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6)页,59.15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8bf8c87dcb3335948d8f3ef3923e8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大附中2024届高三第一学期统练四本试卷共五大题,24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为我国汉字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这是文化史上值得大
书特书的事。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中已萌生文字的雄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尽管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可以记
录语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
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甲骨文虽是处于文字发展变化中,并未全部定型,但体现出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具备“六书”的结构规律。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
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甲骨文构字采用简单的线
条,概括传神,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不少甲骨文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布局形象表现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这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不同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其他世界古文字,甲骨文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绵延发展,成为
今天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对破解其他世界古文字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取
材于刘钊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最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引发学界的研究热潮。1908年,罗振玉查证甲骨出土地在安阳小屯,他搜集了很多甲骨,确认安阳小屯正是《史记·项羽本纪》所记“洹水南般墟址”之“殷墟”。殷墟发现后,私人挖掘或盗增多,不少甲骨流失国外。192
8年起,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科学挖掘殷墟遗址,坚持每年两次发掘,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停止。战乱中,殷墟遗址陷入无政府的盗掘状态,甲骨再一次流失海外。解放后,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多次组织甲骨发掘,般
墟考古发掘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殷墟甲骨文提供了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朝的自然生态、王室宗法、占卜制度、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状况。商朝是否存在的谜团被解开。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甲骨文是证史的物质文化遗存,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
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结构一直没有变。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交流
,这背后是积淀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基石。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而且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他们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习俗、价值观念等多受中华文化影响。时至今日,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汉字
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汉语热”风靡全球。(取材于柴如瑾的相关文章)材料三历经120年,时代风云变幻,学者们始终守护着甲骨文研究,使这门学问从绝学冷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显学,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
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要确保甲骨文等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
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形势下,甲骨文研究正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发布,包括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和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这是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推进甲骨文研究的步伐已迈出。另外,“大数据、云平
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已列为国家级重大课题,课题进展顺利,取得很多初步成果。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甲骨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生机。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活泼有趣的甲骨文创意表情包,将古老文字制作成动画,甚至做成嘻哈歌曲……清华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研究与创作工作,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带动大量年轻人关注甲骨文。推动甲文的社会传播,很多人都在努力。根据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研发甲骨文游戏字卡,推出甲骨文台历;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斯瑞德建立了汉字字源网站……甲骨文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生活,这些普及工作是能为甲骨文学术研究提供多方面支持的。(取材于
王丁等人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文字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雏形萌生于新石器时代B.成熟文字约形成于夏商时C.文字雏形是无意义的图画字D.成熟文字能逐词记录语言2.根据材料理解,,对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
文的词汇丰富,可以自由记录汉语B.甲骨文常用字的基本结构一直没有变C.甲骨文体现出汉字“六书”的结构规律D.甲骨文有朴素美,推动书法艺术形成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殷墟甲骨文发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王懿荣是发现殷墟甲骨文的第一人B.罗振玉确认殷墟,证明3000年前商朝存
在C.民国时期开启了甲骨文的科学挖掘D.解放后,殷墟被重点保护,甲骨再无流失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甲骨文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B.甲骨文具有文字研究价值C.甲骨文具有史料价值D.甲骨文具有文化研究价值5.根据材料三,对甲骨文研究与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研究已经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B.甲骨文研究可以依托课题研究来推进C.甲骨文传播要致力于数字化设计研究D.甲骨文传播能为甲骨文研究提供支持6.有年轻人说:“现在要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汉字没有大用处了,甲骨文更是古董。”请根据三则材料,帮助
这样的年轻人端正对甲骨文、汉字的认识。【答案】1.C2.D3.C4.A5.C6.①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研究汉字发展的史料,也是探究世界古文字的借鉴材料;②它是证明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史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根脉;③甲骨文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④汉字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传承中华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⑤影响部分国家的文明进程,促进文明交流与借鉴;⑥甲骨文已走进大众生活,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
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要做好此题需要找准答题区间,全面提取信息,迅速筛选信息,与选项细致比对,具有敏感点意识,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比如时代有误、未然变已然、地点出错、事件杂糅、挂一漏万、张冠
李戴、偷换概念、推测变绝对、强加因果、逻辑失当、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等。题干问”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文字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明确了对照区间为“材料一”,限定了选项性质为“不正确”的。C项,“文字雏形是无意义的图画字”,错误。原文说“这些文字雏形
被称为‘文字’或‘图画文字’,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可见问题有二:其一,这些文字雏形除了被称为“图画文字”还可以成为“文字”;其二,只是说不能逐词记录,意味着还是可以
记录的,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宽泛、宏观、广义讲应该还是有文字意义的。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
