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407.772 K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x,共(18)页,407.77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3784b56e10fea50578e41bcd82756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B.汉

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C.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D.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词汇用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体现的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划分的宗法观念,体

现的是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西周宗法制,不是西周分封制;B选项错误,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与西周宗法制并无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并未说明宗法

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仁”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所谓“仁”就是“爱人”。他认为“仁”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这表明孔子A.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B.积极寻求社会和谐的途径C.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D.努力构建平等的理想社会【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孔子的“仁”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的是积极寻求社会和谐的途径,B正确;当时顺应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A排除;C是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的特征,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孔子主张建立的尊卑分明的等级社会

,排除。故选B。3.秦国在从西陲小国到并吞天下的过程中,舍弃了其他国家实行的已不合时宜的贵族世袭制,而实行了在当时来说带有创新性质的官僚制。这说明秦国A.率先推行了郡县制B.推动社会阶层趋于平等C.消除了宗法血缘的影响D.实现了统治机制的转变【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舍弃了其他国家实行的已不合时宜的贵族世袭制,而实行了在当时来说带有创新性质的官僚制”可得出秦朝通过制度的改革,实现了统治机制的转变,实现了富国强兵,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郡县,排除A;B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4.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魏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这一变化A.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B.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D.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魏晋时期的

监察机构更具有独立性和体系性,由于监察体制是君主专制的附庸,监察体制的完善本质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权力转移只是表象,排除A;只有分化事权才能有效制约相权,排除B;材料体现了独立、制衡的分权理念,排除D。5.下列图片显示了宋代经济发

展的相关状况。由此可见,当时A.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商品经济取得良好发展C.商帮推动了城市的繁荣D.国家经济集权日益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城市商业发展的状况。榷场则是宋代商品交易的场所之一

。而图三反映的是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取得良好发展,B正确;“根本”表述错误,排除A;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集权的加强,排除D。6.雍正时期,内阁逐渐分化,兼军机处职责的是内中堂,留守内阁的是外中堂。嘉(庆)

道(光)以后,甚至出现了内中堂不看本章的情形。有史书则记载了当时皇帝发布上谕不许军机大臣将部务带到军机处处理。这一变化反映了()A.军机处日益成为权力决策的中枢B.内阁与军机处的权力争夺激化C.内阁地位下降,已经形同虚设D.军机大臣必须

以内阁成员身份入选【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处处理机要事务,成为决策中枢,内阁则沦为处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内阁与军机处争夺权力,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据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军机

处设立后,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并非形同虚设;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军机大臣必须以内阁身份入选。7.以下为某学者对明末清初一思想家思想发展脉络的认识。据此推知,该思想家A.否定儒家学说,动摇传统基础B.批判君主专制,倡

导君臣平等C.宣传经世致用,强调平民意识D.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思想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众多的思想家中,黄宗羲的思想给近现代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超越了

孔孟以来"尊君重民”的旧范式,创立了“由民作主”的“民主君客”式新民本理论,具有朴素的民主启蒙性质。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曾借用其思想作为工具,宣传民主.反对专制,故B项正确;黄宗羲依然是儒家思想家,故排除A项;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但他

依然代表地主阶级,C项强调平民意识有误.故排除;D项为李贽的思想,故排除。8.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

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A.掩盖了战争的实质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C.揭示了战争的根源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方学者认为,鸦片贸易应该是合法的正当贸易,但是在中国单单不合法,这就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

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所以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就是维护正当贸易而形成的,这就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A正确;B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错误;材料是在掩盖战争的本质,不是肯定战争的

正义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性质分析解答。9.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章程指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

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同时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周”。据此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A.利于推动洋务企业进一步发展B.阻碍了近代纺织业发展C.走上独立自主与创新发展道路D.垄断了中国纺织品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专查洋

务运动。上海机器织布局一方面尽力避免官场腐败的干扰,另一面依靠政府获得特别专利权,这种经营发展理念利于推动洋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的发展,但上海机器织布局本身即属于近

代纺织业,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始终没有摆脱对中外反动势力的依赖,没有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华棉纺织品倾销,洋务企业在与西方竞争中处于劣势,故D项错误10.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

