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期中考试)阶段性测试生物【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0 页
  • 大小 905.000 KB
  • 2024-09-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期中考试)阶段性测试生物【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期中考试)阶段性测试生物【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期中考试)阶段性测试生物【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期中考试)阶段性测试生物【精准解析】.doc,共(30)页,905.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c0ed176ca824018ec8674e2a3afd7d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宁波效实中学二0一九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生物阶段性测试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全球各地普降酸雨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B.全球变暖会导致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C.水土流失的冲

积物、电厂的废热等会引起水体污染D.臭氧减少使生物遭受紫外线、X射线等短波辐射的伤害【答案】A【解析】【分析】1、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

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2、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②水资源短缺、③臭氧层破

坏、④酸雨、⑤土地荒漠化、⑥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全球各地普降酸雨不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温室效应会影响降雨格局,A错误;B、全球变暖会导致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B正确;C、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

、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体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C正确;D、臭氧减少,对短波辐射的隔离作用减弱,使生物遭受紫外线、X射线等短波辐射的伤害,D正确;故选A。2.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

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b.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

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详解】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即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也不断增强。故选

:A。3.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酶体中含有的多种水解酶由高尔基体合成B.白色体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贮存脂质和淀粉C.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均被运送到高尔基体D.中央大液泡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其中含有丰富的脂

溶性色素【答案】B【解析】【分析】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的结构和功能:1、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2、溶酶体:是细胞内的酶仓库,含多种水解酶。3、叶绿体:双层膜膜结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4、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

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详解】A、溶酶体中含有的多种水解酶由核糖体合成,A错误;B、白色体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贮存脂质和淀粉,B正确;C、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会被运送到高尔基体或细胞的其他部位,C错误;D、中央大液泡含有的

是水溶性色素,D错误。故选B。4.下列现象不能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是()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B.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C.突触后膜小电位的形成D.植物体细胞杂交【答案】C【解析】【分析】膜的流动性建立在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和绝大部分蛋白质的运动上。【详解】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

为胞吞,体现膜的流动性,A正确;B、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利用了原生质层的流动性,原生质层的组成之一为细胞膜,B正确;C、突触后膜电位的形成涉及离子的跨膜运输,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C错误;D、植物体细胞杂交涉及细胞融合,利

用了膜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C。5.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所需的离子都是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B.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是主动转运吸水的结果C.甘油跨过质膜运输时会使质膜上的载体蛋白发生形变D.变形虫从周边环境中摄取食物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的转运【答案】D【解析】

【分析】几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

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详解】A、细胞所需的离子有些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有些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的,A错误;B、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是通过渗透吸水的结果,B错误;C、甘油跨过质膜运输的方

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D、变形虫从周边环境中摄取食物的方式胞吞作用,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的转运,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实际例子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识记各种物质运输的方式即可解答。6

.如图所示,某一天然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直到终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体现了酶的高效性B.适当升高反应温度t2会右移C.反应过程中酶和底物的结构均发生改变D.t2时反应物浓度为零是因为反应物消耗殆尽【答案】A

【解析】【分析】0-t1反应速率明显慢于t1-t2时段。【详解】A、该实验体现了酶的催化作用,A错误;B、题干给出的为最适条件,升温使反应时间变长,B正确;C、反应过程中酶和底物结合,两者结构均发生改变,C正确;D、t2时反应物被消耗完,故反应物浓度为0,D正确。故选A。7.2019

年末,湖北武汉市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并出现死亡病例和扩散现象,经科学研究发现,导致此次传染病的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若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被该病毒突破,第三道防线就会发挥作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新

型冠状病毒在感染者肺部内环境中会大量增殖B.依据核酸分子的特异性,可对疑似病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诊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该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凋亡D.新冠肺炎治愈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可以用来治疗“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答案】A【解析】【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在感染者肺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A错误

;B、依据核酸分子的特异性,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可对疑似病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诊,B正确;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该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凋亡,从而使病毒被释放到内环境中,C正确;D、“新冠肺炎”治愈者血清中的