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然后与选项加以对照,符合原文便是正确的理解,否则便是不正确的。做此题先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即信息来源处。D项,“甲骨文有朴素美,推动书法艺术形成”,表述错误。原文内容是这样的“布局形象表现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
和观念。这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从语法构成来看,“推动”的主语应该是“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的“这”,“这”作为复指的成分具体内容在上文,疏通句意可知应该是“表现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的“布局形象”
,选项把“布局形象”替换成“有朴素美”,偷换概念。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审准题,题干为“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殷墟甲骨文发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题区间为“材料二”,问
题为“有关殷墟甲骨文发掘的理解”。其次,提取原文信息与选项对照时,若遇到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义。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
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A项,“王懿荣是发现殷墟甲骨文的第一人”
,错误。原文信息只是说“最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引发学界的研究热潮”,可见并没有“第一人”的说法,于文无据。B项,“罗振玉确认殷墟,证明3000年前商朝存在”错误。原文信息是“1908年,罗振玉查证甲骨出土地在安阳小屯,他搜集了很多甲骨,确认安阳小屯正是《史记·项羽本
纪》所记‘洹水南般墟址’之‘殷墟’”,可见确认的只是“安阳小屯正是……殷墟”,选项把“殷墟”替换成“商朝”,偷换概念。C项,“民国时期开启了甲骨文的科学挖掘”与文本“1928年起,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科学挖掘殷墟遗址”
对照,无误,表述正确。D项,“甲骨再无流失”,无中生有。“解放后,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多次组织甲骨发掘,般墟考古发掘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没有“再无流失”的类似说法,表述绝对。故选C。【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信息的
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一般说来分两步走: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第二步,比
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根据题干要求可解读出答题区间为“材料一、二”,问题是“下列关于甲骨文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无中生有。与交流有关的文字在材料二的倒数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但只是说中国文字,具有的影响和价值,并非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只是说汉字影响了
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文明进程——形成‘汉字文化圈’,“时至今日,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汉字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汉语热”风靡全球。但文本信息并非外交层面,而是汉字在文明文化方面的价值、意义。可见“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于文无据,无中生有,夸大了作用。BC
D三项信息在材料一、二中均有涉及,表述正确无误。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
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题干中明确了答题区域为材料三,“对甲骨文研究与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具体问题。C项,“甲骨文
传播要致力于数字化设计研究”,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研究与创作工作,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带动大量年轻人关注甲骨文”,可见这里只是列举了清华大学教授有关甲骨文研究、传播方式的做法,不代表甲骨文研究与传播的普遍性,
相关段落要说明的观点在该段(3自然段)首句处,“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甲骨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生机”,选项把特例、个例当成普遍做法,以偏概全。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道主观表述题,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是一个常
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提取、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审析题干,坐标定位,“有年轻人说:‘现在要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汉字没有大用处了,甲骨文更是古董。’请根据三则材料,帮助这样的年轻人端正对甲骨文、汉字的认识”,可见答题区间为“
材料一、二、三”,这个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不要只看材料三;另外就是化具体问题为抽象理论或概括性话题,比如此题就可以灵活变通到抓取关键信息为“甲骨文更是古董”,也就是说在相关区域找出证据证明甲骨文在现实
生活中依然有存在的价值,理应重视起来。然后整体阅读这三部分,搜索提取有效信息。最后,理清文脉,举纲张目,整合概括出答案来。(1)从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取有效信息为“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为我国汉字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
,这是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得出答案“是研究汉字发展的史料”。(2)从材料一的第二段结尾部分提取以下信息:“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尽管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可以记录语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
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结构一直没有变。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
地沟通交流,这背后是积淀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基石”中,总结得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也是探究世界古文字的借鉴材料”。(3)从材料一的最后一段“甲骨文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
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对破解其他世界古文字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
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中,得出“汉字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传承中华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它是证明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史料”“甲骨文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4)从材
料二“甲骨文是证史的物质文化遗存,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中得出答案“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5)从材料三开头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要确保甲骨文等字研究有人做
、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得出“促进文明交流与借鉴”“汉字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6)从材料二“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
而且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他们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习俗、价值观念等多受中华文化影响。时至今日,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汉字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汉语热’风靡全球。”和材料三的最后一段“推动甲文的社会传播,很多人都在努力。根据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研发甲骨文游戏字卡,推出甲骨文台历;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斯瑞德建立了汉字字源网站……甲骨文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生活,这些普及工作是能为甲骨文学术研究提供多方面支持的”中,得出答案
”甲骨文已走进大众生活”“影响部分国家的文明进程”。【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优化整合,准确答题的技巧方法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
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
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听雨堂记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
:“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
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
,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
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
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
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
