碱基序列互补,因此二者中(A+G)/(T+C)的值一般不相同;由于a和b的碱基序列互补,因此二者中(A+T)/(G+C)的值相同。]7.A[在真

核细胞中,细胞核内的DNA位于染色体上,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同时进行的,不是分别独立进行的,A错误。]8.C[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图示为真核生物的多起点复制,可加快DNA的复制过程,从各起点的螺旋解开的程度来看,复制可能不是同时开始的,D正确。]9

.C[复制叉向前移动需要打破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因此需要解旋酶参与,A正确;观察题图的箭头方向,前导链与滞后链的复制方向均为5′-端→3′-端,B正确;复制完成后,前导链和滞后链的碱基序列互补,C错误。]10.B[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

复制,该DNA分子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产生的8个DNA分子中均含15N标记,A错误;在含有30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腺嘌呤占35%,因此胞嘧啶占15%,共450个,所以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

450×(23-1)=3150(个),B正确;在DNA分子中,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DNA分子复制3次,产生的8个DNA分子中,2个DNA分子同时含14N和15N,6个DNA分子只含15N,所以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C错误;由于DNA分子复制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

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所以W层与Z层的脱氧核苷酸数之比为14∶2=7∶1,D错误。]11.C[该DNA片段有1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碱基总数的20%,则腺嘌呤数目为100×2×2

0%=4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故该DNA片段中含有胞嘧啶的数目是100×2-40×22=60(个),A正确;第三次复制DNA分子数由4个变为8个,增加4个DNA分子,需要游离的胞

嘧啶脱氧核苷酸60×4=240(个),B正确;复制3次后,共得到8个DNA分子,16条DNA单链,其中只有2条单链含32P,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C错误;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子代DNA均含31P,其中有2个D

NA分子含32P,所以子代DNA中含32P与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4,D正确。]12.B[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NA第一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都是Ⅰ型,第二次复制产生的DNA分子有两个Ⅰ型、两个Ⅱ型,A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

物,其DNA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因为此DNA分子为环状,所以不含有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复制n次形成的2n+1条脱氧核苷酸链中,只有2条是亲代链,因此形成的具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单链数量为2n+1-2,D正确。]1

3.(1)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氢键(2)DNA的复制(3)1150(4)B解析(3)用32P标记1个T2噬菌体,实质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形成的DNA分子中有2个含有32P,因此

在释放出来的300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有32P的T2噬菌体占总数的1150。(4)如果亲代DNA分子在复制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了C,则以该错误链为模板合成的DNA都是错误的,以另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DNA都

是正确的,因此无论复制多少次,发生差错的DNA分子数总是占50%,故选B。14.(1)大肠杆菌易培养、繁殖快同位素标记若为全保留复制,实验结果1应只出现轻带和重带(2)半保留①0∶2∶(2n-2)②2第4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

的DNA片段1.D[该DNA分子上分布有大约4400个基因,每个基因的平均长度约为1000bp,则所有基因含有的碱基对总数约为4.4×106个,小于DNA分子含有的碱基对总数,这同时也说明DNA分子上有非基因片段,故选D。]2.C[由题干信息可知,肥胖这一性状是由HMGIC基因决定的,说明基因控

制生物的性状,具有遗传效应,C正确。]3.B[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有A、T、C、G四种碱基,B错误。]4.B[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少量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不同基因,它们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错

误;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氨基酸等,D错误。]5.A[一般情况下,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D正确

。]6.C7.B[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导致每个人的DNA指纹图都是独一无二的,据此,我们可以根据分析指纹图的吻合程度来帮助确认身份。]8.C[DNA的多样性是指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含有200个碱基的DNA分子,碱基

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100种。]9.B[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但是RNA不属于DNA,A错误;一个DNA分子含有很多个基因,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含氮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B正确;基因不属于脱氧核苷酸,C错误;核酸不包括染色体,D错误。]10.D

11.C[一般情况下,豌豆体细胞的细胞核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细胞质中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在产生配子时细胞核中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A错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则不同的DNA分子中,(A+G)/(T+C)的值都是1,B错误;同一生物

体不同细胞是由同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所含基因相同,D错误。]12.B[由于DNA中存在非基因片段,故人体细胞中所有基因含有的碱基总数均小于所有DNA分子含有的碱基总数,A错误;人的β-珠蛋白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C错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遗传信息是指DNA或R

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D错误。]13.(1)bDNA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b)片段(2)a染色体基因在染色体(a)上呈线性排列(3)脱氧核苷酸(c)是组成DNA(b)的基本单位d、e、f(4)性染色体伴性遗

传基因分离14.(1)一段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控制一定的生物性状(2)其内部的遗传信息(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3)片段C中的碱基序列不携带遗传信息,不具有遗传效应(4)基因间区C重点突破练(三)1.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

NA都含有N,因此实验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错误;实验中保温时间属于无关变量,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2.B[步骤①将大肠杆菌接种到含32P的培养液中,获得含32P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

线粒体,所以32P主要分布在细菌的拟核DNA中,A错误;让T2噬菌体去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目的是获得32P标记的T2噬菌体,T2噬菌体中的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所以只有DNA有标记,B正确

;短时间保温的目的是让T2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但是搅拌程度一般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都是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C、D错误。]3.B4.A[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其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并未进入细菌体内,因此c时细菌内DN

A分子都没有放射性,B错误;由B项分析可知,d、e时分别搅拌离心,两者上清液中放射性一样强,C错误;搅拌是为了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D错误。]5.A6.B[DNA的解旋既需要能量也需要酶,A错误;1个DNA

分子连续复制2次,则可形成1×22=4(个)DNA分子,B正确;DNA复制形成的子链与母链是互补配对的,子链和母链形成双螺旋结构,构成子代DNA分子,两条链的方向相反,C错误;解旋酶作用于氢键,DNA聚合酶作用于磷酸二酯

键,D错误。]7.C[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C错误。]8.A[已知DNA分子的一条链上,A∶G=2∶1,且A+G的和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24%,而该链的碱基总数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1/2,所以该链中A+G的和占该

链的碱基总数的48%,从而推出该链中A占该链的碱基数目的32%,另一条链上的T和该链中的A相等,即另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占该链碱基数目的32%,A符合题意。]9.A[含15N标记的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

得到24=16(个)DNA分子,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有2条,占总链数的1/16,含14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数的15/16,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根据已知条件,可知每个DNA分子中含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

00×2-60×2)÷2=40(个),则复制过程中需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40×(24-1)=600(个),B不符合题意;每个双链DNA分子中的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两者之比是1∶1,D不符合题意。]10.C11.C[复

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会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分裂Ⅱ的后期分开,C错误。]12.C[DNA中A+CT+G应始终等于1;一条单链中A+CT+G与其互补链中A+CT+G互为倒数,一条单链中A+CT+G=0.5时,互补链中A+C

T+G=2;一条单链中A+TC+G与其互补链中A+TC+G及DNA中A+TC+G都相等。]13.(1)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即可获得不带有(2)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保温时间过短,

有一部分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没有侵入细菌中,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3)2半保留复制(4)④(5)DNA是遗传物质解析(3)由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最初带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的两条链只参与形成两个DNA分子,所以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个噬菌体带有32

P标记。(4)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无论保温时间长短,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变,故选④。14.(1)脱氧核苷酸单链片段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磷酸脱氧核糖(

3)氢键(4)140420能量解旋DNA聚合16解析(4)如果一个DNA片段有200个碱基对,氢键共540个,由于C和G之间有3个氢键,A和T之间有2个氢键,设C的含量为x,则3x+2×(200-x)=540,解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有140个,则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有6

0个;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要原料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3-1)×60=420(个)。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14N的环境中培养,复制4次后,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子代DNA分子都含有14

N,即含有14N的DNA分子总数为24=16(个)。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1课时RNA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1.A[tRNA中含有氢键,A错误。]2.C[RNA一般都是单链,甲和乙中都不含碱基对,丙中部分区段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含有碱基对,C错误。]3.C[DNA和

RNA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A错误;组成DNA的碱基为A、C、G、T,而组成RNA的碱基为A、C、G、U,因此两者的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B错误;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

存在于细胞质中,D错误。]4.C[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中遵循A—U、T—A、G—C、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DNA单链的序列是5′—GATACC—3′,那么以它为模板转录成的信使RNA的序列是3′—

CUAUGG—5′,即5′—GGUAUC—3′。]5.C[在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可将DNA的两条链解开,边解旋边复制,直至将DNA分子的两条链全部解开,全部复制,而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将DNA的两条链解开,边解旋边转录,由于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转录的片段只是DNA的一部分,故RNA聚合酶只对DNA分子局部解旋,C正确。]6.C7.C[RNA聚合酶在模板DNA链上的移动方向为3′-端→5′-端,A错误;②是四种类型的核糖核苷酸,B错误;③区域为由

DNA模板链和mRNA形成的双链结构,其中的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C正确;④处的DNA双螺旋正在形成,D错误。]8.B[转录可发生在细胞整个生命活动中,A错误;细胞核中可以进行转录和DNA的复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也可

以发生转录和DNA的复制过程,B正确;转录是在RNA聚合酶作用下,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C错误;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转录所需要的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9.B[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

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则C=G=17%,A=T=50%-17%=33%。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即T1=32%、C1=18%,则该链上G1=34%-C1=16%,A1=1-32%-18%-16%=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则在它转录的mRNA中,U=A1=34%,C=G1=16%。]10.C[图甲为DNA的复制,且从图甲中可以看出该过程中DNA复制可以从多个起点双向复制,A正确;图乙分别只以DNA一条链作为模板,各生成一条单链,符合转录的过程特点,所以乙所示过程为转录,且图示表明

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可以作为合成不同RNA的模板链,B正确;甲、乙所示过程中DNA分子解旋都消耗细胞内能量,但图乙中,转录不需要解旋酶,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一次,但可以转录多次,形成多个mRNA,所以一个细胞周期中,甲过

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过程可起始多次,D正确。]11.C[转录时需要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而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是不利于解旋的,因此基因转录水平下降,C错误。]12.D[转录产生的RNA只有mRNA可作为蛋白质

合成的模板,A错误;转录因子不会诱发DNA复制差错,B错误;对错配DNA区段上的基因转录时,转录因子起开启或关闭的作用,C错误。]13.(1)碱基互补配对GGCCUGAAGAGAAGU(2)细胞核4种核糖核苷酸ATPRNA聚合(3)tRNArRNA核糖体14.(1)

拟核DNA复制半保留解旋酶(2)RNA聚合酶右端tRNA、rRNA(3)碱基互补配对4种核糖核苷酸(4)R环会阻碍解旋酶的解旋过程解析(1)图中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场所为拟核;①过程为DNA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所需的酶2为解旋酶,解旋酶能破坏氢键,

达到解旋的作用。(2)图中酶3催化mRNA的合成,为RNA聚合酶;mRNA合成方向为模板链的3′-端→5′-端,因此mRNA右端为3′-端;②过程为转录,形成RNA,产物还有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3)①过程为DNA复制,②过程为转录,①②过程都遵循碱基

互补配对原则;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的基本单位为4种核糖核苷酸。(4)R环会阻碍解旋酶(酶2)的解旋过程,因此R环的形成会使①过程被迫停止。第2课时遗传信息的翻译、中心法则1.C[密码子位于mRNA上,tRNA上存在反

密码子,A错误;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决定,B错误;密码子有64种,正常情况下,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氨基酸,也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D错误。]2.A[兔子血红蛋白的mRNA能在大肠杆菌中指导血红蛋白的合成,这说明兔子和大肠杆菌共用一

套遗传密码,A正确。]3.B[tRNA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A错误;tRNA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B正确;图中b处上下链中间的结构表示氢键,C错误;图中c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与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

错误。]4.B[翻译的模板是信使RNA(mRNA),B错误。]5.D[翻译的直接模板是mRNA,而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以双链DNA中的一条链3′—ACGATTTAC—5′为模板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为5′—UGCUAAAUG—3′,其中第一个密码子(

UGC)对应的反密码子为3′ACG5′,编码的氨基酸为b,第二个密码子(UAA)对应的反密码子为3′AUU5′,编码的氨基酸为a,第三个密码子(AUG)对应的反密码子为3′UAC5′,编码的氨基酸为c,所以该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的排列是

b—a—c,D正确。]6.C[结构②为tRNA,其反密码子为AAG,对应的密码子为UUC,则其转运的氨基酸为苯丙氨酸,A错误;结构③为mRNA,mRNA在细胞核内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不是协助扩散,B错误;结构④为核糖体,线粒体内能发生翻译过程,所以含有核糖体,C

正确;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翻译方向(即核糖体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D错误。]7.C[DNA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逆转录以RNA为模板。]8.A[人体造血干细胞可以进行①DNA复制、②转录和③翻译