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梁启超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戊戌变法前

……提倡尊孔保教……到了1902年……公开反对保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救亡图存的思想,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

步发展,排除C项;维新派主张改良,且梁启超不能代表整个维新派,排除D项。1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孔子及其学说并没有完全否定,如陈独秀就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并认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一无可取”。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意在A.实现救亡与启蒙的结合B.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道路C.摆脱传统伦理道德约束D.借助反对孔教来反对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将孔子和孔教区分开来,意在借助反对孔教来反对专制

,D正确;AC两项表述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12.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时手持和张贴在大街小巷及商店门前的标语中,充斥着“万勿暴动”“切勿暴动”“爱国同胞切勿暴动”“警告同胞请勿暴动”“文明抵制,不可野蛮”“举止文明,幸勿暴动”等内容,担心表达不清而产生

激烈行动。这体现出A.学生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B.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C.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不彻底性D.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意可知学生运动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又注意斗争的方式,因此体现了爱国

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生并未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C选项错误,据五四运动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D选项错误,据五四运动阶段性胜利的标志相

关所学知识点可知,材料并未体现出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点睛】本题依据材料中的五四运动标语“万勿暴动”、“切勿暴动”、“爱国同胞切勿暴动”、“警告同胞请勿暴动”、“文明抵制,不可野蛮”、“举止文明,幸勿暴动”可知五四运动体现了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结合

教材五四运动相关所学内容可排除其它选项。13.下图为民国二十六年上海《申报》里的广告——《空心蚊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了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发展B.印证了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C.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发展D.有助于增强民众的民族抗战意识【答案】D【解

析】【详解】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广告中强调“国人应用国货”,把生活消费与爱国救亡联系起来,有助于增强民众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抗战意识,D项正确;广告是民间商业行为,不能说明“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发展”,A项错误;一则广告不能印证“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B项错误;一则宣传提

倡国货的广告不能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发展”,C项错误。14.1947年7月,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电,提出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南渡长江的计划,创立闽浙赣根据地。1948年5月,陈毅在传达中央会议精神时说,南渡长江的意图是“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当时中共提出这一计划是为了A.揭开战

略反攻序幕B.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C.把战争引向国统区D.减轻东北战场我军的压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中央军委提出南渡长江,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的作战计划,是为了把战争引向国统区,

C项正确;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建立鄂豫皖根据地,A项错误;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是1949年战略决战胜利后的任务,B项错误;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华东野战军南下不是为了减轻东北战场的压力,D项错误

。15.从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这说明在中国A.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B.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C.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D.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可知这说明在中国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

都是民主的重要形式;C选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6.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小说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市井小说”“都市小说”“乡土小说”“乡情小

说”等反映普通群众实际生活的小说代替了之前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这一变化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的需求B.体现传统道德回归及文学政治性的削弱C.得益于新兴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D.是文学创作作为自我和社

会更新的体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逐渐被“市井小说”等反映普通群众实际生活的小说代替,体现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自我更新和社会更新,D项正确;小

说创作的主题变化不能反映“消费市场快速成长的需求”,A项错误;反映普通群众实际生活的小说大量出现不能说明“传统道德回归”,B项错误;小说创作主题的变化与“新兴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无关,C项错误。17.苏格拉底要人认识“真正的我”,强调这个真

正的“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将哲学变成了研究人的学问B.开启了人文主义的先河C.忽视对雅典现实生活的关注D.主张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强调人应该认识自我的灵魂和理智,体现了苏格拉底将哲学变成了研究人的学问,A项正确;开启人

文主义先河的是普罗塔戈拉,B项错误;苏格拉底的思想建立在对雅典现实生活关注的基础上,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苏格拉底主张理想与现实相结合,D项错误。18.按罗马法律规定,一项交易的完成,必须经过多种郑重的仪式,才能造成一定的法律事实,实现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在这过程中,即

使是忽略了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导致整个交易无效。这表明罗马法A.主要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B.繁琐的程序缺乏合理性C.基本上是旧有习惯的沿袭D.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的交易需要经过多

