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47.87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5ac43a6ac535b7c6f54ea462a063f3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充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审题:顺庆校区高一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材料一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
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生灵
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
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个分别最重要。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
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现代人作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佶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
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见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贯,但是只有意境仍不能成为诗,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
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到。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里面都必须有它的特殊情趣。其实一切艺术到精妙处都必有诗的境界。(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朱光潜的《诗论》说:诗歌先于文字,音乐舞蹈又先于诗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
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于此体系。后来诗歌也渐渐独立于音乐,此时,人们更看重诗的意义。诗的形式,也因为表达的需要从四言、五言、七言、不等字,渐次嬗变。蒋勋说:每
一个新的文学形式的兴起,都是旧有的形式已到了巅峰,无更多的空间可堪发展了,于是新的形式便应运而生了。关于诗的形式,从胡适之倡导的新文学革命开始,就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胡适下定决心全面使用白话文,提倡写白话诗,提议作诗如说话。
关于白话诗该采用何种语言,他与好友梅觐庄、任叔永论战了无数次。朱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作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
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话拆成几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妙在何处。诗永远是最凝练的语言,除了灵感外,学会掌控和运用技巧也是必须的。正如《诗论》说的:很多人的诗歌并无可读性。不如将这份灵感,去写篇散文,倒有可能是篇精彩之作。朱自清有文集《文学的
美》,其中多篇文章讨论了新诗该采用何形式,用不用韵,字数是否有讲究,怎样写才是一首合格的新诗。他对新诗的一个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他评论说:新诗是很多关联的意象,然后抽去了其中的桥梁。因之,我读现代诗,稍微有了
一点点门径。至于新诗到底用不用韵,他们也进行了多方尝试与讨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用了韵的。《诗论》中说,由于汉字是单音节,不用韵律的话读起来无节奏感,顿挫感不强。而英文诗不存在这个问题。法文诗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法文诗用韵的多。英文诗只是在韵
诗初传入时尝试过用韵,并且据书中所述,评价不是很高。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那就是善莫大焉了。现代诗和古诗,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形式更好?这并无高下之分。近体格律诗词的好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如此,
对于水平低下之辈,亦能找到一份成就感。先有了形式之美,至于雕琢言辞和深刻的含义,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古体诗写起来很难,全靠意境取胜,这要求的功力更为深厚。我想,现代诗恐怕也莫不如此。(摘编自绿杨荫《谈谈诗歌——读朱光潜〈诗论〉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诗创作也要兼顾意和音,既要有韵律美,更要有意境美。《再别康桥》至少证明了第一点。B.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这也是诗与乐的重要分别。C.“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的言约义丰、
含蓄隽永的特点,因而被所有人否定。D.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这三种艺术分化后,仍然都保存着节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从诗歌形式谈到了诗歌内容,但它们论述的重点均在诗歌形式上。B.对于现代白话
诗,朱光潜先生反对“作诗如说话”的观点,而绿杨荫则持不同意见。C.材料一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了诗歌、乐音、舞蹈的不同,论述了诗歌节奏的独特性。D.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追求语言的凝练,必须学会掌控和运用相关技巧。3.以下不能证明材料一、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五言诗一般采
用二二一节奏,七言诗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和谐。B.词都有词牌,可配乐歌喝,不同的词牌在字数、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的原则,即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新诗也追求形式美,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自由。D.卞之琳在《断章》一诗中所写“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富于哲理,但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4.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诗歌与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5.材料一中说“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理由。【答案】1.A2.B3.D4.联系:①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②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
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区别:①乐的节奏可谱,纯为形式的组合;诗的节奏不可谱;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②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
有之,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既保留有音乐的节奏,又含有语言的节奏。5.“做诗如说话”的危险是可能将诗歌引入歧途,理由:①情感角度:日常说话所吐露的情思多粗浅芜乱,需有所选择,入诗的情思比日常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②语言角
度:日常说话比较随意,诗的语言要求精练传神、含蓄隽永,讲求意境,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③韵律角度:日常说话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诗歌比较讲求押韵、节奏等,要求韵律美。【解析】【导语】材料一论述了诗歌作为文学的基础形式,其与音乐、舞蹈的历史渊源及各自发展特性,强调诗歌
语言需同时融入音乐的节奏和独特意境。文章指出,形式虽重要,但精练的语言和深刻意境更是诗歌的灵魂。材料二通过对比古诗与现代诗,探讨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特别针对现代诗的表现形式、用韵和语言要求展开讨论,并反思
“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产生的问题,强调诗歌不应失去凝练和韵律之美。【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诗与乐在节奏上有区别:前者的节奏可谱,而后者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错,根据材料一“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