,A正确;口腔上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①DNA复制,B错误;乳酸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在乳酸菌中可以发生过程①②③,但不能进行过程④RNA复制,C错误;过程④RNA复制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过程⑤逆转录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二者需要的原料不同,D错误。]9.A[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

NA解旋酶的活性,抑制DNA的解旋过程,从而抑制①DNA复制;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使m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③翻译过程,A正确。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不影响DNA复制过程;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因此会抑制细菌的转录和RNA复制,不会抑制DNA复制过

程,B错误。结核杆菌中无④RNA的复制和⑤逆转录过程,C错误。分析题图中心法则的内容可知,在人体健康细胞中一般不发生④⑤过程,D错误。]10.B[图1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B错误;真核生物细胞核DNA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流向mRNA中,mRNA必

须通过核孔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才能作为翻译的模板,根据合成肽链的长度分析,翻译方向为5′-端到3′-端,C正确。]11.B[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有,但不形成染色质结构,B错误。]12.B[①为转录过程,不需要解旋酶,A错误

;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抑制②翻译过程,也可以抑制①转录过程,C错误;根据核糖体上肽链的长短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右向左,即核糖体a距离模板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最近,D错误。]13.(1)原核少量的mR

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2)tRNAGCA(3)b、ea、b、ec、d(4)306(5)25%14.(1)宿主细胞的核糖体RNA聚合酶(2)9000(3)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解析(1)题图

中的物质M是一条多肽链,EV7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该多肽链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①②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的是RNA聚合酶。(2)由+RNA合成+RNA的过程需要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也就相当于合成了一条完整的双链RN

A,在这条双链RNA中A=U,G=C,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在病毒+RNA中A+U=40%,则G+C=60%,所以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的个数为7500×2×60%=9000(个)。(3

)据图可知,+RNA的功能是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出新的蛋白质;也作为复制的模板形成新的+RNA;还是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1.C[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豌豆粒形都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B、D不符合题

意;囊性纤维化属于基因直接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符合题意。]2.B3.D[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A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mRNA不完全相同,

B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4.A[胰岛B细胞能合成并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基因表达;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抗体基因表达;三种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酶基因都表达,A正确;题表说明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三种细胞中有氧呼吸酶基因都表达,三种细胞中mR

NA和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三种细胞是同一个体中的体细胞,核基因种类相同,只是表达的基因不同,导致这三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D错误。]5.C[表观遗传虽然碱基序列不变,但表观遗传导致的性状改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

]6.B[“DNA甲基化通常发生于DNA的CG序列密集区”,而G和C之间有三个氢键,稳定性较高,故结构越稳定的DNA越容易发生甲基化,B错误。]7.D8.B[两株玉米植株的株高不同,可能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二者的基因型不同造成的,B错误。]9.D[基因具有独立性,基因①不表达,基因

②和基因③仍然能够表达,D符合题意。]10.B[据图可知,蜂王浆可通过抑制Dnmt3基因的表达而影响DNA甲基化,B错误。]11.B[残翅性状由基因决定,但也受环境温度影响,故说明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而性状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该现象不属于表观遗传,B错误。]12.B[DNA甲基化修饰通常会抑制基因的表达,但不改变基因碱基序列,A错误;雄鼠(基因型为Aa)中A基因发生了甲基化,不能表达,因此雌鼠与雄鼠基因型相同,但表型不同,B正确;由于雌鼠产生的雌配子中

A基因发生了甲基化,而雄鼠产生的雄配子中A基因没有甲基化,因此雌鼠中没有发生甲基化的A基因来自它的父本的概率为100%,C错误;设甲基化的基因用1标记,则A1a雄鼠产生的雄配子为A∶a=1∶1,Aa1雌鼠产生的雌配子为A1∶a1=

1∶1,因此雌雄鼠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和比例为AA1∶Aa1∶A1a∶aa1=1∶1∶1∶1,A基因能控制蛋白X的合成,a基因则不能,当小鼠缺乏蛋白X时表现为个体较小(侏儒鼠),且发生甲基化的A基因不能表达,因此雌、雄鼠杂

交后代中侏儒鼠占1/2,D错误。]13.(1)RNA聚合核糖体(或细胞质)(2)正常CFTR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成为异常CFTR基因改变(3)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4)常染色体4/914.(1)①②③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2)miRNA可以和mRNA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导致核糖体不能结合到mRNA上,从而抑制翻译过程(3)属于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解析(1)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此外miRNA与mRNA结合过程中也发生碱基互补

配对,所以图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①②③。重点突破练(四)1.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的任一条链中A+T所占的比例与整个DNA分子中A+T所占的比例相同,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A、B正确;mRNA是以DNA的

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tRNA和rRNA也是通过转录形成的,C错误;组成DNA的元素种类与组成RNA的元素种类完全相同,都是C、H、O、N、P,D正确。]2.C[能携带遗传信息的RNA不一定是遗传物质,如mRNA,A错误;人体细胞中的RNA一般为单链结构,但可以存在碱基间的互补配

对,如tRNA分子中就存在双链区,B错误;人体细胞中的RNA可与蛋白质相结合构成核糖体,也可以与RNA相结合,如翻译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识别并结合mRNA上的密码子,还可以与DNA相结合,如转录过程中mRNA上的碱基与D

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RNA中的遗传信息可通过翻译传递到蛋白质,也可以通过复制或逆转录分别传递到RNA和DNA,D错误。]3.D[①表示DNA,含有的碱基是A、T、G、C,②表示转运RNA(tRNA),含有的碱基是

A、U、G、C,故①和②共有的碱基是A、G、C,A错误;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B错误;①表示DNA,DNA能够储存遗传信息,密码子位于mRNA上,②tRNA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C错误。]4.A

[转录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C—G、G—C,而翻译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C—G、G—C,A错误。]5.C[过程①是转录,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C错误。]6.B[由题意可知,同工tRNA具有不同的反密码子,故不可与相同的密码

子互补配对,B错误。]7.B[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和子链的形成,翻译过程中的tRNA和mRNA的结合和脱离,转录过程中的解旋和mRNA的形成过程中均存在氢键的破坏和氢

键的形成,A正确;胰岛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其细胞中能进行转录和翻译,不能进行DNA复制,B错误;图甲表示DNA的复制过程,通过增加复制起点,缩短DNA复制的时间,D正确。]8.C[DNA(或基因)中碱基数

∶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胰岛素中有(m+n)个氨基酸,则胰岛素基因中至少含有的碱基数是6(m+n),A正确;胰岛素基因的两条DNA单链中只有一条能作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再以mRNA为

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A、B两条肽链是由胰岛素基因的不同区段来编码的,不是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A、B两条肽链,C错误;核糖体合成的肽链需要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等才能形成胰岛素,在加工、修饰的过程中需要蛋白酶的水解作

用,以适当去掉一些氨基酸等,D正确。]9.B[依据题意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在RNA中,A+U=42%,C+G=58%,该DNA分子每一条链中,A+T=42%,C+G=58%。又已知在该DNA分子一条链中,C=24%,T=30%,则该链中G=58%-24%=34%(与另一条

链上的C相等),A=42%-30%=12%(与另一条链上的T相等),所以另一条链上胞嘧啶、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4%、12%,B正确。]10.B[①是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的;DNA复制是以DNA的两条

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的作用下进行的,A错误;苯丙酮尿症是患者体内某种酶的合成受阻导致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C错误;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细胞,不

能侵染人体细胞,D错误。]11.A[表观遗传的出现不一定都是由DNA的(甲基化)修饰造成的,如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RNA干扰等,B错误;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其控制的性状未必相同,C错误;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几乎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D错误。]1

2.B[神经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细胞呼吸强度大,呼吸酶基因正常表达,处于非甲基化状态,B错误;DNA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生物体的性状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13.(1)(4种)核糖核苷酸RNA聚合有基因C可指导合成tR

NA,tRNA作为氨基酸运载体参与翻译过程(2)保护RNA不被分解(3)识别并结合核糖体解析(1)合成RNA前体的过程中,需要(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RNA聚合酶能催化DNA转录形成RNA,因此RNA聚合酶与基因A的启动子区域结合后开启转录过程。由图可

知,基因C可指导合成tRNA,tRNA作为氨基酸运载体参与翻译过程,因此基因C异常不能转录形成tRNA,则对基因A的表达存在影响。(2)将等量的带有5′cap的RNA和无5′cap的RNA导入细胞,一段时间后发

现无5′cap的RNA大量减少,据此推测5′cap的作用是通过修饰前体RNA,保护RNA不被分解。(3)流感病毒的RNA有5′cap结构,能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而HIV的RNA没有5′cap结构,不能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据此推测5′c

ap具有识别并结合核糖体的功能。14.(1)核糖核苷酸氨基酸宿主细胞(2)(3)尿嘧啶tRNA(4)不能,-RNA的转录需要EBV自带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催化,直接将-RNA注入人体细胞不能完成增殖过程,故不会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1

课时基因突变1.C2.A[若DNA分子中碱基的缺失、增添或替换发生于DNA分子的非基因片段中,则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个别碱基对的改变,不会影响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和数量,C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D正确。]

3.B[基因D发生了碱基的替换而突变为基因d,所以基因d中的脱氧核苷酸数目与D基因中的相比并不发生变化,A不符合题意;碱基A/T之间有两个氢键,G/C之间有三个氢键,d基因中的氢键数目与D基因中的相比会发生改变,B符合题意;由于密码子的简并,基因突变后的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可能不变

,即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不变,C不符合题意;双链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的数目始终是相等的,D不符合题意。]4.D[基因突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A错误;基因突变后遗传基因发生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后,相应的遗传密码会发生改变,C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

并,基因突变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因此生物性状不会发生改变,D正确。]5.A[突变基因1与正常基因决定的氨基酸序列相同,说明可能是替换了一个碱基;突变基因2与正常基因决定的氨基酸序列相比,只有第二个氨基酸的种类不同,说明可能是替换了一

个碱基;突变基因3与正常基因决定的氨基酸序列相比,第三、第四和第五个氨基酸都不同,可能是由一个碱基的增添或缺失导致密码子的重新排序引起的。]6.D[亚硝酸盐属于化学因素,A错误;紫外线属于物理因素,B错误;碱基类似物属

于化学因素,C错误;乙肝病毒属于生物因素,D正确。]7.D[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D错误。]8.C[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错误;基因突变

具有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C正确;经X射线处理后,可能发生了隐性突变等情况,导致未出现新的性状,D错误。]9.C[由题意可知,雌鼠的突变为显性突变,假设相关基因用A

、a表示,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则是aa变为Aa,如果突变基因是伴X染色体遗传,则是XaXa变为XAXa,让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纯合子)杂交,无论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F1的雌、雄鼠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因此根据此杂交结果无法判断突变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C正确。]10.C[杂合子(Aa)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其正常的血红蛋白中β链正常,C错误。]11.C[根据题干信息“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可知,基因发生突变,故状况①说明基因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A错误;状况

②中酶Y氨基酸数目/酶X氨基酸数目=1,说明氨基酸的数目没有减少,B错误;状况③中酶Y氨基酸数目/酶X氨基酸数目小于1,说明基因突变后,终止密码子提前,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目减少,C正确;以上四种状况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12.D13.(1)核糖体(2)丝氨

酸要同时突变两个碱基才能变为丝氨酸(3)A(4)简并保证生物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解析(1)Ⅰ表示翻译过程,它发生在核糖体上。(2)从赖氨酸所在的位置向上或向左、右与之在同一直线上的有甲硫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天冬酰胺,它们与赖氨酸所对应的密码子均只有一个碱基之差,而丝氨酸对应

的密码子与之有两个碱基之差。(3)甲硫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AUG,而与之有一个碱基之差的赖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AAG,所以⑤链上与mRNA中U相对应的碱基是A。(4)通过表中信息可以看出,表中的一个氨基酸对应着多种密码子,说明密码子具有简并的特点,

所以当生物发生基因突变时,其对应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有利于保证生物遗传性状的稳定性。14.(1)利用雄性不育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育种,不需要将母本去雄1/4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2)湿度小于55%易脱(失)水终止密码子提前(3)使突变体(hms1)在湿度大于75%条件下自交,结出的即是突变

体(hms1)种子解析(1)雄性不育个体不能作为父本,只能作为母本,利用雄性不育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育种,不需要对母本去雄处理,极大减轻了工作量。让野生型ZH11和突变体(hms1)杂交,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且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设相关基因为A、a,则F1为Aa,Aa

×Aa→AA∶Aa∶aa=1∶2∶1,则F2中基因型为aa的突变体(hms1)占1/4。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既有外界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在没有外界诱发因素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2)据图1分析可知,突变体在低湿度(湿度小于5

