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2.06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62dd4c8b88d999314e315ae02525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级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境内,地处江汉平原北部与大洪山南麓结合处的山前地带,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外郭城构成,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
米,与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古城规模相当。其持续时间为距今5900年至38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据此可推断石家河遗址()A.出现了国家的雏形B.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之一C.开始形成城
市文明D.文化发展程度高于浙江良渚遗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石家河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古城规模相当,是长江中游地
区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它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之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暴力机构等信息,不能推断石家河遗址出现了国家的雏形,排除A项;材料表明石家河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
见证之一,不能表明石家河遗址是城市文明的开始形成,排除C项;材料只谈到石家河遗址与良渚遗址规模相当,未进行文化发展程度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思想家主张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韩非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A.重视以人为本B.强调自强不息C.崇尚天人合一D.关注现实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墨子提倡尚贤的主张,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对人民进行严加管束。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
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孟子强调君子要自强不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史记·范睢列传》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也就是被推举的人有犯罪的行为,保举者就有了连
带的责任。汉初,也有类似的推荐制度,如前196年刘邦下“求贤诏”,要求各地推选“贤士大夫”。吕后时期,诏举“孝悌力田”;文帝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规定了选拔的方式和标准。秦和汉初的这些临时性的选拔()A.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B.发展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为察举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解决了中央与王国之间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被推举的人有犯罪的行为,保举者就有了连带的责任”、“文帝时‘举贤
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及汉朝初期的推举制度,并且有了规定的选拔方式和标准,推举贤良方正之人,这些都为之后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察举制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秦朝和汉初的临时性选拔官员政策无法体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后来发展为维
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B项;选官推举制度与王国问题无关,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4.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采用胡汉分治、以胡制汉的统治策略;而西魏-北周则推行“外鲜内汉”的
“关中本位政策”,最终灭掉北齐,这反映了()A.文化整合利于国家发展B.民族交融历程艰难曲折C.北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D.异质文化难以协调共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魏北周推行鲜卑汉族文化融合,最终灭掉北齐,说明文化整合利于国家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不同民族政策对国家的影响,与民族
交融历程无关,排除B项;北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族文化融合有利于国家发展,异质文化难以协调共生说法与材料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5.三贾(上中下三贾)均市是唐代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市场管理制度,如图为《
唐天宝二年(743年)交河郡市估案录文》中三贾均市的例证,这可用来说明唐朝()A.市场商品价格稳定B.政府履行调控职能C.重视度量衡器校正D.市场管理机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
朝(中国)。图中显示的“上中下三贾”制度,是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的一种做法,体现了唐代对市场的一种管理手段,因此这可说明唐朝政府积极履行调控市场的职能,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但没有涉及商品价格是否稳定,排除A项
;材料主要涉及对价格的调控,没有涉及对度量衡的校正,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三贾均市制度一种市场管理制度,不能说明市场管理机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6.宋代印刷的文献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经典,史地、方术、诗文、戏曲等书籍大量传布、印刷中心除北宋首都汴梁
之外,还有南宋时期的临安、湖州、福建、苏州诸地。最有可能引发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政府推行防弊之政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C.科举制度日益发展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
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五代至宋朝,大量印刷书出现,其范围不但包括儒家经典,还包括史地、方术及诗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刊印