相应抗体,可以用来治疗“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D正确。故选A。8.下列不属于等位基因的特点或性质的是A.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B.控制着一对相对性状C.具有相同的核苷酸排列顺序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相互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

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详解】AB、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如A和a,AB正确;C、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D、等位基因A和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而分离,D正确。故选C。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基因遗传病只与基因有关,与环境无关B.女性生育年龄越低,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越低C.可借助羊膜腔穿刺诊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D.男性群体中白化的发病率高于

女性【答案】C【解析】【分析】猫叫综合征为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导致。【详解】A、多基因遗传病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A错误;B、女性生育年龄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高,B错误;C、羊膜穿刺可诊断染色体变

异型遗传病,C正确;D、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发病率在男女群体中无区别,D错误。故选C。10.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B.从S型活菌中抽提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

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C.32P标记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降D.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A的RNA感染烟草,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A【答案】D【解析】【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

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详解】A.肺炎

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A错误;B.从S型活菌中抽提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后,需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才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B错误;C.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该噬菌体和

大肠杆菌混合后,若未经过搅拌,则离心后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都分布在沉淀中,不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降,C错误;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A的RNA感染烟草会使烟草感染烟草花叶病毒,最终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A,D正确。1

1.下图是与核基因S的表达有关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B.过程②为mRNA的加工,在细胞核中进行C.过程③中多个核糖体同时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D.过程⑤可防止异常蛋白的产生【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过程①为转录,过程②④为mRNA的加

工,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⑤为异常mRNA的水解。【详解】A、过程①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核基因S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A正确;B.过程②为在细胞核中进行的mRNA的加工过程,B正确;C.过程③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翻译过程,肽

链合成时,在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有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这样大大增加了翻译效率,C错误;D、过程⑤为异常mRNA的水解过程,可防止异常蛋白的产生,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明确基因表达的内涵,进而明辨图中各数字所示生理过程的名称并分析判断各选项。1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工业黑化之前,桦尺蠖蛾绝大多数是浅体色,而工业黑化之后绝大多数桦尺蠖蛾是黑体

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体色桦尺蠖蛾的同时存在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B.黑色桦尺蠖蛾比例变大是一种适应性进化的结果C.工业黑化使桦尺蠖的体色发生了定向变异D.人工选择是桦尺蠖进化的动力【答案】B【解析】【分析】桦尺蠖体色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蛾子是灰色的,突变型是黑色

的。在工业黑化之前,森林没有受到工业污染,树干和岩石上长满灰色的地衣。灰色的蛾子同灰色的背景混为一体,而黑色的蛾子则在灰色的背景上凸显出来,在这种条件下,灰色的蛾子存活的概率增大,黑色的蛾子存活概率减小。在工

业黑化之后,工业污染使森林中大部分地衣消失,树干和岩石呈现深暗颜色,此时黑色的蛾子被保护起来,而灰色的蛾子在深暗的背景上凸显出来,两种蛾子的存活概率发生了逆转。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使得桦尺蠖蛾群体中的黑色基因频率

逐代上升,灰色基因频率逐代下降。这是一种适应性进化,这种进化性变化是自然选择所造成的。【详解】A、不同体色的桦尺蠖蛾的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A错误;B、工业黑化之后,黑色桦尺蠖娥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近,而灰色桦尺蠖

娥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反差很大,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导致黑色基因频率逐代上升,灰色基因频率逐代下降,故可知黑色桦尺娥比例变大是一种适应性进化的结果,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工业黑化使桦尺蠖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错误;D、自然选

择是桦尺蠖蛾进化的动力,D错误;故选B。13.果蝇的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只含其中一个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下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乙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畸变个体B.筛选①可用光学显

微镜,筛选②可不用C.F1中有2/3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D.F1中雌果蝇体色均为灰色,雄果蝇的体色为灰色:黑色=1:1【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形:1、图乙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由射线照