5%)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而湿度大于55%后可育。结合图2分析,突变体雄性不育的花粉的脱水率明显大于野生型,说明突变体的花粉可能在结构或化学组成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花粉易脱(失)水,产生雄性不育突变体。根据题意分析,基因通过转录、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而突变体产生的酶A肽

链变短,说明翻译时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了,即hms1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终止密码子提前。(3)由图1可知,突变体(hms1)在湿度大于75%条件下可育,且结实率较大,因此可使突变体(hms1)在湿度大于75%条件下自

交,结出的即是突变体(hms1)种子。第2课时细胞的癌变和基因重组1.D2.C[细胞癌变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而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B错误;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例如,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其癌变后变成球形,可用光

学显微镜观察,C正确;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但糖蛋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错误。]3.C[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主要由特定的DNA序列与蛋白质构成,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保证染色体末端完整复制,使染色体结构保持稳定,癌细

胞能够连续进行分裂可能与端粒酶活性强有关,B正确;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C错误。]4.D[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

A错误;肿瘤细胞可无限增殖,B错误;原癌基因的正常表达对于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分裂是必需的,原癌基因Myc和Ras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正常的蛋白质,C错误;据图分析,同时转入Myc和Ras的小鼠中,肿瘤小鼠的比例大于只转入Myc或Ras的小鼠,说明两

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D正确。]5.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四分体时期和减数分裂Ⅰ后期,且发生在至少两对等位基因之间,符合要求的为图中的④⑤。]6.D[图中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属

于基因重组,可能会使子代出现变异,A正确;互换发生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减数分裂Ⅰ前期,B正确;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D错误。]7.A8.D[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

源。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和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有丝分裂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肺炎链球菌的转化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错误。]9.B[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一般只发生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而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

存在的,不只发生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A错误;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而基因重组是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B正确;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一定形成新的表型,D错误。]10.D

[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往往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A错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内也表达,当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会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或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时,可能引

起细胞癌变,B错误;据表分析,A→AV突变后,突变基因活性增强,判断A基因是原癌基因;B→BW突变后,突变基因失去活性,判断B基因是抑癌基因,C错误。]11.C[过程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c表示受精作用,过程d表示个

体发育过程(细胞分裂和分化)。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但主要集中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主要差异在于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

会、分离及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C正确,D错误。]12.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但结果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故A/a基因不可能突变成D/d或E/e基因,A错误;图甲中的非等位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C

正确。]13.(1)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2)①促进细胞有丝分裂②活性数量③多个基因突变累积14.(1)①AB、Ab、aB、ab②AB、aB、abAb、ab、aB(2)aabb①出现黑色、褐

色、棕色和白色四种表型②出现黑色、褐色和白色或棕色、白色和褐色三种表型解析题图中1与2为姐妹染色单体,在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对应位点的基因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则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若是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AB、Ab、aB、ab4种基因型的配子,与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结合,子代出现黑色、褐色、棕色和白色四种表型;若是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即A→a,则该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A

B、aB、ab或Ab、ab、aB三种基因型的配子,与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结合,子代可出现黑色、褐色和白色或棕色、白色和褐色三种表型。第2节染色体变异第1课时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D[染色体组存在于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会分离,因此产生的生殖细胞中(与

体细胞相比),染色体组数减半,染色体组没有消失,A错误;四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是两个染色体组,与体细胞相比,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不一定是一个染色体组,B、C错误。]2.A[由题图可知,水仙是三倍体,正常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

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10条染色体,A错误。]3.B[三倍体一般情况下不能产生可育配子,因此三倍体和二倍体杂交不会产生后代,B符合题意。]4.B[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所以同种基因的数目为3个,B项正确。]5.B[低温、秋水仙素溶液均能抑制纺锤体

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故选B。]6.C[“无子香蕉”培育过程的原理主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7.D[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在该实验中可以用于洗去卡诺氏液,也可以用于配制解离液,A正确;解离液由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

%的盐酸等体积混合而成,B正确;清水的作用是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洗去卡诺氏液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D错误。]8.D[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9.A[一个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完整非同源染色体,

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助,携带有能控制果蝇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A正确;该果蝇为二倍体,减数分裂时可能存在4条或8条染色体的细胞,B错误;果蝇体内的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C错误;图示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中含有一个或两个染色体组

,D错误。]10.C[物理撞击是使F1在减数分裂Ⅰ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而秋水仙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两者原理不同,A错误;F1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10条染色体,其中5条来自甲,5条来自乙,B错误;利用物理撞击

的方法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异源四倍体,D错误。]11.D[该三体玉米植株是由2号染色体多出一条,变成3条引起的,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仍然属于二倍体,A、B错误;该三体

玉米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1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加倍,此时染色体数目最多,因此三体玉米植株的细胞中最多有42条染色体,C错误;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3条染色体的任意两条向细胞一极移动,剩余一条移向细胞另一

极,细胞中其他染色体正常分离,因此产生正常配子和多出一条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1∶1,测交后代产生正常植株和三体植株的比例也是1∶1,即子代出现三体植株的概率为1/2,D正确。]12.C[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葡萄是二倍体,染色体数目是38条,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数目是19条,B错误;“嵌合体”中有的细胞是表现正常的体细胞,有的是染色体加倍的细胞,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如果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就可能含8个染色体组,C正确;“嵌合体

”与二倍体杂交获得的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不可利用种子繁殖,D错误。]13.(1)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芽尖生长点细胞分裂旺盛,易变异(2)秋水仙素的浓度处理植株的成活率和变异率以0.1%的秋水仙素滴芽尖生长点(3)漂洗、染色有丝分裂中期(4)用四倍体罗汉

果与二倍体罗汉果杂交,获得三倍体无子罗汉果14.(1)染色体数目少;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周期短;易饲养等(2)灰身和长翅灰身长翅∶黑身残翅=1∶1(3)②子代表型全部为白眼③无子代产生(4)②5∶11∶1解析(2)用纯种灰身长翅果蝇与纯种黑身

残翅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身长翅,因此显性性状为灰身和长翅。根据题干果蝇体色和翅型分别由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因此F1果蝇产生的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1∶1,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应为灰身长翅∶黑身残翅=1∶1。(3)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用

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正常情况下,后代雄果蝇基因型为XRY,表现为红眼,在所给的三种出现白眼雄果蝇的可能情况下,M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RY、XrY、XrO。因此可以用M果蝇与多只白眼雌果蝇(XrXr)

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来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预测实验结果:第一种情况,M果蝇基因型为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则为环境改变引起的表型改变;第二种情况,M果蝇基因型为XrY,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表型

全部是白眼,则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表型改变;第三种情况,M果蝇基因型为XrO,由题表所给信息可知,XrO不育,因此M果蝇与XrXr杂交,若没有子代产生,则为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没有分离引起的表型改变。(4)选用纯合正常眼三体果蝇与正常

的无眼果蝇作为亲本杂交得F1,若E、e基因在Ⅳ号染色体上,纯合正常眼三体果蝇基因型为EEE,正常无眼果蝇基因型为ee,F1中三体果蝇基因型为EEe,F1三体与正常的无眼果蝇(ee)交配,F1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2∶2∶1∶1,因此F2中正常眼∶无眼=5∶1;若

E、e基因不在Ⅳ号染色体上,纯合正常眼三体果蝇基因型为EE,正常无眼果蝇基因型为ee,F1中三体果蝇基因型为Ee,F1三体与正常的无眼果蝇交配,F1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E∶e=1∶1,因此F2中正常眼∶无眼=1∶1。第2课时单倍体和染色体结构变异1.C[不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只要是由生殖细胞(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都称为单倍体。]2.D3.C[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叫作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由四倍体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

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若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B错误;二倍体生物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其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

的性别也不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不是所有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D错误。]4.A[⑤过程是用秋水仙素或者低温处理E幼苗,该农作物是二倍体,E幼苗是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A错误。]5.B[分析图示可知,原来排列为123456的染色体,经过断裂后,重新连接为1254

36的排列顺序,可知其中的345片段发生了180°的颠倒,此类染色体结构变异为倒位。]6.A[染色体变异既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图中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A错误,B、D正确;图示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在显微镜下是可见的,C正确。]7.B[外界因素可能诱发染色体变异,提高染色体断裂的概率,A正确;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B错误。]8.C

[如果①基因序列整体缺失,最有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B错误;发生在基因内部的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都是基因突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C正确;基因内部碱基缺失

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9.C[分析题意可知,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为连锁关系,正常情况下,测交结果只能出现两种表型,但题干中某个体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

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类似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结果,推测该个体可产生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被易位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符合题意。]10.B[花药离

体培养得到的植株都是单倍体,不一定是纯合子,如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可形成Aa的单倍体,A错误;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由四倍体植株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单倍体植株若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可育,C错

误;低温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都可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11.B[图中②过程为经减数分裂形成花药的过程,会发生基因重组;③过程为有丝分裂,染色体在分裂间期复制,结果每条染色体含2条染色单体,染色单体在后期分离,故能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A错误;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

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植株A为二倍体,其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为单倍体,C错误;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

种年限,得到的植株B全部为纯合子,D错误。]12.D[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联会时形成特殊的“染色体桥”结构,联会是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行为,故图中的“染色体桥”结构中存在染色体同源区段,A正确;图示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后期随机断裂,丢失一部分染色体片段,该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倒位和

片段缺失,B正确;由于图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变异后,相连的片段随机断裂,因此该精原细胞产生含有正常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1/4,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C正确。]13.(1)16单(2)6416(3)16(4)abAaBbAB、Ab、aB、ab14.(1)9(2)①让这只

白眼雌果蝇与正常的红眼雄果蝇交配,观察并记录子代中雌雄(或眼色)比例②Ⅰ.雌∶雄=1∶1(红眼∶白眼=1∶1)Ⅱ.雌∶雄=2∶1(红眼∶白眼=2∶1)解析(1)红眼雄果蝇(XBY)和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F1基因型应该为XBXb、XbY,如果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出

现白眼雌果蝇,则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Y,其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一条,即含有9条染色体。(2)排除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情况下,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基因突变)X-Xb(染色体片段缺失),要求通过一次

杂交的方法来确定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则可以让这只白眼雌果蝇与正常的红眼雄果蝇(XBY)交配,观察并记录子代中雌雄(或眼色)比例。②结果预测:Ⅰ.若为基因突变,则后代基因型应该为XBXb、XbY,

后代雌∶雄=1∶1,且雄果蝇都是白眼、雌果蝇都是红眼。Ⅱ.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后代基因型为XBXb、XBX-、X-Y(胚胎致死)、XbY,表型比为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2∶1。第3节人类遗传病1.D[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杂合子筛查对预防隐性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

,B错误;先天性的疾病是指出生前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如果不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而是由于发育不良造成的疾病,则不属于遗传病,C错误;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2.D[多基因遗传病属于分子水平发生的变异,不能通过观察胎儿体细胞组织切片来确定。]3.C[题图

表示人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情况,类型A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与一个正常的卵细胞受精,受精卵中多了一条染色体,故子女患上的遗传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而导致的疾病,可由图中异常的精子(含2条21号染色体)和一个正常的卵细胞(含1条21号染色体)结合而来,与图示相符,C正确。]4.A[题意显示患有该病的个体在4岁之前死亡,故该病的致病基因是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A正确;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遗传病,B错误;该病携带者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表达,控制产生的相关酶活性正常,因而表现正常,C错误;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但不能杜绝该遗传病患儿出生,D错误。]5.C6.A[

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而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因此与苯丙酮尿症相比,青少年型糖尿病不适合作为调查的病种,B错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对多个患者家系进行调查,C错误;若调查结果显

示该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则此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7.D[含有致病基因不一定会患病,如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D错误。]8.B[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患病概率不存在性别的差异,所以选择性别不能排除后代患病,A错误;B超检查只能检测胎儿的

身体是否有缺陷,无法检测基因和染色体,所以胎儿身体无缺陷也可能患有遗传病,B正确;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等都是产前诊断的手段,C错误;遗传咨询的第一步是了解家族病史,对是否患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D错误。]9.C[减数分

裂Ⅰ后期两条21号染色体未分离可导致配子中多一条21号染色体,可使子代患21三体综合征,B正确;由表可知,35岁以上孕妇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概率较高,因此应加强对35岁以上孕妇的产前诊断,以降低21三体综合征患儿出生率,D正确。]10.C[由题意可知,双亲

表现正常,生出一个患病的儿子,推测该病受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分析题图可知,父母的基因型为杂合子Aa,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为显性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A正确;若父母生育第三胎,此孩

子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基因型为杂合子Aa或隐性纯合子aa,概率为2/4+1/4=3/4,B正确;女儿的基因型为1/3AA、2/3Aa,将该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1/3,C错误;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息属于隐私,应受到保护,D正确。]11.D[图示只显示了染色体异常遗传

