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1.249 M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1.24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426e3ad4f865fed004b2b76635551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高一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1小题,1-25每题2分,2631每题3分,共68分。在每

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①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②遗址分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③大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④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详

解】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黄河流域以南呈零星分布,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①正确;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遗址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其他地区都有分布

,②错误;据图、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不能推断这些遗址属于哪个石器时代,③错误;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地带,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④正确;故选D;A、B、C错误。2.元谋

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都生活在我国史前时期,考古发现是了解

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能直接说明或再现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因此,我国境内原始人类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考古发掘,D项正确;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学者推断都是后人根据原始史料进行的加工、创作或研究,不是第一手资料的来源,排除AB

C项。故选D项。3.《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

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产生,从而出现了阶级分化.精美的玉器和陶器作为随葬品就是权费阶层的生活表现,B项正确;A项只能表明当时开始种植水稻.不能说明贫富分化,排除A项;C项表明当时城市建造的水平,排除C项;D项表明古遗址距今的时

间不能表示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4.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良渚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考古学家在河南堰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最

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故C正确;姜寨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遗址,良渚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殷墟遗址是商朝的文化遗存,ABD不符合题意,排除。5.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东北处,该遗址中部的宫城被围墙环绕,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

筑基础。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但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墓葬的随葬品差异巨大。由以上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当时历史状况是()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B.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明显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

朝诞生D.宗法制、分封制成为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但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墓葬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及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现墓葬的随葬品差异较大,说明这一时期私有制已经产

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东北处,属于黄河流域的文明,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禹建立的夏朝,诞生于约公元前2070年,排除C项;宗法制、分封制成为统治基础是在西周时期,与题意不符,

排除D项。故选B项。6.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下列文物够体现此历史特征的有()①后母戊鼎②何尊③商青铜戈④商鞅方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①后母戊鼎②何尊③商青铜戈

都是商周时期关于祭祀与军事的实物史料,A项正确;④商鞅方升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的实物史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7.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C.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

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自信,C选项符合题意;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A选项排除;甲骨文主要反映的是商朝的一些事件记载,B选项排除;甲骨文属于一手资料,D选项排除。8.《白虎通·宗族》记载“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立嫡

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材料中反映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和宗法制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选贤任能制度,材料未涉及,A选项排除;世袭制的方式主要分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

及,材料未涉及,B选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9.下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养,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

果可用于研究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召公之子为诸侯,体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故B项正确。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为军事民主制部落

时代的权力继承制度,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故排除。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中“燕国遗址”不符,故排除D项。10.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

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

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巩固;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C项正确

;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项;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④士受到统治者的

重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和私学的出现、民间学术活动的兴起、社会变革以及由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士受到重用有关,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

选D项,排除ABC项。12.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突出表现在①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②铁制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③从世卿制发展到任官制④专制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瓦解,伴随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①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形成,②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世卿制逐渐被军功爵制取代,③正确;专制体制在秦朝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

;专制体制在秦朝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④错误,排除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解答。13.“华

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

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成为礼仪之邦,B正确;A、C、D错误。14.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的发展B.冶铸业

的发展C.商业的发展D.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导致诸侯林立,多个政权并存,因此各国有各自的货币,这不利于各国间商业交流,故D符合题意;据各国货币形状可知,多数是农业生产工

具形状,这表明当时农业的发展,A不符题意;据各国货币的图片可知,货币多数是金属制作,这说明了当时冶铸业的发展,B不符题意;货币本身就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这说明了当时商业的发展,C不符题意。1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

家,其主要原因是A.商鞅变法较为彻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迅速推广D.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比较彻底的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一个,A

选项符合题意;铁犁、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的修筑等,都不是使秦国富强的最主要原因,BCD三项错误。16.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A.“仁”B.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矛盾以巩固统治,A正确;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与材料“……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不符,B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仁”

的体现,C不符题意;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是孔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D错误。1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

合是:()A.君子、侠客、英雄、隐士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隐士、英雄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仁”与“礼”,主张君子之义;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有侠客之风;道家主张无为,有隐士之风;法家主张变革,依法治国

,有英雄气概。C项排列正确,C项正确;ABD项排列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8.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办学思想是A.学在官府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循序渐进【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

育的局面”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B正确;A错误;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主张因材施教,C与题意不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D与材料无关。19.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

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其代表人物是()A.孟子B.荀子C.墨子D.邹衍【答案】D【解析】【详解】邹衍是阴阳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终始说”,D项与题意相符;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A、B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

D项。20.对以下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B.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C.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D.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答案】D【解析】【分析】【详

解】依据材料“人之性恶”“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荀子的“性恶论”“隆礼重法”等思想主张,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世界本源的问题,排除A项;“性本善”说法与“人之性恶”相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了礼治,

并非单纯强调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21.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

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为国家统一准备的条件有,民族交流增加,以华夏族为主的民族认同感产生,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和经济联系加强等,①②③说法正确,A选项符

