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05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原卷版).docx,共(9)页,703.17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47d6b4a0dec6556c5fc16232fa71c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05历史试题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希腊法律规定亵渎神灵应被判处死刑。同样披告亵渎神灵,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经陪审团投票被判处死刑:下层女子弗里娜则因专业辩护人动情的言辞感动了陪审团,经投票无罪释放。这反映出A.陪审法庭审判程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B.法
律的理性价值被直接民主淹没C.被告罪名是否成立由辩论者素质决定D.希腊法律保护平民打击贵族利益2.在西亚地区,考古发现了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身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在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
在这一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当时这一地区A.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B.拥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C.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D.宗教主导了人们的生活3.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获得英国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并将佛兰德尔地区置于法国控制之下,奠
定了强大王权的基础。这主要说明()A.市民阶级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B.市民在王权保护下政治权利扩大C.市民阶级成为强化王权的政治力量D.城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1245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宣布:在国王领地内禁止封建主之间的私人战争;在尚未并入国王领
地的地方,实行“国王四十日”和平制度,规定发生争端后冲突双方在四十日内不准开战,受到挑战的一方可向国王申诉裁决。这一措施2A.有利于增强国王权威B.彰显了民意C.有利于维护欧洲和平D.消除了内部分裂5.棉花贸易的衰退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港脚贸易般恐慌中最重要的方
面。1821年从伦敦运来孟加拉棉24558担,这真是舍近求远劳民伤财的辗转腾揶,体大量轻运输不易的孟加拉棉包不是直接运到中国,而是兜了一个大圈,运到英国后再转运中国使得成本大增。由此可以得出,棉花贸易衰退的原因是A.经营方式不当B.供求比例失衡C.垄断公司控制D.世界市场
形成6.图1、图2分别为15世纪与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B.新航路开辟拓宽人类认识世界视野C.欧洲殖民扩张使东方逐渐从属西方D.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7.英国“双十二”大选当地时间12月12日22时已经
结束。民调显示,鲍里斯约翰逊所在的保守党已赢得368席,而工党只有191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这将是1987年之后,保守党在大选中赢得的最大胜利。这意昧着约翰逊A.将顺利地用他提议的形式
完成“脱欧"B.高票当选成为了英国下议院多数党领袖C.未来组建的政府可以不对英国议会负责D.执政期间将完全脱离议会反对党的监督8.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和社会民主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
组织。俾斯麦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两手策略巩固统治。俾斯麦计划将政府的力量介人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将保险事业完全纳人国家经营和管理中,进而实现对工人阶级的全面控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3A.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政府加快保险
制度建设B.德国工人运动已呈现出组织性和科学性C.统治阶层对工人运动已放弃镇压手段D.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完善9.1660年4月流亡国外的英国国王查理·斯图亚特发表了《布雷达宣言》,提出了3项承诺:对于在革命期间所发生的土地和财
产变动予以保障;大赦一切革命的参加者;保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随后英国议会承认查理·斯图亚特可以继续担任英国国王。这一事件A.彻底否定了“君权神授”理论B.暂时缓和了英国国内的社会矛盾C.为君主立宪制度奠定法律基础D
.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10.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农民20种封建义务,并将赎免封建义务的范围由富裕农民扩大到一般农民。随后政府又颁布法令,将1858年12月31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
实施期限。上述措施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B.扩大了国内统一市场C.满足了城市劳动力需求D.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11.下图是1871年的漫画《一颗奇怪的行星》。画中一轮覆盖整个地平线的巨日下面写着“3月18日”,法夫尔和梯也尔(均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领导人)望着这一从未预料到的
景象,在惊吓中变成了僵硬的石柱。作者意在A.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B.歌颂无产阶级伟大力量C.揭示共和政体确立的曲折性D.反思巴黎公社失败原因12.与都铎王朝时代不同,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反圈地斗争虽仍然普遍,但反圈地者大多不反对圈地本身,而是反对圈地议案
中的某些条款,如不同意圈地委员由庄园领主和主要的土地所有者任命,反对给予圈地委员每天两几尼的报酬等。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B.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C.普选制度的最终确立D.民众素养的普遍提高13.1884年,英、德等15国召开柏林会议,主要议题为解决刚果河口争端问题,会议4签
署的《总议定书》宣称其宗旨是“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地区的贸易和文明”“并保障各国人民在两条流入大西洋的非洲最大河流上自由通航的利益”。这次会议A.解决了西方列强在非洲的矛盾B.促进了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C.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落实D.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4.下图为中国、美
国、英国、印度4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相对份额变化示意图。其中②代表的是A.中国B.印度C.英国D.美国15.“美国人郁闷地发现,英、法等欧洲国家完全就是辛亥革命后老北京旗人的做派——倒台不倒架子。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让美国人提供
援助,至于构建国际新秩序这个游戏,他们并不想带这个美洲暴发户玩。更郁闷的是,对此美国还真没什么办法。”材料描绘的是A.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B.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欧美对世界统治权的争夺D.欧洲复兴对美国霸权的冲击16.十月革命后,列宁强调
说:“社会主义革命不会仅仅是或主要是每一个国家革命无产者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会的,这个革命将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殖民地和国家、一切附属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战争。”这表明列宁A.主张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B.旨在领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
独立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D.号召无产阶级同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17.苏俄(联)一位领导人说;"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现在人民、全体劳动群众,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看到情况确有改
善,而且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为此5A.颁布了《土地法令》B.废除了余粮收集制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实行粮食义务交售制18.1973年,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这是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后勃列日涅夫首次访问美国。在尼克松为他举办的欢迎仪式结束后,两人再
次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这就是著名的“阳台对话”。勃列日涅夫此行的历史背景是A.苏联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B.美国扭转了争霸劣势的局面C.苏联成为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D.苏联为改革营造和平的环境19.二战
后初期,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艾森豪威尔主义”“巴格达防务条约”等把西欧、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各国都纳入自己的对外战略体系之中。这表明A.二战后国际关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B.冷战格局下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C.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D.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力量遭到削弱20.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1858-1947年)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以下各项突破
了当时理论物理学状况的是A.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奠定近代物理学的基础B.电磁学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形成D.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与社会的各个领域2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跨国公司的数量从1955年的170家增加到60
年代末的2468家。西方主要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在60年代已达到7276家,到1973年又增加到9481家。70年代,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额的1/5,80年代初,跨国公司的出口额已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80%。依据分析,战后跨国公司
的迅速发展A.推动了战后世界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B.开启了资本国际化的历史进程C.取代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生产结构D.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融合22.《戴高乐从政回忆录》:“德国有求于法国者,乃盼望法国帮助它在国际上建立起它的地位和信
心来分担它防御苏联的威胁,尤其是要保住它在柏林的权利,最后当然是能使德国统一。”法国对联邦德国政治上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它想联合联邦德国以增强与6美国对抗的势力,同时要依靠德国充当它防御来自东方的威胁的天然屏障。这反映了A.法德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B.