病、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据此无法得出显性遗传病和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情况,A错误。]12.C[对比畸形个体与正常个体的基因组,如果有明显差异,可判断畸形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同卵双胞胎

若表型不同,则最可能由环境因素引起,若均表现畸形,则最可能由遗传因素引起,B不符合题意;血型与兔唇畸形无关,兔唇为多基因遗传病,C符合题意;对兔唇畸形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可判断兔唇是否是由遗传因

素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13.(1)XBYXBXbXbXbY(2)母亲Ⅱ(3)不会1/4(4)建议生女孩解析(1)由该男孩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可知,该男孩基因型为XbXbY,又因为父亲色觉正常,基因型为XBY,所以色盲基因来自母亲,因此母

亲(色觉正常)基因型为XBXb。(2)因为该男孩的两条X染色体均含有色盲基因,所以其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母亲在减数分裂Ⅱ时,含Xb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细胞同一极。(3)若染色体变异只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会遗

传给孩子。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BY与XBXb,孩子患色盲(XbY)的概率为1/4。(4)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BY与XBXb,后代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XBXb,表型都正常,儿子的基因型为XBY、XbY,一半正常,一半患病,因此如果这对夫妇想再生一个孩子,建议生女孩。14.(1)调查群体足够

大(或在人群中随机调查)(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21/2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4)不能,编辑后的基因不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解析(1)若要调查该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并注意调查群体应足够大以保证调查的准确性。(2)经了解Ⅳ-5无

家族病史,而生出的孩子均患病,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结合题干信息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根据各代亲本的表型可知,Ⅳ-6的致病基因来自Ⅰ代的2号,若Ⅳ-6和Ⅳ-7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若Ⅳ-6已再孕,为了避免生出患病的孩子,可通过羊水检查

、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等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病。(4)根据题意可知,治疗成功的小鼠不能把编辑后的正常基因遗传给后代,因为编辑后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不存在,故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重点突破练(五)1.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互换

型的基因重组。]2.D[若某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A错误;大肠杆菌的某碱基发生替换导致大肠杆菌能抗干扰素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重复、缺失可发生在任何染色体上,易位只可能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3.C[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叫作基因突变,A错误;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B错误;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互换,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若某生物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因此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多

个染色体组,D错误。]4.A[据图可知,该细胞是个别染色体(Ⅱ)含有3条,属于三体,水稻是二倍体生物,因此该三体细胞中仍然含有2个染色体组,A符合题意。]5.A[根据题意可知,X染色体上DNA的一段特定序列可与DNA探针(X探针)

杂交,而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两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则该段DNA序列的互补链与X探针的碱基序列相同,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妻子体细胞有三个绿色荧光亮点,所以妻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X,妻子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而其双亲表型可能正常,患病原因可能是双亲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形

成配子时发生异常,产生了染色体组成为XX的卵细胞或者精子,导致妻子性染色体数目异常,B、C错误;妻子产生的异常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的概率相等,所以后代男女患性染色体异常疾病的概率相等,D错误。]6.C[单体Ⅳ果蝇缺少一条Ⅳ号染色体,变异类型为染色体

数目变异,A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E、e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无眼果蝇基因型为ee,野生型正常眼的单体Ⅳ果蝇基因型为EO,F1中正常眼果蝇的基因型为Ee,无眼果蝇的基因型为eO,B正确;野生型正常眼的单体Ⅳ果蝇可产生正常配子和缺少Ⅳ号染色体的异常配子,与无眼果蝇(ee)杂交

,如果异常配子不参与受精作用,则F1不会出现无眼的个体,与题意不符,所以异常配子参与受精作用,C错误;若基因E/e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则正常眼的单体Ⅳ果蝇基因型为EE,进一步分析可知,F1个体理论上都应为正常眼,与题意不符,e基因应位于Ⅳ号染色体上,D正确

。]7.D[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如四倍体的单倍体的体细胞,A错误;三倍体西瓜由于含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因此高度不育,B错误;雄蜂是单倍体,但可进行假减数分裂,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是可育的,C错误;普通小麦是六倍体,经过减

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则由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配子,因此表现为不育,D正确。]8.A[根据题意可知,普通小麦为六倍体,长穗偃麦草为

二倍体,二者杂交产生的F1中分别含有普通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一半染色体,故含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不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是

1个,因此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是21+0~7,即可产生8种染色体数目不同的配子,C错误;丁体细胞中含有1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能产生含1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配子和含0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1∶1),其自交

后代体细胞中含有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数目类型是2条∶1条∶0条=1∶2∶1,因此含有2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4,D错误。]9.B[将二倍体水稻花粉离体培育,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稻穗和米粒,B错误。]10.D[禁止近亲结婚可降

低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据题意可知,两对基因都为隐性纯合时表现为患该病,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A正确;正常男、女婚配后代患病最大概率为1/4,因此生出患该遗传病的女孩的最大概率是1/4×1/2=1/8,B正确;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常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

基因遗传病,红绿色盲是单基因遗传病,该遗传病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因此选择红绿色盲比该遗传病更合适,D错误。]11.C[在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时应选取患者家系进行调查,A错误;红绿色盲是单基因遗传病,通过染色体组型

分析只能确定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一些未知的致病基因导致的先天性疾病不能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D错误。]12.B[根据题图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2号不携带甲病基因,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说明1号是甲病基因携带者,因此4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13=16,

则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56,A正确,B错误;若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是甲病基因携带者,4号是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3,同时1号也是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4号是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也是23,因此4号与1号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23=49,C正确。]13.(1)RNA聚合酶(2)天冬氨酸—酪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2(3)b有利于维持生物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4)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5)bd14.(1)缺失数目减少(2)断裂(3)

联会6①④(4)进行染色体筛查,对染色体异常胎儿终止妊娠解析(1)Ⅲ1和Ⅲ3的染色体组成如图2中的乙所示,通过和图2中的甲(正常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比较可以看出,5号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导致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减少。(2)Ⅰ1、Ⅱ2、Ⅱ5染色体组成如图2中的丙所示,通过

和甲比较可看出,5号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即5号染色体的DNA发生断裂后与8号染色体DNA错误连接。(3)因Ⅱ5的5号和8号染色体间发生了易位,所以两对同源染色体出现了如图3所示的染色体异常联会现象。若减数分裂Ⅰ后期

①②③④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并自由组合,在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的情况下,Ⅱ5会形成①②、③④、①③、②④、①④、②③6种类型的卵细胞,因②③染色体间发生了易位,它们属于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只有含有编号为①④染

色体的配子才是正常配子。(4)由于Ⅱ5仅表型正常,但其细胞内染色体不正常,与基因突变相比较,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因此,若Ⅱ5和Ⅱ6想生出健康的孩子,可以进行染色体筛查,对染色体异常胎儿终止妊娠。15.(1)不可能A(2)13或265∶1(3)2/3Aa(4)①1∶2等位基

因B、b位于7号染色体上②1∶1等位基因B、b位于6号染色体上(①②两问的答案可颠倒)解析(1)不考虑基因突变和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子的基因型相同或互补,②和③的精子基因型既不相同,也不互补,因此不是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三体的染色体

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按照分离定律,三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1∶2∶2,因此配子④的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A。(2)某次级精母细胞形成配子①,该精子含有2条7号染色体,因此形成该精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是13条,后期、末期是26条。由于

三体抗病水稻AAa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取该三体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中抗病个体与非抗病个体比例为5∶1。(3)非抗病水稻(aa)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a,三体抗病水稻AAa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由于基因型为AA

、Aa的雄配子不育,因此如果测得正交实验的F1中抗病水稻∶非抗病水稻=5∶1,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父本,基因型为AAa的个体是母本,反交实验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母本,基因型为AAa的个体是父本,则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1∶

2,其中非抗病水稻的基因型是aa,比例占1/3;抗病水稻的基因型是Aa,所占比例为2/3。(4)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等位基因B、b位于7号染色体上,父本基因型是bb,母本基因型是BBB,杂交后代F1的基因型是Bb∶BBb=

1∶1,BBb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BB∶Bb∶B∶b=1∶2∶2∶1,由于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与基因型为bb的母本杂交,后代香稻占1/3,普通稻占2/3,香稻∶普通稻=1∶2;②如果等位基因B、b位于6号染色体上,

父本基因型是bb,母本基因型是BB,杂交后代F1的基因型是Bb,与基因型为bb的母本杂交,子代香稻∶普通稻=1∶1。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C[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粪便属

于古代生物的遗物,属于化石,因此这一发现为该地区曾经是海洋世界提供了化石证据,C符合题意。]2.B[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可反映当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但不能说明化

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的根本原因,A、C不符合题意;各类不同生物化石在不同地层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地层中出现的生物化石越低等,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的根本原因,B符合题意;化石里的生物不一定是现在生物的原始祖先,D不符合题意。]3.B4.D[由题干信息可知,蟒蛇外

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更符合比较解剖学的内容,D符合题意。]5.B6.C7.D[氨基酸的比较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但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D错误。]8.A[从胚胎学证据看,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

裂和尾,A正确;结构基础属于细胞水平,B错误;从比较解剖学证据看,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反映出生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对比基因序列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C错误;从化石证据看,通过较早形成的化石研究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D错误。]9.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若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古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说明该物种经历了较长的年代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10.C[人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只有3%,只能说明人

与黑猩猩亲缘关系较近,C符合题意。]11.A[最原始的化石中不包含消费者的化石,A错误;不同地质年代的孢子花粉化石沉积在不同地层中,科学家通过研究孢子花粉化石组合特征,就能判断当时地球生态环境,也可以推断植被

的演变规律,B正确;相较于其他地层,沉积岩中的化石所受破坏较少,也较易完整保存,因此对考古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目标,C正确;孢子和花粉的外面有一层外壁,外壁中存在一种抗高温、高压和耐酸碱腐蚀的化学物质,所以孢子和花粉可以长久保存为化

石,D正确。]12.D[DNA具有特异性,比较DNA序列比化石更可靠,D错误。]13.(1)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2)胚胎学比较解剖学(3)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人和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细胞和分子14.(1)共同的原始祖先(2)

适应不同的环境、行使不同的功能(3)胚胎学证据、遗传学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B[松毛虫的体色本来是对环境的适应,但却有利于杜鹃的捕食,说明适应是相对的。]2.B[雷鸟将羽毛换为白色,是为适应下雪的冬季,若冬季未下雪,则换成白色羽毛的雷鸟更易被天敌发现,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

,B错误。]3.D[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是变异现象,遗传变异、过度繁殖和适者生存都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所以D项符合题意。]4.C[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山谷

成为沼泽后,趾间无蹼的个体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趾间有蹼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殖,通过逐代积累,趾间有蹼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A、B、D不符合题意;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C符合题意。]5.B6.D[由于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谈不上对人类有益或

有害;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7.D[鼹鼠种群中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只是这种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了,A错误;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利于它的穴居生活,B错误;鼹鼠眼睛退化是对黑暗环境适应的结果,黑暗环

境只是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了选择,C错误;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结果,D正确。]8.D9.B[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一方面为了获得交配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获得更多营养物质繁殖后代,这是一种长期形成

的适应性行为,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虽然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但对缝蝇繁殖也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与③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测④可

能由③进化而来,D正确。]10.D[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的长期使用只是对其中的抗药性变异个体进行选择,并不能使害虫定向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11.D[观察题图可知,在树干中深度为6~8cm的地方虫的数量较多,但喙长在3

~4cm的鸟的数量较多,喙长的鸟才能吃到虫子,所以啄木鸟进化的趋势是喙长的鸟容易得到较多食物而生存下来,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且仅一代的时间鸟还不能进化出较长的喙。]12.C[由题干信息“某种苍蝇体内的酶(PM)能够分解杀虫剂

T”可知,苍蝇抗性的产生与PM的高活性等因素有关,A错误;杀虫剂T起选择作用,没有诱导作用,B错误;长期在有杀虫剂的环境中,杀虫剂杀死不具有抗性的苍蝇,而留下的是具有抗杀虫剂能力的苍蝇,该苍蝇种群会逐渐形成适应,

C正确;PM抑制剂能抑制PM的活性,使抗性苍蝇不能适应具有该种杀虫剂的环境而死亡,D错误。]13.(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2)自然选择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3)形态结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自然选择

14.(1)25(2)各种变异类型不定向(3)选择定向(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5)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及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1.D[遗传

的变异、自然选择等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2.B[由题意可知,该兔种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ff)组成,故F的基因频率=F/(F+f)×100%=(500×2)/(2000×2)×100%=25%,f的基因频率=1-25%=75%,B正确。]3.C

[X染色体上b基因的数量是14+8×2+30=60,B、b基因的数量共为78×2+14×2+8×2+70+30=300。b的基因频率为60÷300×100%=20%,C正确。]4.D[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基因突变都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随机交配

