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711.218 K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05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05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05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05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docx,共(19)页,711.21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064bf355ed44d29a92aea4b21eb30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05历史试题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希腊法律规定亵渎神灵应被判处死刑。同样披告亵渎神灵,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经陪审团投票被判处死刑:下层女子弗里娜则因专业辩护人动情的言辞感

动了陪审团,经投票无罪释放。这反映出A.陪审法庭审判程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B.法律的理性价值被直接民主淹没C.被告罪名是否成立由辩论者素质决定D.希腊法律保护平民打击贵族利益【答案】B【详解】同样的罪名,不同

的结果,其判决不取决于案情事实,而是取决于陪审团的个人情感,即直接民主导致法律理性价值的缺失,B项正确;两次审判,陪审法庭审判程序是一致的,问题不是出在审判程序上,A项错误;罪名是否成立取决于陪审员的投票,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直接民主导致法

律判决的不公,而不涉及保护平民利益问题,D项错误。故选B。2.在西亚地区,考古发现了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身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

在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这一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当时这一地区A.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B.拥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C.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D.宗教主导了人们的生活【答案】A【详解】考古发现西亚地区的石碑、印章和雕刻品等中有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主持宗

教仪式2者和“奉献产品的民众”,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已经进入国家阶段,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之一,故A项正确;“拥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信息,BC项排除;材料中提到宗教仪式,但不能得出“宗教主导了人们的生活”的

结论,D项排除。【点睛】3.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获得英国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并将佛兰德尔地区置于法国控制之下,奠定了强大王权的基础。这主要说明()A.市民阶级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B.市民在王权保护下政治权利扩大C.市民阶级成为强化王权的政治力量D.城市促进

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C【详解】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市民的支持下,扩大了自己的疆域,奠定了强大王权的基础,材料说明市民阶级成为强化王权的重要政治力量,故C正确;材料中的市民并没有获得特殊的法律地位,排除A;市民的政治权

力也没有实质性的扩大,排除B;材料不是说明城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D。故选C。4.1245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宣布:在国王领地内禁止封建主之间的私人战争;在尚未并入国王领地的地方,实行“国王四十日”和平制度,规定发生争端

后冲突双方在四十日内不准开战,受到挑战的一方可向国王申诉裁决。这一措施A.有利于增强国王权威B.彰显了民意C.有利于维护欧洲和平D.消除了内部分裂【答案】A【详解】材料突出了国王的作用,即国王在其领地内

是规则的制定者,在其领地外是仲裁者,这彰显了王权的强大,故答案为A项,排除B项;材料内容局限于法国,并非整个欧洲,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5.棉花贸易的衰退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港脚贸易般恐慌中最重要的方面。1821年从伦敦运来孟加拉

棉24558担,这真是舍近求远劳民伤财的辗转腾揶,体大量轻运输不易的孟加拉棉包不是直接运到中国,而是兜了一个大圈,运到英国后再转运中国使得成本大增。由此可以得出,棉花贸易衰退的原因是3A.经营方式不当B

.供求比例失衡C.垄断公司控制D.世界市场形成【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棉花贸易的衰退……舍近求远劳民伤财的辗转腾揶,体大量轻运输不易的孟加拉棉包不是直接运到中国,而是兜了一个大圈,运到英国后再转运中国使得成本大增”可知在棉花贸易中舍近求远,经营不当,故A正确;材料不涉及供

求内容,故B错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是垄断产生的原因,材料内容不涉及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且从材料中得不出受垄断公司控制,故C错误;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这道题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故D错误。6.图1、图

2分别为15世纪与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B.新航路开辟拓宽人类认识世界视野C.欧洲殖民扩张使东方逐渐从属西方D.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答案】B【详解】依据图1、图2,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美洲被发现,16世纪欧洲

人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有了很大发展,拓宽人类认识世界视野,故选B;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图片无法体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排除A;依据图片无法体现东方逐渐从属西方,排除C;图片信息无法体现西欧商品经济