合题意;北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不是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基本条件,说法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22.“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

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

扫六合”“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这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描述,A项正确;B、D两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经济措施,同材料信息

不符,排除。故选A项。23.如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风俗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

.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是秦朝统治的中央政治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是维护统一所采取的措施,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是加强对百姓控制的措施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是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统一的举措,综上所述,这些措施都是秦朝在建立后为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题干中都是建章立制的举措,与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无关,排除B项;统一车轨和文字是秦朝秦始皇时期的统治措施,不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

排除C项;题干信息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而不是体现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4.“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A.秦亡教训B.汉承秦

制C.文景之治D.大定之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

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国家经济发展,民风纯正,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汉朝初期的治国思想,排除A项;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是汉初的新思想,排除B项;大定之治

是金国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25.下列对两汉文化叙述正确的是A.《史记》与《汉书》均为纪传体通史B.乐府诗是民间自发采集修订的各地诗歌C.《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D.《九章算术》对中外数学史产生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

【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九章算术》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中外数学史产生重要影响,D项正确;《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

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黄帝内经》是--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

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6.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当今考古学也已证明了五帝后期的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实证依据的是①陕西临潼姜寨发掘的五个大家族组成的聚落(遗址)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有关天皇地皇泰皇的称谓③良渚遗址发掘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④东夷文化中蛋壳陶高柄杯及用玉用鼎礼制规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的【详解】根据题意要求,选择能够作为“五帝后期的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的实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阶级差

异、公共权力等等。“良渚遗址发掘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东夷文化中蛋壳陶高柄杯及用玉用鼎的礼制规范”符合早期国家的特征,③④能够作为实证依据,D项正确;家族聚落不属于国家的初始形态,天皇地皇泰皇的称谓也不属于初始国家的特征,①②不能够作为实证依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7.某学者在综合学界对“封建”一词理解的过程中指出:弗朗索瓦·冈绍夫在《何为封建主义》中提出,封建主义具体是指封君——封臣——封土及一套惯制构成的社会形态;中国史秦以前的“封建”,是一种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的政治制度;日本明治时期以中国汉

字“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以泛指东西方世界,制造了名词纠缠之病,遗留后患。以下各项对该学者的观点解读准确的是①西洋史的“Feudalism”是指西欧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形态②先秦“封建”一词特指封土建国、封爵建藩的政治制度③反对机械地以中

世纪西欧为标本裁量其他国家和地区④主张研究学问应求真、求是,反对蹈袭前人、照搬照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封建主义具体是指封君——封臣——封土及一套惯制构成的社会形态”可得出“Feud

alism”与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有关,即与西欧的封建社会形态。①正确;再结合所学,先秦“封建”一词特指封土建国、封爵建藩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②正确;根据“制造了名词纠缠之病,遗留后患”可得出他反对机械地以中世纪西欧为标本裁量其他

国家和地区,主张研究学问应求真、求是,反对蹈袭前人、照搬照抄。③④正确。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8.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

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发展的需要B.个人发展的需要C.人才流动的需要D.百家争鸣的需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士”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游学各国,思想活跃,具备一定才能才会被各国国君赏识,A项正确;“士”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与个人发展、人才流动无关,排除BC项;“士”阶层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9.据《孟子》

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C.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反映

了西周时期奴隶主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材料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即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渠道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奴隶和庶民

耕种完公田后,才可以耕种私田,B项正确;公田包括分封给诸侯的土地,排除A项;井田制并不属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0.学者马孟龙指出:“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真正形成和得以稳固的伟大时代。从春秋时期的民族大家庭初步形

成,到此时的真正形成,时间之流又淌过了七八百年,这时的‘中国’已涵盖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城内外以至粤江地区十分广袤的地域。”下列史实属于这一“伟大时代”的是A.由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再次实现统一B.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C.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

对西藏的管辖D.始设管辖西域的军政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从春秋时期的民族大家庭初步形成,到此时的真正形成,时间之流又淌过了七八百年”说明这一时代是汉代,汉朝始设管辖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D项正确;由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再次实现统一主要是隋朝和元朝,排除

A项;华夏认同的观念开始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是在清朝,排除C项。故选D项。31.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班固评定人物等级的主要依据是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

人)的的的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A.伦理道德和品行B.思想主张和成就C.爱国情怀和壮举D.聪明才智和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可知班固在评价中受主流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和品行,将孔子奉为圣人,同开天辟地的圣人尧、舜相提并论,A项正确;思想主张和成就是其中一个依据但不是不主要

依据,排除B项;爱国情怀和壮举是依据但不是主要依据,排除C项;聪明才智和影响是评定等级的依据,但不是主要依据,例如,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被评定为中下,排除D项。故选A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3题(32题10分,33题10

分,34题12分),共32分。32.历史研究·方法·史观材料一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