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5.B[有害突变和有利突变均属于可遗传变异,都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6.C[由题干信息可推知,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C符合题意。]7.B8.D[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

选择压力,A正确;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的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的

基因频率更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9.C10.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基因频率,A错误;

非洲疟疾流行地区,镰状细胞贫血基因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更高,更适应环境,所以其所占比例可能会增加,C正确。]11.A[不同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不同,则选择系数一般不同,A正确;若某基因型的选择系数不变,

只能说明其在该环境中的适应性不变,不能说明相关基因频率不变,B错误;某基因型的选择系数越大,说明越容易被该环境淘汰,相关基因频率变化越快,C错误;环境直接作用的是表型,D错误。]12.B[在Ⅰ时间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a的基因频率是60%,A正确;在Ⅱ时间段内

,出现的变化是自然选择造成的,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时间段内,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13.(1)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变异原材料(2)2×106(3)65%35%(4)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1)突

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会使生物的基因型产生多样性。(2)由于每个个体含有约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10-5,而整个种群中含有的个体数约为107,所以基因突变数目约为2×104×10-5×107=2×106(个)。(

3)A基因的基因频率=2AA+Aa2(AA+Aa+aa)×100%=2×35+602×100×100%=65%,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35%。14.(1)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2)22.5%上升在杀虫剂的作用下,敏感型个体被淘汰,抗药型个体有更

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R)的频率会不断提高(3)相反在越冬期前施用杀虫剂解析(2)T1时害虫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0.05+1/2×0.35)×100%=22.5%;施用杀虫剂后,R的基因频率=(0.60+1/

2×0.30)×100%=75%,R的基因频率上升。(3)杀虫剂的使用使R的基因频率上升,而越冬导致R的基因频率下降,说明杀虫剂和冬季条件对害虫的选择作用相反。据表提出有效降低害虫抗药性的具体措施为在越冬期前施用杀虫剂,既可以杀虫,又可以降低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

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C[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但可能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2.B[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由于狮与虎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

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狮虎兽也是不可育的,该现象称为生殖隔离。]3.C[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①②都属于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的情形,③则属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

象。它们都是生殖隔离的情况之一,C正确。]4.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并不诱导突变的产生,D错误。]5.C[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不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a、b两湖的鳉鱼杂交,能产生后代,但后代高度不育,因此a、b两湖的鳉鱼存在生殖隔离,为两个物种,B错误;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即使环境相同,不同种群的突变的情况也会有差异,D错误。]6.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7.B[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

期的地理隔离,如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形成四倍体西瓜,A错误;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C错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把它们种植在相同环

境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8.C[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B正确;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的“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

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9.B10.D[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

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和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与③交配,精子传送率达到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两者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故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11.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两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不同地区作物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差异,B正确;人工选择作用的本质是提高作物种群中优良基因的基因频率,有可能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错误。]12.A[斑驴体内有一组斑马的染色体(22条)和一组驴的染色体(31条),它们来自两个物种,不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联会,因此斑驴是不可育的,A正确,B、C错误;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3.(1)一个果蝇种群(2)不定向(3)物种甲、乙两地果蝇交配产

生的后代不能存活(胚胎早亡),说明存在生殖隔离(4)ACD解析(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3)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物种之间的差异。(4)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

。14.(1)由于乙海岛上的环境条件与甲海岛不同,自然选择所起的作用与甲海岛不同,乙海岛上B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进化成D地雀(2)如果D和E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3)50%发生解析(3)假

定原来的地雀个体总共有100只,AA有20只,Aa有50只,aa有30只。生活于其中的地雀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了原来的20%,此时AA的个数为20×(1+20%)=24(只),Aa的个数为50×(1+20%)=60(只),a

a的个数为30×(1-20%)=24(只),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60+24×2)÷[(24+60+24)×2]×100%=50%,原来a的基因频率为aa+1/2Aa=30%+1/2×50%=5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据此可知,种群基因频率

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生物发生了进化。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D[有联系的生物的进化是同步进行的,D错误。]2.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黑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为同一物种,二者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3.C[变异是不

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4.D[地球上先出现生产者和分解者,然后出现消费者

,D错误。]5.A6.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C错误;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只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D错误。]7.A[③和⑥是自然选择学说本

来就有的内容,①②④⑤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8.C[中性突变学说认为生物基因的突变大多数是中性的,无利也无害,并不是生物性状的改变是中性的,C符合题意。]9.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黄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会与各自的

传粉者以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C正确;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的分布区域有所重叠,说明黄花杓兰与西藏杓兰不存在地理隔离,但二者在自然界中不能杂交,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0.D[农田的存在,使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

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变异的种类相同,B错误;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

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的作用,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D正确。]11.D[陆生生物绝大多数是需氧型生物,O2含量的升高为陆生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D错误。]12.A[协同进化是指不

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13.(1)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2)生态系统(3)55%70%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解析(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

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60%×1/4=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1/4=15%,基

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14.(

1)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2)①外来花粉的干扰无传粉者(或传粉昆虫减少)②自花传粉(3)异花传粉遗传(或基因)同型花柱报春花的传粉方式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重点突破练(六)1.B[假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由题意可知,aa的基

因型频率为1/10000,计算得a的基因频率为1%,所以A的基因频率=1-1%=99%,Aa的基因型频率为2×99%×1%=1.98%。]2.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A基因的基因频率×a基因的基因频率,所以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不一定

一样大,所以不能判断混合后的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两个种群基因频率均有改变,故均发生了进化,C错误;环境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3.C4.C[该大熊猫种群中全部基因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而不仅仅是该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

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的基因型频率为2×60%×40%=48%,BB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36%,则Bb∶BB=4∶3

,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的概率约为4/7×1/2×100%≈28.6%,C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0%×40%=16%,在雄性个体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4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

0%,D错误。]5.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蔗蟾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变异可来自基因重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随机的,B正确;种群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蔗蟾蜍与害虫之间存在生存斗争,所以蔗蟾蜍与害虫协同进化,D正确。]6.C[pen基因

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7.B[一般情况下,种群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越少,

种群中的基因就越容易发生遗传漂变,A正确;遗传漂变是由于群体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减少甚至丢失的现象,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B错误,C正确;遗传漂变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会引起种群的进化,D正确。]8.B[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大部分是先形成地理隔离再

形成生殖隔离,但也存在例外,如环境变化导致多倍体的产生,没有经过地理隔离就产生了生殖隔离,B错误;①~⑥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变异是不定向的,C正确;物种1和物种2是原物种因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形成的不同物种,其基因库不同,D正确。]9.C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10.B[狼的实例恰恰解释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环境不同,选择不同,导致种群基因库改变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而且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而协同进化。]11.A[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并不是在接触青霉

素之后产生的,而是青霉素的使用选择了细菌的抗药性变异。]12.C13.(1)自然选择(2)协同进化(3)不是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已产生生殖隔离(4)①含XD的雄配子不能存活②D的基因频率降低,d的基因频率升高解析(1)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蛾与蝙蝠在

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在生物学上称为协同进化。(3)根据题干信息,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已产生生殖隔离,所以不再是同一个物种。(4)①B种群中不含有XDXD的个体,而含有XDY的个体,说明很可能含XD的雄配子不能存活。②分别计算A种群

中D的基因频率=(200×2+50+180)÷(200×2+50×2+100×2+180+170)×100%=60%;d的基因频率=1-D的基因频率=40%。B种群中D的基因频率=(160+90)÷(160×2+200×2+9

0+270)×100%≈23%,d的基因频率=1-D的基因频率≈77%。说明B种群所处的环境有利于d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生存。因此若将A种群迁至B种群所处的环境,D的基因频率降低,d的基因频率升高。14.(1)种群不定向(2)地理自然选择(3)物种遗传

(4)45.5乙15.(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①生存斗争(或种内竞争)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③基因频率(5)遗传(或基因)章末检测试卷(一)1.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错误。]2.B3.B[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所以应在花未成熟时去雄,A错误;根据F2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也可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C错误;F2的紫花豌

豆中纯合子的比例应为1/3,D错误。]4.B[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包括杂合子和纯合子,显性杂合子自交或测交,后代会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纯合子自交或测交,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因此自交和测交都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A错误;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通过连续自交,

淘汰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得到纯合子;对于隐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只要出现即可稳定遗传,不需要连续自交,C错误;孟德尔通过测交法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自交法可也验证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5.B[基因型为Bb的辣椒植株自由交配,F1为BB∶Bb∶bb=1∶2∶1,其中BB花粉败育,F1产生的雌配

子为1/2B、1/2b,雄配子为1/3B、2/3b,所以F2中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1/2×2/3=1/3,故抗病∶不抗病=2∶1;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1/2×1/3=1/6,花粉正常占5/6,故花粉正常∶花粉败育=5∶1,B

正确。]6.D[由于A+A+的个体胚胎致死,因此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中最多有5种基因型(A+A、A+a、AA、Aa、aa),A错误;A+、A和a为复等位基因,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一只黄色雌鼠(A+A或A+a)和一只黑色雄鼠

(aa)杂交,后代出现2种表型,C错误。]7.B[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虽然将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间行种植,但它们之间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只能自交产生子代,故从矮茎豌豆植株上获得的F1的性状为矮茎。小麦不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在自然状

态下,既可进行自交,也可进行杂交,因此从矮茎小麦植株上获得的F1的性状可能是高茎也可能是矮茎。]8.C[已知小麦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设分别由D、d和T、t两对基因控制,则纯合亲本的基因型为DDTT和ddtt,子一代的基因型为DdTt,子一代自交,

子二代中重组类型为D_tt(1/16DDtt、2/16Ddtt)、ddT_(1/16ddTT、2/16ddTt),因此F2重组类型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2/6=1/3,C正确。]9.C[自由组合发生在非等位基因之间,因此从②③或②④或①③或①④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模拟DdRr

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10.A[利用花粉鉴定法验证自由组合定律,选择的亲本应涉及花粉粒形状和花粉粒是否为糯性两对相对性状,可选用的亲本组合为乙×丁和甲×丙,故A符合题意。]11.B

[亲本是Aabb和AAbb,只要考虑A与a这一对相对性状个体间的自由交配(因为两个亲本都是bb)。无论雌性或雄性,都有Aa和AA两种类型,Aa∶AA=1∶1,亲本产生的配子中A占3/4,a占1/4。后代AA的概率为3/4

×3/4=9/16,aa的概率为1/4×1/4=1/16,Aa的概率2×3/4×1/4=6/16,但因为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成活的子代中纯合个体即AA所占比例是9/15,即3/5,B正确。]12.D[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即①过程,A正确;②是受精作用,

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①过程形成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方式M=4×4=16(种),基因型N=3×3=9(种),表型比例是12∶3∶1,所以表型P是3种,C正确;由表型比例为12∶3∶1可知,后代A

_B_∶A_bb∶aaB_∶aabb=9∶3∶3∶1,说明A_B_和A_bb(或aaB_)表现一种性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AaBb和Aabb(或aaBb)表型相同,所以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比例为2∶1∶1,D错误。]13.B[已

知某品种油菜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黄粒油菜自交,F1中黄粒∶黑粒=9∶7,这是“9∶3∶3∶1”的变式,所以黄粒的基因型为A_B_,黑粒的基因型为A_bb、aaB_和aabb,因此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的基因型为AAB

B∶AaBB∶AABb∶AaBb=1∶2∶2∶4,黑粒纯合子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三种。现将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进行测交,即A_B_与aabb的杂交,只有AaBb的测交后代有黑粒纯合子

aabb,且占后代的1/4,则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进行测交,后代中黑粒纯合子所占的比例=F1中全部黄粒中AaBb的比例×aabb的测交后代黑粒纯合子(aabb)的比例=4/9×1/4=1/9。]14.A[由题意可知,水稻的抗旱性和多颗粒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由测交结果,可知抗旱、多颗

粒植株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2∶2∶1∶1,再根据棋盘格法推出这些亲代植株相互受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4∶8∶3∶1。]15.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推断相关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设为A、a,B、b)控制,其

中双显性个体(9)表现为蓝色(A_B_),而单显性个体(3+3)均表现为紫色(A_bb或aaB_),双隐性个体(1)表现为红色(aabb)。将F2中的红色植株(aabb)花粉授给蓝色植株(1AABB+2AaBB+2AABb+4AaBb),由于蓝色植株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

=4∶2∶2∶1,而红色植株(aabb)产生的配子只有ab,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蓝色(AaBb)∶紫色(Aabb、aaBb)∶红色(aabb)=4∶4∶1。]16.D[要使基因的分离定律中F2的性状分离比约为3∶1,则F2不同种

基因型的个体存活能力应相当,A正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表现为完全显性和完全隐性,否则性状分离比不为3∶1,B正确;杂种(如F1)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是满足F2性状分离比约为3∶1的条件之一,C正确;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不一定相等,一般雄配子的数目往往多于雌配子的数目,D错误