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排除D。【点睛】47.英国“双十二”大选当地时间12月12日22时已经结束。民调显示,鲍里斯约翰逊所在的保守党已赢得368席,而工党只有191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这将是1987年之后,保守党在大选中赢得的最大胜利。这意昧着约翰逊A.将顺利地用他提议的

形式完成“脱欧"B.高票当选成为了英国下议院多数党领袖C.未来组建的政府可以不对英国议会负责D.执政期间将完全脱离议会反对党的监督【答案】A【详解】保守党约翰逊获得大选胜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相由大选中获得多数的下院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约翰逊可以当选英国首相,意味着他可以顺利地用推行他的“脱欧”提

议,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投票选执政党,而非在党内选领袖,排除B;君主立宪制下,政府对议会负责,排除C;政期间不能脱离议会反对党的监督,排除D。【点睛】8.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和社会民主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两手策略

巩固统治。俾斯麦计划将政府的力量介人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将保险事业完全纳人国家经营和管理中,进而实现对工人阶级的全面控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政府加快保险制度建设B.德国工人运动已呈现出组织性和科学性C.统治阶层对工人运动已放弃

镇压手段D.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完善【答案】A【详解】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受工会和社会民主党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工人加入到了行会互助组织中,并且表现了强大的联合力量,对德国政权形成了威胁,迫使俾斯麦政府加快了社会

保险制度的建立,故A正确;材料重点反映了政府保险制度的建设,而非工人运动已经呈现出组织性与科学性,排除B;根据“俾斯麦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两手策略巩固统治”可知C项说法有误,排除C;材料与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无关

,排除D。9.1660年4月流亡国外的英国国王查理·斯图亚特发表了《布雷达宣言》,提出了3项承诺:对于在革命期间所发生的土地和财产变动予以保障;大赦一切革命的参加者;5保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随后英国议会承认查理·斯图亚特可以继续担任英国国王。这一事件A.彻底否定了“君权神授”理论B.暂时

缓和了英国国内的社会矛盾C.为君主立宪制度奠定法律基础D.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流亡在外的英王查理一世明确保障了发动革命者的权益,随后议会也承认了国王的地位。国王所代表的是英国的封建地主阶级,而英国议

会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这一事件则是双方为维护自身利益达成的共识。英国国内矛盾,即封建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得到了缓和,B项正确;彻底否定“君权神授”理论是《五月花号公约》的签订,排除A;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奠定法律基础的是《权利法案》,排除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是虚君是在君主立宪制确立之

后,与史实不符,排除D。10.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农民20种封建义务,并将赎免封建义务的范围由富裕农民扩大到一般农民。随后政府又颁布法令,将1858年12月31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上述措施A.推动了

工业革命的完成B.扩大了国内统一市场C.满足了城市劳动力需求D.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普鲁士颁布法令废除农民封建义务,并扩大赎免范围,确定停止期限。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普鲁士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材料所述措施使大量自由劳动力出现,并推动他们离开农村,满

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故选C;材料措施解除了农民束缚,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但并未推动德国就此完成了工业革命,故排除A;1871年德国统一促进了其国内市场扩大,而19世纪50年代德国尚未形成统一市场,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解除农民束缚,并未反映剥削压榨农民以换取资本原始积累,

故排除D。11.下图是1871年的漫画《一颗奇怪的行星》。画中一轮覆盖整个地平线的巨日下面写着“3月18日”,法夫尔和梯也尔(均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领导人)望着这一从未预料到的景象,在惊吓中变成了僵硬的石柱。作者意在6A.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B.歌颂无产阶级伟大力量C.揭示

共和政体确立的曲折性D.反思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答案】B【详解】联系所学可知,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并于28日成立了工人阶级革命政府巴黎公社。依据材料信息“法夫尔和梯也尔(两人均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领导人)望

