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48.354 K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x,共(10)页,48.35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3276c5d99219a09842a2725005aca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汉字形

、声、意兼备的特殊性使得它作为诗歌意象具有视觉与听觉的直接可感度,因此,读者接触诗句时,脑中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

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朱光潜《谈美书简》在论及节奏感时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

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境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

造成这种“视境中断”。王国维《人间词话》曾指出“词最忌用代字”。他以周邦彦的“桂华流瓦”为例,月光照在瓦上如流动的水,本是一种极美的景,但“桂华”一词使人视境中断,人们必须从“桂华”二字中想到月中桂树,再从月中桂树转到月光,这样节奏就被迫暂时中止了,王国维把它称为“隔”。但是,在熟悉典故

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隔”——“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在他们读诗时,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如同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止符号,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他们不仅在瞬间里

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还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将典故作为联想的契机,在脑海中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及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和层次也增加了不少。在宋人杨亿看来,这就叫“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换句话说就是典故像

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坚硬变成了耐嚼,深藏变成了含蓄,中断的视境不但得到了连续,而且还从它那里重重叠叠、枝枝桠桠地伸展开去。在“合格的读者”面前,用典的诗便既有“舒云流水”的节奏,又有“曲润层峦”的意境了。(摘编自葛兆光《典故与诗的视境:中断与连续》)材

料二:作为一种修辞表现与创作手法,文学作品用典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要归之于用典手法显现出来的内在审美效应。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词人苏轼面对巍巍赤壁和滔滔江水心中不免澎湃,然而如何把这种心理感受和思想情趣表达出来,则必定要通过精心的构思。一个平庸乏学的诗人可能

只会即景咏景,空发感叹。然而苏轼通过对典故的恰当运用,不但避免了这种贫乏单调的写景,而且还引入了历史,从而拉长了词作的历史纵深感和时间厚度,百余字的作品因此绽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情韵。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错,时间与空间杂陈,

英雄人物与壮美江山交相辉映,诗人的情感志向与英雄的丰功伟绩彼此交融,从而最终形成一幅色彩瑰丽、气格壮美的立体江山英雄图卷。典故的使用,如同摄影运用了深镜头一样,能够将平面的、同质化的单薄图景和意象画面扩充成另一种立体的、多重的画面图示,因之

整个“赤壁”所显现在脑海中的审美画面也就成了一幅多姿多彩、充盈着深厚历史感与人文性的江山图景。既然用典是对历史事件或故事的引用,借以隐喻当下,那么在历史事件与作家现实处境之间必然就存在着一种时间向度的对立,以及各自不同事

件之间的比照,我们的阅读感受以及审美意向必然就会在这种对立和比照中进行不停的跨越、往返,自然就增强了作品叙述的历史层次感和厚重感。这也正是我们在欣赏含有典故的优秀作品时能产生时空错落感和立体图式感的审美心理机

制的原因所在。典故是文化和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作为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是人们文学活动有意识发展和选择的结果。所以作为个体的读者,我们对于典故的运用、表现、理解和接受都必须是在储备了相当程度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具备了相当的理解和辨识典故的能力之后,它紧密地

取决于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它要求典故的接受者必须是一种“合格的读者”,即是那种与作者的时代、民族、文化素养及兴趣相近似的欣赏者,即使这些欣赏者在这些方面与作者相差很远,但至少他们也必须熟悉诗歌中这些典故的来源,具备同

作者相近、相同、相类似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语境。没有这些,典故的使用、理解、阐释与接受都是不可能的事。(摘编自李军《典故的诗学研究》)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的意象具备视觉与听觉的

直接可感度,是由于汉字具有形、声、意兼备的特殊性。B.在王国维看来,熟悉典故的读者不会“视境中断”,是因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没有文化差异。C.作为一种修辞表现与创作手法,用典的内在审美效应是文学作品用典的成功的重要原因。D.恰当用典,可以使单薄图景和意象画面变成立体的画面图示,构

成多姿多彩的审美画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缀合而成的中国山水诗,不会造成读者的“视境中断”。B.如果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会感到自然、轻松,更容易“神入”诗境。C.诗句用典韵味无穷,越是深奥的典故,越有“舒云流水”的节奏和