。]17.C[由分析可知,F1的表型为黄色圆粒,基因型为双杂合子,C错误。]18.B[在实验2的F2早熟植株中,纯合子有三种,为AABB、AAbb、aaBB,早熟植株中纯合子占3/15=1/5,故杂合子占4/5,A正确;实验1的F1基因型是Aabb或aaBb,实验2的F1基因型是AaB

b,所以对两组实验的F1分别进行测交,后代的早熟和晚熟的比例依次为1∶1和3∶1,后代早熟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3/4,B错误;实验1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F2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或1aaBB∶2aaBb∶1aabb,若让F2

随机交配(按配子计算,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不变),则后代中早熟和晚熟的性状分离比是3∶1,C、D正确。]19.D[根据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高秆∶绿色高秆∶黄色矮秆∶绿色矮秆=1∶3∶1∶3,再结合测交特点可知,该比例可分为黄色高秆∶绿色高秆∶黄色矮秆∶绿色矮秆=1∶1∶1∶1和绿色高秆∶绿色矮

秆=2∶2,据此可推测进行测交的F1的基因型为YyDd和yyDd,且二者的比例为1∶1,再结合双亲性状为黄色高秆和绿色矮秆,推测双亲的基因型可能是YyDd和yydd,A、B正确;上述F1(YyDd和yyD

d)自交,其中前者自交产生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高秆∶绿色高秆∶黄色矮秆∶绿色矮秆=9∶3∶3∶1,后者自交产生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绿色高秆∶绿色矮秆=12∶4,因此F1用于测交的个体自交产生的所有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高秆∶绿色高秆∶黄色矮秆∶绿色矮秆

=9∶15∶3∶5,C正确;若F1的所有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杂合子有5种,D错误。]20.C[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根据分离定律,后代应出现两种表型,且正常情况下分离比为3∶1,由于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A正确;该群体中黄色鼠有2种基因型,分别

为Aa1和Aa2,B正确;黄色鼠Aa1与黑色鼠a2a2杂交,后代没有黑色鼠,C错误;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4×1/2=1/8,D正确。]21.(1)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2)1

/4bbTT、bbTt1/4(3)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非糯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22.(1)2自由组合AAbb和aaBB(2)扁形果实和长形果实(3)1/31或2(4)AB∶Ab∶aB∶ab=4∶2∶2∶1

扁形果实∶球形果实∶长形果实=4∶4∶1解析(1)由题意知,F2的表型比例是扁形果实∶球形果实∶长形果实=9∶6∶1,是9∶3∶3∶1的变式,可推测南瓜果型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2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且F1基因型是AaBb,由于题

图中亲本都是球形果实,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2)若亲本是AABB与aabb杂交,子一代、子二代与题图中的结果相同,其中AABB为扁形果实,aabb为长形果实。(3)F2球形南瓜的基因型及比例是3A_bb、3aaB_,其中纯合子(AAbb、aaBB)占2/6,即1/3

,若球形果实个体为纯合子(AAbb或aaBB),则与一株长形果实(aabb)个体杂交,会产生1种表型的子代;若球形果实个体为杂合子(Aabb或aaBb),则与一株长形果实(aabb)个体杂交,会产生2种表型的子代。(4)F2扁形南瓜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AABB∶2AaB

B∶2AABb∶4AaBb,可以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4∶2∶2∶1,若对其进行测交,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扁形果实(4AaBb)∶球形果实(2aaBb、2Aabb)∶长形果实(1aabb)=4∶4∶1。23.(1)第1组和第3无纹、绿色(2)

A基因纯合致死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解析(1)根据第1组:双亲性状均为无纹,后代中无纹∶有纹=3∶1,出现性状分离,判断无纹为显性性状,再根据第3组:双亲性状均为绿色,后代中绿色∶黄色=2∶1,出现性状分离,判断绿色为显性性

状。(2)第3组:理论上,绿色(Aa)×绿色(Aa)→AA∶Aa∶aa=1∶2∶1,即绿色∶黄色=3∶1,而实际杂交后代比例为2∶1,则最可能的原因是A基因纯合致死。第2组:黄色无纹(aaBb)×绿色有纹(Aabb)→AaBb、aaBb、Aabb、aabb,其中绿色无纹(AaBb)个体自

由交配,F2的表型及其比例应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24.(1)自由组合(2)AaBb27/13(3)如果白花∶黄花=13∶3,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如果白花∶黄花=3∶1,则该植株基因型为AAB

b解析(1)根据图甲和图乙杂交结果,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3∶3,是“9∶3∶3∶1”的变形,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据图甲可知,黄色的基因型为A_bb,其余都是白色,图乙中,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3∶3,是“9∶3∶3

∶1”的变形,说明F1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种群中黄花基因型有2种,分别为AAbb和Aabb。F2中白花基因型为A_B_、aaB_、aabb,一共有7种,共占13份,其中A_BB(3份)、aaB_(3份)、aabb(1份)能稳定遗传,占F2白花藏报春的7/13。(3)上述F2部分白花个体自交

,其中AaBb、AABb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出现黄花。欲判断这样个体的基因组成,可以让能够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自交;然后分析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和比例:如果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自交后代中白花∶黄花=13∶3;如果该植株基因型为AABb,则自交后

代中白花∶黄花=3∶1。章末检测试卷(二)1.C[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A、B错误,C正确;一般来说,同一细胞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2.B[题图细胞处于减数分裂

Ⅱ后期,A错误;该细胞上一分裂时期为减数分裂Ⅱ中期,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该细胞的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C错误;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3.C4.B5.D[基因cn、

cl所在的染色体是常染色体,基因v、w所在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它们是一对非同源染色体,可以同时位于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中,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基因cn、cl、v、w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错误。]6.B[假设色盲基因用b表示,色盲

男性的基因型为XbY。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只含性染色体中的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而后期(着丝粒分裂)含两条X染色体或两条Y染色体:如含有两条X染色体,则含有两个色盲基因;如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没有色盲基因。]7.D

[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基因通常只存在于一种性染色体上,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通常表现为伴性遗传。]8.B[控制花色和粒形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9.D[①卵细胞形成时没有经过减数分裂,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则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仍为ZW,所以子代全为雌性个体;②卵细胞被极体受精,若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Z,则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为Z∶W=1∶2,同理,若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W,则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为W∶Z

=1∶2,则子代性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ZZ∶ZW∶WW=1∶4∶1,由于WW的个体不能存活,所以子代的雌∶雄为4∶1;③卵细胞染色体加倍,由于卵细胞的染色体为Z或W,所以加倍后为ZZ或WW,而WW的个体不能存活,因此子代全为雄性个体。]10.D[X、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D错误。]11

.D[根据题意可知,亲代是一只母羽公鸡和一只母羽母鸡,子代公鸡中母羽和雄羽比例接近1∶1,说明这是测交实验,亲代为隐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因此亲代基因型为ZAZa(母羽公鸡)和ZaW(母羽母鸡)或Aa(母羽公鸡)和aa(母羽母鸡)或

aa(母羽公鸡)和Aa(母羽母鸡),如果雄羽为隐性性状,则控制雄羽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或者常染色体上,如果雄羽为显性性状,则控制雄羽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D正确,A、B、C错误。]12.C[长翅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残翅果蝇,则亲代长翅果蝇为杂合子,F1雄果蝇中残翅出现的概率为1/4。又根

据F1的雄果蝇中约有1/8为白眼残翅可知,F1的白眼雄果蝇占总雄果蝇的1/2,所以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为雌性,基因型为BbXRXr,亲本中白眼长翅果蝇为雄性,基因型为BbXrY,A正确;不论父本还是母本,产生的含Xr的

配子均占1/2,B正确;F1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C错误;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D正确。]13.B[F2雌果蝇中,灰身∶黑身=6∶2=3∶1,有节律∶无节律=1∶0;

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3)∶(1+1)=3∶1,有节律∶无节律=(3+1)∶(3+1)=1∶1,果蝇的生物钟基因A/a的遗传与性别相关,故生物钟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体色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P:BBXAXA×b

bXaY→F1:BbXAXa×BbXAY→F2:(3/4B_+1/4bb)(1/4XAXA+1/4XAXa+1/4XAY+1/4XaY)。故F1雌果蝇产生含A的配子∶含a的配子=1∶1,F1雄果蝇产生含B的配子∶含b的配子=1∶1,F2雌果蝇产生含A的

配子∶含a的配子=3∶1,F2雄果蝇产生含b的配子∶含Y的配子=1∶1,A、C、D正确,B错误。]14.C[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用b表示,则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XBY和XBXb,色盲儿子的基因型为XbXbY。由此可见,该色盲儿子是由XbXb的异常卵细胞与Y的精

子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母亲产生XbXb的异常卵细胞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次级卵母细胞中b和b所在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没有分开,而是进入了同一个卵细胞中,从而形成了XbXb的异常卵细胞。]15.D[由图分析可知,Ⅱ

2关于白化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关于色盲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Ⅱ3的基因型为AaXBY。关于白化病,Ⅱ2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Ⅱ3的基因型为Aa,其后代AA=1/3×1/2+2/3×1/4=1/3,Aa=1/3×1/2+2/3×1/2=1

/2,aa=2/3×1/4=1/6,Ⅲ1是正常女性,其基因型是Aa的概率=Aa÷(AA+Aa)=1/2÷(1/3+1/2)=3/5,关于色盲,Ⅱ2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Ⅱ3的基因型为XBY,Ⅲ1是正常女性,其基因型

是XBXb的概率是1/2×1/2=1/4,因此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的概率为3/5×1/4=3/20,D正确。]16.B[4个图表示的细胞分裂顺序是乙→丙→丁→甲,A错误;图甲表示减数分裂Ⅱ中期,有姐妹染色单体,在不考虑突变及同

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情况下,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因为姐妹染色单体是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复制而来的,B正确;图丙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有4个核DNA分子,没有染色单体,C错误;图丁表示减数分裂Ⅰ中期,D错误。]17.B[图中IJ

段的细胞核DNA含量第一次减半,处于减数分裂Ⅱ,而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开,A正确;图中CD段中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n,而GH段处于减数分裂Ⅰ,染色体数目始终为2n,所以二者染色体数目不一定相等,B错误;图中CD段中前期和中期有2个染色体组,而IJ段中

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开也有2个染色体组,所以二者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可能相同,C正确;图中一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而经过减数分裂,每个子细胞可以形成4个子细胞,所以经过图中所示过程,理论上最终产生8个子细胞,D

正确。]18.B[由题意可知,有节律果蝇与有节律果蝇杂交,子代出现无节律果蝇,即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有节律为显性性状,无节律为隐性性状,A、D不符合题意;假设生物节律性状由等位基因D和d控制,若基因D和d位于常染色体上,两个种

群中的基因型为Dd×Dd→D_∶dd=3∶1;若基因D和d位于X染色体上,两个种群中的基因型分别为XDXd×XDY→XDXD∶XDXd∶XDY∶XdY=1∶1∶1∶1,因此无论控制生物节律性状的基因D和d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杂交

子代果蝇均可出现有节律∶无节律=3∶1,因此不能判断该等位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但无论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亲代雌蝇均为杂合子,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19.D[由题意可知,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从基因型看只能是雌性,不能互交,A错误;玳瑁猫(XBXb

)与黄猫(XbY)交配,后代中玳瑁猫占25%,B错误;只有雌性有玳瑁猫,若淘汰其他体色的猫,则玳瑁猫无法繁育,C错误;用黑色雌猫(XBXB)和黄色雄猫(XbY)交配或者用黄色雌猫(XbXb)和黑色雄猫(XBY)交配都可得到最大比例的玳瑁猫,其所占比例均为1/2,D正确。]2

0.A[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子,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等,A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错误;基因型为ZBW的芦

花鸡是雌性,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只有极体发生细胞质均等分裂,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以及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C错误;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D错误。]21.(

1)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卵巢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2)受精作用1∶2∶2(3)①④(4)减数分裂Ⅱ后期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和极体22.(1)Y的差别(2)①常染色体

隐性②伴X染色体显性③14④1200解析(1)由题意知,该种遗传病仅由父亲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故该种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该致病基因位于Y的差别部分。(2)①由图2可知,Ⅰ-1和Ⅰ-2不患甲病,而生出的Ⅱ-2患甲病,首先可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然后再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女

病父必病”的特点,排除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终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②乙病男女患病概率不同,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再结合Ⅰ-1和Ⅰ-2患乙病,而Ⅱ-1正常,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③假设控制甲、乙两种病的基因分别为A与a

、B与b,则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因Ⅲ-1表现正常,它的Xb来自Ⅱ-2)、Ⅱ-3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Ⅱ-2与Ⅱ-3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23×12=13,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34,故生出同时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13×34=14。④只考