射引起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2、甲乙杂交得到F1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详解】A、据图分析图乙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是由射线照射造成的,属于诱变育种产生的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正确;B、筛选①筛

选的是染色体变异的个体,可用光学显微镜,而筛选②可观察后代的存活情况,B正确;C、根据图乙染色体组成可知其产生的配子种类为BXB、BY、OXB、OY,其中OY与雌配子结合后的子代无法发育,剩余的子代中有1/3为正常染色体组成,所以F1中有2/3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

体,C正确;D、由于只含其中一个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故F1中均含有B基因,故雌雄个体的体色理论上均为灰色,D错误。故选D。14.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A.葡萄糖浓度B.温度C.K+浓度D.CO2浓度【答案】B【解析】【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pH。【详解】A、葡萄糖浓度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入组织细胞,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A错误;B、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中温度在37摄氏度左右,B正确;C、K+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出入细胞,故细胞内液和

细胞外液存在浓度差,C错误。D、CO2通过细胞呼吸产生,故细胞内含量较高,D错误。故选B。1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成熟的B淋巴细胞膜上有多种特异性受体B.一个浆细胞膜上只有一种对应

特异性抗原的受体C.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使成熟B淋巴细胞被致敏D.巨噬细胞将抗原降解成肽后,与质膜上的MHC分子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答案】A【解析】【分析】人白细胞介素2可提高人体对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感染的免疫应答,使细胞毒性T淋巴

细胞、天然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增殖,并使其杀伤活性增强,进而清除体内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等。它还可以增加抗体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详解】A、一个

成熟的B淋巴细胞可接受多种信号分子,有多种特异性受体,A正确;B、浆细胞无法识别抗原,膜上没有抗原的受体,B错误;C、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主要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诱导及增强杀伤性T细胞的作用等功能,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更大,C错误;D、巨噬细胞将抗原降解成肽,与细胞内的MHC分子结合形成复合体后移动到膜上,D错误。故选A。16.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卵巢通过输卵管将雌激素分泌到血液中B.血浆中甲状腺激素需经组织液进入肝细胞C.下

丘脑调节激素通过垂体门脉运输到神经垂体D.激素调节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时间较短、范围广泛【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促激素等,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性腺可以分泌性激素,胰岛细胞可

以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可以分泌肾上腺素。【详解】卵巢将雌激素分泌到血液中不需要经过输卵管,输卵管可以输送卵细胞,也是受精作用的场所,A错误;肝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血浆中甲状腺激素需经组织液进入肝细胞,B正确;下丘脑调节激素如促激素释放激素可以运输到腺垂体,

促进促激素的分泌,C错误;激素调节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范围广泛,D错误。故选B。17.下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B时刻

,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AB段时间内,人体散热量远高于产热量B.在AB段时间内,当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人体靠辐射、对流和蒸发散热C.B时刻,因为人体散热增加,所以血管快速收缩D.在BC段

时间内,人体主要由肌肉组织代谢产热维持体温【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点,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的引起内分泌腺、骨骼、皮肤血管和汗

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详解】A、人是恒温动物,在AB段时间内体温仍能保持恒定,故散热量与产热量相等,A错误;B、在AB段时间内,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主要是蒸发散热,B错误;C、B点之前,毛细血管舒张,在B时刻

,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因为血管快速收缩减少散热量,C正确;D、据题干可知某人在休息,此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D错误。故选C。18.下列关于乙酰胆碱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后膜引发兴奋B.乙酰胆碱能参与代谢,调节某些生理过程的速率C.乙酰胆

碱作用完成后,运至乙酰胆碱受体处降解D.少量的乙酰胆碱便能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小电位【答案】D【解析】【分析】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属于信息分子,不提供能量,作用后迅速被分解。【详解】A、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

触后膜,引发兴奋,A错误;B、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不能参与代谢,B错误;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对应的酶水解失活或者回收到突触前膜内,C错误;D、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发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小电位,D正确;故选D。19.为研究赤霉素(

GA)和脱落酸(ABA)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科学家利用拟南芥突变体进行系列实脸,实脸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据实验结果推测,错误的是A.突变体1是GA受体异常突变体B.突变体2是ABA受体异常突变体C.野生型种子萌发时内源ABA含量很低D.

