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市区县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8)页,1.210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42d6146565439d4743ead11e99737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区县高中学校25届高三一诊模拟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克法洛斯是居住在古雅典的外邦人,拥有大量财富,需要缴纳赋税,却没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这说明,在古希腊()A.外邦人被排斥在公民之外B.公民不能参与国家管理C.全体居民
都享有民主权利D.雅典是少数人掌握政权2.宋神宗熙丰之际,政府年财政净收入比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高出25%;且工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和青苗钱的总和。据测算,熙丰之际民众平均税收负担约为12%,个体小农的税负普遍低于10%。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B.冗官、冗兵局面的缓和C.王安石变法的经济举措D.给西夏的“岁赐”被取消3.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A.伦理
道德B.文字技巧C.法律知识D.专业技能4.宋真宗所作并推广的《劝学诗》中写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
窗前读。”宋真宗创作该诗并推广旨在()A.抑制门阀势力把持朝政B.鼓励寒门子弟学优而仕C.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昌盛D.重造重文轻武社会氛围5.唐朝两税法施行之后,租庸调制度并没有一刀切地废止,如按照“人丁”即政府认定的劳动力数量来征发徭役的现象
仍然存在。这说明唐朝的赋税改革()A.增加了税收名目B.扩大了征收对象C.加重了人民负担D.依旧唯丁身为本6.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
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7.1981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两个离不开”的观点,即“汉族
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1990年,发展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些主张()A.意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C.有利于
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D.推动了经济变革和政治进步8.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霸氏小宗庶子曶立为宗君前需经宗族举荐、婚姻之国同意,再上呈周天子核准,由史官别造异典,亲为传达。在此之前,仅能由其母霸姬代理宗族事务。这()A.维护
了统治秩序的稳定B.加速了礼乐制度的瓦解C.开创了女性主政的先例D.完善了确立宗君的程序9.《全球通史》中关于汉朝历史的表述有:“每个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乡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证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在当地发展家族势力。结果,形成一个行政制度,其效率和反应灵敏的程度远远超
过现代以前的任何别的行政制度。”对材料信息解读准确的是()A.汉朝监察制度保证了行政效率B.本乡回避为中央集权提供保证C.每个官吏都不能发展家族势力D.官吏选任原则体现了宗法观念10.如图为《耕织图·
耙耨》部分,由康熙帝命宫廷画师绘制而成,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康熙为此图作序:“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民生之本,以衣食为天……爰绘耕织图各二十三幅……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据此可知,该图体现了()A.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中国
古代农业技术领先世界C.江南农业经济持续发展D.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治意图11.在1830年,欧洲城镇和人口的分布情况与十五世纪中叶的情况没有多少差别,而在这一时期,只有在英国,人口的分布有显著的变化,城市人口也有显著的增加。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英国人口的分布有“显著的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A.手工工场的发展水平最高B.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C.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趋势D.设施农业的突破进展12.下表是1946年6月世界银行部分贷款审批情况(单位:亿美元)。据表中审批情况可知,这一时期()贷款国别法国
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申请额5.05.355.00.43.50.52.50.22.096.0批准额2.51.9500.1600.400.120.3410A.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B.
世界银行决策易受国际形势干扰C.被战争破坏的世界经济正亟待恢复D.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趋势13.中国古代契约涉及民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交易物品不仅包括土地、房屋等重要的不动产,甚至还有农具、牛马、粪坑、茅厕、树木、水井等内容,仅土地买卖的交易方式就有多种。这表明中国
古代契约()A.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B.具有重实用的实践逻辑C.蕴含重商的法治精神D.较少涉及政治制度层面14.下表是唐朝至宋元时期有关契约的记述。这反映了()时期史料记述唐《唐律》:“诸负债,违契不偿,一疋(同匹)以上,违二十
日笞二十,二十日以上加一等”宋政府规定订立买卖契约应由先问亲邻、榆钱印契、过割賦税、原主离业四个环节组成元法律要求“经官给据”才能进入契约订立的其他程序A.经济发展使契约制度逐渐成型B.契约订立的程序日渐完善C.法律条款保证了契约制度实施D.政
府对契约信用监管加强15.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伦敦城市不断“膨胀”,交通也可谓是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大发展——马车繁荣、轨道扩张、交通配套设施出现、地铁诞生等。但拥堵也在不断“成长”,始终相伴相生,是困扰城市的“顽疾”。19世纪50年代,面对伦敦交通拥堵问题,英国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A.