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洁身自好C.庶几..得遂于晚岁庶几:或许,大概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无异于,不亚于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或.可以免于功名B.而.独不能一刻忘
情于子由而.乃违性乖质C.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乃.欲学陶D.其乐尚减于.吾辈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C.陶
潜之可仕而不物: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D.是贼去而弯弓也: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11.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
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案】7.A8.B9.D10.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11.(1)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2)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3)作者(袁中
道)没有仕途之累;(4)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5)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解析】【导语】《听雨堂记》通过对兄弟三人闲居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追求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借苏轼与苏辙兄弟之情,反思功名
得失,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期盼,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语的能力。A.“治朝:治理朝政”解释错误,这里应解释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治”是形容词,“太平”。句意:都不是安定
太平的时代。B.正确。句意: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C.正确。句意:或许在晚年实现。D.正确。句意: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代词,有的;/副
词,或许。句意: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或许可以免于功名。B.二者相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C.连词,却;/连词,才。句意: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于是想学陶渊明。D.介词,比;/介词,从。句意: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
少。/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D.“把弓折断”错误,此处“弯弓”应解释为“弯弓射箭”。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第一个“令”,名词做动词,担任县令;“令简政清”,政令简明、政
治清平;“了”,全然;“繁”,繁忙;“其中”,他心中。【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1)文中提到,“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这表明袁氏三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甚至超过了苏轼与苏辙之间
的兄弟情谊。这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是他们能够共同享受“听雨之乐”的重要前提。(2)作者指出,“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这句话说明袁氏三兄弟因为人数更多,所以在家庭聚会时的快乐比苏轼和苏辙更为
丰富,这为他们实现“听雨之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3)文中提到,“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这意味着袁中道自己并没有强烈的追求官场成功的愿望,这使得他更有可能与兄弟们一起享受闲适的生活,不必为了功名而奔波劳累。(4)文章中说,“独吾观两兄道根深,
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这里表达了袁中道认为他的两位兄长本质上并不适合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他们的性格更适合隐居生活,这也为他们能够实现“听雨之乐”提供了条件。(5)作者提到,“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这句话显示了袁中
道对于苏轼兄弟晚年未能共处的遗憾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希望自己的兄弟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听雨之乐”。参考译文: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
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
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
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
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或许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
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兄弟三人,
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
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二)(共8分)1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1.请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________________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过”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
信)的人交朋友。②.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断学习经典可以不犯大错。启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总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错误,有的人因为自己犯了错误,就强词夺理,拼命地找借口,甚至为求自保而在背后抵牾他人
,所谓见善思迁,有过则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之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样我们就能勇敢的面对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勇于面对错误,积极改正。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勇于面对错,才能坚定的一步一步往前走。【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主,以……为主;毋,不要;友,与……交朋友。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材料“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知,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错误
不要怕改正。由此可知,孔子认为,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由材料“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可知,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很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幸他短命已经死了,现在再也找不到这
样的人了,我还没听说再有好学的人。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由材料“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知,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不断学习经典可以不犯大错。启示,俗话说:“有则改知,无则嘉勉。”
即使是在自己没有犯错误的情况下,如果别人指出错误,我们也要虚心接受,把别人的友善建议当成是对自己的勉励。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是人心。”人心有容乃大,面对错误,我们要敞开胸怀去面对,去改正。翻译:孔子说:“要以忠信两种道德
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子罕》)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很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幸他短命已经死了,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了,我还没听说再有好学的人。”(《雍也
》)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述而》)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1】谢朓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2】。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
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3】。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4】,终隐南山雾。注释:【1】此诗作于诗人离别金陵出任宣城太守之际。【2】骛:疾驰。【3】沧洲:隐士的居处。【4】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列女传》载,陶答子妻借玄豹表达对丈夫为官“名誉不
兴,家富三倍”的痛心。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路”二句写诗人离别金陵,乘舟逆江流而行,前往宣城任太守。B.“天际”二句写诗人极目远望那天水相接处的点点帆影和离离江树。C.“既欢”二句写诗人赴任途中经过“怀禄”“沧洲”,欣赏
秀丽风景。D.“嚣尘”二句中的“兹”与“此”,其义均与诗人“之宣城”事相关。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的“江路”句与“归流”句、“天际”句与“云中”句分别构成鲜明的对比。B.“旅思”二句承上启下,其中“摇摇”一词既指江舟颠簸之感又指思绪恍惚之态。C.
