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2023.10 )

PDF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91.189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2023.10 )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2023.10 )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2023.10 )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2023.10 ).pdf,共(4)页,391.18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8f8bc89b6fba7797f51c5e91b2cb9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密封线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太原五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历史命题人:胡洁黄戈校对人:胡洁黄戈时间:2023.10第I卷(选择题,共

计60分)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西周初年,周成王命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并留守主管东方政务,周公死后该职务由其子继承;成康之际改由周天子直接派遣且不再长期驻守。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A.对分封制进行局部调整B.力图稳固王权的尝试C.实现对

东方的直接控制D.王室内部斗争的激烈2.唐代“诸州及镇、戍之所,各自有城。……纵无城垣,篱栅亦是”;宋初曾令江淮诸郡毁废城垣,以至两宋时代的内地州县治所大部分都没有完整的城郭,基本上处于无城状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纠正藩镇割据之弊B

.传统坊市制度走向瓦解C.中央政府财政困难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3.金朝在攻灭北宋的过程中因为金的都城距离中原太远,于是在开封设立行台尚书省。后为对付蒙古与南宋,又在山西、山东和河北二带设亏行台尚书省。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在新征服地区陆续设置行省,作为因军事

行动需要而代表中央的机构。关于行省制度说法有误的是()A.前朝制度提供了直接来源B.机构性质由临时变为常设C.成为统领汉地的最高机构D.制度定型与军政因素相关4.《新唐书》中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唐德宗贞元中,德宗将要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据此可知,袁高行使“涂归”权()A.保证了朝廷政令严谨科学B.符合中枢权力的运行机制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D.加剧了君权与

相权的矛盾5.明朝从嘉靖即位起,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朝,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直至被迫辞职。严嵩任首辅十余年,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这表明首

辅制度()A.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B.导致中枢权力运作异变C.推动了相权进一步独专D.源于皇权政治现实需要6.公元前406年,雅典在阿吉纽西海战中取得胜利,但参战将军们因未能及时打捞落水船员和阵亡者遗体而受到审判,在泰拉麦奈厮等人利用下,两次击败了公民

大会从法治途径解决问题的努力,致使六名将军被处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精英具有丰富政治经验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C.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D.政治演说影响国家事务7.英国1832年改革“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

财富因素转移”,“下院的自信也得到了增强”,同时在济贫等方面实施了一些之前竭力回避的改革。由此可知,此次改革()A.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B.导致传统贵族政治的终结C.完善了英国的济贫体系D.利于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8.美国17

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但联邦政府行使宪法未授予的权力时,各州有权拒绝。这表明该宪法()A.解决了奴隶制存废问题B.体现了中央分权制衡原则C.确保全体公民权利平等D.给予地方政府较大自治权9.中华民国

建立后,国民党、进步党等政党纷纷登场。国民党骂进步党为“官僚党”,喋喋不休;进步党骂国民党为“暴民党”,没完没了。两党议员在国会开会时经常大打出手,国会大厅成了党人斗殴的场所。这体现了民国初年()A.阶层之间的分化较显著B.民主政治的不成熟性C.责任内阁制的弊端

暴露D.军阀势力的盘根错节10.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经选举产生,管辖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最高机构为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财经委员会、监察院、法院等。这()A.奠定了新中国的制度基础B.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解

放C.实践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D.开启了华北地区战略反攻11.1951年2月,北京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时,公营工厂和专科以上学校的代表由选民大会直接选举,郊区农民及工商界、青年、妇女代表和区域代表由选民代表会议选举。在选举时,凡识字并有过多

次选举经验者采用无记名投票,有的地方在讨论候选人名单后,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这次选举()A.巩固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B.加快了北京社会主义改造进程C.实践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是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有益探索12.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

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高二历史第3页(共8页)高二历史第4页(共8页)密封线内不得答题A.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B.废井田,开阡陌C.实行行伍连坐,严刑峻法D.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13.北魏统治前期,“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

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长制旨在()A.促进北魏社会转型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C.保证国家赋役征派D.加强地方基

层治理14.从北宋最后一位帝王宋钦宗,到南宋宋高宗之后的历代帝王,对王安石是负面评价。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将王安石等人视为“奸臣”。直至进入近代,迎来“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后,人们才重新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正面意义,并给王安石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这表明()A.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B.史学方法决定历史观点C.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5.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后来,有学者对其研究时发现,一条

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该学者意在说明()A.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B.一条鞭法未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北方地区中央控制力缺失D.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16.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

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B.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17.1902年1月,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在戊戌政变时受革职留任处分的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受命后对大学堂进行了整顿

,提出先办预科,为本科做准备,同时还设速成科,以收急效。这说明()A.清末新政引起全面反响B.学制改革方向明确C.清廷意图挽救统治危机D.戊戌维新余音犹存18.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实行法币的公告,主要内容为:自1935年11月4日起

,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统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国民政府的币值改革()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均衡发展B.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C.化解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D.有利于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19.变工是由两户或两户

以上的农民相互调剂使用劳力、畜力与农具,以满足各自农业生产上临时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如图为1950年创作的《变工互助图》。该作品反映了()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深得民心B.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C.农业合作化已有一定的基础D.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0.1992年中共十

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21.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

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22.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

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A.扩大了选官范围B.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C.加强了中央集权D.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23.宋代监察官一般身兼监察职能和其他职能。如通判除了负责监督官员,还可以和知州共同管理一州行政事务,甚至监察权本身也可

兼任,可由各监司互相代理职权。这一制度()A.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不利于发挥监察效能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高二历史第5页(共8页)高二历史第6页(共8页)密封线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密封线内不得答题24.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

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25.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

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美国总统为了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往往利用政治权力任命官员,从而加强对文官系统的控制。这些表明,文官制度()A.受到行政权的干扰B.已成为政客夺权的工具C.已经失去传统优势D.摒弃

了“政治中立”原则26.我国2018年修订后的《公务员法》第九十条规定:“辞退公务员……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辞退的公务员。”并在2005年《公务员法》(原第八十五条)的基础上追加“并应当告知辞退依据和理由”

的内容。修订后的这一规定()A.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B.赋予了高级干部更多的人事权力C.体现了公务员管理的混乱D.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中立原则第Ⅱ卷(非选择题,共计48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8分)27.(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

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

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在汉朝国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都是“编户齐民”,编入户籍,地位一样。在汉代中国,汉族居于主要地位。汉族是由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和夷狄各族融合而成的,这个华夷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到了汉朝就称

为汉人,也就成为汉族的开端。汉族不仅在人口上是国家的主体,而且在文化上也是国家的中坚。汉族统治者把儒家学说定为正宗用统一的思想来维护国家的统一。——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帝国相比,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色?并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12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4分)28.(24分)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

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

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

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及艾伦·坎贝尔(前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谈话录材料三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

、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

献》(《光明日报》)高二历史第7页(共8页)高二历史第8页(共8页)密封线内不得答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8分)(2)材料二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应“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

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了哪些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8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

,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