着这一从未预料到的景象,在惊吓中变成了僵硬的石柱”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表达了巴黎公社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见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B正确;巴黎公社没有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排除A;C项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的曲折性,与材料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反映失败的原因,排除D。12.与都铎王朝时代不同,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反圈地斗争虽仍然普遍,但反圈地者大多不反对圈地本身,而是反对圈地议案中的某些条款,如不同意圈地委员由庄园领主和主要的土地所有者任命,反对给予圈地委员每天两几尼的报酬等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B.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C.普选制度的最终确立D.民众素养的普遍提高【答案】A【详解】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众从圈地运动中获得的实际收入增加

,故选A项;根据“反抗斗争仍然普遍”可知社会矛盾尖锐,排除B项;英国普选制度最终确立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排除C项;民众素养的提高与维护经济权益的斗争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点睛】13.1884年,英、德等15国

召开柏林会议,主要议题为解决刚果河口争端问题,会议7签署的《总议定书》宣称其宗旨是“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地区的贸易和文明”“并保障各国人民在两条流入大西洋的非洲最大河流上自由通航的利益”。这次会议A.解决了西方

列强在非洲的矛盾B.促进了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C.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落实D.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答案】D【详解】柏林会议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即“有效占领”原则,加

速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故选D;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柏林会议是列强协商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的会议,目的并非促进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柏林会议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落实,排除C。【点睛】14.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印度4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

的相对份额变化示意图。其中②代表的是A.中国B.印度C.英国D.美国【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1750年处于清朝盛世阶段,第一工业革命后逐步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①是中国;印度应该国土面积大,因此在1750年前仅次于中国,并在19世

纪末20世纪初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②是印度;英国在17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因此③是英国;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因此1860年后快速增加的④是美国。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8排除。故选

B。15.“美国人郁闷地发现,英、法等欧洲国家完全就是辛亥革命后老北京旗人的做派——倒台不倒架子。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让美国人提供援助,至于构建国际新秩序这个游戏,他们并不想带这个美洲暴发户玩。更郁闷的是,对此美国还真没什么办法。”

材料描绘的是A.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B.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欧美对世界统治权的争夺D.欧洲复兴对美国霸权的冲击【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企图以援助为手段来控制欧洲,进而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但是欧洲却只接受援助,将美国排除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之外,由

此可见,欧洲和美国围绕构建国际新秩序,尤其是世界统治权展开了明争暗斗的争夺,故选C;材料只是拿欧洲国家与老北京旗人的做派做了一个比较,并没有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故排除A;材料中美国为欧洲提供援助却被排斥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之外,符合一战后的欧美关系特征,故排除BD。16.十月革命后,列宁强

调说:“社会主义革命不会仅仅是或主要是每一个国家革命无产者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会的,这个革命将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殖民地和国家、一切附属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战争。”这表明列宁A.主张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B

.旨在领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D.号召无产阶级同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答案】A【详解】列宁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与殖民地、附属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战争是密不可分的,

表明列宁主张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A项正确;旨在领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列宁解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不符,B项错误;只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解释,并不能推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C项错误;号召无产

阶级同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无产者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符,D项错误。17.苏俄(联)一位领导人说;"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现在人民、全体劳动群众,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看9到情况确

有改善,而且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为此A.颁布了《土地法令》B.废除了余粮收集制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实行粮食义务交售制【答案】B【详解】根据“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想法”

、“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看到情况确有改善,而且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可知此时苏俄(联)执行的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要通过政策调整以维护农民利益,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符合这

一特征的是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故选B;颁布《土地法令》和让“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不符,排除A;开展农业集体化和实行粮食义务交售制不是让“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排除CD。18.1973年,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这是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后勃列日涅夫首次访问美国。在尼克松

为他举办的欢迎仪式结束后,两人再次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这就是著名的“阳台对话”。勃列日涅夫此行的历史背景是A.苏联希望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B.美国扭转了争霸劣势的局面C.苏联成为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D.苏联为改革营造和平的环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1973年”这一时间信息,结

