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29)页,101.14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6ffe8586cf635107a801ea033da7b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
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
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莎士比亚戏剧开始时因其过于“通俗”并没有得到戏剧界的认可,并因其过于“通俗”而被当时的专业戏剧创作者排挤、轻视。不过,大众剧场为其带来了无尚荣耀。之后的岁月,莎士比亚戏剧不仅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经久不衰地演绎,
同时也成为戏剧艺术家的必修课,被高高供于戏剧史乃至文学史的神坛之上。这个过程,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群众文化也能诞生经典;贴近群众的“俗”的艺术,更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群众文化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莎士比亚从一开始就以大众剧场的所有观众为对象,主题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
面。台词对白更是取材于群众,大量运用民谚俚语,插科打诨。这与华丽的字句一起,构成奇妙的审美效果,并进入现代英语的血液,成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莎士此亚起于“草根”阶层,却广泛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热烈追捧,并经历了历史和国界的检验。由
“草根”而入“庙堂”的,古今中外,不独莎翁一例。宋代词人柳永,曾因“倚红偎翠”、“浅斟低唱”入不得殿堂,但谁也否认不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事实,“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他无可厚非地重回并永居庙堂之上。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就分出了贵族派和平民派两种力量。贵族派只为少
数贵族服务,虽然在诗歌和法语的发展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远没有平民派作家拉伯雷的名气。后者因为用民间语言写出了现实主义关注人性的通俗作品并广泛传播,而在文艺复兴的史册上声名赫赫。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俗”的文化都战胜了以“雅”为出发点的艺术。平民派的“俗”,本质是以人为本,文艺复
兴的起源就是挑战教会思想文化的统治,回归最普通大众的人性,因此莎士比亚才能成为英国文艺复兴的伟大代表。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尤利西斯》,被誉为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但其情节的复杂性,意识流手法的晦涩性,致使能够阅读这本小说的人寥寥无几。西方现代主
义兴起以来,大量文艺家刻意制造陌生化的效果,为作品打上了所谓的“精英”烙印。这种风潮在中国的表现也非常突出,这不应是大多数文艺家长期的艺术追求。专业文学艺术创作往往会在巅峰处走向低谷,失去创作的激情和创
新的灵感,而群众文化却更可能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专业文艺创作者必须正视群众文化的发展,这是应有的正确态度。近年来,不少作家做出了很多尝试,将视角放在普通大众身上,叙写小人物,细描日常生活状态与个体微妙的心理情绪。不过如果是居高临下用专业和高雅的身份去恣意想象和构建群众,不会有群众真
正想要的表达。现在群众创造、欣赏、提升文学的水平不断增长,如何正确面对群众文化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在群众文化的土壤上更好地孕育和繁荣专业文学艺术,已是专业文学艺术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摘编自廖文《莎士比亚戏剧:由“俗”到雅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戏剧具有贴近群众的“通俗”性特点,更能经得起历史检验,所以最终走到了艺术的巅峰。B.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台词取材于民众,吸收民间语言精华,追求俚俗,也不排除华丽,有着奇妙的审美效果。C.以“雅”为出发
点的艺术,若忽视普通大众的人性,就难以和以人为本的“俗”文化较量。D.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中国文艺家也都刻意制造陌生化的效果,追求为作品打上精英烙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莎士比亚戏剧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过程谈起,引出观点,
为下文论证奠定基础。B.文章除用莎士比亚的例子外,还用柳永、乔伊斯等例子,论证了群众文化也能产生经典的观点。C.文章第四段把“俗”文化和“雅”艺术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贴近普通大众的“俗”文化,更经得起历史检验。D.文章逻辑性较强,层次分明地论述了群众文化能够诞生经典及如何正视群众文化发展等
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莎士比亚戏剧因其过于“通俗”,在戏剧史上一直被专业戏剧创作者排挤、轻视。B.专业文学艺术创作往往会在巅峰处走向低谷,而群众文化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C.近年来,不少作家逐渐正视群众文化的发展,
尝试描写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与微妙的心理情绪。D.因为群众创造、欣赏、提升文学的水平在逐步增长,所以专业文学艺术家要更好地孕育和繁荣专业文学艺术,防止被群众文化击垮。【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中国文艺家也都刻意制造陌生化的效果,追求为作品打上精英烙印”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是说“这种风潮在中国的表现也非
常突出”,并未说“都”刻意制造陌生化的效果。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
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乔伊斯的例子不能论证“群众文化也能产生经典的观点”。原文是说“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
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尤利西斯》,被誉为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但其情节的复杂性,意识流手法的晦涩性,致使能够阅读这本小说的人寥寥无几”,乔伊斯的作品代表了疏离群众的唯“雅”的文学艺术。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在戏剧史上一直被专业戏剧创作者排挤、轻视”扩大范围,原文是说“
莎士比亚戏剧开始时因其过于‘通俗’并没有得到戏剧界的认可,并因其过于‘通俗’而被当时的专业戏剧创作者排挤、轻视。不过,大众剧场为其带来了无尚荣耀。之后的岁月,莎士比亚戏剧不仅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经久不衰地演绎,同时也成为戏剧艺术家的必修
课,被高高供于戏剧史乃至文学史的神坛之上”,莎士比亚只是被当时的专业戏剧创作者排挤;B项,“群众文化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曲解文意,文中是说“群众文化却更可能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解决”夸大其词;D项,“因为群众创造、欣赏、提升文学的水平在逐步增长,所以
专业文学艺术家要更好地孕育和繁荣专业文学艺术”强加因果联系。“防止被群众文化击垮”无中生有,原文是说“现在群众创造、欣赏、提升文学的水平不断增长,如何正确面对群众文化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在群众文化的土壤上更好地孕育和繁荣专业文
学艺术,已是专业文学艺术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
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
、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