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知,选项张冠李戴,关系说反。C.“因而被所有人否定”错,根据材料二“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
可知,只是作者个人不同意“作诗如说话”,并非所有人,选项中“被所有人否定”说法过于绝对。D.“它们的共同起源是节奏”错,根据材料一“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
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可知,“节奏”是“共同命脉”而不是“起源”。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绿杨荫则持不同看法”错,根据材料二“朱
光潜在《诗论》中也反对胡适这种作诗如说话的观点。他说胡适所举出古人做的一些如白话的诗,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联系前后句来看,也并不是通篇白话。我也不同意作诗如说话。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
言”可知,他也反对“做诗如说话”,与朱光潜的观点基本一致。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两则材料强调诗歌要有节奏美和意境美。A.能证明诗歌有节奏,符合材料中关于诗歌形
式节奏的观点,该选项正确。B.体现了诗歌与音乐的联系,词可配乐歌唱,也涉及诗歌形式特点,符合材料观点,该选项正确。C.说明新诗也有形式美,符合材料关于诗歌形式美的观点,该选项正确。D.“现代人也会觉得有一点矫情”体现的是现代人对诗的内容的一种主观感受,没有涉及诗歌的形式节奏、与音乐的关系等
材料提及的观点,该选项错误。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诗歌与音乐的联系:根据材料一“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
谐(mel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可知,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根据材料二“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而舞蹈先其一步脱离于此体系”可知,诗源于
歌,歌与乐相伴。先民们狩猎、祭祀时无具体内容的吟唱伴随音乐和舞蹈,逐渐发展至配上歌词,诗歌便出现了。此时的诗是配合音乐所作,是从属地位。诗歌与音乐的区别:根据材料一“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
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可知,乐的节奏可谱,纯为形式的组合;诗的节奏不可谱;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根据材料一“诗是
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个分别最重要。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
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可知,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既保留有音乐的节奏,又含有语言的节奏。【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
点的能力。本题可从情感角度、语言角度、韵律角度三方面进行分析。情感角度:根据材料一“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
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可知,日常说话所吐露的情思多粗浅芜乱,需有所选择,入诗的情思比日常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裁;语言角度:根据材料一“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
妙,更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根据材料二“中国的语言文字历来讲求言约义丰、含蓄隽永,如变成作诗如说话,还有何美感而言?便如现代诗中,所谓的梨花体、羔羊体,不过是把一句话拆成几
个段落,我欣赏不了其精妙在何处”可知,日常说话比较随意,诗的语言要求精练传神、含蓄隽永,讲求意境,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韵律角度:根据材料一“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诗源于歌,歌与
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根据材料二“总而言之,汉语诗吟诵起来有韵律会更美。倘若功力高深者能兼顾意和音,那就是善莫大焉了”和“近体格律诗词的好处在于其固有的格式自带节奏、音律之美”可知,日常说话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诗歌比较讲求押韵、节奏等,要求韵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声音张炜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
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唯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
路。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
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跨进了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力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
,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
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
,就弯下身子割草了。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
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
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
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
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的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
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
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哎呀,才取两名!”“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小罗锅听
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
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
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
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
的声音——“大姑娘唻——小姑娘唻——”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1982年3月于济南(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
兰子作为女性在家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B.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这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蕴含着相同的情感。C.受到小罗锅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了起来,这哭声是她被启蒙后复
杂情绪的爆发。D.二兰子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是纯真善良的农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成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生机盎然的美景与主人公青春激情的喷发和生命力的张扬融合,使小说含蓄蕴藉。B.文章在小罗锅
正式现身前先写其歌声,设置悬念,增加神秘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C.“出工”“公社”等词巧妙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易这一主旨。D.小说中“罗锅儿”的外形与内在形成的强烈反差,表现出他的自励自强,自我超越。8.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答案】6.B7.C8.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风声、鸟声、树声;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呼喊声,如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
