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2)页,10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e3bca176a6487902cd5f69cdc48369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试卷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
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
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
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
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
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
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
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
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
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作为中
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
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按时间先
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答案】1.B2.A3.C【解析】【1题详
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
“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文章第二段引用白居易和欧阳修的诗句,这两首诗中都有一个女子存在,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是白居易的诗,诗人用柳来暗喻自己曾费用心血培育过的一名年青女子。诗人已与她离别了两年,但诗人一直没有遗忘她,一直在想不知何人在使唤她,甚至在欺侮她,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一名年
青女子的难以忘怀并为其命运担忧的情感;而“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是欧阳修的诗句,“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邃环境中,女主人
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由此可知,情感应是不同的。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
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
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误,从文中来看,没有按照时间顺序。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误,文章第六段说的是“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并没有说许浑家中庭院就种植柳树,选项把两处内容糅合到一处。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
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错误,选项无依据
,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错误,选项表述逻辑关系错误,文中说的是“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
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中“总成为”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
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
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
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
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临近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公众的心。截至1月20日18时,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确诊病例217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
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公众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疫情发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加强。当下正值春运期间,外出探亲旅游人员增加,每个感染者都是传播疾病的源头,须实现精准防控,避免让病毒随着流动的人群向各地扩散。国家卫健委已向全国医疗机构下发新型
冠状病毒诊疗防控指南,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一系列措施,就是要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让疫情防控落到实处。(摘自《尽快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人民日报2020年1月20日)材料二:“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
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市连夜发出公告,传递明确信号:武汉正在采取更细致、更深入、更扎实的防控举措,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只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相信很快就
可以解决物资短缺等难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把长期培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越性充分释放出来。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大家增强必胜的信心,打赢这场硬仗!(摘自《越是艰难险阻,愈益众志成城》,人民网2
020年1月23日)材料三: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中国人民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中国快速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和充沛能力。国际舆论纷纷指出,中国采取了“公共卫生史上最具勇气、
最为重大的举措”,这种“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令人肃然起敬”,“只有中国才能够实现如此高效有力的应对”。国际观察人士看到,团结奋斗的中国气势,坚不可摧的中国意志,迎难而上的中国奇迹,正是中国制度优势所带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中方行动速度之
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摘自《生命至上,大国担当》,人民日报2020年2月1日)材料四:从2月初开始,全国数亿人第一次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许多企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协作的价值。更为重要的
是,办公协作在线化和数字化普及推进,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管理触达率和效率,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企业当前管理模式,包括层层递进管理汇报方式与在线化协作模式之间存在的巨大沟壑。为适应全流程在线化,企业将不得不对组织本身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使其
与数字化协作方式相匹配。而此前,企业能想到的数字化往往只是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搭建数字化的配套设施。新数字化场景将孕育并完善供应链神经网络。疫情信息不断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大量的线下资源,包括生产力、运力都被集中投入到与疫情的对抗中,导致线下履约难度倍增。在此背景下,由
数字化带来的新场景不断涌现。数字化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本质上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新场景构建,比如说直播对商业的渗透;二是对现有场景的改造,比如在疫情期间广泛开展的智能问诊、智能外呼、视频庭审等新技术的应用。虽然这些场景存在多年,但是数
字化让它们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灵活,能够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更优体验或更高效率。数字化创建或改造的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数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换言之,全新
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仅是“物流”,它将向前伸入到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准确预测需求、提升各环节确定性,让供应链形成各节点近乎实时互相感知的一张神经网络。如何融入这张网,是疫情过后每一家企业需要思考和回
答的问题。(摘自《防疫抗疫,数字化还能做什么》,光明日报2020年2月19日)4.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组织本身结构和管理方式数字化协作方式适应全流程在线化B.疫情信息引人注意线下资源紧张线下
履约难度增大C.现有场景改造视频庭审体验更优,效率更高D.终端需求方全新数字化供应链网络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殊时期工作内容要更具体细致,卫健委指示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B.目前,
武汉城市公交、地铁、轮渡等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市民不得离开武汉。C.只有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才有可能尽快解决物资、人员短缺等问题。D.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出极大作用,相关经验值得学习。6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所提到的“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自信心来自哪些方面。【答案】4.D5.B6.自信心来自防控措施在加强;来自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来自中国快速形成了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来自全国数亿
人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原文是说“数字化创建或改造的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数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换言之,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仅是‘物流’,它将
向前伸入到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准确预测需求、提升各环节确定性,让供应链形成各节点近乎实时互相感知的一张神经网络”。选项“终端需求方”与“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反了。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市民不
得离开武汉”错误,原文是说“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漏掉限制成分“无特殊原因”,选项表述绝对。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本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所提到的‘有信
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自信心来自哪些方面”。从材料一“公众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疫情发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加强……”可以看出,自信心来自防控措施在加强;从材料二“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把长期培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越性充分释放出来。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尤其要发挥先锋