“曲润层峦”的意境。D.用典是作者对历史事件或故事的有意引用,因此只要关注典故就可以推想出作者的用意。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容易让人产生“视境中断”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B.朱弦己

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D.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有同学认为辛弃疾之词胜在用典,意蕴丰富;也有同学认为用典过多且难以理解。请根据阅读材料,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谈谈你对辛

词用典之效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鲍团长汪曾祺鲍团长是保卫团的团长。保卫团是由商会出钱养着的一支小队伍。保卫什么人?保卫大商家和有钱有势的绅士大户人家,防备土匪进城抢劫。鲍团长名崇岳,山东掖县人,行伍出身。十几岁就投了张宗昌的部队,后来参加

了国民革命军——这一带人称之为“党军”,屡升为营长。鲍崇岳怎么会到这个小县城来当一个保卫团长呢?他所在的那个团驻扎到这个县,在地方党政绅商的接风宴会上,意外地见到小时候一同读私塾的一个老同学,在县政府当秘书。他乡遇故,酒后畅谈。鲍崇岳表示,他对军队生活已经厌倦,希望找个

地方清清静静地住下来,写写字。老同学说:“这好办,你来当保卫团长。”老同学找商会会长王蕴之一说,王蕴之欣然同意,说:“薪金按团长待遇。只是对鲍营长来说,太屈尊了。”老同学说:“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鲍团长在这个县待了十多年,和县里的绅士都有人情来往,每逢王家杨家有喜丧寿庆,他是必到的。事

前也必送一个幛子或一副对子,幛子、对联上是他自己写的“石门铭”体的大字。一个武人,能写这样的字,使人惊奇。杨宜之说:“据我看,全县写‘石门铭’的,除了王荫之,要数你,什么时候王大太爷回来,你把你的字送给

他看看。”杨家是世家大族。杨宣之的父亲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做过两任知府。杨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杨家巷。杨家巷北头高,南头低,坡度很大,拉黄包车从北头来,得直冲下来。杨家北面地势高,叫做“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过三十级石阶

。高台上有一座大厅,很敞亮,是杨宜之宴客的地方。每回宴客,杨宜之都给鲍团长送去知单。鲍团长早早就到了。鲍团长是杨宜之的棋友。开席前后,大厅里有两桌麻将。别人打麻将,杨宜之和鲍崇岳在大厅西边一间小书房里下围棋。有时牌局三缺一,杨宜之只好去凑一角,鲍崇岳就一个人摆《桃花谱》,或是翻看杨宜之所藏的碑

帖。鲍团长家住在咸宁庵。从团部到威宁庵,杨家巷是必经之路。有时离团部早,就顺脚跨进杨家的高门槛——杨家的门槛特别高,过去杨家有大事,就把门槛拆掉,好进轿子——找杨宜之闲谈一会。近三个月来,鲍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第一件:鲍崇岳有一儿

一女,儿子叫鲍亚璜,女儿叫鲍亚琮。鲍亚璜、鲍亚琮和杨宜之的女儿杨淑媛从小同学,鲍亚璜比她们高一班。鲍亚琮常到杨淑媛家去,一同做功课,玩。杨淑媛也常到鲍亚琮家去。她们有什么算术题不会做,就问鲍亚璜。鲍亚璜考取了外地的高中,就要

离开这个县了。一天,他给杨淑媛写了一封情书。这件事鲍崇岳不知道。他到杨宜之家去,杨宜之拿出这封信说:“写这样的信,他们都太早了一点。”鲍崇岳看了信。很生气。说:“这小子,我回去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杨宜之说:“小孩子的事,不必认真。”杨宣之话说得很含蓄

,很委婉,但是鲍崇岳从杨宜之的微笑中读出了言外之意:鲍家和杨家门第悬殊太大了。从此,杨淑媛不再到鲍家来。鲍崇岳也很少到杨家去了。杨家有事,不得已,去应酬一下,不坐席。第二件:本县湖西有一个纨绔浮浪子弟,乘抗日军兴之机,拉起一支队伍,在里下河一带活动。他的队伍开到县境,

祸害本土,鱼肉乡民,敲诈勒索,无所不为。他行八,本地人都称之为“八舅太爷”。商会会长王蕴之把鲍团长请去,希望他利用军伍前辈的身份,找八舅太爷规劝规劝。鲍团长这天特意穿了军装,到八舅太爷的旅部求见。门岗接了鲍团长的名片,说“请稍候”。不大一会,门岗

