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docx,共(9)页,32.60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0739b425b2e982abbf2aa7558d072b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充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审题:顺庆校区高一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人生来就有情感
,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可
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节奏是一切艺术的
灵魂。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
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这个分别最重要。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现代人作诗文,不应
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佶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
言亦应与常言有别。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贯,但是只有意境仍不能成为诗,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到。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
散文,里面都必须有它的特殊情趣。其实一切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朱光潜的《诗论》说:诗歌先于文字,音乐舞蹈又先于诗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
于此体系。后来诗歌也渐渐独立于音乐,此时,人们更看重诗的意义。诗的形式,也因为表达的需要从四言、五言、七言、不等字,渐次嬗变。蒋勋说:每一个新的文学形式的兴起,都是旧有的形式已到了巅峰,无更多的空间可堪发展了,于是新的形式便应运而生了。关于诗的形式,从胡适之倡导的新
文学革命开始,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胡适下定决心全面使用白话文,提倡写白话诗,提议作诗如说话。关于白话诗该采用何种语言,他与好友梅觐庄、任叔永论战了无数次。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作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
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话拆成几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
妙在何处。诗永远是最凝练的语言,除了灵感外,学会掌控和运用技巧也是必须的。正如《诗论》说的:很多人的诗歌并无可读性。不如将这份灵感,去写篇散文,倒有可能是篇精彩之作。朱自清有文集《文学的美》,其中多篇文章讨论了新诗该采用何形式,用不用韵,字数是否有讲究,
怎样写才是一首合格的新诗。他对新诗的一个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他评论说:新诗是很多关联的意象,然后抽去了其中的桥梁。因之,我读现代诗,稍微有了一点点门径。至于新诗到底用不用韵,他们也进行了多方尝试与讨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
是用了韵的。《诗论》中说,由于汉字是单音节,不用韵律的话读起来无节奏感,顿挫感不强。而英文诗不存在这个问题。法文诗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法文诗用韵的多。英文诗只是在韵诗初传入时尝试过用韵,并且据书中所述,评价不是很高。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
那就是善莫大焉了。现代诗和古诗,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形式更好?这并无高下之分。近体格律诗词的好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如此,对于水平低下之辈,亦能找到一份成就感。先有了形式之美,至于雕琢言辞和深刻的含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古体诗写起来很难,全靠意境取胜,这要求的功
力更为深厚。我想,现代诗恐怕也莫不如此。(摘编自绿杨荫《谈谈诗歌——读朱光潜〈诗论〉》)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诗创作也要兼顾意和音,既要有韵律美,更要有意境美。《再别康桥》至少证明了第一点。B.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
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这也是诗与乐的重要分别。C.“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的言约义丰、含蓄隽永的特点,因而被所有人否定。D.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这三种艺术分化后,仍然都保存着节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从诗歌形式谈到了诗歌内容,但它们论述的重点均在诗歌形式上。B.对于现代白话诗,朱光潜先生反对“作诗如说话”的观点,而绿杨荫则持不同意见。C.材料一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诗歌、乐音、舞蹈的不同,论述了诗歌节奏的独特性。D.无论是古诗还
是现代诗,都要追求语言凝练,必须学会掌控和运用相关技巧。3.以下不能证明材料一、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五言诗一般采用二二一节奏,七言诗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和谐。B.词都有词牌,可配乐歌喝,不同的词牌在字数、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
,即“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的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也追求形式美,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自由。D.卞之琳在《断章》一诗中所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富于
哲理,但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4.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诗歌与音乐的区别与联系。5.材料一中说“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理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声
音张炜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唯独她不被看重
,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的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
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力刃儿锃亮锃
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
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
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
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
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
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
巴张得老大。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的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
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
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哎呀,才取两名!”“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二
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
?!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
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
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
喊着:“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大姑娘唻——小姑娘唻——”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