模范作用,引领大家增强必胜的信心,打赢这场硬仗!”可以看出,自信心来自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材料三“中国快速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和充沛能力”可以看出,自信心来自中国快速形成了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从材料四“从2月初开
始,全国数亿人第一次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许多企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协作的价值”可以看出,自信心来自全国数亿人全面尝试“在线办公”。据此概括即可。【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碗羊肉汤金光就在县里准备树
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县委张书记亲自到
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
,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
困县的帽子。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
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
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
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
,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
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
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
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选自《最好
的小小说》,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描写了长岭乡为脱贫致富而建牧场,随后被县里树为脱贫致富典型,为了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B.第三自然
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
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D.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E.小说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
思。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刘乡长这一人物形象。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案】7.D8.刘乡长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评的一面。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为了长岭乡脱贫致
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
,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9.我不认为最后一段多余。理由:①照应前面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关闭牧场,情节逻辑合理。②揭示文章的主旨,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③表现结尾的突转:参观者
吃掉一个牧场,令人深思。我认为最后一段多余。理由: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应该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不宜太多太实。②从情节结构看,上一段已交代了情节发展的结果,领导很不满,最后一段没有特别情节需要,可去掉。③从主题表现
看,去掉之后,不影响主题的阐述,戛然而止会留有余韵,耐人寻味。【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错误,“肖像描写”文中没有体现,文中主要使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
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从文中找出对刘乡长描写的语句,根据具体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文本第一段“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
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这里可以看出刘乡长头脑灵活能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其次根据文本“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
,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
,经济又实惠’”,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刘乡长头脑很灵活;接着从“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可以看出刘乡长一直在积极争取资金;最后从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的宰羊,使百姓脱贫致富的项目化为泡影来看,刘乡长的原则
性不强,没有远见。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结尾段作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题关键是“结尾作用”,要结合小说主旨,联系人物、情节、表达效果答题。如
认为不多余,重点结合“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牧场暂时关闭”等分析;如认为多余,重点结合上文相关情节和表现的主题分析。本题难度较大,学生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主题表达,分析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会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最后结尾的有无,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应该从主题的表现
、结构的完整、人物的丰满等几个方面去考量。一般的,赞成结尾保留的,都要总结结尾的作用,如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结构浑成等等。不赞成的主要就破坏含蓄,画蛇添足,高潮处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等等方面去分析去掉的好处。【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
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若
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已女
,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尝语太祖,定天
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或言宋过仁厚,后曰:“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
,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学
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谋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待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妻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
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戎云南。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
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B.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样/不祥之/民/天将
灾之/陛下何诛焉C.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D.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古人认为女人
“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如《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B.洪武,年号名,其含义是“洪大的武功”。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年号为洪武。C.学士,最早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
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作为官职,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唐以后成为皇帝的秘书,参与机要,明清时职务职责又有不同。D.崩,也称作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及其亲人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皇后在父亲去世以后,
被郭子兴当作女儿收养,后来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时,一直善待自己的妻子,逐渐化解了猜忌。B.朱元豫攻克太平以后,马皇后组织将士的家人渡江。在战争期间,又亲自准备衣服财物搞劳将士,给予了朱元璋极大的支持。C.马皇后劝谏朱元璋以不杀人为
本,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朱元璋性情严厉,称帝后多次要处死大臣,因马皇后劝阻而中止。D.朱元璋在朝堂上议事,有时生气发火,马皇后就等他回到后宫时,根据具体情况委婉地加以劝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
知情。(2)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答案】10.C11.D12.A13.(1)普通百姓家为子弟聘请老师,尚且要自始至终以礼相待,更何况天子(皇帝)家呢?宋濂一直住在家中,一定不知道这件事情。(2)生
死由命,祷告祭祀有什么用!况且医生怎么能让人活下来!假使吃药不见效,恐怕又要因为我的缘故怪罪医生吧?【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本句中虚词较多,可先从虚词的角度来判断,如“者、也、以、之、焉”,根据“者……也”的判断句式来判断
,排除AB。再比较CD两项,根据句式相同来判断,“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两个句式应该一样,故选C。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
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
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
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
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
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只有帝王、太后和皇后死成为驾崩。【1
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一直善待自己的妻子”错,原文是“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
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
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
的意识。【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延师:聘请老师;以:介词,用;家居:古今异义词,住在家中。第二句得分点:死生,命也:判断句;且:况且;使:假
使;以:因为。(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
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
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15.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A15.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四个选项句均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A项,“萧瑟凄凉”不符合诗意,两的“明”字都给人清新明亮的感受。故选A。【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可根据诗中的“寂寞秋成感物华”分析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根据“
独上高楼惨无语”“孤雁竟思家”分析思乡之情,孤独寂寞之感;根据“我亦稻粱愁岁暮”分析为生计而愁;根据“星鬓为伊加”分析感慨年华老去之情。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
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三)(6分)16.
