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465.540 KB
  • 2024-10-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5)页,465.54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c3e49f2c350d29ac617b0e727162a1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邹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2021年10月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

0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朝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乐舞修养,并制定了礼乐制度。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其根本目的是()A.加强贵族阶层的文化

内涵B.强化社会的道德修养C.培养贵族阶层的行为习惯D.维护周朝的社会秩序2.《吕氏春秋》曾引用一个寓言故事∶“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未定者,人欲望之也。由未定,充且屈力,而况众人平?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

。”作者讨论的主题是()A.郡县制B.嫡长子继承制C.租佃关系D.人文精神3.公元前514年,晋国的韩、赵、魏、知、范、中行氏6家大夫联合灭掉祁氏与羊舌氏,分其田以为10县,任命的10人县大夫中,因有功而受禄2人,

因是士族子弟(知、赵、韩、魏)而受荫4人,因贤明而被推举4人。这表明当时()A.选官制度基本成熟B.官僚制取代贵族制C.晋国治理体系混乱D.中央集权制已产生4.《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有君而为之贰(辅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

宗……以相辅佐也。"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士大夫阶层强烈的责任意识B.自下而上参政机制的形成C.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影响D.国家对危机调控能力增强5.春秋时期,出现人才跨国流动现象。战国时,出现“客卿”一职,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

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成为时代鲜明特征。“客卿”的出现()A.使人才异地任职成为惯例B.有利于私学的发展C.使“尚贤”思想成为主流D.促进官僚政治形成6.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图中关于先秦时期各项制度的排列,正确的是()A.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B.①

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D.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7.“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

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确立了君权至高无上B.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C.继承先秦的分封制度D.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8.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

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9.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

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10.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记载出处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

毋羁请(托人转达)。《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A.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B.严刑酷法实行暴政C.地方官员权力被严重削弱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11.唐宋笔记

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B.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C.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12.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

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1

3.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14.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公民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

)A.确立三权分立制度B.崇尚以法治国C.真正实现君民平等D.具有早期的共和精神15.纵观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状态之中,其限制既来自于作为中世纪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也来自于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这反映了中世纪英国国家权

力结构的突出特征是()A.有限王权的传统B.国家结构的松散C.民主政治的确立D.权力分配制度化16.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创建的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时间轴,①处应填()A.东罗马帝国灭亡B.封君

封臣制确立C.罗马帝国建立D.法国三级会议召开17.几百年过去后,当初英国国王们确定选邑时的许多地区已经衰败不堪。比如老萨勒姆已成为农田,每逢选举,“选民”们就走到田里去选举议员。还有几个选邑已沉入海底,选民们要坐船到海上去进行“选举”。使这一状况得到有效改变的

是()A.《权利法案》的颁布B.责任内阁制的推行C.1832年议会改革D.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18.1875年法国宪法被喻为“不光彩的,从窗户缝隙中溜进米的"。尽管它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总统。但在内容组织上,它既无序言,

又没有理论说明:所有条款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反映了该宪法诞生的主要背景是()A.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B.共和制确立促进工业革命开展C.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D.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19.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

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县别庆阳合水镇原清涧绥德机关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党派共产党233203203547545国民党17314317—333507无党派2432751266711021A.体现了

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B.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20.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

映出()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21.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

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2.商鞅变法先是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倍其赋";后又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

息者为禁",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据此推断,商鞅变法()A.造就了一大批个体小农家庭B.进一步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C.建立起严密的基层管理体制D.促成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23.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

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4.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B.削弱李氏家族,抬

高武姓势力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25.北宋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进士录取额十倍于唐代。南宋时期,弥封、誉录等法因文官过多而日益受到破坏。同时,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

定取舍,使得单有文采却不懂治国理民的人可能选在高第。这说明了宋代()A.选官彻底打破门第限制B.考试制度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官员C.科举考试难以取得突破D.统治者”重文”导致选官弊端丛生26.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根据道听途