应和;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结尾青春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9.①意境优美: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等意象,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②人物形象纯真:二兰子、小罗锅朴实真挚,自我意识觉醒
,具有诗性特质。③语言富有节奏感:运用叠词、反复、排比等手法,使语言具有诗意韵味。④抒情色彩浓郁: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解析】【导语】张炜的《声音》描绘了一个以二兰子和小罗锅儿为代表的乡村世界里的人物成长及心灵觉醒。通
过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小说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成长历程。二兰子在小罗锅儿的启发下,从自我认知的局限中走出来,最终听到更为宽广的“声音”,象征着她对未来和自我价值的觉醒。作品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展现出浓郁的诗意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
“蕴含着相同的情感”错误。小说开头二兰子的呼喊“大刀唻——,小刀唻——”是她在空旷的树林中自然发出的声音,带着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情绪,是她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中的随意呼喊。结尾处二兰子的呼喊是在受到小罗锅的启发和激励后,她带着一种觉醒、自信、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情感,和
开头单纯的呼喊在情感深度和内涵上有很大的不同。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暗示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易这一主旨”错误。文中“出工”“公社”等词确实交代了时代背景,但小说的主旨不是暗示改变农村落
后面貌不易,而是通过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经历展现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觉醒和对生活新的追求。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声音”指自然的声音:如“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
儿奏琴,小鸟在歌的唱……”“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在树木中,有风声、鸟声、树声等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声音”指人发出的声音: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大刀唻——,小刀唻——!”“大姑娘唻——小姑娘唻——”小说开头和
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开头的呼喊带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波动,是她在自然感召下对美好青春的呼唤。结尾处的呼喊是一种情绪的爆发,让她觉醒,她满怀着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
的憧憬、向往,体现人物的成长。“声音”指生命的声音: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结尾处“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
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这是“声音”的深层含义,是小说中青年男女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这是他们心灵的成长和觉醒的声音,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声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意境优美:“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
,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在作者笔下,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青草、麦苗、月、风声等构成意象群,绘声绘色地营造了芦青河畔诗意的世界,充满
诗意的氛围。人物形象纯真:“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
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二兰子与小罗锅通过不经意的呼喊相识,两个年轻人都朴实真挚,具有诗意美。“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小罗锅的
一番话体现了自我意识觉醒,具有诗性特质。语言富有节奏感:“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运用叠词;“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大刀唻——,小刀唻——”“大姑娘唻——小姑娘唻——”运用反复;“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
,小鸟在歌唱”运用排比等手法;“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等句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抒情色彩,使语言具有诗意韵味,给人诗意美妙的感觉。抒情色彩浓郁:“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
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凸显人物的内心
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给人诗意美妙的感觉。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①。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
”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
奏免其八。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guǐ)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
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兴平元年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
,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兴平二年,吕布、陈宫率万人袭。太祖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
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
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平?吾所求也。”以为鲁相。(节选自《三国志·曹操传》有改
动)【注】①:败面喎(wāi)口:指嘴歪眼斜的样子。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止绝官吏A民不得祠祀B及至秉政C遂除奸邪D鬼神之事E世之F淫祀由此G遂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古代用以对先祖称谓,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指的是曹操。B.迁,常用作官职调动,多表示升官,也可以表示贬谪、降职。如:迁放、迁逐等。本句中指“升迁”。C.征,有“出征、征伐”之意,也可以用来表示皇上对臣子的任用,表“征召”之意。本句中指“征伐”。D.兖州,九州
之一。从夏朝开始,为了便于管理,中原腹地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后以“九州”代指中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年少时放荡不羁,不务正业。但梁国桥玄却认为只有曹操能安社稷,并把妻儿托付给曹操,侧
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B.曹操到任济南后大刀阔斧,惩治贪官污吏,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拆毁全部橱屋,充分地显示了其治世之才能。C.荫操借父亲在琅邪避难为陶谦所杀之事,征讨陶谦,一路攻城掠地,大破曹豹与刘备的拦截,可以说所
向披靡。D.吕布、陈宫突袭,曹操城内兵力空虚,只能组织妇女一起在城外设伏,但结果大败了敌军,显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答案】10.BCE11.C12.