合所学冷战相关知识可知,此时期的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而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初期,通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快速发展,军事实力极大增强,真正成为可以匹敌美国的超级大国,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材料所述的美苏外交互

动,故选C;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存在根本不同,两国不可能共同主宰世界,故排除A;1973年美国在争霸中正处于劣势局面,并没有扭转,故排除B;1973年苏联社会稳定发展,而且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苏联不存在营造和平环境的需要,

故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艾森豪威尔主义”“巴格达防务条约”等把西欧、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各国都纳入自己的对外战略体系之中。这表明A.二战后国际关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B.冷战格局下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C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D.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遭到削弱10【答案】B【详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艾森豪威尔主义”等是美国实施的冷战措施,“把西欧、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各国都纳入自己的对外战略体系之中”说明美国推行全球扩

张的政策,故选B;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的趋势,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极化,排除A;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排除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20.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1

858-1947年)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以下各项突破了当时理论物理学状况

的是A.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奠定近代物理学的基础B.电磁学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形成D.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与社会的各个领域【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的物理学界学者认为经典力学体系形成后,理论物理学已经

“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为现代物理学形成奠定基础,打破了当时理论物理学状况,故选C;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造成了当时理论物理学界“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的状况,故排除A;电磁感应理论以经典力学体系为基础,是经典物理

学的发展,故排除B;信息技术以量子物理为基础,其广泛应用远晚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的提出,故排除D。2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跨国公司的数量从1955年的170家增加到60年代末的2468家。西方主要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在60年代

已达到7276家,到1973年又增加到9481家。70年代,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额的1/5,80年代初,跨国公司的出口额已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80%。依据分析,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A.推动了战后世界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B.开启了资

本国际化的历史进程C.取代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生产结构D.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融合11【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二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和出口额的提升,有利于世界经济融合的加速,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分工,排除A项;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就开启了,排除

B项;C项的现象与材料无关。22.《戴高乐从政回忆录》:“德国有求于法国者,乃盼望法国帮助它在国际上建立起它的地位和信心来分担它防御苏联的威胁,尤其是要保住它在柏林的权利,最后当然是能使德国统一。”法国对联邦德国政治

上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它想联合联邦德国以增强与美国对抗的势力,同时要依靠德国充当它防御来自东方的威胁的天然屏障。这反映了A.法德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B.法德和解有利于缓解西欧安全隐患C.欧共体构建独立防卫体系D.二战后美国致力推动欧洲持久和平

【答案】B【详解】德国盼望法国帮助它在国际上建立起它的地位和信心来分担它防御苏联的威胁,法国希望联合联邦德国以增强与美国对抗的势力,说明为了缓解来自美苏的压力法德两国具有和解的意愿,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A;1967年欧共体建立,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推动欧洲持久和

平的信息,排除D。【点睛】23.1957年,法、意、荷、比、卢森堡和联邦德国6国签订《罗马条约》,法国和西德在社会政策上讨价还价,最终确立了共同体社会政策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的达成A.标志着法德矛盾的化解B.是基于不同

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妥协C.推动欧洲走上联合道路D.体现了欧共体在社会政策上的共识【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857年签订《罗马条约》时法德两国在社会政策上有不同意见,后经过协商最终确立了基本框架,这是基于不同国家利益基础上

的妥协,故B正确;《巴黎条约》的签订是法德矛盾化解的标志,与题意无关,故排除;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这时欧洲已经在经济上联合,故C排除;根据材料并不是欧共体国家在社会上有共识,而是彼此之间妥协的结果,故D错误。24.《全球不平等∶一

个全球化时代的新手段》中写道∶"以收入为标准,研究了从1988至2008年的赢家和输家。大赢家中既有全球最顶尖的那1%高豪,也包括在新经济体的12中产阶级;而大输家——那些得到很少甚至一无所获的人,包