说来参奏大臣),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为大开言谏之门,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奏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规定()A.彰显了法律权威B.提高了监察效率C.保证了社会秩序D.强化了君主权力27.“混同家国帝业孤,贤良察举孝廉出。品流中正曹家

旺,南北朝堂府邸舒。歌赋诗词八股义,晨钟暮鼓五经书。天元回眸悄南顾,江左寒门起士儒。”这首诗描绘的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B.选官制度的变化C.八股取士的危害D.朝代更迭的频繁28.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

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29.明代开始实行

“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主要反映了()A.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B.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C.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30.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类型的书院数量变化简表,由此可知,书院的类型变化的主要

原因()A.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B.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办书院的质量C.政府加强对思想的引领D.活字印刷术的革新推动了书院的普及31.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

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32.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

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表明()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B.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C.工业革命的率先进行D.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33.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

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34.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

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C.文官选拔比较规范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35.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不久,晋国赵鞅也“铸刑鼎”。而在此以前法律不

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成文法得到普及B.法律教化功能强化C.礼乐制日渐消亡D.社会制度正在转型36.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出处法律条文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

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唐律疏议斗讼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大明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清律例刑律诉讼》“亲属相为容隐”A.逐渐强化血缘关系B.法律与公德融为一体C.儒家伦理观法律化D.封建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37.清代法律制度是“律”、“例”并行,而事实上经常起作用的是“例”,因为法律条文是简约的,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例是具体的,可供参照,可以补律文之不足。《大清律》修成,律文436条,附例1409条。“例”不仅数量多

,而且其效力与律等。由此可知()A.“律”相对灵活并贴近和顺应社会变化B.“例”体现了皇权威严和法律基本精神C.“律”给官僚们随心所欲,出入人罪开方便之门D.“律”“例”对当时社会关系起着实际的调节作用38.《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

益,但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十二铜表法》()A.使贵族不能随意曲解法律B.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保障平民和贵族权利平等D.取消了贵族的既得利益39.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法

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

都源于罗马法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40.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他们成为神学的科目。”这并不代表所谓“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恩格斯意在()A.抨击中古时期的神学控制欧洲文化B.阐释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内容广泛C.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D.痛斥基督教曾经毁坏欧洲文明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40

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

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

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材料二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

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12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等级秩序的

建立和巩固,唯有兴礼治,法的刑罚功能才能发挥,才能将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长幼、導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紊乱。《论语子路》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思想经汉代儒家学说代表董仲舒吸收改

造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主刑辅”论。《汉书董仲舒传》云:“阳为德,阴为刑。”董仲舒既重视德的教化,也主张在“大德小刑”原则指导下刑罚的适用,德刑并举、重德轻刑的正统“礼治”思想由此发展形成。理学将儒家纲常理论提升至具有先验性特质的“天理”高度,将礼法结合的共同体思想贯彻

于“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的治国策略.可以说,中国古代法治观是以“礼法合一”为核心范畴的“混合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集合。——摘编自李墨《儒家伦理法: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心范畴》材料二西方法治意识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

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英国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就是一部权利自由的宣言书。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第二条中规定:“任何政治结

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杭压迫。”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美国国学者萨托利说过: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宪政实践

中得到发展,在美国宪法中可以看到最成功的书面表达,并且在宪法保障——因而也就在法治国家——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发”。自由主义“发明了从制度上平衡人治与法治的方法”。——据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法治观与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不同。(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治观的认识。(6分)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参考答案1.D

【详解】礼乐制度是周朝维护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六代舞》的实施,是要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通过乐舞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安定。周王室从小便加强贵族子弟这方面的教育,故选D项;A、C的叙述只是一种表象,不是根本目

的;周王室只是对贵族子弟进行培养,不涉及全社会,排除B项。2.B【详解】寓言故事旨在说明,王位继承人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社会动乱,因此只要王位继承人是确定不变的,则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即社会不容易导致动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符合题干描述,B正确;