名篇名句默写(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志得意满、
趾高气扬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此题默写时的关键词有:犹、酾酒、横槊、骐骥。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__________,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_____
_____,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__________的。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
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
系,子女和父亲__________。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B.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
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C.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D.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浪迹天涯隐忍不发无懈可击亲密无间B.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十全十美亲密无间C东奔西走忍辱负重无懈可击如胶似漆D.浪迹天涯忍辱负重十全十美如胶似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B.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C.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
,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D.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答案】17.A18.B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
、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
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这段话中心话题是说“父亲”,CD项的“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C
D项;而B项逻辑顺序不对,应当是先说“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再进一步说“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排除B项。故选A。【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
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东奔西走:形
容四处奔走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到处活动。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据语境“去成就事业”,应选“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克制忍耐而不表露出来。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语境中无“屈辱”之意,应
选“隐忍不发”。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语境无“严密”之意,应选“十全十美”。亲密无间:关系非常亲近密切,毫无隔阂。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语境强调没有隔阂,应选“亲密无间”。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
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两句的主语都是“他”,因此“虽”应移到“他”后面
。B项,“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句式杂糅,可以删掉“产生”。D项,中途易辙,“子女而言”并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下面却开始说“中国的父亲”的事,或成分残缺,在“子女”前面加“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父亲”后面。故选C。【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
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
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戏剧不同于小说,小说仅用文字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戏剧往往是通过演唱来刻画和凸显人物性格的某一特质,抒发情感,彰显主题。演唱推动叙事进展,①_________
___________,情节和故事就成了枯木死水,波澜不惊。如果说情节和故事是河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共同构成了江河,奔腾涌动。因而,与其说戏剧是叙事小说,不如说戏剧是叙事诗歌
;与其说戏剧是综合艺术,③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果没有演唱(2).演唱就是河水(3).不如说戏剧是音乐艺术【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
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可知语段陈述的是戏剧中的“演唱”功能。第一空,根据前面说的“演唱”与“叙事”的关系,后面说的“情节和故事就成了枯木死水”,可推知横线处应该补写的是假设的内容,应填“如果没有演唱”之类的内容。第二空,根据语境可知,这里要填
一个比喻句,后面的“两者”,一个指的是“情节和故事”,另一个就是“演唱”,再根据“河床”“江河”“奔腾涌动”可知,“演唱”的喻体应是“河水”。据此可知横线处应填“演唱就是河水”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由横线前的句式可知,此处句式应为“不如说戏