书籍的种类增加正是适应了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而出现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印刷文献种类的增加,与政府的政策没有直接关系,且戏曲等书籍的印刷与防弊之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科举制的发展推动了宋代印刷的发展,但材料中“方术”“戏曲”等书籍的大量印刷,与科举制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排除C项;“诗文”“戏曲”“方术”类书籍的大量印刷与理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是《东坡笠屐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
“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门第
观念仍根深带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民众通过增加和改编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东坡的敬仰、对生活的态度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种演绎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反映了
民众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心理,B项正确;《东坡笠屐图》的故事在不断演绎中增加了许多虚构情节,这表明它并非单纯为了还原历史场景,排除A项;该图的故事更多关注的是东坡的个人形象和事迹,而非伦理道德秩序的强化,排除C项;这个故事
主要是围绕苏东坡的个人经历和精神风貌展开的,与门第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学者赵现海认为:“明朝内部虽然出现了新时代的因素,但由于自身内敛性的限制,最终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与近代世界擦肩而过,内敛性是贯穿明朝衰亡的重要因素。”下列史实符合该学者的主要观点的是()A.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B.郑和下西洋C.修长城,行海禁D.隆庆开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修长城,行海禁具有保守性质,是闭
关内敛,符合题意,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属于新时代的因素,学者言论的重点在“但”之后,即“内敛性是贯穿明的朝衰亡的重要因素”,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和隆庆开关是开放,排除BD项。故选C项。9.黄宗羲认为“西人汤若望,历算称开辟,为吾发其凡,由此识阡陌”。他重视对自然科
学的研究,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具有很深的造诣,“实开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气”。黄宗羲的言行()A.促使近代中国自然科学兴起B.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C.凸显其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D.表明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思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
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实开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言行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这些言行反映出黄宗羲反对空谈、倡导实学的
精神,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没哟産近代自然科学,A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黄宗羲思想中体现了经世致用,未体现出黄宗羲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思想,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逐步成为社会思潮,排除D项。故选C项。10.宣统
三年(1911年)度支部上奏试办的财政预算岁入表项目经常临时项目经常临时田赋46164709两1936636两厘捐43187907两盐茶课税46312355两官业收入46600899两洋关税35139917两杂收入19194101两16050648两常关税6991145两8524两附加收入
捐输5652333两正杂各税26163842两公债3560000两合计233956655两上表能够解释()A.百姓赋役负担十分沉重B.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明显C.传统经济结构正在解体D.辛亥革命爆发成为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
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由材料可知,清末盐茶课税、关税、厘捐诸税已基本与田赋相等,这说明工商业的发展为关税、盐税等的迅速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使工商业税在国家财政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传统的农业税的重要性下降
,财政赋税结构变化的背后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百姓赋役负担十分沉重”的结论,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明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清政府的腐败和统治危机,无法得出“辛亥革
命爆发成为必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1.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C.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D.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
万人左右”,可知,近代时期,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甲午战后,随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说明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自然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实现了”,
表述夸大,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只能说明甲午战后,并不符合洋务运动中后期,排除C项。故选D项。12.义和团初起,特别是运动转入高潮时,时论是一片骂“匪”喊“剿”声。但经过庚子之殇的惨痛的教训,“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1901年《
开智录》发表著名专文《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指出“义和团之崛起”“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舆论对义和团运动评价的变化()A.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肯定B.体现了清朝政府统治秩序的混乱C.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局限性D.反映了民众反帝爱国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