种的程序才能实现,并不便于罗马经济的发展,不具有合理性,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的法律为万民法,而材料中的繁琐程序体现的为公民法,故排除A选项;《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和成文法的起点,为旧有习惯

的沿袭,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罗马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故排除D选项。【点睛】分清公民法与万民法的时间、内容的不同,具体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19.11世纪始,意大利城市普通信徒中兴起布道传教浪潮。到13世纪前期,自发产生的布道团体得到罗马教皇的承认

和支持。此间,慈母般的圣母、英雄般的圣徒等取代了难以领会的传统经院神学概念,成为信徒大众顶礼膜拜的对象。这表明,此时的意大利A.教皇接受了宗教改革成果B.禁欲主义神学统治加强C.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新思想D.人文主义得到广

泛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城市平民参与传教并得到罗马教皇的承认和支持,带人文色彩的圣母、圣徒等取代了传统经院神学概念,表明此时的意大利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新思想,C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

,A项错误;“禁欲主义”神学统治加强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是14到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项错误。20.1831年3月,英国首相格雷向议会下院提出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方案,遭到下院否

决。格雷解散下院,之后新下院通过了方案。10月间,方案提交上院时又被否决,格雷提出辞职。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国王被迫挽留格雷并劝说上院通过了方案。这一方案的通过A.反映出责任内阁制遭受破坏B.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

的诉求C.体现出民众主导了政治变革D.表明首相的立法权显著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经过民主程序通过了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方案,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利,故B项正确;题干中格雷内阁的政治行为符合责任内制的相关规定,故A项错误;格雷内阁主

导议会改革,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非民众主导英国政治变革,故C项错误;英国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属于议会,故D项错误。21.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4.6倍,英国仅1.3倍,法国为1.6倍。1870~1913年

,各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为6%,德国则从13%上升到16%。形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因素是A.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B.电气革命开展的先后C.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D.工业发展速度的快慢【答案】C【解析】【详

解】材料信息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和工业生产总额已经远远高于英、法等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三国对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不同带来的结果,故C项正确;德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如英法,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展开,故B项错误;D项是材料信息的表述,不是原因,故错误。22.1917年4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有人指出:“开始革命的巨大光荣落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头上,但它不应当忘

记,俄国无产阶级的运动和革命仅仅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该言论A.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B.否定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功绩C.夸大了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D.肯定了俄国革命的世界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俄国无产阶级的运动和革命仅仅是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其强调十月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因此强调的是世界意义,故D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巴黎公社,排除B;材料并没有夸大其影响,排除C。23.1934年,

美国对《1930年关税法》进行修正,“根据美国产业各部门特点和需要去管理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目的是为了外国市场也可以同样准许美的这些产品进入”。这一做法A.表明美国回归传统经济政策B.利于美国经济的

振兴C.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机D.缓和了国际贸易争端【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美国经济。材料说明美国给予外国贸易优惠来换得其他国家的市场,这是互惠贸易的举措.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有利于美国经济恢复和振兴,故B项正确,排除C项。美国对《1930年关税法

》进行修正,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传统经济政策的回归,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其他国家对美国这一做法的回应,不能得出国际贸易争端的缓和,故D项错误24.某学者认为:“尽管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但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

使苏联和美国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而意识形态又加强了他们的受威胁感。”该学者意在指出A.美苏之间本质上没有利益冲突B.冷战的爆发是多重因素的作用C.冷战实际上是主观意志的产物D.决策者认识局限导致美苏冷战【答案】B

【解析】【详解】参与者不想冷战,但(美苏)对战后国际体系不信任,认为国家安全受到不能控制力量的威胁和意识形态的矛盾等原因导致了冷战发生,学者这样分析意在指出冷战的爆发是多重因素的作用,B项正确;美苏冷战本质上是利益冲突的结果,A项错误;冷战是主

观意志的产物与“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不符,C项错误;“决策者认识局限导致美苏冷战”没有考虑“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25.下图为《舒曼的交响乐》(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正指挥一个

欧洲乐团,西德总理阿登纳专心地演奏着大提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演奏萨克斯,他怀抱着“社会主义规划”和“英联邦”两个婴儿。漫画配文+制订一项适应乐团的‘协议’是个问题”。这一作品旨在说明A.法国主导欧洲经