建立高效的公务员体系B.发展公共交通系统C.限制工厂规模D.大力推广自行车16.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
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17.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
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B.先施
百货公司C.轮船招商局D.福州船政局18.19世纪50年代,伦敦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都会,人口超过250万。与此同时,伦敦的城市道路每天都被超过25万的通勤族和马车堵塞。针对这一状况,1854年8月英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据此判断,该法案的
主要内容是()A.建立高效文官制度B.严格限制工厂规模C.开启地下铁路建设D.大力发展汽车工业19.宋代金银器物流行文字铭刻,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是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如江西彭泽易氏墓中银梳刻
有“江州打作”铭,安徽六安宋墓出土的银勺、银胭脂碟上压印“顾玉郎”款,浙江永嘉窖藏银器标识“京溪供铺记”等铭刻。这一变化反映宋代()A.金银加工技术的进步B.政府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D.市民阶层是金银器消费主体20.表3为1
750—1938年英国、法国、美国、俄国(苏俄一苏联)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其中丙代表的国家是()表317501830186018801900191319281938甲1.99.519.922.918.513.69.910.
7乙0.12.47.214.723.632.039.331.4丙5.05.67.07.68.88.25.39.0丁4.05.27.97.86.86.16.04.4A.英国B.俄国(苏俄一苏联)C.美国D.法国21.《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称:这些条文是“公正的法律判决”,是国王“颁行的,要
以此使国家得到公正的统治和合理的管理”。法典普遍采用案例汇编的形式,每一条都以假设句“如果……”开始。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A.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B.体现统治阶级意志C.凸显实用性和权威性D.昭示法律追求公正22.189
9年,梁启超曾鼓吹“破坏主义”和“排满”“讨满”。1902年,梁启超又撰写《释革》一文,称“革”字含“Reform”和“Revolution”:前者“因其所固有而损益之,以迁于善”,后者“若转轮然,从根底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由此可见,梁启超()A.思想解放后反对曾经的尊孔
保教B.与康有为在政治思想上逐渐地靠拢C.从激进排满到准备发动王朝革命D.受到西方民族民主观念的影响加深23.清末民初之际,国内报刊开始关注欧美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运动。1897年,《时务报》刊登了英国工人罢工
“议减工作时刻”的消息;1913年,《法政杂志》摘译了《日本国家学会杂志》关于美国八小时工作制法案的报道;1916年9月1日,美国铁路工人罢工推动了《亚当森法》的通过,其中规定了铁路工人的八小时工作制,《民国日报》称此为工人运动“未有之大成功”。这着重说明了()A.清末新政为
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B.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权利得到了保障C.当时国内各方对工人权利日益重视D.报刊成为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载体24.东晋建立前后约有90万中原人移民到江南,占当时江南全境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多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迁徙,在江南形成独立的聚落
;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在东晋朝廷认可下形成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这()A.增强了北方士族返回中原的愿望B.激化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D.规范了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25.
王韬(1828—1897)认为物质和制度文化属于“器”的范畴,易相通,而属于“道”的中西精神文化则较难相通,故提出“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由此可见,王韬()A.注重传统文化的适时改造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C.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观念D.未对中西文化理性思
考26.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
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27.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
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A.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B.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C.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D.展示了分裂与统一
的场景28.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B.教师行会地位上
升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据此可知,陈独秀的观点旨在()A.传播西方民权至上理论B.批判传统封建伦理思想C.培养
国民拼搏进取精神D.弘扬传统儒学治国理念30.1964年法国出台对非洲关系的《让讷内报告》,把推广法语、法国文化和发展援助政策紧密结合,通过与军事、金融、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打造语言文化共同体。并派遣大量管理、技术等人才直接参与非洲国家管理,推广法国模式。法国意图()A.发挥欧洲共同体作用B.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C.维持对非洲的影响力D.保护非洲文化多样性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在“中立”旗
号下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门户开放”原则,美国如继续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设法遏制日本,会使西方在亚洲的权益丧失殆尽。权衡利弊,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太平洋战
争爆发之前,美国远东战略的基点是“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
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摘编自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1950年2月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离间中苏关系的希望破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
对新中国采取了更加敌视的立场。在外交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动员西方盟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形成。
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对此,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双方同意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高级会谈。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经过反复磋商,两国最终于1972年2月28日
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
美关系变化的因素。(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中国人很早就通过订立契约来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西周时期的“质剂”“博别”是最初的契约形式。秦汉时期,契约标的物种类明显增多,据《居延汉简》记载,既包括田地、房屋等不动产,也包括农物、丝织品、口粮、牲畜等动产。隋唐时期的契约种类
除传统契约之外,还出现了寄托契约、租赁契约和担保契约等类型。此外,政府规定加盖官印的契约即“市券”中的时间、双方、地点、价格等都要一一注明,以确保契约的效力,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宋元时期政府推行“不立田制”和“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上政府保护及推动商品交易的系列措施的采取,信用性契约、商事契约等迅速发展起来。订立契约由先问亲邻、输钱印契、过割赋税、原主离业四个环节组成,并通过法律制度维护实施。政府规定缴纳完契税
以后的契约才合法有效,契约订立双方应及时过割税赋,契税成为官府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宋元时期的契约制度不仅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而且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摘编自李秋梅《
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历史意义。(4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