“终隐”句中的“南山”既呼应题目中的“宣城”,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D.此诗先景后情且以乐景衬托哀情,结构完整;语言清淡质朴,情思丰富而又蕴藉。15.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3.C14.B15.①既有眷恋金陵、去国怀乡的愁绪,又有远离京城是非之地
的自我宽解;②既有倦于行旅的孤寂之感,又有赴任的欢愉之情;③既有怀恋仕途之心和为官爱惜名誉、不牟私利之志,又有散淡闲适(或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经过‘怀禄’”错误。“怀禄”不
是地名,为怀恋仕途之意。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构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天际”与“云中”两句不存在对比关系;C.“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错误。“终隐”句中的“南山”与“归流”句中的“东北”不存在呼应
关系;D.“且以乐景衬托哀情”错误。不是“乐景衬哀情”,是哀景哀情。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点明此行
溯流而上,与江水相背而行,水长路远。江舟向西南方向行驶,水流却东北流去。江水尚知道入海为归,而人却辞别故土而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永”与“鹜”不但形容了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的不同水速,而且融入了自己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江面上点点帆影,消逝在远方的天空,但它仍是归去的舟船,再向前看,远处江岸还有约隐约现的树林,那树林的深处,不正是我的家乡吗?诗人由近写到远,继续写江舟远行时的景物,以“识”与“辨”两字写出自己当时回望故乡专注与眷念的心绪。“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摇摇,心神不定貌,这里是双关。一是写眼前涛涛的江水使船颠簸,摇晃不定。二是写当时的心情。这时的他心情复杂,他既对京邑留恋,又有远离京城是非之地的自我宽解。“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禄情,怀恋俸禄。欢喜、愿去做
官领俸禄。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这两句是说又要当官,又做隐士,正合乎自己意向。隐居的志趣又合乎自己隐居的志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作者自己说,从此我将离开这烦嚣的是非之地,赏心乐事从
此开始了。这“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诗人借用“玄豹”此典,说自己虽无玄豹的姿质,不能深藏远害,但这次去宣城,与南山雾雨一样隐蔽。“玄豹姿”,喻自己虽为一郡之守,并无美德,也未必能治好此郡,但自己却深爱名声,绝不会做陶答子邦样贫污、弄贫国家的事。从字面意义看,是借外任隐遁远祸,但更深的意义是说
自己将以淡泊心境处理政务。16.古诗文默写(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乡村日常生活图景,如“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2)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很多事情上都曾有美好的开始,能坚持到最后的却不
多,就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文人心怀国家兴亡,常以诗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金块珠砾”,警示统治者不可骄奢无度;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
之大,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告诫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覆辙;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提醒南宋统治者不要冒进误国。【答案】①.暧暧远人村②.鸡鸣桑树颠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终者盖寡⑤.
鼎铛玉石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封狼居胥⑧.赢得仓皇北顾【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暧、颠、繁、寡、鼎、铛、狼居胥、赢、仓皇。苏格兰的风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
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
更北的地方。提及最早工业化的英国,一般都会想起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或是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城,可我心中念念的却是苏格兰。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似乎英国从来都
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
】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计划自驾
去苏格兰高地之前,其实没有料到旅程会那么漫长辛苦。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带着海洋饱满的水分,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虽然是八月
,草地已然尽是黄色。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才能理解英国风景画家笔下的云层为何那样丰富;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穿着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
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冷清。市中心桥边的古堡和尖顶教堂,朴素安静。因为靠近北海和尼斯湖,城中盘旋着无数体形硕大的海鸥,锐利地鸣叫。因为太冷,这里行人稀少,抄着手走过方正低矮的街道,暮色中浓厚的云影投在穿城而过的河里,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个荒谬的时间节点。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
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早已沧桑遍体。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脚下是北海的惊涛,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