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义和团初起,特别是运动转入高潮时,时论是一片骂‘匪’喊‘剿’声。但经过庚子之殇的惨痛的教训,‘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结合所学可知,舆论一定层度上反映出民众心声,材料中一开
始舆论将义和团定性为“匪”,是因为当时民众没有看到义和团的矛头对准洋人,后来舆论发表专文,认为义和团运动有功于中国,这说明民众爱国意识在觉醒,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初期,舆论并不全程支持义和团运动,排除A项;舆论对义和团运动评价的变化与清政府统治秩序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舆论对
义和团运动阶级局限性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13.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称:“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同时,他还引经据典指出中
国古代也有类似议会的政治思想与制度。梁启超意在()A.倡导革新启蒙思想B.借助传统减少阻力C.制造舆论实行分权D.抨击专制倡导立宪【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文中认识到西方各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实行议院制;同时还认为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议会的政治思想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的这
一思想具有托古改制之意,试图运用传统文化减少改革阻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仅仅是倡导革新思想,而是如何革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分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其想借助传统以便减少变革阻力,并没有具体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14.进入20世纪,中国人眼中的“西方美人”形
象发生了深刻变化。身处上层社会的贵妇名媛不再受到追捧,取而代之的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英雄圣女贞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罗兰夫人等。这一变化()A.表明妇女政治权利提高B.彰显传统婚姻观念崩塌C.体现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源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
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国)。据材料,在20世纪的中国“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英雄圣女贞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罗兰夫人”更受追捧,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国人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探寻救亡图存之道,故选D项;这个变化更多地体
现在审美和英雄崇拜上,而非直接指向妇女政治权利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传统婚姻观念的变化关联不大,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1875—1915年间,近百名中国小说家创作或翻译了一系列作品,书名多直接
冠以“少年”一词,如《少年镜》《少年军》《少年场》《少年机械师》等创作以及《少年侦探》《少年军》《少年旅行谭》等译作,该类作品()A.启蒙广大民众思想B.唤起社会关注儿童C.响应文学改良思潮D.引进西方文学手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5—1915年间(中国)。根据本题题干信息,清末民初民族危机是不断加剧的,文学家们创作或翻译了一批冠之以“少年”的文学作品,是希望中国民众共同向往如少年般富于生机活力,摆脱民族危机的中国,这是对民
众的思想启蒙和精神激励,A项正确;一系列“少年”文学作品并非要唤起社会关注儿童,“少年”更具象征意义,排除B项;“文学改良”思潮是新文化运动期间,1917年胡适等人发起的,题干中的时间与之不符,排除C项;题干中提及的文学作品既有创作的,也有翻译的,而且也并未说明是翻译西方的还是其
他国家或地区的,不能笼统地说是引进西方文学手法,排除D项。故选A项。16.如图是民国初年的国产火柴的系列广告,此类广告的大量发行,从侧面反映了()A.广告成为主要营销方式B.反帝爱国斗争高涨C.民族工业占领外国市场D.火柴企业举步维
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图片信息“振兴国货”,“还我河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民众的爱国意识进一步觉醒,中国确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反帝爱国斗争高涨,国产火柴的广告强调国货
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支持国货抵制洋货,B项正确;材料没有展示广告与其他营销方式的对比,无法得出“广告成为主要营销方式”的结论,排除A项;民国工业技术薄弱,还不足以达到占领外国市场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火柴企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火柴企业举步维艰”的结论,排除D
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楚国在春秋时期兼并了许多国家,并且常常于亡国之地设县管理,如楚庄王趁陈国内乱出兵伐之,“因县陈”。以国为县,因而规模较大,且主要分布在楚之边境,驻有
重兵,县的长官由楚王直接任命或随时免调。晋国国内贵族之间兼并导致大批贵族亡宗灭族,取胜了的强宗大族获得了亡族的封邑土地,改邑为县,设县管理,如“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类似现象在晋国比比皆是。
晋、楚两国县制产生的途径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在宗族体系土崩瓦解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摘编自王美凤、周苏平、田旭东《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
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摘编自[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辽朝的地方行政单位,实际上只有游牧民族的部族组织和汉人州县两类。第一类为部族组织,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分地而居,合族而处,非城郭以居;第二类为五京及所属州县,五京指上
京、中京、东京、西京和南京,是各自所在地区的行政中心,五京为管理汉人州县事务而建立的,五京地区有着与唐制相似的户籍制度。——摘编自李锡厚、白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七卷《辽金西夏》(1)根据材料一,指出楚国与晋国“县”
的不同。概括这一时期“县”的设置的作用。(2)材料二是秦初发生的一次廷议——针对地方管理制度的重要争论。请以李斯的角色进行合理续写。(3)根据材料三,概括辽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就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不同:楚晋诸侯国间军事斗争