把原片拿出来,说:“旅长说:不见!”鲍崇岳一辈子没有碰过这样一鼻子灰,气得他一天没有吃饭。他这个老资格现在吃不开了。这么一点事都办不了,要他这个保卫团长干什么,他觉得愧对乡亲父老。第三件:本县有个大书法家王荫之,是商会会长王蕴

之的长兄,本县人称之为大太爷。他写汉碑,专攻《石门铭》,他把《石门铭》和草书化在一起,创出一种“王荫之体”,书名满江南江北。鲍崇岳见过不少他的字,既道劲,也妩媚,潇洒流畅,顾盼生姿,很佩服。他常年住在无锡荣家,梅园的不少联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笔。他每年难得回本乡住一两个月。上个月,回乡来了

。鲍崇岳拿了自己写的一卷字,托王蕴之转给大太爷看看,请大太爷指点指点。如果有缘识荆,亲聆教诲,尤为平生幸事。过了一个月,王荫之回无锡去了,把鲍崇岳的一卷字留给了王蕴之。鲍崇岳拆开一看,并无一字题识。鲍崇岳心里明白:王荫之看不起他的字。鲍崇岳绕室徘徊,

忽然意决,提笔给王蕴之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溶“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不少踟蹰,书体略似王荫之: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

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写罢掷笔,用按钉按在壁上,反复看了几遍,很得意。1992年11月22日(有删改)【注】《石门铭》:指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一方摩崖石刻,属楷书书法作品。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介绍保卫团的职责,意在凸显鲍崇岳在

县里地位不高,与后文形成反差。B.杨宜之和鲍崇岳志趣相投,后来因儿女感情之事做不成朋友,文中透出惋惜之情。C.鲍崇岳特地穿上了军装到旅部规劝八舅太爷却遭拒,反映了军阀趁乱作恶的现实。D.叙述鲍团长遇到的三

件不痛快的事,意在写人,颇感散漫突兀,与前文无甚关联。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鲍团长的故事时,将口语融入写作,像“保卫什么人”“怎么会来到这个小县城”等,叙述生动自然,仿佛说书人在面前娓娓道来。B.当

鲍崇岳屈尊做保卫团长时,老同学一句“他这个人,我知道,无所谓”,从侧面烘托出不求名利、软弱怯懦是鲍崇岳一直不变的性格特点。C.小说在写献墨王荫之之前,写了王荫之书法的特色、梅园的手笔,还写了他投靠荣家难得回来的情况,都在为鲍崇岳看不到题识的失望蓄

势。D.在鲍崇岳请辞保卫团长前,小说用“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的形式,叙述了三件看似毫不相连的事,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8.小说主人公明明是鲍团长,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费笔墨描写杨家巷及杨家宴客的情景?9.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晚年作品有

一种来自传统士大夫的“文士气”“夫子气”,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魏主迁都,变易旧俗,并州刺史新兴公丕皆所不乐。帝以其宗室耆旧,亦不

之逼,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而已。及朝臣皆变衣冠,朱衣满坐,而丕独胡服于其间,晚乃稍加冠带,而不能修饰容仪,帝亦不强.也。的的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丕在并州隆等以

其谋告之丕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及事觉,丕从帝至平城,帝每推.问泰等,常令丕坐观。有司奏元业、元隆、元超罪当族,丕应从坐。帝以丕尝受诏许以不死,听免死为民,留其后妻、二子,与居于太原,杀隆、超、同产乙升,余子徙敦煌。初,丕、睿与仆射李冲、领

军于烈俱受不死之诏。睿既诛,帝赐冲、烈诏曰:“睿反逆之志,自负幽冥;违誓在彼,不关朕也。反逆既异馀犯,虽欲矜.恕,如何可得?然犹不忘前言,听自死别府,免其孥戮。元丕二子、一弟,首为贼端,连坐应死,特恕为民。朕本期始

终而彼自弃绝,违心乖念,一何可悲!故此别示,想无致怪。谋反之外,皎如白日耳。”冲、烈皆上表谢。臣光曰:夫爵禄废置,杀生予夺,人君所以驭臣之大柄也。是故先王之制,虽有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苟有其罪,不直赦也,必议于槐棘之下,可赦则赦,可宥则宥,可刑则刑,可杀则杀。轻重视情,

