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247.668 KB
  • 2025-01-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2)页,247.66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e4fefed55aa4c5d2c7f7f54d27e7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芜湖一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年级12月份月考试题一、选择题(20小题,1题3分,共60分)1.《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碟)之”;“凡有爵者,与七

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①维护权贵利益②重视儒家伦理③注重公平正义④保护私有财产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杀王之亲者,辜(碟)之”可知,伤害到贵族的会收到严重的处罚,说明是在维护

权贵利益,①正确;西周时期,儒学思想尚未出现,不能说过重视儒家伦理,②错误;同样的行为,普通人与贵族收到的保护程度或者处罚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不能体现注重公平正义,③错误;“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是指犯有盗窃罪的,杀了他无罪,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④正确。故本题选择B项

。2.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国君与庶人之间,分布着广大的中间阶层,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而秦国国君之下卿大夫阶层不够强大,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这说明秦国变法成功主要得益于()A.变法阻力的薄弱B.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C.社会结构优势D.顺应时代的发展要

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而秦国国君之下卿大夫阶层不够强大,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可得出这有利于加强秦国国君的权力,形成集权,说明秦国在变法过程中有社会结构的优势,没有过大的中间阶层力量的阻扰,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排除B项

;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3.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A.中枢决策机构形同虚设B.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

C.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D.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答案】B【解析】的【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皇帝通过谏官制度,使得下情能够更好地上达,一定程度

上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枢决策机构形同虚设,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排除D项。故选B项。4.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行中书省、八思巴文、散曲、简仪②上计制、“直道”、小篆、灵渠③纳庸代役、“

画圣”、三省六部制、三教并行④布政使司、考满、南北分卷、内阁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②③④①【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行中书省、八思巴文、散曲、简仪”,可知是元朝时期;依据材料“直道……灵渠”,可知是秦朝时期;依据材料“三省六部制、三教并行”,可知是唐朝时期;依据材料“

布政使司、考满、南北分卷、内阁”,可知是明朝时期,②③①④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5.对下图所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历代户籍制度只有创新没有继承B.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C

.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D.元朝时期的地税完全取代了丁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示意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战国到唐前期,中国古代的赋役征收主要是依据户籍,以人丁为标准进行征收;自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以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的赋役制度改为

以财产为主,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B项正确;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既有创新又有继承,排除A项;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松散,排除C项;清朝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丁税被废除,所以“元朝时期的地税完全取代了丁税”的说法

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

下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和清朝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

政权,且南下征服了中原,符合模式三,两朝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项正确;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北魏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7.中国古代货

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了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关于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以下选项符合史实的是()A.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成为当时的主币B.明朝初期,白

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C.国民政府在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D.中国人民银行于1949年在河北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8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C项正确;宋朝诞生了最早的.的纸币交子,但

其不是当时的主要货币,排除A项;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排除B项;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排除D项。故选C项。8.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

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答案

】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

自治权,并非高度自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推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9.中华民国国会,是继参议院之后的立法和权力机关,成立于1913年4月,采用两院制,这是第一届国会。此后有袁世凯的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

院和段祺瑞的第二届国会、善后会议,以及南方的“非常国会”和“护法国会”。这些国会在几年间走马灯似的轮换。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A.军阀割据扰乱政治生态B.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C封建势力阻碍议会政治D.中国缺乏宪政民主经验【答案】B【解

析】【详解】民国初年,造成议会政治乱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议会政治存在的物质基础,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造成政党乱象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1933年,国民党中

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有利于强化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任命国民党员担任国家官员,因此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

独裁统治,D项正确;这一规定下这些国民党员不需要考试,因此不是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排除A项;这一规定使得官员的任命具有不确定性,不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BC项。故选D项。11.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在一五计划期间所

报道过的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达30篇以上,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时间,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些宣传报道()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B.使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

业化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积极表彰为工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意在鼓励大家积极投身工业化建设,这些宣传报道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1949年--1952年底,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一五计划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建立的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汇总。这一干部教育培训系统()党员干部教育苏维埃干部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师范教育

初级党员训练班苏维埃干部训练班短期职业学校小学教员训练班短期师范学校中级党员干部训练班政治学校职业学校初级师范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高级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中央列宁师范学校A.提高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服务于革命时期经济政治需要D.加强了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苏区的教育系统分类明确,有利于革命时期的教育发展,服务于革命时期经济政治需要,C项正确;教育系

统与革命积极性无关,排除A项;此时尚未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13.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

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A.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B.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C.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D.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改革,有利于给予具有高度专业化程度的公务员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更好

地调动其参与新兴行业发展的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仅是该制度的试点,并非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高薪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故无法据此得出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公务员岗位吸引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14.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

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

高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可知,古代雅典为了应对财政困难,经常以法律判决的形式没收富人财产,这反映了雅典

的直接民主下,多数公民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判决,D项正确;材料中的判决服从多数雅典公民意愿,违背了少数富人民众的意愿,排除A项;雅典奴隶制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排除B项;雅典发放官职津贴以致出现财政困难,这反映了

公民参政热情很高,排除C项。故选D项。15.13世纪时,法国统治者开始看重国王和王室成员雕像的塑造,并将其摆在巴黎的公众场所,诸如教堂旁、塞纳河畔和主要道路两侧;到14世纪下半叶,统治者的雕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在巴黎的城市空间中。法国统治者此