,城堡虽形销骨立,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眼前海鸥悲鸣、断壁残垣,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让人突然觉得,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似乎根本进入不
到心里。说起肃穆凛然的古堡,人们脑海中掠过的都是电影和小说的片段:一个中世纪的女子,凭海临风,衣袂飘飘……⑦经过的其他城堡,几乎都是一样的破败。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得形状模糊的兽首和神灵、武士的面容,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那些黑暗的冰冷的石墙垒出来的
幽深的房间,都在提示我,这是一个苦寒之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⑧直到在暮色中抵达爱丁堡,连绵的壮丽高大的古建筑之城缓缓地铺陈在我面前的那
一刻,我联想到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曾有的一句话,那个意大利人在初见昆明的时候,形容它是“一座壮丽的大城”。我的感受跟那位13世纪的意大利人是一样的,被一种璀璨的“文明的他者”的光芒震慑了。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
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它的城堡和大学,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和街道,满眼的苏格兰格子和满耳的风笛声,都带着苏格兰人的骄傲和文化印记。朋友说,你一定要去酒吧,叫上一杯烈性黑啤,听他们唱歌,那才是苏格兰。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
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想起了因《勇敢的心》而为世人熟知的苏格兰勇士的形象……⑨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桂子香气里,回到嗅觉和味觉都无比亲切熟悉的江南,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心中顿时一虚一紧
,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17.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迥然不同:相差很大B.粗粝:粗犷C.铺陈:有层次地展现D.仪态万方:姿态特别大方18.依据上下文,填入第②段【】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纯正诗
意B.华丽满足C.朴实厌恶D.优雅倦怠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借用宗白华的话意在强调,现代人面对山水自然要用心品味、感悟,努力找寻内心深处的情感。B.第④段画线的一组短句,勾勒出冷暖相谐的画面,描绘了苏格兰高地清新自然、辽阔壮
丽的独特景象。C.第⑤段“荒谬的时间节点”的意思:时值八月,却仿佛置身于寒冬;身处现代,却好像置身于17世纪。D.结尾处写南京的环境气候与苏格兰不同,“一虚一紧”反映出苏格兰之行给作者带来了深切的感受与思考。20.第①段说“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
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游历苏格兰时遇到了怎样的“困境”、产生了怎样的“感动”。21.文章叙写了苏格兰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而标题却是“苏格兰的风”,请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答案】17.D18.D19.B20.①困境:旅途,漫
长辛苦;气候,风大天寒。②感动:看到苏格兰高地的风景,对苏格兰坚忍强悍的民族性格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动;在恶劣生存环境下,苏格兰产生了无数风流人物,这让作者感佩;爱丁堡典雅、得体、壮丽、辉煌的文明,苏格兰人拥有的勇士品格等,让作者震撼。21.文章以“风”为题,形象生动且意蕴丰厚:“风”最
能体现苏格兰自然环境苦寒的特点,“风”代指苏格兰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扭转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风”喻指给在湿热环境中的作者带来思考和警醒的力量。效果:文章以“风”为题,形象生动且意蕴丰富。【解析】【导语】这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在苏格兰旅行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
触展现了苏格兰高地的粗粝雄浑和历史沧桑,同时对比了英国其他地方的温文尔雅与苏格兰的坚忍强悍。作者通过对景物、历史、文化的叙述,表达了对苏格兰风土人情的深刻感悟,以及置身于风景与历史中的那种出离现实的触动。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有对
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文历史的深刻思考。【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词语的含意的能力。D.“仪态万方:姿态特别大方”错误。“仪态万方”:形容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纯
正:纯粹;不搀杂其他成分。华丽:华贵美丽。朴实:质朴诚实;朴素。优雅:优美雅致。诗意:像诗一样表达美感意境。满足: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厌恶:产生很大的反感。倦怠:疲乏,懈怠。第一处,结合语境“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此处
是说“英国的乡村”优雅从容的特点,可以用“优雅”。第二处,结合语境“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和前文“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此处是说让人产生了审美的疲倦感,可以用“倦怠”。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
品内容的能力。B.“勾勒出冷暖相谐的画面”错误。结合语境“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可知,划线句子展现了辽阔壮丽的特点,并没有体现“冷暖相谐的画面”。故选B。【20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从“计划自驾去苏格兰高地之前,其实没有料到旅程会那么漫长辛苦”可知,“困境”指的是旅途,漫长辛苦;从“温度很低,八月里,穿着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
市清冷,冷清”可知,“困境”指的是气候,风大天寒。从“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可知,“感动”指的是看到苏格兰高地的风景,对苏格兰坚忍强悍的民族性格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动;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