虑甲病,Ⅱ-4的基因型为aa,正常女性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50,则Ⅱ-4与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一个患甲病男孩的概率是150×12×12=1200。23.(1)X(2)BbXFXf、BbXFYBY、bXF或BXF、bY(3)1∶521/32(4)分叉毛雌性和直毛雄性24.(

1)3/16紫眼基因(2)01/2(3)红眼灰体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红眼/白眼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2∶1∶1解析(1)由图可知,翅外展基因与粗糙眼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

染色体上,二者能自由组合,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一隐一显)个体所占比例是3/16。紫眼基因与翅外展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自由组合。(2)焦刚毛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果

蝇杂交,后代雄果蝇中不会出现焦刚毛个体;若反交,子代雄果蝇全部为白眼,雌果蝇全部为红眼,即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3)欲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双杂合个体交配或测交。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

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所得F1的表型为红眼灰体,F1相互交配所得F2的表型及分离比是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验证伴性遗传时,需要分析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以要分析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此时F2的表型及比例是红眼雌果蝇

∶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2∶1∶1。章末检测试卷(三)1.B[甲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A错误;加入了DNA酶,丙组培养皿中应只有R型菌落,可推测转化物质是DNA,C错误;该实验中甲组加热处理,冷却后DNA恢复活性,该组实验能证明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甲组经过加热处理为实验组,D错误。]2.B[由题意分析可知,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中含有能够控制合成组氨酸的基因,因此该物质为DNA,则加入的酶不能是DNA酶,B符合题意。]3.A[由于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能进入R型细菌起转化作用的是32P标记的DNA,而失去活性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活细菌将其转化为S型活细菌,因此提取到的活的S型细菌

部分含有32P,全部不含35S,故选A。]4.A5.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拟核由一个环状的DNA分子组成,该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B正确;HIV的遗传物质为RNA,C错误;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6.B7.C[含胞嘧啶15%的DNA比含腺嘌呤17%的D

NA耐热性低,A错误;A与T之间是两个氢键,C与G之间是三个氢键,⑨氢键的数量与碱基数目和种类都有关,B错误;若一条单链中G和C共占1/2,则DNA分子中G+C占1/2,G占1/4,D错误。]8.D[DNA指纹根据人与人之间的遗传信息不同,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对的排列顺

序中,也就是所含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9.A[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为合成RNA的原料,不能用于研究DNA的复制,A错误。]10.C[磁受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的,A错误;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D错误

。]11.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不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A不合理;SSB与单链的结合利于DNA复制,B不合理;SSB是一种DNA结合蛋白,在DNA复制过程中可重复利用,其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不合理。]12.C[现在提供足够的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

苷酸,单链模板为3′-CTTCATACATG-5′,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子链为GAAGT/GAAGTAT/GAAGTATGT/GAAGTATGTAC,共4种长度的DNA片段,C正确。]13.C

[DNA复制n次后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不含15N的DNA分子有(2n-2)个,又因为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所以解得n=4,即DNA复制了4次;由于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胞嘧啶的个数是1

20-50=70(个),所以复制过程需要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70×(24-1)=1050(个)。]14.C[染色体是核基因的载体,线粒体上还存在少量基因,A错误;R、S、N、O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是非等位

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R、S、N、O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R、S、N、O之间的间隔序列没有遗传效应,不是基因,D错误。]15.D[T2噬菌体是病毒,不是原核生物,A错误;肺炎链球

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T2噬菌体是病毒,需寄生在活细胞中繁殖,不能用培养基培养,C错误;32P标记的T2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DNA,原料是未标记的P,且DNA复制方式是半保

留复制,所以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32P。合成子代蛋白质的原料全部来自大肠杆菌,被35S标记,所以子代噬菌体全部含有35S,部分含有32P,D正确。]16.A[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2P,B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

了外面,C错误;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应不变,D错误。]17.A[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的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18.B[图中酶Ⅰ为解旋酶,能使DNA分子解开双螺旋,酶Ⅱ为DNA聚合酶,在合成c链的过程中发挥作用,A正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

则,该DNA分子含10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300个,则腺嘌呤为1000-300=700(个),第三次复制共需要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3-22)×700=2800(个),B错误;复制后的DNA分子位于一条(着丝粒分裂前)或

者两条(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上,C正确;a和d是互补链,a和b也是互补链,b和d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D正确。]19.D[该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由于碱基比例确定,其碱基排列方式少于4200种,A错误;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双链DNA中,A和T的个数共为120,C和G的个数共为280

,所以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B错误;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2-1)×140=420(个),C错误;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复制3次,得到8个DNA分子,根据

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其中只有2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所以含15N标记的DNA分子占25%,D正确。]20.A[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在DNA分子结构中,除末端外,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都是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原

核生物不含染色体。]21.(1)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物(2)减法DNA酶(3)②①④③(亲代)噬菌体大肠杆菌的氨基酸(4)结构比较稳定;能准确地自我复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能力22.(1)鸟嘌呤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26(2)14N、15N(

3a+b)/41∶4(3)(15m-30n)/2解析(1)由分析可知,图中③是鸟嘌呤,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之一。图中DNA片段中有4对碱基对,两条链中各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共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该DNA分子彻底水解会得到脱氧核糖、磷酸、4种碱基,共6种产物。(2)分布

在“中带”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第Ⅱ代大肠杆菌共4个,其中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只含有14N,另外2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则这4个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a+b)/4。若将所得大肠杆菌继续在含14N的

培养基上繁殖至第Ⅲ代,则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含14N的DNA分子有8个,比例为1∶4。(3)DNA分子中A=T,G=C,腺嘌呤有n个,则A=T=n,因此胞嘧啶(C)=(m-2n)/2,连续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24-1)×(m-2n)/2=(15m-30n)/

2(个)。23.(1)1半保留复制脱氧核苷酸两(或2)(2)能量(ATP)(3)细胞核叶绿体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Ⅱ后期解析(3)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所以细胞中DNA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在复制完成后,乙、丙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而姐妹染色体单体是着丝粒分裂后分开的,所以乙、丙分开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Ⅱ后期。24.(1)①动物(宿主)细胞胸腺嘧啶(T)尿嘧啶(U)②甲组收集的病毒含有放

射性而乙组无放射性(2)单链DNA病毒X的核酸含有DNA特有碱基胸腺嘧啶(T),且嘌呤总数不等于嘧啶总数[或腺嘌呤(A)的量不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不等于胞嘧啶(C)的量]章末检测试卷(四)1.A[密码子位于mRNA上,A错误。]2

.A3.B[RNA聚合酶有解旋作用,转录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的参与,①错误;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如几乎所有细胞都会表达细胞呼吸酶基因,②正确;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不同核糖体可翻译出相同的多肽,③正确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的tRNA由多个核糖核苷酸组成,④错误;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这组碱基叫作密码子,⑤错误。]4.B[题中表格为“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并不表示遗传密码;由图中tRNA中的反密码子可

知,此tRNA所携带氨基酸的遗传密码为GCA,相应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应为CGT,故其所携带的氨基酸应为丙氨酸。]5.C[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转录产生的mRNA碱基序列与非模板链不完全相同,DNA含有碱基T,mRNA含有碱基U,A错误;一个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有一

种或多种密码子,B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而不是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D错误。]6.A[由题图可知,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由于密码子的简并,若①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时发

生差错,形成的肽链可能不发生改变,A正确;②过程形成的产物是肽链,一般肽链都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然后才能承担细胞的生命活动,B错误;①(转录)过程需要RN

A聚合酶,其具有解旋功能,C错误;合成大量抗体主要是通过②(翻译)过程,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完成的,D错误。]7.D[转录并不是将DNA的一条单链完全转录,所以mRNA的碱基数并不能确定为n2,A错误;转录时仅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B错误;DNA聚合酶和R

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C错误。]8.D[①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在真核生物中,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少部分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从基因到RNA是转录的过程,碱基配对方式存在A—U,无A—T,与DNA复制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有所不同,B正确;mRNA到蛋白质的过

程为③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④tRNA转运相应的氨基酸,C正确;tRNA上不含密码子,D错误。]9.B[生物性状改变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A错误;只有逆转录病毒的RNA进入宿主细胞后,才可能合成病毒的DNA,C错误;皱粒豌豆的形成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10.D[由题表中数据可知,CGG重复次数不影响X基因的转录,CGG重复次数越多,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数/细胞)越少,故CGG重复次数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可能会影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11.C12.A[所有双链DNA分子中T+C占碱基总数的比例都是5

0%,因为双链DNA分子中T=A、G=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DNA分子区段中碱基总数是120个,所以C+T=50%×120=60(个),mRNA上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所以氨基酸数目=60÷3=20(个)。]13.D[降钙素基因中不能编码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属于基

因的一部分,具有遗传效应,A正确;图中降钙素基因的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先转录后翻译,翻译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发生的场所不同,不可能同时发生,C正确;甲状腺和垂体的细胞核基因种类相同,D错误。]14.A[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②过程为核基因的转录过程,以②过程形成的mRNA为模板翻译成的前体蛋白可进入线粒体发挥作用,因此若用某药物抑制②过程,可能会影响线粒体的功能,进而导致该细胞的有氧呼吸受到影响,A正确;物质Ⅱ为环状的线粒体DNA,其上具有的基因为细胞质基因,细胞质基因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错误;③过程表示翻译,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且先结合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肽链最长,因此③过程核糖体在mRNA上由右向左移动,C错误;③⑤均为翻译过程,由于翻译的模板mRNA不同,因此所用密码子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15.C[小肠细

胞中的脱氨酶将载脂蛋白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密码子由CAA变成了UAA,CAA编码特定的氨基酸,而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终止,故氨基酸数目减少,A正确;转录过程中D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存在A—U、T—A、G—C、C—G的碱基配对,B正确;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

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C错误;图示机制导致人体内同一基因在不同部位可以合成不同的mRNA,不同的mRNA可控制合成出不同蛋白质,D正确。]16.D[分析题图可知,合成该病毒蛋白的模板是+RNA,A错误;图中过程①需要的原料为氨基酸,过程②③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合成RNA时需

要RNA聚合酶催化,故需要RNA聚合酶催化的是过程②③,过程④不需要RNA聚合酶催化,C错误;图中过程①④表示翻译,过程②③表示RNA复制,碱基配对方式均为A—U、U—A、C—G、G—C,D正确。]17

.D[根据题意可知,miRNA是非编码RNA,故不能作为模板翻译肽链,A错误;RNA是通过转录合成的,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故mi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B错误;miRNA通过与靶mRNA结合或引起靶mRNA的降解,影响翻译过程,

C错误;不同miRNA在个体发育不同阶段产生,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有关,D正确。]18.D[图1所示过程是边转录边翻译过程,在原核细胞中进行,酶甲为DNA聚合酶,酶乙为RNA聚合酶,酶丙为解旋酶,RNA聚合酶也有解旋的功能,所以也能催化氢键的断裂,A错误;人的神经细胞已

高度分化,不能分裂,因此不能发生图2所示的a(DNA复制)过程,B错误;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且DNA分子中具有不能转录的区间,所以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得到的mRNA

分子中碱基数一定小于n/2,C错误;图2所示a~e五个生理过程分别是DNA复制、转录、翻译、RNA复制、RNA逆转录过程,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D正确。]19.C[分析题图可知,阻遏蛋白与色氨酸形成复合物时才具

有活性,所以阻遏蛋白的生物活性与色氨酸的浓度有关,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阻遏蛋白—色氨酸复合物与操纵基因结合后,基因A、B、C、D、E的表达被抑制,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酶1、酶2、酶3、酶4和酶5是该操纵子经过转录和翻译

后的直接产物,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当存在色氨酸时,阻遏蛋白被激活,与操纵基因结合,就不再生成色氨酸,当不存在色氨酸时,阻遏蛋白无活性,色氨酸合成,所以这种合成机制避免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D正确。]20.B[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

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不需要解旋酶的参与,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B错误;③过程需要多种氨基酸的参与,则需要多种tRNA,tRNA存在局部的双链区,含有氢键,C正确;虽然mRNA上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可能出现不同的密码子决定相同的氨基酸,进而生物体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D正确。]21.(1)双螺旋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碱基的排列顺序(2)ATP、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3个相邻的(3)蛋白

质和rRNA右→左(4)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解析(2)③为tRNA,通过转录形成,合成物质③时,所需要的ATP、核糖核苷酸、酶等物质需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密码子是指物质②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3)结构⑤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

,根据翻译的肽链的长短可知,图示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由右向左。(4)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所以若物质②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翻译形成的物质④可能不变。22.(1)TU(2)翻译c核糖体(3)tRNA(转运RNA)(4种)