济秩序B.英国积极推动法德和解C.西欧联合抵制苏联影响D.欧洲联合道路注定艰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怀抱着“社会主义规划”和“英联邦”两个婴儿”可以看出,英国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打算,英

国不属于欧洲大陆,因此在欧洲联合过程中与欧洲大陆的国家存在的分较大,这反映出欧洲联合道路注定艰难,D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是法国主导,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并不积极,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苏联,排除C。二、非选

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2分。第26〜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必考题:共3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帝制统治,自秦始皇到清宣统皇帝退位,整个王朝体制历经2000年。正如荀悦

所言:“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生活都被吸纳进以王权为核心格局内,按照此种逻辑,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一种人治与治人高度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民众既是政治社群中必须由贤者统治和教化

的群体,他们天然地处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最底端,同时,精明的统治者们也没有把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完全关闭,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除此之外,以士人为主体的乡绅阶层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于

是,朝廷政令止于府、县而又不失之于民众的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图景的一大奇特象。……当儒学话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外儒内法、兼及百家的治国形态在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德主刑辅、宽严相济的治国策略被统治者们运

用得炉火纯青。材料二19世纪中晚期,尽管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气息,但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之后,传统治国理政的固有逻辑被彻底颠覆。严复讲:“西洋之言治国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仆隶也。”孙中山也说“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

,皆人民之公仆也。”活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改良派与革命派两股政治势力虽然曾经彼此展开过激烈的对抗交锋,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即在中国建立起现代国家和社会,由此而无意识地合力推动了近代国家治理重构,并将

观念一定程度上落实在政治体制变革上。——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光《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及其近代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国家治理发生变

革的原因,并说明其表现。(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近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对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答案】(1)特点:以王权为核心国家治理的核心在于治民;重视社会阶层流动;治理方式多样化(道德教化与法律规制并存);国家治理中制度与文化相统一;政

府与基层社会有效互补。(2)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近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传统国家治理的近代转型;革命和改革的推动;国内思想解故运动的推动。表现: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专制到民主和法治

;由专制主义的治民向民主共和架构下管理公共事务的转型。(3)启示: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作为现代中国国家治理变革的基础,【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天下国家一体也,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得出以王权为核心国家治理的核心在于治民;根据“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得出重视社会阶层流动;根据“当儒学话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外儒内法、兼及百家的

治国形态在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德主刑辅”得出治理方式多样化、国家治理中制度与文化相统一;根据“以士人为主体的乡绅阶层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得出政府与基层社会有效互补。(2)原因:根据“尽管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气息,但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庚子

国难之后,传统治国理政的固有逻辑被彻底颠覆”可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近代民族工的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概括。结合所学从革命和改革的推动、国内思想解故运动的推动等方面概括。表现:根据所学可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转

变,由人治、专制到民主和法治的转变,由专制主义的治民向民主共和架构下管理公共事务的转型等方面概括。(3)启示:结合所学可从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

协调性、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作为现代中国国家治理变革的基础等这些方面进行概括。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者骆群丽在撰写《20世纪美国文学中“美国梦”的主题变奏》的文章中,有许多情节反映了近现代世界的重大历史现象。文章部分摘要如

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产生了一批在世界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是这群人之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通过小说,海明威表达了他的反战情绪,揭露了战争宣传的虚伪。他认为战争不仅摧毁了人类的家园,也给人的心

灵造成了伤害,因此,他不把希望寄托在战后的和平生活上。美国的第31届总统胡佛曾向美国人宣称“今天美国比以往任何国家历史上都更接近于最后战胜贫穷”,繁荣“就在眼前”。但眼前的现实却是对这一“预言”的绝妙讽刺,到处是银行破产、工厂倒闭、通货膨胀,整个社会动荡

不安。这时,不少作家已从对美国梦的幻灭中转向对社会主义的向往,纷纷加入左翼作家队伍,汇成“红色三十年”的创作潮流,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也显得空前激进。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摘要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或事件,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或事件。(要