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可知,“感动”指的是在恶劣生存环境下,苏格兰产生了无数风流人物,这让作者感佩;从“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
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想起了因《勇敢的心》而为世人熟知的苏格兰勇士的形象……”可知,“感动”指的是爱丁堡典雅、得体、壮丽、辉煌的文明,苏格兰人拥有的勇士品格等,让作
者震撼。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可知,“风”最能体现苏格兰自然环境苦寒的特点;从“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在他们
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可知,“风”代指苏格兰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扭转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从“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心中顿时一虚一紧,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可知,“风”喻指给在湿热环境中的作者带来思考和警醒的力量;综上所述,文章以“风”为题,形象生动且意蕴丰厚。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语言基础运用这个地方多山而又环海,依海而建的房屋随岸就坡,高低错落,形成一种浪漫而随意的“水岸气息”。(甲)房屋外墙
则多用白色涂饰,外墙与露台栏杆多为弧形,线条如水般流畅。(乙)每栋房屋不仅有庭院,还有许多回廊和过道。(丙)这些空间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欣赏海景步道的长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自然的穿堂风,从而起到降温作用。(丁)在晴朗的日子里,
与红瓦白墙、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22.将下面句子还原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大多数房屋用红瓦铺设屋顶,屋顶坡度平缓,有利于防风排水。A.甲B.乙C.丙D.丁2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把修改好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
上。【答案】22.A23.参考答案:红瓦白墙与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
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大多数房屋用红瓦铺设屋顶,屋顶坡度平缓,有利于防风排水”可知,此句应填在“房屋外墙则多用白色涂饰”前面,根据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介绍房屋的整体结构。故
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
,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原句“与红瓦白墙、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而又和谐”的问题是缺少主语,由前面可知,此处描绘的是“依海而建的房屋”与周围的环境相映衬,故应改为“红瓦白墙与蓝天、碧海、沙滩相互映衬,一切美妙
而又和谐”。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4.学校举办“在阅读经典中发现美好”的读书论坛,请拟写一段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要求:结合具体作品,条理清晰,180字左右。【答案】示例:亲爱的同学
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阅读经典,发现美好”。在阅读《巴黎圣母院》时,我发现了诸多美好。外表丑陋的卡西莫多,内心却无比善良。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守护,是纯粹而动人的美好。爱斯梅拉达的美丽与善良,即使面对残酷的世界也不曾改变,这是人性的美好。这部经
典作品引领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发现美好,感悟人生的真谛,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探寻更多的美好。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篇应用文微写作试题。读书论坛的主题为“在阅读经典中发现美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结合阅读经典作品谈其阅读过程中美好的感受,要突出“发现
美好”,如认识到了人性美、自然美等等。题干要求写一份发言稿,那么学生的写作必须符合发言稿的格式,要有称呼、问候语、正文等。“认识明确,依据准确,分析合理”要求学生必须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经典作品的具体内容证明观点,并展开合理的分析,要
有理有据。可以先选取一部自己阅读过的熟悉的经典作品,如《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瓦尔登湖》等,然后选取作品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物或情节简单概述,并由此表达出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到的美好感受,尤其要突出它怎么让你“发现美好”,美好在
什么方面等。如《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内心善良对爱斯梅拉达的守护,以及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所体现出的人性美好;《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美好的爱情等等。25.升入高三,很多同当忙于学习,忽视了体育锻炼,请你准备一段发言稿在班会上向同学们推
荐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帮助大家调节身心,要求:条理清楚,理由充分,有感染力,180字左右。【答案】示例:我向大家推荐一项运动——慢跑。慢跑是一项低门槛、低风险的体育运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还能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慢跑的过程中,我们
可以放空心灵,理清思绪,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同时,它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力和协调性。因此,我希望大家能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在操场上、公园里,或是校园的角落进行慢跑。让我们用健康的身心迎接未来的挑