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
主要特征探讨》)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
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
,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
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
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
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
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
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
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
确的一项是()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B.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C.正是因为
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答案】4.A5.D6.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
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
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说法错误。“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
可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可以有效防控的。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
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A项,“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
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分析可知,是我国部分地方政府,选项扩大了范围。B项,“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说法错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错,结合原文“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
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可知,文中并没有涉及甲型H1N1流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选项于文无据。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错误。“正
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提升”说法有误,应急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重视、各级迅速防控,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等原因。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
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结合“面对
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分析可知,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
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结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
提升”“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分析可知,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结合
“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分析可知,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
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衣毕飞宇自古至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
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
、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
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
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可也没
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自己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想闭上眼睛养养神,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
,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就往门外跑。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筱
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办法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
没有了你,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
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王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锣鼓响起来了
。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
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
,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里。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
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唱了,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7.下
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三人称为叙述者,叙述者不受时空限制,全知全能,能深入透视主人公筱燕秋的内心。B.小说通过筱燕秋冲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C.筱燕秋一生执迷于
青衣表演,当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时,她不能不陷入疯狂,所以才会出现风雪中她“旁若无人,边舞边唱”的情节。D.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相照应,相互阐释。8.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这三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说主
人公“筱燕秋”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B8.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即将发生变化。第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风雪”象征着主人公人生的坎坷
经历,风雪中的唱舞是她对命运的反抗。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9.①筱燕秋是一位优秀的京剧青衣旦角,具有高超的艺术表演水平。“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成功塑造了京剧《奔月》中的嫦娥形象。②筱燕秋热爱舞