D13.(1)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2)一个人能尽孝于父母,难道不会尽忠于君主吗?我所渴求的正是这样的人。【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节选自《三国志·曹操传》,描绘了曹操年少时期和早期从
政的一些事迹。文中展现了曹操的机智、果敢与治理能力。以伪作中风之计巧妙应对叔父的指责,表现了他早年的聪慧。就任济南相后,他果断整肃吏治,彰显出治理一方的才能。同时,在军事上他善于用计对抗敌人,反映出非凡的军事才干。整体而言,
文章不仅呈现了曹操的个人魅力,也勾勒出他作为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风采。【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禁止官民进行不合规定的祭祀。待到执政之后,铲除奸邪鬼神之事,历经数世的淫祀从此断绝。“止绝”的宾语为“官吏民不得祠祀”,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祀”后面断开,即在B
处断开;“及至”的宾语为“秉政”,“及至秉政”是“遂除奸邪鬼神之事”的时间状语,所以应在“政”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除”宾语为“奸邪鬼神之事”,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事”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世”是“淫祀”的定语,“绝”是“淫祀”的谓语,中间都不应断开。故
选B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本句中指‘征伐’”错误,“征还为东郡太守”的意思是:征召太祖为东郡太守。“征”在句中指“征召”。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只能
组织妇女一起在城外设伏,但结果大败了敌军”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应是妇女守卫城墙,士兵出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命世之才”,闻名于世的人;“济”,救助;“安”,使……安定;“其”,语气词,表示推断的语气。(2)“
亲”,双亲、父母;“岂……乎”,难道……吗?“求”,渴求;吾所求也,判断句。参考译文:太祖年少时喜好架鹰牵狗,放荡不羁,不务正业,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看不惯,屡次将太祖的行为告诉曹嵩(要求这个做父亲的好好管教曹操)。太祖很担忧这件事。后来他在路上
遇到这位叔父,就假装毁伤面容,歪脸咧嘴。叔父觉得奇怪,忙问其原因。他说:“我是忽然中风了。”叔父马上告诉曹嵩,曹嵩吃了一惊,连忙叫唤太祖过来,却见他好端端的,面貌如故。曹嵩问他:“你叔叔说你中风,难道他说错了?”太祖说:“我本来是没有中风的,但是叔叔不疼爱我,所以他就说我
坏话了。”于是,曹嵩怀疑他的弟弟说谎。自此之后,太祖的叔父在曹嵩面前讲他的过失和不是,曹嵩最终都不再相信,于是太祖就更加得意妄为了。的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
有您了!”太尉桥玄,以知人知名于世,他见到曹操后就认定此人很特别,说:“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很多了,还从未见过你这样有才华的!曹君要好好把握机遇啊。我老了!愿意把自己的妻儿托付给你。”由此,曹操声名日渐大了起来。后来又升迁为济南相,济南境内有十
多个县,县官们大多迎合附和君主的内外亲族,贪赃受贿,行为卑污,名声败坏,于是太祖上奏朝廷免去其中八个县的县官。长吏收取贿赂,贪得无厌,依仗贵势,历任国相都不见举奏;直到曹操任命后,全部举奏予以罢免,全国上下惊恐,奸邪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得以广力推行,全国得以清正平
和。最早时,城阳景王刘章因有功于大汉,故城阳国为其立祠,青州诸郡纷纷仿效,济南国尤其盛行,最多有六百余祠。商人借来郡守车舆冠服及随从作歌舞杂戏表演进行祭祀,奢侈日渐加剧,而人民因此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曹操一到,把祠屋全部拆毁,禁止官民进行不合规定的祭祀。待到执政之后,铲除奸邪鬼神之事,历经
数世的淫祀从此断绝。过了较长的时间,征召太祖为东郡太守,太祖没有前去就职,称病回到家乡。当初,太祖的父亲曹嵩,离官后回到谯县,因为董卓作乱,到琅邪避难,被陶谦杀害,所以太祖向东征伐替父报仇。兴平元年夏天,让荀彧、
程昱镇守鄄城,再次征讨陶谦,攻占了五坐城池,于是一直打到东海。回来时路过郯县,陶谦大将曹豹与刘备在郯东屯兵,拦截太祖。太祖大败他们,于是攻占了襄贲,所经过的地方大行杀戮。一共杀了几十万男女,连鸡狗都没有留下,尸体使泗水都断流了。兴平二年,吕布、陈宫率几
万兵马偷袭,曹操的士兵都在外出寻找粮食,守营将士不到千人,屯营守卫不严。曹操因此命令妇人守卫城墙,全副武装抵御敌人。驻地西边有个大堤,堤南树木幽深。吕布怀疑有埋伏,于是对部下道:“曹操诡计多端,千万不要进入树林,
以免中埋伏。”率领军队屯驻南边十余里之地。第二天再战,曹操在堤下设伏兵,在堤外设一半兵力。吕布再次进攻,曹操命令轻骑挑战,待两军接触交战之际,伏兵悉数从堤里攻出,步骑兵一并攻进,大破吕布,获其鼓车,追至
吕布营地才返回。当初,曹公在兖州牧任上时,曾任用东平人毕谌为别驾。张邈叛乱,掳走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和儿女,曹公很抱歉地让毕谌离去,说:“你的老母亲在叛贼那里,你到那里去吧。”毕谌向曹公叩头,表示决无异心。曹公大为嘉赏,还为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但毕谌一离开曹营,立