剧,是……艺术”,再根据整个语段都在讲戏剧的演唱可知,横线处应填“不如说戏剧是音乐艺术”之类的内容。【点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
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21.根据下面材料,分条概括人类无法征服梅里雪山的原因。梅里雪山至今还是人类无法征服的圣地。攀登者需要从海拔2300米的澜沧江边开始,攀爬至高
度为440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峰。这个距离对攀登者的体能是一个极难突破的极限。在这个路程中,平均每隔1公里,地势就上升400米,从而形成一道道几近垂直的坡面。山坡上冰川、冰瀑区、冰裂缝处处可见,险象环生。在梅里雪山上,刚刚还阳光普照,瞬间便是彤云密布,狂风大作,飞雪覆盖,冰崖崩塌。据
记载,卡瓦格博峰曾一日发生上百次雪崩。梅里雪山方圆上千千米,攀登者一旦迷路,没有外部救援很难生还。因此梅里雪山至今未被尘世沾染,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山”。【答案】①攀高距离挑战体能极限。②坡面太陡。③地形复杂。④气候
多变,雪崩频发。⑤面积大,迷路难救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
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段共有九句话,第一、九句是总说。第二、三句是说攀爬距离远,这对攀登者的体能而言是一个
极难突破的极限;第四句是说坡面太陡;第五句是说地形复杂;第六、七句是说气候多变,雪崩频发;第八句是说雪山面积大,迷路难救援。分条作答即可。五、写作(60分)22.材料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选择的,比如天生的资质……但也有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使生命呈现了不同的风貌、品格。读了清代文学家
袁枚的小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有一种力量叫做乐观“做人要做懒羊羊。”这是当今很流行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要做懒羊羊呢?因为懒羊羊的乐观。可乐观又是什么呢?乐观就是对生活的
一种换位思考,通俗的说也就是开开心心生活。懒羊羊他天天吃饱了就睡,睡完了就吃,天天无忧无虑,有时连灰太狼捉住他时,他还该吃吃,该睡睡,我想这可能是乐观的最高境界了吧。很多人对死亡很恐惧,但只要你拥有乐观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你就不怕了。人从
一出生就逃脱不了去世的命运,与其天天忧愁,给自己找不趣,还不如天天开开心心、无忧无虑。每个人的人生肯定是会遇到困难,关键是他们的解决困难的方法不同,有些人选择胆小的放弃或者逃避,而有些人则乐观的站起与困难抗衡,而这成功者往往就是这第二类人。“从前有一个
老婆婆,她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卖鞋的,一个儿子是买伞的,她天天愁眉苦脸,隔壁一个邻居问他为什么这么愁苦。老婆婆回答道:‘这两个儿命苦啊!你看,这要是晴天,我大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可若是雨天,我小儿子的鞋就要亏本
了。’居听完笑呵呵地对她说:‘这两个儿子福气得很,你看只要是晴天你大儿子就有鞋可买,要是雨天你小儿子的伞就要卖光。’从此,老婆婆每天都笑呵呵的。”你看,老婆婆只要换位思考一下,生活就能开开心心的,乐观其实真的很神奇!晴天、雨天,买鞋、买伞,乐观就这么简单,可仍
有很多人就是思考的方向转不过来。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这样你才能开心,只要你天天开心,生活才会有乐趣,才会活的有滋有味。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名叫子尤的十四岁作家,患上了罕见的恶性纵隔肿瘤。可他并没有恐惧,而是用热情、文字和乐观与生命、病魔抗衡,他在“享受”着别人没有过的经历,
他在与疾病顽强地抗争了两年零七个月之后,子尤终于微笑着走完了他十六岁的生命。。读完这个故事,你可能会说:“命运实在太残酷了,这么有前途的一位少年就这样英年早逝了。”其实,你不应该叹息,因为他是一位强者,面对疾病
和死亡,作家子尤却能用自己心灵中乐观的阳光来驱散死亡的恐惧,我们应该他向他致敬,他用生命诠释了乐观阳光的力量,虽然他的生命很短暂,可他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快乐的,他的快乐和坚强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有
一种力量叫做乐观,希望大家都能像懒羊羊那样乐观,简单而开心的生活,换个方位,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的美;深呼吸,原来阳光的味道真的很神奇,它会带给你无尽的力量,去战胜所有的困难,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只要有乐观,你可以向生命宣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袁枚的诗《苔》,第二部分由苔联系到人,阐发哲思。《苔》这首诗写了:苔藓不怕先天条件不足(环境不好),乐观自信地在春天来临之际,也和牡丹花儿一样,开出了米粒大小的花儿来。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
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
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苔也会开花的,花如米粒般细小,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
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考生要抓住提示语中的“选择”和“不能选择”的内容,即“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选择的,比如天生的资质……但也有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的选
择使生命呈现了不同的风貌、品格”。由此立意:选择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生别样的美丽;让乐观自信之花盛开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