GA与ABA在此过程中有拮抗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详解】分析题图,突变体1在MS培养基上不萌发,在MS培养基+一定量GA

时萌发,可知突变体1应是缺乏GA而不是GA受体异常,A错误;由后三组实验结果可知,突变体2添加一定量的ABA也不能抑制其萌发,说明突变体2是ABA受体异常突变体,B正确;野生型种子在萌发时内部激素发生变化,ABA含量降低,由野生型在MS培养基上能够萌发也可以推知其内源ABA含量很低,C

正确;由三组用野生型作为实验材料的结果可知,GA与AB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拮抗作用,GA促进萌发,ABA抑制萌发。【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进行解释、推理某些生物学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

出正确的结论。20.下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g+h为草鱼的次级生产量C.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

率为h/bD.通过投放消化酶可能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但人工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能

量还有人工输入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所以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一般情况下,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同

化,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详解】由分析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加上人工输入的能量,A错误;草鱼从第一营养级获得h,从人工饲料中获得能量g,但只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i属于次级生产量,B错误;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是a,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

养级所获得的同化量为h,故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a,C错误;投放消化酶可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量,从而提高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2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发育与生长素有关B.生长

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催化作用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在核糖体中合成D.达尔文父子实验证明了生长素能从苗尖端向下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三方面: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详解】A、由于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生长素,A正确;B、生长素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B错误;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C错误;D、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影响从苗

尖端传递到下面,没有证明这种影响是生长素,D错误。故选A。22.如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若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A位于乙细胞①染色体上,则②上有基因A或a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将导致一

个丙细胞产生4种配子D.甲、乙、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0、4、2,染色体组数依次为2、4、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

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由于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动物雄性动物。【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甲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甲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

AaBb,若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乙细胞中染色体①上有基因A,则②上有基因a,B错误;C、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正常情况下只能产生2种4个配子,所以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不会导致一个丙细胞产生4种配子,C错误;D、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

裂的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组为2个,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有4对、染色体组4个,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为2、染色体组2个,D正确。故选D。23.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a、b为相应结构。若给予a适宜的刺激,b会产生收缩。下列关于

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a结构是一个神经纤维B.a、b结构均具有受适宜刺激后能迅速产生反应的特性C.该实验说明a受到刺激后产生了一种能够传导的负电波D.该过程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形式【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

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与肌肉相连的为传出神

经,所以坐骨神经属于反射弧的传出神经部分。【详解】A、a结构是蛙的坐骨神经,是由多根传出神经元的神经纤维组成的,A错误;B、a是神经细胞、b是肌细胞,二者均具有受适宜刺激后能迅速产生反应的特性,B正确;C、该实验不能说明a受到刺激后产生了负电波,C错误。D、反射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形式,而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B。24.浙江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1年乌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

率大于迁出率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C.第6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少D.乌鸫种群数量受气候、病原体和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

综合作答。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详解】A、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但不能

确定一定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还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A错误;B、第3年之后数量减少,属于衰退型,第9年之后数量稳定,属于稳定型,B正确;C、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第9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少,C错

误;D、领域行为属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D错误。故选B。25.如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2浓度下,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器官有可能来

自油料作物B.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O2浓度,此时厌氧呼吸的强度最低C.N点时,该器官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需氧呼吸D.L点时,该器官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答案】A【解析】【分析】纵坐标为二氧化碳释放量,据图可知,N点后氧气的吸收量大于二氧化