台,极度自负,无视人情世故。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饰演嫦娥的最佳人选,无视别人目光,不愿让戏。③筱燕秋极其敬业。为了表演可以牺牲一切,甚至生病也不住院。④筱燕秋痴迷执着、视戏如命,是一位悲剧性人物。【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B项,“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错误,由原文“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
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可知,“对视一眼”这一细节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
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往往是考查的重点。解答题目时,先要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然后从环境自身、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即可。第一处有关风雪的描写是“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
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接着后文写筱燕秋浑身乏力,发了高烧。筱燕秋突然生病,势必会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这对她该诗多大的打击。故该处的景色描写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说“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
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这是筱燕秋挂完水后的自然环境描写,因为“风雪”的缘故,她打不到车,此处的景色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主要是烘托了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出现在小说的结尾,这样
说“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此时,雪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
添了悲剧色彩。本题应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分析概括。【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分析事件,理清情节,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
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由原文“自古至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知,筱燕秋是一位优秀的京剧
青衣旦角,具有高超的艺术表演水平。由原文“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
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可知,筱燕秋热爱舞台,不肯让戏,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饰演嫦娥的最佳人选,说明她是一个极度自负,无视人情世故的人。由原文“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
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可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可知,筱燕秋为了表演可以牺牲一切,甚至生病也不住院,说明她是一个极其敬业的人。由原文“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
的戏装走进了风雪里。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唱了,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
,边舞边唱……”可知,筱燕秋是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悲剧性人物。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
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
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
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
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节选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梁赵
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B.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C.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
/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D.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战
国时期军事家。孙膑的名字不传于后世,因为受过膑刑(刖刑),所以被称为“孙膑”,著有《孙子兵法》。B.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又称“墨刑”。后来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C.“梁”即后文所说的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
河南开封西北。D.“师”指军师,与前文“遂以为师”不同义,此处指军中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谋划策之责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根据法律用刑,断其双足。B.孙膑深有计谋。认为
打仗时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定下围魏救赵之计。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在桂陵大败魏军。C.在马陵之战中,庞涓过于自信,判断齐军死亡过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D.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瞧不起齐
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2)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
俱发”。【答案】10.D11.A12.C13.(1)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游说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载着他一起回到齐国。(2)然后孙膑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在马陵道两旁隐
伏,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梁赵相攻”是主谓结构,魏赵两国相互攻打,意思完整;“轻兵
锐卒”是并列结构,指精锐部队,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大梁”是地点,作“走”的宾语,“据其街路”与“冲其方虚”两句的主语应为“君”,所以应在“大梁”之后断开,排除B项。划线句的意思是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故选D。【11题详解】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
修饰限制成分。A项,“著有《孙子兵法》”错误,《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
,仔细比对。C项,“在马陵之战中,庞涓过于自信,判断齐军死亡过半”错误,由原文“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可知,“齐军死亡过半”曲解文意,“亡”是逃跑之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