郡县制、租佃关系、人文精神与题干寓言故事无关,排除A、C、D3.D【详解】由材料可知,晋国新任命官员中,因贤明和功绩而被推举的人占多数,说明任命官员的权力由中央控制,故D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成熟的表现,排除A;秦朝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排除B;材料并不是

治理体系混乱,选官制度中包含一定理性的国家治理,排除C。4.C【详解】《左传》所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君主身边有大臣辅佐,防止君权过度滥用,结合材料“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以相辅佐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情况因为以前就有这样的传统,说明原始民主传

统对春秋战国政治仍有一定影响,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政治传统的影响,没有体现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意识,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平民参政,不能体现自下而上参政机制,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政治传统的影响,没有体现对危机的调控,故排除D。5.D

【详解】根据“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成为时代鲜明特征”可得出这种任人选才的试,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标准,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D项正确;“惯例”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排除B;“主流”的说法错误,排除C。6.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宗法制可以判断出这是周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其中权力继承是王位世袭制,权利分配是分封制,通过礼乐制维护政治权力,其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7.D【详解】根据材料“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

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可知,材料大意为至于秦朝皇帝高出了公,卿,守,令等所有官僚之上,王室愈加的尊贵,超过了以前的朝代,这是因为大势发展是这样这是必然的,因此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秦朝政治制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

要,D项正确;确立君权至高无上只符合“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三公九卿是秦朝时期主要的中央体制,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政治制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没有体现对三公九卿的削弱,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废除西周的分封制,全面推行

郡县制,C项错误。8.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以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周秦之变的内涵,故选C;A项发生于夏朝建立之初,不是周秦之变的内容,排除;郡县制的建立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B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而非法治,故无法得出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的发展趋势,排除D。9.D【详解】根据材料“《剑桥中国秦汉史》”“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可知,这里的“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显然不能解决君主

专制的弊端,B错误;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10.A【详解】根据“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可知史料体现了秦代对文书管理

的严格,不按照规定的要受到法律的处罚,故选A;史料仅体现了对文书的严格管理,没有体现暴政,排除B;对文书的严格管理不代表地方官员权力被严重削弱,排除C;对文书的严格管理说明政府行政效率较高,而非低下,排除D。11.B【详解】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

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B正确;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A;题干涉及君臣关系,与市民阶层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排除D

。12.C【详解】“刺史”“巡抚”等官职的设立,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刺史”“巡抚”等官职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故A错误;监察并不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D错

误。13.C【详解】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

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14.D【详解】共和主义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

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因此体现正是共和主义特点,D正确;三权分立主要指的是司法、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分立,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并不是这种三权分立,排除A;以法

治国强调的是法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C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5.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教会和等级议会的限制,体现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A正确;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实行的是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相对紧凑,排除B;中世纪的英国并不是民主制,而是等级君

主制,排除C;限制王权不等于权力分配制度化,排除D。16.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三级会议第一次召开时间是1302年,因此D正确;东罗马帝国灭亡时间是1453年,A排除;封君封臣制确立时间是8世纪上半叶,B排除;罗马帝国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7

年,C排除。故选D。17.C【详解】1832年议会改革将衰败选区的议员席位分配给了新兴的工业城市,C正确;《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题干中“衰败”选区无关,排除A;责任内阁制推行主要影响的是国王的权力,与“衰败”选区无关,排除B;社会主义运动涉及的是无产阶级,与“衰败”选区问题的

解决无关,排除D。18.C【详解】1875年宪法虽然明确了“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总统”,但是这一宪法在内容组织上没有说明,仅仅涉及具体机构的一般组成以及职权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君主

派和共和派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因此在宪法内容上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现象,C正确;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法国工业革命发生后,共和制方才确立,排除B;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19.B【详解】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实行的是三三制原则,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抗战,适应当时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B正确;在部分县参议员数量方面,共产党并不占据优势,排除A;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1940年国共两党处于合作时期,排除D。20.C【详解】民国初年各