碳的释放量。【详解】A、氧气的吸收量大于二氧化碳释放量,说明该器官有可能来自油料作物,因为脂肪氧化分解时耗氧量大于糖类,释放二氧化碳量却相对较少,A正确;B、M点适宜贮藏该器官,但此时厌氧呼吸还没有消失,B错误;C、该器官的呼吸作用底物还包括部分脂肪,故

氧气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相等时不能说明其只进行需氧呼吸,C错误;D、L点时,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2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图是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简图,相关数值用有机干物质质量表示(

单位:t·km-2a-1)。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湿地中浮游动物可以作为___________(2)湿地中的芦苇高低不一、错落有致,这种现象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3)若该湿地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鱼虾

总投放量不变,增加食鱼性鱼类的投放比例,则鱼虾总产量将__________(填“升高”、“不空”或“降低”)。(4)小型鱼虾类到食鱼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该数据远低于10%,据图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两类食物链,一种是以死亡生物或有机碎屑为起点的腐食食物链,还有一种是通过生物间__________系形成的食物链,二者同时存在,各有侧重。植物直接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占浮游动物同化的总能量的___

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这说明__________食物链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起更重要作用。【答案】(1).消费者和分解者(2).不属于(3).降低(4).人类捕捞活动(5).捕食(单方向的营养、取食与被取食)(

6).13.3(7).腐食【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详解】(1)湿地中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为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浮游动物还可

以以有机碎屑为食,为分解者。(2)湿地中的芦苇是同一物种,芦苇高低不一、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3)若该湿地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鱼虾总投放量不变,若增加食鱼性鱼类的投放比例,捕食者增多,会导致鱼虾总产量下降。(4)该生态系统可能由于人类捕捞小型鱼虾,导致小型鱼

虾类到食鱼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该数据远低于10%。(5)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两类食物链,一种是腐食食物链,还有一种是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植物直接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为2200t·km-2a-1,浮游动物的总同化量为22

00+14300=16500t·km-2a-1,植物直接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占浮游动物同化的总能量的13.3%,浮游动物的同化量更多的来自于腐食食物链,这说明腐食食物链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起更重要作用。【点睛】第(5)问中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浮游动物同时处于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上,

故其同化量一部分直接来自于植物,一部分来自于有机碎屑。27.探究不同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关系,其中图1是三种不同类型植物的CO2同化方式示意图,图2表示生活在不同地区的A、B、C三类植物在晴朗夏季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并回答:(1)将水稻的绿色叶片进行色素的提取与

分离实验,需要加入__________,以防止叶绿素被破坏,该色素在滤纸条上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往下是第______条。以光合色素的__________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所得曲线就是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2)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

_________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二氧化碳还原成糖的一系列反应称为_____________(3)已知玉米叶肉细胞叶绿体中固定CO2的酶对CO2的亲和力远高于水稻。据图l分析,图2中水稻、玉米和景天科植物

依次对应的曲线是:__________。(4)图2中,在10点到16点期间,A组植物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填“>”、“=”,或“<”)呼吸速率。在10点到12点期间,B组植物光反应的产物是_______,其生成速率_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答案】(1)

.碳酸钙(CaCO3)(2).三、四(3).吸光率(光的吸收率)(4).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5).卡尔文循环/碳反应(6).BCA(7).>(8).ATP、NADPH、O2(9).下降【解析】【分析】图1中:水稻直接从外界吸

收二氧化碳用于暗反应;玉米的叶肉细胞可以把二氧化碳固定成C4,并将二氧化碳提供给维管束鞘细胞进行暗反应;景天科植物晚上固定二氧化碳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液泡提供二氧化碳给叶绿体用于暗反应。图2中:A植物晚上也可以吸收二

氧化碳;B植物和C植物均在白天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且B植物中午存在午休现象。【详解】(1)碳酸钙可以保护叶绿素,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b,依次位于滤纸条上从上往下是第三四条条带。以光合色素的光吸收率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所得曲线就是光合色素的

吸收光谱,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2)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同位素14C表示CO2,探究了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二氧化碳还原成糖的一系列反应即为卡尔文循环。(3)图2中A植物晚上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故为景天科植物;中午时C植物的二氧化碳