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文章情节及历史现象或事件,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一情节:到处是银行破产、工厂倒闭、通货膨胀,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历史事件:这一情节反映出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概述和评价:资本主

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加上各国国内政策的失误,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首先爆发,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引

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示例二情节:不少作家已从对美国梦的幻灭中转向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概述和评价: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通过自身的积累和国家推动,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西方国家普遍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时候,苏联的成就力西方国家所向往。示例三情节:世界文学史上极有影响

的“迷惘的一代”。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兴起。概述和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资本主义严重的经济危机带来沉重的打击,美国民众的希望破灭,人们陷入了迷惘、

失望、彷徨和苦闷的状态,精神世界的漂泊与心理世界的荒诞造就了叛离、迷惘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示例一情节:到处是银行破产、工厂倒闭、通货膨胀,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历史事件:据材料“美国的第31届总统胡佛”、“到处是银行破产、工厂

倒闭、通货膨胀,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等信息可知,这一情节反映出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概述和评价:1929---1933年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激化,以及生产和销售的矛盾,1929年10月在美国纽约华尔街爆发了金融危机,然后波及了资本主

义各个领域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导致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剧增。各国为减轻危机,打起了经济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示例二情节:不少作家已从对美国梦的幻灭中转向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正

是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自身的积累和国家推动,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

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西方国家普遍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时候,苏联的成就证明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不少作家已从对美国梦的幻灭中转向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向往。示例三情节:世界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迷惘的一代”。历史现象: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

展,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动荡,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情节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兴起。概述和评价: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严重的经济危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改

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陷入了迷惘、失望、彷徨和苦闷的状态,迷惘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入宋以来,城市经济活跃,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等问题出现。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爆发的中心。疾疫的严重威胁使

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

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宋代建立城市防疫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的城市防疫制度。【答案】(1)背景: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传统防疫制度的缺失;宋代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受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的影响;中医等科技的进步等

。(任答三点即可)(2)评价: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措施全面;效果明显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入宋以来,城市经济活跃,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可知,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城市化的加快,使得

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等问题出现”“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爆发的中心”可知,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根据材料“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

,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可知,传统防疫制度的缺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其建立城市防疫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统治者积极应对疫病,是受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积极推广医疗防疫”可知,中医等科技的进步。(2)评价:

根据材料“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可知,与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可知,措施全面;根据材

料“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可知,效果明显等。29.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国际旧秩序的崩溃,促使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末期提出了威尔逊主义。威尔逊主义集中体现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后期对美国新的“国家身份)“国际角色”和“国际秩

序”的追求,但威尔逊主义充满悖论。威尔逊试图通过“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强的支持来实现他的国际联盟计划。由此导致威尔逊主义与列强的利益形成冲突与合作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表现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

就是威尔逊无法在民族自决的道德原则与列强奉行的强权政治原则之间求得平衡。为了实现国际联盟,威尔逊必须在“道德”与“政治”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结果,威尔逊的内心世界陷入分裂状态,并造成极度痛苦的自我认同危机。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威尔逊为了国联计划的实现而放弃对中国的道义承诺,这对

威尔逊而言是一个“受难时刻”的抉择。——摘编自马建标《“受难时刻”: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主义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威尔逊主义。【答案】(1)背景:一战后国际旧秩

序崩溃;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国力增强;威尔逊个人的努力;一成后反战、和平主义思潮盛行。(2)评价:其本质是美国领导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反映出威尔逊本人及美国在主观道德原则、外交意旨的推行与现实世界强权政治原

则、美国综合实力差距之间的矛盾。【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国际旧秩序的崩溃”得出一战后国际旧秩序崩溃;现结合所学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国力增强;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末期提出

了威尔逊主义”得出威尔逊个人的努力;再结合一战对际社会的影响可得出一战后反战、和平主义思潮盛行。(2)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其本质是美国领导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角度概括;结

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可得出导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根据“威尔逊试图通过“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强的支持来实现他的国际联盟计划”“由此导致威尔逊主义与列强的利益形成冲突与合作的矛

盾关系”可得出反映出威尔逊本人及美国在主观道德原则、外交意旨的推行与现实世界强权政治原则、美国综合实力差距之间的矛盾。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