核糖核苷酸(4)e、c(5)基因选择性表达23.(1)基因型和环境(2)①黑色∶白色=1∶1②全为白色(3)①让这些白色小鼠相互交配,在-15℃的温度下培养③都是白色④都是黑色⑤既有黑色又有白色解析(1)根据题

干信息可知,动物A的基因型是EE,动物B的基因型是ee,动物C和D的基因型都是Ee,由于动物C、D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导致动物C和D性状不同,说明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①由题意可知,动物C的基因型为Ee,动物R的基因型为ee,动物C与动物R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E

e∶ee=1∶1。若子代在-15℃中成长,Ee表现为黑色,ee表现为白色,因此黑色∶白色=1∶1;②若子代在30℃中成长,Ee表现为白色,ee表现为白色,因此全是白色。24.(1)不会(2)半保留复制半维持甲基化酶(3)基因的表达(或基因的转录)(4)全部正常正常∶矮小=1∶

1卵细胞中的A及其等位基因由于启动子甲基化而不表达,精子中的A及其等位基因由于启动子非甲基化而表达,并且含A的精子∶含a的精子=1∶1(5)DNA复制胞嘧啶解析(1)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而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所以

DNA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2)图2中过程①的模板链都含甲基,而复制后都只含一个甲基,说明过程①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其产物都是半甲基化的,因此过程②必须经过维持甲基化酶的催化才能获得与亲代分子相同的甲基化状态。(3)与基因启动子结合,催化基因进行转录的是RNA聚合

酶。启动子中“CG岛”的甲基化会影响相关蛋白质(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不能合成mRNA,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或基因的表达)。(4)由于在小鼠胚胎中,来自父本的A及其等位基因能够表达,所以纯合矮小雌鼠与纯合正常

雄鼠杂交,则F1的表型应为全部正常。由于卵细胞中的A及其等位基因由于启动子甲基化而不表达,精子中的A及其等位基因由于启动子非甲基化而表达,并且含A的精子∶含a的精子=1∶1,所以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则F2的表型及其比例应为正常∶矮小=1∶1。章末检测试卷(五)1.B[人神经细胞属于成熟的细

胞,不再分裂,故最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符合题意。]2.B3.D[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因此易分散和转移,A正确;细胞中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

生长和增殖,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靶基因的表达也是阻止细胞异常增殖,因此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C正确;人体细胞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基因,D错误。]4.B5.B[有性生殖过程需要亲本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从

而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这样导致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B正确。]6.D[用该植株Bb自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图中含基因b的染色体部分缺失,为不正常的1号染色体,而无正常1号染色体的种子不萌发,因此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产生窄叶植株bb。如果基因型为Bb个体中基因B发生

甲基化,则基因B不能表达,基因b表达,导致窄叶植株出现,C正确;只有非等位基因才能重组,而题干中只涉及1对等位基因,D错误。]7.D[分析题图可知,X射线照射紫株玉米的花粉后,导致1%的雄配子第6号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从而丢失了紫色(A)基因,导致F1中出现1%的绿株。由于F1中含

2条正常6号染色体的表型为紫株,有1条6号染色体片段缺失的表型为绿株,且绿株只占F1的1%,故亲本为AA×aa,F1紫株基因型为Aa,绿株基因型为aO。F2有4种基因型(Aa、AO、aa、aO),2种表型。]8

.D[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A错误;朝天眼和水泡眼的金鱼杂交得到朝天泡眼金鱼为基因重组,B错误;通过遮光处理培植得到的韭黄是由缺少阳光无法形成叶绿体导致的,由环境因素引起,C错误;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小麦植株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

体数目变异,D正确。]9.D[①②杂交,通过对后代进行选择,可将二者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A正确;③→④为物理方法进行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创造生物新品种,B正确;选育⑧为杂交育种,选育⑩为单倍体育种,因此与选育⑧相比,选育⑩所需时间一般

更短,C正确;图中⑩植株为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⑨可能为杂合子,D错误。]10.D[图甲、乙、丙、丁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三体进行减数分裂时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B错误;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

基因,图丙、丁所示的变异类型均不能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11.A[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A正确;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如果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B错误;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只是细胞,而单倍体是个体,由生物的精

子或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一定都是单倍体,C错误;三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但不是单倍体,D错误。]12.D[制片时应先解离、漂洗,再染色、制片,A错误;低温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过程中可能会观察到二倍体细胞

或四倍体细胞,但不可能观察到三倍体细胞,B错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是在细胞分裂前期形成的,C错误;本实验中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以用于冲洗卡诺氏液,同时也是解离液的组成成分,D正确。]13.D[甲、乙两图变异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图甲中部分基因

发生了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B错误;图乙中的右上角含有s基因的黑色部分与左下角含有w基因的白色部分发生互换,且它们之间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该变异为易位,C错误。]14.B[已知该家系中表现正常的男性均不携带致病基因,而Ⅱ2患病,说明Ⅱ2

的致病基因只来自Ⅰ2,故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设正常基因用A表示,致病基因用a表示,则Ⅰ1的基因型为XAY,Ⅰ2的基因型为XAXa,Ⅱ3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Ⅱ4的基因型为XAY,Ⅲ2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

,可能含有致病基因,B错误。]15.D[由图甲可知,一条14号染色体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减少,故该女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5条,但表型可能正常,A正确;减数分裂时可产生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

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共6种生殖细胞,C正确。]16.A[服用维生素B2为患者补充了维生素来源,并未修复SLC52A2突变基因,B错误;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基因异常,但是无法检测染色体异

常引起的遗传病,C错误;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对基因(DNA)进行检测,D错误。]17.B[题述突变可能会使基因的翻译过程提前或延迟终止,A正确;基因突变不会使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B错误。]18.A[

若患者母亲或父亲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时染色体复制异常,则可能导致染色体增加一对或几对,而不是一条,A错误;若患者母亲或父亲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减数分裂Ⅱ正常,则可能产生13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的卵细胞或精子,其

与正常的精子或卵细胞结合,会导致患病,B、C正确;若患者母亲或父亲减数分裂Ⅱ时染色单体没有正常分离,则可能产生13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的卵细胞或精子,其与正常的精子或卵细胞结合,会导致患病,D正确。]19.B[根据题意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含致病基因的卵子会退化凋亡,因此其母亲只

能提供不含有致病基因的卵细胞,故“卵子死亡”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父方,A正确;“卵子死亡”在男性中不会发病,B错误;该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产前诊断是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

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卵子死亡”的致病基因,C正确;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D正确。]20.C21.(1)替换增添缺失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2)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①22.(1)4基因突变Iiaa

b(2)①红花∶粉红花∶白花=1∶2∶3红花∶白花=1∶1②遗传图解如下解析(1)根据基因控制花瓣色素合成的途径可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应为I_aaB_,共有4种基因型;某基因型为IiaaBb的红花植株有少部分枝条开出了白花,推测可能是由于形成花芽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基因B突变为

b,也可能是因为基因B所在染色体发生缺失,出现了基因型为Iiaab的花芽细胞。(2)基因型为IIaaBbb的开粉红花的植株,其形成若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则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配子为1/6IaB、1/3IaBb、1/6Iabb、1/3Iab

,与基因型为IIaabb的植株杂交,后代将出现红花∶粉红花∶白花=1∶2∶3;其形成若属于染色体片段重复,则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配子为1/2IaB和1/2Iabb,与基因型为IIaabb的植株杂交,后代将出现红花∶白花=1∶1。23.(

1)染色体结构(2)低温抑制(卵细胞)纺锤体形成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3)全为雌性全为雄性(4)100%1/16(6.25%)24.(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Xb和AY(2)①②RNA聚合酶(3)尿苷酰转移酶基因内部发生碱基的替换而导致基因突变(4)1

/12基因诊断不建议解析(1)由图1中Ⅰ1与Ⅰ2个体均不患病,但生出患病女儿Ⅱ1可知,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个体基因型为AAXbY,可以产生AXb和AY两种配子。(2)图2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过程为①复制和②转录

;其中过程②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合成mRNA。(3)由图2可以看出翻译出来的酶只有第188位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成了精氨酸,其他氨基酸没有受到影响,推测半乳糖血症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尿苷酰转移酶基因发生碱基的替换而导致基因突变。(4)Ⅱ2为红绿色盲致病基

因携带者,即基因型为XBXb,其亲本关于A基因的基因型为Aa和Aa,但她不患病,因此其基因型应为2/3AaXBXb或1/3AAXBXb,与基因型为aaXBY的男性结婚,后代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2/3×1/2=1/3,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4,则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3×1/4=1/12;如果

Ⅱ1个体父母再生育一个孩子,为了有效预防半乳糖血症的产生,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同时采取基因诊断的措施进行筛查;半乳糖血症新生儿不建议母乳喂养,半乳糖血症的实质是缺少半乳糖代谢的酶,体内半乳糖浓度明显升高,母乳里面含有乳糖,经婴儿消化后会形成半乳糖,使血液中半乳糖的含量更高。章末检测试卷(六)1.

A[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就是化石,因为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地层越古老,化石对应的生物也就越古老。]2.B[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越古老

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B错误。]3.D4.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成功生存和繁殖,B错误。]5.A[若该种群随机交配,AA=40%×40%=16%,aa=60%×60%=36%,Aa=2×40%×60%=48%,故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变,基

因频率也不变。若该种群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因此自交后代中AA=16%+1/4×48%=28%,aa=36%+1/4×48%=48%,Aa=4

8%×1/2=24%,自交后代中A=28%+1/2×24%=40%,可见,该种群自交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的频率的变化依次为增大、不变。]6.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是只要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不含有染色体,抗生素对细菌突变后产生的新性状进行选择,并不影响突变,B错误;抗生素的使用会对细菌种群进行选择,造成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使用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具有耐抗生素的菌体被选择出来,不会使其灭绝

,D错误。]7.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第一年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30%+1/2(1-30%-50%)=40%,第二年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6%+1/2(1-16%-36%)=40%,种群基因频率不变,所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8.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

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9.A[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错误;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

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10.D11.B[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种间互助来实现,B错误。]12.B[生物的进化是协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

防止了出现绝对优势种,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开拓了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所以北美洲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食草动物的多样性,B错误。]13.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甲地区T2时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乙地区T2时刻,RR约为0.1,rr约为0.7,Rr约为0.2

,因此R的基因频率约为(0.1+0.2÷2)×100%=20%,B正确;甲、乙地区基因型频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C错误;据图可知,甲、乙地区该植物都向抗除草剂方向进化,D错误。]14.D[根据题

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由题

干“两种齿形的丽鱼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之间没有生殖隔离,故两者为同一个物种,D错误。]15.D[地理隔离是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但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

上的臭虫和生活在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没有地理障碍,D错误。]16.D[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而控制田鼠皮毛颜色的全部基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A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

的改变,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狐狸是田鼠的天敌,在田鼠皮毛颜色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D正确。]17.B[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若干年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

后会与其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B正确;甲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错误。]18.C[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使产生的配子种类多样化,进而产生基因组合多样化的子代,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A正确;基因突变会使后代产生从未有过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不会,C错误。]19.D[环境温度效应使小鼠种群带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说明环境温度起到自然选择的

作用,使A/a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栖息环境温度效应会使带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则a的基因频率有所下降,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减小,B正确;若淘汰系数s=1/3,则存活的a配子=2/3,种群中A∶a=1∶2/3=3∶2,则a配子所占比例为2/5,群体F1中aa=4/

25=0.16,则F1中显性个体的比例为1-0.16=0.84,C正确;s为淘汰系数,表示的是比例,是指含有a基因的配子中被淘汰的比例,大量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迁入此种群,s不一定改变,D错误。]20.B[a→b年间,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其能适应入侵地的

环境,A正确;由于病毒对美国白蛾的选择作用,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不一定相同,B错误;引入病毒后,一段时间内美国白蛾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只有对病毒有抗性的个体能够生存,说明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C正确;c年后,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增长,说明美国白

蛾和该病毒与当地物种间发生了协同进化,D正确。]21.(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定向之前选择(4)42%进化了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5)化石解析(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因此图甲中抑菌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

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使种群定向进化,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4)BB、Bb、bb分别为20%、50%、30%,该种群b的

基因频率为30%+1/2×50%=55%。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频率变为BB28%、Bb60%,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28%+1/2×60%=58%,b的基因频率为42%,该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

变化,因此种群进化了。22.(1)(长期)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2)群岛化适应(Ⅲ)物种(3)③④(4)负相关长熊蜂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影响传粉协同进化23.(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2)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3)种群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24.(1)

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2)生殖隔离遗传多样性(3)Y1~Y318%解析(3)由图2曲线可知,C湖泊中鳉鱼种群的E基因频率在Y1~Y3之间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阶段发生了进化;该种群在Y3~Y4时间段内E的基因频率是0.9,则e的基因频率为0

.1,该时间段Ee的基因型频率是2×0.9×0.1×100%=18%。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