吸收量大于B,根据玉米叶肉细胞叶绿体中固定CO2的酶对CO2的亲和力远高于水稻可知,C可能为玉米,B可能为水稻。(4)A植物白天不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而是利用晚上储存在液泡中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图2中,在10点到16点

期间,此时光照强度较高,A组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在10点到12点期间,B组植物光反应的产物有ATP、NADPH、O2,由于此时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暗反应减慢,光反应也随之减慢,故光反应产物的生成速率会下降。【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1和图2中不

同植物二氧化碳的固定方式,进而分析图2中曲线图可能对应的植物种类。注意:图2中A曲线代表的植物由于白天几乎不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故白天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不代表呼吸速率=光合速率。28.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昆虫,研究人员针对其体色(A+控制灰体、A控制黑体、a控制白化)和翅形(B、b)两种性状进行

了杂交试验。已知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含某基因的雌配子或雄配子的受精能力较弱。两对亲本的杂交结果如下。亲代F1实验一灰体正常翅♀×黑体缺刻翅♂♀∶深灰体正常翅∶灰体正常翅∶黑体正常翅∶白化正常翅1/8∶1/8∶1/8∶1/8♂∶深灰体正常翅∶灰体正常翅∶黑体

正常翅∶白化正常翅1/8∶1/8∶1/8∶1/8实验二深灰体正常翅♀×白化正常翅♂♀∶灰体正常翅∶黑体正常翅3/12∶3/12♂∶灰体正常翅∶黑体正常翅∶灰体缺刻翅∶黑体缺刻翅2/12∶2/12∶1/12∶1/12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体色的基因A+、A、a的遗传遵循_________

_定律。(2)实验二亲本中,深灰体正常翅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白化正常翅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3)请分析实验二的F1雄性中,灰体正常翅∶黑体正常翅∶灰体缺刻翅∶黑体缺刻翅=2∶2

∶1∶1的原因。__________。(4)从实验二F1中随机抽取足量的雌性个体与实验一中的亲代雄性个体杂交,子代中正常翅雌性个体占__________。【答案】(1).分离(2).A+AXBXb(3).aaXBY(4).含b基因雌配子的受精能力弱

,有受精能力的雌配子比例为A+XB:AXB:A+Xb:AXb=2:2:1:1(5).5/11【解析】【分析】实验一中:亲本体色为灰体与黑体,子代出现深灰色和白化两种新性状,并且雌雄子代中出现的体色性状及比例相同,可以得出:A+与A显隐关系为共显性,同时出现表

现为深灰色;A+和A对a为完全显性,且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二中:两亲本均为正常翅,子代出现缺刻翅,并且雌雄子代中出现的翅形性状及比例不同,可以得出:正常翅对缺刻翅为显性性状,且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1)基因A+、A、a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的复等位基因,所以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2)根据基因关系可知,深灰体基因型为A+A,白化基因型为aa;双亲均为正常翅,子代出现缺刻翅,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双亲基因型为XBXb,XBY。所以,实验二亲本中,深灰体正常翅的基因型是A+AXBXb,白化正常翅

的的基因型是aaXBY。(3)根据实验二亲本基因型可知,子代雄性个体中,黑体:灰体=1:1;正常翅:缺刻翅=1:1,但实验结果为:黑体:灰体=1:1;正常翅:缺刻翅=2:1,说明含有b基因的雌配子受精能力弱,即有受精能力的雌配子比例为A+

XB:AXB:A+Xb:AXb=2:2:1:1,可以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导致子代雄性个体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正常翅∶黑体正常翅∶灰体缺刻翅∶黑体缺刻翅=2∶2∶1∶1。(4)实验二中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结合(3)可知,由于有受精能力的

雌配子比例为A+XB:AXB:A+Xb:AXb=2:2:1:1,则含b基因的雌配子受精能力为50%,F1中雌性个体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2:2:1:1,即XBXB:XBXb=2