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全球化并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这表明A.经济全球化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B.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C.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D.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答案】C【详

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化过程中,大赢家和大输家的差距扩大,意味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C正确;A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大输家中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不合题意,B错误;发达国家是经济

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排除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2分)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

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他们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摘编自吴

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强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如莱茵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

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割据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

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3材料三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

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地位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能战胜教皇权威的主要条件以及造成的

影响。【答案】(1)地位: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天主教在各国享有特权;拥有庞大的经济势力。影响:引起各阶层的反对(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2)内容: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

减免赋税负担。积极作用: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市民政治地位上升,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6分)(3)条件: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兴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和教皇势力进行斗争。影响: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详解】(1)地位:根据“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为封建统治辩护”得出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根据“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得出天主教在各国享有特权;根据“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得出拥有庞大的经济势力。影响:根据“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得出引起各阶层的反对;根据“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

业的发展不利”得出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内容:根据“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割据抗衡”得出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根据“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取得了自治地位”得出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根据“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

免税权”得出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积极作14用:根据“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得出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得出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材料分析得出市民的斗争使市民政治地位上

升,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3)条件:根据“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得出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和教皇势力进行斗争。影响:从商品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等角度回答。26.(12分)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

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单纯的经史内容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科学方法的训练的弊病,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

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妙法制造”。……随着“科学”一词的广泛运用,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明晰并深化,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

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材料二1868年,日本进行了由天皇亲自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运动。政府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在财政上对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据调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分别

为:1885年1.8%,1890年2.1%,1910年2.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到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比23%左右。教育没有门第、财富之别,对每个人都打开了大门,只要你通过刻苦努力,就能够获得知识和学历,并提高社会地位。同时,国内的资本家、

工商业者也都意识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日本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不仅提高了国人的基本素质,更为以后尤其是二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5分)15【答案】(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运动的开展;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教国之路;西方科学思

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6分)(2)积极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国人的基本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消极方面:过分强调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推行愚民政策,要求

民众效忠天皇。(6分)【详解】(1)根据“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得出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救国之路;根据“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

”得出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根据维新变法的背景,还可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等角度分析总结。(2)积极方面:根据“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得出提高劳动者素质;根据“提高了国人的基本素质

”得出使国人的基本素质得以提高;根据“更为以后尤其是二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得出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消极方面:根据所学明治维新的消极影响,得出过分强调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推行愚民政策,要求民众效忠天皇。27.(12分)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德国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现

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德意志地区,由于诸侯林立,王权衰弱,德意志的教会一直在教皇的控制下。……新教的改革破坏了天主教大一统的局面,对罗马教皇和信仰天主教的皇帝家族形成了直接的威胁。1555年,查理皇帝认识到与新教和解才是

符合现实的利益,签订奥格斯堡和约,规定德意志各邦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由于这个规定,各邦的国家权力和教会权力都集中到诸侯一人手中,从而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实力。——摘编自李艳军《论近代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渊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新教的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开展的原因。奥格斯堡和约的规定反映了新教的哪一主张得到了认同。材料二1871年,德帝国建立,随之国家相继统一税制、统一货币、统一行业法规、统一度量衡制度。德国大资产阶级满足于这些措施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致力于技术

革新和创造,以便发财致富。……德帝国把技术革命的重心引向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至19世纪末,这种强有力的工业扩张因素急剧增长。随着帝国军事装备的增强,普鲁士军国主义日益扩展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咄咄逼人的军国主义,成了德国上下影响广泛的巨大力量。这样带来了双重性的后果

:经济繁荣,军力膨胀。因此,可以说科16学技术一旦涂上军事色彩,即“科学穿上了军装”,对于世界而言便是一场灾难来临的信号。——摘编自丁平《第二次技术革命在德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德国“经济繁荣”的

原因。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的条件,说明“科学穿上了军装”,对于世界而言便是一场灾难来临的信号。材料三古典的经济自由放任出发点是通过市场达到利益的自然和谐。而在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家们看来,这一点是不能接受,因为社会上