马就逃到了张邈那里。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也被曹军生擒,众人都为他担心,曹公说:“一个人能尽孝于父母,难道不会尽忠于君主吗?我所渴求的正是这样的人。”命毕谌担任鲁国国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
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②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注】①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高
太后临朝听政,在外宦游的苏轼应诏还朝,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②硙,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苏轼任职处,“玉堂”一语双关,让人联想到翰林学士清雅高贵的生活。B.诗人用一个“旧”字,点出苏轼身份发生了变化
,与尾联“黄州梦”遥相呼应。C.诗的第四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对他推崇有加。D.颈联扣住标题中的送茶一事,极写茶叶之佳美,暗含了作者对苏轼友情的珍视。15.诗人欲借送茶唤起苏轼的“黄州梦”,蕴含了对友人的哪些情
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希望清高自守:强调茶叶采自高处,洁白胜雪,喻示诗人保持美好情操。②提醒官场谨慎:莫因身居显位而忘记往日的波折。③规劝功成身退:追怀往日东坡闭居,不如效仿范蠡泛舟五湖。【解析】【1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错,“泻明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苏轼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能力。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这两句说:从我老家江南摘下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它。茶树在高处接触云气而生长的叶子特别丰茂,所以用云腴称茶叶。这茶不仅生长在高处,而且叶子洁白胜雪,这是用
茶来暗指自己的人生追求:希望清高自守,像茶一样保持美好情操。②“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一句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的
退隐思想。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
范蠡,来个功成身退。提醒官场谨慎,莫因身居显位而忘记往日的波折;规劝功成身退:追怀往日东坡闭居,不如效仿范蠡泛舟五湖。(三)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6.理解性默写题。(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
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2)《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李白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书生意气②.挥斥
方遒③.久在樊笼里④.复得返自然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⑥.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遒”“樊”“复”“返”“事”“颜”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古诗词中,毛毛细雨是十分常见的意象,比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又比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些诗句无不勾勒着一幅水汽氤氲下的江南图
景,透露出细雨纷飞的朦胧柔美。然而在当代,这种富有文艺气息的毛毛细雨,我们似乎见得越来越少了。你可能不由得产生疑惑,毛毛雨不见了,到底是因为我们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少了仰望天空的A,还是它真的悄悄离我们远去了呢?想要知道这个
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确定,(甲)?答案是,的确减少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它越来越少呢?目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抑制朦胧细雨产生的两大元凶。首先就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大气在饱和继而降水前需要吸收更多的水汽,水汽的增多会促使更多积
雨云的形成,降水强度也就增大。简单来说,大气这个“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因此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乙)。其次,空气污染也是元凶之一。雾霾、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物会成为雨滴的凝结核。①当它们的含量增加时,②依
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③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含量不变的情况下,④每个雨滴分到的水汽变少,⑤因此雨滴不容易长大,⑥进而无法快速地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降水并滴落。这样一来,积雨云只能无奈地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