法德和解有利于缓解西欧安全隐患C.欧共体构建独立防卫体系D.二战后美国致力推动欧洲持久和平23.1957年,法、意、荷、比、卢森堡和联邦德国6国签订《罗马条约》,法国和西德在社会政策上讨价还价,最终确立了共同体社会政策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的达成A.标志着法德
矛盾的化解B.是基于不同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妥协C.推动欧洲走上联合道路D.体现了欧共体在社会政策上的共识24.《全球不平等∶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新手段》中写道∶"以收入为标准,研究了从1988至2008年的赢家和输家。大赢家中既有全球最顶尖
的那1%高豪,也包括在新经济体的中产阶级;而大输家——那些得到很少甚至一无所获的人,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全球化并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这表明A.经济全球化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B.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C.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
剧D.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2分)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
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
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他们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强对城市的榨取和
勒索,如莱茵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
,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割据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7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
免税权。——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三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
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地位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
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能战胜教皇权威的主要条件以及造成的影响。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
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单纯的经史内容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性以
及缺乏科学方法的训练的弊病,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
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妙法制造”。……随着“科学”一词的广泛运用,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明晰并深化,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有意识地概括
科学的内涵。——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材料二1868年,日本进行了由天皇亲自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运动。政府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在财政上对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据调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885年1.8%,1890
年2.1%,1910年2.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到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比23%左右。教育没有门第、财富之别,对每个人都打开了大8门,只要你通过刻苦努力,就能够获得知识和学历,并提高社会地位。同时,国内的资本家、工商业者也都意识
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日本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不仅提高了国人的基本素质,更为以后尤其是二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
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5分)27.(
12分)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德国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德意志地区,由于诸侯林立,王权衰弱,德意志的教会一直在教皇的控制下。……新教的改革破坏了天主教大一统的局面,对罗马教皇和信仰天主教的皇帝家族
形成了直接的威胁。1555年,查理皇帝认识到与新教和解才是符合现实的利益,签订奥格斯堡和约,规定德意志各邦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由于这个规定,各邦的国家权力和教会权力都集中到诸侯一人手中,从而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实力。——摘编自李艳军《论近代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渊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
,分析“新教的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开展的原因。奥格斯堡和约的规定反映了新教的哪一主张得到了认同。材料二1871年,德帝国建立,随之国家相继统一税制、统一货币、统一行业法规、统一度量衡制度。德国大资产阶级满足于这些措施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
,致力于技术革新和创造,以便发财致富。……德帝国把技术革命的重心引向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至19世纪末,这种强有力的工业扩张因素急剧增长。随着帝国军事装备的增强,普鲁士军国主义日益扩展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咄咄逼人的军国主义,成了德国上下影响广泛的巨
大力量。这样带来了双重性的后果:经济繁荣,军力膨胀。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一旦涂上军事色彩,即“科学穿上了军装”,对于世界而言便是一场灾难来临的信号。——摘编自丁平《第二次技术革命在德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德国“经济繁荣”的原因。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出
现的条件,说明“科学穿上了军装”,对于世界而言便是一场灾难来临的信号。材料三古典的经济自由放任出发点是通过市场达到利益的自然和谐。而在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家们看来,这一点是不能接受,因为社会上的每个人及团体之间都努力要求得到更多的自由或更多的社会保障,社会内部的冲突是具有现实性的。通过纯粹的市9
场分配所引起的社会问题,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无法克服的。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一种有序的竞争,是一种辅之以必要的国家干预的竞争。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思想的基本要义正是处理好经济自由和政府管制之间的关系。——李光玉《德国社会
市场经济模式研究》(3)阅读材料三,指出与“古典的经济自由放任”模式相比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点。结合所学,说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如何处理经济自由和政府管制之间关系的。(3)优点:根据”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一种有序的竞争,是一种辅之以必要的国家干预的竞
争“得出通过国家干预使自由的市场经济形成有序的竞争。处理:根据”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思想的基本要义正是处理好经济自由和政府管制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实行限制垄断行为,采取收入调节政策等举措等
方面。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70-1979年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不变价格)1870—19131913—19501950—19731973—1979法国1.51.04.12.6德国1.60.7而5.02.6意大利0.80.74.82.
0日本1.50.58.43.0英国1.00.92.51.3美国2.01.62.21.9平均1.40.94.52.23——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根据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