:1,因此F1雌性个体产生的有受精能力的配子比例为:XB:Xb=10:1,与实验一中亲代雄性个体(AaXBY)杂交,子代中正常翅雌性个体(XBXB或XBXb)占101511211=。【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综合知识,需明确

性状显隐性的判定和配子比例的计算方法。29.回答下列有关果胶酶生产及固定化应用的问题:(1)菌种筛选:为了获得高产果胶酶的菌株,用射线处理一些霉菌后,稀释并接种在低浓度果胶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此培养基的pH要求__________(填中性偏酸或中性偏碱或中性)。(2

)菌种鉴定:通过在__________(物理性质)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实现菌种的鉴定。(3)果胶酶的固定化:取磁性壳聚糖微球固体颗粒,加入果胶酶溶液,30℃条件下振荡1h后装柱,上述固定化果胶酶的方法属于_______

___,反应柱使用后要用__________洗涤,放置于4℃蒸馏水保存。(4)果胶酶活力测定:以1g果胶酶单位时间催化产生的主要产物__________的量计算酶的活力。已知3,5-二硝基水杨酸与果胶水解主要产物共热,能产生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

在一定范围内产物的量和反应液颜色深浅成正比,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定产物的量。此方法需要制作标准曲线,其中纵坐标一般为__________。【答案】(1).中性偏酸(2).固体(3).吸附法(4).10倍体积蒸馏水(5).半乳糖醛酸(6).OD值【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果胶酶的活性测定,固

相化酶的应用。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果胶被果胶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详解】(1)为了获得高产果胶酶的菌株,用射线处理一些霉菌后,稀释并接种在低浓度

果胶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此培养基的pH要求中性偏酸,因为霉菌适宜在偏酸性的条件下培养。(2)固体培养基上能形成菌落,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实现菌种的鉴定。(3)取磁性壳聚糖微球固体颗粒,加入果胶酶溶液,30℃条件下振荡lh后装柱,上述固定化果

胶酶的方法属于吸附法。反应柱使用后要用10倍体积蒸馏水洗涤,放置于4℃(冰箱)保存。(4)果胶酶活力测定一般是以以1g果胶酶单位时间催化产生的主要产物半乳糖醛酸的量计算酶的活力;已知3,5-二硝基水杨酸与果胶水解主要产物共热,能产生棕红色

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产物的量和反应液颜色深浅成正比,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定产物的量。此方法需要制作标准曲线,其中纵坐标一般为光密度值(OD值)。【点睛】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关于酶活力的鉴定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帮助理解。30.人乳铁蛋白是乳汁中一种重要的非血红素铁结合糖蛋白,主要由

乳腺上皮细胞表达和分泌。它不仅参与铁的转运,而且具有广谱抗菌、抗氧化、抗癌、调节免疫系统等强大生物功能,被认为是一种新型抗菌、抗癌药物和极具开发潜力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下图表示用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乳铁蛋白的过程,请据图回答:(1)在构建重组质粒时,为防止目的基因和载体自身环化,应先选用__

________(填具体类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人乳铁蛋白基因和载体,然后用DNA连接酶处理得到重组质粒。(2)在进行①操作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卵子,应对良种母奶牛进行__________处理,从公牛中获得的精子需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与卵细胞结合。(3)过程③常用________

__方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受精卵中。图中采用的生物工程技术④和⑥分别是__________和胚胎移植,前者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添加胚胎成纤维细胞,后者在操作前通常取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进行__________。(4)对代孕母牛要进行__________处理,使之与供体的生理状况

保持相同,转基因奶牛成功的标志是__________,由此得到的转基因奶牛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克隆动物。【答案】(1).Smal和PstI(2).超数排卵(3).获能处理(4).显微注射法(5)