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本题要求在班会发言中推荐一个体育项目,帮助大家调节身心。该题目旨在帮助高三学生认识到脑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并重,体育运动有助于学习和调节身心。阐述的时候要具有感染力,注意字数限制。写作思路:题干说“很多同学忙于学
习”,这是现象,所以在具体推荐的时候,要注意强调该项目适合高三学生紧张的学习,易于坚持,同时能起到帮助大家调节身心的作用。如慢跑,不挑时间和场合,适合每一个人,还能有持续性,这样才能让大家信服。26.微写作。请以“一颗飞翔的种子”为题,
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要求:情感真挚,有形象,有文采。150字左右。【答案】【范文】一颗飞翔的种子在风中遨游,在地上漂泊,在云中漫步,在枝头缠绵,不知何处是我的终点?不去听,树上白藤的苦劝不去理,枝头喜鹊的抱怨在我的终点,一个温暖环绕
的地方我会落下,深埋土底大口喝水,用力吸收然后,静静等待枝繁叶茂、直上云霄顽强和蓬勃的生命力在我内心激荡,沃土也好,泥淖也罢,只要肯把根深深地扎下,又何惧长不成参天大树?示例二:一颗飞翔的种子我是一颗
飞翔的种子,我经过了山花烂漫的群山却未加停留;我看过层林尽染的梯田却不以为意;我飞到了花香扑面的鱼米之乡也赶快加紧脚步……我飞向哪儿呢?我寻寻觅觅,直到看见了那一抹黄——粗砺的戈壁划伤了我的身体,呼啸的北风让我难以扎根,真的要停在这儿吗?我看了看农民脸上质朴的笑容,看了看脚下干涸的大地。我努力
下沉,扎进土里。若是能为这黄土带来一抹绿意,那我就停止飞翔。【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审题】抒情对象:一颗飞翔的种子。“种子”:体现出“种子”的特征——轻、小、扎根、生长……也可体现出“种子”的象征性——希望、成长、力量……“飞翔”:位置上的高远、视野上的开阔、
动态上的飘浮……“一颗”:数量的限制。文体要求:抒情类一一以抒情性表达为主。写作时要围绕“一颗、飞翔、种子”之限定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充分地想象种子飞翔时的状态、飞翔时的心情、飞翔时的想法……【立意】
1.我是一颗正在飞翔种子;2.我是一颗飞翔为了扎根/为了成长/为了实现价值的种子;3.我要做一颗飞翔的种子,扎根汲取力量;4.(中国/北斗/逆行者)是一颗飞翔的种子,是民族的希望、腾飞的力量。【素材】1.我有一颗飞翔的种子,它变出了一双翅膀,肆
意在云间翱翔,它的名字叫国航;我有一颗飞翔的种子,它在酒泉发射搭载着希望在星际领航,它的名字叫嫦娥;我有一颗飞翔的种子,它长出了两个轮子,在月球背面探索这片未知的领域,它的名字叫月兔;我还有一颗飞翔的种
子,我希望它能成为浩瀚星河中最璀璨的星星,它的名字叫北斗。穹顶之上,还有一颗种子长出了面面五星红旗在星河中飞扬,那一颗种子,它的名字叫中国。2.青春,究竟是什么模样?我想应该是一颗飞翔的种子。尚未成熟的身躯埋在沃土的温床,等待破土成长;高
远壮大的梦想生于内心,早已飞于云端天际。青春的种子啊,不要只顾飞翔的幻想,努力汲取营养,将来才有可能让枝叶触碰到星和月亮,青春的种子啊,也不要因身在土里而不去飞翔,唯有你让心在高高的天上,破土后才有向上生长的力量。飞翔种子啊,终有一日,你会成长为参天的巨树。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
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7.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常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孩童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对一切都有着好奇心。而实际上,好奇心并不仅仅属于儿童,也并不仅仅推动了人的成长……对于“好奇心”,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
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答案】例文:常怀一颗好奇心的的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是用以认识、了解事物本质、思考世界的能力,我们应常怀一颗好奇心,用好奇循本之眼光看待万事万物。好奇心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究
之心。著名的科学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好奇心推动着时代走向进步。古猿人对火好奇,学会了制火种,成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牌;古代帝王对于未知疆域好奇,开拓疆土,完成了国土的统一;近
代文人对西方思想好奇,带来了先进开放的思想潮流;现代人对于宇宙好奇,登上月球,探索了宇宙的奥秘。好奇心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重要力量。好奇心驱使着人类科学发展走向高峰。如果一颗苹果掉落头顶,没有引起牛顿的好奇心思
考,那么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还有一道“天堑”。如果没有瓦特的好奇心,人们也无法迈入蒸汽时代;如果地图版块的契合,没有吸引魏格纳的注意,人们对于地球大陆的认知又是何夕?正是好奇心激发了科学家们对现象及其本质的思考,一步一步引领着人类科学迈上一个又
一个高峰。既然好奇心那么重要,那么怎样保持一颗好奇心呢?保持好奇心,需要对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人常言道“好奇源自生活。”只有真正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生活的人,才有优先获得好奇心的能力。比如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力求发现其规律和特性。比如多记录所见所闻所想,对相同的事物,谁的关注更细致,好奇心这把解开奥秘的钥匙,就有可能掌握在谁的手里。保持好奇心,还需要有一颗颗刨根问底的心。遇事则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切不可通过表面就判断其本质,而要力求追根溯源。当你开始透过现象思考
本质时,好奇心的种子便已经生根发芽了。有所思,有所问,有所求,我思固我在。好奇心的力量无穷无尽,好奇心的潜力不可估量。让我们应当常怀一颗好奇心,用好奇的眼光去看待、思考、剖析这个世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
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点明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这是一种普遍的认知,孩童在成长时充满好奇心是常见现象。接着强调好奇心并非儿童专有,其作用也不限于推动人的成长,这就拓宽了对好奇心的理解范围,提示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主体(如成人、群体、社会等)以及不同的影响(如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去深入思考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它推动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学习。它就像是一盏灯笼,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途,让
