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线上考试 历史.docx,共(8)页,324.72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44385a9cdde28face1b20838c1c32f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2022级高一(上)十二月线上质量监测历史试题(40分钟100分)命题人:刘西库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典型器物是
A.彩绘陶器B.黑陶C.青铜器D.玉器2.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然而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A.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
平等B.治国理政借助人伦秩序C.利用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D.讲究礼贤下士网罗人才3.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使用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4.(
22·湖北高考)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的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6.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上述史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反
映了汉代司法审判A.强化君主专制B.渗透儒家伦理C.充满人文色彩D.维护民众利益7.史学家钱穆评价道:“若将武帝一朝的事业与秦朝相比,其对内的政治,尚未能超出秦制的规模;其对外的开拓,则越出了秦时所开拓的疆域。”
下列有关汉武帝一朝开拓疆域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A.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B.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C.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D.
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以加强控制8.(22·湖北高考)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9.中国古
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征召制C.察举制D.科举制10.在右图三国鼎立示意图中②代表A.
鲜卑B.魏C.蜀D.吴11.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文献记述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
,租佃关系发展12.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艺成就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画圣”B.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C.裴秀绘制的《洛神赋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D.《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13.右图所示是一幅古代书法名作,从中可以看出A.
秦代书法篆刻的艺术共融B.唐代狂草的抒情写意C.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D.宋代楷书的疏密适宜14.(22·北京高考)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
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15.右表是汉至唐的分封情况。据此可知,分封A.易造成国家动荡B.
在汉代发展到鼎盛C.在当时仍占主流D.对象以异姓王为主16.(22·广东高考)右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17.
唐玄宗设立翰林学士后,翰林院开始逐步取代中书省的职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俨然成为更重要的一套决策班子,被称为“内相”,“但凡大诰令、大废置”,“莫不专受专对,他人无得而参”。据此可知,唐中后期朝代分封后果汉8个异姓王、9个刘姓
王七国之乱西晋27个同姓王八王之乱唐册封“异姓王”藩镇割据A.创新制度以加强皇权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优化制度以提高效率D.贵族政治已然衰落18.“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
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具有双重的作用B.说明了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D.指出察举制下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19.(22·广东高考)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
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20.(22·重庆高考)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
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A.士人阶层壮大B.心学思想盛行C.坊市制度流行D.抑商政策加强21.(22·湖北高考)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
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22.北宋初期,在地方上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997
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负责转运财物),后又设提点刑狱(负责刑狱),二者在本职工作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又被称为“监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中央财政收入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改
变地方割据局面23.右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24.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都城纪胜》载:“(临安)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
至四鼓后方静。”与唐朝前期相比,材料中反映南宋A.只有临安商业分布非常广泛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开始突破政府对商业时空的限制D.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25.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別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
统教材。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儒学的普及化和世俗化C.先秦宗法制度得以重建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26.耶律阿保机以汉人为版筑使,修建都城。都城分南北两部分,北面为皇城,建有宫殿、衙署、寺庙,西北部空旷地是契丹贵族安扎帐篷之地;南城为汉人、渤海人和回鹘人居
住之地,除少量衙署和寺庙外,主要是民居和作坊。材料体现了耶律阿保机A.对文化兼收并蓄B.改变了契丹人的生活方式C.推行南北面官制D.认可各民族一律平等27.据史载,道教领袖丘处机曾于1188年两次被金世宗召见,其“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等建
议甚合金世宗之意;1219年,丘处机提出的“济世安民”、“仁爱孝道”等主张,也得到成吉思汗的赞同。据此可知A.道教已成为金元两朝的国教B.民族交融趋势已深度发展C.金元统治理念发生根本变化D.金元统治者十分推崇道教2
8.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29.明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现固的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A.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B.设立奴儿干都司C.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府D.设立行都指挥使司30.明朝建
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分布于全国,这些卫所通常都有自己的屯田区,卫所的士兵都有固定的户籍,平时耕种,但是也不荒废训练,一旦有事,中央可以从五军都督府派遣将领,领兵出战,平时将归于府。据此可知,明朝卫所
制度A.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B.体现了“寓兵于农”构想C.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D.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31.(22·湖北高考)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
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32.为了巩固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明清政府曾推出土司制、乡约制、保甲制和团练制。在施行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各级组织均在不断地接受或执
行“国家”管理。这说明当时A.中央政府重用当地土司维持地方秩序B.乡约制与保甲制完善了中央集权体系C.西南地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程度提高D.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已经成熟33.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B.优待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C.改变了夷夏观念实现了民族平等D.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
进步34.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并在中央专设机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这一机构是A.宣政院B.总理衙门C.理藩院D.军机处35.清朝初年,为防范与清朝抗衡的郑成功,曾下令禁海,停止一切海上贸易,实行“海禁”
。清朝收复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恢复海上贸易,分设闽、粤、江、浙四个海关,与外国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只留广州一关,强制推行“公行制度”。这表明清朝前期A.实行与明朝相同外贸政策B.对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C.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D.一口
通商取代朝贡贸易36.在鸦片战争前的五十年间,清政府的进出口贸易中,80%-90%的进口来自英国,65%-80%的出口到英国,然而对英贸易一直处于处顺差。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购买力普遍低下B.对外贸易
管制严格C.民众消费意识的淡薄D.通商口岸数量偏少37.清代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盖自庚申(1860年)一炬,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己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央咫尺平静。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此时的“忽然醒悟”导致了先进的中国人A.开眼看
世界,起到启迪思想解放的作用B.学习西方,迈出近代化第一步C.托古改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强国之道D.结束专制,开启民主共和之路38.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甲午战争后民
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39.下图为外国在华部分企业的投资变动统计(单位:百万美元)。列强在华企业投资变动的主要推动力源于A.通商口岸的开
放B.清政府的巨额赔款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40.杨宁一认为:“早期改良思想家和康梁维新派不再停留在学习西方的技艺之学上,而是致力于改变中国社会和专制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
解放的潮流。”这一“潮流”是A.“中体西用”思想B.三民主义C.“师夷长技”思想D.维新变法思想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