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如”,到;“阴”,暗中;“窃”,偷偷地;“之”,动词,到……去。第(2)句得分点:省略主语“孙膑”;齐军善射者,定语后置句;“期”,约定;“俱”,一起。【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
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便暗中派人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
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游说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载着他一起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于是把他当作老师。后来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要让孙膑做将领。孙膑婉言推辞说:“受过刑的人不可以做将领。”于是就用田忌做将领,让孙子做军师,在有帷幕的车子里,坐着为田忌谋划。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
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
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又过了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
魏国,但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
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第二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我们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
。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
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失去照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二)古代
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辛弃疾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①。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②,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注】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不足两年,作者官职多次调动,官迹所至江
西、湖北一带(旧属楚地)。②青钱:指荷叶。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首句“聚散匆匆不偶然”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二年遍历楚山川”说明近年行迹,表达出自己游历楚地山川的欣喜之情。B.“但将痛饮酬风月,莫
放离歌入管弦”为点题之句,表达出词人对景痛饮以遣离愁的情绪。C.词中以“绿带”“青钱”分别比喻湖水与荷叶,生动传神;动词“萦”“点”更是激活了词句意境。D.“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表达出词人对于此地风光的钟爱之情。
15.词末“后夜相思月满船”被历代评者赞为佳句,请简析其妙处。【答案】14.A15.①虚写(想象)。写词人想象分别后自己思念友人的情景,扩大了诗歌意境,流露出强烈的不舍之情。②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月色满船实是相思满船,写景同时融入了
对友人的浓浓情意。③“满”写得妙。一个“满”字两层含义,既是指自己深夜无眠,月色洒满船,又是指对友人的相思满溢胸中,含蓄写出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
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
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A项,“欣喜之情”错,诗人没有欣喜之意,而是吐露自己对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末‘
后夜相思月满船’被历代评者赞为佳句,请简析其妙处”,题干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故考生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后,应立足诗歌的尾句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本题,从词中来看,“后夜相思月满船”
的意思是: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结合词题“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可知,词人此刻正与友人别离,而“后夜”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这是虚写,也是想象,由眼前拓展到别后,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把自己的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相思”是情,“满船月”是景,这是融情于景,月色满
船实是相思满船,诗人借满船的月来抒写自己对友人浓浓的情意,可谓写境抒情,写情浓郁。“满船月”的“满”写得极妙,既是指月色洒满船,又是指对友人的相思满溢胸中,含蓄写出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点睛】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
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
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
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永《望海潮》“_________”写杭州户口的繁庶;“_______”写钱塘江的广阔无边。(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观景象。(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的结局。【答案】(1).参差十万人家(2).天堑无
涯(3).惊涛拍岸(4).卷起千堆雪(5).封狼居胥(6).赢得仓皇北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堑”“胥”“皇”。【点
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12分)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间.至赵矣间:小路。这里指“从小路”。B.顾.吾念之顾:只是,不过。C.衡少善属.文属:连缀。D.衡下车..,治威严下车:处理公务。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衡下车,治威严”的意思是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其中“下车”,译为“官吏刚到任”。故选D。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即患秦兵之.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B.欲以.击柱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衡因.上疏陈事D.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十年乃.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虚词
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再结合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中“之”,第一个作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作代词,代上文所言之事。B项中“以”,都是介词,用。C项中“因”,第一个作介词,通过;第二个作副词,