别之富,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王国维《古史新证》材料二下图为西周中期青铜器燹(音xiǎn)公盨(音xù,盛谷物的礼器)及其铭文拓片,

铭文开首写道:“天命禹敷土,据山浚川……”意为“上天授命大禹治水,大禹凿开大山,疏浚河道……”。材料三写于夏、商、西周三代、编订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

木,莫高山大川。”材料四《诗·长发》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1)材料一阐述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什么方法?说明其作用。(2)指出材料二、三、四史料类型。对照上述三则史料中的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你还有什么发现?【答案】(1)方法:二重

证据法。作用:由考古资料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证明文献资料所载的史实。(2)史料类型:材料二是实物史料(或考古文献)、材料三、四是文献资料。发现:三则史料可能是同一来源;可能相互吸引;也可以相互印证;还可能证明至少西周中期就

已经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可得出其方法为“二重证据法”。据材料一“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

言也”可得出由考古资料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证明文献资料所载的史实等作用。【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二的图文信息可知其为考古所得实物史料;由材料三、四的古籍名称和内容,可知后两者属于文献资料。发现:根据三

则材料中的铭文“大禹凿开大山,疏浚河道”、《尚书·禹贡》中所写“禹敷土,随山刊木,莫高山大川”和《诗·长发》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等信息并结合三个史料的时间,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还可以推出,其可能是同一来源,可能是互相引用;三者相互印证,据三个史料的说法可知,至少是西周中期就已经

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33.黄帝传说材料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孔子曰:“黄帝者……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

兽昆虫。”——《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使百姓保持质朴本真之心),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的——《庄子•大宗师篇》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

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商君书•画策》阅读材料,比较诸子笔下黄帝形象的异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说明异同产生的原因。【答案】相同:黄帝是上古时期的有道明君。不同:在治国理念上:孔子

认为黄帝注重仁爱和礼制;庄子认为黄帝注重无为而治;商鞅认为黄帝注重礼法结合。在治国举措上:孔子认为黄帝注重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治理国家;庄子认为黄帝是教导百姓,顺其自然;商鞅认为黄帝对内制定制度,协调人际关系,约束百

姓行为;对外主张征战。原因:相同——黄帝是华夏始祖;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他们比附黄帝阐述自己派别的治国理念。【解析】【详解】相同:根据《大戴礼记•五帝德》《庄子•大宗师篇》《商君书•画策》中关于黄帝的描述可知,

孔子笔下黄帝形象是上古时期的有道明君。不同:在治国理念上:根据材料“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可知,孔子认为黄帝注重仁爱和礼制;根据材料“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使百姓保持质朴本真之心),民

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可知,庄子认为黄帝注重无为而治;根据材料“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可知,商鞅认为黄帝注重礼法结合。在治国举措上:根据材料“黄帝者……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

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可知,孔子认为黄帝注重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治理国家;根据材料“使民心一(使百姓保持质朴本真之心),民有其亲

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可知,庄子认为黄帝是教导百姓,顺其自然;根据材料“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可知,商鞅认为黄帝对内制定制度,协调人际关系,约束百姓行为;对外主张征战。原因:相同

:根据《大戴礼记•五帝德》《庄子•大宗师篇》《商君书•画策》中关于黄帝的描述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华夏始祖;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不同: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他们比附黄帝阐述自己派别的治国理念。34.海昏侯基博

物馆——西汉社会状况的“再现”。西汉海昏侯基博物馆分展馆及展品【豫章海昏展馆】①海昏侯墓出土的“大刘印记”玉印②《汉书》记载有豫章郡十八县③考古工作者绘制的墓园平面布局图④新闻媒体现场直播考古发掘的视频【王侯威仪展馆】●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青铜编甬

钟、车马具、成组盛食器、青铜雁鱼灯、衣物与丝织品签牌【儒风南阜展馆】●儒家经典竹简,其中有《论语》●孔子像漆衣镜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展品反映出的西汉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思想领域三个领域)。【答案】社会状况:政治领域: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

王国势力,但仍保留王侯的尊贵地位,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经济领域:“五铢钱(或黄金、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印证了汉代实行改革币制、与民休息等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思想领域:竹简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可论证汉代思想文化治理的基本情况。【解析】【详解】社会状况:本题是特点类材

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政治领域:根据材料“海昏侯墓出土的‘大刘印记’玉印”,并结合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的相关内容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但仍保留王侯的尊贵地位,王侯们

仍然享有诸多特权。经济领域:根据材料“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青铜编甬钟、车马具、成组盛食器、青铜雁鱼灯、衣物与丝织品签牌。”并结合西汉初期与民休息的相关史实可知,“五铢钱(或黄金、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印证了汉代实行改革币制、与民休息等措

施恢复和发展经济。根据材料“儒家经典竹简,其中有《论语》,孔子像漆衣镜”,可知竹简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可论证汉代思想文化治理的基本情况。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