的每个人及团体之间都努力要求得到更多的自由或更多的社会保障,社会内部的冲突是具有现实性的。通过纯粹的市场分配所引起的社会问题,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无法克服的。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一种有序的竞争,是一种辅之以必要的国家干预的竞争。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思想的基本要义正是处理好经济自

由和政府管制之间的关系。——李光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研究》(3)阅读材料三,指出与“古典的经济自由放任”模式相比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点。结合所学,说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如何处理经济自由和政府管制之间关系的。【答案】(1)原因:中世纪的德国一直处于经

济分散、政治分裂的状态;罗马天主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压迫最多;教皇大量出售“赎罪券”激起德国各阶层民众的愤慨。主张: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4分)(2)原因:德意志帝国成立(或德意志统一);国内市场的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说明:20世

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4分)(3)优点:通过国家干预使自由的市场经济形成有序的竞争。处理: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实行限制垄断行为,采取

收入调节政策等举措。(4分)【详解】(1)原因:根据”在德意志地区,由于诸侯林立,王权衰弱,德意志的教会一直在教皇的控制下。“得出中世纪的德国一直处于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的状态;根据”新教的改革破坏了天主教大一统的局面,对罗马教

皇和信仰天主教的皇帝家族形成了直接的威胁。“得出罗马天主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压迫最多;根据所学得出教皇大量出售“赎罪券”激起德国各阶层民众的愤慨。主张:根据”由于这个规定,各邦的国家权力和教会权力都集中到

诸侯一人手中,从而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实力。“得出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2)原因:根据”德帝国建立,随之国家相继统一税制、统一货币、统一行业法规、统17一度量衡制度“得出德意志帝国成立,国内市场的统一;根据”德帝

国把技术革命的重心引向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至19世纪末,这种强有力的工业扩张因素急剧增长“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说明:根据”随着帝国军事装备的增强,普鲁士军国主义日益扩展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咄咄逼人的军国主义,成了德国上下影响广泛的巨大力量。这样带来了双重性的后果:经济繁荣,军力膨胀

。“并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可得出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3)优点:根据”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一种有序的竞争,是一种辅之以必要的国

家干预的竞争“得出通过国家干预使自由的市场经济形成有序的竞争。处理:根据”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思想的基本要义正是处理好经济自由和政府管制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

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实行限制垄断行为,采取收入调节政策等举措等方面。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70-1979年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不变价格)1870—19131913—1950

1950—19731973—1979法国1.51.04.12.6德国1.60.7而5.02.6意大利0.80.74.82.0日本1.50.58.43.0英国1.00.92.51.3美国2.01.62.21.9平均1.40.94.52.23——摘编自中国社

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根据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动。1870—1913年,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广泛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英法。日本在明18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政府的大

力扶持下,积极引进最新技术成果,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工业革命后形成的英国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913—1950年,欧洲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日本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经

济遭受重创。这一时期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明显低于美国。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建立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机制,并在二战中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构建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等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

济体系,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1950—1979年,欧洲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在发展中逐渐走向联合,并成立了欧共体。日本经济也在美国的扶植下高速发展。欧洲、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

位,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欧、美、日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动摇。总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革命、战争等因素影响下,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动。(注:“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它论题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表格中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格中某一时段内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特征等方面,自拟主题,并进行论述。)【详解】根据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率数据,可提出论题: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动。论证:根据1870—1913年的数据,结合所学,可从美国和德国广泛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

英法;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等;说明工业革命后形成的英国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1913—1950年的数据,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欧洲国

家普遍衰落,日本经济遭受重创,这一时期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明显低于美国;美国建立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机制,并在二战中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构建起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说明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根据195

0—1979年的数据,结合所学,可从欧洲的联合、日本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欧、美、日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动摇等;说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发展状况。最后总结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革命、战争等因素影响下,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19局不断变动。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