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形成了党派林立的局面,而党派林立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说明民国初年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C正确;党派林立不等于阶层对立,排除A;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刚刚兴起不久,尚未达到成熟,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21.B【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题意中所论述的结构中,

既要有一个中心,同时中心与周边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二者共同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政协制度与该描述相符。即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广泛团结各阶层代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故选B;雅典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都与这一描述不符,排除ACD。22.A【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商鞅变法一再强调父子分家,旨在按家庭征税,扩大赋税收入,这一做法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个体小农家庭,A正确;商鞅强令析家,这一做法弱化了宗法血缘

关系,排除B项;析家和基层管理体制无关,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D。23.D【详解】材料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反映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说明察举制在执行过程中制度变质,所察举的孝廉之人品德并不好,背离了制度的初衷,弊端日益突出,故D

项正确;察举制初期并不注重门第,故A项错误;察举制初期为汉朝选拔出了大量有用之才,故B项错误;察举制主要重视的就是德行,故C项错误。故选D项。24.A【详解】根据材料“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来看,武则天提

高了下层地主社会地位,而且扩大了下层地主规模。改变王朝的权力构成有利于打击门阀氏族势力,加强皇权。A正确;武则天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削弱了所有的门阀世族而不针对具体姓氏,B错误;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是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不是目的,C错误;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的说法不能体现提高新兴地主社会地位,以偏概全,D错误。故选A。25.D【详解】题干强调宋代科举制录取人数较多,弥封、誉录等防

范举措遭到破坏,同时过分强调文采而非实际的理政能力,这说明宋代统治者在科举制中由于“重文”导致选拔官员出现弊端,D正确;A表述绝对,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科举考试能够选拔出优秀人才,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科举制在宋代出现的弊端,这是宋代政策所致,而非科举制度本身导致,排除C。26.D【详

解】古代监察官员服务于皇权,风闻奏事即使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说明皇帝通过监察来强化自己的权力,D正确;风闻奏事有诽谤之嫌,不能彰显法律权威,排除A;风闻奏事有滥奏情形,不能提高监察的效率,而且容易形成冤假错案,排除C;风闻奏事主要针对大臣,并不能影响社会秩序,排

除C。27.B【详解】这首诗描绘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君主专制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排除A项;“八股取士”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材料重点论述选

官制度的变化,且不涉及八股取士的危害,排除C项;材料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朝代更迭的频繁,排除D项。28.A【详解】给事中原本是负责言谏官,掌侍从规谏,负责规劝皇帝,但是宋代之后逐渐成为监察官员,明代专门

钳制六部,这种职能上的转变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推动了中枢权力的异化,A正确;给事中不负责决策,其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是不能保证决策正确,排除B;材料未涉及监察程序,排除C;明代废除了宰相,排除D。29.B【详解】明代南方经济文化较为繁荣,在科举考试中实行南北榜制度,按照地域录取,这样避免了录取中

会出现的地域不平衡,而制度设计本身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B正确;南北榜和儒家教育普及化程度无关,排除A;君主专制制度强化主要体现在中枢体制的变化而非科举制度录取上的地域差异,排除C;南北榜的实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也是教育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结果,D概括不全面,排除。30.C【详解】从表格可以看出,官办书院数量呈增长趋势,而其他类型的书院的数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知,清朝更注重对书院(知识分子)思想的控制,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理学的地位,A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的发展推动官办书院质量的提高的结论,B排除;活字印刷术的革新与书院普及没有直接关系,且表格无法体现“书院普及”,D项错误。31.C【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导

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腐败和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这是进行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内阁制度发生变化不是此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根本变化”一词表述不符合史实;B选项错误,

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民众科学素养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2.A【详解】根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

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可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通才”的考核标准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这一变化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与国家干预关系不大,排除B项;英国早在1840年前后就完成了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

是文官考核制度的变化,与议会制度无关,排除D项。33.B【详解】文官制度是近代化的产物,但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将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这明显违背了近代化潮流,与文官制度内涵不符,即内容和形式