走吸收水汽,待到雨滴长得足够大,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雨滴下落过程中更容易碰并增长(大小雨滴之间发生碰撞后合并并增长的过程),最终落到我们头上的,也就成了大雨滴。诚然,小雨的减少只是一个B的现象,但这并不是一个好
的信号。小雨可以看作一种比较温和的天气现象,而小雨的减少意味着干旱和暴雨的增多,这才是这一现象背后的隐患。17.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部分引用了脍炙人口的古诗,请谈谈在科普类语段中作此引用的效果。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通俗生动、活泼有趣,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答案】17.
①有力地支撑了前文的观点,使得过去和当代天气状况的对比更加鲜明,引发关注和深思。②增添了科普文段的诗情画意,使其在通俗易懂的同时亦显雅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8.A闲情逸致、闲情雅致B微不足道、不足
挂齿19.甲:朦胧细雨(毛毛雨、小雨)是不是真的越来越少了?乙:每次的排水量却增加了。20.③,修改为“在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不变的情况下”。⑥,修改为“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并形成降水”。21.①用词通俗,“游走”“大块头”等词语通俗平易,亲切形象。②修辞生动:将积雨云和雨滴拟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又活
泼俏皮,有画面感。③句式活泼:长句和短句相结合,参差错落,活泼灵动。【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通过“比如”“又比如”可知,引用的脍炙人口的古诗是对前文观点的证明,证明了“在古诗词中,毛毛细雨是十分常见的意象”的观点,可见毛毛细雨
也是过去常见的天气状况。而后文说到“然而在当代,这种富有文艺气息的毛毛细雨,我们似乎见得越来越少了”,可见作者将过去和当代天气状况进行了对比,引发了读者的关注和深思。引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使得科普文段更具有文学色彩,充满了诗情画意,使其在通俗易懂的同时亦显雅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本处是说我们在仰望星空时的悠闲的心情和优雅的情趣,可填“闲情逸致”或“闲情雅致”。闲情逸致: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闲情雅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B本处是说小雨的减少在自然界中只是一个很小的自然现象
,可填“微不足道”或“不足挂齿”。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根据后文“答案是,的确减少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它越来越少呢?”,可见这个答案回答的应是“它是不是真的
减少了”,而“它”就是指的毛毛细雨,可填“朦胧细雨(毛毛雨、小雨)是不是真的越来越少了”。乙:根据“简单来说,大气这个‘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因此排水的频率降低”,可见将大气比作蓄水池,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但是排水的频率却降低了,所以每次
排水的时候排水量就会增加,可填“每次的排水量却增加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语序不当,句是后面句子的状语,所以应修改为“在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不变的情况下”。⑥句,“形成降水并滴落”语序不当,应修改为“在重
力的作用下滴落并形成降水”。【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不断游走吸收水汽”“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中“游走”“大块头”等词语通俗平易,亲切形象。“积雨云只能无奈地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中“无奈”将积雨云人格化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又活泼俏皮,有画面感。“积雨云只能无奈地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雨滴下落过程中更容易碰并增长(大小雨滴之间发生碰撞后合并并增长的过程)”为长句,其余的句子为短句,长句和短句相结
合,参差错落,活泼灵动。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习了第一单元的诗文,班团活动要开展一次主题为“借青春之光,照亮人生之路”的读书分享会,请你围绕“他们是怎样的青年?我可以成为怎样
的青年?”写一篇发言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第