的国内贵族间兼并的结结果果规模较大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国的边界主要分布在国的内地长官由王任免长官由强宗大族任免作用:促进了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转型;为后世县制提供了借鉴。(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2)续
写:原文参考:“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①以周朝的历史为例,指出周初分封众多同姓子弟,但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
诸侯间相互攻伐,周天子无法制止,导致天下大乱。②从现实的角度,秦朝已经在部分地区实施了郡县制度,这是客观史实。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推行县制,增强了国力。③郡县制度的理论优势:更易于中央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安宁。(6分,言之成理即可)(3)特点: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学习汉制
。(4分,言之成理即可)认识:地方行政制度要适应国情与民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有利于国家安定。(3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楚国
在春秋时期兼并了许多国家,并且常常于亡国之地设县管理,如楚庄王趁陈国内乱出兵伐之,‘因县陈’。以国为县,因而规模较大,且主要分布在楚之边境,驻有重兵,县长官由楚王直接任命或随时免调。”可得出楚国的县是诸侯国间军事斗争的结果;规模较大;主要分布在国的边界;长官由王任免
。根据材料一“晋国国内贵族之间兼并导致大批贵族亡宗灭族,取胜了的强宗大族获得了亡族的封邑土地,改邑为县,设县管理”可知,晋国的县是国内贵族间兼并的结果;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国的内地;长官由强宗大族任免。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晋、楚两国县制产生的途径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在宗
族体系土崩瓦解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转型;为后世县制提供了借鉴。【小问2详解】的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续写:首先解读材料二,材料呈
现的是丞相等人建议对地方实行分封制,题目要求,请以李斯的角色进行合理续写。根据所学可知,李斯主张郡县制,因此,续写时可从历史角度,现实角度以及郡县制优势角度分析,如①以周朝的历史为例,指出周初分封众多同姓子弟,但随着血缘关
系的疏远,诸侯间相互攻伐,周天子无法制止,导致天下大乱。②从现实的角度,秦朝已经在部分地区实施了郡县制度,这是客观史实。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推行县制,增强了国力。③郡县制度的理论优势:更易于中央控制和管
理,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安宁。【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辽朝的地方行政单位,实际上只有游牧民族的部族组织和汉人州县两类。”“五京为管理汉人州县事务而建立的,五京地区有着与唐制相似的户籍制度。”得出
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学习汉制。认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国情、民情、时代潮流等角度分析认识,如地方行政制度要适应国情与民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有利于国家安定。18.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1906年姚锡光的一份奏章中,“海权”二字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公文中,其内容为:“现时局日艰,海权日重,欲谋自强之用,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固洋面,内卫各省”,明确出现“海权”一词。1908年严复代拟《筹办海军奏稿》提出:“必有海权,乃安国势。事处今日,欲以为自强固圉之图
,必在筹办海军者。欲立基础、必取新图。早建海权,国振远驭之良策,民受航海之利资。”1920年9月29日《申报》第16版评论道:“一国海权之发达与否,恒视渔业之盛衰为转移。渔业盛,则海权扩张,而国家之经济力强;渔业衰,则海权退缩,而国家之经济力弱。”
1928年《海上权力论》一书由三星印刷局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海权论专著,一方面从学理上厘清与辨析了海权的概念和内涵,多视角梳理了民族危机的根源,提出了西方海权“持续侵略”等观点;另一方面,它从国防观、现代化、民族性等角度,对制约中国海权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
剖析,驳斥了基于误解海权而产生的错误观点,揭示了海权对于保卫主权和构建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据陆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海权探讨》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中国海权观变迁表现和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中国海权观变迁的意义【答案】(1)表现:从
“海权”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公文中,到报纸等传播媒体引导舆论,发挥指导、启蒙民众的作用,到《海上权力论》的发表,海权危机引起社会关注。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极大激发了民族意识,西方近代海权思想在中国
传播;先进中国人的倡导;五四运动使得中国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2)意义:国人海权意识的加强有利于救亡图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对后世的海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
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1906年姚锡光一份奏章中”“1908年严复代拟《筹办海军奏稿》”“1920年9月29日《申报》”“1928年《海上权力论》一书由三星印刷局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
一部海权论专著”可知“海权”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公文中,到报纸等传播媒体引导舆论,发挥指导、启蒙民众的作用,到《海上权力论》的发表,海权危机引起社会关注。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现时局日艰,海权日重,欲谋自强之用
,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固洋面,内卫各省”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极大激发了民族意识,西方近代海权思想在中国传播;先进中国人的倡导;根据材料“1920年9月29日《申报》”可知五四运动使得中国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结合近代清政府统治局面可知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小问2详解】本题为影
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现时局日艰,海权日重,欲谋自强之用,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固洋面,内卫各省”可知国人海权意识的加强有利于救亡图存;结合近代海权观的积极作用可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根据材料“揭示了海权对于保卫主权和构建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可知对后世的