存在背离现象,B正确;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说明其并未完全背离时代潮流,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时的弊端,C强调的是文官考试制度内容的合理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试制度的实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D排除。34.C【详解】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

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以及图片加盖公章等信息可知,此时期的公职人员考试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公示合颁发证书等环节,程序较为规范,故选C;材料与高等教育无关,故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女性参政情况,故排除B;材料与地方自治无关,故排除D。3

5.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鼎”是周天子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而春秋时期的郑国、晋国也可以“铸刑鼎”,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法律的公开,也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反映出政治制度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郑国、晋国两个国家实施法律

的情况,不能说成文法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教化功能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C项错误。36.C【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条文禁止亲属之间相互检举、告发,否则将会判以重刑。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伦理重视血缘亲情,材料

中法律条文与儒家伦理道德相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法律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无法体现血缘关系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与儒家伦理融为一体,而不是与公德融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禁止亲

属之间相互告发,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没有涉及到社会等级秩序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7.D【详解】清代简约的“律”和具体而丰富的“例”并行天下,效力一致等说明清代“律”、“例”共同调节着社会关系,D项正确;相对灵

活并贴近和顺应社会变化的是“例”,A项错误;“例”体现的是具体和实用的法律规范作用,B项错误;“律”是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约束着官僚地主,使其不能随心所欲,C项错误。38.A【详解】《十二铜表法》将习惯法写在铜板上,这样就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

特权,因此被称为平民的胜利,A正确;《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排除B;C、D不符合史实,《十二铜表法》依然维护了贵族利益,排除。39.C【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律渊源、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据此可知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些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D项错误。40.C【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

书籍中更稳固”可知,恩格斯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41.(1)不同特点:古代中国,为皇权服务,依赖于皇权;监察体系严密,相对独立;注重法规制度建设

;监察百官与地方事务;以卑察尊;监督形式多样。(任意4点,4分)古罗马,服务于罗马宪政;具有传统礼教色彩;监察内容丰富,监察范围广泛;监察公民与百官,影响元老遴选。(4点,4分)(2)原因:古代中国,自然

经济占据主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受儒、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三个层面,6分)古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推动;罗马疆域的扩展以及巩固统治的需要;罗马法的影响。(三个层面,6分)【详

解】(1)不同特点:根据材料“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可知,古代中国,为皇权服务,依赖于皇权;根据材料“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可知,监察体系严密,相对

独立;根据材料“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可知,注重法规制度建设;监察百官与地方事务;根据材料“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可知,以卑察尊;根据材料“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可知,监督形式多样。古

罗马,根据材料“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可知,服务于罗马宪政;从监察内容看,具有传统礼教色彩;根据材料“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可知,监

察内容丰富,监察范围广泛;从检查的对象看,监察公民与百官,影响元老遴选。(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体制和思想三个层面分析古代中国和罗马监察制度特点的差异。具体而言,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受儒、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古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推动;罗马疆域的扩展以及巩固统治的需要;罗马法的影响。42.(1)特点:以礼为核心,礼法合一(或德主刑辅,重德轻刑

);强调家国一体和等级秩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4分)影响:对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政治体制等建设有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服务。(4分)(2)不

同之处:以自由主义作为基础;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利为核心;有相应的法律基础。(6分)(3)认识:法治观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主流思想的反映;不同国家的国情影响到不同国家法治观的形成;法治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法治观的发展完善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主流思想的发

展有积极影响。(6分)【详解】(1)特点:根据“礼法合一”得出以礼为核心,礼法合一;根据“将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紊乱”得出强调家国一体和等级秩序;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法治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影响:根据“德主

刑辅”,得出对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建设有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还可从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分析其积极影响;从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等分析其局限性。(2)不同之处:根据“西方法治意识理

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得出以自由主义作为基础;根据“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得出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利为核心;根据“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得出有相应的法律基础。(3)认识:综合材料,可从法治

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国情影响国家法治观;法治观需要与时俱进;法治观的发展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3136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