,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1982年3月于济南(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B.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
这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蕴含着相同的情感。的C.受到小罗锅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了起来,这哭声是她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D.二兰子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纯真善良的农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
成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生机盎然的美景与主人公青春激情的喷发和生命力的张扬融合,使小说含蓄蕴藉。B.文章在小罗锅正式现身前先写其歌声,设置悬念,增加神秘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C.“出工”“公社”等词巧妙交
代了时代背景,暗示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易这一主旨D.小说中“罗锅儿”的外形与内在形成的强烈反差,表现出他的自励自强,自我超越。8.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9.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
如何体现“诗性”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①。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
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
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guǐ)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
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初,太祖父嵩,去
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兴平元年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兴平二年
,吕布、陈宫率万人袭。太祖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
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
,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平?吾所求也。”以为鲁相。(节选自《三国志·曹操传》有改动)【注】①:败面喎(wāi)口:指嘴歪眼斜的样子。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
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止绝官吏A民不得祠祀B及至秉政C遂除奸邪D鬼神之事E世之F淫祀由此G遂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古代用以对先祖称谓,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指的是
曹操。B.迁,常用作官职调动,多表示升官,也可以表示贬谪、降职。如:迁放、迁逐等。本句中指“升迁”。C.征,有“出征、征伐”之意,也可以用来表示皇上对臣子的任用,表“征召”之意。本句中指“征伐”。D.兖州,九州之一。从夏朝开始,
为了便于管理,中原腹地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后以“九州”代指中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年少时放荡不羁,不务正业。但梁国桥
玄却认为只有曹操能安社稷,并把妻儿托付给曹操,侧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B.曹操到任济南后大刀阔斧,惩治贪官污吏,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拆毁全部橱屋,充分地显示了其治世之才能。C.荫操借父亲在琅邪避难为陶谦所杀之事,征讨陶谦,一路攻城掠地,大破曹豹与刘备的拦截,可以说所向披靡。D
.吕布、陈宫突袭,曹操城内兵力空虚,只能组织妇女一起在城外设伏,但结果大败了敌军,显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夫
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②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注】①1085年
,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在外宦游的苏轼应诏还朝,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②硙,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苏轼任职处,“玉堂”一语双关,让人联想到翰林学士清雅高贵的生活。B.诗人用一个“旧
”字,点出苏轼身份发生了变化,与尾联“黄州梦”遥相呼应。C.诗的第四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对他推崇有加。D.颈联扣住标题中的送茶一事,极写茶叶之佳美,暗含了作者对苏轼友情的珍视
。15.诗人欲借送茶唤起苏轼的“黄州梦”,蕴含了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三)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6.理解性默写题。(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
劲有力之时。(2)《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李白性格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古诗词中,毛毛细雨是十分常见的意象,比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又比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些诗句无不勾勒着一幅水汽氤氲下的江南图景,透露出细雨纷飞的朦胧柔美。
然而在当代,这种富有文艺气息的毛毛细雨,我们似乎见得越来越少了。你可能不由得产生疑惑,毛毛雨不见了,到底是因为我们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少了仰望天空的A,还是它真的悄悄离我们远去了呢?的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确定,(甲)?答案是,的
确减少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它越来越少呢?目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抑制朦胧细雨产生的两大元凶。首先就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大气在饱和继而降水前需要吸收更多的水汽,水汽的增多会促使更多积雨云的形成,降水强度也就增大。简单来说,大气
这个“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因此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乙)。其次,空气污染也是元凶之一。雾霾、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物会成为雨滴的凝结核。①当它们的含量增加时,②依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③空气中的水蒸
气在含量不变的情况下,④每个雨滴分到的水汽变少,⑤因此雨滴不容易长大,⑥进而无法快速地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降水并滴落。这样一来,积雨云只能无奈地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待到雨滴长得足够大,积雨云也
变成了一个“大块头”,雨滴下落过程中更容易碰并增长(大小雨滴之间发生碰撞后合并并增长的过程),最终落到我们头上的,也就成了大雨滴。诚然,小雨的减少只是一个B的现象,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小雨可以看作一种比较温和的天气现象,而小雨的减少意味着干
旱和暴雨的增多,这才是这一现象背后的隐患。17.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部分引用了脍炙人口的古诗,请谈谈在科普类语段中作此引用的效果。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子通俗生动、活泼有趣,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习了第一单元
的诗文,班团活动要开展一次主题为“借青春之光,照亮人生之路”的读书分享会,请你围绕“他们是怎样的青年?我可以成为怎样的青年?”写一篇发言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