举()A.推动了巴黎城市自治B.刺激了大革命的爆发C.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D.旨在强化君主的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统治者在城市空间中处处显示自己的权力,并将改造后的都城作为自己的象征,这些

都是为了增强其自身的权威,巩固王朝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推动巴黎城市自治,排除A项;大革命的爆发是1789年,排除B项;文艺复兴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16.1783年,辉格党人谢尔本勋爵辞去英国首相职位,虽然该党政治

家福克斯是首相热门人选,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这说明当时英国()A.议会成为权力中心B.贵族政治色彩浓厚C.内阁权力逐渐提升D.国王仍有较大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体现了

首相的辞职是因为国王的原因,说明国王仍有较大影响,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议会已经成为权力中心,排除A项;贵族政治色彩主要体现在国王王位的继承,及上议院议员的产生,材料体现不出贵族政治色彩浓厚,排除B项;由材料“但是因

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可以看出内阁权力还是受到王权的干扰,排除C项。故选D项。17.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说明《非

战公约》()A.维护和平实际作用有限B.有效制止了军备竞赛C.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可以得出,美

国主张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诉诸武力,这就可以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这种做法会导致《非战公约》的约束力和实际作用大打折扣,A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的主张会使得《非战公约》的约束力下降,不可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排除B项;“确立了民

族自决的原则”与材料中美国的主张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非战公约》在制约战争方面的约束力,和“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

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该体系是:()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

尔塔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结束30年战争欧洲国家召开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会议,最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A先正确;维亚纳会议是在打败拿破仑之后,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建立的世界体系,排除

C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世界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19.世界银行成立后首先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重建,日本和西欧国家“毕业”(达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后,世界银行的业务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加

盟共和国贷款。这表明世界银行()A.致力于成员国的复兴与经济建设B.逐渐由发展中国家主导C.强化了意识形态对国际金融的影响D.致力于战后的国家重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最初的职责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转向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因此根据材料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贷款“可知世界银行致力于成员国的复兴与经济建设,A项正确;世界银行仍然有发达国家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对国际金融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点睛】20.20

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出现,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这一局面()A.说明各国与美国关系恶化B.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C.表明美国经济竞争力加强D.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全球性“美元过剩”,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就动摇了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从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造成了冲击,D项正确;黄金大量外流说明金融体系有所动摇,并不能说明各国与美国关系恶化,排除A项;20世纪5

0年代后期的这种局面尚未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排除B项;黄金大量外流说明美国经济竞争力在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2题,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

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获益,首先是政府,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更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

生意,打工的收益远远大于种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的税了,但也被允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

高了。——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图——据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征税新模式”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700—1800年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认识。【答案】(1)理解: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唐中期,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严重

,均田制遭到破坏,贫富分化加剧,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影响: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同的社会阶层获益,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

:明清社会统一与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明清高产作物的引进,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农业有助于人口增加。(任答四点即可)认识:赋税制度改革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总趋势是趋向公平

、简化;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减弱;户籍制度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时期(中国)。根据“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

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可知,唐代的这种征税新模式指的是两税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实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唐中期,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贫富分化加剧,租庸调制无法推行。

而带来的影响则是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同的社会阶层获益,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

空: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700—1800是清朝时期,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统一与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明清高产作物的引进,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增加;精

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人口增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总趋势是趋向公平、简化;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减弱;户籍制度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年6月,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开

始全力扶持蒋介石,禁止美国人同中国大陆发生任何直接接触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1969年“尼克松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

脱身和抗衡苏联。1978年3月,卡特总统派布热津斯基访华,美中建交谈判走向正轨.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1983年美对华政策委员会出台“美中关系未来十年报告”,建议指出“美国既不应当把中国视为盟国,也不应当将其视为潜在的敌手。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1989年6月,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责中国侵犯人权。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浮上水面。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

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月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到了稳定作用。——摘编自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美关系发展不同阶段,并说明各阶段

的特征和划分依据。(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紧张、对抗阶段(1949-1969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两大阵营对峙,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遏制、孤立新中国,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坚决

打击美国霸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进行抗美援朝,沉重打击美国霸权主义。缓和、正常化阶段(1969-1989年),越南战争、经济危机和美苏争霸损耗了美国国力,在美苏争霸处于劣势迫使美国在1970年代调整对华关系;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国国家

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国际地位提高,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中国调整对美关系,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美关系改善。错综复杂阶段(1989-1999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

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在人权等问题上实行高压政策,制裁中国,制造台海危机和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影响了中美关系,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发展,在政治关系冷淡、紧张的同时,中美在经贸领域合作、竞争增多,关系

趋于成熟。的【解析】【详解】论述: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表格,梳理、分析材料信息,划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然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依次说明各阶段特征和划分依据,如根据“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1969年‘尼克松

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等信息,可将1949-1969年归为中美关系紧张对抗阶段,然后用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冷战及对华政策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等史实加以说明;根据“1978年3月,卡特总统派

布热津斯基访华,美中建交谈判走向正轨。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等信息,将1969-1989年划入中美关系缓和与正常化阶段

,并结合越南战争、经济危机和美苏争霸等说明美国调整对华外交,分析中国国家安全、发展和统一等与调整对美政策的关系,阐释中美关系的改善,最后根据“1989年6月,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贲中国侵犯人权。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

浮上水面”“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月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到了稳定作用”等信息,指出1989-1999年为

中美关系错综复兴,曲折中发展阶段,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将其独立分期的依据;整个解题过程注意,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