宽猛随时。故君得以施恩而不失其威,臣得以免罪而不敢自恃。及魏则不然,勋贵之臣,往往豫.许之以不死;使骄而触罪,又从而杀之。是以不信之令诱之使陷于死地也。刑政之失,无此为大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丕在并州/隆等以其谋告之/丕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B.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丕在并州/隆等以其谋告之/丕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C.太子恂自

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丕在并州/隆等以其谋告之丕/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D.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丕在并州/隆等以其谋告之/丕外虑

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亦不强也”与“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中的“强”含义不同。B.“帝每推问泰等”与“不推恩无以保妻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推”含义不同。C.“虽欲矜恕”

与“犹蒙矜育”(《陈情表》)中的“矜”含义相同。D.“往往豫许之以不死”与“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中的“豫”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想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朝中大臣们都改换

了衣服帽子,但是元丕公开反对,还穿着胡服。B.穆泰等人叛乱之事败露之后,有官员奏告元丕也应该连坐治罪。孝文帝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免元丕一死,而杀了元隆、元超及其同胞兄弟元乙升。C.陆睿等人都受过皇帝的不死之诏,后来陆睿被杀。孝文帝认为虽曾诏许陆睿可免于一

死,但是他叛逆谋反,不可宽恕,只能免去他儿子的死罪。D.对于陆睿、元丕的处理,孝文帝表示是他们背信弃义、图谋不轨在先,除了谋反这件事情,自己对他们的一片真心是日月可鉴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1)朕本期始终而彼自弃绝,违心乖念,一何可悲!(2)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种树郭囊驼传》)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刑政之失,无此为大焉”。他为什么这样说?他

认为如果臣子有罪,应该怎样对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注】细柳营:汉代周亚夫

屯军之地,周亚夫以治军有方、军纪严明著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营造了出猎时的紧张气氛,同时设置悬念,唤起读者对射猎主角的期待。B.颔联描摹事物精细,“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没有滞碍。

C.尾联以景作结,景中含情,但所写的不是营地的景色而是“回看”之前狩猎处的远景。D.本诗既叙写了将军打猎的过程,也直接描写了打猎收获颇丰,以及罢猎还归的情景。16.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出猎壮观场面,两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2)《离骚》中,屈原表达一声叹息,掩面而泣,慨叹人生极不容易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荜拨是①。说它熟悉,是因为这种芳香植物在目前的主产地南亚、东南亚和我国的两广、闽浙、云贵藏等地,几乎称得上(甲),不仅房前屋后、山野林间随

处可见,而且可药可食,极受欢迎和喜爱;说它陌生,则是因为只有上述局部地区的人们对它(乙),但到底起源于哪里,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至今(丙)。相对令人信服的观点应该是,②。因为早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古印度诗歌典籍《夜柔吠陀本集》和《阿达婆吠陀本集》中,就

曾经提到过荜拨。另外,与荜拨同科同属的香料植物胡椒,也原产于印度,相同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确实比较容易孕育出相似的植物。虽然我国与印度毗邻,但与胡椒等其他许多植物一样,荜拨也不是直接从原产地传入我国的,而是经由中东首先传至古希腊,再从欧洲

沿着丝绸之路传入,③。这条传播路线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唐本草》中为什么会记载荜拨“生波斯”。中国人最早接触并使用荜拨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晋时期。唐宋以来,各种历朝历代的医学典籍都有荜拨入药,民间百姓也喜欢用它来煮粥治病。18.请在文中括号处

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要改变

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21.近年来,人们的就餐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全面提高健康水平,我国开始推行“分餐制”。如今,“分餐制”的诸多好处虽已广泛传播,但在餐饮界并没有得到

很好的推广。请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各题。“分餐制”推广难原因调查原因百分比(%)企业成本提高83.7缺乏公用餐具352没有分餐习惯77.1的.特殊菜品难分41.6(1)根据图表中的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分餐制”推广难的原因,每个结论不超过10个字。(2)请为推广“分餐制”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要

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先秦时代的一部分人对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多变,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

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在百年大变局与世界历史进程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吾辈青年又该如何看待“为富”“为仁”两者的关系呢?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的

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