于是。D项中“乃”,第一个作副词,于是,就;第二个作副词,才。故选B。1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徒见欺A.故燕王欲结于君B.求人可使报秦者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被动句。“见”被动句标志。“徒见欺”意思是:白白地受到欺骗。A项,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故燕王欲于君结。“故燕王欲结于君”意思是: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B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人。“求人可使报秦者”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C项,被动句,“见……于”表
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意思是: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意思是:从古籍的记载中,没有见过这样的仪器。故选C。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
》《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是指:礼、乐、射、御、文、数六种学问和技能。B.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贫贱者的居住之地被称为“闾左”。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D.孝廉,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中央向地方征召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
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礼、乐、射、御、文、数”错误,没有“文”,应该是“礼、乐、射、御、书、数”;C项,“都是指调动官职”错误,“拜”是授予官职之意;D项,“中央向地方
征召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错误,孝廉,是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察举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故选B。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画是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本土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帛画。所谓帛画,是以丝织品为________,用各种颜色绘制出的物象画。它与一般丝织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花纹是织造或印染而成的,多为重
复出现的相似图案。________丝织品花纹也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是一种工艺美术,与帛画的原创性不同。已经迄今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护,多数只能观其片段。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覆盖
在内棺棺盖上的长度皆超过两米的彩色帛画状态完好,十分____。(),以表达墓主人升仙进入天国的愿望。观此帛画,那神秘诡谲的艺术氛围、灵动飘逸的艺术手法给人以无限遐想,仿佛让我们回到了楚汉辞赋所描写的那个________的神话世界,遨游于楚汉浪漫的艺术殿堂。21.依次填
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媒介然而秀美五彩斑斓B.载体尽管精美光怪陆离C.载体然而精美五彩斑斓D.媒介尽管秀美光怪陆离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两幅帛画内容大致相似,
描绘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B.帛画一共两幅,内容大致相似,描绘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C.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被两幅帛画描绘,内容大致相似D.内容大致相似的两幅帛画,描绘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迄今战国两汉时期已经发现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护,只能观其多数片段。B.战国两汉时期迄今已经发现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管,多数只能观其片段。C.已经迄今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的帛画有二十多幅
,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藏,多数只能观其片段。D.迄今已经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存,多数只能观其片段。【答案】21.B22.A23.D【解析】【2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
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空,“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载
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文中是说画绘于丝织品之上,所以应该用“载体”。第二空,根据后文语境“但它是一种工艺美术,与帛画的原创性不同”可知,本处填写的关联词应与后文的“但”搭配。“尽管但”,表转折关系;“然而但”不搭配,所以“尽管”一词符合语境。第三空,“秀美”,意思
是清秀美丽,一般形容风景或人的美貌;“精美”指精致美好,一般形容书法、绘画等其他具体的事物。根据后文对帛画的描述,其特点并非“秀美”,而用“精美”更符合语意。第四空,“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光怪陆离”,形容现象
奇异、色彩繁杂。神话世界有形象有色彩,而不是只有色彩,所以应用“光怪陆离”。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
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根据上句的具体描绘,用“两幅帛画”承接上文紧密自然,然后再说帛画描绘的情景,层次清晰合理;B项,谓语“内容大致相似”和主语“帛画”不搭配,主语应该是
“两幅帛画”;C项,将陈述对象由“帛画”换成了“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与上文衔接不佳;D项,以“内容大致相似的两幅帛画”开头,与上文衔接的紧密程度不如直接以“两幅帛画”开头。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
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
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项,“迄今战国两汉时期已经发现”语序不当,应改为“迄今已经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因而难以保护”中的“保护”与上文“帛画”搭配不当,根据语境,“帛画”的材料为“有机物”,应该用“保存”更合适;“多数”位置不当,造成语义改变,应放在前面,表达一种
概率和范围。B项,“战国两汉时期迄今已经发现的”语序不当,“战国两汉时期”不能做“发现”的主语,应调整为“迄今已经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因而难以保管”中的“保管”与上文“帛画”搭配不当,改为“保存”。C项,“已经迄今发现”语序不当,改为“迄今已经发现”;“因而难以保
藏”中的“保藏”与上文“帛画”搭配不当,改为“保存”。故选D。【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
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有梦想,但是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现在有些年轻人有不太好的倾向,理想是赚大钱。当然可以赚钱,但是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
有益的钱。袁隆平还表示,他“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8日②互联网时代,“有趣”成为“95后”择业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95后”最向往的职业排名是:网红、配
音员、化妆师、游戏测评师和cosplayer(角色扮演玩家)。“95后”选择创业的人群中,46%的人会选择海淘、自媒体等新兴互联网创业项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22日③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