.(早期)胚胎体外培养(6).不需要(7).性别鉴定(8).同期发情处理(9).转基因母牛的乳汁中含有人乳铁蛋白(10).不属于【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利用奶牛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乳铁蛋白的流程图,其中①表示卵细胞的采集和培养;②表示精子的采集和获能;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

入受体细胞;④⑤表示早期胚胎培养和得到桑椹胚或囊胚;⑥表示胚胎移植。【详解】(1)由图示可知,为了防止目的基因、质粒的任意连接和自生环化,应该用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据图分析应该采用SmaⅠ和Pst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人乳铁蛋白基因和运载体,然后用DNA连接酶处理得到重组质粒。(2

)在进行①表示卵细胞的采集和培养,操作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卵子,应对良种母奶牛注射促性腺激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从公牛中获得的精子需要经过获能处理才能与卵细胞结合。(3)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方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受精卵中;图中采用的生物工程技术④和

⑥分别是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前者不需要添加胚胎成纤维细胞,后者在操作前通常取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4)对代孕母牛要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之与供体牛的生理状况保持相同;转基因奶牛成功的标志是母牛的乳汁中含有人乳铁蛋白;因未

采用核移植技术,转基因奶牛不属于克隆动物。【点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对基因工程和胚胎移植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对胚胎移植的步骤及每一步的目的要了然于胸。31.为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对黑麦根尖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有丝分裂指数(细胞群体中

分裂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为指标。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材料与用具:黑麦种子、草甘膦、蒸馏水、培养液、培养瓶、显微镜等(要求与说明:测定有丝分裂指数的具体操作不做要求)(1)完善实验思路:①利用蒸馏水配制浓度为10mg/L、102mg

/L、103mg/L、104mg/L、105mg/L的草甘膦溶液;②取黑麦种子若干在室温下浸泡过夜,将萌动的黑麦种子培养一段时间;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3天,取黑麦根尖细胞利用显微镜观察并统计____

______,计算有丝分裂指数,并记录;⑤每隔两天重复步骤④;⑥__________。(2)如果草甘膦可以抑制DNA复制,而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请预测实验结果(在以草甘膦浓度为横坐标的坐标曲线图中表示前两次实验结果)__________(3)分析与讨论:为了更

好地分离细胞,可以将黑麦根尖置于含__________溶液中酶解一段时间,然后再压片。未加草甘膦溶液培养的黑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只有2.3%,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随机均分成6组;在6组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

且适量的蒸馏水、10mg/L、102mg/L、103mg/L、104mg/L、105mg/L的草甘麟溶液(2).分裂期细胞数和细胞总数(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5).果胶酶和纤维素酶(6).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除草剂草甘膦

对黑麦根尖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除草剂草甘膦,因变量为有丝分裂指数,其它均为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中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详解】(1)根据题意和以上分析,完善实验思路:①利用蒸

馏水配制浓度为10mg/L、102mg/L、103mg/L、104mg/L、105mg/L的草甘膦溶液;②取黑麦种子若干在室温下浸泡过夜,将萌动的黑麦种子培养一段时间。③根据以上步骤可知设置5组实验组和1组对照组,因此随机均分成六组;在六组

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10mg/L、102mg/L、103mg/L、104mg/L、105mg/L的草甘膦溶液。④由于该实验的因变量为有丝分裂指数,因此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3天,取黑

麦根尖细胞利用显微镜观察并统计分裂期细胞数和细胞总数,计算有丝分裂指数,并记录。⑤每隔两天重复步骤④;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如果草甘膦可以抑制DNA复制,而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则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减弱,预测实验结果(以坐

标曲线图表示前两次实验结果)如下:(3)分析与讨论:由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为了更好的分离细胞,可以将黑麦根尖置于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溶液中酶解一段时间,然后再压片。未加草甘膦溶液培养的黑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只有2.3%,原因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大多数细胞

处于分裂间期。【点睛】本题以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对黑麦根尖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实验设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能够根据题意获取实验目的,进而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从而补充实验的步骤,

结合实验的因变量和题意分析能够用坐标图表示实验结果,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