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
。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
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
述清晰)区县高中学校25届高三一诊模拟联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DBCACA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BDBDCC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
930答案DDDCAABBBC二、非选择题31.【答案】(12分)(1)演变:1931—1938年中立观望(或奉行绥靖政策)(2分);1938—1941年援华制日(或支持中国遏制日本)(2分);1941年后联华抗日(或联合作战)(2分)。(2)因素: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台湾问题;经济因素;国际格局变化。(每个层次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解析】(1)据材料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可知1931—19
38年中立观望(或奉行绥靖政策);据材料一“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可知1938—1941年援华制日(或支持中国遏制日本);据材料一“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可知1941年后联华抗日(
或联合作战)。(2)据材料二“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并结合中苏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史实可知意识形态;据材料一“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可知国家利益;结合中美关系的史实可知台湾问题;据材料一“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可知经济因素;据材料二“1969年
入主白宫以后”并结合世界格局的史实可知国际格局变化。32.【答案】16分。(1)趋势:契约种类不断增加,内容逐渐丰富;契约形式日益规范,法律效力增强;契约涉及的领域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点2分,共6分)原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
品经济的繁荣;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保护私有财产和商业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约的法律效力;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诚信和契约精神。(任答3点,6分)(2)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历史意义: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业交易的活跃;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完善,
提高了契约的法律效力;推动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弘扬了契约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治思想。(任答2点,4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契约标的物种类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寄托契约、租赁契约和担保契约等
类型”可得,契约种类不断增加,内容逐渐丰富;据材料“政府规定加盖官印的契约……注明”“以确保契约的效力”可得,契约形式日益规范,法律效力增强;据材料“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得,契约涉及的领域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商品经济
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文化传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保护私有财产和商业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约的法律效力;文化传统的影
响,强调诚信和契约精神。(2)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历史意义:据材料“通过订立契约来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可得,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发展;据材料“政府保护及推动商品交易的系列措施的采取”可得,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业交易的活跃;据材料“确保契约的效力,避
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并通过法律制度维护实施”可得,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约的法律效力;据材料“信用性契约”可得,推动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弘扬了契约精神;据材料“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
一系列的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治思想。33.【答案】(12分)示例:观点: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有其必然的原因。(2分)在地理条件上,中华文明所处的区域东临大海,北面是荒漠戈壁,西
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横断山脉,虽不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交往,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外来势力扩张的困难。近代以前,除了北方的游牧文明,其他强势文明都未能强势扩张到中华文明所处区域。在政治上,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由于这一
制度的成熟稳定、效果明显。不仅汉朝廷延续了这一制度,历朝历代包括元朝和清朝也加以继承。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经营方式。唐代曲辕犁的出现,表明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的发达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
物质基础。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秦朝统一文字,汉代独尊儒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文化。宋代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理学体系,重建了人们的信仰。在民族关系上,一方面汉族主导的中
原王朝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积极向中原王朝学习,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8分,任答四点)总之,中华文明具有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其无惧于外来文明的冲击,始终绵
延传承。(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并对世界各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地理因素、思想文化因素、政
治因素,据此可以把论题定位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有其必然的原因”。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要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内容,从地理条件、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在地理条件上,中华文明所处的区域东临大海,北面是
荒漠戈壁,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横断山脉,虽不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交往,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外来势力扩张的困难。近代以前,除了北方的游牧文明,其他强势文明都未能强势扩张到中华文明所处区域。在政治上,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
集权体制。由于这一制度的成熟稳定、效果明显。不仅汉朝廷延续了这一制度,历朝历代包括元朝和清朝也加以继承。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经营方式。唐代曲辕犁的出现,表明精
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的发达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秦朝统一文字,汉代独尊儒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文化。宋代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理学体系,重建了人们
的信仰。在民族关系上,一方面汉族主导的中原王朝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积极向中原王朝学习,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最后,还要对上述论述做一个总结,以呼应所述主题:中华文明具有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其无惧于外来文明的冲击,始终
绵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