海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评价者评价清廷称赞他是个“器识渊深、才酞宏远”的“草臣”,赞李鸿章一生“力疾从公,未克休息,忠靖之忱,老而弥笃”清流将李鸿章比作宋之秦桧、蔡京和明之
严嵩、仇莺,甚至是比他们更加坏的“奸臣”。说他是个“献媚宫闲”“固宠求荣”“多籍言利”的善迎合的奸臣洋务派称赞李鸿章“谋国忠诚,不摇浮义”,“忠勤爱国,非浅识所能窥测”的维新派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革命派《檀香山新中国报》说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
爱新觉罗氏一姓一家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围绕“李鸿章其人”,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李鸿章:晚清重臣的复杂历史角色李鸿章,晚清
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与军事将领,其历史角色复杂多面。他既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也组建了北洋水师,试图以军事现代化抵御外侮。然而,他同时也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如《马关条约》等,这些条约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
民族危机。李鸿章的外交手腕虽高明,但受限于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往往只能接受屈辱条件。他的决策既有远见卓识,如推动洋务运动,也有失误之处,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略失误。其财富积累虽丰厚,却也引发了关于清廉与贪腐的争议。综上所述,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中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历史角色
复杂而多面。他既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也有在外交上妥协退让的失误。评价李鸿章时,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其历史贡献与局限性,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位晚清重臣的复杂历史角色。示例二李鸿章:多面评价下的历史身影李鸿章,一位在晚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
人物,其形象在不同历史派别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在清廷眼中,他是忠诚的臣子,竭力维护皇权稳定;而在清流士人看来,他则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被视为“奸臣”,背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忠贞与气节。洋务派则高度评价李鸿章为“功臣”,因其推动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促进了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对于维新派而言,李鸿章虽未直接参与变法,但其开放思想、尝试改革的举动与维新派有共通之处,被视为潜在的“同志”。然而,在革命派眼中,李鸿章则因维护清朝统治、镇压起义等行径,被贴上“汉奸”的标签,成为革命的对象。这种
极端的评价反映了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秩序的决心。由此可见,不同的历史派别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诉求,对李鸿章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启示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全面考察其历史贡献
与局限性。【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列举了不同时期不同阶级对李鸿章的评价。这些评价既体现了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也揭示了政治立场和个人观点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在评价历史人
物时,我们需要更加客观、中立和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以得出更加准确和公正的评价。其次要提炼材料中的关系,如李鸿章:晚清重臣的复杂历史角色。再从中选取一个或多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李鸿章其人”进行客观的评价。如他既
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也组建了北洋水师,试图以军事现代化抵御外侮。然而,他同时也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如《马关条约》等,这些条约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民族危机。李鸿章的外交手腕虽高明,但受限于国家
实力和国际形势,往往只能接受屈辱条件。他的决策既有远见卓识,如推动洋务运动,也有失误之处,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略失误。其财富积累虽丰厚,却也引发了关于清廉与贪腐的争议。最后总结,综上所述,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中一
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历史角色复杂而多面。他既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也有在外交上妥协退让的失误。评价李鸿章时,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其历史贡献与局限性,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位晚清重臣的复杂历史角色。也可以选择观点李鸿章:多面评价下的历史身影李鸿章,一位在晚清政治舞台上举足
轻重的人物,其形象在不同历史派别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然后结合近代史史实,如在清廷眼中,他是忠诚的臣子,竭力维护皇权稳定;而在清流士人看来,他则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被视为“奸臣”,背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忠贞与气节。洋务派则高度评价李鸿章为“功臣”,因
其推动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维新派而言,李鸿章虽未直接参与变法,但其开放思想、尝试改革的举动与维新派有共通之处,被视为潜在的“同志”。然而,在革命派眼中,李鸿章则因维护清
朝统治、镇压起义等行径,被贴上“汉奸”的标签,成为革命的对象。这种极端的评价反映了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秩序的决心。最后总结,由此可见,不同的历史派别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诉求,对李鸿章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启示我们,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全面考察其历史贡献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