、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
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从袁隆平的担忧说起不久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有梦想,但是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袁隆平还表示“最担忧”的
是“年轻人不搞农业”。“向前看”意味着志趣高雅、胸怀远大。“向钱看”意味着一门心思赚钱发财,物质利益至上。一个社会要进步,一个民族要振兴,需要年轻人将个人理想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以理想主义的精神努
力“向前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年轻人应该以造福社会为己任,结合自身特点向各行各业分散流动,适应社会方方面面发展的需要。教育引导年轻人立鸿鹄之志,择利民之业,向老辈科学家学习,甘守清贫、坐得住冷板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方面,则应从社会分配的角度审视社会上出现的“热门职业
”和“冷门职业”。一个职业“热”,往往对应着收入高、待遇好、赚钱多。一个岗位“冷”往往对应着工作条件艰苦,收入和付出不匹配。怎么办?整体提高冷职业、艰苦岗位的薪酬待遇,让岗位的艰苦程度与薪酬分配正相关,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的脚步。如此,“向钱看”与“向前看”的冲突就能
得到一定缓解。事实上,历史上我们也出现过“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冲突,也是用优化社会分配的办法解决的。“向前看”是我们必须固守的价值追求。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合法合规,“向钱看”本身也无可厚非,相反,
合法赚更多的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又何尝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社会现实来看,这一代年轻人经济压力比较大,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这样的“向钱看”亦符合“向前看”的大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分配机制足够科学灵活,让更艰苦的工作匹配更高的
收入,“向钱看”与“向前看”就并非决然对立。相反,还可能达到统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配的调整有时难免出现滞后。对于些短期内无法以收入、待遇的提升来缓解“人才荒”的职业和岗位,则不妨给予更大的荣誉倾斜。政府、社会和媒体应该对一些社会急需的特殊行业、艰苦岗位、冷门职
业给予更多关注,提升社会评价,增强其职业荣誉感,缓解“向钱看”与“向前看”的冲突,引导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解析】【详解】命题方式:审题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
个部分组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句、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进行立意。审题过程:本次作文给的材料有三则材料,三则材料都在讲述同一个话题,那就是青年人的择业观念。材料一是袁隆平院士对青年择业的期望,他希望青年要向前看而不能专门向钱看,“向前看”意味着志趣高雅、胸
怀远大;可以赚钱,但同时也要服务社会、造福百姓。材料二阐述了95后的择业观,“有趣”凸显出他们择业要符合个人意趣的特点。材料三是马克思的择业观——既要符合自身利益,又要有益于人类的幸福,即将自身利益和人类利益完
美结合。立意时,考生可以围绕一则材料,如围绕材料一写择业当志存高远,心怀天下;围绕材料二写择业当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满足自身需要;也可以综合三则材料,写我们择业时既不能只顾自己,陷入精致的利己主义泥潭,也不
需要完全公而忘私,不恤己身投身光荣伟大的事业,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和两全。此外,立意时若选择择业要结合自己利益和人类利益,最好结合现实材料,分析如何做,写出深度,让文章具有实践性。参考立意:择业当志存高远
,心怀天下;选择“有趣”,方可“有为”;青年择业,当利己利他;……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
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年轻人择业要志趣高雅,心怀天下”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当今很多年轻人只“向钱看”而不“向前看”的错误择业观,然后论证年轻人应该把造福社会为己任作为自己的职业,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以祖国需求为重”的择业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追求。放眼当下,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秦玥飞,没有流连于都市的繁华,而是扑身于湖南的贫困山村,因为那里是国家需要的地方。被总书记在新年献词里点赞过的黄文秀,是北师大硕士,却躬耕于扶贫一线
,让青春在朴实的大地上散发出闪亮的光芒,因为那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心系国家的择业观,才让自身更有意义和价值。因此,年轻人应以此为榜样,为实现国家的复兴梦添砖加瓦。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海外华人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投身到祖国轰轰烈烈的建设大业中.“共和国
勋章”的获得者于敏说:“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他说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放弃了原来的基础研究,为了国家需要而转向氢弹研究。和他同时期的钱学森、邓稼先无不秉持“以祖国需求为重”的择业观,也使得他
们更好地实现了自身价值。这一系列闪光的名字,永远在史册中熠熠生辉,照亮后人择业之路。一段时期以来,相当部分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事业追求上热衷于“向钱看”。研究了半辈子杂交水稻的袁隆平老先生担忧年轻人不搞农业,寄语年轻人
:“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这又何尝不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种深切提醒。如果年轻人都不搞农业,以后粮食安全怎么保证?如果年轻人不肯问津农林渔牧等行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打底作用的第产业将何去何从?如果考古挖掘、文物修复、非遗传承这些领域出现更严重的人才断层,我们今后靠谁去寻根溯源?如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拼命往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靠谁支撑?把许许多多类似的“如果”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袁隆平老先生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他实则引出了一个关于如何科学进行人才引流的大问题。马克思说:“
职业选择应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诚如斯言。我们青年人在择业时,不仅要考虑自我,更要关注“大我”,关注国家需要,这样才能既无愧于心,又实现自我价值。何塞.马蒂有言:“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这种“以祖国需求
为重”的择业观,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哲言犹如洪钟大吕,依然响彻耳边。民国时期的鲁迅,看到“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国家面貌后,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诺言。【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
效的方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
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