我们不断发现新的世界。好奇心也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好奇心也是一种追求知识和成长的欲望。好奇心,让我们变得不断进取和创新,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限制。好奇心,是一种充满探究和探索的精神。它
让我们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探索的乐趣。让我们在探索的路上,不断追问和思考,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挖掘和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成长和进步。所以我们主张人应该拥有“好奇心”,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更快地成才。写作提示里明确了写作文体是议论文,因而要论点鲜明,论
据合理。写作时学生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与好奇心有关的场景或者现象引入观点,如探索与创新是好奇心的价值与运用。主体分三部分展开:好奇心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好奇心助力个人成长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正确看待和利用好奇心。结尾总结观点,强调要正确看待和利用好奇心,使其成为
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并呼吁大家怀揣好奇心,不断探索、创新,共创美好未来。写作时注意引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以增强说服力。立意:1.好奇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2.好奇心有利于文化传承与交流。3.好奇心塑造多元包容的社会氛围。28.作文2: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
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亮相夏日的午后,炽热的阳光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里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兴奋的氛围,因为今天是校园演讲比赛的日子。他本不是爱说爱笑的性子,像今天这样的场合,他应该是坐在观众席的观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站在后台,即将成为下一个演讲者。他看着密密麻
麻的观众席,心里跑起了马,那马蹄声杂乱无章,又快又密,让他又无措又恐慌。他是怎么让自己沦落至此的?他看向台上,那个正在演讲的家伙。他叫李牧,他们是同年级的同学。两人长期暗自较量年级第一的位置。不同于他的内敛,李牧总是肆意张扬。他不喜他的张扬,有时又在心底偷偷羡慕。演讲比赛通
知贴出来的那天,大家围在布告栏前起哄说李牧又会是第一。然后,他看见李牧瞥向自己的那轻飘飘的小眼神。他果断报了名。妈妈在他后悔纠结得要拔光自己的一头秀发的时候,出了手。一饭铲下去,敲痛了他的头:“男子汉大丈夫,报就报了。这么个熊样子给谁看。”后面的日子,他觉得自己被绑架了,老
师一遍遍的帮他修改演讲。稿,耐心细致地纠正他的发音和动作。好友纷纷帮他出谋划策,陪他练习。就连六岁的小妹都抱来了她所有的毛绒玩具,做他的观众。他像是小舟,顺水而流,被大家推着走,每个人都比他这个当事人还要积极。“听说你报名了?”一个陌生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他转过身。李牧站在不远处:“
这次的第一肯定是我的。”李牧径自越过他,还给了他不轻不重的一撞。他们两个素来点头不说话的高手过招的默契哪儿去了?他开始利用课余所有的时间来准备演讲,毕竟他已经收到了战书。将演讲稿倒背如流,反复听录音,调整哪怕一点点的停顿失误,对着镜子掐着时间一遍遍的
练习表情和仪态。他开始有点认真了。可现实很快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好友带来了李牧的练习视频。视频是偷拍的,远远的,听不到李牧的声音。可看到视频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输了,高手与菜鸟的差距是那么明显。他在书桌前静默了许久,打开了电脑,找出优秀
演讲者的视频,一条条地看了下去。那一晚他卧室的灯亮到了天明。他渐渐地看出了些兴味,无关比赛,无关输赢,他看到了“演讲”的魅力。他站在舞台上,身姿挺拔如一棵青松,他看见观众席那一抹亮眼的黄色,小妹正使劲地向他挥着
手。他仿佛看见小妹的小手紧紧拉着他的衣角:“哥哥别怕,你把观众都当成我的娃娃。”他的唇角微微扬起,此刻他的心中依旧在跑着马,那马蹄声却是激扬的战鼓。他的声音响起,悠扬而沉稳,那娓娓道来的演讲词,牵动着观众的情绪,随着他的一言一行而变化着。他像是
自由奔放的舞者,像指挥演奏的指挥家,像是指点江山的将军,他洒脱而肆意的展示着他的所思所想,引领者观众进入他绚烂的思想世界。这是他在演讲比赛上的“亮相”。其实,在站上舞台的那一刻,他便明白他已经赢了这一场人生的比赛。他“亮相”了,勇敢地走到台前,展示了他的
所思所想,他突破了自己,收获了成长。他感受到了“演讲”的魅力,学会了努力、执着、追求与坚持,收获了爱和鼓励。舞台上的灯光,观众的目光和掌声,都成为了“亮相”的见证。这一刻他不再执着于输赢,他勇敢地站出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光芒,为这个世界贡献了他独特的故事和价值。这个世界也会因为他的“亮相
”而发生微小而实质的改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文以“亮相”为题目,同时又有文体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材料第一句,引入了“亮相”的概念,然后将其从戏曲舞台联系
到了生活中,如“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随后说明,亮相会受人关注,亮相背后又有一段故事。既要写出亮相时刻,又需写明背后的故事。“亮相”是一种戏曲上的表演动作。主要角色上场时、下场前,一段舞蹈动作完毕后或对打完毕后的一个短促停顿。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
物的精神状态,采用一种雕塑的姿势,这就称其为“亮相”。而推广到生活中,“亮相”是指每一个重要的公开展示。展示的是,已经完成的成果,当场的精神面貌,以及藏在展示背后的故事。考生需选择一个亮相的场景,将人物置于其中。由浅入深完
成“亮相”,亮相的表现,亮相背后的故事,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还需要写出对于人物的亮相,观众的反应,注意细节的描述。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交代故事的背景、时间、地点等要素。然后,对亮相背后的故事进行展开。随后,深入挖掘故事的内在含义。接着
,写亮相的精彩时刻。最后,点明故事主题“亮相”的意义。立意:1.亮相背后是个人的蜕变和成长。2.亮相背后的支撑,来自周围人的鼓励和支持。3.亮相背后的付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