一单元的诗文中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青年形象。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的青年,风华正茂、胸怀大志,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探寻国家的未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展现出非凡的气魄与豪情;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里的青年,具有狂飙突进的精神,充满了对力量的赞美和对新世
界的渴望,仿佛要以无尽的激情冲破一切束缚;闻一多《红烛》中的青年以红烛自喻,为了理想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体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怀;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的青年在雪峰之侧虽面临艰难险阻,却
依然保持着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雪莱《致云雀》中的云雀象征着自由、快乐、美好的青年形象,它永远歌唱着飞翔,代表着青年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茹志鹃《百合花》里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等青年,在战争年代展现出纯真、善良和勇敢的品质,小通讯员为保护战友英勇牺牲,新媳妇则
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人性的温暖与美好;铁凝《哦,香雪》中的香雪,生活在大山深处,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为了追求知识和现代文明,她勇敢地踏上火车,展现出执着和纯真的一面。这些青年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精神品质和行为方式都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青年的风采与魅力。从这些诗文中
青年形象可以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思考自己在当今时代可以成为怎样的青年。可以学习《沁园春·长沙》中那群青年的胸怀天下、壮志豪情,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借鉴《立
在地球边上放号》中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变革勇气,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效仿《红烛》中闻一多的奉献精神,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汲取《峨日朵雪峰之侧》中青年的坚韧品
质,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轻易放弃,努力攀登人生的高峰;可以学习《致云雀》中云雀所象征的自由、快乐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乐观的心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富足,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可
以以《百合花》中的青年为榜样,培养纯真善良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传递温暖和爱,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展现出青年的担当和责任感;可以从《哦,香雪》中香雪身上看到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对知识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具体写作时,开头
可以通过引用第一单元诗文中经典语句或描述某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青年形象场景,引的的出“他们是怎样的青年”这一话题,激发读者的兴趣。中间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分别结合具体的诗文作品,深入分析不同青年形象的特点和精神内涵。例如,可
以一段写《沁园春·长沙》中的青年,一段写《红烛》中的青年等,每个段落都要有具体的诗句引用和分析。然后,在分析完“他们是怎样的青年”之后,自然过渡到“我可以成为怎样的青年”这一板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体会和社会现实,阐述自己对成为理想青年的思考和规划,如在学习中如何培养进取精神,在社
会实践中如何践行奉献精神等。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强调青春的宝贵和责任,表达自己将以诗文中的青年为榜样,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的决心,同时也可以对同学们发出倡议,共同在青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照亮人生之路。发言稿必须紧紧围
绕“借青春之光,照亮人生之路”这一主题展开。在论述“他们是怎样的青年”和“我可以成为怎样的青年”时,要始终贯穿青春与人生的关系,强调青春的力量和价值对于人生道路的重要引领作用。考虑到是在班团活动中的读书分享会,发言稿的语言
要符合青年学生的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和互动性的语句,增强与同学们的交流和共鸣,让大家在分享中共同思考和成长。立意:1.传承先辈壮志,以青春之我铸时代华章。2.学习诗文青年精神,在奉献与
追求中实现青春价值。3.汲取诗文青春力量,以勇敢坚毅之姿走好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